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漢朝休養生息具有什麼特點

漢朝休養生息具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2021-01-02 07:04:39

1、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內容和作用

一、漢高祖劉邦休養生息的內容:

1、解甲歸田:

凡退役歸農的軍吏卒,按軍功大小,分配田宅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劉邦鼓勵士兵回鄉生產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又增加了社會勞動力,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勸民還鄉:

因戰亂逃亡山澤的民眾,歸還故里領取原有的田宅,戰爭期間流亡山澤沒有登記戶籍的人,令各歸其縣,登記戶籍,恢復原有田宅,這樣及增加了社會勞動力,又增加了繳納賦稅的人數,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釋奴為民:

因飢餓賣身為奴隸的釋放為平民,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社會勞動力。

4、十五稅一:

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休養生息的作用:

①鞏固西漢統治;

②推動經濟發展;

③奠定強盛基礎。

漢初漢高祖劉邦推行休養生息措施,他的後繼者文帝和景帝繼承了漢高祖的既定方針,繼續推行一系列治國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生產進一步發展,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繁盛局面稱「文景之治」。

(1)漢朝休養生息具有什麼特點擴展資料:

1、文景之治簡介: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文景之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銳時期。

2、無為而治思想

漢帝國建立之初,利用民眾對秦王朝殘厲法制的不滿,順從民意,進行了政治改革。為與民休養生息,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范,傾向於不妄為,適於每一個人。

無為政治看起來有消極保守的傾向,從另一種種角度看,卻透露出科學的客觀主義的精神。這種政策強調行政上不妄為,少有急切的舉措,避免苛政擾民,使社會生活在自然的狀況下得以安定。這種政治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進步。

文景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各項政治措施實際上都圍繞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展開,並適當補益損革,使得漢朝國力逐步恢復。

文景時代比較寬和的政治空氣,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書·食貨志上》說,「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對於當時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2、漢代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背景是什麼?

西漢初年,因為秦末、楚漢以來連綿戰爭而民生凋敝,所以漢朝統治者採取了「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老子》漢朝初期的幾代皇帝都主張「反秦之弊,與民休息」。自漢高祖劉邦統一,歷經孝惠、高後、文景,其間群臣多好黃老無為之術。

而所謂的「無為」,並非一切無所事事,無所作為。

無為的原則有兩個:一方面是「守而勿失」,就是對於劉邦、蕭何在漢初制定的制度,在一般情況下不做重大改變;另一方面就是階級治理,在允許范圍之內,對於人民生產生活盡可能少干涉。

漢初主要的內容就是:

第一,重農抑商,恢復並且發展生產。大力提倡以農為本。

第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廢除秦朝時代的嚴苛法律,約法省刑,禁網疏闊,治民尚清凈寬舒,以求百姓安靜。

第三,廢除關卡與橋梁的過路費,開放山澤,讓人們充分利用。

第四,煮鹽、冶鐵等領域全面開放,甚至連采銅鑄幣這樣的領域都對私人開放。

第五,對待諸侯王的問題上,採取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觀念。所以即便漢初諸侯王坐大,朝廷也不急著削藩,而之後「七國之亂」,不過三個月就被景帝鏟除。(後來的明朝建文帝有這樣的心思,也不會那麼倒霉)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漢初的無為而治,寬刑簡政,使社會經濟迅速恢復發展,到文景時代,糧食多到腐爛都吃不完,銅錢多得沒地方放,粟十餘錢,煙火萬里,可謂和樂。

《漢書·食貨志》記載: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漢武帝劉徹祖母竇氏,也是漢朝歷史上最後一個奉行「黃老之思」的統治者。直到武帝建元六年,太皇太後竇氏薨,漢武帝才開始大興儒家「有為之治」。

3、西漢休養生息政策是什麼

反秦之弊,與民知休息
1、推行輕徭薄賦,重農抑商,抑制商人
2、大量士兵罷歸家鄉
3、復故爵田宅
4、免自賣為奴隸者為庶人
5、減輕田租道為十五稅一,文景帝時期減為三十稅一
6、文景帝時期開放山林川澤,鼓勵農民版進行副業生產
7、改革法律,文帝時期廢除秦朝的株連,以及傷殘肢體的肉刑,景帝又繼續減輕刑罰,各地官員亦權斷獄從輕
8、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減省財政支出

