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活了150歲的冷謙是如何養生的?
冷謙,明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字啟敬,號龍陽子。善養生,相傳活了150歲,是明代最為長壽的人。
著有《修齡要旨》,是明代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有運動健身法,屬坐功類,共八段:
1、閉目冥心坐
方法:盤腿坐在蒲團( 或大方凳或床上) 上,輕閉兩眼,舌舔上齶,摒除心中雜念,調息( 輕細無聲)10分鍾。坐姿要求身體正直( 脊樑挺直,腰不可軟) ,身不可向後倚靠。
2、鳴天鼓
方法: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共60下。然後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緊按腦後枕骨不動再驟然抬離,這時耳中有放炮樣聲響,如此連續開閉放響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3、撼天柱
方法:搖頭左右顧肩膊轉動24。
4、赤龍攪水津
方法:以舌攪口齒並左右頰,待口中津(塗抹)生,分3次咽下。
5、搓手熱
方法:用鼻子吸氣,閉之少頃,快速搓手至發熱,徐徐呼出氣
6、背摩後精門
方法:反手至背後而摩其精門(後腰)也。在兩手搓摩四十八度以後,手心已極熱,即將兩掌移後,緊按精門之上,左右並行搓摩。
7、左右軲轆轉
方法:用左手叉在左腰腎間,然後俯首,以左手像搖轆轤般自後向前做圓轉運動36次的方法,然後右手依法行之。
8、攀足頻
方法:兩手攀足。雙腳打開,兩手放在後腰,順著膀胱經向下緩緩滑動,一直到腳跟,停頓幾秒。然後雙手放在腳尖,雙臂伸直努力往前伸,帶動上身起身。
這套養生法,動作輕緩,簡便易學,不受條件的限制,若能堅持實施,定能強身健體、預防早衰、防病祛病、延年益壽。
2、我想問一下,有養生保健的教材嗎?
閱讀《體育與保健》教材中華傳統養生保健一章,
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來暢達經絡,疏通氣血, 摘要 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為運動養生,又稱為傳統健身術. "動則 不定"是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早在數千年以前,體育運動就已經被做為健身,防病的 重要手段之一而廣為運用. 本文主要從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 形式和流派以及具體的傳統運動項目 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和八段錦等幾個方面來闡述中國傳統養生保健中的運動養生的機理. 關鍵詞: 關鍵詞:運動養生 中醫養生保健 氣功保健 五禽戲 太極拳 八段錦 易筋經 我們先來談一談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的 一,我們先來談一談運動養生的機理 中醫將精,氣,神稱為"三寶" ,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則緊緊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 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 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如是,則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和,臟腑諧調,機體達 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從而增進機體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經常而適度的 進行體育鍛煉,對機體有如下好處: 1 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 於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於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穩定的情緒. 2 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環. 3 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進胃腸蠕動,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滯留,有利於消化吸收. 4 可促進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臟器的生理功能. 5 可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 增強肌肉關節的活力,使人動作靈活輕巧,反應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運動,常鍛煉,已成為廣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我們再來分析運動養生的特點 二,我們再來分析運動養生的特點 傳統運動養生的特點,歸納起來,大要有三: (一)以祖國醫學理論指導健身運動無論哪一種傳統 的身法,都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要點, 以動形為基本鍛煉形式,用陰陽理論指導運動的虛,實,動,靜;用開闔升降指導運動的屈伸,俯仰; 用整體觀念說明運動健身中形,神,氣,血,表,里的協調統一.所以,健身運動的每一招式,都是與 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二)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諧調統一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的配合,即所謂意守,調息,動形 的統一.意守指意念專注;調息指呼吸調節;動形指形體運動,統一是指三者之間的諧調配合,要達到 形,神一致,意,氣相隨,形,氣相感,使形體內外和諧,動,靜得宜,方能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傳統的運動養生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 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地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 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源於導引氣功的功法加:五禽戲,八段錦等;源於武 術的功法如:太極拳,太極劍等.然而,無論哪種功法,運用到養生方面,則都講求調息,意守,動形, 都是以暢通氣血經絡,活動筋骨,和調臟腑為目的.融諸家之長為一體,則是運動養生的一大特點. 我們來討論運動養生的原則 三,我們來討論運動養生的原則 我國傳統的運動養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壽延年,是因為它有一套較為系統的理論,原則和 方法,注重和強調機體內外的協調統一,和諧適度.從其鍛煉角度來看,歸納起來,大要原則有三: (一)掌握運動養生的要領;傳統運動養生的練功要領就是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這三方面中,最 關鍵的是意守,只有精神專注,方可寧神靜息,呼吸均勻,導氣血運行.三者的關系是:以意領氣,以 氣動形.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煉精神,臟腑,氣血;外煉經脈,筋骨,四肢,使內外和諧,氣血周 流,整個機體可得到全面鍛煉. (二)強調適度,不宜過量運動;養生是通過鍛煉以達到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運動量的大小. 運動量太小則達不到鍛煉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則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反而會使身體因過勞 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 "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西方一家 保險公司調查了五千名已故運動員的生前健康狀況後發現,其中有些人 40~50 歲左右就患了心臟病, 許多人的壽命竟比普通人短. 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會破壞人體內外運動平衡, 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損和生理 功能的失調,結果縮短生命進程,出現早衰和早夭.所以,運動健身強調適量的鍛煉,要循序漸進,不 可急於求成.操之過急,往往欲速而不達. (三)提倡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鍛煉身體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經常而不間斷. "流水不腐,戶樞不 蠹" ,這句話一方面說明了"動則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強調了經常,不間斷的重要性,水常流 方能不腐,戶樞常轉才能不被蟲蠹.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 我們再來探討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 四,我們再來探討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 傳統的運動養生法,形式一樣,種類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鍛煉方法,也有眾人組合的,帶有競技性 質的鍛煉方法;有形成民間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不論是哪一種運動形式,都具 有養生健身的作用.