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灸哪個穴位最養生?
足三里穴能夠起到防病健身強壯的作用,俗話說得好人老先老腿,灸足三里穴能夠使腿腳靈活可防止衰老預防百病。
2、耳朵上有160多個穴位,老年人怎樣按降壓保健?
耳朵是人體信息的窗口,也是人體肺腑重要的外相,可以反映全身臟腑經絡的信息。經常按摩耳朵,可以調整臟腑。老年人經常按摩耳朵,可以祛病健腦,醒神聰目。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經常會出現耳鳴眩目,失眠,頭痛,神經衰弱的症狀。此時可以將兩掌分別貼於耳部,掌心將耳孔蓋嚴,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餘三指一起或分錯交錯叩擊頭後枕骨部。可以很好的養生保健,對於這些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老年人在閑暇之餘可以向上揪揪耳朵,可以調節和促進人體各系統生理功能,有助於增強體質。輕揉雙耳,並摩擦,可疏通經絡,對腎臟等全身臟器均有保健作用,還可以按摩耳廓,以食指貼耳廓內側,拇指貼耳廓外側,相對捏揉,直至發熱,對腰部保健有一定的好處。向下拉耳垂,先將耳垂搓熱,然後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耳垂微微發熱即可。用食指、拇指提拉住耳廓,自內向外提拉,牽拉的力量以不痛為限,可治療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
耳朵按摩療法可以調整肺腑,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及抗病能力,但是在按摩耳朵時要格外注意耳朵有外傷,或者有其他耳部疾病的患者並不適宜按摩耳朵。老年人,休息時可以按摩耳朵,以通竅健身,祛病健腦,以達到強身健體,防止各種病患的目的。
3、針灸養生常用的主要穴位有哪幾個?
針灸養生經常用到的主要是五大穴位zd,《四總穴歌》里說「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版缺,面口合谷收」,深入淺出地概括了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4穴位的功能與主治,後權世又加上內關穴,這五大要穴對全身起到了重要的養生保健作用。
4、哪些穴位對養生保健有重要意義?
傳統中醫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幾千年以來為人類所利用,不花錢,能治病,人人可以動手,無副作用。「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強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三里內關穴,胸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殷門昆侖穴。
頭項若有病,後溪並風池。
膝前兼胸脅,環跳與陽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一、 風池穴
取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會穴。
方法:1、先將右手拇指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換左手捏拿風池25下;3、雙手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
二、曲池穴
取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屈肘成直角時在紋外端凹陷處,掌心向內取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對面),拇、食兩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2、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三、內關穴
取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少陰心包經絡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與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2、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四、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五、後溪穴
取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骨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用力掐捏捻揉左手後溪50下;換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後溪50下。2、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六、環跳穴
取穴: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經驗取穴:側卧屈股,術者以拇指掌指關節橫紋壓在大轉子凸點上,指頭指向脊椎,拇指尖之處是穴。
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會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
七、足三里穴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足陽明胃經合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1、穿著內衣正坐,雙腿屈膝,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壓在兩腿足三里上,餘四指並攏扶住小腿肚,兩拇指同時用力按揉50下。2、雙掌同時拍打兩腿足三里50下。足三里是降虛火、定神志、強壯保健的要穴。
八、殷門穴
取穴: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連線上(臀橫紋至膕橫紋正中連線上),承扶下6寸。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方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正坐床上或椅凳上,用兩手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2、兩手掌分別按兩腿殷門,同時上下摩擦50下。
九、陽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側,當膝下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八會穴中的筋會穴。
方法:1、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餘四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用力揉捻50下。2、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用力拍打各50下。
十、昆侖穴
取穴: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食指按住右足昆侖穴,拇指按在右足內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時用力捏拿50下;換左手捏拿左足昆侖穴50下。2、兩拇指分按兩足昆侖穴同時揉捻50下。
5、常用的艾灸保健穴位有哪些?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
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
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6、我對艾灸保健很感興趣!網上查過保健應灸穴位,但不知道中老年還有身體虛弱著用保健灸法一年中應灸多長...
保健嗎!要堅持長時間。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每周一次或根據傳統的養生方法選擇每月的初一 十五各灸一次。還可以初八 十八 二八。重在堅持!!!!!
7、雨水節氣怎樣按摩穴位來養生保健
雨水節氣關節痛基本都是風濕性的關節病,以肩關節、膝關節疼痛為主。
一、膝關節取穴
【犢鼻穴】它可是膝關節病的剋星,這個穴位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又名外膝眼穴,在膝蓋骨下緣的外側凹陷處。用拇指或食中指按揉,用力方向斜向上方,以有酸脹感為宜,每側按揉3~5分鍾。
【伏兔穴】: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處。用指揉法,因為伏兔穴肌肉比較豐厚,力度宜重,有酸痛感為佳,按揉3~5分鍾。
【梁丘穴】: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兩寸處。用指揉法,指端垂直點按揉動,這個穴位點按力度宜重,按揉3~5分鍾。
【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在小腿外側近膝蓋的位置有個比較突出的骨頭叫腓骨小頭,在它前下方的凹陷處就是陽陵泉,指端點按,以有酸脹感為佳,每次3~5分鍾。
二、肩關節、臂、肘關節痛取穴
【外關】:前臂外側,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外關穴點按的時候要用拇指指端垂直點按,食指放在對側相同位置上(內關穴),以加強刺激,點按3~5分鍾。
【陽谷】: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陽谷適宜用指尖點按,位置比較狹窄,點在穴位上有酸疼感,一般點按2~3分鍾即可。
【陽池】: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陽池穴位置也比較狹窄,適宜用指尖或者比較尖銳的東西點按,酸麻感較輕,疼痛感較重,一般點按2~3分鍾。春季天氣反復,尤其現在,春寒料峭,乍暖還寒,一定不能及早脫下棉衣,要注意保暖,遵循季節規律進行養生。
8、第五:養生題 提升人的正氣的四大穴位是哪四個?
養生養什麼?其實就是養人體的正氣。因此,我們強調養生保健從根本上講就是如何扶養正氣,《金匱要略》治療雜病的最大特點就是注重扶持人體正氣,而扶正之中,又貴在脾腎。為什麼這么說呢?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
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那灸哪裡才能溫補脾腎呢?宋代醫家竇材在《扁鵲心書》中告訴我們,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以上竇材提到的4個穴位,就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
我們每天可以對這4個穴位進行艾灸15~20分鍾,以皮膚發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有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平時也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有人可能會問,這幾個穴位我先灸哪個,後灸哪個啊?有沒有順序啊?有,我告訴你這個順序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部,後灸四肢。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門穴,然後再分別灸腹部的中脘穴、氣海穴、關元穴。
中醫講「久病無實」「久病必虛」,慢性病一般會導致氣血不足,需要用補的辦法調。艾灸是溫熱的,所以能益氣溫陽,使正氣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養生益壽的效果。
孫思邈有言「要想人常安,三里長不幹」,古語也有「針之不到葯之不及,必須灸之」「家有三年灸,郎中不用來」的說法,可見艾灸之功不容小覷。
9、即保健又強壯身體的穴位是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百合穴,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灸「足度三里」能補中益氣,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調整消化系統使版之功能旺盛,吸收營養增加能源,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病和抗過敏功能,對全身各系統都有強壯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