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保健動靜有什麼辨證關系?
在養生保健領域,一直存在著兩種爭論:一是「生命在於運動」;二是「生命在於靜養」。各說各的理,各說各有理。其實宇宙間的事物沒有絕對的。在養生保健領域也同樣是這樣,兩種提法都有其片面性,只有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才可真正地起到養生保健的效果。下面便將「動」與「靜」作一簡單的概論:
1.「動」的養生保健作用 養生保健中的「動」,即人們常說的形體運動鍛煉。「動」是以用進廢退,加強新陳代謝的生物原理為理論依據;是以通過活動形體的方式,並及時補充新的營養能量的方法來收到健身的效果。其特色是以「動」、以「用」、以「補」為主。
1.生命在於運動提出動的養生保健主張中外皆有。後漢時期的名醫華佗就倡導以運動來健身,並親自創編了「五禽戲」身體力行。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生命需要運動」。18世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提出的「生命在於運動」,成為久盛不衰的名言。
有報道說:「野兔平均壽命在15年左右,家兔只能活4年左右;野外活動的大象能活到200歲,圈在動物園中的大象卻活不到80歲。這都表明運動有益於生命,研究表明,運動的健身養生作用是多方面的。
運動所起的生理效應,首先是使全身的血液、骨骼、肌肉、韌帶都活動起來,然後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都調動到活躍的最佳狀態中,促進了身體各臟器的活動以及新陳代謝的內環境的調節功能。這樣,它就促進了人體與外環境的物質交換,又促進了人體內環境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強了人體的免疫功能與對疾病的抵抗力,延緩了衰老的過程。因此,18世紀法國著名醫生蒂索說過:「運動就其作用來說,幾乎能夠代替任何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葯品並不能代替運動的作用。」我國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
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需要運動猶如需要陽光一樣,缺少運動會導致諸多的缺乏運動的疾病。但不科學的運動,不合理的運動,過劇烈的運動,超負荷的運動也會損害健康甚至於引發疾病。據國外統計,職業運動員,從幾歲、十幾歲就開始了體育鍛煉,但到了四十歲以後,有一半人的健康狀況不如通常人,其原因是在競爭狀態中往往運動量過大、過激,導致了體內的能量消耗太大,臟器過度地活躍、負累、受損所致。
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教授紀小龍對此的認識是深刻的,他在《長壽要點:減慢新陳代謝》一文中指出:「因為不同器官的組織細胞新陳代謝是有一定限度的,倘若過早地走到了代謝的盡頭,細胞功能必然低下或減退;反之倘若盡可能延緩代謝過程,減慢運動過程,便有更多的細胞還保持巨大的潛力,收到真正含義上的抗衰老便是有希望了。」紀教授在文章中還強調:「進入老年期以後,日常生活的重心不是去多做劇烈的體育鍛煉,而是應保持機體安寧、減慢新陳代謝。使生命之樹常青,生活之水常流。」
看來,「生命在於緩和的運動」才是養生保健的內在含義。
2.輕體育運動就是緩和的運動「輕體育」是在20世紀末出現的運動新概念。「輕體育」就是輕松體育運動或快樂體育運動。「輕體育」亦可叫做「輕量運動」,如:慢跑、散步、游泳、體操、打太極拳、舒臂伸腰、扭秧歌、打羽毛球、踢毽等等都屬於「輕體育」的范疇。輕體育的特點是能量消耗少,運動後不感到有疲勞或稍有疲勞感為限,運動後會感到身體舒適、心情愉悅。
科學家們研究證實「輕體育」倘若能持之以恆地堅持,對養生保健大有好處。
3.運動鍛煉的留心事項(1)要因人而異:運動鍛煉的項目選擇一定要根據自身的體質、條件、病情、作出適合於自身特點的選擇。盡可能多地了解所選運動項目的健身機制及不良反應。
(2)要循序漸進:選好運動項目後,剛開始運動量要小一些,適應以後再慢慢加大,最忌盲目冒進,隨便亂來。
(3)長期堅持:運動鍛煉一暴十寒是收不到良好的保健效應的,一次適量的運動鍛煉,其生理效果只能維持一二天,要想取得好的保健效果,使身體積累生命的能量必需做到持之以恆。
(4)形成規律:可根據自身的條件,盡量把運動時間安排得規律一點,以便在體內形成「生物鍾」效應,起到事半功倍的鍛煉效果。
