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美食與養生的關系

美食與養生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0-12-28 22:15:19

1、飲食文化與食療養生主要講哪些內容

全世zd界的飲食文化異彩紛呈,中國的飲食文化深厚廣博。我國的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涉及到食源的開專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諸方面。
食療養生,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習慣。在我國各個民族和地域,食療文化源遠流長,經過食療這種長遠屬的養生行為,人們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

2、飲食養生有什麼意義和作用

飲食養生對於人體最重要的意義,即在於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營養。一方面,飲食是人體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另一方面,食物各有不同的味道,對於各種味道相對應的臟腑亦有不同的功效。此外,食物不僅有性味之分,還有「歸經」的問題。各種食物對於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上亦體現著食物對於人體的營養作用。因此,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自身體質的食物,能使飲食的營養作用更加顯著。而飲食對於人體的總體養生意義,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防病強身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飲食營養的足夠攝取,能夠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供給,更能使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而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新陳代謝功能活躍,則能使人生命力強盛,對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就能增強,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強大。同時,飲食還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盛衰情況和食物的性味特點,安排適宜的飲食方案,或以養精、或以補形,且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人體陰陽平衡,不僅能保證身體健康,且能夠預防疾病的發生。此外,某些具有特異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夠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2.延年益壽
歷代醫家對於飲食的延年益壽、延緩衰老之效都是非常重視。他們認為,合理的飲食調攝是長壽之道的重要一環。中醫認為,延年益壽的關鍵在於腎氣充盈。精生於先天,但依賴後天之養,精藏於腎而養於五臟,精氣充足則能使腎氣旺盛,腎氣充盈則能使人體健而神旺。因此,在選擇飲食的時候應注意選用能夠補益精氣、補腎強身的食物。另外,合理的飲食安排對於延緩衰老亦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尤其是老年人,充分而均衡的飲食營養對於充分發揮飲食的防老作用非常重要。此外,如芝麻、桑葚、枸杞、山葯、牛奶、甲魚、蜂王漿等食物都是具有防老抗衰、延年益壽作用的食物,經常食用,對於健康和長壽非常有益。

3、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一、詞義

1、養生:原指抄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2、養身:指的是保養身體,生發活力。

二、特點

1、養生: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襲修神的目的;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2、養身: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按照人的需求進行。

