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漢朝休養生息國策

漢朝休養生息國策

發布時間:2020-12-21 05:25:17

1、東漢和西漢有什麼關系嗎?

東漢和西漢的關系:劉秀是漢室後裔,延續「漢」的國號,建都洛陽,由於都城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之東,故稱東漢,又西漢在前東漢在後,又稱後漢。 東漢開國皇帝是劉秀,西漢開國皇帝是劉邦,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暫都洛陽,三個月後定都長安,西漢諸多制度上承襲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

(1)漢朝休養生息國策擴展資料

漢武帝繼位後,推行推恩令、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拓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漢朝基本疆域;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中原與西域各國的聯系。西漢自武帝之後,皆以外戚輔政。

漢昭帝繼位後,霍光輔政。漢宣帝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漢元帝即位後,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又歷經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公元8年王莽廢除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劉秀定都洛陽後,把南陽設為陪都,並開始東漢統一戰爭,先後消滅了盤踞關中、號稱百萬的赤眉軍,割據隴右稱王的隗囂與盤踞西蜀的公孫述等大小數十個割據勢力。

經過十一年的東征西討,劉秀終於在公元36年掃滅了最後一個割據勢力成家帝公孫述,歷經新莽末年長達近十九年的紛爭混戰,中國再次歸於一統。

2、假如諸葛亮放棄北伐,改為休養生息的國策,蜀漢政權的未來會變什麼樣?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的想法,改為休養生息的國策,個人感覺蜀漢的政權會更加的強大,雖然不會加速蜀國的滅亡,但是會讓蜀國陷入一個“坐以待斃”的局面。

為什麼這樣說呢?當時諸葛亮一共北伐了五次,但是我們要知道,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的北伐諸葛亮是有點收獲的,其餘的三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這樣導致的一個局面就是蜀國的人力財力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加大了蜀國的經濟的壓力,拖垮了蜀國,為蜀國的滅亡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但是如果不北伐的話,改為修養生息的國策會有一點改變嗎?當然會啦。如果諸葛亮採用休養生息的國策的話,積極備戰,等待時機成熟,說不定還真的可以實現蜀漢一統天下的局面。如果實現不了的話,也會改變蜀國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蜀國的百姓可以更加的安居樂業一些,北伐的失敗就是因為諸葛亮的窮兵黷武然後讓衰弱的蜀漢雪上加霜,以至於最早滅亡。

諸葛亮為人謹慎,為什麼還要執意的要北伐呢?個人感覺的原因有以下:

1、經濟的差距

如果諸葛亮當時不發動北伐的話,蜀國與魏國的差距已經在逐步的擴大,如果自己不發動北伐的話蜀國遲早會被吞並。因為早在曹丕時期,魏國經過七年的休養,諸葛亮知道魏國的國力大增,國庫累計巨萬。所以這才是諸葛亮不敢休養生息的原因,若不主動出擊的話,時間一長則雙方國力拉的更大,到時就真的只能不戰而降了。

2、打響旗號,表明立場

劉備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是蜀漢的立國之本。如果諸葛亮不去履行的話就會導致國本動搖、人心不安,遲早還是得亡。特別是諸葛亮明白:蜀國單打獨斗是打不過曹魏的,必須爭取孫吳的援助。

所以這就使得諸葛亮不得不北伐,如果選擇休養生息的話,蜀漢的未來會改變一點,不會加速蜀國的滅亡,但是這也會導致蜀國不戰就降,形成一個“坐以待斃”的局面。

3、假如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生息的國策,蜀漢政權的未來會怎樣?

很多人都覺得諸葛亮北伐的決定是錯誤的,其實恰恰相反,諸葛亮的此舉反而讓本來就該滅亡的蜀漢多了十幾年的壽命。休養生息固然對,可是以蜀國的境地難道對方會等待它安分休養嗎?其實不然,所以諸葛亮的決定並沒有錯。

一開始劉備是沒有機會爭天下的,當時曹操、袁紹……這些人哪一個不是比他強?可是他得到諸葛亮這個助力之後就開始轉換形勢,並採取了『隆中對』路線,最終獲得了荊州大片領土。除了這個他還和孫權結盟,暫時一致對外,如果不是諸葛亮,劉備就沒有機會奪得三分之一的天下。

