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24節氣養生食方

24節氣養生食方

發布時間:2021-01-05 09:50:58

1、順應二十四節氣的飲食如何進補?

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的肌體虛弱則須補,用補法使人正氣充盈、祛病強身、抗哀防老、延年益壽的目的,就稱為進補。進補,有葯補和食補之分,當以食補為佳。食補應順隨二十四節氣的特點,以及人的生理特點,進補其味。這樣才能做到飲食五味與天人相應,使人體受益,「終身常爾則百病不生矣」。

1.飲食進補的基本原理飲食進補(簡稱「食補」),離不開食物的性能和應用。

合理利用食物的性能是食補應用中的具體問題,主要是指合理選擇食物、合理烹調加工、採用適當的食晶類型等。首先,必須注意合理選擇食物,如果食物種類選擇得當,又具有相應的食補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體健康的需要,同時又能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反之就可能對人體健康不利或引起某些疾病的發生。

在一般情況下,食物多採用單獨食用,但為了增強食物的食療效果和可食性,以及營養保健作用,也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來應用,食物的這種搭配關系稱食物的配伍。食物之間或食物與葯物通過配伍,由於相互影響的結果,會使原有性能有所變化,因而可產生不同的效果。根據食補的具體情況,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相須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夠不同程度地增強原有食補功效和可食性。如當歸生薑羊肉湯中,溫補氣血的羊肉和補血止痛的當歸配伍,可增強補虛散寒止痛功效;與生薑配伍可增強溫中散寒效果,同時還可去除羊肉的腥膻味。又如菠菜豬肝湯,菠菜與豬肝均能養肝明目,兩者相互配伍可增強補肝明日之功效,長於治療肝虛目昏、夜盲症等。

(2)相畏相殺即當兩種食物同用時,一種食物的不利作用能被另一種食物降低或消除,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中,前者對後者來說是相畏,而後者對前者來說是相殺。如經驗認為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橄欖能解河豚、魚、蟹引起的輕微中毒,蜂蜜、綠豆解島頭、附子毒等均屬於這種配伍關系。

(3)相惡即兩種食物同用後,由於相互牽制,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喪失(產生這種配伍關系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銀耳、百合、梨等養陰生津潤燥的食物,又加食辣椒、生薑、胡椒等,就會減弱前者的功能;又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類溫補氣血的食物後,又食綠豆、鮮蘿卜、西瓜等,則前者的溫補功能也會相應減弱。在日常飲食中,這類不協調的食物同時出現在食譜里的情況很少,但是各地習慣不同,而且人們有時可能進食多種食物,所以有時也可能遇到這種情況。

(4)相反即兩種食物同用時,能產生毒性反應或明顯的副作用。據記載有蜂蜜反生蔥、反蟹,海藻反甘草,鯽魚反厚朴等,但這類情況均有待進一步證實,從人們長期飲食經驗看,食物相反的配伍關系極為少見。

在多數情況下,食物通過配伍後,不僅可以增強原有的功效,而且還可以產生新的功效。因此,配伍使用食物較之單一的食物有更大的食療價值和較廣的適應范圍。此外也可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增強其可食性,提高人們的食慾,這就是配伍的優越性,也是食物應用過程中的較高形式。根據以上食物配伍的不同關系,在實際應用中,就可以決定食物的配伍宜忌。此外,還應當指出,一些地區喜歡在做菜時加生薑、蔥、胡椒、花椒、辣椒等佐料,如果佐料與食物的性能相反,不能一概認為是相惡的配伍。如涼拌蔬菜時加入姜、蔥或花椒、辣椒一類佐料,因實際上用量較少,主要僅起到開胃、美食、增進食慾的作用。

2.飲食進補的目的人一年四季都可進補,主要包含有修補和補充、補益、滋補的意思。其對人體的真正含義是,在中西醫理論指導下,運用傳統或現代科學的方法,通過食物、葯物及其他輔助方法,使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得到修補和補充,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根據中醫的觀點,人的機體只要始終調整在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中,就可以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產生。即不論哪個季節的進補,都可根據季節的特點,並結合人的體質和食物、葯物的性味等實行,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恢復動態平衡。

由於人的生理功能不可一日有停歇,工作勞累、疾病等在一年四季中都可能發生,因而也需要及時的調補,不能機械地認為只有某節令才能進補,以致延誤康復,這就是四季都應進補的原因。

所謂補是針對虛而言的,只要見到虛的現象,都可以補。虛的現象可表現出各種征狀,叫做虛證。一般所說的虛證,其內容很是廣泛。由於臟腑虧損情況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一致。常見的虛證有陰陽、氣血、五臟虛損等數種。

(1)陰虛一般表現為營養物質不足而偏於熱象,可見潮熱盜汗,顴紅骨蒸,手足心熱,口燥咽干,心煩失眠,頭暈耳鳴,夜夢紛紜,遺精,舌紅苔少,脈細數。臨床上有心陰虛、肺陰虛、肝陰虛、脾(胃)陰虛、腎陰虛等不同類型。

①心陰虛表現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細數。多見於營養障礙、神經官能症、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以及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心臟疾患。

②肺陰虛表現為乾咳少痰,或咳痰挾血,口咽乾燥,聲音嘶啞,形體消瘦,甚則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疾患。

③肝陰虛表現為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健忘心悸,舌紅絳,脈細弦數。常兼見腎陰不足、肝陽上亢等症。多見於高血壓、甲亢、神經官能症、貧血等疾患。

④脾(胃)陰虛表現為口舌乾燥,飢不欲食,脘痞不暢,或干嘔呃逆,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光紅少苔,脈細數。多見於萎縮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便秘等疾患。