(5)動靜結合:運動必須與靜養有機的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健身效益。2.「靜」的養生保健作用養生保健中的「靜」有心靜、體靜的含義。提倡以「靜」的方式來養生保健是中國人傳統養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老子《道德德經》說:「致虛極,守靜篤。」《黃帝內經》說:「靜則壽,躁則夭。」《養生延命錄》說:「……和心、少念、靜身、損慮。」以「靜」養生保健是以減少體內消耗為基礎的「節流式」的養生方式,其特點是「內向」型的,其特色是以「靜養」為主的。
道教養生家們所創建的「內丹術」,便是以「虛極靜篤」為理論基礎,通過「靜養」,來蓄積體內的能量,以量變到質變,使自體的能量發生質的飛躍,而收到延年益壽、長聽久視。通過數千年來的實踐證明,道家所創編的靜養「內丹術」是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壽功法,此功法可通過一系列的練養,使身體自我進行修復而收到外靜內動,不斷地調整機體內環境,促使機體陰陽平衡,氣血暢通,開通任督二脈乃至奇經八脈十二經絡,以收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現代醫學也研究表明,人體的呼吸、心跳相對減慢,體溫相對的低些,生物鍾相對的走得慢些,人體的代謝率相對的低些,可為人體蓄積多的能量,也可為人體的保健長壽打下了基礎。動物中的龜適應能力最強,壽命最長,就是因為龜的生理條件都符合了上述的幾種條件。而練「靜」功的修煉也正是為了讓機體收到與保持上述的生理條件。中國的佛道兩教中高壽的人很多,這與他們修持「靜功」有很大的關系。
值得指出的是,靜功之靜並非坐著不動,睡著不動,而主要指的是心靜。大量調查表明:情緒穩定、情緒波動少,心裡常靜的人不僅氣色好,而且心臟病的發病率極低。
3.「靜」與「動」的有要統一莊子的養生之道就主張「導引吐納,熊動鳥伸」之「動」的同時,又強調「深藏厚養」,「養精蓄銳」之「靜」。所以應該說:養生保健只有做到「靜」與「動」的結合與統一,才能真正地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生命在於運動和靜養」應成為養生保健的法寶。
2、中國古人的動靜結合養生觀的內容是什麼?
我國古人的養生觀作了明確回答:「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唐朝醫學家孫思邈認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儒家則稱「性靜者多壽考」。一言以蔽之:「心靜體動」,即心要安靜,身體則宜多動。
古人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馬不行而腳直,車不駕而自朽」。養生在動,各種運動如健美操、迪斯科、太極拳等,均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若坐著學習、工作,埋頭伏案的時間多了,身體不常運動,肌肉組織、關節就會發生廢用性萎縮的現象。長期以往,人未到中年就會背痛腰酸,其他生理機能也會提早老化。所以古人雲:「體宜常動,腰宜常搖,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搖」。如能做到夏遊泳、冬慢跑、春秋常爬山,天天做廣播操,則更為理想。值得一提的是,運動也要適可而止,決非多多益善。古人雲:「多動則損」,動要做到「形勞而不損。」
我國古人的觀點得到了當今現代科學的驗證。
國外系統研究5000名已故運動員後發現,其中多數人的壽命短於普通人。著名的《跑步全書》作者菲克斯就是在超負荷的跑步中死去的。
因此,運動也要適可而止,做到「形勞而不倦」。國外近來提倡「低度運動」,認為每周從運動中消耗2000卡熱量對健康有益。
美國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7000多人為期16年的研究表明,參加低度運動的人較不運動的人因心血管病致死率低三分之一,平均壽命長4至5年。
據估計,1小時輕快散步可以消耗400至500卡熱量,每天有40分鍾左右散步就可達到低度運動要求。