三、涵蓋內容

1、養生:養生學是一百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度學、道學、儒學等等。

2、養身: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

4、飲食與養生課 感想

年養生——順應四季的三個規律
人有萬物之靈的尊稱,但人也時時刻刻都在受大自然的影響。宇宙榮國陰陽運動,形成司機變化,從而影響萬物,也影響著人。所以養生的原則當然要順應天時氣候的變化,四季養生就是順時養生的精髓。
我們了解了在一天當中怎樣養生的方法,那麼一年當中我們怎樣養生呢?一年四季的養生也同樣要要掌握三個規律:陰陽消長運行的規律、氣機升降的規律、天氣地氣開合的規律。掌握了這三個規律以後呢,我們就可以養生長、化收藏,養陰陽、養五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黃帝內經》里關於四季養生最出名的兩句。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四季養生的方法。
春夏養陽
春夏怎麼養陽呢?春天主生發,氣生發而陽光開始明媚,萬物復甦。《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無厭於日」,就是不要討厭陽光,這個時候要夜卧早起,去曬太陽,讓我們抒發肝氣,讓我們的生機和氣機隨著春氣來運轉,這就叫做四氣調神。所以,春天養生的重點是怎麼樣把你的肝氣和五臟氣與春氣來合拍、來協調。
春季養生以升發疏暢為特點,我們要注意使體內的陽氣漸旺起來。春天的氣候促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與肝臟的生理機能相關,若肝臟失常,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養肝的道理就在於此。
夏天的時候,萬物茂盛,陽氣旺盛,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機來保養我們的身體,來維護我們的生命。夏天重在養心,要多一吃點苦的東西,因為苦入心,對清我們的心火、對清我們的熱都很有好處。夏天我們還要多吃一點清暑利濕的東西,比如西瓜、綠豆湯等。關於肉,我們就多吃一點性寒的、性涼的,比如鴨子肉,而應該少吃一點雞肉等性溫的東西。另外,我們盡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這樣吃東西對我們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處。
夏天的最後三十天,是養脾的時候,脾主運化,在這個時候我們要養化,就是要把東西煮熟了再吃。而且這個時候,大地要進入到成熟的階段了,穀子在灌漿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這個時候是我們養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時候。
夏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交,人們的情緒應該保持愉快,使氣機宣暢,精神外向。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心傷氣。還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為心之液」一說,所以心氣也最易耗傷。
秋冬養陰
秋天的時候是「入地戶」的時候,我們常說春分開始「開天門」,秋分開始則「入地戶」。入地戶時,萬物要開始收藏,我們人體也要養收。天地經過了春夏以後,似乎也累了。萬物該長的已經熟了,果子、莊稼都收藏了,這個時候呢,人也應該轉為休息了,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養肺。肺經過了夏熱的燥,到這時就要多吃潤的東西,比如梨、藕、杏仁、貝母、百合這些東西,來養我們的肺、潤我們的肺,收斂我們的肺氣。
秋天濕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節。秋天天氣乾燥,「燥」易傷肺,使氣宣發的功能受影響。從而引起乾咳少痰等症。所以要「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就是秋養肺的理論依據。
到了冬天以後,就主藏了。這個時候萬物都閉藏,動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謝了,樹葉也落光了,那麼人呢,人的身體也該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養生就是養藏,藏什麼呢?藏精,藏好了精則來年不會生病,所以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經有一個患者來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說你冬天幹嘛了,他說這個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塗。其實這就是他在冬天沒有藏精補養身體而造成的後果。我告訴他現在補一補吧,趕快來個「春眠不覺曉」,通過睡眠保養好精氣。
天時氣候反常的節氣最需要注意
一年四季陰陽消長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因而養生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四季的寒暑交替會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機能的不適,我們非常有必要順從24節氣的更迭,進行養生與保健。24節氣在我國的發祥極為久遠,它不僅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更是指導人們養生、保健的秘寶。
二十四節氣大家都很熟悉,一個季節有六個節氣,一年就是二十四個。「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四季節氣歌。在二十四節氣里邊,有八個節氣至關重要,我們講的二十四節氣養生裡面,重點講的就是這八個節氣:二至,即夏至、冬至;二分,即春分、秋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所以要挑這八個節氣,是因為這八個節氣代表了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氣候變化。在這幾個節氣到來的時候,氣候該變化就會變化,該冷就冷,該熱就熱,該下雨就下雨,該刮風就刮風;春天刮春風,夏天刮夏天的風,冬天刮的就是冬天的風。如果我們的身體順應四時變化,就像春天是溫暖的氣候,夏天是熱的氣候,冬天是寒冷的氣候,你秋天是涼風,那人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反過來,如果春天刮的是反沖的風,或者叫做對沖風,就像冬天刮夏天的風,應寒反熱,夏天刮冬天的風,應熱反涼,有這種氣候變化的時候,你就要注意養生了,因為這種時令不正常的氣候是疾病最有可能會發生的時候。天氣暴熱或者暴寒,而你的身體呢或寒或熱,身體的虛實加上天時反常,你就容易得病,此時就要注意保養。
《易經》中講的天人合一的養生,告訴我們人的氣是天地所賜,那麼人的養生也就應該要根據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來進行。這種養生哲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句話:順應自然則養生成功,違背自然則百病迭起。都在五行中——五行八卦與體質養生之秘
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對應的人體部位和穴位。我們用八卦之象來探尋人類的體質,事實上是在先覺先知人體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其價值也就體現在:由認識到應用,學會自我調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長壽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5、食療與飲食養生的區別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食療的含義: 我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之說,「食療」故名思義,即食物療法或飲食療法。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 成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食療」既是美味佳餚,又具有養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 我們的祖先把「美食養身」和「防病治病」兩者相互結合,溶為一體,能補能治,創造了「中國食療學」。,食療與葯膳的關系: 「食療」和「葯膳」的概念常被人們混淆,「食療」和「葯膳」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食療」是研究養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一門學科,「食療」是不加葯物,「葯膳」是食物加葯物,是一種含有葯物成分的膳食,使苦口的葯物,變成美味的佳餚。 「葯膳」是在傳統「食療」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食物與葯物相結合,運用傳統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加工方法,製成的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養身防病,治療康復和益壽延年的功效。

