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拔罐到底好不好,有哪些養生功效,今天起重新認識下?
拔罐是我們中國經常會用到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通過負壓對皮膚的吸著,從而使得身體裡面的濕氣祛除。有人說拔罐兒好,但是有人說拔罐兒不好,其實對於拔罐兒到底好不好也是分情況而定的。
拔罐兒的養生功效
通過拔罐這種方法,可以把人身體內的濕氣寒氣通過皮膚組織滲透出來,從而達到排除邪氣讓人精神百倍的效果。還有我們身體的經絡、穴位和五臟六腑其實都是相連相通的,所以通過外接的吸力,會刺激到身體表面的穴位,進而通過骨骼經絡,使人體內部器官得到相應的調理,讓人氣血暢通強身健體。
人體局部所出現的一些組織損傷,還有腰間盤突出等一些症狀,通過拔火罐也能夠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而且長期定期的進行拔火罐,可以減輕疼痛緩解症狀。現在在很多的美容店或者是瘦身店都已經開始研究和推出通過拔火罐減肥的方法,而且拔火罐對於女性來說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拔罐的壞處
大家在拔火罐的時候時間間隔一定要好好的把握,因為有些人比較享受拔罐之後帶來的那種舒服感,所以就經常去做這種事情,結果就會把自己的皮膚搞的很糟糕,甚至還會引起感染,而且會造成皮膚重度淤青。
雖然拔火罐能夠調理我們的身體,達到一定的養生目的,但是對於某些帶有炎症或者是身體本身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來說,拔火罐不但不會給身體造成好的影響,甚至還會造成破壞性的後果。而且在拔火罐之後一定不能洗澡,不要著涼,不然的話沒有病也會引起一些疾病,甚至會讓病情加重。所以對於拔罐到底好不好,也是要因人而異看情況而定的。
2、說說你對武術的認識
尚武.競技.健身.防身.養生.休閑.娛樂.
一、武術的定義:
武術是以技擊支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v
3、庖丁解牛之道還能給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義的啟示
關於「養生主」,清人王先謙《莊子集解》釋義為:「順事而不滯於物,冥情而不攖其天,此莊子養生之宗主也。」所謂「養生主」,就是養生的主旨,也就是養生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庖丁解牛」是一個寓言故事,莊子通過這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養生的道理。 課文的第一段寫「庖丁解牛」的熟練動作和美妙音響。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自如,發出輕快的皮骨相離的砉砉響聲。當庖丁進刀的時候,聽到的是更為響亮的嘩啦啦的聲音。這些富於節奏感的聲音非常美妙,和庖丁優美的動作相配合,就像奏樂,又像舞蹈,如同商湯樂舞《桑林》和堯時樂曲《經首》那樣優美。第二段緊接著寫到了文惠君的誇贊,從側面烘托庖丁技藝的精湛。文惠君對庖丁技藝高超的原因產生了好奇心,引出下文從現象描述轉入本質追索,從旁人的所見所感轉入庖丁的個人體驗。 第三段是庖丁對文惠君的解答。庖丁首先說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經超過技術層面。接著庖丁講了自己達於「道」境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所見無非牛者」;第二個階段是「未嘗見全牛」;第三個階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道」境的外在表現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道」境的內在本質是「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達於「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無厚入有間」。最後,庖丁講到達於「道」境之後的謹慎態度。「每至於族」,他仍然會「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保持著警戒和驚懼之心,動作也是輕微而遲緩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後,在滿足的同時還要小心地把刀擦拭乾凈,收藏起來。最後一段寫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一番話,領悟了養生的道理。 莊子所講的養生的道理是什麼呢?莊子在《養生主》中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認為,人類社會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人們只有像庖丁那樣把握了社會的肌理,才能夠成功地避開各種難解的矛盾,使自己免於遭受傷身與勞神的困擾,從而達到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的目的。「以無厚入有間」也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不過,《庖丁解牛》這則寓言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已經遠遠超出了莊子當初的命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夠逐漸掌握客觀規律,在實踐中進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餘」;即使把握了客觀規律,面對具體問題,仍舊要有謹慎的態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 莊子喜歡用寓言來講道理。在《養生主》中,莊子首先闡述了這篇文章的總綱:「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之後就用了幾則寓言故事加以論證,《庖丁解牛》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這個故事生動直觀,使抽象的「道境」和「臻於道境的階段」形象化了。莊子的思想是消極的、自我的,但是他的說理方法是值得借鑒的。 語言品味莊子善於通過場面和神態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莊子通過這個場面寫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諧並用,觸、倚、履、踦等動作流暢自如,「砉然」「然」的聲音高低錯落、緩急有秩。