⑤腎陰虛表現為腰膝酸軟,形體消瘦,眩暈耳鳴,視力減退,健忘少寐,或伴咽干口燥,入夜更甚,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盜汗顴紅,女子經少經閉或崩漏,男子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常兼見心陰虛、肝陰虛、肺陰虛。多見於高血壓病、神經官能症、心動過速、甲亢、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患。

(2)陽虛一般表現為功能減退而偏有寒象,可見形寒肢冷,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苔白或薄白,脈弱無力等症。臨床上又可分為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3種類型。

①心陽虛除了上述症狀外,兼見面色滯暗,心胸憋悶,或心前區疼痛,舌色紫暗。常與心氣虛同時存在,嚴重時可伴見腎陽虛症狀。多見於慢性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齊、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全身衰弱、神經官能症等疾患。

②脾陽虛除陽虛共有症狀外,兼見面色不華,食少納呆,食後脘腹脹滿隱痛,喜按喜溫,大便溏薄,或肢體水腫,小便不利,或白帶清稀量多,脈弱而沉細。常伴見腎陽虛症狀。多見於慢性消化不良、泄瀉等腸胃功能減退性疾病,以及水腫、帶下等慢性疾病。

⑤腎陽虛除上述症狀外,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面白神疲等症更為明顯,男子陽痿,女子宮冷不孕、帶下清冷。可兼見脾陽虛之症,伴五更泄瀉,大便完谷不化,腹部冷痛,或伴嚴重水腫,按之皮膚凹陷不起;也常與心陽虛等症同時並見。多見於全身性衰弱、慢性消化功能障礙、慢性腎功能減退、性功能減退等疾患。

(3)氣虛臟腑功能減退所表現的癥候,見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自汗,「動則加尉,舌淡,脈虛無力。可伴見脘腹墜脹,食後更甚,脫肛,子宮脫垂,或見崩漏,便血等。一般可表現為心氣虛、肺氣虛(兼衛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類型。

①心氣虛表現為心悸氣短,動則更甚,面色蒼白,神疲體倦,自汗少氣,舌淡苔白,脈細弱或結代。多見於心陽虛所見的疾患。

②肺氣虛表現為神疲體倦,咳喘乏力,動則氣短,聲音低怯,面色蒼白,舌淡,脈象虛弱。因衛外功能減退,故尚見畏風怕冷,自汗,易感冒等衛氣不足的病症。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疾患。

③脾氣虛表現為食少納呆,食後腹脹,大便不實,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面黃,舌淡苔白。若伴見脾氣下陷,可有言語低怯,氣短乏力,食後即脹,脘腹重墜,便意頻數,或久泄脫肛,或子宮脫垂等症。脾氣虛不能統血,可見便血,皮膚紫癜,婦女月經過多或淋漓不凈。多見於腸胃功能減退,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崩漏等疾患。

(4)血虛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失眠心悸,健忘,唇色淡白,舌淡,脈細無力。可有心血虛、肝血虛不同表現。

①心血虛除血虛症狀外,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等癥候為主。可見於貧血、神經官能症、習慣性流產等疾患。

②肝血虛除血虛症狀外,以眩暈耳鳴、寐少夢多、眼睛干澀、視物模糊或雀目、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肌肉顫動、爪甲不榮、婦女經量減少或閉經不行等症為主。可見於貧血、神經官能症、月經不調、夜盲等疾患。

(5)腎精不足症見智力減退,骨骼發育不良,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動作遲鈍』骨骼萎軟,囟門遲閉,或見「雞胸」、「龜背」等;成人須發早白早脫,齒搖,健忘,足痿無力,男子少精不育,女子經閉不孕等。多見於小兒發育不良,成人不孕不育、性功能減退、早衰等疾患。

以上各種虛損病症一年四季都能發生,並不僅限於某一季節才會見到。因此,對於虛證而言,無論它們在哪一季節出現,都應該及時進補以保持健康的身體。

3.飲食進補的基本特點保健養生的四季食補並不等同於現代醫學的「營養學」和「飲食學」,它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總結了歷代食療營養的寶貴經驗而形成的,具有中醫學的鮮明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預防為主預防為主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特點之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種防患於未然的預防思想不僅貫徹在運用一般的醫療行為(如葯物、針灸等)中,以防治疾病、消除各種致病因素,也充分體現在中醫食物的四季補養中。如《千金要方》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飲食不節故也。」指出不注意飲食營養衛生,是多種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說明了注意飲食衛生對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的「預防」包括無病防病和有病防變兩重意義,四季食物療養也是如此。人體在未病之時或患病之後,都需要注意營養衛生和調理,並以飲食作為調治疾病、防止疾病加重或並發其他嚴重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飲食療法效果不夠滿意或失效時,才訴諸葯物治療。如《千金要方·食治》相當明確地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病釋情遣疾者,可謂良醫。」《素問》亦強調指出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人們必須注意不要一味用葯物攻伐病症,而應該在用葯物除去大部分疾病以後,隨即用飲食調養正氣,祛盡余邪,否則葯物將會在治病的同時損及人體正氣。

(2)辨證配食辨證論治(就是在臨床治療時要根據不同的病情,結合病人的精神、體質以及環境等各種因素,全面綜合分析,從而正確地辨認出不同的「證」,然後針對不同的「證」施以恰當的治療,以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是中醫治療學的一條基本原則,是中醫的精髓之一,這一原則貫徹於中醫的多種療法中,同樣也體現在食物調養中。