而為人們所喜愛,故能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歸納起來,運動養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樣的民間健身法 這類健身法大多散見於民間,方法簡便,器械簡單,而活動饒有趣味性.如:運動量較小,輕松和 緩的散步,郊遊,盪鞦韆,放風箏,踢毽,保健球等;運動量適中的跳繩,登高,跑馬,射箭,舉石鎖 等等.這些方法,多於娛樂中而有運動養生的內容,亦無需人更多地指導,訓練,簡便易行,形式多樣, 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健身措施.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傳統.其中以運動健身為目的的群眾性活動,則是 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如拔河,龍舟競渡,摔跤,賽馬,蹺板,走高蹺,舞龍燈,跑旱船以及各種 各樣的舞蹈等,即屬此類.這種運動的特點,人數眾多,具有競技性質,由於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 各有特定的季節,時間來開展這種群眾性,普及性的活動. 二,自成套路的系統健身法 這類運動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間健身法基礎之上的,在一定理論指導之下,有目的,有具體要 求,需要經過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的健身法.因其有一系列的連續動作,故可以使人體各部分得到較為 全面,系統的鍛煉,是傳統運動養生法中較高層次的健身運動.運動養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 身法而言. 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於道家和佛家,由於世代相傳,又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因而形成了各種不 同流派.茲簡述其大要如下: (一) 道家健身術; 道家健身術其理論源於老, 庄, 主張以養氣為主, 以提高生命能力, 提出了 "導引" , "養形" ,強調了練氣以養生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華佗的"五禽戲" ,馬王堆出土的 "導引圖"胎息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均屬此類. (二)佛家健身術;佛家健身術源於禪定修心,為保證"坐禪"的順利進行,便需要採取一些手段,以 活動筋骨,疏通血脈.於是,逐漸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達摩易筋經,天竺國按摩法, 心意拳,羅漢十八手,少林拳,禪密功等. 中國武術的發源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河南的中嶽嵩山,是佛教禪宗和少林派武術的發掘地;一個 是湖北的武當山,是道教和武當派武術的發源地.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術言之,有少 林,武當之別.武術雖然是技擊,防身之術,但其上乘功法則是以健身為宗旨.學習武術,首先是強身 增力,故無論何種功法,哪個流派,都著眼於健身.尤其是當代武術的發展,均以健身強身為目的,如 徒手的諸種拳,掌,腳,使用器械的劍,棍,刀,槍,鞭,鉤等等.各有特色,各有所專. 運動養生的不同流派,說明了我國傳統的健身術豐富多樣,但彼此間又有互相滲透,互相借鑒的. 因而,使得諸種功法不斷豐富和發展,成為傳統養生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習,繼承,發掘這些 健身方法,對於保障人民健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我們就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養生機理 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 五,我們就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養生機理 首先,談氣功保健.運用傳統的氣功方法進行自身行氣的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抗病防老的目 首先,談氣功保健 的,這種養生益壽的方法,稱之為氣功保健. 氣功保健是指通過調心(控制意識,鬆弛身心) ,調息(均勻和緩,深長地呼吸) ,調身(調整身體 姿勢,輕松自然地運動肢體) ,使身心融為一體,營衛氣血周流,百脈通暢,臟腑和調,以達到強身保 健目的的傳統養生方法. 氣功保健的養生機理;氣功是著眼於"精,氣,神"進行鍛煉的一種健身術,它通過調身,調息, 調心等方法來調整精,氣,神的和諧統一.調心則意念專注,排除雜念,寧靜以養神;調息則呼吸均勻 和緩,氣道暢通,柔和以養氣;調身則經絡氣血周流,臟腑和調,從而做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 , , "練神還虛" .通過系統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以強化新陳代謝的活力,使精 足,氣充,神全,體魄健壯,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 在氣功鍛煉的過程中, 調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鬆, 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 特別是交感神經系統緊張性的下降, 因而可以誘使情緒得到改善. 調息則通過呼吸的調整可以按摩內臟, 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器官功能.同時,可以興奮呼吸中樞,進一步影響和調節植物神經系統.而調心, 意守以至於入靜時對大腦皮層有調節作用, 可以使大腦皮層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 也能對外感性有害刺 激產生保護作用. 因此, 煉功中出現的呼吸抑制, 交感神經抑制和骨骼肌放鬆等, 是生理上的 "內穩定" , 是人體內在運行最正常的時刻,可以使大腦的活動有序化,從而大大提高腦細胞的活動效率,使大腦的 潛力得以發揮,更好地開發人的智慧.所以說,氣功可以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益壽延年. 第二, 五禽戲.禽,在古代泛指禽獸之類動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戲,即游 第二,談五禽戲 戲,戲耍之意.所謂五禽戲,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組編而成的一套鍛煉身 體的功法. 以模仿禽獸動作來達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見於戰國時期. 《莊子刻意》有: "熊經鳥伸,為壽 而已"的記載,至漢初《淮南子精神訓》則有: "熊經,鳥伸,鳧浴,蝯**,**視,虎顧,是養形之 人也"的說法,而五禽戲之名相傳出自華佗. 《後漢書方術傳》載,華佗雲: "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 .隨著時間的推移,輾 轉傳授,逐漸發展,形成了各種流派的五禽戲,流傳至今. 五禽戲的養生機理;五禽戲屬古代導引術之一,它要求意守,調息和動形諧調配合.意守可以使精 神寧靜,神靜則可以培育真氣;調息可以行氣,通調經脈;動形可以強筋骨,利關節.由於是模仿五種 禽獸的動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動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區別.虎戲即模仿虎的形象, 取其神氣,善用爪力和搖首擺尾,鼓盪周身的動作.要求意守命門,命門乃元陽之所居,精血之海,元 氣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處,有益腎強腰,壯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脈,去風邪;鹿戲即模仿鹿的 形象,取其長壽而性靈,善運尾閭,尾閭是任,督二脈通會之處,鹿戲意守尾閭,可以引氣周營於身, 通經絡,行血脈,舒展筋骨;熊戲即模仿熊的形象,熊體笨力大,外靜而內動.要求意守中宮(臍內) , 以調和氣血.練熊戲時,著重於內動而外靜.這樣,可以使頭腦虛靜,意氣相合,真氣貫通,且有健脾 益胃之功效;猿戲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機警靈活,好動無定.練此戲就是要外練肢體的靈活性,內練抑 制思想活動,達到思想清靜,體輕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臍中,以求形動而神靜;鳥戲又稱鶴戲,即模 仿鶴的形象,動作輕翔舒展.練此戲要意守氣海,氣海乃任脈之要穴,為生氣之海;鶴戲可以調達氣血, 疏通經絡,活動筋骨關節.五禽戲的五種功法各有側重,但又是一個整體,一套有系統的功法,如果經 常練習而不間斷,則具有養精神,調氣血,益臟腑,通經絡,活筋骨,利關節的作用.神靜而氣足,氣 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氣動形,達到三元(精,氣,神)合一,則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恰如華佗 所說: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 太極拳的養生機理 的養生機理;太極拳的起源及創始者至今尚待考證,就文獻及傳說而言,眾說紛 第三,談太極拳的養生機理 紜.有雲南北朝時即有太極拳;有雲創始者為唐代許宣平,有雲宋代張三峰,有雲明代張三豐,也有以 為始於清代陳王庭和王宗岳者,究竟如何,尚無確論.然而,能比較清楚地論及師承脈絡,分支流派者, 當在明末清初.此後,即有陳氏太極之說,後由陳長興傳弟子楊露蟬經改編而形成楊氏太極拳.後來, 又從楊氏太極派生出吳式(吳鑒泉)太極拳,武式(武禹襄)太極拳和孫式(孫祿堂)太極拳.目前, 國家體委普及的太極拳,即是以楊振太極拳改編的.