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學習古人睡覺養生

學習古人睡覺養生

發布時間:2020-12-23 08:23:53

1、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怎樣的?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2、古人對於睡眠有何重要性

中國古代,講究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古人來說,睡覺是一種享受,也是一門學問。

明代陳繼儒《珍珠船》說:「睡是眼之食,七日不眠,眼則枯。」古人的睡有時像行為藝術。唐宋的傳奇人物陳摶(陳希夷)達到了睡的巔峰,有時一睡數年,正所謂「昏昏黑黑睡中天,無暑無寒也無年」。陳希夷後來因睡成仙。宋朝寇朝一曾經隨陳希夷學睡,僅學一點皮毛,便已經出神人化。劉垂範訪寇朝一,逢寇睡覺,鼾聲迴旋激盪,劉回來對人說:「寇先生睡中音樂,雄美可聽,是用雙門鼻孔吹奏的夢鄉曲。」人問:「記譜沒有?」劉以濃墨塗紙,說叫《混沌譜》。

古人的睡眠讓現代人看起來十分的羨慕。許多古人經常睡意蒙嚨,不舍晝夜,隨時就睡,想怎麼睡怎麼睡。《列子》記黃帝晝寢,夢游華胥國;諸葛亮睡足醒來,伸著懶腰吟誦:「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陶淵明說:「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睡覺的問題,古人有一套

遠在秦漢時期,人們就看出了睡覺對養生的重要性。1972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了一批漢簡,其中有醫書《十問》,就披露了時人對睡覺的認識:「一昔不卧,百日不復。」

至於什麼時間睡覺,如何睡覺這些問題,古人也是自有一套說法。

中國養生家們有過不少有益的睡眠養生方法,簡便易行而且卓有成效。子午覺就是睡眠養生法之一,其方法為:每天於子時(夜23—1時),午時(中午11-13時)兩次入睡。因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極不平衡,此時靜卧,可避免氣血受損。古人將睡眠的時間規律總結為:「春夏宜早起,秋冬任宴眠,宴忌日出後,早忌雞鳴前。」

也就是說,在古人看來,上床的時間最晚不宜過夜半子時,即23點至次日凌晨1點。明代謝肇淛的《五雜俎》「事部」中還曾說過:「夜讀書不可過子時」,「蓋人當是時,諸血歸心,一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矣」。意思就是,讀書的時間不能超過子時,如果熬夜讀書的話將嚴重透支健康。

另一方面,古人則崇尚「早起」。據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宋太宗保持著良好的睡眠習慣,「深夜就寢,五鼓而起」。但是這卻苦了需要上早朝的臣僚們,他們起床時間必須比皇帝早,所以才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的痛苦,這個時間段是現在的凌晨3點到5點。

睡如弓,古人論睡姿

至於睡姿,古人也是諸多講究。清代李慶遠《長生不老訣》提出「卧當如犬」,說:「犬之為物,其卧地也,恆側其身,伸前足而蜷其後足,直起頸,如此則內臟舒伸,而百脈調勻,氣血周行,可以無阻。氣能周行則清,氣清神安,神安則心定,如此入睡,魔不能擾,此其旨也。」

李氏這席話,可說是「睡如弓」古訓的詮釋,要求人們睡眠時身體側卧、彎背、屈膝、拱手、似兒居母腹狀,令四肢百骸、皮肉筋骨處於充分的松馳,使精氣內守,安然入眠。

各種睡姿中,古人比較崇尚的就是側卧。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提到:「屈膝側卧,益人氣力,勝正偃卧。」中國道家也同樣崇尚這個觀點,《道藏·混元經》中就有:「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側曲。」身體側向哪個方向也有講究。古人認為,側卧以向右為佳,有人甚至稱這是「吉祥睡」。清代曹廷棟在《老老恆言》「安寢」條即稱:「如食後必欲卧,宜右側以舒脾氣。」

