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秋冬交界養生

秋冬交界養生

發布時間:2021-01-01 10:17:20

1、如何進行春季和秋季的食療養生保健

秋氣與肺緊密相關,要讓身體與秋天的氣候相適應,使肺氣不受秋燥的損害,就要調理養肺,適應秋天乾燥的氣候。秋季如何預防秋燥,養生健康網提供了秋季養生食療四法和運動保健四法! 一、秋季養生食療四法: (1)秋季養生粥類 適用於肺燥咳喘、腎虛咳喘、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頻數、大便燥結等症。 核桃粥:取核桃肉20克,粳米100克。將粳米洗凈,加白糖適量,加水置武火上燒沸,用文火熬煮至熟即可。此方有潤肺止咳、補腎固精、潤腸通便的作用。 (2)秋季養生羹類 適用於肝腎不足引起的眩暈、健忘、腰膝酸軟、頭發早白、肺陰虛所致的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症以及脾胃陰虛所致的大便干結。 飲食宜清淡、爽口,少吃刺激性的食物,甜酸苦辣咸都不必偏好。蔥、姜、八角、辣椒等辛辣香燥之品燥熱傷津,不宜多食。羊肉、狗肉、熏烤及油炸食品等熱性食物應忌食。 (3)秋季養生應常笑 笑是一種健身運動,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中醫認為笑能宣發肺氣,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氣,呼出濁氣,加速血脈運行,能使心肺的氣血調和。 (4)秋季養生多潤膚 外在的美通過皮膚毛發來展示,表皮毛竅不僅是肺的屏障,還與肺氣相表裡。秋燥首先損傷皮毛,使之晦澀難看。若保持皮毛滋潤清潔,外觀既美麗了,又令毛竅通利,促進血液循環,使肺的氣血通暢,從而起到益肺的作用。 二、運動保健養生四法: (1)秋季養生運動保健之摩鼻 經常按摩鼻部可防傷風、流涕,緩解症狀。 將兩手拇指摩擦生熱後,用外側沿鼻樑、鼻翼兩側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後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位於鼻唇溝與鼻翼交界處)30次。每天1-2遍。 (2)秋季養生運動保健之深吸氣 本法有助於鍛煉肺部的生理功能。 每日睡前或起床前,平卧床上,以腹部進行深吸氣,再吐氣,反復做20-30次。呼吸時要緩慢進行。 (3)秋季養生運動保健之捶背端坐 此法可以通暢胸氣,有預防感冒,健肺養肺的功效。 腰背自然直立,兩手握成空拳,反捶脊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遍。捶背時要閉住呼吸,叩齒10次,緩緩吞咽津液數次。捶背時要從下向上,再從上到下反復數次。 (4)秋季養生運動保健之耐寒鍛煉 一是有氧運動,如登山、冷空氣浴、步行、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 二是冷水洗臉、洗腳、浴鼻等。身體健壯者可用冷水擦身、冷水浴等。 實踐表明,適宜的冷水鍛煉對預防傷風、感冒、流鼻涕、支氣管炎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鍛煉時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並持之以恆,不可強力而為。

2、春夏秋冬養生原則是什麼?

《黃帝內經》根據五行學說,以人體五臟為中心,五色與五臟相配,即綠紅黃白黑。紅主心,綠主肝,黃主脾,白主肺,黑主腎。那麼一年四季就都有那些對應養生的食物?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吃什麼益處多而且健康呢?一:春季:春之芽,春日食春芽是大自然的賜予,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說要「食歲谷」,意思就是要吃時令食物。春天裡所有的植物都生發出新鮮的嫩芽,其中,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等。

春韭:春日,嘗鮮,首推春韭。春天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最宜人體陽氣。韭菜含有揮發油、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有健胃、提神、強腎等功效。春韭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為鮮美。其根白如玉,葉綠似翠,清香馥郁。春韭吃法多樣,既可佐肉、蛋、蝦、墨魚等,又可做蒸包水餃的餡料。炒綠豆芽或豆腐乾時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菠菜解毒防春燥:春天裡吃食的菜蔬還有菠菜,菠菜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季為佳,「春菠」根紅葉綠,鮮嫩異常,最為可口。春季上市的菠菜,對解毒、防春燥頗有益處。中醫也認為菠菜性甘涼,能養血、止血、斂陰、潤燥。因菠菜含草酸較多,有礙鈣和鐵的吸收,吃菠菜時宜先用沸水燙軟,撈出再炒。

蔥蒜殺菌助春陽:蔥、姜、蒜不僅是調味佳品,還有重要的葯用價值,可增進食慾、助春陽,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春季是蔥和蒜在一年中營養最豐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時候。