不過關羽的死卻讓劉備失去了最大的助力,也有人說過關羽的死就是蜀漢沒落的開始,可見關羽的犧牲對劉備這一方的打擊多麼大。也正是明白這一點,孫權才會費盡苦心幹掉關羽,在他的眼中荊州已經不重要了。而荊州一失,劉備這一方沒有了地理優勢,更沒有足夠的兵力去和東吳、曹魏斗。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局限,劉備這一方糧草運輸困難,還有了「蜀道難,上天難」這個說法。

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不利於蜀漢休養生息,如果真的這么做就等於給了曹魏時間強大國土和擴張人口,反而會讓蜀漢陷入更加不堪的境地。與其等到將來兩國之間的實力更加懸殊,還不如按照諸葛亮的想法拼一拼,北伐就是一個機會,如果不把握好怕是早就被曹魏吞並了。諸葛亮正是明白這一點才沒有選擇休養生息。

4、中國的各個朝代按時間的先後順序排

夏朝約前2029年-約前1559年;

商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

西漢前202年-8年;

新朝8年-23年;

玄漢23年-25年;

東漢25年-220年;

三國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6年;

蜀漢221年-263年;

孫吳222年-280年;

西晉266年-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

十六國304年43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劉宋420年-479年南齊479年-502年;

南梁502年-557年;

南陳557年-589年;

北朝386年-581年;

北魏386年-534年;

東魏534年-550年北齊550年-577年西魏535年-557年;

北周557年-581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唐朝「中後期」705年-907年;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

後唐923年-936年;

後晉936年-947年;

後漢947年-951年;

後周951年-960年;

十國891年-979年;

南吳902年-937年;

南唐937年-975年;

前蜀907年-925年;

後蜀933年-966年;

南漢917年-971年;

南楚896年-951年;

吳越907年-978年;

閩國909年-945年;

荊南924年-963年;

北漢951年-9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遼朝916年-1125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清朝1644年-1911年。

(4)漢朝休養生息國策擴展資料:

例舉介紹:

1、夏朝

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2、漢朝

漢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

漢武帝即位後開辟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3、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開創了「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治世局面,為盛唐的出現奠定了基礎。705年,神龍革命之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

中後期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漸振。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5、明朝版圖為什麼這么小呢?

明朝版圖是比較少的。明朝地圖東北包括外興安嶺以北、甚至包括東西伯利亞,明朝是派空軍控制的?而明朝在東北只實際控制到遼東,廣大的白山黑水都不在明朝實控范圍內。如果地圖能開疆拓土,那麼包括中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在內內東北亞,都會成為韓國領土!懂點歷史的人都會知道,蒙古與明朝爭鬥了200多年,甚至有過明朝皇帝被蒙古人俘虜的醜事。只能說雙方誰也沒有能力征服對方,有人說蒙古卻成了明朝的藩屬地,是無知還是無恥?中華民族在清朝實現空前大大融合,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明朝修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長城,就是用來防禦蒙古人和女真人的進攻,同時也扼殺了民族融合的可能性。清期沒有修一寸長城,而是在蒙古地區修了眾多廟宇,在為蒙古人找到心靈歸宿的同時,也達到了軟化這個強悍民族的目的。明修長城清修廟,誰的手段高明一目瞭然,民族融合才能帶來穩固的疆土。明朝搞民族壓迫和清流的高大上理論不屑於談判和平處處高你一頭,結果就是不要看那些明粉畫的大明地圖,明朝實際控制區,北到長城,西到玉門關,南到兩廣東到大海。廣東海南是控制范圍廣西政令不出城池。四川西部和西藏不聽大明政令。

建議大家看看譚琪驤老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和其它著作,我認為譚老先生的觀點還是十分客觀中肯的。今蒙古國和蒙古國以北和今西伯利亞大部分,屬於明朝的羈縻得,明朝沒有直接建立政權,而是通過當地部族間接統治,但仍然算明朝領土。朱元璋曾經說過,凡舟車可達之地,皆為中土。如果明朝人知道向北一直可以到達大海北冰洋,或許會認為這些地方都屬於明朝。明朝在今海參崴已經設立了直接統治機構,這當然對海參崴周邊廣大土地宣示了主權,當然,主權這玩意是近代以後的概念。今爪哇新加坡一帶,明朝設置了官府,實際佔有了這些地方,但明朝滅亡這些也就被遺忘了,今人只能望洋興嘆。

