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思邈的千金方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千金方具體內容是:該書第一卷為總論,內容包括醫德、本草、制葯等;再後則以臨床各科辨證施治為主,計婦科2卷,兒科1卷,五官科1卷,內科15卷(其中10卷按臟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養生2卷,脈學1卷及針灸2卷。共計233門,方論5300首。
卷1是醫學總論及本草、制葯等;卷2~4婦科病;卷5兒科病;卷6七竅病;卷7~10諸風、腳氣、傷寒;卷11 ~20系按臟腑順序排列的一些內科雜病;卷21消渴、淋閉等症 ;卷22疔腫癰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並雜治;卷25備急諸術;卷26~27食治並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
(1)孫思邈千金方食治養生擴展資料: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作者孫思邈,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唐朝孫思邈所著。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於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於危殆,價值更當勝於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簡稱《千金方》。
孫思邈,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
2、孫思邈的千金方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唐代孫思邈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3、中醫里的氣血具體指什麼呢?
氣血決定了這個人的生活狀態和健康程度。有很多俗語都說明了這一點,畢竟這些都是萬古不易的真理。氣是生命最本質的體現,血是生命最有力的支撐,氣和血構成了人體健康的能量和物質基礎。
在中醫上,血的概念和我們目前的概念差不多,而氣的概念就比較復雜,它包括我們常說的呼吸之氣,還把我們臟腑器官的功能歸屬於氣,比如胃氣指的是胃的消化功能。
人在日常生活,是因為什麼情況會導致自己吃不好,睡不好,氣血不通的呢?到底人生病的根源又是因為什麼呢?和上面的樹根例子相似,其實大樹生病長不好,和跟營養吸收不好一樣,我們生命緣由根源於氣血,原來氣血是生命的能源,氣血充足生命才處處有活力,自然就沒有什麼病痛了。因為氣血足,所以身體旺盛,因為氣血虧則身體虛弱氣虛,所以調補氣血是護養生命的重中之重。尤其氣血足則五臟滋潤、六腑通,氣血虧則五臟枯焦六腑滯。氣血化生運行於脾胃,氣血充盛不但面色紅潤、精神飽滿,而且上通下達、腑通腸利,腑通腸利則毒盡出,毒去則面容姣好、能吃能睡五臟安好。
中醫認為腎臟是先天之臟,有藏精的作用!精又分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受於父母,後天之精為自己所化,精與血的關系是很密切的,精能化血!補氣血的方法很多!不過最常用的是補腎養血之法,氣血不好從脈象上就可以看出來,氣血虛弱脈象沉遲!
4、孫思邈與《千金方》的有什麼貢獻?
在隋唐時期,有位活了102歲(有的考證活了141歲),人們把他當作「神仙」,同時又被尊稱為「葯王」的人,就是孫思邈。這位神奇的人物是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581),卒於唐永淳元年(682)。他從小勤奮好學,7歲讀書,每日背1000多字,有「聖童」之稱。到了20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既「善談庄、老」,又「兼好釋典」,學問非常淵博。隋文帝詔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授他以爵位,唐高宗拜他為諫議大夫,他都固辭不受,甘願做一個民間醫生。他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患病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18歲開始,就「志於學醫」,並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後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自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經過這樣長期刻苦的鑽研,他的醫學造詣很深,成為隋唐時期醫葯界的佼佼者。宋代林億稱道:「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孫氏的醫德亦是亘古模範。他在《大醫精誠論》中說,醫生治病必須專心致志,不能草率從事;病人不論貴賤、貧富、長幼、丑美、聰愚,不論親友故舊,山野鄉民,皆應視如親人,一律看待;出診應不避艱難,不辭寒暑,全力赴救;斷病應不瞻前顧後,不自度吉凶,實事求是地判斷;對酬資不能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務;治好了難症,不應昂首戴面,自謂天下無雙,應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對傳染病人和臟臭之症,不應厭棄,息瘡痍下痢,臭穢不可視,人所惡見的麻風病人,他莫不一一親自撫養。這些崇高的醫德至今仍是從醫者的座右銘。