古人還認為,養生在心,養心在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靜而後能安」,「靜者壽,噪者夭」。故心神宜常安靜,凝聚而不精散。現代生理學家發現,人在「靜養」的狀態下神經緊張度放鬆,呼吸、心率、血壓、體溫均相應降低。這種低代謝的積累效應,自然使生命相對延長。自古以來,那些終生以「靜養」為主,很少做劇烈運動的人,如作家、書畫家、科學家、花農,長壽者不乏其人。有些疾病,如神經官能症、失眠症等需用體育來輔助治療,而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肺炎、潰瘍病、腫瘤等,則需要以「靜養」來輔助治療。古人說:「龜鶴延年」是指龜多靜伏,為活動最少的動物;鶴愛獨處,飛行動作也很輕柔,然而它們的壽命卻很長。因此,在學習和工作時,專心致志,對事業全心全意;8小時以外則宜學習技藝,如琴、棋、書、畫、種樹栽花等,用以寄託精神,此乃養心之妙法。
美國哈佛大學實驗證明,「靜養」時人可產生「意識的變形」,從而可以降低人的血壓。現代心身醫學研究表明,「靜養」時,精神上的放鬆可以改變體內生理生化狀態,使心跳和呼吸減慢,肌肉緊張與耗氧量下降,同時血脂也會下降。所以,當今的學者已把「靜養」作為祛病延年的一種方法。我國的氣功鍛煉就是要求排除一切雜念,做到心靜,進而調節體內各種功能的動靜結合養生之法。
3、中醫養生為什麼要強調動靜結合?
中醫養生方面講究的原則是動靜結合,那麼對於動靜養生我們有什麼樣的理解呢,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生命在於靜止呢?其實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
運動和靜養是中國傳統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生命在於運動」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說明運動能鍛煉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可以增強體質,防止早衰。但並不表明運動越多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於靜止」,認為軀體和思想的高度靜止,是養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說明了以靜養生的思想更符合人體生命的內在規律。
1.靜以養神
我國歷代養生家十分重視神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認為神氣清靜,可致健康長壽。由於「神」有易動難靜的特點,「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故情靜養神就顯得特別重要。老子認為「靜為躁君」,主張「致虛極,寧靜篤」,即要盡量排除雜念,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2.動以養形
形體的動靜狀態與精、氣、神的生理功能狀態有著密切關系,靜而乏動則場導致精氣郁滯、氣血凝結,久即損壽。所以《呂氏春秋?達郁》說「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壽世保元》說「養生之道,不欲食後便卧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則損壽。」
散步、導引、按蹻等,以動形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
3.動靜適宜
從《內經》的「不妄作勞",到孫思邈的「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都強調動靜適度。從湖南馬王堆出土竹簡的導引圖中的導引術、華佗的五禽戲,到後世的各種動功的特點,概括言之就是動中求靜,動靜適宜的原則,還突出了一個審時度勢的辨證思想特點。
從體力來說,體力強的人可以適當多動,體力較差的人可以少動,皆不得疲勞過度。從病情來說,病情較重,體質較弱的,可以靜功為主,配合動功,隨著體質的增強,可逐步增加動功。從時間上來看,早晨先靜後動,以便有益於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動後靜,有利於入睡。總之,心神欲靜,形體欲動,只有把形與神、動和靜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有益於強身防病。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清靜為天下正。」《黃帝內經》更明確地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說,養生的關鍵是要把動靜養生有機結合起來。
4、養生食品加服裝一體店名有哪些?
養生食品加服裝一體店可以取名字為一品店。
5、如何強身健體,動靜結合?