春筍:說到吃春,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筍。春筍脆嫩鮮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來,被譽為「素食第一品」,如果說肉食者鄙,食筍則正好相反。筍的味道就是如此清雅雋永。蘇東坡曾道:「無竹則俗,無肉則瘦,若想不俗也不瘦,天天筍煮肉。」中醫認為,春筍有「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的功效。

1、春季第一茶:玫瑰花,「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吃春」的重點不僅在於「吃」「喝」也同樣重要。春季第一茶,亦花亦茶——它就是大家熟悉的玫瑰花。玫瑰花茶性微溫,具有活血調經、疏肝理氣、平衡內分泌等功效,對肝與胃有調理作用,並能消除疲勞、改善體質,適於春季飲用。此外,具有「解郁聖葯」美譽的玫瑰花茶,還能讓你的心情「多雲轉晴」。不僅如此,玫瑰花茶還能美容養顏,有助改善皮膚乾燥、消除色斑、改善膚色。2、養脾佳品大紅棗:人們在春天裡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脾佳品。3、入脾養血龍眼乾:龍眼乾適合安神肝血不足、氣血循環不佳者,易在春天睡不好、沒精神。而龍眼乾可入脾養血,脾胃養足了,肝血、肝氣也較足,晚上睡不好、易頭暈的人可多吃。不過常口乾舌燥、易上火、體質較燥熱的人則要少吃,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半個手掌的量。

二:夏季,多吃苦味食物在一日三餐中,注意多吃些苦味的食物。苦味的食物雖然味道上不是那麼適口,不過卻是暑日的健康食品。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鹼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等葯理作用。三伏天氣里吃些苦瓜、苦菜,或者飲用一些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飲料,不但能清除人內心的煩惱、提神醒腦,而且可以增進食慾、健脾利胃。注意補充維生素高溫季節,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容易缺乏各種維生素。此時,可以選擇性地定量補充一些維生素,最好是食物補充,可以選擇一些富含維生素和鈣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番茄、豆類及其製品、動物肝腎、蝦皮等,也可以飲用一些果汁。別忘補鹽補鉀夏天出汗多,體內喪失的鹽分就比較多。所以要注意多吃些鹹味的食物,以補充體內所失鹽分,達到身體所需的平衡。此外,出汗多也會導致體內的鉀離子喪失過多,具體的症狀是人體倦怠無力、食慾不振等。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鉀,因此可以酌情有控制地吃一些草莓、杏子、荔枝、桃、李等水果,而蔬菜中的青菜、大蔥、芹菜、毛豆等含鉀也很豐富。茶葉中含有比較多的鉀,夏天的時候多喝茶,既可以消暑,又能補鉀,可謂一舉兩得。暑天宜清補夏天的飲食應該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應該選擇具有清淡滋陰功效的食物,如鴨肉、鯽魚、蝦、瘦肉、食用蕈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多吃解暑葯粥夏天不適合大補,夏天吃大補的食物容易讓身體不舒服,所以羊肉不宜多吃,尤其是血壓高的人。最好是多吃蔬菜,少吃油膩,並注意多吃些可以清熱降暑的食物,如綠豆粥、扁豆粥、荷葉粥、薄荷粥等「解暑葯粥」。「紅燈」食物炎熱夏季,人體的食慾往往會對人的飲食產生誤導,導致的結果就是滿足了口感,帶來了疾病。所以,夏季要健康,還要多多注意少吃或者不吃不宜食物。

2、少吃涼食氣候特別炎熱的時候,適當的吃一些涼食或者喝一些冷飲會讓人感覺身心舒適,還能起到一定的驅暑降溫作用。但是,這些食物不宜吃得太多。涼粉、冷粥吃得太多就容易傷胃。而雪糕、冰磚等是用牛奶、蛋粉、糖等製作而成,不可以食用過多,否則容易導致胃腸溫度下降,引起不規則收縮,誘發腹痛、腹瀉等症狀。目前市場上的飲料品種很多,但是營養價值不高,還是少飲為好。如果喝多了冷飲還會損傷脾胃、影響食慾,甚至可能導致胃腸功能混亂。吃水果應該適度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人體多種基本營養需求———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蛋白質等,都不是單單依靠吃水果就能滿足的,長期靠「水果化」生存,容易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都產生不利影響。有些年輕的朋友喜歡在夏天的時候光靠吃水果來減肥,其實不是很科學。光吃水果不但會導致很多疾病,而且因為大部分水果含糖量很充足,所以長期大量攝入,並不能達到減肥效果。避免生食水產品水產品的營養豐富且味道好,夏天生食口感也是一流的。不過,像熗蝦、毛蚶、泥蚶、魁蚶、醉蝦、醉蟹、咸蟹等海鮮食品,安全風險較大。因為海鮮中含有很多寄生物,未經高溫消毒,吃了容易傳染疾病。