「葯膳」包括:葯菜、葯粥、葯酒、葯茶等。嚴格地說,「葯膳」屬於葯物劑型之一,只是這種劑型形式多樣,品種不一,按功能分類,可分為: 益氣健脾,補血養營,氣血雙補,滋陰生津,助陽補腎, 安神益智,開胃消食,溫里散寒,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平肝熄風,解表散邪,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利水退腫,潤腸通便等等。

 「葯膳」是在食療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葯療」 加「食療」,因此有「葯膳食療學」之稱。「葯膳食療學」的歷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是一門既古老而又新興的臨床實用學科,頗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青睞。

保健養身須趁早、 依據情況選食療。 若問食療之根本、平衡膳食最重要。

6、如何健康飲食與養生

中醫養生的飲食6原則:食要早、食要少、食要暖、食要緩、食要淡、食要軟。

食要早早就是到了飯點得吃飯。另外,從中醫的角度講,上午7點~9點是胃經當令的時候,所以早飯最好安排在這個時間。中醫還說「胃不和則卧不安」,因此晚飯也盡量早吃,這樣才不會給腸胃增加負擔。

食要少古人常說「飯吃八分飽,少病無煩惱」,就是說每餐飯留那麼一兩口,給肚子兩分的空間。《黃帝內經》也提倡「飲食有節」。澳大利亞研究發現,如果人類時常保持兩分飢餓,其壽命將增長20%~30%。

食要暖中醫講,脾胃乃後天之本。胃喜燥惡寒,所以要避免冰的涼的食物刺激,要暖食。但是要注意,暖食不等於燙食,經常吃過燙的食物會損傷食管,是食管癌的誘因之一。

食要緩這個緩,一來是說要細嚼慢咽,這樣可以充分吸收營養、保護腸胃、促進消化等。二來是想強調要把吃飯當成一件愜意的事情,別吃得太累。

食要淡就是要少油少鹽少加工。之所以要特別強調這個淡字,是因為中國人現在食鹽和食油量超標,由此引發的高血脂、高血壓等病正在增多。

食要軟老年人牙口不好、脾胃消化力弱,宜「吃軟不吃硬」,所謂「硬食」,除了指堅硬的果實類物品外,還包括煎炒油炸、肥甘厚膩一類的不好消化的食物。

說到底,6原則其實就是讓飲食順應食物和人體的自然。

現代人很注意飲食,網上關於長壽老人怎麼吃、吃什麼的介紹很多,發現,這些長壽食譜都不一樣,有些老人平生吃素,另外一些老人卻很愛吃肉,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心情開朗,沒有憂慮。所以,調攝精神、心態,才是養生的重點。

7、食療與飲食養身的區別

食療是中醫療法的一種,源於宮廷葯膳。主材為各類型的中葯材及滋補品,經過合理的烹飪加工,使食材和葯材中的成分充分混合,更加易於腸胃吸收,葯物能夠更充分的被人體吸收並起到應有的作用,而其中的實物的營養成分又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所以食療的根本是食為葯。有較長的療程周期。
飲食養身是在對的季節吃對的食物、是養身的一種方法。運動可以健身、減肥、增加肺活量、增強體質。對的飲食可以調理腸胃、調理氣血,增加維生素攝取。通過不同季節不同蔬果的不同做法,已達到營養均衡,調理內分泌等功效。
簡單的說食療是一種療法!飲食養生則是簡單針對我們怎麼吃會比較健康,什麼季節該吃什麼。而沒有什麼療法啊,療程啊。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葯方。白菜蘿卜湯,益壽保健康。吃飯先喝湯,到老不受傷。這都是說飲食養生的方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與美食與養生的關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