「生命在於運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有些人不是以這樣就是那樣的借口來逃避運動,就是認為自己工作已經很累了,身體需要休息而拒絕運動,這些都是不利於健康的。在成年人中,有60%~80%的人的運動量不足,這也是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病症大增的原因之一。而經常性的適度運動,是增進健康和維持健康的簡易方法之一。
以靜養生
時下,名目繁多的養生方法讓人眼花繚亂,吃補品,去養生館,可總有人埋怨不見成效。靜以養身是千年古訓,養生貴在養心,養心即需修靜,要真正靜下來還需要淡泊明志、確立有意義的人生目標。我們的健康追求不僅僅是延年益壽,而要比追求延年益壽更深層次的東西。我們能修煉到商人沒有市儈氣、讀書人沒有迂腐氣,那麼就達到了以心養神,以性率情的修養的至靜境界,也就得到了靜帶來的生命之根本。
「以靜養生」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根本指導思想。「以靜養生」認為,保持精神狀態的寧靜祥和,對於維護身體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事情,體育運動與滋補品等是第二位的事情。二十世紀以前的中國人,幾乎都是用「以靜養生」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養生實踐。幾千年來,奉行「以靜養生」的中國人,大多數都取得了健康長壽的養生效果。「以靜養生」的理論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時代中國的先哲,特別是道家,極為重視「以靜養生」,他們對「以靜養生」的理論作了較清晰闡述。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清靜為天下正」。《黃帝內經》更明確地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我國有「心靜自然涼」的說法,這其實說的就是以靜養生。人是「動」物,一天到晚幾乎一直都在動。在終日操勞之餘,非常需要有一段靜養的時間,使之動靜平衡。
現在有一句名言,叫做「生命在於運動」。這種「以動養生」的說法也被很多人所接受,但是不是就代表《黃帝內經》以及我國歷史上眾多養生家所主張的「以靜養生」的養生學是錯誤的呢?
其實這兩者並不矛盾。動與靜如同硬幣的兩面,不能只講動不講靜,也不能只講靜不講動,單獨強調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傳統的「以靜養生」的養生學,雖然將靜擺在第一位,但是並不反對動。它只是認為,養生的主要方面應該是心性的修養,通過心性修養,改變自己的世界觀,使自己能夠擺脫名利恩怨的羈絆,從而使心境能常處於寧靜祥和的狀態,第二位則是適當的體育運動及補養。
在很多人眼裡,運動就是為了減肥,塑造漂亮的身材,其實不然,運動包括了很多的學問,其實養生就是運動的一個大的學問。運用運動方式進行鍛煉,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來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為運動養生,又稱為傳統健身術。
「動則不定」是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早在數千年以前,體育運動就已經被做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廣為運用。中醫將精、氣、神稱為「三寶」,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則緊緊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如是,則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和,臟腑諧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從而增進機體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動物學家發現,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歲,一旦被俘獲,關進動物園,盡管生活條件比野外好得多,卻活不到80歲;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養在籠內過著「優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壽命才4~5年;野豬的壽命也比家豬長一倍。那麼,為什麼野生動物比家養動物壽命長呢?重要的一條是野生動物為了尋食、自衛、避敵、擺脫惡劣氣候的侵害,經常要東奔西跑,身體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體質變得越來越好,壽命自然比家養動物長了。同樣,人也是如此,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鍛煉的人,壽命就長。這說明一個道理:運動是健康長壽之本。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經常而適度的進行體育鍛煉,對機體有如下好處:
1、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於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於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穩定的情緒。
2、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環。 3、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進胃腸蠕動,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滯留,有利於消化吸收。 4、可促進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臟器的生理功能。
5、可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增強肌肉關節的活力,使人動作靈活輕巧,反應敏捷、迅速。
肝臟養生,動靜相宜
眾所周知,人體的衰老和病變主要是因為內臟的老化和衰弱引起的。我們的祖先早就認為人類的生命活動具有運動的特性,因而積極提倡運動保健。《呂氏春秋·盡數篇》就有「流水不腐」的哲理名言,強調動對生命的重要意義。傳統意義上的運動項目有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一般強調動靜結合,剛柔相濟,難度較大,學會許需要一定的時間,現代意義上的運動項目很多,有難有易,如跑步,體操,游泳等。運動健身的器材也很多,如啞鈴,拉力器等。
動靜結合和肝臟養生有很大的關系,生命在於運動和生命在於靜止是存在於養生理論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沒有不運動的生命,運動是物質的本來屬性,所以生命在於運動的養生觀點是有道理的。
但是運動保健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即指運動量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我們可以用一些指標來估計運動量,如心率和脈搏就是很好的選擇。我們都知道正常人的心率和每分鍾的脈搏數是相等的,可以通過數每分鍾的脈搏數來確定心率。正常成年人運動量以運動停止後心率不超過140次/分為宜。正常老年人的運動量以不超過120次/分為宜。假若運動後吃得甜,睡的香,情緒穩定輕松,精力充沛,這就是動靜結合,運動量適宜的表現。反之,如果運動後不思飲食,頭昏頭痛,勞累多汗,精神倦怠,說明運動量大,應該減少,循序漸進。
動靜結合和肝臟養生有很大的關系,活動後要休息,休息後要活動,活動和休息都要有規律性,失度包括太過和不及兩個方面,「積勞成怨」是過多的表現,「懶惰催人老」是活動不及的表現。動和靜均要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根據自己的性別,年齡,體力等情況確定動和靜,不能超過自己的耐受能力。正確的養生之道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宜。如果長期的堅持這些養生觀,對於保持全身臟器,尤其是肝臟的健康非常的重要。肝為風木之臟,喜歡春季,所以在春暖花開的時候經常和家人或朋友外出遊玩,對預防肝病極其有益,春遊不但可以娛悅心懷,又可以舒筋活體,使血氣流暢,正好與肝氣喜舒達相符,達到肝臟保健和養生的目的。
健身有道,因病而異
哮喘:跑步、球類、騎自行車等皆可誘發哮喘,醫學上稱之為運動性哮喘,而游泳、棒球、滑雪等運動可改善症狀,尤其是游泳更為適合,因為游泳不會因氣溫升高而使呼吸道水分減少。同時,游泳時的水平運動又減輕了呼吸道的負擔,所以有利於病情向好的方向轉化。
高血壓:適於做散步、騎自行車、游泳等運動,這些項目均為動態的等張性運動,可通過全身肌肉的反復收縮,引起血管的舒張和收縮,促使血壓下降。
心臟病:健康人要提高心臟功能,宜採用較大的運動量,運動時脈搏至少達到135次/分以上並持續15分鍾才有效。如果已患心臟病則應謹慎,應根據心功受損程度來選擇運動形式及運動量。一般說來,一二級心功能不全的輕症心臟病人可從事散步、慢跑、打太極拳、醫療體操等運動,運動時脈搏限定在104—120次/分左右;三四級心功能不全或心絞痛發作頻繁的病人不宜採用體育活動,以休息為主,也可適當做一些氣功等保護性輕微活動,原則是以不增加心跳次數為度。
糖尿病:臨床醫生報告,不少輕型糖尿病人只需堅持體育鍛煉並注意飲食控制即能康復。運動從輕微活動開始,逐漸提高運動強度,如散步、劃船、跑步皆可。但注射胰島素後以及飯前或患有心絞痛時不要運動,以防發生低血糖或加重並發症。
肥胖:散步、做健美操、游泳、騎自行車等溫和鍛煉方式有助於減肥。以散步為例,飯後45分鍾開始,以每小時4.8公里的速度持續20分鍾,即可收效,飯後2—3小時再追加一次(20分鍾左右)效果會更好。
尿失禁:約10%的女性患有此種難言之症,合理的體育活動有助於康復。可選擇強化骨盆肌肉的方法,施行的步驟是:先做骨盆收縮動作10秒鍾,放鬆10秒鍾,再做收縮運動10秒鍾……如此循環交替,每天持續做90—160次。
性功能低下:無論男女均可通過運動增進性慾,更易達到性高潮,從而獲得性滿足。一般每周3次,每次45分鍾的運動即能達此目的,過量運動反可使性慾減退。
6、中國古人的動靜結合養生觀講的是什麼?