3、很多人認為,沒有經過加熱或是高溫烹飪的食物,含有的營養元素不會流失,生吃就是最好的。實際上,像蔬菜、水果這些食物生吃比較好,它們所含有的維生素、纖維等營養元素不會缺失。但是生吃蔬菜水果時一定要洗干凈,因為現在蔬菜、水果多含有農葯。家庭用餐多注意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感染,所以切不可將煮熟的食物放在盛過生海鮮、生肉且尚未洗干凈的容器或者碗盤內。夏季尤其要注意及時冷藏已經加工好的熟食品,通常常溫下熟食品的存放時間應該控制在兩小時內。食物最好現做現吃,生吃瓜果要洗干凈並且進行消毒。如果食物已經腐爛、變質、變味,則容易導致腹瀉等症狀,最好別吃。在做涼拌菜的時候,應該加入蒜泥和醋,既可以調味,也能起到殺菌的作用,而且還增進食慾。食物從冰箱拿出來以後,最好在常溫下放置10~20分鍾以後再吃,因為剛拿出來的時候太涼了,對於老人小孩來說,他們脾胃比較虛弱,容易受到傷害。

秋天:一般人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俗話叫「長秋膘」,這樣不好。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2.從中醫食療理論上講,認為秋季屬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在我國黃河流域,一到秋季,氣候就變得晴朗乾燥,因此主張應當潤燥。怎樣做到這一點呢?首先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應當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蘿卜、西葫蘆、茄子、綠葉菜、蘋果、香蕉等。另外,中醫還認為秋季屬合,萬物收斂,因此又主張「應吃辛以發散」。意思是說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因為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3.由於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於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所以提出「秋宜溫」的主張,也就是說秋天應當避免光吃些涼和性寒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

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的口、鼻、皮膚等部位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乾燥感,故應吃些生津滋潤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適合秋季食用的食品有:百合:清心安神、消除疲勞,有潤燥止咳的作用;山葯:其特點是不熱不燥,不論男女老幼、體健體弱,都適合食用;蓮藕: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開胃。故有「暑天宜生藕,秋涼宜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的說法;栗子:有健脾養胃、補腎強骨的作用;胡桃:能溫肺定喘,又能益氣養血、潤燥潤腸;花生:深秋後花生成熟,宜用鮮花生仁或研末沖湯服或水煮煎服,不宜炒吃;紅棗:秋食紅棗,益肺補氣,如能與銀耳、百合、山葯共煨食,效果更好。此外,秋季還適合食用梨、荸薺、海蜇、胡蘿卜、薺菜、平菇、海帶、番茄、兔肉,進補則適宜食用黃芪、人參、沙參、枸杞子、何首烏等。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但是,光喝白開水,並不能完全抵禦秋燥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國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就不那麼容易流失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舉三得。

秋燥時節,還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這些食品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當然,將少量的蔥、姜、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並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比如生薑,它含揮發油,可加速血液循環,同時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促進消化的功能。生薑還含有姜酚,可減少膽結石的發生。在古代醫書中也出現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看來,秋天不食或少食生薑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秋季是人最容易長脂肪的季節。這是因為立秋之後,天氣慢慢地變得涼爽起來,人的食慾大開,夜間的休息也舒服多了,閑暇時間疲憊的身體更願意安靜地休息,而不願意參加有體力消耗的活動。這樣一來,人體每天的熱量攝入大都超過熱量消耗,使脂肪一點點地囤積起來。如果不加以調整,經過秋、冬兩個季節,人就會胖很多。年復一年,人就會很快「發福」起來。更要命的是,肥胖既有礙人的形體美,還會帶來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等「文明病」,所以一定不能「縱容」它。

栗子煮粥吃,能補中氣,單獨蒸、炒,剝殼而食,不僅口味好,而且營養價值高。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過後就是「立冬」。俗語「補冬不如補霜降」。秋補既吃羊肉也吃兔肉。水果作為時尚食品,盡人皆知。然而,水果也可以作為補品,如秋季的梨子和柿子老年人除了不要秋凍,核心的問題是飲食的選擇和搭配,有以下幾方面:防寒溫里每日的早餐,用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棗和乾薑、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漿、胡辣湯、羊肉湯、醋熘白菜、糖蒜等。排濕祛風遇有風雨陰濕天氣或者體內有濕、大便稀的情況,應增加祛風排濕的飲食,如選用大米、扁豆、紅小豆、薏米、蓮子、栗子、蔥、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潤燥滋陰在乾燥天氣或口乾舌燥、大便乾的情況下,應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種能增強免疫力,可選用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葯、南瓜、蘿卜、白菜、蓮菜、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蒸雞蛋羹等。收斂陽氣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斂陽氣,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汗的食品,如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

