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的原則?
天人合一養生必須遵循順應天地自然變化、順應人體生物鍾走時,使養生生活化,否則將有悖天人合一養生。
1.順應天地自然原則順應天地自然是「天人合一」養生的根本原則。這個原則要求養生以天地為法則,觀察日月的運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順從陰陽的消長,根據天地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來調養身體,吐故納新,養精守神,使心神、形體應和於陰陽的變化,調適二十四時氣候的變化,遠離世俗的紛擾,悠遊於天地之間,達於八荒之外,以求自強不息,怯癇增壽。
2.順應人體生物鍾的原則現代生物鍾學說與「天人合一」理論不謀而合,並使天人合一養生理論融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順應人體生物鍾成為天人合一養生的又一原則。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依賴於自然界才得以生存。現代科學發現:人體血液中的60多種化學元素,居然與地殼中的化學元素有明顯的相關性。令人驚奇的是地殼中的元素與人體血液中元素豐度(即含量)的分布規律是完全一致的。不僅如此,人體的生物鍾與大自然的變化也是一致的。
「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就人類養生而言,凡事都應順應生物鍾,這是生物鍾養生的基礎。
3.融入生活的養生原則養生不能為了養生而養生,刻意行之,而要順乎自然,法於自然。所以要把養生融會貫通到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順應生活的養生原則。如保健養生所用的按摩、針灸之類的方法,容易理解,容易學習,容易操作,易於中老年人學習掌握,把它融入到生活習慣當中就容易收到極好的效果。即便是飲食養生,也不講究山珍海味、人參鹿茸,而是日常接觸比較多的常見食物,只是在使用的方法上稍有講究。比如:主食與副食的平衡;成酸性食物與成鹼性食物的平衡;葷與素的平衡;飢與飽的平衡;雜與精的平衡;寒與熱的平衡;干與稀的平衡;攝入與排出的平衡;動與靜的平衡;情緒與食慾的平衡等等。
2、七天的養生名字
一個療程。
3、女人養生 必須遵循的七條黃金法則
很對 就這樣做了 不過要堅持吧
4、什麼是瑜伽七日斷食療法
【斷食的起源】
我們都知道瑜伽是從哪裡傳到中國的?(印度)當然,在印度的瑜伽界里更離不開斷食!斷食是印度最古老的自然療法之一,瑜伽斷食療法它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健康自在的斷食療法?新生。
斷食療法源遠流長,至今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如佛家有六齋日、十齋日的過午不食、閉關靜坐。道家有言:「不食者神明而長壽」。孔子家信也說「食氣者壽」。古代的聖哲賢人經常斷食,不只為了健康,還為心智及靈性的提升,因為他們認為「填飽的胃不能思考」 ( 斷食時因不需要用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腦會變得更清晰)。
對一切生物來說,斷食是天賜給身心的改造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動物界中,不管是獅,虎,象這樣的大型動物,還是鼠,蟲這樣的小動物,只要一生病,就會自己尋找一處靜謐的地方,通過徹底的放鬆,休息,不吃不喝,以消除病毒,恢復健康,這就是動物界的斷食法。植物界的各類植物隨四時運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其中周期性的冬藏是其生生不息的關鍵所在,這便是植物界的斷食。人類雖然擁有發達的科技文明,終歸是生物界的一分子,也許要遵循自然的法則,方能拒絕疾病的侵蝕,擁有健康而幸福的生活。
【我們為什麼要斷食?】
首先,我們來看今天大家關注的健康話題。什麼才是真正的健康?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身體健康不用多說,只要不出現酸、脹、痛、麻、癢以及保證各個臟器生理功能正常等就可稱之為健康;再來看看心理健康,出現脾氣暴躁、易怒,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自閉症等等這些不良情緒可以稱之為心理健康嗎?答案是不能!所以,現代95%人以上都處於亞健康的階段(包括嬰兒出生還會有可能得黃疸)。
是什麼因素導致我們現代人出現亞健康了呢?答案很簡單,看看我們周邊的生活環境有沒有污染?我們所吃的食物有沒有農葯化肥、防腐劑、色素、調料、鉛汞等形形色色的毒素?這些毒素隨著人們的一日三餐堂而皇之地進入體內,緊附在人體臟腑器官、腺體等各種毒素難以排除,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對人們的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保健之道要避免身上產生毒素,及規律的清除毒素,清除毒素最好的方法就是斷食!
