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了解養生 養生就是養心

了解養生 養生就是養心

發布時間:2020-12-24 09:13:05

1、養生先養心,如何養心

研究表明,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它提示我們,養生,首先應當養心。養心貴在靜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養心務必要養德,德高才能神凝氣定。養心重在養神,養神說到底是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這里所謂養心,自然不是指保護好心臟,而是指調控好你的心態,包括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等。人的心態需要保持平和,猶如人的體溫必須保持正常一樣。仔細觀察生活會發現,心理失控對人們的健康以及生活會帶來多麼大的危害。有的人由於過分懷舊,整日沉浸在那些殘缺的、蒼白的回憶里,以至於對眼前的一切都毫無興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無味。有的人由於盲目攀比,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別人,以至於悲觀喪氣,經常悶悶不樂,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鬱症。還有的人由於嚴重消極,老感到自己被社會閑置,被人們漠視,以致心灰意懶,頹廢變態,毀蝕掉了自己的心靈和意志。更有的人由於貪心作怪,總以為自己應當擁有更多的財物,應該比別人生活得更好,以至於放棄了對自己的約束,不該拿的也拿,落了個晚節不保的結局。類似現象雖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種,無不與心態失控有關,無不傷及身體健康,無不有損美好生活。由此可見,養心對養生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不妨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溝通:養心貴在靜心 情緒乃一身之主,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如果你的心裡每天都是快樂的,那就說明你在養心方面確實是個高手。養心重在養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而且會成為被眾多人羨慕的養心專家。養心務必養德生活中能使人動心的東西太多了。但凡能讓你動心的無不與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關,許多人心難靜、氣難順、神難凝,均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告誡我們,養心務必要養德。特別是面對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你更應當把養德視為養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靜,德高才能神凝。養德最要緊的是去除那些束縛自己的名韁利索,使自己不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視名利為草芥,視得失為無物,那你就可以在快樂的天國里自由翱翔了。

2、中醫養生如何養心

中醫理論中,心屬火。火,就是火焰、火苗。火這個東西本身是個氣,是空的,是虛的,它本身是沒有辦法養的。只有給它加柴,柴多、柴好,火焰就強烈就持久。
肝為心之母,所以,養心首先要通過養肝。而肝又是將軍之官,可順不可逆。所以養肝要少生氣,多吃清淡,少焦慮,不要長時間用眼。而肝經當令的時間是丑時,就是一點到三點的時間。肝膽互為表裡,養肝也要養膽,而膽經當令是子時,就是晚上十一專點到一點的時間。屬所以,養肝膽就要早睡。
同時,心的外面有心包,是心的最後一道保護。心包強,心的功能也就強。

3、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如何達到養心境界?

養心貴在靜心,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學家把清心寡慾、調養精神作為養心的主要內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藏神」、「靜以養之」,是指神靜,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過。

《黃帝內經》雲:「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情緒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遇事即發,七情失調,心神則失去平和,要知道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靜是要人在一派紛繁的世界裡能夠獨自安靜下來。

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靜,有助於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於身體的健康。當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寧靜自如時才能養心,心靜神自安。靜可以制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使意定神安。《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虛無是指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雜念,無惱怒、憂思與驚恐等。這句話告訴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沒有貪念妄想,那麼就會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體外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體,人就不會生病。  

 養心重在養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

4、養心與養生的關系是什麼?

其實我覺得養心和養生都很重要,不管怎麼樣,一般人平時還是要注意我們的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的。

5、請問,道教所說的「養生之要,首在養心」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請具體解釋和說明。

說起中醫養生之道,內容十分豐富,諸如飲食調理,食療養生,睡眠起居,養心調神,節欲保精,針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

在如此眾多方面,深究起來,最重要的應首推「養心調神」。養心養性可稱是養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調理精神為調理機體之先,這點從歷代養生專著專篇的名稱就可看出。相傳商代有的《彭祖養生攝性論》,漢代王喬的《養性自身經))及梁代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均是以養性概括養生。「性」的主要內容指的是心理方面,與養心內涵相近。所以古人將養心放在養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導作用。人生三寶——精、氣、神,這三者中神為最重要,神是精、氣的集中體現。古人有喻:「神為車,氣為馬。」《養神氣銘》指出:「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則形腐。」神產生於氣,寓舍於形,但卻對形、體、精、氣起著主宰作用,是它們存在的價值和標志。精與神的關系,《固精法》形象地喻為「神似火,精猶油」。精可以理解為人體物質基礎,這種物質生命活動整體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燈之焰。一個人養生長壽,要必須抓住三寶一一保精、蓄氣、養神。要以神蓄氣、以神攝精。這里,不妨舉兩個淺顯的事例來說明養生中心理和生命的關系。一是幾年前,美國波士頓有一80歲老翁因車禍死去,醫生在解剖屍體時意外發現,死者體內血管硬化,心臟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腎炎,肝臟中原來血運已經堵塞,但卻從附近另闢了一條血液通道來代替。他的每一種疾病都是致命的,卻不明白他為什麼還能在路上行走。詢問死者妻子時說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並且自認為非常健康,經常到處走動。這是由於死者生前有著樂觀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結果動用了身體中的後備力量,很安然地活下來。事實上,如果悲觀失望的人,就是機體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叢生,無法生活。位科學家說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學家,幼時患白喉,醫生斷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歲時又因營養不良而體弱,醫生認為他最多隻能再活6個月,但由於他堅持自我心身調理,卻享年103歲。人的生命活動中精神因素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養生中調攝精神養心修牲應是主導方面。這一點,對於老人養生尤為重要。因為老人精氣不足,怒火易熾;耳目不明,易起疑心;處境不順,多有抑鬱。故不僅應注意起居、飲食、行動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緩,更應注意統之以心安神靜為要旨,要求於此排遣不良情緒。元代王隱居《衰老論》說:「蓋年老養生之道,不貴求奇,先當以前賢破幻之詩,洗滌胸中憂結,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發……神慮不邪思。」尤乘集《療心法言》中載:「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葯。」