多種疾病都有其飲食宜忌,講求飲食宜忌,是疾病能否早日痊癒,抑或趨於惡化的關鍵,必須十分注意。在中醫的食物調養中,特別重視脾胃功能。胃為水谷之海而具有腐熟水谷的功能,脾能運化水谷精微而把食物的精華輸送到全身,是後天給養的來源。因此脾胃功能的強弱,對於戰勝瘸邪、協調人體陰陽、強壯機體、扶正祛邪、恢復機體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地說,大多數疾病的病程中,脾胃功能是減弱的,食慾大多呆滯,對此必須特別注意;即使是與病症相宜的飲食,也應適當控制,切忌進食過多,反而增加脾胃負擔,以致不能消化而使疾病加重,或愈而復發即所謂「食復」,或引起其他病症。對於虛弱的病人,雖然很需要在飲食上給以調補,但由於其脾胃功能衰減,因而不能以滋膩厚味來滋補,應給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補養食物,以促進食慾,逐漸增強脾胃功能。

總之,應根據病人脾胃消化、吸收、運化的功能狀態而給予不同的膳食,這是辨證配食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在辨證配食時,要根據病證的陰陽、虛實、寒熱,根據《內經》中提出的「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治療原則,分別給予不同的飲食治療。對虛證,要注意區別是陰虛還是陽虛而給予補養的食品,陽氣虛弱者應該甘溫益氣,以便陽氣旺盛,陰精虧損者應該補益精血,以使陰精充足;陰虛火旺者宜用甘涼清補(清補的食品主要有山葯、蓮子、百合、冰糖、桑椹、藕、豆腐、蜂蜜、赤小豆、綠豆、鴨、甲魚、蚌肉、鴨蛋、麵筋、牛乳、薏苡仁、粳米、小麥等),陽虛畏寒者宜用辛甘溫補(溫補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狗肉、雞、鴿、鱔魚、海參、淡菜、荔枝、桂圓、核桃、板栗、紅糖、胡蘿卜、糯米等)。對於實證,則要辨別是哪種實邪,如病由熱邪引起,要給予清涼的飲食(如西瓜、鮮藕等),如病由寒邪引起,就要用溫熱的飲食(如乾薑、羊肉、紅糖等)。

再次,還要辨明疾病屬於哪一臟腑,根據病症所在的臟腑採用不同的飲食進補方法。如《靈樞·五味》曰:「脾病者,宜食糯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茸;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采、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這種依據臟腑辨證進行配餐的飲食方法,並非雜亂搭配,毫無原則的,而是以中醫五行生剋為其理論基礎的。例如牛肉、棗、葵等既用於脾病又用於肝病,這是由於甘可入脾補脾,而甘味又可以緩肝之苦急,不致使肝木偏旺而克脾土,從而使脾病得以康復。

此外,歷代的勞動人民還在實踐中總結了不少對某些疾病具有特殊效果的食補方法,如蔥白、豆豉驅散風寒,馬齒莧治痢疾,鯉魚、赤小豆利水等,都可以根據病情適當選用。以上所舉飲食進補的例子說明,在實際工作中如能掌握辨證配食這個食補原則,就能靈活變化,應付自如。

(3)性味辨解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療作用,是因為它們與葯物一樣,本身也有性味的偏勝。我們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針對疾病的性質,採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祛邪扶正,使陰陽平衡,恢復健康。

葯有葯性,食物有食性,食陛和葯性一樣,可分為四氣(或四性)五味,也就是寒熱溫涼、辛甘酸咸苦。但是,食物的四性不如葯物的四性分得那麼清楚,一般只分成溫熱性和寒涼性兩大類,而介乎兩大類之間者則歸入平性(即不冷不熱之類)。食物之溫熱寒涼,是根據它們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來決定的,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食物屬寒涼性(如發熱時食用的西瓜、梨或荸薺等),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食物一般屬於溫熱性(如陽虛的人食用羊肉、生薑等食物)。

食物之性味必須與疾病的屬性相適應,不同的證有其不同的飲食禁忌。如寒證應忌生冷、瓜果等寒冷性食物,而宜食溫性、熱性食物;熱證宜食寒涼、平性食物,忌食溫熱性食物,應忌辛辣、姜、蔥、蒜、煙酒及油炸之類;陽虛宜溫補,忌食寒涼;陰虛者宜清補,忌食溫熱性食物。又如肺結核患者,大多數屬於陰虛體質,應禁忌辛辣動火、傷陰傷絡的食物,若食之可能引起咳血;水腫病者,必須忌鹽,因鹽屬咸寒之品,可使水腫加重;肝陽上亢之體,應忌進食動風或動火之食物,若食辛辣、溫熱之物,易致動風升陽,使病情加劇。

食物的五味與治病的關系非常密切,不同昧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一般認為:

辛味,具有行氣、活血、發散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表證及氣血阻滯的食物多含有辛味(如蔥、姜、薄荷、辣椒、胡椒等),辛而溫的食物則兼能散寒。

甘味,具有和中緩急、補益中氣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虛證及拘急疼痛的食物多為甘味(如蜂蜜、飴糖、甘草等),甘味食物而質潤者則兼能潤燥(如蜂蜜等)。

酸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虛汗、泄瀉和遺精諸證的食物多含有酸味(如烏梅、山植等)。

苦味,具有宣洩、燥濕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熱證秘結心煩、肺氣上逆喘促,以及寒熱濕證的食物多含有苦味(如杏仁、苦瓜、萵苣等)。

成味,具有散結、軟堅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硬結、瘰癧等的食物多含有成味(如海帶、海蜇、海藻等)。

此外,疾病所在的臟腑不同,其所需食物的味也不盡相同,《索問·五臟生成篇》說:「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可見飲食進補與食物的「味」的密切天系,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加以選擇。

