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芒種的習俗是什麼 芒種節氣吃什麼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午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每年6月6日前後,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至夏至這半個月是秋熟作物播種、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進入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芒種夏日晝長夜短,午休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時氣候開始炎熱,是消耗體力較多的季節,要注意補充水分,多喝水;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宜多吃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功能的食品。
2、芒種節氣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芒種已過兩日。6月5日至6月20日,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從芒種開始,就進入了典型的夏季氣候。此時雖還不到最炎熱難耐的三伏天,但氣溫已明顯升高,尤其是正午時分,悶熱汗涌。
芒種時節,是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搶收的季節,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時候。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正如俗語「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
養心免傷神
「暑易入心」,對應農忙時節,人的調養在這個時段反而更要注意養心閑,防暑熱。「汗為心之液」,氣候炎熱,暑濕較重,動則汗出,身體易疲倦,難免損耗心神。老年人、職場人士應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保持平和心境,情志曠達,避免焦慮、憂郁、動怒、情緒大起大伏,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大椎
取穴:正坐低頭,於頸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此時用艾灸養生可每日溫灸大椎穴15-20分鍾。《類經圖翼》有語:「心藏神,肺藏魂,陽經得溫煦即可滋心肺,養神魂。」因此,芒種時節養心灸應主灸陽經穴位。我們的身體尤以背部近頭頸部陽氣最盛,為陽中之陽,而大椎穴便是這陽中之陽的重要之穴。大椎還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相會之處,艾灸大椎穴,能夠貫通手足各條陽經之氣。
養腎固元氣
在中醫理論中,心和腎堪稱一對「兄弟」,二者相互為用、相互制約,即中醫所說的「心腎相交」。由於心火必須下降於腎,以助腎陽,共同溫養腎水,使腎水不寒;而腎陰必須上濟於心,以滋心陰,共同涵養心陽,使心陽不亢,人體才能健康安泰。腎氣,是指腎精所化之氣。現代人由於經常熬夜、飲食規律不當,無論男女都很容易腎氣不足,容易出現腰膝冷痛、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病症。腎氣不足也是加速衰老的原因之一。
關元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氣海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建議腎精不足的人,養心的同時再艾灸關元、氣海兩穴,有利下焦,培補元氣。關元穴是足三陰交和任脈交會之處,一身元氣之所在,氣海穴更是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之大穴。
祛濕健脾不可少
芒種至夏至這段時間,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艷陽和暴雨時有交錯出現,暑濕凝滯。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會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得病後多纏綿難愈。濕氣傷及脾胃,很多人會感到中氣不足,時常食慾不振、飯後腹脹、氣短乏力。此時可熬煮薏米紅豆粥清熱健脾,祛濕排毒。
中脘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
天樞
取穴: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足三里
取穴:在小腿前外側,膝蓋凹陷處下方約3寸(4橫指),距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同時,這段時間也是艾灸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最佳時機。每日艾條灸或溫灸罐灸中脘、天樞和足三里,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促進脾胃運化水濕,保持氣機宣暢、胃腸輕松。
晚睡早起勤吃苦
「春夏養生,重在養陽」,芒種應「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此時人應順應晝長夜短,注意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但也要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防曬。
飲食上切忌過食寒涼。夏季在「五味」中對應苦味,主入心經。因此宜減酸增苦,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絲瓜、芹菜、蓮子芯等,不僅清心火,瀉暑熱,還可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增進食慾。
節氣灸(九)丨芒種 養生穴位小結:
大椎、關元、氣海、中脘、天樞、足三里,每穴灸15-20分鍾。
*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穴位進行艾灸,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葯熱之氣,對穴位進行熏灼溫熨,以激發人體經絡之氣,溫通氣血,調整陰陽,幫助機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早知道
✓ 艾灸時要做好保暖,避免施灸部位著涼;
✓ 艾灸前後要喝一杯溫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 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2小時內不要洗澡;
✓ 灸後不要吃寒涼飲料、水果和海鮮;
✓ 飯後1小時不宜艾灸;女性經期不宜艾灸;
✓ 過飢、過飽、醉酒、大恐、大怒、大渴狀態下不宜艾灸;
✓ 灸後若有餘艾,要用熄滅筒徹底熄滅或放入罐中蓋嚴熄滅;
✓ 灸後若出現極大不適或病情加重,請前往醫院辯證施治。
3、陰歷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是什麼意思?