他和諧優美的動作,進刀時富有韻律的音響,都給人以美的享受。莊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簡直是一次神妙的音樂舞蹈藝術表演。而庖丁就像一個藝術家在完成他的行為藝術作品。這一段連用了七個四字句,前四個句子寫動作,後三個句子寫音響,讀起來也有音樂般的節奏感。 又如:「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這幾句通過神態描寫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來。庖丁遇到難解之處,神情驚懼,目光集中,行為遲緩;成功解牛之後,提刀四顧,躊躇滿志。庖丁先後的神態既有變化,又有對比,非常傳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見境界不見人,而這幾句則把庖丁的形象具體化了,使人過目不忘。 關於練習 一庖丁解牛,在莊子的筆下,竟然成為一次神妙的音樂舞蹈藝術表演。誦讀第一段,體會其節奏感,按照「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的眼光欣賞莊子對解牛所作的描寫。揣摩解牛時手、肩、足、膝和諧並用,觸、倚、履、踦的動作和「砉然」「然」的聲音,想一想,庖丁所達到的境界,僅僅是技藝嫻熟的表現嗎? 設題意圖 本題意在讓學生通過語句的節奏體會庖丁解牛的節奏感和韻律感。讓學生揣摩庖丁解牛所達到的境界,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體會形象中所包含的道理。 參考答案庖丁解牛時,手、肩、足、膝和諧並用,觸、倚、履、踦等動作流暢自如,「砉然」「然」的聲音高低錯落、緩急有秩。他和諧優美的動作,進刀時富有韻律的音響,都給人以美的享受。莊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簡直是一次神妙的音樂舞蹈藝術表演。而庖丁就像一個藝術家在完成他的行為藝術作品。這一段描寫極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諧、優美,充滿藝術氣息。聯系全文來看,庖丁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是因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結構,達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層次,能夠「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無厚入有間」,「游刃有餘」。庖丁的境界已經不僅是技藝嫻熟的表現了。正如庖丁自己所言,這已經超過了一般的技藝層面,達到「道」的境界了。 二結合課文的描寫,揣摩「目無全牛」「游刃有餘」「躊躇滿志」是怎樣一種情景。作者圍繞「游刃有餘」在第三段對動刀過程作了詳細描寫,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確實有「動刀甚微,然已解」的效果。找出這些描寫文字,並用你自己的語言復述出來。 設題意圖 引導學生揣摩文中的形象性描寫,並且通過復述的方式培養學生對「形象」的想像能力。 參考答案 描寫「目無全牛」的文字為:「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目無全牛」描寫的是這樣一種情景:庖丁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 描寫「游刃有餘」的文字為:「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游刃有餘」描寫的是庖丁的刀寬綽而有餘地地在牛骨節的空隙之間自由行進的情景。 描寫「躊躇滿志」的文字為:「提到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躊躇滿志」描寫的是庖丁把難解之處成功解掉之後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 描寫動刀過程的文字為:「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由學生發揮想像,復述這段內容,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 三理解下列句子中「為」字的意義。 設題意圖 本題意在幫助學生梳理「為」字的不同義項。 參考答案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動詞,做,干。在這里是「解」的意思),怵然為(即「以之為」)戒,視為(「為」後省略「之」,代「見其難為」)止,行為(「為」後省略「之」,代「見其難為」)遲。 四庖丁說他「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文惠君說通過庖丁解牛的啟發得了「養生之道」。所謂「養生之道」指什麼?除了養生外,? 設題意圖 本題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對莊子所說的「養生之道」辯證地加以認識。 參考答案所謂「養生之道」是指,在人類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把握其規律藉以自我保護的方法。在險惡的現實環境中,人們只有像庖丁那樣把握了社會的肌理,小心謹慎,才能夠成功地避開各種難解的矛盾,使自己免於遭受傷身與勞神的困擾,從而達到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的目的。 庖丁解牛之道給人的更具普遍意義的啟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夠逐漸掌握客觀規律,在實踐中進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餘」;即使把握了客觀規律,面對具體問題,仍舊要有謹慎的態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 五試著創作一篇能以生動的形象給人以某種啟示的短小寓言。 設題意圖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寓言借形象說理,於生動的形象中寓人情事理的特點。參考答案(略)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庖丁為文惠君宰牛。