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如何養生?
1. 多喝水
因為冬季天氣乾燥,也就導致我們身體經常性的處於缺水的狀態,對於體質較差或回者老年人答提抗力比較差的人來說,就很容易因為缺水到生病,因此在進入冬季後一定要記得多給身體補水也就是多喝水。很多人對於喝水的認識都是渴了才會想到喝水,這個錯誤的,每天一定要喝夠足夠的水才能保證我們的身體不出現缺水的情況。
2. 注意保暖
在進入冬季後,天氣逐漸變得寒冷,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暖,如果在冬季受涼就容易導致關節疼痛或者頸椎病等疾病。在保暖的時候,一定要著重保暖腳部和肩部等部位,還有就是在保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房間通風,以免空氣流通不暢引發其他疾病。
3. 熱水泡腳
腳底是有很多穴位的,在冬季的時候通過熱水泡腳可以提高我們人體的溫度,避免感冒。而且泡腳還可以改善毛細血管的功能,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睡眠,經常泡腳,還可以減少冬季天氣寒冷導致腳部凍瘡的發生。
2、冬季如何養生?
立冬意味著冬天的來臨,從這天開始北風吹,氣溫低,雪花飄的景象就專會上演。立冬後北屬方開始陸續開始供暖,室內乾燥的空氣讓人「上火」,這時可多吃一些白色食物,白色食物最能防燥熱。做菜時,可以選擇白蘿卜,白菜,冬瓜,百合,連藕等。其中,白菜,蘿卜功效最好,是最經濟實惠的補品了,但腸胃寒涼的人在冬季應該少吃。還要養成早睡晚起,早睡可以保存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晚起可以補陽氣。陽氣是人體的衛兵,它們分布在肌膚表層,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這樣就能達到冬季養生效果。
3、冬季如何養生
?
4、冬季怎樣養生
冬季養生包括精神調養、起居調養、飲實調養、運動調養、防病保健等方面!
冬三月,從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嚴寒凝野,朔風凜冽,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好准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於化氣。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眼於一個「藏」字。
方法/步驟
1
一、精神調養
為了保證冬令陽氣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擾,首先要求精神安靜。為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冬三月,此為閉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說。意思是欲求精神安靜,必須控制情志活動。做到如同對待他人隱私那樣秘而不宣,如同獲得了珍寶那樣感到滿足。如是,則「無擾乎陽」,養精蓿銳,有利於來春的陽氣萌生。
2
二、起居調養
冬季起居作息,中醫養生學的主張,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也說:「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有損於人也」。在寒冷的冬季里,不應當擾動陽氣,破壞陰成形大於陽化氣的生理比值。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至於防寒保暖,也必須根據「無擾乎陽」的養藏原則,做到恰如其分。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則既耗陽氣,又易感冒。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亦易於入侵。《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說明冬季節制房事,養藏保精,對於預防春季溫病,具有重要意義。
3
三、飲實調養
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從五味與五臟關系有之,則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腎主冬……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這是因為冬季陽氣衰微,腠理閉塞,很少出汗。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
具體地說,在冬季為了保陰潛陽,宜食谷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由於冬季重於養「藏」,放在此時進補是最好的時機。
4
四、運動調養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這句民諺,是以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冬日雖寒,仍要持之以恆進行自身鍛煉,但要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雪、霧露中鍛煉。還須指出,在冬天早晨,由於冷高壓的影響,往往會發生逆溫現象,即上層氣溫高,而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上下對流活動,工廠、家庭爐灶等排出的廢氣,不能向大氣層擴散,使得戶外空氣相當污濁,能見度大大降低。有逆溫現象的早晨,在室外進行鍛煉不如室內為佳。
5
五、防病保健
冬季是進補強身的最佳時機。進補的方法有兩類:一是食補,一是葯補,兩者相較,「葯補不如食補」。不論食補還是葯補,均需根據體質、年齡、性別等具體情況分別對待,有針對性,方能取效。具體補法詳見「葯物養生」和「體質養生」等有關章節。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發季節,除了注意精神、飲食運動鍛煉外,還可用中葯預防,如大青葉、板藍根對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預防作用;黃芩可以預防猩紅熱;蘭花草、魚腥草可預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預防白喉。這些方法簡便有效,可以酌情採用。
冬寒也常誘發痼疾,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腦血管病,以及痹證等,也多因觸冒寒涼而誘發加重。因此防寒護陽,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要注意顏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凍傷。
END
經驗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解決具體問題(尤其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詳細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5、冬季如何養生?