4、西漢 休養生息介紹一下西漢的休養生息政策,越完整越好

當時的西漢和唐太宗時期一樣,都是剛結束社會戰亂的時期,由於都是經過長期的戰亂,所以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很慢,國力也不是很強盛,同時由於前期戰亂時期百姓都受到很重的苛捐雜稅和徭役,所以當時社會矛盾很尖銳.所以唐太宗和西漢初年,統治者為了緩和這種社會矛盾、提高國力,從而實施了一系列的仁政,進行了一系列的輕徭薄負、修養生息的政策,這也是每逢改朝換代和戰亂之後所必須實施的政策.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

"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要天下安定,首先得百姓安定;要百姓安定,就必須給個空間給他們,讓他們可以或下去;民以食為天,讓百姓修養生息,有飯吃,百姓自然會安定下來.百姓安定下來了,社會才能安定下來,社會安定下來了國家才能健健康康的發展下去,國力才能提高上去.這就是我的個人看法和意見.

在我看來,以上的政策不僅對當時的封建社會有用,對現在也是非常有用的,甚至是將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項政策.在早幾年的農村生活條件不好,經濟條件差,連供家裡的小孩子上學都不能,有的連最基本的醫療衛生都不能保證.而當時農村農民還得按家裡的人口每年收割的時候向國家交納糧稅,沒糧的就用錢或者其他的東西代替.所以農村一些勞動力放棄了田間操作,都份份進城打工,這樣就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空虛,大量的田地荒廢,由於大量的農民工進城也給一些城市造成巨大的人口壓力.而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的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大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農業也是我國最基本的經濟命脈.所以為了我國的發展,就必須妥善的處理好中國農村建設的問題.所以最近幾年中國大力宣傳"三農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促使者中國農村的現代化發展.他不僅免掉了農民的農業稅,而且還對農村的農民進行農業補貼等這一系列的護弄措施,在很大的程度上扭轉了中國農村的情況.所以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

所以在我看來修養生息、輕徭薄負的政策是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的,也是一直都行的通的.

5、大一統的漢朝 休養生息政策原因1 2 簡短

(1)客觀原因。長期戰爭導致經濟凋敝,國家貧困。
(2)主觀原因。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欲圖長治久安。
不論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都要求恢復社會經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最根本的目的還是鞏固封建統治。

6、與秦朝的統治政策相比,漢朝休養生息的政策對社會安定有什麼好處?

「休養生息」,源於老子的思想中的「無為而治」,既「無為而無不為」,這是用道家的思想來進行國家的管理。漢朝通過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鞏固了國家的統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強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首先,漢高祖劉邦主張解甲歸田,勸民還鄉。凡是到了退役年齡的士兵,回鄉之後會按照之前在軍隊所做的貢獻得到相應的獎勵。因為戰爭逃亡至其他地方或者是由於其他原因沒有登記戶口的民眾,可以回到原地登記戶口,獲取田宅。這樣,社會上流離失所的民眾減少,從事勞動的人民增加,既可以促進生產,又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國家的收入增加,經濟也逐漸發展。

其次,漢高祖主張釋奴為民,減輕賦稅。使得眾多原本沒有自由的奴隸能夠像普通農民一樣勞作,而且農民的賦稅減少,生活相對富裕,生產的積極性也極大的提高,生產率相應得到提升。而漢高祖劉邦也得到了百姓的愛戴,百姓擁護國家的統治,支持國家的政策。社會上流離失所逐漸減少,叛亂事件也少有發生,社會安定和諧。

正是由於漢高祖劉邦推行的休養生息政策,使得西漢經濟上得到了恢復,社會也逐漸安定,國家實力增強,鞏固了西漢的統治。海內殷富,國力充實,後來漢朝國力強盛,漢武帝被驅匈奴也得益於休養生息政策打下的良好基礎。

7、漢朝的「無為而治」真的是為了休養生息嗎,背後的隱情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漢朝,繼秦朝之後漢朝建立。建立初期十分艱難,因為當時經過秦朝多年殘暴的統治,百姓生活艱難,國力衰弱,所以漢朝剛開始的時候實行無為而治,推崇黃老之學,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為了國家能夠休養生息,但是實際情況是這樣嗎?其實漢朝實行無為而治有很多的原因。