【斷食的功效】
1)身體方面的效果
循環系統:斷食可以對我們的循環系統疾病有很大的幫助及提高。比如:因為三高食物的攝入造成我們人體血液粘稠、血脂高、膽固醇高。通過斷食,可以有效清除緊縛在血管壁上血液垃圾,恢復血管彈性等等之功效;
腸胃病:斷食還可以調理我們的消化系統,恢復正常功能;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胃都是處在暴飲暴食,飲食不當等因素下工作的,久而久之,腸胃負擔過重,紊亂了正常的消化功能,最終導致了一系列的腸胃病。通過斷食,可以恢復胃囊大小,還原本真的消化功能,達到一定的改善腸胃病之功效;
其他;通過斷食還可以改變體質,對虛弱和過敏體質、皮膚病、痔瘡等都有很大的療效;因為能夠徹底的排除毒素,故對酒精中毒、煙癮者、重金屬中毒等等。而且還可以豪不困難的解出煙、酒等不良嗜好;
2)心靈方面的效果
斷食使人心情愉悅、身心安定;斷食使人增加意志力、記憶力減少壓力;斷食使人減少雜念、貪念、慾念;斷食使人頭腦清晰,思維更加敏銳!
3)斷食瘦身減重效果
斷食期間體重前三天以1到1.5公斤,第4、5天以0.5到1公斤,第6、7天以0.3到0.5公斤均勻的速度減少,(這是因人而異,萬千瑜伽開設過的斷食班中,減重最多的為14斤,最少的3.5斤)斷食期間大便減少,呈黑綠色、惡臭、叫宿便。體內的有害物質被排泄出來,尿量也逐漸減少,顏色變濃。(屬於正常)而腸胃在斷食五天後,會減少或者停止胃酸分泌,開始進入休眠狀態,進行調整。同時,斷食期間,我們的視覺、嗅覺、聽覺、以及觸覺會變得異常的敏銳!
【七日斷食的基本流程】
(首先必須在專業的指導下方可進行,不可隨意自己在家裡做斷食!)瑜伽斷食法對現代人是非常實用的,與「苦行」 的絕食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斷食過程中,並非什麼都不吃,可以被視為一種科學的養生法。只要持之以恆地加以實踐,健康與體能情況自然會有飛躍性的提高。
「七日瑜伽斷食」:通過老師特殊的飲食指導,七天漸斷食+三天復食,同時每天瑜伽體式及各種瑜伽功法的練習(舌根收懾法、氣脈食、壓胃法、靜心能量呼吸法、感觀收懾法、契合法、腸胃蠕動功、瑜伽喝水法、8字揉腹法等),激發身體的能量,減輕飢餓感,增強腹部腸胃功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出糞便,達到瑜伽自然療法的神奇效果。
(特別強調!斷食不影響生活,學習和工作,每天在吃飯的時間練習瑜伽功法)排除毒素的同時卸掉內心的壓力,輕松喜悅由心而生。
【如何做到斷食後不反彈?】
斷食不反彈秘密就是正確的復食!
復食的工作非常重要,若復食的好效果加倍,復食不好則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反效果。必須經過專業老師根據每個人情況個別指導。
通過斷食一周時間趕走毒素,趕走不良情緒,趕走壓力,身體清凈,心靈喜悅如獲新生!
5、什麼是韓國七天養生法?