古人慾安眠,睡覺有忌諱

為了能更舒服地睡覺,古人甚至對睡覺這件事還有著十大忌諱。

(1)睡眠不可仰卧。古人說:「睡不厭蹴,覺不厭舒」,睡時宜側身屈膝,則精力不散,醒時宜舒展活動,則氣血流通。如果仰卧,則體直不舒,肌肉不能放鬆,且手易搭胸,多生噩夢,還會影響呼吸與心跳。

(2)睡眠不可憂慮。睡時一定要專心安穩思睡,不可胡思亂想,古人說:「先睡心,後睡眼」。這是睡好的重要秘訣。如果睡下以後思前想後,甚至憂愁焦慮,這樣不但會失眠,而且對身體的損害會比白天更大。

(3)睡前不可動怒。《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凡情緒的重大變化都會引起氣血的紊亂,以至於導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惱怒,還應防止任何情緒的過激。

(4)睡前不可進食。臨睡進食容易增加胃腸負擔,既影響入睡,又傷害身體。如睡前感覺飢餓,飲食後也必須稍休息一會再睡。若夜卧以後,在床上進食,則對身體更為不利。

(5)睡卧不可講話。古人常說「食不言寢不語」,中醫認為,肺為五臟華蓋,主出聲音。凡人卧下,肺即收斂,如果此時言語,則易耗肺氣,這好像鍾罄一樣,不懸掛不能發聲。另外,睡前說話也會讓精神亢奮,思想活躍,從而影響入睡,導致失眠。

(6)睡卧不可對燈火。睡卧時面對燈光,會使心情不能安定,不僅使人難以入睡,而且也易醒。

(7)卧不可對火爐。如果睡覺時頭對火爐,容易火氣蒸犯,令人頭重目赤或患癰腫瘡癤,還會容易感冒。《瑣碎錄》說:「卧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且由於溫度過高,容易在人睡後將被撩開,反而著涼;或夜間起身,亦易受寒。

(8)睡時不可張口。孫思邈說:「液卧常習閉口」,是保持元氣的最好方法。張口呼吸有好多缺點,不僅不衛生,而且易使肺臟受冷空氣的刺激,胃內也易進入涼氣。

(9)睡時不可掩面。臉被覆蓋的話,會使人呼吸不暢,而且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對於身體健康極為不利。因此「三叟歌」中有「下叟前致詞,夜卧不覆首」之語。

(10)卧處不可當風。人體在睡眠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風邪的侵襲比平常容易。

陳摶老祖,主張以睡眠養生,他可是能夠一眠數日,是位有名的睡仙。(網路圖片)

蘇東坡睡眠八字,延年益壽訣

北宋大詩人蘇東坡,對睡眠也有很深的研究,他宣導一套獨特的睡眠八字延年益壽訣,即姿勢、按摩、定心、准時。

(1)姿勢,睡眠時用「右卧」、「屈左腳」,這種恰當姿勢可避免壓迫心臟或手臂按胸而引起惡夢。

(2)按摩,睡前按摩腳底湧泉穴,左右各200次能迅速人睡。

(3)定心入睡時放鬆身體,消除雜念,調息定心,自能安睡。

(4)准時每天准時睡眠,准時起床,起床後用十指頭搓梳頭發200遍以醒腦提神,然後再搓兩手,輕摩面部以健康美容。

為了找到最舒服的方式促進睡眠,對於睡眠的朝向,古人也下了一番功夫。
古代養生家不建議北首而卧,因為北方屬水,陰中之陰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卧陰寒之氣直傷人體元陽,損害元神之府。《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頭勿北卧,及牆北亦勿安床」;《老老恆言》「安寢」條也說,「首勿北卧,謂避地氣。」
《禮記·玉藻》提出「恆東首」即一年四季均面向東睡,據說是日出東方。但《呆隹心鑒》則提出:春、夏「首宜東」,秋、冬「首宜向西」。如果東西沒有床,則「以南首為當」。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稱:「凡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意思是,春夏兩季,睡覺時宜頭朝東,腳朝西;秋冬兩季剛好相反,宜頭朝西、腳向東。宋代蒲虔貫《保生要錄》中也提到:「凡卧,自立春後至立秋前,欲東其首;自立秋之後至立春前,欲西其首。」總的來說,古人都比較推崇東西向的睡法。