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 "以意領氣以氣運身" ,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 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 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素問上 古天真論》雲: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 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張景岳雲: "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而肺腎兩臟所以為陰陽生息之根本" (見《類經營衛三焦》.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強和改善肺的 ) 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 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 , .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 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 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 "陰平陽秘" 的平衡狀態, 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 無病健身的作用, 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恰如 《素問 上 古天真論》所說: "提**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 .太極拳之 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八段錦的養生機理 的養生機理;八段錦是由八種不同動作組成的健身術,故名"八段" .因為這種健身功 第四,談八段錦的養生機理 作可以強身益壽,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故稱為"錦" .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據有關文獻記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早在南宋時期,即 已有《八段錦》專著.明代以後,在有關養生專著中,多有記載,如冷謙的《修齡要》 ,高濂的《遵生 八簽》等書中,都有八段錦的內容.清代的潘霞在其所著的《衛生要求》中,將八段錦略加改編為"十 二段錦" .此外,尚有"文八段" (坐式)和"武八段" (立式)等不同形式.為了便於推廣流傳,還有 人將其編成歌訣.由於八段錦不受環境場地限制,隨時隨地可做,術式簡單易記易學,運動量適中,老 少皆宜,而強身益壽作用顯著,故一直流傳至今,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健身方法. 八段錦養生機理;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是形體活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法.活動肢 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起 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老恆言》雲: "導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錦……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 筋骸,有益無損" . 八段錦對人體的養生康復作用,從其歌訣中即可看出.例如"兩手托天理三焦" ,即說明雙手托天 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兩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一則有助於三焦氣機運化, 二則對內臟亦有按摩,調節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養臟腑的效果.同時,對腰背,骨骼也有良好 作用.其它諸如"調理脾胃單舉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而達到養 , 生的目的.八段錦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官,頭頸,軀干,四肢,腰,腹等 全身各部位進行了鍛煉,對相應的內臟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了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面調養的健身 功法. 我們來分析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易"指移動,活動; "筋" ,泛指肌肉,筋骨; "經" ,指常道, 第五,我們來分析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規范.顧名思義, "易筋經"就是活動肌肉,筋骨,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 的一種傳統健身法. 相傳易筋經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者菩提達摩傳授的,梁武帝蕭衍時(公元 5 世紀) ,達摩北渡到 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們傳授了易筋經.當時,只是為了緩解一下坐禪修煉的睏倦和疲勞,故動作 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脈,利筋骨的動作為主,其動作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為主.後來逐漸流 傳開來,自唐以後,歷代養生書中,多有記載,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健身術之一,建國後,還有《易筋 經》單行本出版.足見其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人民所歡迎.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經中,所設動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而演化成的.例如:春谷,載運, 進倉,收囤和珍惜穀物等動作,均以勞動的各種動作為基礎形態.活動以形體屈伸,俯仰,扭轉為特點, 以達到"伸筋拔骨"的鍛煉效果.因此,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方法可以糾正身體的不良姿態,促進肌 肉,骨骼的生長發育;對於年老體弱者來講,經常練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 調整和加強全身的營養和吸收,對慢性疾病的恢復,以及延緩衰老都很有益處. 易筋經的養生機理;易筋經同樣是一種意念,呼吸,動作緊密結合的一種功法,尤其重視意念的鍛 煉,活動中要求排除雜念,通過意識的專注,力求達到"動隨意行,意隨氣行" ,以用意念調節肌肉, 筋骨的緊張力, (即指形體不動,而肌肉緊張的"暗使勁".其獨特的"伸筋拔骨"運動形式,可使肌 ) 肉,筋骨在動勢柔,緩,輕,慢的活動中,得到有意識的神,拉,收,伸,長期練功,會使肌肉,韌帶 富有彈性,收縮和舒張能力增強,從而使其營養得到改善.同時,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臟六腑調 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當然,必須長期鍛煉才能收到內則五臟敷華,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 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的功效. 總結: 總結:中醫養生保健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歷代養生家,醫家和廣大勞動人民通過 長期的防病保健的實踐, 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攝生保健的內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系 統的養生方法,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貢獻,並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醫養生 保健學是著重研究和指導常人的保健問題, 它的基本任務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是以科學的觀點和方 法全面地,系統地發掘,整理,研究,總結,提高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二是結合現代科學手段,對傳 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其實質;三是針對當前人們面臨的新問題,結合現實情況,提 出新理論,創立新方法,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使之成為個體養生和群體保健的指導原則. 中醫養生保健學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它並非已完美無缺,如何運 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使其內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學化,尚須作評入的探討.此外,還有很多散在民間 的養生經驗方法和措施,有待進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所以,我們不僅要把古人養生的寶貴遺產很好 地繼承下來,並且在養生實踐中,運用現代科學知識與方法,進一步充實,豐富,發展中醫養生保健學, 把它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3、什麼是正宗學派?