(4)責在調和既然食物有不同之性味,各種性味又各歸於不同的臟腑,那麼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須講究食物的五味調和、注意食物補養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節制宜忌的規律,這樣才能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則強身防病,以及延年益壽的目的。

首先,食物的宣忌與正常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理活動,以及患病情況下的陰陽調和、機體修復、扶正祛邪等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奉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指人體應使攝入之食物五味比例協調,這樣才能使人體陰陽氣血及臟腑功能協調,正氣旺盛,身體健壯。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或幾味,五味即失去調和,則可由於五味有所偏勝,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正氣受損,病邪易乘虛而入。對於病人而言,五味之調和更要講究,切忌偏嗜某味,否則將加重病情,變證叢生。這是因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煩心」,從而使人發生各種變證。同樣,對食物的寒熱溫涼,也應注意調和,不宜多食偏熱偏寒之食物。

飲食禁忌,是指患者在病症過程及其恢復期,應當注意某些與疾病不相宜的食物不可食。尤其在疾病恢復期,由於人體病後邪氣甫去、正氣未充,腸胃不勝過度負擔,如仍貪食厚昧或飲食過飽,則腸胃復損,病邪復侵,病症可能再度復發,中醫所謂「食復」、「病遺」即指此而言。如對外科瘡瘍,民間一般有忌食某些魚類、海產等「發物」的說法。

還有,食物的搭配需要互相配合。將不同性味的食物適當搭配在一起食用,可產生協同作用,使其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如黃芪加薏苡仁,可以加強滲濕利水作用;赤小豆配鯉魚,則利水作用更好;又如水產物一般多屬寒性,烹調時需加蔥、姜等,目的之一就是以蔥、姜的辛溫來調解水產食物的寒性。此外,還要十分講究葯物與食療的互相配合問題,即在葯療的同時要注意選擇與葯療相宜的食品。中醫書籍中提出了不少服葯時的食物禁忌,例如服牛膝時忌牛肉,商陸忌犬肉,桔梗、烏梅忌豬肉等等。這些經驗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也值得我們參考、驗證。同時,應當注意食物的性味與所服葯物的性味有否矛盾。服熱葯時應配以熱性食物,若食了寒性食物,即能影響葯物的療效或引起不良反應,故必須盡量避免;服發汗解表葯時,要禁忌生冷及酸性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收斂作用,會使葯物的發散作用不能發揮,從而影響療效;服滋補葯(如參類、鹿茸等)時,禁食蘿卜,因為蘿卜為破氣、傷氣之物,會使此類葯物失效;服健脾、和胃、寬中葯物時,忌食豆類、油膩食物等。

4.飲食進補的基本方法選擇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通過食物與中葯配伍,經加工,可以製成體現中醫汗、下、溫、清等不同法則的飲食,主要有補氣益脾法、補血滋陰法、補腎益精法和益胃生津法等。

(1)補氣益脾法補氣益脾法是補氣法與健脾法的總稱。補氣法具有補肺氣、益脾氣、增強臟腑功能、強壯體質等作用,適用於氣虛體質和氣虛證病人;益脾法具有健脾除濕、益氣升陷等功能,適用於脾虛體弱或表現為脾虛證的病人。

①補益肺氣法選用補益肺氣的食物,或補益肺氣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用以治療肺氣虛證的方法。如選用大棗、飴糖、蜂蜜、雞肉和人參、黨參、黃芪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肺虛氣弱,喘息短氣,語聲低怯,易感冒或汗出等症。

②補益脾氣法選用補益脾氣的食物,或補益脾氣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用以治療脾虛證的方法。如選用糯米、大棗、豬肚、雞肉、鵪鶉和黨參、白術、山葯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脾虛,精神困頓,四肢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⑤健脾除濕法選用健脾除濕的食物,或健脾除濕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脾虛濕困證的方法。如選用蓮子、芡實、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茯苓、白術和鯽魚、鱔魚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脾虛水濕不運,面浮身重,四肢腫脹,腸鳴、腹瀉等症。

④益氣升陷法選用補益元氣的食物,或補氣升陽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氣虛下陷證的方法。如選用雞肉、羊肉、鴿肉、鯽魚、大棗製成飲食,治療氣不攝血證的方法,稱為益氣攝血法。如選用花生、大棗、龍眼肉、鱔魚、墨魚和黃芪、三七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氣不攝血的吐血、便血、齒衄、肌衄、崩漏等症。

(2)補血滋陰法補血滋陰法是補血法與滋陰法的合稱。補血法具有增強機體生血功能,補充血液不足和補心養肝、濡養身體等作用,適用於營血生化不足,久病血虛及各種失血後之血虛證;滋陰法具有滋補陰液、濡養筋骨、涵斂陽氣等功能,適用於陰虛體質或熱病久病後陰液不足的病人。

①益氣生血法選用具有益氣生血的食物,或補氣養血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氣血虧虛證的方法。如選用胡蘿卜、菠菜、花生、大棗、龍眼肉、雞肉、豬肝、羊肉和黃芪、當歸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氣血兩虛之面色蒼白、爪甲無華、眩暈心悸等症。

②補血養心法選用補血養心安神的食物,或具有補血養心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血不養心證的方法。如選用龍眼肉、荔枝、大棗、葡萄、豬心、雞肉和人參、當歸、酸棗仁、茯苓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

⑤補血養肝法選用補血養肝的食物,或補血養肝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肝血不足證的方法。如選用胡蘿卜、菠菜、豬肝、雞肝和枸杞、桑椹、何首烏、當歸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肝血虧虛,視物昏花,眩暈脅痛,驚惕,手足麻木等症。