冬季:冬季是一個寒冷的季節。祖國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與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密切關系。老年人由於機體功能減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節,更宜進行食補。這對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病體康復等方面,更能顯示出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冬季進補應順應自然,注意養陽,以滋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膳食中應多吃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可選食:粳米、秈米、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谷豆類;韭菜、香菜、大蒜、蘿卜、黃花菜等蔬菜;羊肉、狗肉、牛肉、雞肉及鱔魚、鯉魚、鰱魚、帶魚、蝦等肉食;橘子、椰子、菠蘿、荔枝、桂圓等水果。狗肉和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老年人每天早晨服人參酒或黃芪酒1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體質虛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燉母雞、精肉、蹄筋,常飲牛奶、豆漿等,可增強體質。將牛肉適量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有益氣止渴、強筋壯骨、滋養脾胃功效。陽氣不足的老人,可將羊肉與蘿卜同煮,然後去掉蘿卜(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飲湯,有興陽溫運之功效。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就是這個道理。

3、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養生的具體內容

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釋義: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順應四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從而達到健康養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

肝主春,肝喜綠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綠色蔬菜。加強肝臟的保健,保持情緒樂觀,不大悲大喜或暴怒。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氣過旺,內火上升,這對脾胃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還要加強脾胃的調節與保養。

2、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

心主夏,心喜紅色食物如:山楂、紅棗、枸杞等。夏季出汗多,鹽分損失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受到影響,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長夏季節氣候潮濕、溫暖,在人體則與「至陰」之脾與之相應,天氣悶熱首要的防濕補脾。

3、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

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蘿卜等。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養肺之品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斂肺氣,而辛辣食物則發散瀉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檸檬、烏梅、葡萄、山楂、石榴、獼猴桃等酸味水果可養肺、潤肺,還能達到止瀉祛濕、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的作用。

4、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腎主冬,腎喜黑色食物如:黑豆製品等。寒與腎相應,最易消耗腎的陽氣,陽氣一傷,人就容易發生腰膝酸軟、易感風寒、夜尿頻繁等症狀,因此在冬天一定要注意養腎。多吃核桃、枸杞、羊肉等溫性食物,用食物來補充自己的腎氣。

(3)秋冬交界養生擴展資料:

《荀子 · 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這也就是現代自然哲學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思想,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好「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之關系,不要逆「天」而行。

漢代著名學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提出了「天人感應」論,認為如果君主逆「天」,不施德政,就會激起天的震怒,引發水、火、蟲、旱、地震等災害。在這里即可窺見其重視協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4、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養生分別需要注意什麼?

春季養生法
春季,是萬物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此時,冰雹消融,春風送暖,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應避免耗傷陽氣和阻礙陽氣的情況發生。這是春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由於冷空氣的活動,氣候多變,溫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減衣」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著一方面要寬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軟保暖,體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當心「春寒傷人」,室溫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時也要蓋稍厚一點的被子以不出汗為原則。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氣溫回升,春風輕拂,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睏乏,民間稱之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順從人體的自然變化規律,遵守春季養生原則:要晚睡早起,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頭發,放鬆形體,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鮮空氣,使思想意識、靈氣生發不息。

三、要慎避風邪 中醫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與風邪相關連。春季養生的關鍵是要避風。現代醫學亦很重視氣流(即風)與健康的關系,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於人體健康。由於春季多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風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調攝精神,應合於春天大自然萬物生發的特點,「使其志生。」即通過調節情態,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和諧。春應於肝,在志為怒,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因此在精神修養上要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因為怒不僅傷肝,而且還可傷心、傷胃、傷腦,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諱的一種情緒。

五、要勤於運動 春季是運動鍛煉的最佳季節。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面,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行氣活血。由於寒冷的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空外活動很少,因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進入春季後就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旅遊、練氣功、釣魚等。這些戶外活動,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氣中游離飄動的負離子,它們有利於骨骼的生長發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們不僅應該從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天氣漸暖,室外活動增多了。皮膚病專家認為,陽光、空氣及環境氣候均能引起皮膚的可見性改變。為了避免皮膚老化,春季盡可能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戶外活動應先塗上防曬油、潤膚劑,並注意補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飲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飯前宜飲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腫脹,進而發展成眼袋。飲水以礦泉水和鮮果汁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飲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氣候轉暖,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容易出現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腦、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由於早春時節寒冷,乾燥的氣候,會直接影響呼吸道粘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一些致病物質會乘虛而入而發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視防病保健。

夏季養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旺盛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於內,氣血運行亦相應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這就是所謂的「春夏養陽」。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也就是說每天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活動,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早早起床接受陽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氣,對機體大有裨益。由於夏季晚睡早起,相對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易醒的特點,更易出現疲勞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養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更能順應人體生理特點的養護需要。午睡時間一般以1小時為宜,並注意睡眠姿勢,可平卧或側卧,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雖然短暫,但它有利於補足必需的睡眠時間,使機體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經機能恢復,體力增強,疲勞消除,增強機體的防護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勞動。