冬藏是指在寒冷的冬季,天寒地凍,我們需要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冬季是養腎的季節,對於房事需要收斂。肥甘厚味可以在冬季品嘗以便於保暖,但是運動還是應當堅持。
《黃帝內經》對於養生指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對於冬季養生這本古老的養生書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段經文精闢地論述了精神調養、起居調養和飲食調養的方法,並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就是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由於陽氣的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中醫認為,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在於腎,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腎臟機能強,生命力也強;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時節,腎臟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將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 那麼,怎樣才能保證腎氣旺呢?關鍵就是要防止冬季嚴寒氣候的侵襲。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人陽氣。人體若沒有陽氣,體內就失去了新陳代謝的活力,不能供給能量和熱量,這樣,生命就要停止。
因此,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斂陰護陽、養腎防寒。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斂陰護陽、養腎防寒呢?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養心在靜。嚴寒的冬季,朔風凜冽,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自然界的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以便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好准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於化氣,因此,冬季養生,要著眼於「藏」。《黃帝內經》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其主要意思就是說:在冬季人們要把神藏於內,做到含而不露;要保持精神安靜,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 冬季藏神
如何才能做到「神藏於內」呢?也就是要做到淡泊「六欲」,養氣安神。
《太上老君養生訣》里清楚指出:「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我國儒、釋、道三教都力主共戒一個「欲」字。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說明「色、斗、得」為人之「三戒」。
莊子提出,「人慾不可絕,亦不可縱」、「清靜養生」、「寡慾多壽」,說明人對名利地位看得淡漠些,心理才能平靜。如若不然,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慾望太高太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郁、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人體氣機紊亂而發病。倘若能減少私心、慾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這是很有道理的。現代醫學也證實,道德高尚、性格豁達、心理寧靜,人體生理就能正常而有規律的進行,免疫功能也會增強,人就會神志安定,氣血調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
冬季多運動
冬天,因為氣候寒冷,許多人不願意參加體育運動,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這說明,冬季堅持體育鍛煉,非常有益於身體健康。 冬季到戶外進行體育運動可提高人的抗寒能力。冬季到戶外參加體育運動,身體受到寒冷的刺激,肌肉、血管不停地收縮,能夠促使心臟跳動加快,呼吸加深,體內新陳代謝加強,身體產生的熱量增加。同時,由於大腦皮質興奮性增強,使體溫調節中樞的能力明顯提高,有利於靈敏、准確地調節體溫。這樣,人的抗寒能力就可明顯增強。據測定,參加冬季鍛煉與不參加冬季鍛煉的人的抗寒能力,有時相差10倍以上。
冬季到戶外進行體育運動還可提高人的抗病能力。由於不斷受到冷空氣的刺激,人體造血機能也發生變化,血液中的紅、白細胞,血紅蛋白及抵抗疾病的抗體增多,從而大大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有助於預防感冒、氣管炎、貧血和肺炎等疾病。
6、冬季如何養生?
寒冬已至,有些人平時手腳發涼,腹部、腰部或膝部怕冷,冬天耐受不了寒冷,喜食熱燙飲食。而氣虛體質的人則是「短氣、少氣」,平時講話聲音低弱,容易出虛汗,經常感到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萎黃。這兩種體質的人脾胃功能差,冬季節更易得「胃寒」症。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若脾胃功能差,則人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所以中醫養生特別強調脾胃調護,冬季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腹部按摩。右手手掌掌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由小圈逐漸大圈按摩36次,再用左手手掌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36次,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2、做好保暖措施。胃喜暖怕冷,喜潤惡燥,冬天氣寒冷,胃部受涼後會使胃的功能受損,故要注意胃部保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平素戴個護肚能讓胃部更加暖和。冬晝夜溫差大,晚上用熱水袋或溫熱貼敷貼臍部具有溫陽散寒作用。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
3、飲食應溫淡軟鮮。陽虛、氣虛的人及胃病患者冬飲食應以溫、淡、軟、鮮為宜。進食熱食為好,此外飲食應清淡、細軟、新鮮,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吃過冷、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切忌暴飲暴食。
4、適當進補。中醫認為冬可進食溫陽散寒之品,羊肉等溫熱食物均有養胃效果。散寒之乾薑、紫蘇葉、生薑、胡椒是健胃、暖胃的之佳品,可以調理胃寒的病症。甘味食物及中葯能滋補脾胃,比如黨參、黃芪、白術、山葯、小米、南瓜等,都具有很好的補益脾胃作用,且可以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