④滋陰熄風法選用滋養肝陰、平肝熄風的食物,或滋陰熄風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陰虛風動證的方法。如選用桑椹、黑豆、鱉肉、牡蠣肉、雞子黃和龜板、鱉甲、白芍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肝陰不足,虛風內動的手足蠕動,筋脈拘急,頭目眩暈等症。

⑤滋陰清熱法選用滋陰清熱的食物,或滋陰清熱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陰虛陽盛證的方法。如選用梨、藕、龜肉、鱉肉、牛乳、雞子黃和生地黃、龜板、枸杞、桑椹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陰虛火旺之五心煩熱,骨蒸盜汗,潮熱顴紅等症。

(3)補腎益精法補腎益精法具有補腎氣、充元陽、填精髓、強筋骨等功能,適用於腎氣不足,精髓虧虛所致發育遲緩、早衰或遺精不育等症。

①補腎滋陰法選用補腎滋陰的食物,或補腎滋陰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腎陰不足、精血虧虛證的方法。如選用芝麻、黑豆、枸杞、桑椹、牛乳、畢乳、豬腎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腎虛虧損之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消渴,遺精等症。

②溫補腎氣法選用溫補腎氣的食物,或溫補腎氣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腎氣虛弱證的方法。如選用胡桃仁、栗子、韭菜、豇豆、狗肉、麻雀肉和肉蓯蓉、淫羊藿、附子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夜尿清長,陽痿,遺精等症。

④填精補髓法選用填精補髓的食物,或補腎益精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精髓不足證的方法。如選用芝麻、黑豆、龜肉、海參、淡菜、豬脊髓、羊脊髓和肉蓯蓉、鹿茸、枸杞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腎精虧虛之腰膝酸痛,足膝痿軟,須發早白,虛贏少氣,發育遲緩等症。

(4)益胃生津法益胃生津法是益胃生津法與潤燥生津法的合稱。益胃生津法具有益胃陰、生津液的功能,適用於津液不足之消渴口乾,便秘等症;潤燥生津法具有潤肺燥、生津液的功能,適用於肺燥津傷,咳嗽咽乾等症。

①益胃生津法選用養胃陰、生津液的食物,或益陰生津的中葯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胃陰虛虧或津枯腸燥的方法。如選用梨、甘蔗、荸薺、藕、牛乳、芝麻、蜂蜜和麥冬、石斛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胃陰不足,口渴口燥

2、二十四節氣適合吃什麼

3、24節氣對應的食物

24節氣對應的食物:立春吃春卷,雨水吃龍須餅,驚蟄吃驢打滾,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團,穀雨採茶食香椿,立夏吃鴨蛋,小滿吃苦菜,芒種吃梅子,夏至吃面,小暑食新米,大暑吃仙草,立秋啃西瓜,處暑吃鴨子,白露飲米酒,秋分吃芋餅,寒露吃芝麻,霜降吃柿子,立冬喝雞湯,小雪吃臘肉,大雪喝粥,冬至吃餃子,小寒喝臘八粥,大寒吃年糕。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時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在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里又多了一個「中國符號」。

現在大家由於工作的繁忙而記不清二十四節氣,但節氣美食卻一直是我們餐桌上的寵兒,也許,用食物才能尋回那日漸稀薄的時節味道吧。

立夏是我們夏天的第1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那麼在這個節氣我們盡量要減少進食一些油膩辛辣的食物,這樣可以防止滋膩脾胃,我們平時也要多注意吃一些蔬菜水果或者粗糧的,比如我們可以吃一些蘋果,香蕉,牛奶,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幫助我們人體補充營養,又可以起到一種強心養陽的效果!

小滿是我們夏天的第2個節氣,小滿節氣一般是一些疾病的高發期,尤其是皮膚病,首先我們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有一種未病先防的養生意識,我們飲食上盡量要以清淡為主,要多吃一些素食,比如說我們可以吃一些吃小豆,薏苡仁,綠豆,蓮藕,胡蘿卜,山葯等食物,這樣對我們的人體健康是有很大好處的!

芒種是夏天的第3個節氣,一般這個時候雨量都比較充沛,而且氣溫也在逐漸升高,而一些天氣自然災害也會經常見到,我們有一句老話叫做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所以我們在芒種時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比較懶散,頭腦比較不清楚,所以我們在此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豆類,比如說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等。

天氣炎熱的時候,人們出汗比較多,會非常容易丟失鉀,我們也要在此時適當的補充一些假,這樣才有助於我們體內的鉀平衡。

4、二十四節氣時令吃什麼時令膳食養生法

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氣象萬千的自然現象。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的變化,知隨時都影響著人體的生理變化,而為人體提供所需營養的飲道食與人的五臟又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人的飲食養生也必須順應時節,符合四季二十四節氣更替變化的客觀規律,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本書春生陽、夏養陰、秋滋陰版、冬補陽四部分,重點介紹了季節變換、節氣交替中的養生方法,收錄了最行之有效、最有價值的養生食譜,為讀者在不同季節時令里安排日常飲食起居提供了有益的權指導,幫助讀者輕松掌握延緩衰老、永葆青春及祛病延年的秘訣。

5、二十四節氣各有什麼特色飲食傳統?