二、要防暑取涼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為了解熱消暑,採取適當的防暑降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貪涼過度,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或電扇不離身,或徹夜露宿,對身體健康均十分不利。因為夏季暑熱外蒸,人體出汗較多,全身表皮血管擴張,突然遭到涼風吹拂,往往會引起血管收縮,排汗立即停止,造成體內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室內外溫差不易過大,以不超過5℃為好,室內溫度不宜少於25℃。

三、要防曬護膚 夏季烈日炎炎,強烈的陽光照射會對人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能使皮膚曬黑,而且還導致白內障、曬傷皮膚,引發皮膚癌。此外,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人體的體溫調節失去平衡,使機體大量蓄熱,水鹽代謝紊亂還易發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時要戴遮陽帽、太陽鏡,以減少紫外線對皮膚和眼睛的損害。由於夏天炎熱的氣候,人體容易出汗,應注意選擇護膚品,如防曬的膏、霜、蜜脂類,可消除皮膚早衰之慮,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僅可以保護皮膚,而且可以提神醒腦,還給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緒歡暢 在精神調養上,中醫認為「夏季要放」,也就是說夏季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只有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向外,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要做到「華英成秀」,即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切忌發怒,使體內陽氣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調攝,應合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調節情志,保持恬靜愉快心境,神清氣和,胸懷寬闊,使心神保養。

五、要動靜結合 夏季人體消耗較大,運動調攝應動靜結合,可選擇游泳、釣魚、散步、慢飽等,但是運動量要適度,不可過於疲勞。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運動時應穿寬松、舒適、吸汗又有良好透氣性的棉織物為好,便於身體散熱。夏日外出旅遊,尤其是海濱和山區,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曠神怡,又可達到療養、鍛煉,促進身體的健康。

六、要飲食衛生 夏季人體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同時夏天人們的食慾減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和其它疾病。為此,夏季的飲食,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以保障身體的需求。同時,要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霉、西紅柿、黃瓜、綠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凈,防止夏季腸道傳染病。魚、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鮮防腐。飲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開使用,不可混雜,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殺菌又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慾,調味解暑。總之宜注重飲食衛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哮喘、風溫性關節炎等病,在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葯,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這是中醫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即乘其勢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養生法

秋季萬物成熟,果實累累,正是收獲的季節。但是氣溫由熱轉寒,早晚溫差較大。此時,陽氣漸收,陽氣漸長,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機體的陽氣隨之內收,因此,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陰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冬養陰」,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陰氣由疏泄轉向收斂、閉藏。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些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宜早一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另外適當早起,適當做一些晨練,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氣,促進新陳代謝,又有益於肢體功能活動的鍛煉,有助於身體的健康。

二、要適當「秋凍」 夏去秋來,秋風拂面,雖涼還不至於寒,人們還能耐受,不妨進行一點鍛煉,逐漸增強體質,適應氣候的變化。「秋凍」就是說「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避免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秋季應順應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但是「秋凍」還要根據天氣變化來決定,應以自己感覺不過於寒冷為標准。進入深秋時就應注意保暖,若氣溫驟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靜養神 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秋風秋雨易使人感到蕭條、凄涼,勾起憂郁的心緒。尤其是老年人容易產生情緒低落,多愁善感。這時候最好多聽一聽音樂,或靜下來讀一本好書,或與好朋友聊天,或到戶外散步,這些都能排解苦悶的情緒。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秋天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收斂神氣,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四、要適當運動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即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也就是說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應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來選擇運動項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練氣功等。隨著天氣逐漸轉冷,運動量可適當增加,在嚴冬來臨之前,體質會有明顯提高,大大增強抗寒耐凍的能力。

五、要護膚保健 秋季隨著天氣的變冷,人的肌膚不能馬上適應這種變化,血液循環變慢,皮膚乾燥,容易出現細碎的皺紋,尤其是在眼睛周圍。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對皮膚的護理。除了要多飲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類等外,還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為荷爾蒙的分泌與自律神經的平衡可因心緒的變化直接反映在皮膚上。因而皮膚的變化與情緒有很大的關系。此外,葯物、按摩、化妝、面膜等美容護膚保健方法,不僅適用於秋季,其他季節也可採用,只是在秋季更應重視罷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氣候變化較大,若不謹慎起居,則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發作。尤其是老年人,體溫中樞的調節功能減弱,對外界寒熱的刺激反應較遲鈍,若不及時增減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適應不了氣候的變化,加上花粉、塵埃、煤氣、冷空氣等過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發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於秋天氣候多晴少雨,氣候乾燥,容易誘發咽炎的發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復發。

