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睡眠養生中華中醫網

睡眠養生中華中醫網

發布時間:2020-12-26 10:29:16

1、黃帝內經養生作息時間表

2、懂中醫或養生的請進

睡眠對於大腦健康百是極為重要的。未成年人一般需要有8個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並且必須保證高質量。如果睡眠度的時間不足或質量不高,就會嚴重影響大腦的機能,本來是很聰明的人也會變得糊塗起來。很多青少年學生患知上了神經衰弱等疾病,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嚴重睡眠不足道引發的。
最佳睡眠時間在晚上11:00-1:00之間,應該保證在這段時間是深睡眠時間。
想保證這段時間是深睡眠的話,應該在10點半之前就躺下睡覺。
另外,在考專前由於用腦過度,要每天吃一些核桃、黑芝麻、魚(特別是三文屬魚、沙丁魚和青魚)、雞蛋、豆製品等等補充腦力。

3、從風水上講床按好後不可以再動了嗎

卧室床的風水不僅關繫到我們的睡眠質量,更關繫到我們的健康和財富,所以床的擺放風水禁忌是要理解和避免的;那麼在風水科學中,主卧室的床擺放風水禁忌是什麼?卧室里的大床絕不能出現這些現象,聽老人分析,別讓你後悔之前都不知道!

如果床擺放在窗戶下,休息的人會感到不安全,如果是雷暴雨天氣,就會更難以入睡。有時甚至會泄露他們的隱私。同時,窗戶有良好的通風和照明,人們睡在窗戶附近,容易受到強光或強光的影響,從健康的角度看,如果我們在晚上忘記卷窗簾,可能會被風刮病;從安全的角度看,如果家裡有淘氣活躍的孩子,從床上爬出去玩耍,墜落的風險很高。

如果門和床頭相對的話,從風水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是違反了風水學上的 「相沖」,如果我們睡在這樣的床上,不僅會感到不安,容易做失眠、噩夢、幻覺,對床的健康有害。從生活質量的角度看,這不利於主人的隱私。如果一個人睡在床上,突然有人開門,我們很容易害怕。覺得沒有安全感!

無論是餐桌、床還是沙發,這些傢具都不應該放在房梁下,我們睡在床上會有強烈的緊張感,心理負擔會特別沉重,長期而言,人的神經會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尤其容易出現頭痛、失眠、記憶力喪失等症狀,從風水的角度來看,它影響了地球上磁場的平衡,而磁場很可能會泄露出去。

4、從中醫養生角度來看,秋天如何養生,防止秋乏秋燥?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秋天想要養生的話,首先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在飲食上面吃的清淡一點,除此以外一定要勞逸結合,想要防止秋乏而秋燥的話,一定要做到以上的幾點。其實很多人都想要在秋天進行養生,因為秋天的天氣比較特特殊,秋高氣爽的比較陰涼。如果稍微不注意的話,可能就會被濕氣入體,造成一系列的疾病,因此在秋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以上的幾個點,那樣的話才能夠健健康康的度過整個秋季,接下來將會從不同的角度給大家好好講解一下。
從中醫的養生角度來說,秋天是最適合養生的,首先我們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然後在飲食上面吃的清淡一點。其實充足的睡眠是保證人體健康成長的基礎弱,我們每天能夠早睡早起,保證八個小時以上的睡眠,那麼我們就能夠有精力完成每一天的工作,而且還不會感到疲憊,充足的睡眠還能夠避免秋天的濕氣入體,也對於老人而言也可以幫助他們消化,甚至解很多的困意,除此以外在飲食上面一定要吃的清淡一點,比如說多以一些芝麻,銀耳,胡蘿卜,小白菜等等為主,他們能夠養陰清熱,特別適合在秋天養生使用。
從中醫的養生角度來說,秋天最適合養生,這個時候可以吃一些補品,同時要注意勞逸結合。在秋天的時候,我們可以吃一些山葯,蓮子,甚至是一些鮮百合,這些東西都非常養生我們可以拿他們和粥煮在一起,吃了之後還可以預防干可復制以外,一定要記住勞逸結合和畢竟秋天這個天氣非常的特殊,我們一定要在運動和開心的情況下再進行工作,那樣的話才能夠開開心心的度過整個秋天。
對於這件事情你要是有什麼更好的想法,歡迎寫的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嘛。