一、立春

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立春養生要防病保健。注意室內通風,加強身體鍛煉。此外,還要注意口鼻保健。

宜:辛、甘、溫、發散的食品,口味宜清淡可口。主食推薦糯米、大米、玉米。蔬菜推薦白蘿卜、韭菜、香菜、油菜、洋蔥、辣椒、苘蒿、捲心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萵苣、竹筍、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

二、雨水

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此時養生要注重養護脾臟,春季養脾的重點首先在於調理肝臟,保持肝氣順暢。

宜:多吃新鮮蔬菜、果汁多的水果及一些野菜。主食宜食小米等,蔬菜有胡蘿卜、山葯、韭菜、菠菜、油菜、豆苗、香椿、苘蒿、春筍、藕、荸薺、蘿卜等。水果有柑橘、蘋果、香蕉、雪梨、菠蘿等。水產類有鯽魚。其他為紅棗、蜂蜜、蓮子等。

三、驚蟄

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應肝的屬性。此外,諸如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要注意嚴防。

宜:多吃新鮮蔬菜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蔬菜有菠菜、水蘿卜、苦瓜、芹菜、油菜、山葯、春筍、甜椒、洋蔥。水果有梨,海鮮有螃蟹。其他為蓮子、銀耳、芝麻、蜂蜜、雞、蛋、牛奶等。梨性寒,不宜一次食用過多,否則反傷脾胃,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四、春分

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為春分。此時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較易發,要注意防護。

宜:進食辛、甘溫偏之物。主食選擇熱量高的,並要多攝取蛋白質,宜清淡可口。推薦食物有胡蘿卜、捲心菜、菜花、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韭菜等新鮮蔬菜,柑橘、檸檬、蘋果等水果,牛肚、芝麻、核桃、蓮子等乾果,豆漿等飲料。

五、清明

太陽黃經15度時為清明。清明後雨水增多,自然由陰轉陽,這時要注意清泄肝火,以防肝氣升發太過或肝火上炎。

宜:清涼的寒性食品,並減少甜食和熱量大的食物的攝入。吃些柔肝養肺的食物,如薺菜、菠菜、山葯等蔬菜。春天韭菜可暖身。其他有銀耳、香菇、牛蒡、鯇魚等,香蕉、橘子等性味清涼的水果也應吃些。

六、穀雨

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穀雨。除了精神養生來調節情緒外,還可食用一些能緩解精神壓力和調節情緒的食物。

宜:食富含維生素B、鹼性、養陰潤肺、暖胃健脾及調節人體情緒的食物。豆類有黃豆、大豆。蔬菜有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西紅柿、菠菜等。水果有葡萄、香蕉、橘子、草莓、檸檬等。其他有海帶、天然綠藻類和瘦肉等。宜食香椿,但不能食之過量。

七、立夏

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立夏以後的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而養陽重在「養心」。此時胃病較易發,要注意防範。

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多吃一些酸味食品,還要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熱利濕的食物,適量補充蛋白質。蔬菜有洋蔥、土豆、冬瓜、芹菜、西紅柿、黃瓜、絲瓜、山葯等。水果有山楂、香蕉、蘋果、桃、草莓、西瓜等。乾果有芝麻、核桃、花生等。水產類有海參、泥鰍、鯽魚等。其他有黑木耳、瘦肉、蛋類、奶類等。

八、小滿

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小滿。此時人的生理活動處於一年當中最活躍的時期,故消耗的營養較多,需要及時進補。

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養陰作用的食物,食用一些清涼的食物,但不可過於寒涼。推薦蔬菜有黃瓜、胡蘿卜、冬瓜、絲瓜、荸薺、藕、西紅柿、山葯等。肉類有鴨肉等。水產類有鯽魚、草魚等。水果有西瓜、梨、香蕉等。

九、芒種

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此時雨多且潮濕,天氣悶熱異常,極易傷脾胃。另外,由於經常生吃食物、痢疾高發,要注意防範。

宜:以清補為原則。此時要多食蔬菜、豆類、水果,適當補充鉀元素,糧食以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含鉀元素較高為主,水果為香蕉,蔬菜為菠菜、香菜、油菜、捲心菜、芹菜、大蔥、青蒜、萵苣、土豆、山葯等。

十、夏至

太陽到達黃經90度為夏至日。由於夏季出汗多,體內易丟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也較差,所以常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宜:清淡,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宜多食酸味,常食鹹味以補心。適宜的食物有西紅柿、黃瓜、芹菜、冬瓜、蓮藕、綠豆、草莓、杏仁、百合、蓮子等。

十一、小暑 

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此時剛進入伏天,「伏」是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

宜:以清淡味香為主,飲食上要多注意衛生和節制。多吃蔬菜和水果。推薦食物有西紅柿、山葯、黃瓜、西瓜、蘋果、蠶豆、綠豆、牛奶、豆漿等。

十二、大暑

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此時的人體容易被暑、濕等邪氣所侵擾,故要重點防治中暑。飲食上要多吃防暑和健脾的食物。

宜:多吃些燥濕健脾、益氣養陰的食物,及時補充水分及蛋白質。此時適宜的食物有山葯、蓮藕、土豆、西瓜、香蕉、大棗、蓮子、綠豆、豌豆、海參、甲魚、雞肉、鴨肉、瘦肉、雞蛋、牛奶、蜂蜜、豆漿、綠茶等。


十三、立秋

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視這秋天的開始。立秋會帶來「秋燥」的相關疾病,應多吃些潤肺的食物。

宜:適當多食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食物,酸味果蔬也應常食用,這些包括蘿卜、西紅柿、山葯、扁豆、藕、茭白、南瓜、豆腐、蓮子、桂圓、糯米、粳米、枇杷、菠蘿、乳品、紅棗、核桃、蜂蜜、芝麻等。

十四、處暑

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為處暑。此時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濕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風寒或風熱感冒。