中國歷代,只要周邊國家表示臣服與中土,就滿足了,幾乎不去干涉別國,也幾乎不不主動挑起戰爭,所以沒有有意識地迅速去同化周邊國家和部族(在古代中國只要措施得當這個比現在容易得多),否則中國的領土會大得多。清朝佔有領土的慾望強一些,但是拿下今哈薩克西部也停滯不前了,康熙帝還說要看歷史書,過去歷朝佔有過哪些就打下,沒占過就不去。

清朝將西伯利亞各部落收歸統治,但也沒有太強的慾望去探索更北面到底是啥,反而簽署尼布楚條約將北方讓與俄羅斯,清末更是失敗,這個大家都清楚。所以統觀歷史,漠北西伯利亞沒有歸屬於中國,主要是因為農耕民族缺乏領土開拓意識,其次自然條件限制了向北開拓。當然,中國運氣也差,遇到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的俄羅斯,這貨貪婪狡詐又強大,中國不是對手,否則,中國領土延伸到北冰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6、假如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生息的國策,會怎樣呢?

假如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生息的國策,蜀漢政權將會怎麼樣呢?

首先我想說的是,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很多人對諸葛亮北伐有個印象,就是諸葛亮不顧國力差距,窮兵黷武。然而這個印象其實是錯的。事實上,諸葛亮是非常有分寸的戰略家。

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逝後不久,南中蠻夷大叛。蜀漢在失去了荊州之後,本來就只剩一個益州,而現在益州也丟了一部分,對於這種危急情況,大多數人想的肯定是馬上出兵平叛。但是諸葛亮並沒有這么干,他的策略是休養生息。一直到公元225年3月,叛亂已經過去了近兩年之久,諸葛亮足足憋了兩年,休養生息了兩年,才決定平叛。

這種隱忍,怎麼能說他是窮兵黷武呢?怎麼能說他不注重休養生息呢?

平定南中,前後只用了幾個月,蜀漢損失並不大。並且在征討南中的過程中,諸葛亮還得到了大量資源。此時此刻,諸葛亮是可以攜南征大勝,士氣正旺之際揮師北伐的。然而諸葛亮並沒有這么干,他的選擇仍然是休養生息,整頓軍隊。直到又過去了兩年,也就是227年,諸葛亮才上了《出師表》,率部進駐漢中。

蜀漢軍主力雲集漢中後,諸葛亮也沒有馬上北伐,他的策略仍然是等,在漢中又足足憋了十個月。一直到公元228年春天,才正式開始第一次北伐。此時,距離南中平叛已經過去了三年。所以很顯然,諸葛亮主持蜀漢大局期間,並非沒有休養生息。他正是很有耐心的花五年時間把蜀漢面臨的問題一個一個解決了,恢復了國力,安頓了內外後,才開始北伐。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諸葛亮既然這么能隱忍,他為什麼不繼續忍,繼續休養生息下去呢?

這個疑惑,其實不難解釋。

劉備之所以能割據益州,有一個大前提,就是當時中原因為戰亂,人口銳減,曹魏無力消滅蜀漢。但是曹魏的無力只是暫時的,一旦中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和平,經濟逐步恢復,就算整個南方聯合起來,也沒有辦法抗衡北方。這種狀況,三國是這樣,後來的南北朝和隋唐也是這樣。一直到元末明初朱元璋北伐,才算是徹底逆轉了南弱北強的問題,給南朝出了口惡氣。

諸葛亮是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這個小地方,再怎麼發展也有個頭。他在益州憋了五年,曹魏也憋了五年。中原地區地大物博,同等時間競爭,小小的益州怎麼可能競爭的過人家呢?

說到這里,跑個題,說一下土地資源問題。

很多人對魏蜀吳三國的印象是這樣的:

由於地圖的原因,除去西域,很多人覺得蜀漢和東吳的地盤面積與曹魏差不多,實力應該也差不多。有資本跟曹魏對耗。然而,中國的地形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

益州真正稱得上富饒的區域,其實也就四川盆地那麼一點點地方而已。跟曹魏坐擁的華北大平原相比,小的可憐。

古代以農業立國,土地是根本,蜀漢大面積都是山丘地貌,不適宜糧食耕種。在這種大前提下,蜀漢哪有資本跟曹魏拼建設?只要中原經濟恢復,蜀漢立馬玩完,絕無繼續割據的可能性。所以諸葛亮憋了五年,選擇在228年對曹魏下手,這是非常合理的。一方面,蜀漢經濟恢復,諸葛亮有資本打這一仗;另一方面,曹魏當時政局不穩,諸葛亮有機會試一試。