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漢高祖劉邦,他帶領自己手底下的人打了很多勝仗,最後打敗項羽當上了君主。但是,他們其實都是從民間崛起的,是沒有什麼文化的人,所以在他們剛開始建國的時候,劉邦手底下自己信任的人都幫助他無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治體制,所以當時漢朝初期的很多制度還是沿用了秦朝時候的制度。

其實在剛開始建立國家的時候,劉邦也為了統治好手底下的人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他後來發現,效果不太好,越管越管不住。所以漸漸的他們就不再管這些事情了。只是擔心想國家會不會分裂,所以對於民間的事情他們更是放任不管。接下來我們說在漢朝初期的時候實現的是黃老之學,為什麼不用儒學呢?

其實在漢朝初期的時候有受秦朝影響,因為在秦朝的時候發生過焚書坑儒的事件,所以很多儒學的經典書籍都被銷毀了,很多人也因為怕事而放棄學習儒學。而且在漢朝初期的時候,根本沒有像孟子這種大的儒家人物。沒有人可以為他們提出一套完整的政治體系,所以他們便直接實現了黃老之學。 

8、漢初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政策,使漢朝出現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

休養生息。
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漢朝因尚火德故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而被稱為劉漢。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西漢,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漢文帝、漢景帝採取養生息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被今人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

9、漢朝統治者中,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皇帝有

漢高祖 漢文帝 漢景帝

10、漢朝的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具體制度如何?

休養生息政策

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以後,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開始,歷經幾代皇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執行了六七十年。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班固說:「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漢文帝(前202—前157)

漢文帝即劉恆,漢高祖之子,先封為代王。呂後死後,周勃等平定諸呂之亂,他入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執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農業生產,主張輕徭薄賦。文帝二年、十二年,兩次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詔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前156年)才又恢復三十稅一,並成為漢朝定製。文帝又把算賦(人頭稅)由每人每年交納120錢減為40錢。徭役也相應減輕,原一年服役一個月,改為「三年而一事」。他還主張寬刑,十三年時,下令廢除了連坐親屬的法律和一些殘損肉體的肉刑,如,黥(在臉上刺字)、劓(割鼻)、刖(斷足)等。輕徭薄賦和減輕刑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文帝注意節儉(課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獻給文帝一匹千里馬,文帝說:皇帝出門前面有儀仗,後面有從車,一日走50里,我一個人乘千里馬能跑到哪裡去?他把馬還給獻馬人,並發給路費,叫他回去,還下令說:「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文帝的勵精圖治和注重節儉,節省了財政開支,形成了廉政風氣,減輕了人民負擔。因而當時「海內殷富」,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漢景帝(前188—前141)

漢景帝即劉啟,漢文帝長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農,曾和百官一起勸農,令皇後督導植桑、養蠶、織布諸事宜。景帝下詔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景帝又減輕了文帝時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後,改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斷獄從輕,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時王國勢力膨脹,景帝用晁錯計削藩,後來平定七國之亂,削弱了王國勢力,加強了中央政權。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稱「文景之治」。

陸賈

陸賈,楚人,從漢高祖定天下。經常在漢高祖的左右,出謀劃策,或出使諸侯。他在漢高祖面前說話,常常引用《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里的話。漢高祖謾罵道:「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回答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漢高祖說:你給我寫些文章,分析秦朝為什麼會失天下,我為什麼能夠得天下。於是陸賈寫了12篇文章,呈送漢高祖,稱為《新語》。「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以上見《漢書》卷43《陸賈傳》)。《新語》卷上《無為第四》:「秦始皇設為車裂之誅,以斂(壓制)姦邪。築長城於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煩,天下愈『亂』(指農民起義);法愈滋,而奸愈熾(法律越繁,犯法的人越多);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殘暴煩苛)而用刑太極(過)故也。」又《至德第九》,有「壯者耕耘於田」等語,主張讓農民有種地的時間。

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

據《漢書·高祖本記》載:公元前202年五月,「兵皆罷歸家。詔曰: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入關滅秦的關東人願留在關中的免徭役12年),其歸者復之六歲(願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民前或相聚保山澤(戰時逃亡山澤的),令各歸其縣,(恢)復故爵、田宅。……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爵……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員)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

與漢朝休養生息具有什麼特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