手所觸及的地方,肩所倚著的地方,腳所踩到的地方,膝蓋所抵住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的)砉砉響聲,進刀時(發出巨大的)的聲響,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文惠君說:「啊!好極了!(你的)技藝怎麼達到這種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道:「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我最初宰牛的時候,(眼睛)所看到的沒有不是整頭牛的;三年以後,(就)不曾看到整頭的牛了。現在,我是以精神去接觸(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結構,擊入大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從沒有碰撞過脈絡相連和筋骨結合的地方,更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砍骨頭。現在我的刀(已經用過)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數千頭了,而刀刃好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鋒利)。牛的骨節之間有縫隙,而刀刃沒有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寬寬綽綽的,對於游進的刀刃來說一定是有很大餘地的!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還像剛磨出來的。即使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它難以下手,就謹慎地為之戒備,目光為之專注,動作為之遲緩。刀子微微一動,(牛已經)嘩啦啦解體了,好像泥土一樣卸落在地上。(這時我)提刀而立,為之張望四方,為之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拭乾凈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懂得養生的道理了。」 二、「庖丁解牛」雜感(馮好傑) 《庖丁解牛》是《莊子》一書中的至妙之文,其影響之大,連不弄《莊子》的人也耳熟能詳,津津樂道。《庖丁解牛》出自《莊子·養生主》篇,是以事喻理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搞清《養生主》講的是什麼意思,《庖丁解牛》在其中充當什麼角色。若明乎此,也可算是不太辜負先賢辛苦著書的用心了。 《養生主》是《莊子》內篇之三,主旨是探究養生之要的,總論就兩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一句,「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為一句。第一句是莊子名言,大喊兩個累(殆),慨嘆人生苦短,內省諸心,看穿了,也就不必痴迷和貪得。既然不能苦生,當然就不免碰到養生的問題。怎麼養呢?莊子的妙訣卻稀鬆平常:既不可太要強(為善無近名),也不可太混蛋(為惡無近刑),順乎天理自然(緣督以為經),保身、全生、養親(心)、盡年,全有了。 莊周是哲人,也是詩人。描述庖丁解牛,細致,傳神,活靈活現,神乎其技,且神乎其文。且說其技,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批隙導款,動刀甚微,砉然已解,善刀而藏之。一氣呵成,賞心悅目,那動作之妙已臻於化境,竟惹得文惠君稱善不迭,頓悟養生之道。看來此肉食者非但不鄙,其天機還頗不淺哩。 解牛之技果通於養生之道乎?曰通。莊子描寫解牛妙技達到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絕妙地步,其實是對「道」的一種具體而形象的表述。所謂「道」的境界,即渾融無間、無可無不可。莊子寓言說理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闡發其哲學核心──「道」。借庖丁解牛暗示養生若像解牛一樣順乎天理自然,就能保全天性的自由,維護生命的完整,臻於「道」的高妙境界。 用刀十九年,解牛數千頭,而刀刃若新發於硎,沒有絲毫損傷,這能不讓人有所思嗎?養生者,保養生命之謂也。把自己搞得困憊不堪,甚或面目全非,還算是養生嗎?非也,那是殘生。若能像庖丁用刀一樣對待性命,一切問題迎刃而解,且於生無損,豈不大妙哉?這里,庖丁之技隱含著兩個要點: (一)庖丁能順著自然的紋理去解剖筋骨盤結的牛,喻指人世雖然復雜、凶險,只要順乎其理以行事,勿強行,勿妄為,自然觸處皆通。 (二)庖丁解牛,雖然游刃有餘,但每當解牛之時,總是小心翼翼。解完牛,雖然躊躇滿志,但不得意忘形,鋒芒畢露,而是善刀而藏之。心理上的警覺和行為上的收斂也是「養生」之道。 依理,謹行,藏鋒,三足鼎立,可謂庖丁絕技給我們的有益啟示,而且此策坐而可言,起而能行,很有實用價值哩。 (節選自《文史知識》2002年第4期)三、明察規律,游刃有餘──《庖丁解牛》析(吳功正) 莊子的著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共52篇,現存32篇。前人把它們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類。一般認為,內七篇是莊子所作,其餘是他的門人或後學所作。 莊子的世界觀比較復雜,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的范疇。但是,莊子著作中有著對統治階級當權者的揭露和諷刺,思想內容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是獨樹一幟的,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想像豐富,比喻奇特,諷刺辛辣,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叫做「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漢文學史綱要》)。 本文首先描繪庖丁解牛的情景。作者寫了庖丁解牛的動作:「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手、肩、足、膝四個部位的動作,組成了一幅完整的解牛圖。記敘這四個動作,突出了庖丁手腳利索,活畫出這位廚師的姿態。 以上是描繪庖丁動作的快,下面是表現他動作的美。「奏刀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就是說屠刀伸進皮肉里,發出的聲音,沒有不合上拍子的,跟跳《桑林》舞一樣美妙,跟《咸池》樂一樣動聽。這些都是比附手法。經過比附,形成了誇張,文意也較上一層有了遞進,庖丁的動作不僅熟練,而且富於節奏,具有美感。