不知道,可能是食譜
以下是韓國健康食譜
1、韓國人的養生食品:海帶
海帶是韓國人最常食用的食品之一,從過生日、坐月子到吃早餐,韓國人頓頓都少不了它。營養學家認為,海帶中所含熱量較低,膠質和礦物質較高,易消化吸收,抗老化,多吃不用擔心發胖,是理想的女性健康食品。在韓國,海帶最常見的吃法是加醋涼拌,或者放點蒜末做成韓式海帶湯。
2、韓國人的養生食品:粥
粥也是韓國最常見的養生食物。韓國街頭有很多大型高級連鎖粥店,一碗粥的價格通常很貴,約合35-56元人民幣左右。粥里一般添加海鮮、肉絲、蔬菜、杏仁、松子等,配合肉湯、菜湯長時間熬煮,能起到助消化、增食慾的作用,胃口不好和身體虛弱的人最適合食用。由於蕎麥中含有抗氧化物維生素P,降血壓和助睡眠效果很好,蕎麥還被稱作大腸「清道夫」,韓國人喜歡將蕎麥和大米一起熬粥。
3、韓國人的養生食品:白菜
白菜也是韓國人生活中重要的養生食品。營養學家認為,白菜有退燒解熱、止咳化痰的功效,還能抑制乳癌細胞。所以,韓國人吃火鍋時,一定要加點白菜進去。
4、韓國人的養生食品:芹菜汁
每天早晨喝一杯蔬菜果汁,有增加活力及穩定血壓等功效。幾乎所有的蔬菜果汁皆有幫助排便的功能,有習慣性便秘的人最適合用蔬菜果汁食療來調整體質。
材料:芹菜40克-50克、高麗菜80克-100克、柳丁(帶皮)30克、胡蘿卜與蘋果各150克-200克。
做法:把芹菜包在高麗菜內打成汁,與其餘果汁調和。
說明:芹菜對於咳嗽、多痰、痔瘡都具有療效,同時又能健胃利尿。
5、韓國人的養生食品:高麗菜汁
材料:高麗菜200克、胡蘿卜200克、蘋果200克。
做法:先將高麗菜切碎,用榨汁機榨成汁,早晚各一杯。
說明:這種蔬菜果汁內含豐富的鉀,具有維持鹽分平衡的功能,對高血壓及血管硬化具有預防及穩定作用。
6、韓國人的養生食品:菠菜柳橙汁
材料:菠菜30克-70克、高麗菜80克-100克、柳橙(帶皮)30克-40克、胡蘿卜與蘋果各150克-200克。
做法:菠菜和高麗菜要先切碎才容易打成汁。
說明:菠菜富含維生素B1,可改善惡性貧血等病症,對氣喘、蕁麻疹也有效。
7、韓國人的養生食品:小黃瓜汁
材料:小黃瓜一根、檸檬30克、柳丁半個、胡蘿卜200克、蜂蜜適量。
做法:小黃瓜含豐富維生素C生化酵素,應該最後加入。
說明:小黃瓜常用於美容,也有助於利尿,對改善呼吸困難也有效,還能促使皮膚柔細光滑。
6、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適應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時刻都離不開自然環境,古代醫者通過長期生活和醫療實踐逐步認識到,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之中,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系。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種種必要條件。這些條件的異常變化一旦超出人體的適應能力,就會使人患病。《內經》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稱方為「人與天地相應」。《素問》雲:「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天」和「地」代表的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要依賴天地之氣而生存,都要受四時氣候變遷的制約。人也如此。比如春夏季,氣候溫熱,人體陽氣行於體表;秋冬季,氣候寒涼,人體陽氣內斂閉藏。由於人體能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方能在生理上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從而促進機體的成長和發育。祖國醫學認為,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生、長、化、收、藏的自然規律,也是密切相關的。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可見人的生命活動,時時受著大自然的影響,因此,研究養生長壽之方,首先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
所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是指四時六氣而言。四時,就是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氣候特點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四種不同的氣候,按其性質來分,可歸結為二類:溫與熱是一類,涼與寒是一類。用陰陽來說,前一類屬陽,後一類屬陰;亦即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四時變化是一切生物在其正常生命活動中所必經的過程,所以古人總結出一條規律就是生→長→化→收→藏。《素問》雲:「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說的就是這條規律的重要性。
寒熱溫涼,僅僅是四季氣候的簡單變化。其實自然界中還存在著其他各種復雜的氣候變化,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又歸納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因素,或稱「六氣」。當這六種氣候變化因素處於正常狀態時,就為生物的生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例如春三月溫暖、多風,夏三月由暖而熱、多暑濕等,這都是在某一固定時期出現的氣候變化。但這種變化要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過,亦無不及。一切生物都能適應四時的轉移和六氣的變化而發展成長,這是一種正常的規律。
一切事物有常必有變,有順必有逆。氣候變化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反常的氣候變化會給生物帶來不利的影響。所謂反常變化,是指氣候的太過和不及而言。比如,春天已到,氣候應溫而反寒,秋天已到,氣候應涼而反熱,這是不及;夏天應熱而反涼,冬天應寒而反溫,這是太過。太過與不及都是反常氣候。上述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處於反常氣候中就會對一切生物的生長發展不利,所以中醫又把反常氣候中的「六氣」稱為「六淫」。