你好!
二十四節氣之第九節氣,在6月5日或6日;表示夏收(麥類有芒作物成熟)夏種大忙季節。二十四節氣在中原黃河流域地區的天氣變化描述的最准確。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4、二十四節氣的「芒種」如何得名?
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散播播種。「芒種」到來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節氣簡介:
芒種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75°時交芒種節氣。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氣候特徵:
芒種時節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卷風、冰雹、大風、暴雨、乾旱等。
雨水:
芒種時節沿江多雨,黃淮平原也即將進入雨季。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西南地區從6月份也開始進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節。此時,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區冰雹天氣開始增多。
芒種後,中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宋人范成大的《芒種後積雨驟冷》詩:「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播秧寒。」繪出了陰雨連綿不止,河滿溝平,農夫冒著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畫面。
氣溫:
在此期間,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區,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區的人們,一般來說都能夠體驗到夏天的炎熱。位於黑龍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間,最熱的一天37.1℃,就出現在芒種期間。
6月份,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黃淮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可能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但一般不是持續性的高溫。 在華南的台灣、海南、福建、兩廣等地,6月的平均氣溫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氣濕度大,確實是又悶又熱。有時需要向公眾發布高溫預報,提醒人們預防中暑、空調病和急性腸胃炎。
5、二十四節氣中芒種指的是什麼?
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
今年6月6日為芒種。
6、芒種(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與生產生活的關系是什麼?
芒種反映有關作物來的成熟和收成情況,源生產的作物越多,人們的生活就越好。
芒種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它指導著農事耕種。農歷書說:「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意思是講,芒種節氣適合種植有芒的谷類作物;其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過此即失效。民諺「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芒種是一個耕種忙碌的節氣,民間也稱其為「忙種」。這個時節,正是南方種稻與北方收麥之時。
(6)芒種之二十四節氣養生擴展資料:
民間把「芒種」稱為「忙種」,農諺雲「芒種忙、忙著種」。說明到了這個時節,已是農業耕種最忙的季節。
民間有「芒種不種,再種無用」的諺語,這意味著這時節已是較晚的播種期,必須搶時播種。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其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7、芒種節氣應該注意什麼
芒種節氣應該注意天氣、飲食等等
芒種時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版天氣炎熱,尤其是在權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所以芒種時節一定要注意身體健康,飲食穿衣都需要注意。