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文惠君的贊嘆,連用兩個語氣詞,是對庖丁絕技的高度贊賞。「技蓋至此乎?」本領怎麼會這么高明呢?這句發問,開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議論。 庖丁談到他解牛的經歷、經驗和感受。「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一開始宰牛的時候,在眼中把牛看成是一頭整牛。「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三年之後,就不把牛看成是一頭整牛了。對牛的生理結構已經爛熟於心,因而,它給予庖丁的感受就是可以自由拆卸的零件了。從對整頭牛的感受發展到對零碎牛的感受,實際上反映了庖丁技術的精進。 接著,庖丁具體地談到他在解牛時的感受。「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已達到很高妙的地步,他不是憑五官的感覺來感觸牛,而是憑自己的感受來感受牛。在這里,五官的作用已經達到熟透而升華的境地,精神的作用可以說是入乎其妙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庖丁作了自我解釋:「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這就是說,要按照事物(即牛)本來的情況,依據天生的結構,分開自然的縫隙,通過那自然的空檔。 接著,庖丁又說了如何利用空隙,以保存自己。「良庖歲更刀」,每年都得換一把刀,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他是在那裡切削。「族庖月更刀」,每月就得換一把刀,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砍缺了刀口。庖丁用「良庖」和「族庖」來反襯、說明自己技法的高超。「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他說,他的這把屠刀,用了有十九年,宰殺的牛有幾千頭,但是,刀刃如新。那麼,為什麼這位庖丁能使屠刀十九年仍如開始時那樣鋒利呢?這是因為他能在牛身上尋找空隙。庖丁善於發現空隙、尋找空隙、利用空隙,而刀鋒並沒有空隙那麼厚,這樣,就「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游刃有餘,在其間大可迴旋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對上文作出了總結,揭示了十九年屠牛數千而鋒刃如初的根本原因。 上面庖丁談的是解牛的一般經驗,側重於尋找空隙。下面庖丁談的是解牛的特殊經驗,著眼於精神專注。「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庖丁不是沒有遇到困難,有時也會碰到難題。作者這樣寫,倒反而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說明庖丁不是神,而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遇到困難,而又善於克服困難的好廚師。作者這樣寫道:「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活畫出庖丁的神情舉止。「怵然為戒」,顯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視為止」,目不斜視,視線固定。「行為遲」,行動遲緩,見出細心謹慎。「動刀甚微」,輕輕地下刀。由於這樣細心地對待難題,那麼,關鍵也就頃刻解開。「如土委地」,一個比喻,表現了克服困難所帶來的成果──牛上的「關鍵」像坍塌的泥土一樣落在地上。接著,是描寫克服困難以後的欣喜情態:「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提著刀站在那裡,四下里張望,那股勁兒真是活靈活現,得意洋洋,然後把刀擦擦乾凈收藏起來。 這篇散文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反映了莊子思想的復雜性。為了把問題說清楚,我們想從這樣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莊子論述的原意。莊子的《庖丁解牛》選自內篇《養生主》。所謂「養生主」就是養「生之主」,也就是養精神的意思。那麼,如何養精神呢?就是要像「庖丁解牛」一樣,善於尋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避開矛盾,像保護刀刃一樣保護自己。這種避開矛盾、保存自己的人生哲學,來源於莊子的哲學觀和世界觀。 二是莊子的這則寓言所提供的客觀意義。這則寓言是莊子用以說明自己觀點的材料。這段材料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啟示: 解牛,要掌握牛的內部結構;處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本來規律。掌握了規律,「依乎天理」,就能適應這種規律,進而妥善地把事情辦好。 庖丁解牛之所以動作那麼快,動作那麼美,是因為他實踐得多。實踐之初,見「全牛」;實踐之後,「未嘗見全牛」。多方實踐後,十九年屠刀鋒利如初,游刃有餘地駕馭了事物。這些觀點,不是莊子固有的,而是我們從這則寓言材料里引申出來的。這一點,應予注意。《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子》「大抵率寓言也」。這則「庖丁解牛」的寓言在藝術表現上也是有成就的。前面描寫充分,後文論述合理。一開始用十六字:「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寫出了解牛時的動人姿態,繼之又寫出了合舞合樂的美妙。有了這一切,文惠君的贊嘆才有依據。有文惠君的贊嘆,才會有庖丁的議論。這樣,文意的承接轉合,就顯得異常自然。 概括描述和集中刻畫相結合。庖丁介紹解牛的經驗時,對三年前後的感受,十九年用刀的情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而在概述中又有集中的刻畫。如集中刻畫了庖丁解決難題的情景,尤其是難題解決後「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其得意之情狀,躍然於紙面。 (選自《古今名作鑒賞集粹》,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4、如何科學養生,科學養生的方法,揭秘科學養生的意義