宜:吃溫補食物,飲食宜清淡,多吃些鹼性和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適宜的食物有芹菜、菠菜、黃瓜、苦瓜、冬瓜、南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芝麻、豆類及奶類等。

十五、白露

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白露是天氣轉涼的標志。此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

宜:多吃一些有祛痰平喘、潤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包括竹筍、蘿卜、胡蘿卜、鮮藕、梨、蘋果、紅薯、小米、鴨肉、核桃、木耳、蜂蜜等。

十六、秋分

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此時要特別注重保養內守之陰氣,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宜:適宜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飲食應以溫、淡、鮮為佳,如藕、鴨肉、秋梨、柿子、甘蔗、黑木耳、百合、銀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十七、寒露

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此時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注意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以免耗散精氣津液。

宜:多食些甘、淡、滋潤的食品,可健胃養肺潤腸,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這類食物包括蘿卜、西紅柿、蓮藕、胡蘿卜、冬瓜、山葯、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鴨肉、牛肉、豆類、海帶、紫菜、芝麻、核桃、銀耳、牛奶、魚、蝦等。

十八、霜降

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此時易犯咳嗽,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另外,要注意補氣養胃。

宜:以平補為原則。適宜的食品有洋蔥、芥菜(雪裡蕻)、山葯、蘿卜、紫菜、銀耳、豬肉、牛肉、梨、蘋果、橄欖、白果、栗子、花生等。

十九、立冬

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為立冬。民間把立冬作為冬天的開始。此時飲食應以增加熱量為主,起居養生重點重防「寒」。

宜: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鈣和鐵的食物。適宜的食物包括大白菜、捲心菜、白蘿卜、胡蘿卜、綠豆芽、油菜、洋蔥、西紅柿、紅薯、蘋果、香蕉、棗、梨、柑橘、豆腐、木耳、蘑菇類、羊、牛、雞、魚、蝦、海帶、牛奶、豆漿、蛋類、核桃、杏仁等。

二十、小雪

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時為小雪。此節氣前後,天氣陰暗,容易導致或復發抑鬱症,因此,要選擇性地吃一些有助於調節心情的食物。

宜:多食熱粥。熱粥不宜太燙,亦不可食用涼粥。昆時適宜溫補,如羊肉、牛肉、雞肉等;同時還要益腎,此類食物要腰果、山葯、白菜、栗子、白果、核桃等。而水果首選香蕉。

二十一、大雪

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本時節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同時此時也是食補的好時候,但切忌盲目亂補。

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宜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溫補食物有蘿卜、胡蘿卜、茄子、山葯、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鯽魚、海參、核桃、桂圓、枸杞、蓮子等。

二十二、冬至

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為冬至。此時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宜:食種類要多樣化,谷、果、肉、蔬菜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物要溫熱熟軟,並且要清淡。宜食胡蘿卜、西紅柿、梨、獼猴桃、甘蔗、柚子等(同「大雪」)。

二十三、小寒

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為小寒。小寒節氣正處於「三九」,是一年當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人們應注意「養腎防寒」。

宜: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來防禦寒冷對人體的侵襲。這些食物有韭菜、辣椒、茴香、香菜、薺菜、南瓜、羊肉、豬肉、狗肉、雞肉、鱔魚、鰱魚、木瓜、櫻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等。此時比較適合吃麻辣火鍋和紅燜羊肉。

二十四、大寒

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為大寒。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所以應注意防寒。

宜: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風寒邪氣的侵襲。飲食方面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宜食用的食材同「小寒」。適當增加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佐料。

6、二十四節氣與飲食養生的原則是什麼?

四季氣候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生理改變。為使人的身體在這種變化中不生病,保持健康,飲食養生應該研究四季二十四節氣的飲食養生原則,使人體能夠利用飲食來改變身體狀況,克服因氣候變化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達到養生之目的。

(1)春季養生飲食:以升為主

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氣候溫暖,人體腠理疏鬆開泄,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所以飲食除注意清淡外,還需補充大量的營養物質,以供機體活動、生長發育之需要。根據春季特點,應適當選一些扶助正氣、生發元氣的食品,以開發人體之陽,強壯精力。尤其是對久病剛愈、病後或年老體虛、手術後失血虧虛,或兒童體質素弱者,更為必要。

春季在養生飲食上,應該由冬季的厚味轉變為清溫平淡。冬季一般蔬菜品種少,人體攝入的維生素往往不足。因此,在春季膳食調配上,應多採用一些新鮮蔬菜,如春筍及菠菜、芹菜等各種綠色蔬菜。在動物性食品中,應少食肥肉等高脂肪的食物,可以吃類似母雞、蛋、牛奶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用來調補身體。還可以吃些青殼螺螄、鯽魚等,以補中益氣。在味道上,春季應少吃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尤其是度數高的烈性白酒,應少喝或不喝。

(2)夏季飲食養生:以清為主

夏季氣候炎熱而又多雨,由於暑熱挾濕,常使脾胃受困,食慾不振。再加上氣候炎熱,使人多喜食生冷寒涼之物,往往因食之太過,又傷脾胃。故在炎暑之季,切忌過食生冷之物,更不可多食油膩厚味或不潔之品,以防痢疾、泄瀉等胃腸道疾病。此時的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利濕清暑、少油之品為宜。如西瓜、冬瓜、綠豆湯、酸梅湯、薄荷湯、綠茶等均為清熱利暑、利濕養陽之品,都是不可缺少的。

夏天氣溫高,細菌十分活躍,一些含蛋白質、脂肪等豐富營養的食物極易腐敗變質。加之,人在此季節食慾較低,因此,中醫主張「清補」。清補是以涼性食物為主,包括植物性主食及多種綠葉蔬菜、水果等。諸如火腿冬瓜湯、綠豆粥、百合紅棗湯等,也有清暑止渴,生津涼血的作用。