特別是飲食方面,芒種前後飲食要清淡為主,既要能解暑清熱,又不能太嚴寒冰涼。而且過咸過甜的食物都要少吃。要多吃益氣養脾,止渴生津的食物,多吃水果多喝水。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5、6或7日。今年的芒種就在6月5日。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大麥小麥等等種子都已經成熟了,可以搶收了,而且這個時候也是要種夏季作物了,也要搶著種莊稼了,所以是農民們非常繁忙的農收時節。
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嗚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8、芒種節氣 芒種時節有什麼習俗
民間傳說:「芒種遇端陽(端午節的意思),十家燒火九家亡(這天家裡做飯不吉的意思)」1、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如果恰逢端午節,配上劃龍舟等傳統節目,一忙一鬧一亂,可能往往忘記煮在灶上的飯,引起火災吧……2、今年端午節不準劃船,不放炮仗,不走親戚3、老人們說,芒種遇端午,不是稻草旱死,就是人出事,說得很恐怖的,要說科學根據肯定是找不到,但是老人家所謂的迷信往往又能被應驗,這不江西不是特大旱嗎?所以還是遵照長輩的意思小心點好吧! 4、還是少吃點,這季節吃多了容易上火
9、二十四節氣養生除了護肝還注意什麼
二十四節氣養生
祖國醫學的基本觀點之一是「天人相應」,強調人體與自然界的息息相通、和諧統一,養生保健方面必須遵循和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主動調節自己的衣食起居,不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輪回,其中每個季節又有六個節氣,一年共有24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不同的氣候特點,相應的養生重點也有不同。
立 春
每年的 2月 4 或 5 日;春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 24節氣之首;立:建立、開始之意,表示冬季結束,春季由此開始。 春季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逐漸回暖,但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更有可能出現「倒春寒」等異常天氣,若驟減衣被,可能感受病邪而致病,故春天宜「捂」。
起居上:晚睡早起,舒展形體,增加戶
外活動,踏青,野遊,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萬物復甦的生命活力,陶冶情操,增強體質。
春季對應人體的肝臟,養生保健要以保肝護肝為第一要務;保肝的三個要點是:保證睡眠;調暢情緒;注意飲食。
1. 保證睡眠: 從晚上 11點至夜裡的 3點對應著人體的膽經和肝經,這段時間的睡眠對保肝護膽非常重要。中醫有「肝藏血」、「卧則血歸於肝」之說,認為肝臟有調節血量的功能,夜裡回到肝臟的血流量是白天工作時的5倍,良好的睡眠有利於養肝護肝,也有利於肝臟發揮其各項功能尤其是解毒功能。
2. 調暢情緒:肝屬木,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故應戒怒恚或抑鬱,保持情緒舒暢,以免肝氣郁結或化火,影響健康。
3. 飲食宜忌:
減酸增甘:酸味入肝,其性收斂,不利於肝氣的升發和疏泄;甘味入脾,能健脾益胃;「見肝之病,當知傳脾」,肝和脾關系密
切,互相影響,需同步調理。
注意清泄肝火:多食各種綠葉蔬菜,尤其是薺菜、薄荷和豆苗等;菊花、玫瑰花、決明子、三七花等可代茶飲;佛手能疏肝理氣、化痰清熱,毒副作用小,可常服;
忌食發物:有動風、助火、生痰作用的食物:魚、蝦、蟹、牛羊肉、鴨肉、香椿、芫荽、豆豉、腐乳等。
少喝酒:酒精里的乙醇是在肝臟進行代謝的,一般人的肝臟24小時只能分解50毫升的酒精,相當於2兩白酒,所以長期嗜酒會加重肝臟負擔,進而嚴重影響肝臟功能,甚至導致酒精性肝硬化等嚴重後果,所以只宜少量飲用低度紅葡萄酒(10~30毫升),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保護心血管有一定益處。
雨 水
每年的2月19或20日,第二個節氣;此時自然界特點是:天漸回暖,開始降雨,萬物萌芽生長。
春季的主要病邪是風邪,「風為百病之