「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飲食養生首先指的是應用食物的營養來防治疾病,促進健康長壽的。俗話說:「葯補不如食補。」所謂食補,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補養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和疾病的康復。同時食補能起到葯物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作為一種養生健身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處於奴隸社會時期的周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在周代的宮廷里已配有專門從事皇家飲食的「食醫」,即專門進行飲食調養的醫生。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了《食經》,是一部系統論述食物養生功能的經典。唐代名醫孫思邈對飲食養生作了重大貢獻,他尤其擅長治療老年病,著有《憊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論述飲食養生的。他認為,老年人疾病的治療,首先要注重飲食。因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而葯性烈,猶若御兵,葯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疾,最易收養生之效益。由於孫思邈大力提倡飲食養生,所以,唐朝時期的飲食養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至宋代王懷隱《太平聖惠方》的問世,飲食養生已初步形成一門專一的學科。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滿活力和智慧,則不僅僅滿足於吃飽肚子,還必須考慮飲食的合理調配,保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攝入平衡且充足,並且能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營養平衡,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忍飢挨餓,也不宜暴飲暴食,不可偏嗜某種食物,也不可偏廢某種食物。還要注意飲食的衛生,不吃不潔、有毒食物。並應根據自身的身體況禁忌某些食物,這樣才有利於防止疾病的發生,達到飲食養生長壽的目的。飲食養生是通過吃來進行的。應用日常食品,根據不同的經濟條件、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進行調理養生,不但能充飢,更能補充營養,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一種樂於被人們接受的重要養生手段。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說:「頤氣無玄妙,節其飲食而已。」就是說養生長壽奧妙在於調整飲食,充分強調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
飲食養生的原則
古人雲:「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節,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國古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飲食的適度,並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積累了極為豐富的飲食養生方法和經驗。以下可供養生者借鑒:
1. 飲食有節,利身益壽。
「飲食有節」是上古之人的經驗之一。2000多年前,管子就曾指出:「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損。」對於老年人來說,節制飲食更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措施。因為當進入老年期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逐漸減弱,加之活動量減少,體內所需熱能物質也逐漸減少。因此,每日三餐所攝入的熱能食物也應減少,這樣才能更好地維持體內能量的代謝平衡。如果到了老年階段飯量仍不減當年,攝入能量食物過多,勢必造成體內能量過剩,多餘的能量就會轉化為脂肪,使身體發胖,並影響心臟功能。這也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年人應適當地節制飲食,以保持機體能量代謝的平衡。我國古代養生學家認為,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養生之術,常使谷氣少,則病不生矣。《黃帝內經·素問》指出:「飲食自倍,腸累乃傷。」《管子·形勢篇》也說:「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壽損。」現代醫學也認為,過食是老年人的大敵。因此,老年人的飲食應當少而精,富於營養又易於消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熱能食物的攝入量。每餐的食量應適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飽為宜。
2. 進食有時,三餐有別。
俗話說得好:「早飯要飽,午飯要好,晚飯要少。」《壽親養老新書》中非常重視晚餐的食量:「夜晚減一口,活到九十九。」大量實驗表明,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對養生長壽是大有益處的。在食物選擇方面,早餐應選擇體積小而富有熱量的食物,午餐應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晚餐則應吃低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大量實驗表明,每天早上一次攝入2000卡熱量的食物,對體重影響不大,而晚上攝入同樣的食物體重就明顯增加,這是因為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和代謝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性。一般基礎代謝白天比晚上旺盛,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各種消化腺對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高,同時,對食物的需要量和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較強。晚上活動少,能量消耗也小,如體內熱量過多,就會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使人發胖。因此,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分配的比例應該是3:4:3。有人習慣於早餐吃得很少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很多,這對健康是有害的。特別是老年人更應養成晚餐食少、清淡的習慣。