夏天又是多雨季節,暑濕當令,食慾不佳,可運用赤豆、薏米等既健補脾胃、化除濕邪,又性質平和、補而不膩的食品。又由於出汗多,水分和營養物質損耗很大,必須及時補充。

(3)秋季飲食養生:以平為主

秋季萬物收斂,涼風初長,燥氣當令。霜露乍降,早晚容易受涼,咳嗽氣喘等病易於復發。此季人們食慾大增,因為在夏季消耗的體力要靠此季節增加營養來補充。因此,秋季里飲食宜用甘潤平和之品,即「平補」。既不宜多食辛辣煎烤等燥熱食物,也應忌生冷寒涼之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果蔬豐盛,蘿卜、梨、枇杷、芝麻、白果、銀耳、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核桃等,俱是「平補」佳品。

此外,還有許多食物,如山葯、扁豆等既含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維生素,又具健補脾胃作用;燕窩、銀耳、百合之類,則既能養陰潤燥,又可益中補氣。根據身體情況進行平補,有許多適宜的食品可以選擇。

(4)冬季飲食養生:以滋為主

冬季自古以來是人們最重視的進補時節,因為冬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藏。人與天地相應,各種功能活動也處於低潮期,此時最易感受寒邪。所以冬季食補應該順應自然,選擇食物注意益氣補陽及「血肉有情」之品,可以增強機體抗禦風寒和外邪的能力。另外,嚴寒天氣,人體的代謝相應減慢,皮膚的血管收縮,散熱少了。在飲食調配上,就要增加一些厚味,如燉肉、熬魚、火鍋等。在調味品上可以選用一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姜、蒜等。綠色蔬菜當然是不可缺少的,牛肉、羊肉、狗肉滋養臟腑、增加營養,是冬季滋補佳品。

一年四季,各有各的飲食養生原則,補要得法,補要辯證,補要因人、因時、因葯而宜,不盲目進補,才能真正達到健身祛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7、二十四節氣對飲食養生要求有什麼?

(1)春季六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春季,是指從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它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思是說,當春歸大地之際,冰雪已經消融,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萬物復甦,柳絲吐綠,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飲食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這個養生原則應具體貫穿到飲食中去。

春季在飲食方面,首先要貫徹《黃帝內經》里提出的「春夏養陽」的原則,也就是說,在飲食方面,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

隨著四季氣候的不同,在選擇食物的冷、熱、苦、酸、辛、甘等性味時也應有異。春季為人體肝氣當令,而肝脾關系最密,也就是說春季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症。唐代葯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根據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宜選辛、甘、溫之品,辛甘之品有助於升陽,溫食有助於護陽,且飲膳又要求清淡。因此,春季養生食物的選擇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

(2)夏季六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夏季,指陰歷四月至六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間包括了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

《黃帝內經》在描述夏天的節氣特點時這樣寫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在夏天的3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所以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也相應地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面。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在談到夏天如何養生時,汪綺石在《理虛元鑒》里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這里非常清楚地指明了夏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即《黃帝內經》里所指出的「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飲食宜減苦增辛。

(3)秋天六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秋天,是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幾個節氣,並以中秋(農歷八月十五)作為氣候轉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這里的陰氣始下,是說在秋天由於陽氣漸收,而陰氣逐漸生長起來;萬物收,是指萬物成熟,到了收獲之時。

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而相應改變。因此,秋季飲食養生皆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秋冬養陰」。所謂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養收氣、養藏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

(4)冬天六節氣的飲食養生要求

冬季是從立冬日開始,經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為止。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陽護陰為根本。由於陽氣的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祖國醫學認為,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在於腎,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腎臟機能強,生命力也強,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季時節,腎臟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就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所以,冬季養生飲食之味宜減咸而增苦,以養心氣。

8、二十四節氣養生食譜怎麼樣

很好的養生軟體,每個節氣都對應一個方案

9、二十四節氣養身菜譜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養生食譜
立春與養生
養生菜:韭菜炒蝦、 菠菜炒豬血、薺冬拌肉絲、 蜜糖蒸蘿卜
茄汁黃瓜排
養生湯: 蘿卜無花果煲瘦肉湯、 白飯魚滾韭菜湯、 白鬍椒豬肚湯、 青韭紅白湯、大蔥鈣骨湯來
養生粥: 地黃粥、源紅棗冰糖嫩膚粥、神仙粥
養生葯膳: 何首烏炒肝片、 屠蘇酒
雨水與養生
食俗菜品: 雞肉湯圓、成糟羹、
養生菜:口蘑雞塊、蝦米小白菜燉豆腐、蕪爆裡脊、一品山葯、
扒四寶、 韭黃炒雞絲、
養生湯:豌豆苗鯽魚湯、栗子雞湯、鯉魚百湯、 洋蔥番茄百合湯、
荸薺排骨湯
養生粥:黑米黨參粥、雞肝蘿卜粥、韭菜鮮味粥
養生葯膳: 山葯枸杞蒸、苦菜燉豬肉、參果燉豬肉
驚蟄與養生
食俗菜品:豬肉蘿卜煎餅、 芋頭餃度子
養生菜:魚肚燉鴿子、鶉蛋煮黃魚、薺菜炒裡脊、
脆皮炸鮮奶 、珍珠綠玉丸子
養生湯: 馬齒莧綠豆湯、 花生衣紅棗湯 、蓮子銀耳湯、 豬心百合湯 、 蔥豉豆腐湯

與24節氣養生食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