七、要性事有節 在性生活方面,中醫認為在秋冬之令,應注意順應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這點對中老年人特別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陰氣將由旺盛而趨向逐步減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漸衰,是自然的趨勢。中老年人節欲,以養腎精,可延緩衰老的過程,達到長壽目的。

冬季養生法

冬季氣候寒冷、乾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體內的「熱能」和生命的「動力」。這「熱能」和「動力」,中醫學便稱之為「陽氣。」並主張冬季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因此,「無擾乎陽」便是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節,由於寒冷的刺激,使得肌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從而促使人體外周血管收縮,心律加快,導致冠狀動脈痙攣,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極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採取防凍保暖的措施。中醫學強調要「去寒就暖,無泄皮膚」,就是這個道理。但「暖」不等於「熱」,室溫保持在20~23°c即可,溫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這個「晚」是以太陽生氣的時間為度,即所謂「必待日光」,並非懶床不起。因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響下,往往會有氣溫逆增現象,及上層氣溫高,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對流活動,從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帶。這時如果過早起床外出,就會身受其害。

三、 要動靜結合 動,就是要進行適當鍛煉。早晨的陽光升起後,要選擇活動量適當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使身體微有汗出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濕了內衣,反會引起感冒。中醫學說「無泄皮膚」,就是這個意思。適當活動,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謂靜,就是不要過於疲勞。例如,慢跑以不超過20分鍾為宜。

四、 要情緒穩定 冬季「養藏」的原則,體現在心理活動方面,要保持情緒穩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樣,不要太過發泄。《內經》說:「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這個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為宜。水溫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擴張,引起頭暈,心跳加快;太低則易患感冒。飯後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太過疲勞時洗浴,會加重體力的消耗,引起不適。此外,洗浴的時間不宜過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鹽熱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時,室溫20~23度最為適宜,可適當留有小氣窗通風換氣,但要避免當風吹頭。被內的溫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間,可使用暖水袋或電褥子調節被內溫度。睡前宜用熱水洗腳,並保持心情平和,不說不笑。午間可小睡30分鍾。晴天要常曬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掌握性生活的頻度,對養生保健有一定意義。如春季性生活次數可稍多;夏、秋季則適當節制;冬季則要節欲。特別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減少性生活的次數,才能達到保養「陽氣」,養精蓄銳的效果——漢高機械

5、春夏秋冬怎麼養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對應的養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鍛煉應以恢復身體機能為主。這是因為,長期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經過冬季之後,一旦身體沒有完全放鬆就進行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損傷。其次,切忌盲目追求運動量。盲目加大運動量會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發感冒。初春時節,早晚溫差大,14點到20點是健身的最佳時間段。如果條件允許,運動前可以飲用一杯溫開水,以幫助身體及時補充水分。

2、夏季:夏季補水要適量,建議運動前半小時喝兩杯水。如果是戶外運動,一定要帶上水瓶,還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鹽,及時補充身體流失的鹽分。飲水時,一次不能飲用太多,應盡量通過增加喝水頻次來補充水分。二是盡量選擇室內運動,如游泳、瑜伽等。這些室內運動不僅可以避免中暑,還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

3、秋季:面對晝夜溫差越來越大的秋季,我們更需要保護自己。秋季晨練前,應先喝點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當然,還要注意保暖,運動前進行熱身。

4、冬季:冬季應該更多地選擇室內運動,這樣不僅能防止疾病的侵擾,還能幫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運動量及運動時間不要超過原有基礎的10%。一旦運動量太大或運動速度太快,極易發生腱炎、肌肉拉傷等問題。

拓展資料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從中醫講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不同的季節對人,對生物也不一樣,叫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進補,本處所說的「補」,主要包涵有修補、補充、補益和滋補的意思。不論哪個季節的進補,都可根據季節的特點,並結合人的體質和食物、葯物的性味等實行,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恢復動態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補各有側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長,秋須守其收,冬務保其藏。

1、春三月,此謂發陳,陽氣生發,萬物復甦。

2、夏三月,此謂蕃秀,陽氣旺盛,萬物繁茂。

3、秋三月,此謂容平,陽氣開始收斂,萬物開始靜止收獲。

4、冬三月,此謂閉藏,陰氣極盛,萬物生理功能低下,陽氣、精氣內藏等。

參考資料 人民網 春夏秋冬 四季鍛煉小常識

6、春夏秋冬應該如何養生,全套知識。

春季養生法
春季,是萬物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此時,冰雹消融,春風送暖,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應避免耗傷陽氣和阻礙陽氣的情況發生。這是春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由於冷空氣的活動,氣候多變,溫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減衣」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著一方面要寬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軟保暖,體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當心「春寒傷人」,室溫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時也要蓋稍厚一點的被子以不出汗為原則。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氣溫回升,春風輕拂,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睏乏,民間稱之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順從人體的自然變化規律,遵守春季養生原則:要晚睡早起,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頭發,放鬆形體,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鮮空氣,使思想意識、靈氣生發不息。