所謂正宗學派就是主張遵循《內經》的養生之道,全面進行養生防老的正統派。《素問》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勞,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明李說:「此保養之正宗也」。認為只要按照《內經》所說的飲食、起居、勞作、精神各個方面去養生,就可延年益壽。
人們遵照《內經》等所提出的養生之道養生,活到百歲的歷朝歷代並不乏人。
相傳,漢代竇公180歲,冷壽光160歲;晉代許遜136歲;唐代孫思邈101歲,甄權102歲,慧昭290歲;宋代尤時泰120歲,薛道光114歲,樂長180歲;元朝賈銘106歲;明代林春澤104歲,郭貞順125歲,龔來富138歲,冷謙150歲;清代謝啟祚102歲,牟太醫120歲,孫見龍159歲……
總之,各學派都有不少著述,都積累了不少養生經驗,但人體生長於大自然中,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因此養生也應是綜合而全面的。明、清以後更主張動靜結合,食葯相輔,四時起居綜合調理。明·袁昌齡說:「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損一所以至億也。若能受之於微,成之於著者,則知道矣。」強調養生也要防微杜漸,處處、時時注意。以後諸家反復論述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疾」四大原則。《養生四要》中將「節飲食、慎風寒、惜精神、戒憤怒」稱為保生四要;《醫學心悟》認為,老年人安養、延齡,應從居處、調攝、保形、節欲、按摩、氣功、葯餌等方面入手。到明代由於綜台養生學的發展與廣泛傳播、老年保健有術,特別是醫學家優先掌握了綜合養生學後身體力行,許多名醫都獲得了高壽。據《中國醫學人名志》統計,獲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有107人,其中明代就佔86人。
所以,我們應當總結,繼承前人的綜合養生之法,並廣為傳揚,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養生經驗,獲得長壽健康。中年時期,是生命健康的轉型時期,也是科學養生的關鍵時期。走過了來生的你我,也許身心疲憊,但仍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也許心滿意得,但仍需注意保養,投資健康。
養生當從中年開始,因為,對中年男女而言,沒有什麼比生命健康更重要。中年人需要適當運動,需要學會放鬆,需要自我保健,需要除去心病,目的只有一個,為了生活更幸福,為了生命更長壽。
4、正宗學派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所謂正宗學派就是主張遵循《內經》的養生之道,全面進行養生防老的正統派。《素問》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勞,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明李說:「此保養之正宗也」。認為只要按照《內經》所說的飲食、起居、勞作、精神各個方面去養生,就可延年益壽。
人們遵照《內經》等所提出的養生之道養生,活到百歲的歷朝歷代並不乏人。
相傳,漢代竇公180歲,冷壽光160歲;晉代許遜136歲;唐代孫思邈101歲,甄權102歲,慧昭290歲;宋代尤時泰120歲,薛道光114歲,樂長180歲;元朝賈銘106歲;明代林春澤104歲,郭貞順125歲,龔來富138歲,冷謙150歲;清代謝啟祚102歲,牟太醫120歲,孫見龍159歲……
總之,各學派都有不少著述,都積累了不少養生經驗,但人體生長於大自然中,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因此養生也應是綜合而全面的。明、清以後更主張動靜結合,食葯相輔,四時起居綜合調理。袁昌齡說:「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損一所以至億也。若能受之於微,成之於著者,則知道矣。」強調養生也要防微杜漸,處處、時時注意。以後諸家反復論述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疾」四大原則。《養生四要》中將「節飲食、慎風寒、惜精神、戒憤怒」稱為保生四要;《醫學心悟》認為,老年人安養、延齡,應從居處、調攝、保形、節欲、按摩、氣功、葯餌等方面入手。到明代由於綜台養生學的發展與廣泛傳播、老年保健有術,特別是醫學家優先掌握了綜合養生學後身體力行,許多名醫都獲得了高壽。據《中國醫學人名志》統計,獲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有107人,其中明代就佔86人。
所以,我們應當總結,繼承前人的綜合養生之法,並廣為傳揚,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養生經驗,獲得長壽健康。中年時期,是生命健康的轉型時期,也是科學養生的關鍵時期。走過了來生的你我,也許身心疲憊,但仍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也許心滿意得,但仍需注意保養,投資健康。
5、明清時期有哪些養生保健著作?
明清時期,各類養生保健專書很多,多是強調綜合調理,動靜結合,而且要簡要易行。
明代冷謙撰著的《修齡要旨》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詳細論述了四時起居調攝、四季卻病、延年長生、八段錦導引法、導引卻病法等,書中多以歌訣形式介紹養生要點及具體方法,易於領會實行。
萬密齋的《養生四要》,提出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病」諸養生原則,對於違反這些原則而產生的疾病,皆列有葯物救治方法。
清代吳師機撰《理瀹駢文》,這是一部物理治療專書。吳氏提倡膏、葯外貼等理療法,如引嚏、坐葯、葯浴等。他認為外治之理同內治之理,可以收到與內服湯丸相同的效果。還認為養生保健不能單純依賴葯餌,如果注意調節生活起居,陶冶性情,對健康則更有益處。吳師機在外治保健方面為養生開辟了一條新的門徑。
雖然在先秦時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則在明清時期才進一步明確提出來。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提出靜養精神,動養形體的辯證關系。
方開《摩腹運氣圖考》又名《延年九轉法》,書中指出:「天地本乎陰陽,陰陽主乎動靜,人身一陰陽也,陰陽一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
曹庭棟雖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但他卻很重視動以養生的重要作用。如在《老老恆言·導引》指出:「導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五禽戲、婆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訣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並創「卧功、坐功、立功三項」,以供老年鍛煉之用。
又如《老老恆言》記載有散步專論,對散步的作用和要求等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例如,閑暇「散步所以養神」、睡前「繞室行千步,始就枕」,「是以動求靜」,有助於睡眠,強調了動靜結合的重要性。
明代以後,由於武術的發展和《道藏》的成書,又推動了導引術的進步和發展,在《遵生八箋》記載8種導引,除在國內廣為流傳外,並於1895年譯成英文發行於國外。
如明代正德年間羅洪先所撰《仙傳四十九方》,載錄華佗「五禽圖」最為詳盡,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說明了導引保健的重要作用。