長」,寒、熱等病邪往往藉助於風邪侵入人體;所以春季養生要注意做到「避風如避劍」;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已經提醒我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驚 蟄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第三個節氣;正值九九艷陽之際,春光融融,氣溫回升最快,蟄伏在地下的小動物結束冬眠。正所謂「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時節仍要注意氣溫的冷暖變化,尤其是「倒春寒」之類的異常天氣。
春 分
每年的3月19~22日左右,第四個節氣。 「春分」有兩方面的含義:
1. 晝夜均分,各12小時,自此之後白晝漸長,黑夜漸短;
2. 平分春季,位於春季之中,之後氣溫繼續回升。
這是一個「陰陽均而寒暑平」的時候,我們養生的重點也要從以下三方面注意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
起居有節:晚睡早起,增加戶外活動; 飲食合理:清泄肝火,忌發物,少飲酒; 情緒平穩:戒怒恚或抑鬱,心情舒暢,樂觀向上。
清 明
每年的 4月4 或 5日,第五個節氣。此時氣溫漸高,降雨增多,天氣清朗,四野明凈,生機勃勃;
清明同時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叫「踏青節」:多安排祭祀和掃墓,表達對故人的尊敬和懷念;同時也可春遊踏青,融入明媚春光,強身健體,心曠神怡。
谷 雨
每年的4月20日前後,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其實就是雨生百穀之意: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旺盛;
「清明無雪,穀雨無霜」:穀雨之後寒流出現的可能大為減少,氣候溫暖且衡定;
小土黃:清明的最後三天加上穀雨的15天共18天。此時空氣中濕度逐漸增加:
容易出現濕邪困脾、干擾脾胃功能的情況,所以此時的養生重點應該轉移到健脾護胃方面:
飲食定時定量;
少食油膩、辛辣刺激及生冷不潔之物; 避免勞逸失常或思慮過度。
可常食用健脾利濕之物:茯苓、薏苡仁、扁豆、山葯等;或常服:參苓健脾胃顆粒、香砂平胃散等。
立 夏
每年的 5 月 5 或 6日,24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夏季由此開始。
自然界的陽熱之氣日漸增多,氣候炎熱,各種生物生機旺盛,生長繁茂,同時也是人體的陽氣最旺的一個季節。
夏季對應人體的心臟,要時刻注意保護心臟:
「心為君主之官」:天下不可一日無君,而人體更是不可一時無君:心臟跳動一刻不能停止。
而西醫心血管專家也提出了「健康從心開始」的口號。
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液在脈道里正常運行,成為血液循環的樞紐和動力;血液在脈道中循環無端,周流不息,把營養物質送達全身,維持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
保護心臟要注意以下幾點:
避免過勞而耗傷心氣:勞則氣耗; 睡好午覺:中午11點~13點為心經所主,此時一定要好好休息,不妄作勞,以護心氣。
保持情緒穩定和舒暢,避免激烈起伏;中醫認為「喜傷心」,「喜則氣緩」:過喜則心氣渙散、心神跳盪,氣血失於和順。
小 滿
每年的5月21日左右,24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夏季的第二個節氣;自然界的生物比較豐滿和茂盛,故曰「小滿」。
夏季在飲食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少油增鹽;
2. 多吃苦味食物:苦味入心,助心氣,
清心火;
3. 注意選擇一些涼性的、具有清熱作用的食物:各種瓜類、蓮藕、西紅柿、綠豆等;但要注意避免過多的寒涼飲冷,以免損傷人體的陽氣;中醫的著名觀點之一:「春夏養陽」,即春夏之季重在養人體的陽氣,勿因各種不良行為和習慣導致陽氣的損傷。
4. 紅色、橙黃色食物有利於心血管,可以經常食用。
芒 種
每年的6月5或6日,24節氣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芒種」之意是:麥類等有芒作物開始收割,而谷類等作物開始播種:進入了農忙時節。
夏季的主要病邪是暑邪和火邪;二者均為陽、熱之邪,傷陰耗氣,常上犯頭目,擾及心神,導致多種疾病和症狀:如口乾舌燥、咽痛、咳嗽、大汗出、煩躁不安、頭暈頭痛、尿短赤、大便難等。
起居上:晚睡早起;降低活動強度;午
後炎熱時注意躲避高溫,適當減少戶外活動;
飲食上:清淡為宜,適當進食寒涼性食物,及時補充水分;
情緒上:心靜自然涼,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以免火上澆油。
夏 至
每年的6月21或22日,24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
「至者,極也」;為日長之至,即白晝最長,此後逐漸晝短夜長;也就意味著此為自然界陽氣最旺之時,同時陰氣開始生長。
夏至之後開始進入最熱的「伏天」;「伏」有兩層含義:躲避高溫,減少外出以避暑氣;此時也潛伏著陰寒之氣;