三、要慎避風邪 中醫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與風邪相關連。春季養生的關鍵是要避風。現代醫學亦很重視氣流(即風)與健康的關系,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於人體健康。由於春季多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風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調攝精神,應合於春天大自然萬物生發的特點,「使其志生。」即通過調節情態,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和諧。春應於肝,在志為怒,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因此在精神修養上要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因為怒不僅傷肝,而且還可傷心、傷胃、傷腦,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諱的一種情緒。

五、要勤於運動 春季是運動鍛煉的最佳季節。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面,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行氣活血。由於寒冷的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空外活動很少,因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進入春季後就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旅遊、練氣功、釣魚等。這些戶外活動,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氣中游離飄動的負離子,它們有利於骨骼的生長發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們不僅應該從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天氣漸暖,室外活動增多了。皮膚病專家認為,陽光、空氣及環境氣候均能引起皮膚的可見性改變。為了避免皮膚老化,春季盡可能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戶外活動應先塗上防曬油、潤膚劑,並注意補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飲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飯前宜飲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腫脹,進而發展成眼袋。飲水以礦泉水和鮮果汁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飲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氣候轉暖,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容易出現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腦、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由於早春時節寒冷,乾燥的氣候,會直接影響呼吸道粘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一些致病物質會乘虛而入而發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視防病保健。

夏季養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旺盛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於內,氣血運行亦相應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這就是所謂的「春夏養陽」。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也就是說每天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活動,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早早起床接受陽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氣,對機體大有裨益。由於夏季晚睡早起,相對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易醒的特點,更易出現疲勞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養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更能順應人體生理特點的養護需要。午睡時間一般以1小時為宜,並注意睡眠姿勢,可平卧或側卧,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雖然短暫,但它有利於補足必需的睡眠時間,使機體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經機能恢復,體力增強,疲勞消除,增強機體的防護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勞動。

二、要防暑取涼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為了解熱消暑,採取適當的防暑降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貪涼過度,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或電扇不離身,或徹夜露宿,對身體健康均十分不利。因為夏季暑熱外蒸,人體出汗較多,全身表皮血管擴張,突然遭到涼風吹拂,往往會引起血管收縮,排汗立即停止,造成體內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室內外溫差不易過大,以不超過5℃為好,室內溫度不宜少於25℃。

三、要防曬護膚 夏季烈日炎炎,強烈的陽光照射會對人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能使皮膚曬黑,而且還導致白內障、曬傷皮膚,引發皮膚癌。此外,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人體的體溫調節失去平衡,使機體大量蓄熱,水鹽代謝紊亂還易發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時要戴遮陽帽、太陽鏡,以減少紫外線對皮膚和眼睛的損害。由於夏天炎熱的氣候,人體容易出汗,應注意選擇護膚品,如防曬的膏、霜、蜜脂類,可消除皮膚早衰之慮,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僅可以保護皮膚,而且可以提神醒腦,還給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緒歡暢 在精神調養上,中醫認為「夏季要放」,也就是說夏季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只有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向外,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要做到「華英成秀」,即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切忌發怒,使體內陽氣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調攝,應合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調節情志,保持恬靜愉快心境,神清氣和,胸懷寬闊,使心神保養。

五、要動靜結合 夏季人體消耗較大,運動調攝應動靜結合,可選擇游泳、釣魚、散步、慢飽等,但是運動量要適度,不可過於疲勞。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運動時應穿寬松、舒適、吸汗又有良好透氣性的棉織物為好,便於身體散熱。夏日外出旅遊,尤其是海濱和山區,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曠神怡,又可達到療養、鍛煉,促進身體的健康。

六、要飲食衛生 夏季人體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同時夏天人們的食慾減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和其它疾病。為此,夏季的飲食,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以保障身體的需求。同時,要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霉、西紅柿、黃瓜、綠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凈,防止夏季腸道傳染病。魚、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鮮防腐。飲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開使用,不可混雜,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殺菌又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慾,調味解暑。總之宜注重飲食衛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哮喘、風溫性關節炎等病,在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葯,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這是中醫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即乘其勢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養生法

秋季萬物成熟,果實累累,正是收獲的季節。但是氣溫由熱轉寒,早晚溫差較大。此時,陽氣漸收,陽氣漸長,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機體的陽氣隨之內收,因此,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陰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冬養陰」,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陰氣由疏泄轉向收斂、閉藏。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些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宜早一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另外適當早起,適當做一些晨練,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氣,促進新陳代謝,又有益於肢體功能活動的鍛煉,有助於身體的健康。