清代乾隆時期,沈金鰲於《雜病源流犀燭》一書中,卷首列有「運動規法」,包括導引、氣功和按摩等,這些方法多摘自明代曹士珩所撰《保生秘要》一書。可見,導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6、古有日服千咽,不足為多,返老為童,漸從此矣的說法,試用生理學知識解釋
唾液,它具有潤滑口腔粘膜、溶解食物和便於吞咽的作用,其中還含有澱粉酶和溶菌酶,能幫助消化和具有部分殺菌作用,主要的作用還是消化和味覺的作用以及清潔作用,對局部有一定的免疫保護功能,但是並沒有明顯的殺菌作用。因此唾液是人體自身分泌的一種生理物質。
在中醫上被稱為金津玉液。《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意思是說,津液經過胃、脾、肺,散布到全身的所有血管當中。唾液裡面含有天然的抗癌因子,如果人身上有一些會助長癌細胞生長的條件,唾液就可以對癌細胞造成威脅甚至殺滅。所以,中醫自古以來很重視唾液養生法,就是這個原因。俗諺有雲:「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唾液有如此功效,只要人們每天依法炮製,持之以恆,自可永保健康美麗。
唾液的作用
1.濕潤口腔和食物,便於說話和吞咽;
2.不斷移走味蕾上的食物微粒,從而能不斷嘗到食物的味道;
3.清潔和保護口腔;
4.抗菌作用;
5.將食物中的澱粉轉化成麥芽糖。
唾液的優點:其中含有的碳酸鹽、磷酸鹽和蛋白質,對牙齒能帶來化學的保護作用;其中含有的澱粉酶能夠幫助消化;成分能對抗細菌;能清潔口腔;通過檢測唾液可驗出癌、艾滋病。
唾液的不好處:通過帶有病菌的人體,唾液也可傳播疾病。
唾液的養生保健功用,自古就受到重視與肯定,古人初創文字時,即以水從舌邊為「活」字,意為舌旁之水(唾液)能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力。歷代醫學家、養生家為強調它的重要性,取名「金津」、「玉液」、「瓊漿」、「甘露」、「玉醴」、「華池神水」等美稱。
《本草綱目》記載:「人有病,則心腎不交,腎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氣耗也。」李時珍指出:「津液乃人之精氣所化。」古代醫學家認為「津」系「精」所化,精盈則腎水上升,化為津液,津液再予咽下,能潤心,使心火免於過盛,水火相濟,陰平陽秘謂之「自飲長生酒」。因此,古人常以吞咽津液達到祛病強身、益壽延年之效。
正常人每天分泌唾液約1000~1500毫升,是口腔內三對較大的唾液腺腮腺、齶下腺和舌下腺所分泌液體的混合物。正常唾液無色、無味、近於中性(pH值6.6~7.1),主要成分是水,佔98.5%~99%,其餘是含鈉、鉀、鈣、氯、硫等離子的鹽類,以及澱粉酶、溶菌酶、黏蛋白酶等。
唾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濕潤和清潔口腔,消滅產生齒垢的細菌,溶解有害於牙齒的物質,軟化食物以便於吞咽,還能分解澱粉,有消化作用。如果唾液中的澱粉酶減弱,就會影響食物的消化,並由於無法保護胃黏膜免受胃酸損害,易導致胃腸炎症或潰瘍。
一般體質強健的人,唾液分泌比較充盈旺盛。年老體弱者唾液分泌不足,常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燥、體力日衰、耳鳴重聽、面部失去光澤、大便秘結等情形,運用吞口水養生法,可重拾青春,抗衰延老。
返老還童,強筋壯骨古有名言:「氣是續命芝,津是延年葯。」唾液中所含的最具魅力的物質,當首推由日本醫家緒方知三郎發現的腮腺激素。這種激素是由腮腺分泌的,許多學者認為它是「返老還童」的激素。腮腺激素能增加肌肉、血管、結締組織、骨骼、軟骨和牙齒的活力,尤其能強化血管的彈性,提高結締組織的 生命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膚間質、結締組織的功能就會加強,皮膚的彈性就能得到保持。然而,人到中年後,腮腺開始萎縮,分泌的激素就逐漸減少。常作咽津動作,可推遲腮腺的萎縮。
修復傷口,促進癒合
唾液具有消炎止痛、止血、殺菌解毒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擦破點皮膚,人們總愛塗一點兒唾液來療傷止痛;舌尖和嘴唇被咬傷之後,傷口的癒合速度往往比其他部位快得多;動物受傷後,亦常用舌頭去舔舐傷口。說來更叫人難以置信的是德國巴伐利亞有一家奇特的皮膚病醫院,用乳牛的舌頭舔病人皮膚,治療神經性皮炎和頭皮癬等,而且還很有效;前蘇聯的科學家採用「唾液療法」對久治不愈的一些頑固性皮膚病也意外獲得成功。這一連串的神秘功效,最終被美國科恩博士所揭示,他發現唾液中有兩種珍貴的蛋白質:表皮生長因子(EGF)和神經生長因子(KGF)。前者是由53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能促進細胞的增殖分化,從新生活力的細胞代替衰老和死亡的細胞,具有加速皮膚和黏膜創傷的癒合、防止潰瘍等特效;後者則具有促進神經生長的功能,可以使斷裂的神經末梢生長延伸,把離斷的神經「焊接」起來,使受傷的皮膚早日恢復感覺和運動功能。科恩為此榮獲1986年度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皮膚光潤,容顏悅澤
唾液在養顏、護膚、美容方面亦大有用武之地。如明代養生家冷謙的《修齡要旨》中記載:「顏色憔悴,所由心思過度,勞碌不謹。每晨靜坐閉目,凝神存養,神氣沖瞻,自內達外。以兩手搓熱,拂面七次,仍以漱津塗面,搓拂數次。依按此法,行之半月則皮膚光潤,容顏悅澤,大過尋常矣。」
醫學研究發現,唾液是以血漿為原料生成的。其中一些成分既是皮膚細胞的最好營養物質,又不會引起皮膚過敏;唾液中含有多種生物酶,如溶菌酶、澱粉酶等,呈弱鹼性,可以消除面部皮膚分泌的油質,殺滅面部的一些細菌,避免面部長癤生斑。因此,用唾液塗抹面部,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醫把人體分泌的唾液叫做「津」,並把它歸屬為陽,主表。中醫有「津血同源」的說法,是說津液和血都來源於飲食的精氣,並能相互滋生,相互作用。津液虧耗過多,就會使氣血兩損;而氣血虧損,同樣可使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與減少,能直接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疾病也會由此而生,如發高燒的病人出汗過多,及胃腸疾患者大吐大瀉太多,都會因損傷津液而導致氣血虧損。
中醫有句老話,叫做「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中醫中講的津液是構成人體生命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在人們的保健生活中,這句老話話是很有意義的。
唾液(口水)對人體養生有八種功能:
一是止血作用:口水能促進血液凝固,口內外傷或拔牙後引起出血時口水可幫助止血。
二是潤滑作用:口水中含有黏液素,可使口腔潤滑柔軟。
三是沖洗作用:能把食物殘渣沖洗掉,以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
四是稀釋作用:當酸、苦等刺激性東西進入口腔時,口水分泌增加,把它稀釋,便於吐出或咽下。
五是抗菌作用:口水中的各種有機和無機成分通過不同機理,產生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防止口腔、咽喉和牙齦發炎。
六是治傷作用:口水中有一種神經生長素,這種生長素能顯著地縮短傷口癒合時間,能加速燒傷皮膚的癒合。
七是消化作用:口水中含有大量澱粉酶,能把澱粉水解為麥芽糖,使之易被吸收。
八是抗衰作用:口水中含有一種能使人保持年輕的「唾液腮腺激素」,能使人聰明、齒堅、肌強,這樣即使人到老年也會紅光滿面,不減青春活力。
可見,「口水」是寶貴的,不能隨意浪費、棄失,要善於促進口水的分泌,達到健身強體、養生長壽的目的。
如何才能做到「保津養生」呢?