說到這里,再說一下曹魏政權當時的困境。

曹魏在大多數人印象里,實力強大,全國十個礦,它佔七個,吊打吳蜀。然而這個印象在三國後期是對的,但在三國前期是不對的。三國前期曹魏家大業大,但仇人也很多。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前,曹魏在五個方向都有強敵存在。當時曹魏的南方受東吳的牽制,有十幾萬兵力常年駐守在襄陽和淮南地區,無法靈活調度到西線。

除了東吳這個最大勁敵之外,曹魏的北方還有鮮卑軻比能和遼東公孫淵(公孫淵後被公孫恭取代),這兩股勢力的實力也不弱。就拿遼東公孫氏來說,其兵力約八萬,人口六十萬,是一個整體實力約為蜀漢三分之二的存在。魏國要防公孫氏,在幽州和冀州也部署了大量守備兵力,這部分人也無法調動。

至於鮮卑部落,雖然人口不多,但草原民族善戰,魏國不可能不防備軻比能入侵,而要防備他,魏國在北方並州和幽州的留守兵力自然也不能少。另外,青藏高原的羌人時附時叛,魏國也要派兵力監視。

所以,雖然魏國人口四倍於蜀漢,但魏國的敵人也多,其在揚州、荊州、幽州、並州常年保持了大量不可調動的兵力,它的機動兵力和部署在雍涼地區的兵力充其量也就十多萬人,並不比蜀漢多多少。

最能說明曹魏當時壓力很大的例子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漢軍連關中平原的大門都沒摸到,曹叡就嚇得御駕親征了。這表明諸葛亮北伐,其實贏得機會很大。曹叡不敢託大,也輸不起,他必須要親征,否則這事的後果就嚴重了。

當然我們知道,由於街亭失守,諸葛亮最有可能拿下涼州的機遇,在他手上飛了。這次失利當然是諸葛亮人生當中的一次污點。為此他還自貶三級,辭去了丞相。不過一伐失敗後,諸葛亮並沒有急著報復。他回漢中後的策略是繼續休養生息,沒急著報仇。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派魏延二伐陳倉,這其實根本算不上是二伐,這次出兵的起因是收到東吳在石亭大勝的消息,諸葛亮本著與東吳是盟友關系,趁機騷擾一下魏國。之所以說是騷擾,是因為蜀漢軍出征,連糧食都沒帶夠。僅僅打了半個月就撤了。

至於公元229年春天派遣陳式進攻武都、陰平二郡(第三次北伐),諸葛亮目的也僅僅是奪取兩郡,沒有進一步的行動。至始至終都把規模限制的很小。

諸葛亮真正意義第二次大規模北伐,是在第一次北伐三年後,即公元231年春。而這次北伐後,諸葛亮又休息了三年,憋到了公元234年才舉行第五次北伐,也就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謂諸葛亮五伐,實際上規模較大的只有三次,而這三次北伐都以三年為期限。諸葛亮每次北伐前,必然要先休養生息,進行充分准備,不搞賭國運式的軍事冒險行動。

如此從容,按部就班的北伐,怎麼能說諸葛亮窮兵黷武,沒有休養生息呢?所以事實上,諸葛亮有休養生息,他的北伐都是建立休養生息基礎之上的。

總的來說,諸葛亮的北伐是以休養生息為基礎,有步驟的出擊。一味的休養生息,這對於蜀漢這種以正統自居,卻由外地人控制朝廷的偏安政權,是不合適的。因為偏安政權如果不主動出去,且長期霸佔著中央政府,本地人肯定會造反。即便不反,只要曹魏攻過來,本地人也會直接繳械投降,不會為朝廷賣命。

諸葛亮是明白人,深知不主動打出去,統治根基必然要完。所以他才會既休養生息,也竭力北伐。既要發展也要適時的攻出去,這才是最合理的選擇。實際上,諸葛亮也確實給曹魏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他的每次進攻都使魏國不得不調中軍支援,極大的消耗了魏國的精力。

另外,不能把後來的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混為一談。

因為諸葛亮北伐是建立在休養生息,國內穩定基礎之上。而姜維不通政治,蜀漢後期奸臣當道,姜維事實上不具備北伐的條件。姜維的北伐才屬於窮兵黷武。

與漢朝休養生息國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