二、要適當「秋凍」 夏去秋來,秋風拂面,雖涼還不至於寒,人們還能耐受,不妨進行一點鍛煉,逐漸增強體質,適應氣候的變化。「秋凍」就是說「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避免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秋季應順應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但是「秋凍」還要根據天氣變化來決定,應以自己感覺不過於寒冷為標准。進入深秋時就應注意保暖,若氣溫驟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靜養神 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秋風秋雨易使人感到蕭條、凄涼,勾起憂郁的心緒。尤其是老年人容易產生情緒低落,多愁善感。這時候最好多聽一聽音樂,或靜下來讀一本好書,或與好朋友聊天,或到戶外散步,這些都能排解苦悶的情緒。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秋天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收斂神氣,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四、要適當運動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即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也就是說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應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來選擇運動項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練氣功等。隨著天氣逐漸轉冷,運動量可適當增加,在嚴冬來臨之前,體質會有明顯提高,大大增強抗寒耐凍的能力。

五、要護膚保健 秋季隨著天氣的變冷,人的肌膚不能馬上適應這種變化,血液循環變慢,皮膚乾燥,容易出現細碎的皺紋,尤其是在眼睛周圍。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對皮膚的護理。除了要多飲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類等外,還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為荷爾蒙的分泌與自律神經的平衡可因心緒的變化直接反映在皮膚上。因而皮膚的變化與情緒有很大的關系。此外,葯物、按摩、化妝、面膜等美容護膚保健方法,不僅適用於秋季,其他季節也可採用,只是在秋季更應重視罷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氣候變化較大,若不謹慎起居,則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發作。尤其是老年人,體溫中樞的調節功能減弱,對外界寒熱的刺激反應較遲鈍,若不及時增減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適應不了氣候的變化,加上花粉、塵埃、煤氣、冷空氣等過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發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於秋天氣候多晴少雨,氣候乾燥,容易誘發咽炎的發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復發。

七、要性事有節 在性生活方面,中醫認為在秋冬之令,應注意順應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這點對中老年人特別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陰氣將由旺盛而趨向逐步減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漸衰,是自然的趨勢。中老年人節欲,以養腎精,可延緩衰老的過程,達到長壽目的。

冬季養生法

冬季氣候寒冷、乾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體內的「熱能」和生命的「動力」。這「熱能」和「動力」,中醫學便稱之為「陽氣。」並主張冬季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因此,「無擾乎陽」便是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節,由於寒冷的刺激,使得肌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從而促使人體外周血管收縮,心律加快,導致冠狀動脈痙攣,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極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採取防凍保暖的措施。中醫學強調要「去寒就暖,無泄皮膚」,就是這個道理。但「暖」不等於「熱」,室溫保持在20~23°c即可,溫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這個「晚」是以太陽生氣的時間為度,即所謂「必待日光」,並非懶床不起。因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響下,往往會有氣溫逆增現象,及上層氣溫高,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對流活動,從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帶。這時如果過早起床外出,就會身受其害。

三、 要動靜結合 動,就是要進行適當鍛煉。早晨的陽光升起後,要選擇活動量適當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使身體微有汗出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濕了內衣,反會引起感冒。中醫學說「無泄皮膚」,就是這個意思。適當活動,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謂靜,就是不要過於疲勞。例如,慢跑以不超過20分鍾為宜。

四、 要情緒穩定 冬季「養藏」的原則,體現在心理活動方面,要保持情緒穩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樣,不要太過發泄。《內經》說:「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這個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為宜。水溫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擴張,引起頭暈,心跳加快;太低則易患感冒。飯後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太過疲勞時洗浴,會加重體力的消耗,引起不適。此外,洗浴的時間不宜過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鹽熱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時,室溫20~23度最為適宜,可適當留有小氣窗通風換氣,但要避免當風吹頭。被內的溫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間,可使用暖水袋或電褥子調節被內溫度。睡前宜用熱水洗腳,並保持心情平和,不說不笑。午間可小睡30分鍾。晴天要常曬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掌握性生活的頻度,對養生保健有一定意義。如春季性生活次數可稍多;夏、秋季則適當節制;冬季則要節欲。特別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減少性生活的次數,才能達到保養「陽氣」,養精蓄銳的效果

7、秋冬如何養生?

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帶皮生吃白蘿卜),辣的味道(過辣傷肺);
腎主冬,腎喜黑色食物(黑豆製品),鹹的味道(過咸傷腎)抄;
肝主春,肝喜綠色食物(盡量生吃綠色蔬菜),酸的味道(過酸傷肝);
心主夏,心喜紅色食物(山楂、紅棗、枸杞等),苦的味道(過苦傷心);
脾主長夏,脾喜黃色食物(黃豆製品),甜的味道(過甜傷脾)。

與秋冬交界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