5、老北京足貼祛濕艾草養生睡眠去濕氣老中醫失眠驅寒便秘腳管用嗎

除濕一般足貼都有用。百
1、足貼是通過刺激足底穴位作用,促進身體排泄,從而利用身體自身排泄功能除濕的。
2、濕氣度是中醫說法,把引起身體病痛的一切邪氣統稱為濕氣,如果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強,一般都會通過自身排泄濕氣,不用其它輔助,如果使用足貼或按摩足底,可以加速身體排泄功能,結問果會更好一些。
3、足貼成份大部分都一樣,只有老北京保持獨有的秘方,效果與答一般足貼不同,但只要是真的足貼,基本都還不錯。
4、最後注意,不是所有的專足貼都是老北京,此類足貼特指獨特配方,成本高效果好,關鍵是核心配方,而市場上大部分足貼都是公開配方,一個廠家生產幾十個品牌的足貼,雖然價格和包裝各不相同,但效果基本屬無差別,這些稱不上老北京。

6、中醫養生學關於睡眠的

《內經》的養生觀與臨床實踐
美好的願望
通過養生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是我們千百年來追求的一個普遍願望。養生保健學是與中國傳統醫學同步發展的中國獨特的保健醫學,通過長期的實踐已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提出了養生的原則、方法及其現實意義,而題首又以「上古天真論」為名,是說明在遠古時代人們早已掌握了養生之道,而掌握養生之道的根本,就在於保護真氣。通過養生以葆全天真,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而這葆全天真的方法,實際上就是養生之道
積極的養生
經考證,養生中的養是「久長生」的意思,生是「蓬勃向上」的含義,所以我們所說的養生不是消極的保養生命,而是指使生命保持蓬勃向上的健康狀態,並在此基礎上達到延緩衰老,壽達「天年」的目標,即高生活質量的健康長壽。
養生的理論形成
養生的理論最早形成於先秦至兩漢,《黃帝內經》奠定了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先於《黃帝內經》的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上對養生也有非常詳盡的記載,幾千年來,經各代養生家的不斷充實豐富,養生學已在華夏健康保健學上佔了非常重要的一席
養生法則
順天避邪
養性節食
動而中和
葆精愛氣
培本防微
飲食有節,勞逸有度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因黃帝耽憂今不如昔,而懷疑這個原因是否是世道不行了,還是人類已走到盡頭,將要滅亡了?這時歧伯卻提出了自己精闢的見解:「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天真論》

這里非常明確地提出了,今時之人為什麼年半百而動作衰也的原因,並非是時世異或人將失之,而是飲食不節,耗散其真,特別指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是其根本原因,而這些無節制的生活習慣,必然導致真元耗散

脾胃為後天之本,真氣必須靠脾胃水谷之精氣的滋養,飢飽失常,飲食不節,以酒為漿,必將損傷脾胃,使真氣得不到後天的滋養,從而半百而衰。遠古的人還懂得遵循自然的規律,修煉養生,而現在的人則不然處處違背基本的養生准則,結合當今社會,由於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工作節奏加快,有些人整天忙碌於生意場上的應酬,起居無常,有些人貪圖安逸,整天飲酒作樂,比以酒為漿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些人不知持滿,以欲竭其精,頻頻奔走於風月場所,有些人打牌通宵達旦,白天工作則無精打采,生命之火,已被透支,真元耗盡,脾胃受損,先後天兩敗俱傷。

近年來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性病發病率大大上升與上述原因密切相關。「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必半百而衰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必先歲時,毋伐天和」是中醫學重要的學術觀點之一,在養生中具於現實的指導意義。「順天」是指要遵循自然界生殺收藏,陰陽消長的生活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變化,都是陰陽二氣相互消長轉化運動的結果。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息息相通,陰陽運動,不僅影響自然界,同時還通過自然界的變化影響著人體