夏至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易在冬天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至之時加以調治,可取得更好的療效:藉助自然界的陽氣來補充身體所欠缺的陽氣。
小 暑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第十一個節氣,
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
「小暑」之意即:天氣炎熱,但還不是最熱。
大 暑
每年的7月23或24日,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此時正處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且濕度較大:「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長夏」 的養生
「長夏」是指每年的7月23日~9月22日,包括大暑、立秋、處暑和白露四個節氣;此時正值夏秋之交,與脾相應,而主要病邪就是濕熱之邪;
養生重點:
避免淋雨、涉水、久居陰暗潮濕之地; 忌肥甘厚膩及酒水飲料;
常服薏苡仁、茯苓、山葯、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以及綠豆、瓜類等清熱利濕之品。
避免勞逸失常;
避免思慮過度。
立 秋
每年的8月8日或9日,第十三個節氣。 暑去涼來,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但仍未進入秋天氣候。
處 暑
每年的8月23日前後,第十四個節氣。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但早晚的氣溫已開始下降,溫差逐漸增大。
白 露
每年的9月7日前後,第十五個節氣。 涼爽季節的開始,氣溫逐漸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夜來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成白色的露珠,故曰「白露」。
是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俗語說「白露身不露」:此時需注意保暖,及時添衣,避免受涼。
開始進入典型的秋季氣候:雨水逐漸減少,空氣濕度小,秋燥逐漸顯現。
警惕秋燥傷肺,多食潤肺化痰、清熱養
陰之品;
白色食品保肺最宜:大白菜、白蘿卜、百合、山葯、大蒜、蓮藕、銀耳、杏仁、梨、白芨、魚腥草、薏苡仁、牛奶等。上述食材可自由組合,隨意加工成菜品、湯、粥、羹等等,每日堅持服用。
秋 分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第十六個節氣。 「秋分」有兩層含義:
1. 一天 24 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自此之後晝短夜長;
2. 位於秋季之中,平分秋季,自此之後逐漸進入深秋季節。
氣候特點:氣溫降低速度明顯加快:「一場秋雨一場寒」;
養生重點:
及時增添衣被,防止受涼;
加強體質鍛煉,增加戶外活動,登高觀景,心曠神怡;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憂傷悲愁損傷肺氣。
寒 露
每年10月8~9日交季,一年中的第十七個節氣。 露氣寒冷,快要凝結成霜,東北、西北地區甚至已開始下雪。
民間諺語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吃了重陽糕,單衣打成包」之說,亦即此時應注意加衣保暖,避免受涼。
此時也真正進入「多事之秋」:氣溫越來越低,空氣乾燥,易患各種呼吸道疾病。
養生重點:
早睡早起,避免勞累,堅持鍛煉,增強體質;
少吃辛辣刺激、香燥及肥甘之物。 霜 降
每年10月23 或 24日; 一年中的第1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的自然界天氣漸冷,常有冷空氣侵襲,氣溫下降快;當降至零度以下時,露水凝結成霜。草木黃落,蟄蟲皆俯;在這「風刀霜劍嚴相逼」之時,要注意避寒保暖,謹防呼吸
道、胃腸、心腦血管以及骨關節疾病的發生或加重。
進入所謂「土黃天」:霜降前3天開始,後延18天(亦即寒露的最後3天加上霜降的15天,共18天),適宜進補。但不能盲目補之,一定要遵循「虛則補之」的原則, 分清氣、血、陰、陽,根據自己的體質需要,有選擇地進補。
氣虛的症狀和表現: 神倦,肢軟乏力,氣短,汗多,語音低微,動則加劇,面白,舌胖邊有齒痕等;身體的能量儲備和調節、調動能力不夠。
補氣的葯物及食物:人參(各種野生或家種的紅參、高麗參、白參、西洋參等)、黨參、南、北沙參;黃芪、山葯、冬蟲夏草、扁豆、雞肉等。
血虛的症狀和表現:頭昏,乏力,心慌,飲食及睡眠差,面色、唇色及爪甲色淡,舌質淡;
