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不能養生

中醫不能養生

發布時間:2020-12-21 17:14:05

1、中醫養生講究什麼?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體的機能要和自然界的變化保持一致才能維持生命,這就是「天人合一」的觀點。

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謂「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和於陰陽,調於四時」。正因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氣血運行都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從古到今,氣候——物候——病候,成為中醫養生學家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當氣候變化時,人體必然會產生某些反應。如春夏季節,天氣變暖,在人體蟄伏一冬的陽氣開始向外生發,推動血液趨向於體表,皮膚的血液循環加快,汗孔疏泄,多汗,這是機體在以出汗散熱的方式來調節體內陽氣的過分亢盛。而在秋冬季節,隨著氣溫的降低,人體要保護陽氣不受傷害則陽氣應該內斂,氣血趨向於里,表現為皮膚緻密,多尿少汗,這是機體在保證人體陽氣不過分向外耗散,同時又可保證人體水液代謝排出的正常。
中醫認為人的脈搏可以反映人體生理和病理,稱為「脈象」。而人體脈象也會因四時氣候變化而變化。明代李時珍在《四言舉要》書中說:「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暖,是謂平脈。」即是說春夏脈象多見浮大,秋冬脈象多見沉小,這是由於春夏陽氣升發,氣血涌動,就好像燒開水一樣,陽氣是熱量,血好比水。水開了,就會沸騰,並向上翻滾,同理血會向人體表面走,並運行激烈,充斥脈道,故親觸可得,脈形大。而秋冬季節,陽氣收斂,熱量不足,血脈運行比較平靜,位置靠下,故重按才得,脈形小。
中醫還認為,晝夜晨昏對人體也有影響,人們的生活作息要順應人體陰陽的變化,夜間陽氣內斂就應該及時休息,長期熬夜會使機體陰陽失調,耗傷氣陰,產生很多疾病。

2、中醫養生有用嗎?

其實養生方式的選擇要有講究,要結合個人身體環境,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同樣的養生手段,要有整體觀念。養生是為了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若利用中醫葯養生其實保健作用還是很大的,目前我國的中醫葯在養生方面還是具有很大價值的,較為實用,因此被人重視。
利用中醫葯獨特的價值與優勢,即能起到葯用價值,還能有食療功效。中醫認為,多數人身體都處於亞健康狀態,身體容易出現濕、痰、寒等問題,而這些問題若沒有及時進行改善,很可能使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可見中醫葯養生的主要方向是預防,而非治療,一切防患於未然。

中醫養生除了服用中葯調理,還可以通過針炙、按摩、推拿、拔罐等中醫手段,也有利於疏通身體經絡,使身體血液循環恢復正常,更能使身體排毒功能恢復正常,久而久之最終還是有利於身體健康。

3、為什麼開健康養生館不能帶中醫葯的字眼

目前,全國正在開展進一步整頓醫療秩序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行動中,一些地方就有關中醫監督的范圍、內容界定等難點問題提出請示,為此,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辦公室、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做了批復如下。批復明確,非醫療機構及其人員在經營活動中不得使用針刺、瘢痕灸、發泡灸、牽引、扳法、中醫微創類技術、中葯灌洗腸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侵入性或者高危險性的技術方法;不得開具葯品處方;不得宣傳治療作用;不得給服務對象口服不符合《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名單》、《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規定的中葯飲片或者《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規定禁用的中葯飲片。對違反規定的行為,應當按照《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批復還指出,在中醫醫療監督工作中,發現以涉及中醫葯的「預防」、「保健」、「養生」、「氣功治病」、「醫學研究」、「疾病研究」、「健康咨詢」、「理療」等為名,或假借中醫理論和術語開展宣傳、培訓、講座、體驗等涉嫌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牟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對不屬於本機關管轄的,應當按照《行政處罰法》、《衛生行政處罰程序》的有關規定移送有管轄權的機關處理。任何機構和人員開展醫療氣功活動,應當符合原衛生部《醫療氣功管理暫行規定》。

4、中醫飲食養生的傳統禁忌有哪些?

食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學說,是中華傳統飲食宜忌的重要理論依據。中醫認為飲食物的養生調理作用,絕非專指珍奇美味,也不只是講「營養素」有無多寡,而是根據病證、病位、病性和病人年齡性別、身體素質類型及四季天時、地理因素,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的理論,來分析並選擇食物的宜與忌。這種豐富多彩、辨證科學的飲食宜忌觀,在近代營養學和西醫理論中是沒有的。
但是,飲食養生中,也有應禁忌的注意事項。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注意飲食禁忌,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經驗。漢代以前有《神農食忌》、《黃帝雜飲食忌》;東漢時期,張仲景《金匱要略》有「禽獸魚蟲禁忌並治」和「果實菜谷禁忌並治」,提出了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後世進行了廣泛的實踐,逐步有所發展。如果飢飽失常、飲食不節,就會影響人體的正常機能。《內經》認為,人能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飲食有節」。「節」就是節度與控制,要求吃飯時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過飢過飽,不過冷過熱,不暴飲暴食,食物的種類要調攝合理,不偏食,不零食等。如不知節制飲食,就會生病。《靈樞》中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素問》中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說的是食無定時無定量,經常飢一頓飽一頓的害處。《內經》還認為,過食肥甘厚味,容易產生內熱,甚至會引致癰疽瘡毒;過冷過熱,不僅傷害脾胃,還能傷肺;偏食偏嗜,不僅會引起多種疾病,甚至會影響壽命。
《素問》提醒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並且告誡人們要「飲食有節」,「謹和五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經常保持人體「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如果飢飽失常、飲食不節,就會影響人體的正常機能。《內經》認為,人能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飲食有節」。「節」就是節度與控制,要求吃飯時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過飢過飽,不過冷過熱,不暴飲暴食,食物的種類要調攝合理,不偏食,不零食等。
如不知節制飲食,就會生病。《靈樞》中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素問》中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說的是食無定時無定量,經常飢一頓飽一頓的害處。《內經》還認為,過食肥甘厚味,容易產生內熱,甚至會引致癰疽瘡毒;過冷過熱,不僅傷害脾胃,還能傷肺;偏食偏嗜,不僅會引起多種疾病,甚至會影響壽命。《素問》提醒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 精神乃殃」;並且告誡人們要「飲食有節」,「謹和五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經常保持人體「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與中醫不能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