必先歲時,毋伐天和
順天是指要遵循自然界生殺收藏,陰陽消長的生活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變化,都是陰陽二氣相互消長轉化運動的結果
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息息相通,陰陽運動,不僅影響自然界,同時還通過自然界的變化影響著人體。隨著一年四季的規律性變化,人體生理功能也發生規律性的變化,這就是人與自然相通,當氣候發生異常變化人體不能適應時,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
積極主動的預防
從各方面進行養生來調節人體的功能,使之符合陰陽變化之道,增強人對外界變化的適應能力
注意避免四時不正之氣的侵襲,「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之季,自然界陽氣活躍,人身應葆養陽氣
秋冬之間,自然界以陰靜為主,人體宜葆養陰精
運動 :動為陽,靜屬陰,春夏宜以動功為主,秋冬宜以靜功為主
保健:氣為陽,血屬陰,春夏宜服益氣升清之品,秋冬宜用滋補精血之劑
起居:白晝為陽,黑夜為陰,春夏宜晚睡早起以迎陽氣,秋冬宜早睡早起漸至早睡晚起以守陰氣
衣著: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春夏之季宜先減褲,後減衣,秋冬之時宜先加褲,後加衣
適應晝夜的陰陽消長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以一日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因此練習吐納功,以上午為生時,宜於練功。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反此四時,形乃困薄」。所以早晨為生氣生發之機,宜於運動鍛煉。黃昏陽氣已衰陰氣漸盛,應以靜養為主。

吸收日月精華
日月是宇宙中對人體生命活動具有巨大影響的兩大物體,也是陰陽的典型代表。農歷初一、初二的太陽和十五、十六的月亮被認為是日月精華集中之時,養生家重視於此時面向日月進行吐納鍛煉,以吸收日月之精華,補充體內的真陰真陽
避邪
要迴避各種來自自然界的致病因素,如「六淫」之邪,目的在於保護正氣,預防疾病
《千金要方》:「善養生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指出了避邪的目的所在

注意迴避反常氣候
冬令反常之曖
夏日非常之涼
大風、大雨、大霧、大雪、雷電交加之時
避免外出為宜
養性
養性主要是指精神上的保養,是中醫學中對養生保健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環,要求能有高尚的道德,並做到清靜、恬淡、樂觀豁達、凝神自娛

高尚的道德修養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古代有人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就職業道德而言,歷代名醫大都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象唐代名醫孫思邈,更為我們作出了典範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接下來說:「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樂其服,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仆。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以其德全不危也」。
《養性延命樂》
常人不得無欲,又復不得無事,但當和心,少念、靜慮、先去亂神犯性之事,此則嗇人之術也

說明清靜恬淡並非老莊無欲無為的消極思想,而應當是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指導下,面對現實,不使七情太過,不去追求不應得到或不可能得到的東西,而能隨遇而安,知足常樂,使自己保持安靜愉快的精神狀態
嵇康《養生論》
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要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曠然無憂慮,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性,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唏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以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樂觀豁達
《素問上古天真論》:「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認為保持愉快豁達,自得其樂的狀態,就能使精神不被耗傷,而達天年
社會環境
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社會環境的不同,會造成人體生理與心理的某些差異,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動,對人體心身功能影響很大,甚或導致疾病。
素問疏五過論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擘為攣」。所以我們要以樂觀豁達的態度應付各種劇烈的社會變化。雖遭挫折,都要隨遇而安,泰然自珍。
凝神自娛
凝神:重視自我控制的鍛煉,使思維能集中到某一點上,讓大腦能得到積極充分的休息,並對全身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起有益的作用,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自娛:應培養某種健康的娛樂愛好,歷代文獻對琴棋書畫、栽花養魚、調息靜坐更為推崇。自古以來書畫家頗多壽星,唐代柳公權87歲,宋代歐陽修85歲,當代蘇局仙活了110歲。我縣的著名老中醫陳鼻峰先生則活了103歲。

勞逸結合
不妄作勞

中醫認為,運動包括體力和腦力運動,是重要的養生保健方法,長期以來被歷代養生家所高度重視
運動要做到形勞而不倦,過度勞作,有損健康,過度安逸也違背養生之道

《素問宣明五氣》有「久坐傷肉,入卧傷氣」之說。
《呂氏春秋》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使然」。
《三國華佗傳》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千金要方》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乒乓球,太極拳,爬山,散步,甚至旅遊都是非常不錯的鍛煉方法,一方面可陶冶我們的情操,另一方面也鍛煉了我們的身體,但也應人制宜,要按照個人的年齡、體質、愛好選擇合適的方式,並注意勞逸結合。