除了天時變化外,地土方宜也是對人體有影響的,中國人口眾多,土地廣闊,因此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水土環境,人民也有不同的生活習性。比如西北地區,氣候寒冷,地高多燥;東南地區,氣候溫和,地卑多濕。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人體的生理變化,也有顯著的不同。由此不難理解,「人與天地相應」的理論在祖國醫學領域里已成為中醫整個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攝生預防,其特點之一,就是認識到人類的生存,與氣候變化、存在有密切關系。因此,人的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動,都應隨時適應四時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以保持內外協調,做到養生、養長、養收、養藏。這種攝生防病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為統一整體的思想基礎之上的。
(2)協調陰陽
祖國醫學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與陽兩個屬性。例如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味為陰等等,陰與陽是同時存在的。如果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勢必造成「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則一切都歸於靜止寂滅了。
陰陽的關系,並不是靜止不變,而是相互頡頏,相互作用,不斷出現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運動變化過程。正常情況下,由於陰陽之間相互制約,因此雙方都不會偏盛偏衰。由於陽得陰濟,就不致過分偏亢;陰得陽和,也不致過分衰沉,所以陰陽雖有消長變化,卻又不會越出一定常度,總是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中。比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時遞變,就是陰陽消長的一種形式。同樣,人體在進行各種機能活動的時候,必然會消耗一定數量的體液或營養,這就是陽長陰消的過程;在化生各營養成分時,又必須消耗一定能量,這就是陰長陽消的過程。顯而易見,這種消長變化,正是推動人體不斷發展變化的必要條件,同時又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必然過程。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體內的陰陽,往往會受到自然界的影響而起變化,因此要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必須做到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素問》中說:「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又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所有這些都說明適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維持內外環境的統一,不使陰陽偏盛偏衰,是養生防病的關鍵問題。如果不善養生,不能適應四時陰陽的變易,那就會破壞陰陽的平衡,容易受外邪的侵襲,終而生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內經》明確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此外,除了陰陽四時的外部因素可以影響人體陰陽的變化外,人體內在因素,同樣會導致人體陰陽的不平衡而引起病變。《內經》中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就是一個例子。也就是說,要保持人體陰陽的平衡,還必須注意調節情志方面的活動。
(3)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學說,是中醫心理攝生的理論依據。中醫學將各種心理活動統稱為「神」。認為神的活動是人體臟腑活動的表現,也就是說,把五臟看成是精神所賴以產生的器官。《內經》中說:「形者神之質」,「無形則神無以生」;又說:「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邪弗能容之,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屍五臟主藏精氣、血液、津液,是人體生命的核心,而人的精神產生於精氣津血,所以五臟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五臟氣血充盛則精神正常,形神統一,精神聰慧。《內經》中說:「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人之氣血精神者,所以奉於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反之,五臟氣血虧虛則精神疲憊,神志恍惚,甚至死亡。《靈樞》中說:「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里所說「神氣皆去」不見得專指百歲老人,任何年齡組的人,如果不注意調養,傷害了五臟的藏精功能,久而久之,都會招致同樣後果。
祖國醫學的形神觀,在認識神對形體的依賴關系的同時,還認識到神對物質的反作用;認為精神對臟腑氣血有統攝和主宰作用,人的心理活動制約著人的生理活動,這是祖國醫學形神觀的特點之一。神對形體活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神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二是神能調節臟腑陰陽,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所以《內經》特別重視養神的重要性,認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總之,神依附於形體,無形則神無法存在;而精神反過來又能主宰和支配形體的一切活動,沒有神的形體無異行屍走肉。因此,祖國醫學在養生方面特別重視心理攝生,即通過人的自覺的心理修養,注意心理衛生,達到心理健康,利用積極的心理活動去影響生理活動,以達到神形共旺,身心同健,以終其天年,歷百歲而不衰。這一點也得到現代醫學的重視。比如,英格蘭普通感冒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為健康的自願受試者做了心理方面的測試。把受試者的心理壓力分成等級,然後向體內注射感冒病毒。結果,心理壓力大的一組及性格內向的一組比心理壓力小的一組及外向性格的一組患病的程度嚴重。這說明心理不平衡和性格內向的人,經不住感冒病毒的打擊。這也充分說明心理衛生,在維持人體內外環境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神與精氣、津液、血存在著內在關系。