首先要多喝水,可以適當泡些有生津作用的中葯飲片,如山楂、五味子、麥冬等。所謂「望梅止渴」,說的就是食物裡面最有生津功效的「梅」了。梅子性平、味酸,具有潤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不過從中醫辨證的角度來說,有些情況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胃酸過多、痰熱咳嗽、胸悶咳喘者,則不宜多吃酸性太大的食物。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咽津養生之術」,一些有消化系統慢性疾病的人不妨借鑒。
咽津養生之術
每日清晨洗漱後,用舌尖微頂上齶,有津液湧出,待充滿口腔後用舌攪拌數次緩緩咽下;或在閑暇之時,用舌頭繞觸口齒,待口內唾液聚滿,鼓漱幾遍後徐徐咽下。
7、閱讀《體育與保健》教材中華傳統養生保健一章,依據這些理論和方法你將如何科學合
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來暢達經絡,疏通氣血, 摘要 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為運動養生,又稱為傳統健身術. "動則 不定"是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早在數千年以前,體育運動就已經被做為健身,防病的 重要手段之一而廣為運用. 本文主要從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 形式和流派以及具體的傳統運動項目 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和八段錦等幾個方面來闡述中國傳統養生保健中的運動養生的機理. 關鍵詞: 關鍵詞:運動養生 中醫養生保健 氣功保健 五禽戲 太極拳 八段錦 易筋經 我們先來談一談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的 一,我們先來談一談運動養生的機理 中醫將精,氣,神稱為"三寶" ,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則緊緊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 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 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如是,則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和,臟腑諧調,機體達 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從而增進機體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經常而適度的 進行體育鍛煉,對機體有如下好處: 1 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 於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於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穩定的情緒. 2 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環. 3 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進胃腸蠕動,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滯留,有利於消化吸收. 4 可促進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臟器的生理功能. 5 可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 增強肌肉關節的活力,使人動作靈活輕巧,反應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運動,常鍛煉,已成為廣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我們再來分析運動養生的特點 二,我們再來分析運動養生的特點 傳統運動養生的特點,歸納起來,大要有三: (一)以祖國醫學理論指導健身運動無論哪一種傳統 的身法,都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要點, 以動形為基本鍛煉形式,用陰陽理論指導運動的虛,實,動,靜;用開闔升降指導運動的屈伸,俯仰; 用整體觀念說明運動健身中形,神,氣,血,表,里的協調統一.所以,健身運動的每一招式,都是與 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二)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諧調統一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的配合,即所謂意守,調息,動形 的統一.意守指意念專注;調息指呼吸調節;動形指形體運動,統一是指三者之間的諧調配合,要達到 形,神一致,意,氣相隨,形,氣相感,使形體內外和諧,動,靜得宜,方能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傳統的運動養生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 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地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 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源於導引氣功的功法加:五禽戲,八段錦等;源於武 術的功法如:太極拳,太極劍等.然而,無論哪種功法,運用到養生方面,則都講求調息,意守,動形, 都是以暢通氣血經絡,活動筋骨,和調臟腑為目的.融諸家之長為一體,則是運動養生的一大特點. 我們來討論運動養生的原則 三,我們來討論運動養生的原則 我國傳統的運動養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壽延年,是因為它有一套較為系統的理論,原則和 方法,注重和強調機體內外的協調統一,和諧適度.從其鍛煉角度來看,歸納起來,大要原則有三: (一)掌握運動養生的要領;傳統運動養生的練功要領就是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這三方面中,最 關鍵的是意守,只有精神專注,方可寧神靜息,呼吸均勻,導氣血運行.三者的關系是:以意領氣,以 氣動形.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煉精神,臟腑,氣血;外煉經脈,筋骨,四肢,使內外和諧,氣血周 流,整個機體可得到全面鍛煉. (二)強調適度,不宜過量運動;養生是通過鍛煉以達到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運動量的大小. 運動量太小則達不到鍛煉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則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反而會使身體因過勞 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 "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西方一家 保險公司調查了五千名已故運動員的生前健康狀況後發現,其中有些人 40~50 歲左右就患了心臟病, 許多人的壽命竟比普通人短. 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會破壞人體內外運動平衡, 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損和生理 功能的失調,結果縮短生命進程,出現早衰和早夭.所以,運動健身強調適量的鍛煉,要循序漸進,不 可急於求成.操之過急,往往欲速而不達. (三)提倡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鍛煉身體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經常而不間斷. "流水不腐,戶樞不 蠹" ,這句話一方面說明了"動則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強調了經常,不間斷的重要性,水常流 方能不腐,戶樞常轉才能不被蟲蠹.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 我們再來探討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 四,我們再來探討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 傳統的運動養生法,形式一樣,種類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鍛煉方法,也有眾人組合的,帶有競技性 質的鍛煉方法;有形成民間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不論是哪一種運動形式,都具 有養生健身的作用.而為人們所喜愛,故能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歸納起來,運動養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樣的民間健身法 這類健身法大多散見於民間,方法簡便,器械簡單,而活動饒有趣味性.如:運動量較小,輕松和 緩的散步,郊遊,盪鞦韆,放風箏,踢毽,保健球等;運動量適中的跳繩,登高,跑馬,射箭,舉石鎖 等等.這些方法,多於娛樂中而有運動養生的內容,亦無需人更多地指導,訓練,簡便易行,形式多樣, 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健身措施.