葆精養元,以維先天
腎精是人體的精華,是人體各種功能的動力,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保障,決定人體生、長、壯、老、已的整個過程,因此在養生中要特別注意調節情慾,保養腎精,否則房事過度,耗散腎精,伐傷腎氣,就從根本上削弱了人體的正氣
素問上古天真論
「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故半百而衰也」。但中醫也認為,房室性事是人類自然的生理要求,「男女之欲,乃陰陽自然之道」
房事的忌頻
《千金要方》認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勿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指出房事不宜過頻,這一觀點得到了歷代養生家的公認,可供大家參考。

培本防微
培本防微
培本防微主要是指增強正氣,早期和及時地治療疾病以防微杜漸是養生的重要環節
中醫學認為,增強正氣是去害的中心環節,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中醫理論的一大優勢和特點
葯物進補已成為當今的主要措施。
有病早治
病要及時治療,以免病邪損傷正氣,黃帝內經曾指出:「病而留者,其壽可立傾也」。《抱朴子》也認為「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說明了及時祛邪安正的積極意義
病理性衰老
現代研究已經證實,健康人生理性衰老速度十分緩慢,而病理性衰老對人體的威脅要大得多
及時地防治老年性疾病,以延緩病理性衰老的進程更具有現實意義。
進補培元
中醫學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疾病的發生首先有正氣虛衰的基礎,以致病邪乘虛而入,從而產生病變。通過中葯培補以達到扶助正氣,抵禦外邪,達到養生之目的,為歷代醫家所重視。歷代文獻和現代流行病學研究都已證實,隨著增齡,以臟腑言,存在著五臟日漸虧損,以生命物質言,可見氣、血、精、神日益虛衰,以邪實言,痰瘀氣滯,脈絡痹阻不斷產生。所以,固本培元,佐以祛邪通絡已成為養生保健的主要用葯原則。
進補時間
一年四季均可進補,但冬令進補更佳,這是由於冬主封藏,冬至一陽生,既是封蟄主令,又是生發之氣始萌之季,而且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進補方法:少量,多次,經常的原則。並根據性別的差異,自身的體質狀況,臟腑的虛損程度,選擇合適自己的葯物
常用的進補單方
人參 功能大補元氣,強心益智,輕身延年。有野山參,別直參,紅參,白參等
黃精 滋陰補腎,輕身延年。九蒸九曝
首烏 養血益肝,烏發潤腸,消脂
絞股蘭 健脾益氣,消脂。
淮山葯 健脾化濕,固腎滋精。
西洋參 補肺降火,生津除煩。
蛤蚧 補肺滋腎,益精助陽。
桂圓肉 益血安神,長智斂汗,開胃生津。
枸杞子 養肝明目,補血。
阿膠 補血滋陰,止血。

7、四季養生各有什麼特點

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傳統養生的五大特點

精神養生

《黃帝內經》從醫學角度首次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精神養生派認為,人的思、慮、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少私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則可抗衰延年,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強身健體。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練身強體之功法。

調氣養生
氣乃生命之根本和動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養元氣之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

固精養生

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養生。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通過調七情、少操勞,以保養陰精,固秘陽精,益壽延年。

食療養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為此派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病,延年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雜。鄒鉉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此為養老之大法也。」認為食療對人體具有調和陰陽、滋養臟俯、補益氣血、調節情感等作用,為養生之本。

葯餌養生

利用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以達到抗衰老的目的。其觀點是以扶持為本,制方原則在於「中和」,認為老人葯餌,只可用溫平、順氣、補虛、中和之葯,並應與食療結合,一是溫養腎氣,二是健脾理氣,即重在培養先天、後天之本。用葯要根據四季氣候和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未病先防,養脾氣,填腎精。

上述養生之法各有所長,因此,養生抗衰延壽之本,應根據自身諸方面的條件,選擇綜合養生方法,方可奏效。

我也是別的地方找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

8、中醫養生合歡花,薰衣草,菊花,綠茶作睡眠枕各含量多少?

您好。合歡花與薰衣草、菊花、綠茶的比例為1:5:3:2 可以根據您枕頭的大小,按照比例即可

9、你的健康飲食理念是什麼?

近年,國際科學界提出了一個口號:公眾理解科學、科學引領生活。這里的科學理念指的是1992年維多利亞宣言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內限酒、心理平衡。這4句話16個字,能使高血壓發病率容減少55%,腦卒中、冠心病減少75%,糖尿病減少50%,腫瘤減少1/3,平均壽命延長10年以上。

與睡眠養生中華中醫網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