不管古人怎麼睡,我們現代人也確實回不到那種時代背景中去了,只是古代流傳下來一些養生之法,我們倒是可以略有借鑒,畢竟睡眠大事,從古至今都是重中之重。

3、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4、古人睡養生覺,說「眠不北向」是迷信還是科學?

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可能生活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有一個活動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做的,那就是睡覺。在生活中不論我們是遇到了煩心事,還是需要放鬆還是懶惰了,睡覺都是我們的首要選擇。那麼既然要睡覺,睡養生覺,當然是最好的選擇,關於養生覺,古人有一句俗語叫做「寢不橫屍,眠不向北」,這句話又有什麼意思呢?

首先前半句說「寢不橫屍」,意思就是說睡覺的時候不要像已經死掉的人一樣仰面而睡,這里說的是我們睡覺的姿勢,在古人看來,對著天空這樣直接睡的話是非常不吉利的,因為就像死人一樣。

其實這句話也不僅僅完全是迷信,從現代醫學角度而言,人如果採用這樣仰面而睡的姿勢的話,我們的雙手就容易找不到舒服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將手放到胸部以及腹部的位置上。採用這樣的姿勢的話,我們的心裡就會被帶來壓迫,在睡夢中很容易出現打呼嚕以及做噩夢的情況。

與此同時仰面而睡,還極其容易讓我們的口水嗆入氣管,嚴重的時候甚至於會導致在睡夢當中窒息,所以不論是出自於哪種角度,最好還是不要採用這樣的睡覺姿勢。

然後我們再說這下半句「眠不向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睡覺的時候頭部不要朝向北方,那麼這句話有道理嗎?

實際上有關於這句話,在我國的古書當中就有關這句話的講解,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樣的睡覺習慣和我國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為我國處在北半球,南方是比較暖和的,因此南風都比較暖和,而北風都比較寒冷,因此睡覺的時候頭部不向北部朝著,也就是要避開陰面。


在秋冬季節,我們的頭部如果受到很多陰冷氣息影響的話,那麼就很容易招致一些疾病的困擾,所以頭部不朝向北邊,也是出自於對自身安全以及健康的考慮。

5、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樣的?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6、古人對於睡覺有何講究?為何他們不及現代人長壽?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養生的意識,現在讓我們比較重視的就是睡眠養生,那古人是如何通過睡眠養生的呢?在原始人時期,睡覺幾乎不講場所,倒地就睡,在漢代以前,中原的漢人是沒有床的,沒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那種床,那時其實大多數人也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卧,就像我們在電視劇里看到的那樣,往地上鋪個草席就可以睡覺就座。

一、席居文化

席居文化最早是起源於先秦時期,幾乎就相當於現在的桌椅板凳式的起居方式,下面都是硬硬的地板,肯定睡起來不舒服,但是就這樣的文化在中國已經有了7000多年的歷史,從現有的資料表示,大概是從西周到兩漢時期,在後來的幾千年裡,雖然我們中國有了更舒適的軟榻,床,但是這種文化影響著朝鮮日本當地的文明,就比如說現在日本人正在用的榻榻米,在最初就是起源於我們中國的席居文化,只不過他們也在不斷的完善。

二、古代枕頭

據專家考古大概在1萬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用枕頭了,最早的用處只是人們墊高頭部去睡覺,主要還是為了防止蟲子爬進耳朵嘴巴鼻子,當時大多都是像木棍,石塊之類的硬物,再後來又變成了軟枕,但是我們看古裝劇大多都會發現,為什麼古代人要用那麼硬的瓷枕。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提到了解釋。“長期使用瓷枕可以清心明目,甚至還能對抗各種肩頸病”。