補血的葯物及食物: 當歸、熟地黃、黃精、三七、制首烏、枸杞、大棗、龍眼肉、黑芝麻、雞蛋、海參、黑木耳、紫米、紅糖、
動物肝臟、牛肉等。
陰虛的症狀和表現: 乾燥失潤、伴有熱象:咽干口燥、五心煩熱、性急、易飢、體瘦、大便干、舌紅少津等;
養陰的葯物及食物:西洋參、沙參、生地黃、麥冬、玄參、山葯、百合、銀耳、燕窩、小米、牛奶等。
陽虛的症狀和表現:陽虛一般為氣虛之漸,在氣虛的基礎上加寒冷的表現:冷、淡、清、稀、潤:身寒肢冷、喜靜淡漠、乏力嗜睡、易腹瀉、尿頻、舌淡而潤;遇寒加劇,得熱則舒。
補陽的葯物及食物:鹿茸、附片、杜仲、蟲草、紅參、高麗參、紫河車(胎盤)、羊肉、狗肉、牛肉、韭菜、蔥姜、葵瓜子等。
溫馨提醒:體質及身體狀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必要時請向專業人士請教。
立 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 8日;一年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冬季由此開始。(四 「立」 之一: 立:建
立、開始之意)
此時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剩餘,但北方的冷空氣又頻頻南襲:謹防冷暖無常的氣候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冬三月:生機潛伏、萬物蟄藏;對應人體的腎臟;與之相適應,人體也應沉潛含藏,斂陰護陽;
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日出而作;放慢節奏,不過分勞累;
情緒安寧,含而不露,自得其樂: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避免情緒激烈起伏和煩擾;
堅持鍛煉,增強體質和抗寒能力:「冬到懶一懶,多喝葯一碗」;但要避免晨煉,以免誘發心腦血管病。
小 雪
每年的11月22或23日,一年中的第2二十個節氣。此時北方可能會有小范圍、少量的降雪,故曰「小雪」。
養生好習慣:泡腳:溫通經脈,解乏,增加抗寒能力,調養臟腑,促眠;可配合按摩,尤其是湧泉和足三里;同時也可加入各種葯物:杜仲、寄生、獨活、紅花、(淮、土)牛膝、艾葉、雞血藤、威靈仙、姜、酒、醋等。
大 雪
每年的12月7日(個別年份的6或8日);一年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更冷,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降到0°以下。
防寒保暖,謹防強冷空氣和低溫對人體的傷害。
陰冷晦暗的天氣會影響人的心情,再加上戶外活動和光照減少,易引發或加重抑鬱症;需及時調整情緒,保持心態平和。
冬 至
每年的12月21~23日之間,一年中的第 二十二個節氣,但卻是最早制定出來的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又稱為「冬節」,古時也被定為 「子月」。
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陰極之至,
陽氣始生: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同時也進入了最寒冷的階段:開始「進九」(數九)。
血遇寒則凝:低氣溫易誘發心腦血管病、胃腸病、慢阻肺以及骨關節病等;此時也是各種慢性病患者死亡的高峰時期。
小 寒
每年的1月5~7日之間,第二十三個節氣。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氣溫最低:「小寒大寒,冷成一團」。(「三九」恰在此節氣內:1月9~17日)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最寒冷的天氣就是陰邪最盛的時候:注意保護陽氣:避寒就溫;
多曬太陽:「負日之暄」:背日光而坐,感受太陽的溫暖,以壯人陽氣,溫通經脈;
不受涼;不居處陰冷之地;不隨意減衣; 不食生冷,多食用溫熱性質的食物:牛羊肉、韭菜、藠頭、茴香、辣椒、蔥姜蒜等;
多吃含鐵和鈣的食物有助於增加抗寒能力;含鐵多的食物:蛋黃、動物血及肝臟、
黑芝麻、黑木耳、紅棗等;含鈣多的食物:牛奶、海帶、魚蝦等。
大 寒
每年的1月20或21日;24節氣中的最後一個,與立春相交接,冬季即將結束,天氣漸暖,又將迎來新的節氣輪回。
仍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急於減衣;適量食用堅果類食物(每天15克):溫養全身組織,油潤去燥,補充維生素E。
10、二十四節氣芒種簡介
芒種是農歷二十四節抄氣襲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75°時交芒種節氣。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