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傳統.其中以運動健身為目的的群眾性活動,則是 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如拔河,龍舟競渡,摔跤,賽馬,蹺板,走高蹺,舞龍燈,跑旱船以及各種 各樣的舞蹈等,即屬此類.這種運動的特點,人數眾多,具有競技性質,由於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 各有特定的季節,時間來開展這種群眾性,普及性的活動. 二,自成套路的系統健身法 這類運動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間健身法基礎之上的,在一定理論指導之下,有目的,有具體要 求,需要經過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的健身法.因其有一系列的連續動作,故可以使人體各部分得到較為 全面,系統的鍛煉,是傳統運動養生法中較高層次的健身運動.運動養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 身法而言. 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於道家和佛家,由於世代相傳,又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因而形成了各種不 同流派.茲簡述其大要如下: (一) 道家健身術; 道家健身術其理論源於老, 庄, 主張以養氣為主, 以提高生命能力, 提出了 "導引" , "養形" ,強調了練氣以養生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華佗的"五禽戲" ,馬王堆出土的 "導引圖"胎息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均屬此類. (二)佛家健身術;佛家健身術源於禪定修心,為保證"坐禪"的順利進行,便需要採取一些手段,以 活動筋骨,疏通血脈.於是,逐漸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達摩易筋經,天竺國按摩法, 心意拳,羅漢十八手,少林拳,禪密功等. 中國武術的發源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河南的中嶽嵩山,是佛教禪宗和少林派武術的發掘地;一個 是湖北的武當山,是道教和武當派武術的發源地.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術言之,有少 林,武當之別.武術雖然是技擊,防身之術,但其上乘功法則是以健身為宗旨.學習武術,首先是強身 增力,故無論何種功法,哪個流派,都著眼於健身.尤其是當代武術的發展,均以健身強身為目的,如 徒手的諸種拳,掌,腳,使用器械的劍,棍,刀,槍,鞭,鉤等等.各有特色,各有所專. 運動養生的不同流派,說明了我國傳統的健身術豐富多樣,但彼此間又有互相滲透,互相借鑒的. 因而,使得諸種功法不斷豐富和發展,成為傳統養生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習,繼承,發掘這些 健身方法,對於保障人民健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我們就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養生機理 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 五,我們就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養生機理 首先,談氣功保健.運用傳統的氣功方法進行自身行氣的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抗病防老的目 首先,談氣功保健 的,這種養生益壽的方法,稱之為氣功保健. 氣功保健是指通過調心(控制意識,鬆弛身心) ,調息(均勻和緩,深長地呼吸) ,調身(調整身體 姿勢,輕松自然地運動肢體) ,使身心融為一體,營衛氣血周流,百脈通暢,臟腑和調,以達到強身保 健目的的傳統養生方法. 氣功保健的養生機理;氣功是著眼於"精,氣,神"進行鍛煉的一種健身術,它通過調身,調息, 調心等方法來調整精,氣,神的和諧統一.調心則意念專注,排除雜念,寧靜以養神;調息則呼吸均勻 和緩,氣道暢通,柔和以養氣;調身則經絡氣血周流,臟腑和調,從而做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 , , "練神還虛" .通過系統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以強化新陳代謝的活力,使精 足,氣充,神全,體魄健壯,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 在氣功鍛煉的過程中, 調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鬆, 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 特別是交感神經系統緊張性的下降, 因而可以誘使情緒得到改善. 調息則通過呼吸的調整可以按摩內臟, 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器官功能.同時,可以興奮呼吸中樞,進一步影響和調節植物神經系統.而調心, 意守以至於入靜時對大腦皮層有調節作用, 可以使大腦皮層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 也能對外感性有害刺 激產生保護作用. 因此, 煉功中出現的呼吸抑制, 交感神經抑制和骨骼肌放鬆等, 是生理上的 "內穩定" , 是人體內在運行最正常的時刻,可以使大腦的活動有序化,從而大大提高腦細胞的活動效率,使大腦的 潛力得以發揮,更好地開發人的智慧.所以說,氣功可以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益壽延年. 第二, 五禽戲.禽,在古代泛指禽獸之類動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戲,即游 第二,談五禽戲 戲,戲耍之意.所謂五禽戲,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組編而成的一套鍛煉身 體的功法. 以模仿禽獸動作來達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見於戰國時期. 《莊子刻意》有: "熊經鳥伸,為壽 而已"的記載,至漢初《淮南子精神訓》則有: "熊經,鳥伸,鳧浴,蝯**,**視,虎顧,是養形之 人也"的說法,而五禽戲之名相傳出自華佗. 《後漢書方術傳》載,華佗雲: "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 .隨著時間的推移,輾 轉傳授,逐漸發展,形成了各種流派的五禽戲,流傳至今. 五禽戲的養生機理;五禽戲屬古代導引術之一,它要求意守,調息和動形諧調配合.意守可以使精 神寧靜,神靜則可以培育真氣;調息可以行氣,通調經脈;動形可以強筋骨,利關節.由於是模仿五種 禽獸的動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動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區別.虎戲即模仿虎的形象, 取其神氣,善用爪力和搖首擺尾,鼓盪周身的動作.要求意守命門,命門乃元陽之所居,精血之海,元 氣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處,有益腎強腰,壯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脈,去風邪;鹿戲即模仿鹿的 形象,取其長壽而性靈,善運尾閭,尾閭是任,督二脈通會之處,鹿戲意守尾閭,可以引氣周營於身, 通經絡,行血脈,舒展筋骨;熊戲即模仿熊的形象,熊體笨力大,外靜而內動.要求意守中宮(臍內) , 以調和氣血.練熊戲時,著重於內動而外靜.這樣,可以使頭腦虛靜,意氣相合,真氣貫通,且有健脾 益胃之功效;猿戲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機警靈活,好動無定.練此戲就是要外練肢體的靈活性,內練抑 制思想活動,達到思想清靜,體輕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臍中,以求形動而神靜;鳥戲又稱鶴戲,即模 仿鶴的形象,動作輕翔舒展.練此戲要意守氣海,氣海乃任脈之要穴,為生氣之海;鶴戲可以調達氣血, 疏通經絡,活動筋骨關節.五禽戲的五種功法各有側重,但又是一個整體,一套有系統的功法,如果經 常練習而不間斷,則具有養精神,調氣血,益臟腑,通經絡,活筋骨,利關節的作用.神靜而氣足,氣 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氣動形,達到三元(精,氣,神)合一,則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恰如華佗 所說: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 太極拳的養生機理 的養生機理;太極拳的起源及創始者至今尚待考證,就文獻及傳說而言,眾說紛 第三,談太極拳的養生機理 紜.有雲南北朝時即有太極拳;有雲創始者為唐代許宣平,有雲宋代張三峰,有雲明代張三豐,也有以 為始於清代陳王庭和王宗岳者,究竟如何,尚無確論.然而,能比較清楚地論及師承脈絡,分支流派者, 當在明末清初.此後,即有陳氏太極之說,後由陳長興傳弟子楊露蟬經改編而形成楊氏太極拳.後來, 又從楊氏太極派生出吳式(吳鑒泉)太極拳,武式(武禹襄)太極拳和孫式(孫祿堂)太極拳.目前, 國家體委普及的太極拳,即是以楊振太極拳改編的.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 "以意領氣以氣運身" ,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 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 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素問上 古天真論》雲: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 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張景岳雲: "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而肺腎兩臟所以為陰陽生息之根本" (見《類經營衛三焦》.