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腳後跟疼的原因是什麼?該怎麼治呢?
腳後跟疼痛的情況可能有很多種原因。腳後跟疼一般是一種無菌性的炎症,和平時穿抄不舒服的比較硬的鞋,或者走路過多等不良因素有關。特別是曾經受襲過外傷的人,在過度疲勞時,容易誘發炎症出現。這種情況需要注意局部的養護,盡量避免百這種情況發生,可以每天用溫熱水泡腳。也可以做一下局部的按摩,或者使用中要足-跟骨方.醫.貼。效果也很好。出現腳後跟疼,也有可能和神經受傷有關,比如坐骨神經受到壓迫之後,度放射到足跟也會引起疼痛的症狀。
2、腳後跟疼是怎麼回事?
腳跟痛也叫跟痛症。這種疾病可能在你的一生中發生過,有時疼痛並不重,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因疼痛難忍而就醫。用專業的名稱跟痛症就是指跖腱膜炎。跖腱膜炎是最常見的足病,也是足踝科門診醫療過程中天天能見到的疾病。
一、病因與表現
足跟疼痛的部位往往位於足跟下方。是由於跖腱膜在跟骨起點因反復的創傷而形成的退行性改變、炎症而引起疼痛。嚴重的時候不能行走。跖腱膜炎的疼痛有很獨特的表現,首先是晨起下床最初幾步時疼痛最重,痛感類似踩到釘子或被刺扎到。有時疼痛會迫使你在原地站立良久,不敢活動。但是行走幾步後疼痛就會明顯減輕,有時會消失。再一個特點就是負重活動或大量活動後疼痛加重,休息後有明顯緩解,可是當從休息的地方起立再想行走時會又會發生疼痛。
跖腱膜炎發病人群多樣,可見於男性與女性,可見於青年、中年與老年。但以中年女性居多。發病常為單側,很少雙側同時發病。
以下的可能致病因素與風險因素常常與跖腱膜炎密切相關:
1.過度運動,穿不合適的鞋,或過舊的鞋運動;
2.短期內運動量突然增加;
3.跖腱膜與跟腱的柔韌性下降,足內肌無力;
4.肥胖;
5.長期站立;
6.平足,高弓足;
7.跟骨骨刺。
二、治療
1、最基本的治療是換鞋,穿一雙有堅強的外底,彈性好的內底的鞋子。再一點就是使用足跟墊,足跟墊的做作用有兩重,一是減少後跟的直接沖擊,當然單純用足跟墊不能明顯減少行走對跖腱膜的沖擊,不過結合足跟墊另一重要作用--抬高足跟,就可以起到減少跖腱膜沖擊的作用。抬高足跟後可以使緊張的腱膜放鬆,從而更好的起到吸收震動的作用。
2、口服非甾體抗炎葯治療(NSAIDs)
3、封閉治療。
4、激光和超聲葯物導入治療。在我們的足踝門診進行了大量的激光和超聲葯物導入治療,並進行了相關的隨訪,治療的有效率達到了80%,通常患者在3次治療後疼痛消失。
5、體外震波治療。
6、跖腱膜炎也可以行手術治療,一般手術治療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包括跖腱膜部分切斷+神經減壓+跟骨骨贅切除。目前由於手術會出現並發症,部分患者有復發,因此手術治療不再是通常的療法。只是針對長期保守治療無效的難治性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3、腳後跟疼怎麼治療?
腳跟疼
在中醫學屬於「骨痹」范疇,發病原因多與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通常版來說表現為權早上起床後落地的第一、第二步最痛,走幾步後便可以逐漸的緩解。
中醫多針對造成腳後跟疼的原因選擇治療方法。一般是選擇
外fu,足跟gu方世貼,
平時應該注意好保養自己的雙腳。
4、腳後跟疼痛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1、絕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於韌帶發炎引起的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反復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
2、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
3、鞋子是引起後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鬆.
4、腳過度疲勞.有的人由於工作需要,例如售貨員,每天站立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採用改變站姿的方法,前傾和後傾站立相交替或者時而扶著櫃台放鬆一下腳關節
在中老年人中,經常有人會有「腳跟疼」的症狀,尤其是早晨起床後腳跟一著地,就感到針刺樣疼痛,有的人在步行一段時間後,症狀可自行緩解,但繼續活動後症狀加重。還有一少部分人在活動後症狀未見改善,疼痛呈持續性加重,前者稱為足底筋膜炎;後者稱足跟骨刺。兩者統稱為「足跟痛」。「足底筋膜炎」與「足跟骨刺」是病因學的診斷,它們的主要症狀相似,且發病多為中老年,有肌肉韌帶的老化,同時這類病人有穿鞋鞋底薄且軟的嗜好,如球鞋、練功鞋等。臨床醫生主要通過壓迫疼痛點的位置及放射線來區別足跟痛的病因。不過,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骨刺的發生與足跟痛並無絕對的關系。許多長骨刺的人,並沒有任何症狀的,以上病人過去經常經局部注射類固醇,口服非載體消炎葯,症狀均可緩解,但反復,且可能會有潛在副作用,目前治療主要在改變走路姿勢、調整鞋子、功能鍛煉為主。其中功能鍛煉作為基礎治療非常重要,從中醫的角度分析,可以外敷貼劑趙
氏
養
生
膏
貼,直接敷貼於患處,通過葯力滲透入皮膚,內傳經絡、臟腑,快速起到溫經通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強筋健骨等作用,刺激神經末梢,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