如此看來,養生之道,不在求仙丹靈葯,而首在養心調神,注意心理衛生,則高齡有望。

來源:http://cache.baidu.com/c?m=2c5bb529c7151b80d937a74f14&p=9d63c54ad5c319fc57e9cc287f5f&user=baidu

6、為什麼養生要先要養心?

摘要:中醫稱喜、怒、憂、思、悲、恐、驚為七情,怒、思、喜、憂、恐為五志。七情五志和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系,中醫非常注重對於七情五志的養生。

養生一定要注意情志的調節,過激的情志容易影響體內功能失衡從而傷及五臟。

怒傷肝當我們情緒比較暴躁的時候,發怒會傷害我們的肝臟,給肝臟帶來一定的傷害,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喜傷心我們就算高興也需要注意節度,大喜會傷心,我們需要注意,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獃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老年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例。

思傷脾平時我們需要注意不要過度的憂思過度,這樣會傷害我們的脾臟,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納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郁悶不舒等。

憂傷肺憂慮是會傷害我們的肺部,會傷害我們的呼吸系統,不利於身體健康,憂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極度憂傷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呼吸功能收到嚴重干擾。《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憂郁傷身的林黛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恐傷腎經常的受到驚嚇會傷害我們的腎臟,嚴重甚至可以致死。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頭眩、陽痿,並可致人於死地。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恐則氣下的危險性。

總結:情志和五臟六腑的關系非常密切,情緒的激動就會傷及到五臟六腑,所以養生必須先養心,注意七情五志的變化。

7、養生需養心,健康不請自來,養心有哪些好處?

現在人們非常注重保養自己的身體,肯定注重養生的人都聽過一句話,就是養生不如養心,養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心態一定要好,包括自己的情趣感情思想等等這方面,尤其是老年人在養生的時候最應該注重的就是養心,讓自己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才可以健康度過每一天。其實養心還有很多好處,接下來我們詳細了解一下。

1、保護心氣

養心可以有效的保護心氣,而且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季,在此時天氣非常的炎熱,這也是心臟的生理功能最旺盛的階段,如果在此時能夠把握好自己的心臟,有目的的補充心臟所需要的能量,這樣就可以保護心氣。

2、防止情緒起伏過大

不管什麼時候肯定大家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者是因為天氣的原因導致精神煩躁緊張等等不良情緒,如果本身身體抵抗力就比較低,而且有一些疾病的話,就很容易出現心律失常或者是血壓升高的問題,因此如果能夠養心的話,也可以防止情緒起伏過大,可以避免這一系列的現象出現。

3、減小心臟負擔

在平時如果過於勞累或者是天氣的溫度過高,那麼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顯著提高,從而增加心臟的工作負擔,心臟很容易出現疲勞感,再加上營養這方面並不能供應充足的話,就很容易出現一系列小毛病,所以如果能夠注重養心,那麼這些問題都可以全部去除。這可以有效的預防各種疾病出現。只要大家能夠注重養性,那麼肯定就可以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8、道醫養生,為什麼要強調養心

道醫強調「養生之要,首在養心」,同時道教也認為:「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於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現空赤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亦無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既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這里的「空」、「無」,是要人們要通過修煉使其心境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去掉自私、猜疑、貪欲、憎恨之心等,唯靜者能看得透的境界。
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在情緒波動時,人體會因為精神上的負面刺激造成免疫力的低下。情緒既受大腦皮層的調節,又與邊緣系統、腦干網狀結構、植物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臨床研究發現:緊張的情緒可導致神經功能失調,交感神經系統功能亢進,致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血糖升高,胃腸功能紊亂,有的出現頭痛、腰背痛、唾液分泌減少、呼吸加快、尿頻等現象。緊張的情緒還可以影響白細胞的活動,而白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所以情緒緊張可以降低人的免疫功能。出現各種不同的疾病。人們在感到憤怒和絕望時,身體會大量分泌諸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之類壓力激素,從而誘發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血糖,易怒的人也更容易患有心梗、心絞痛或其他冠心病症狀。此外,許多證據表明那些性情急躁易怒的人很容易出現房顫。
靜心的至高境界是無為。養心務必要養德,德高才能神凝氣定。返樸歸真、道德追求是道家的養生思想 。靜心重在養神,養神說到底是凈化人的靈魂。《養神氣銘》指出:「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則形腐。」神產生於氣,寓舍於形,但卻對形、體、精、氣起著主宰作用,是它們存在的價值和標志。精與神的關系,《固精法》形象地喻為「神似火,精猶油」。精可以理解為人體物質基礎,這種物質生命活動整體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燈之焰。一個人養生長壽,要必須抓住三寶一一保精、蓄氣、養神。(編輯整理甘棠,作者王祥瑞,轉載請註明出處)

9、為什麼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論文100字

養生的最高抄境界是養心。
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襲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百
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度病。其實人和動知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道。

與了解養生 養生就是養心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