精、氣、神三者,古人稱為三寶。精是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質,是人體各種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由精而化生,是產生機體一切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神是精氣共同作用的表現,是人體一切生理心理活動的概括。由此可見,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氣產生於精,精的化生又有賴於氣,精氣共同作用而形成神。因此,精氣充足的人,神一定也很旺。反之,神不旺盛的人,其精氣必然不足。如過度耗損了精,便會減弱了氣的產生;過度耗傷了氣,也會降低了精的產生和化生,精損氣虧就會使神表現出不足。反之,如因精神活動過度損傷了神,神有不足也會影響精與氣的生理功能,使人形體衰弱。這就是精氣神三者在人體中的辨證關系,也即形神合一觀。
津液、血也都來源於水谷之精微,中醫常提到精、氣、津、液、血、脈等名稱,實際上它們不但同源,而且是相互資生,相互作用。所以當津液耗損時,氣血也同樣虧虛;而氣血的不足,也會導致津液的虧損。《內經》里說的「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汗為津液所化生,津液不足的自然少汗或無汗;反之,汗出太多,也會損傷津液。因此,保持津血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養神。
(4)預防疾病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內經》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不亦晚乎?!」這說明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人們對治病以預防為主的戰略思想就有了深刻認識;西漢《淮南子》中也提到:「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古代對預防醫學評價很高,有句名言說:「上工治未病」,就是把善於防病的醫生看成一流醫生。在預防醫學的影響下數千年來我國人民普遍養成許多良好的衛生習慣。
相傳笤帚、簸箕的發明者生於夏朝。傳說雖不足信,但「帚」字見於甲骨文確是事實。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銘文,說明當時就已用掃帚掃塵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說明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沿用合乎衛生學要求的濕式掃塵法了。
我們祖先十分重視個人衛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字形如散發洗面,「浴」字狀似人在盆中洗澡。我國古代文物中有一種叫「虢季子白盤」的,就是現存最古的浴器,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了。大約從宋朝開始我國就有了城市浴室設施和專業理發師。古人早就認識到隨地吐痰是壞習慣,唐孫思邈曾明確指出「常習不唾地」。他在所著《千金方》中還提到口腔衛生,說:「凡食畢漱口數過;令人固齒。」植毛牙刷發明於公元七世紀的遼代,較西方早600多年。元朝《飲膳正要》中還說:「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古人留下的這些良好的衛生傳統。
古人對飲食衛生非常重視,據《周禮》記載,周朝就有專管飲食衛生和營養的「食醫」,《論語》中特別指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千金方》更明確指出:「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人以胃氣為本,並借水谷之精氣而生長,如果飲食不加節制,縱情口腹,脾胃受傷,便影響運化功能,產生疾病。過食厚味會生濕、生熱、生痰;過食不潔食物,可得腹瀉痢疾。過食生冷,腸胃陽氣受損,會引起腹痛、腹脹。我國自漢代起就提倡喝開水,至晉代更養成了飲茶習慣。公元前二世紀我們祖先為保護水源,以防污染,就已經開始「鑿井而飲」了。這些習慣無不有助於防止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我國古代也很重視環境衛生。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陶質陰溝,考古工作者從當時燕國下都所在地(今河北省易縣)掘出的陰溝管從構造上看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甲骨文表明我國商朝就有清掃垃圾的勞務,南宋時的臨安(杭州)每天還有清掃工維持清潔衛生。漢代的「都廁」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廁所。
勞動是人類的本能,是生活組成的重要部分,體育鍛煉也是來源於勞動。早在原始時代,就出現體育活動的萌芽。夏商周時代頻繁的戰爭推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推廣了軍事上的騎術與騎射等。春秋戰國時期的游水、操舟、投石、擊劍、拳術,秦漢三國時期的導引、吐納,華佗五禽戲以及民間流行的鞦韆、投壺、象棋等,都是體育鍛煉防病的好手段。古語說:「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華佗弟子吳普堅持五禽之戲而活了90多歲。現在的「八段錦」、「太極拳」就是從「五禽戲」演變而來。只要堅持體育活動,就可暢通血脈,有利於健康,但是,過猶不及,如運動過度,勞倦太甚,反倒對健康不利。《內經》指出:「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勞則氣耗」。這些都說明勞力過度,會耗傷人體氣血和筋骨,而致疾病。
此外,「節房室」也是古人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節房室」,是指色慾不宜過度。祖國醫學認為,色慾過度,會損傷腎中所藏的真氣,《內經》說:「若入房過度,……則傷腎。」人體以腎為藏精之所,是先天之根本。若精氣充沛,身強力壯,內則五臟調和,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如果一味縱欲貪色,則腎陰、腎陽因此虧損,形成精氣不足,身弱體衰,容易受病邪侵襲,長期難愈,甚至早夭。泱泱中華,歷史悠久,養生之道,源遠流長。
7、辟穀養生為什麼要選擇七天,或者七的倍數
人體細胞七天一代謝,這樣有利於辟穀期間對身體的調理。《易經》講:「七日來復」。一陽來復就是七天,所以辟穀靜修一般以七天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