3. 合理搭配,不可偏嗜。
人體對營養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飲食合理搭配能夠保證機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飲食的單調,否則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如果偏嗜甜食,特別是老年人可引起高膽固醇血症,甚至誘發糖尿病;如偏嗜肥肉等葷腥食物,則可使人發胖並可導致高血脂症和動脈硬化;如食物過精細,缺乏膳食纖維,易發生便秘、肥胖、膽石症等;膳食纖維過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就會增高。所以要做到膳食的合理搭配,主要要粗細糧混食,做到粗糧細做,干稀搭配;副食最好葷素搭配。《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對現代飲食養生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祖國醫學主張:「謹調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古典醫書中說的「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稿而毛撥;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吃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飲甘,則牙痛而發落。」這些都是告訴人們偏食偏嗜對人體是有害的。
4. 食宜清淡,避免過咸。
古代醫學家和養生學家都強調,飲食宜清淡,不宜過咸。如《靈樞·五味篇》中說:「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內經》中說:「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醫論》中也說老人飲食應「去肥濃,節酸咸」。如飲食過咸,攝入鹽量過多,可產生高血壓病,進而影響心腎功能。據報道,每日食鹽量超過15克以上者,高血壓的發病率約為10%。正常人一般每天攝入鹽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或動脈硬化者,必須控制在5克以下。但在盛夏季節,人體因大量出汗,可使體內鹽分丟失過多,應注意及時充。
5.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習慣。
①食當細嚼,不可狼吞虎咽。細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咀嚼越細,越有利於消化吸收。
②食勿分心。吃飯需要專心,不要一邊吃飯,一邊想其他的事情,或看書、看電視,既影響食慾,也影響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所以,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語,寢不言」。
③大渴不大飲。若一次飲水過多,水分迅速進入血液,會增加心臟和腎臟的負擔。若飯前大量喝水,還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
④大怒不食。吃飯時要有愉快的情緒,才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如果盛怒之下勉強進食,會引起胃部的脹滿甚至疼痛。孫思邈說:「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古人還有「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之說。也是告訴人們,進食應保持心平氣和、專心致志,才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
⑤飯後不要躺卧和劇烈運動。祖國醫學指出:食畢當行步躊躇……飲食即卧乃生百病。食飽不得速步,登高涉險,恐氣滿而激,致傷臟腑。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也是說飯後散步有助於促進消化,對身體有利。老年人或體弱者飯後散步應慎重。
⑥餐後要漱口刷牙。食後刷牙漱口對保持口腔清潔和牙齒健康有益。孫思邈在《千金方》中雲:「食畢當漱口污,令牙齒不敗,口香。」飯後漱口是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後口腔、齒隙間粘附著的食物殘渣,在口腔內的細菌、生物酶的作用下,產生蛋白質麥素及亞硝酸鹽等物質危害健康。因此,古人有「君欲口齒健,飯後茶水漱」之說。古人的這些飲食養生原則,不僅給我們以啟示,而且也被現代科學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壽良方。
5、認識英文字的,請幫我解答圖片上的英文字是什麼保健品?
激發膠原蛋白的生長,保持身體健康,對頭發、皮膚、指甲(的再生有促進作用)。即是美容又是養生產品。下面還有一句說,基於科學論證。
不懂再問,好評喲親~
6、那大家對養生產品有什麼看法呀
現在越來越多的養生產品,保健產品鋪天蓋地的出現。有的養生產品是真實的好,有的則是打著養生的旗號招搖撞騙。我覺得大家用之前一定要了解,不要亂用
7、誰能談談對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理解?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來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自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百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度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