三、古代人壽命普遍不高

但是即使古代人對於睡覺養生再重視,在長壽方面他們也不及現代人長壽,這還是源於古代一些外在因素,在農耕社會,幾乎所有老百姓都要靠天吃飯,但是萬一有點意外,又沒有其他的防範措施,每年旱災都有很多,吃飽穿暖都是問題,再加上時不時的戰爭侵襲,一些疾病也得不到及時的救治,百姓壽命普遍不高。

7、古人一天睡幾個小時學習讀書,我想學學

不是說一天睡幾個小時,你要學的是古代人刻苦求學的精神,比如頭懸梁,錐刺股,圓木警枕等故事都可以作為借鑒。

8、千金難買睡得好,古代養生家是怎麼睡覺的?

千金難買睡得好,這句話只有在失眠的時候才會體會到,看著別人都沉沉入睡,而自己卻失眠睡不著,那自然就能夠體會這種感覺,那麼古代的養生家是怎麼睡覺的呢?接下來就來具體說一說。

古代養生家睡覺,首先肯定要注意睡覺的時間,如果過早肯定誰也睡不著,那自然就不太適合睡覺,所以一定要選擇好時間,然後就是對於床上的物件,千萬不要擺放一些讓人難以入睡的東西,比如說一些恐怖的掛件,或者說一些讓人看著很激動的東西,這些都會影響到相關的入睡以及睡眠質量。

同時也一定要注意好睡眠的姿勢,姿勢決定了睡眠當中的質量以及睡醒之後人身體的功能情況,所以一定要保持一個正確的睡眠姿勢,這樣子才能提高相應的睡眠質量和效果。同時,相信大家在平常的電視劇或者小說裡面都有看到過古代人睡覺還會在旁邊放上一定的香氣之物,這些帶有香氣的東西,自然就能夠幫助入睡,起到一定的催眠效果,當然,在現在也可以進行相應的採用,也是有一定的效果。

當然,對於古代的養生家來說,也同時很注重寒頭暖足這個說法,主要就是說在睡覺的時候盡可能的保持頭部的溫度不要太高,這樣子很容易讓人難以入睡,而盡可能地確保腳部溫暖起來,這也是冬天腳如果很冰涼的話,是很難夠入睡的原因。

9、古代人養生很重視睡覺,現代人要養生該向他們學習些什麼?

古人是我們看不透的人,古人的生活方式我現代人的生活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甚至可以說古人有很多行為方式是我們現代人無法理解的,但是古人卻在養生方面很注重,比現代人要健康很多,那麼現代人該向古人在養生方面學習什麼。

1、經絡養生

我們現代人認可經絡的存在,但是古人卻相信經絡的存在,不然古代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神話故事,而且古人還認為經絡養身對身體非常有用,古人在皇帝《黃帝內經》當中就曾記載過,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

可見經絡養生對於古人而言有多重要,所以古代中醫認為,疏通經絡可以作為治病的重要方法,其次就是認為中醫養生可勇於古代生活當中,所以古代才有了按摩、針灸的治病和調理方法。

2、飲食養生

古人對於飲食方面非常注重,雖然電視上也曾演過許多相同的場景,但卻能夠感受到古人對於飲食方面有多注重,但是現代人卻經常點外賣,不做飯,而在古代家家戶戶都要做飯,就算是貧窮人家,吃不起貴的東西,在飲食方面也格外主動,有能力的古代的人飲食養生更加註重,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飲食養生的方法。

3、修身養性

現代我們常說人想要一個好身體,就不要身體,而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古醫家孟說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這句通俗的解釋,人想要一個好的身體,就要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

與學習古人睡覺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