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強和改善肺的 ) 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 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 , .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 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 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 "陰平陽秘" 的平衡狀態, 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 無病健身的作用, 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恰如 《素問 上 古天真論》所說: "提**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 .太極拳之 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八段錦的養生機理 的養生機理;八段錦是由八種不同動作組成的健身術,故名"八段" .因為這種健身功 第四,談八段錦的養生機理 作可以強身益壽,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故稱為"錦" .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據有關文獻記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早在南宋時期,即 已有《八段錦》專著.明代以後,在有關養生專著中,多有記載,如冷謙的《修齡要》 ,高濂的《遵生 八簽》等書中,都有八段錦的內容.清代的潘霞在其所著的《衛生要求》中,將八段錦略加改編為"十 二段錦" .此外,尚有"文八段" (坐式)和"武八段" (立式)等不同形式.為了便於推廣流傳,還有 人將其編成歌訣.由於八段錦不受環境場地限制,隨時隨地可做,術式簡單易記易學,運動量適中,老 少皆宜,而強身益壽作用顯著,故一直流傳至今,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健身方法. 八段錦養生機理;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是形體活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法.活動肢 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起 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老恆言》雲: "導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錦……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 筋骸,有益無損" . 八段錦對人體的養生康復作用,從其歌訣中即可看出.例如"兩手托天理三焦" ,即說明雙手托天 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兩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一則有助於三焦氣機運化, 二則對內臟亦有按摩,調節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養臟腑的效果.同時,對腰背,骨骼也有良好 作用.其它諸如"調理脾胃單舉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而達到養 , 生的目的.八段錦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官,頭頸,軀干,四肢,腰,腹等 全身各部位進行了鍛煉,對相應的內臟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了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面調養的健身 功法. 我們來分析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易"指移動,活動; "筋" ,泛指肌肉,筋骨; "經" ,指常道, 第五,我們來分析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規范.顧名思義, "易筋經"就是活動肌肉,筋骨,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 的一種傳統健身法. 相傳易筋經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者菩提達摩傳授的,梁武帝蕭衍時(公元 5 世紀) ,達摩北渡到 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們傳授了易筋經.當時,只是為了緩解一下坐禪修煉的睏倦和疲勞,故動作 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脈,利筋骨的動作為主,其動作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為主.後來逐漸流 傳開來,自唐以後,歷代養生書中,多有記載,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健身術之一,建國後,還有《易筋 經》單行本出版.足見其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人民所歡迎.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經中,所設動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而演化成的.例如:春谷,載運, 進倉,收囤和珍惜穀物等動作,均以勞動的各種動作為基礎形態.活動以形體屈伸,俯仰,扭轉為特點, 以達到"伸筋拔骨"的鍛煉效果.因此,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方法可以糾正身體的不良姿態,促進肌 肉,骨骼的生長發育;對於年老體弱者來講,經常練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 調整和加強全身的營養和吸收,對慢性疾病的恢復,以及延緩衰老都很有益處. 易筋經的養生機理;易筋經同樣是一種意念,呼吸,動作緊密結合的一種功法,尤其重視意念的鍛 煉,活動中要求排除雜念,通過意識的專注,力求達到"動隨意行,意隨氣行" ,以用意念調節肌肉, 筋骨的緊張力, (即指形體不動,而肌肉緊張的"暗使勁".其獨特的"伸筋拔骨"運動形式,可使肌 ) 肉,筋骨在動勢柔,緩,輕,慢的活動中,得到有意識的神,拉,收,伸,長期練功,會使肌肉,韌帶 富有彈性,收縮和舒張能力增強,從而使其營養得到改善.同時,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臟六腑調 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當然,必須長期鍛煉才能收到內則五臟敷華,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 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的功效. 總結: 總結:中醫養生保健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歷代養生家,醫家和廣大勞動人民通過 長期的防病保健的實踐, 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攝生保健的內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系 統的養生方法,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貢獻,並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醫養生 保健學是著重研究和指導常人的保健問題, 它的基本任務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是以科學的觀點和方 法全面地,系統地發掘,整理,研究,總結,提高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二是結合現代科學手段,對傳 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其實質;三是針對當前人們面臨的新問題,結合現實情況,提 出新理論,創立新方法,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使之成為個體養生和群體保健的指導原則. 中醫養生保健學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它並非已完美無缺,如何運 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使其內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學化,尚須作評入的探討.此外,還有很多散在民間 的養生經驗方法和措施,有待進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所以,我們不僅要把古人養生的寶貴遺產很好 地繼承下來,並且在養生實踐中,運用現代科學知識與方法,進一步充實,豐富,發展中醫養生保健學, 把它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