孫氏特別重視婦幼保健,是創建婦科的先驅。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婦科三卷,兒科一卷,把婦兒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還打破當時醫學界「各承一業」的陋習,主張用綜合療法治病。他說:「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他本人用葯、用針、用灸都很精熟,對病人,不問「貴賤貧富」,不分「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趕救」。一次,他在路止看到幾個人抬著棺材在前面走,從棺材裡滴出幾點鮮血,後邊跟著一個老婆婆,傷心地大哭。這種情況引起他的注意。一問,才知道棺材裡的「死人」是老婆婆難產剛死的獨生女兒。他告訴老婆婆,產婦並沒有死。於是開棺搶救。一看,產婦臉色蠟黃,一絲血色也沒有,同死人無異,但一摸脈搏還在微微的跳動。孫思邈選定穴位,只扎了1針,不一會,產婦就蘇醒過來,胎兒也順利下產。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齊聲稱贊他的醫術高明。《歷代名醫圖贊》稱道:「唐孫真人,方葯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本草蒙筌》)。
由於孫思邈結合實踐,虛心地廣泛地學習各家之長,所以醫學水平很高,有許多獨特的貢獻。其中,對腳氣病的治療最為擅長。腳氣病是由於人體缺乏維生素B引起的。這種病多少年來折磨著江南一帶群眾。孫思邈在學習前人和總結群眾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提出一個有奇效而又簡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細辛、犀角、蓖麻葉、蜀椒、防風、吳茱萸等含有維生素B的葯物來治療,用含有維生素B的穀皮(楮樹皮)煮湯調粥常服來預防,這在世界醫學史也是非常先進的。歐洲於公元1642年,開始作腳氣病的研究,而孫思邈早在公元600年左右,已經詳加論述,並掌握了正確的防治方法,比歐洲早了整整1000年。
孫思邈在有生之年為醫葯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臨終時,卻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他的家鄉人民給他修廟立碑,把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許多有關孫思邈的古跡,如「葯王廟」、「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寶要碑」、「洗葯池」等。這也說明歷代人民對他的感情是多麼深厚。
孫思邈的傳世之作《千金方》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簡稱,《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大約成書於唐永徽三年(652);《千金翼方》約成書於唐永隆二年(681),因「千金」一詞,來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翼方」一詞,是因兩書「相輔相濟,比翼雙飛」而得名。
《千金要方》30卷,分為232門,包括「臟腑之論,針灸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腳氣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見《千金要方·自序》)所以,它不是一本方書,而是一部綜合性醫著。載方5300個,包括大量民間葯方和歷代醫學文獻的配方,少數民族的單方、驗方和外國傳入的治病醫傷、保健之術。它又是繼承往昔,收錄中外的總結性著作。
《千金翼方》也是30卷,主要論述本草、傷寒、中風、雜病,以補充《千金要方》的不足,還收錄和整理了《傷寒雜病論》的遺文。
《千金翼方》對葯物的採集方法和時節特別重視,它指出葯採取不知時節,不注意陰干、暴干,雖有葯名,終無葯實。對233種葯物列出了採集時節。對產葯的土質、氣侯也很重視,書中專有「葯出州土」一欄,列出每種葯品的產地。書中共載葯物873種。孫思邈因此被尊為葯王。
《干金要方》曾傳入日本、朝鮮。10世紀時,日本丹波康賴參考該書編寫了《醫心方》;15世紀朝鮮的金禮蒙參考該書編寫了《醫方類聚》。
孫思邈是中國歷史上一座偉岸的豐碑。他是大醫,他是葯王,他是養生保健學說之集大成者與實踐者,他開創了中醫葯學史上的許多個第一。他的崇高品德、精湛醫術、淵博學識、豐碩著述與卓越成就,贏得了當時與後來干百萬人民的愛戴與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