唐朝醫學家孫思邈認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儒家則稱「性靜者多壽考」。一言以蔽之:「心靜體動」,即心要安靜,身體則宜多動。
古人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馬不行而腳直,車不駕而自朽」。養生在動,各種運動如健美操、迪斯科、太極拳等,均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若坐著學習、工作,埋頭伏案的時間多了,身體不常運動,肌肉組織、關節就會發生廢用e68a847a6431333431363532性萎縮的現象。長期以往,人未到中年就會背痛腰酸,其他生理機能也會提早老化。所以古人雲:「體宜常動,腰宜常搖,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搖」。如能做到夏遊泳、冬慢跑、春秋常爬山,天天做廣播操,則更為理想。值得一提的是,運動也要適可而止,決非多多益善。古人雲:「多動則損」,動要做到「形勞而不損。」
我國古人的觀點得到了當今現代科學的驗證。
國外系統研究5000名已故運動員後發現,其中多數人的壽命短於普通人。著名的《跑步全書》作者菲克斯就是在超負荷的跑步中死去的。
因此,運動也要適可而止,做到「形勞而不倦」。國外近來提倡「低度運動」,認為每周從運動中消耗2000卡熱量對健康有益。
美國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7000多人為期16年的研究表明,參加低度運動的人較不運動的人因心血管病致死率低三分之一,平均壽命長4至5年。
據估計,1小時輕快散步可以消耗400至500卡熱量,每天有40分鍾左右散步就可達到低度運動要求。
古人還認為,養生在心,養心在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靜而後能安」,「靜者壽,噪者夭」。故心神宜常安靜,凝聚而不精散。現代生理學家發現,人在「靜養」的狀態下神經緊張度放鬆,呼吸、心率、血壓、體溫均相應降低。這種低代謝的積累效應,自然使生命相對延長。自古以來,那些終生以「靜養」為主,很少做劇烈運動的人,如作家、書畫家、科學家、花農,長壽者不乏其人。有些疾病,如神經官能症、失眠症等需用體育來輔助治療,而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肺炎、潰瘍病、腫瘤等,則需要以「靜養」來輔助治療。古人說:「龜鶴延年」是指龜多靜伏,為活動最少的動物;鶴愛獨處,飛行動作也很輕柔,然而它們的壽命卻很長。因此,在學習和工作時,專心致志,對事業全心全意;8小時以外則宜學習技藝,如琴、棋、書、畫、種樹栽花等,用以寄託精神,此乃養心之妙法。
美國哈佛大學實驗證明,「靜養」時人可產生「意識的變形」,從而可以降低人的血壓。現代心身醫學研究表明,「靜養」時,精神上的放鬆可以改變體內生理生化狀態,使心跳和呼吸減慢,肌肉緊張與耗氧量下降,同時血脂也會下降。所以,當今的學者已把「靜養」作為祛病延年的一種方法。我國的氣功鍛煉就是要求排除一切雜念,做到心靜,進而調節體內各種功能的動靜結合養生之法。
7、做spa要帶什麼樣的衣服呢
需要的衣服那裡都有,主要是浴袍和一次性內褲。另外毛巾洗發水等洗浴的東西都提供。做spa時一般只穿內褲,或者加個浴巾。
我就是在5星級酒店做spa的,呵呵。
不過是管理,不是技師.
8、養生的服裝都有哪些啊?比如有內衣還有什麼?
有內衣、保暖內衣、襪子、帽子、文胸、內褲
9、易緹秀養生衣多少錢一件?真的可以減肥嗎?
1、易緹秀養生衣多少一件;知只好說不同款不等價;2、真的可以;首先來看看易緹秀內衣到底具有什麼功能:3、加快人體血流速度,改善人體體表微循環、手腳冰涼狀況,促進人體新陳道代謝。4、正因為新加坡易緹秀品牌產品實在的功效,進入中國大陸市場2年多時間獲得的榮譽接踵而來。5、依託實在的產品版功效,新加坡易緹秀不斷藉助馬來西亞「寶貝媽媽」電視評選大賽,中華小姐環球大賽,新加坡世界肚皮舞節,善濟慈權善拍賣晚宴等國際舞台推廣正宗穿戴式養生衣文化,積極布局市場,向世界發出「讓全民普享健康美麗,讓夥伴共享幸福人生」的聲音。
10、中醫養生講究動靜結合,動靜結合要怎麼才能做到?
「生命在於運動」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說明運動能鍛煉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可以增強體質,防止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