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養生對生命的認識

中醫養生對生命的認識

發布時間:2020-12-21 02:24:08

1、你知道中醫養生的功效嗎?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復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制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所謂「生」,就是生命、生百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度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養知生重在養心,保養精、氣、神。即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道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2、傳統養生特點有哪些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等。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養生主》(‚得養生焉‛)內篇。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指人體生命;所謂養,指生育、哺乳、培養、飼養、調養、補養、積蓄的意思;養生,指調養人體生命,保養生命,已達長壽的意思,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因為身體是我們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有一個健康人生的基礎。 保健作為醫學專用術語,是近代西醫傳入以後才有的,它是指集體和個人所採取的醫療預防和衛生防疫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養生與保健,就個體保健角度而言,答兩詞的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

3、為什麼要養生

首先,養生是為了促進健康,已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如果您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的話,請往下看。
養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壽,康健無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嬰幼、丁壯、老邁,只要一息尚存,均要養生,且養生的要求亦因其情況不同而異。 據《[[內經]]》記載,排除去世離俗、積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壽無窮期、與天地永在外(此歸於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壽命應達百歲,與現代對人壽命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數壽星可以達到。現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尚不能逾80歲,可見養生確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大課題。

對於年輕人來說,養生主要在於自身,但又須父母的指導和關懷。此期特點是生長迅速,智力、體力大增,生殖力亦漸成熟,是精神與形體變化最顯著的時期。精神方面應對其和藹、關懷,指導其明事理、辨善惡,失教將導致性格孤僻、行為怪誕,甚至為害社會;身體方面倡導雜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腳勤快,要充分保證其成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避免發育遲緩、發育不良等;尤須注意使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及社會公益活動,急公好義,避免因過分溺愛而養成其所求必得,從不顧及他人的惡習。

我現在就在養身,試著吃健康的食物,喝保健的茶,最近636f70797a6431333262356133氣色很好,活力滿分!!!

4、中醫養生強調陰陽平衡,身體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衡,如何做可以維護身體的陰陽平衡?

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陰陽平衡則人健康、有神;陰陽失衡人就會患病、早衰,甚至死亡。所以養生的宗旨是維系生命的陰陽平衡。

5、選擇中醫方式養生,老中醫們經常說的「氣」是什麼意思?

  氣虛是什麼,是身體疲憊,是尿頻尿急,是陽痿早泄。氣虛的人,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泄了氣,無精打采。單來說,氣是人體最基本無形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空氣幾人體是靠著氣在臟腑。

 五穀所化生的精微物質,從上焦散布,熏蒸於皮膚,充養周身,滋潤毛發,好像霧露一樣,溉養萬物,這叫做「氣」。氣的來源,一是稟受先天父母,稱元氣,入於腎。二是來源於後天水谷之氣,得脾胃輸布充澤五臟,即為各臟之氣。二氣相合,即生命活動的動力。故『靈樞』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也」。

 氣是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的一種物質,用肉眼是看不見的,但又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力的基礎物質,是人體各臟腑器官活動的能量來源。我們身體里精、氣、血、津液的相互轉化及新陳代謝都是靠氣來實現的,這一能量轉化的過程被稱為「氣化」。人體氣足,氣化功能就強;人體氣虛,氣化功能就弱。若氣化功能強大,可以化邪、化濕、化寒、化毒、化脂、化癖、祛百病。氣是人體的動力,血是這個動力的源泉。 氣和血一陰一陽,氣無形而動,屬陽;血有形而靜,屬陰。

「氣血同源」往往相互影響,彼此傳變。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以生氣。 所以,氣順,則體安;氣在,則人在。

6、「生命在於靜止,生命在於平衡」,中醫養生講究的平衡有哪些方面?

 中醫養生講究的平衡有動靜平衡,《內經》上說:久卧傷氣,久坐傷肉……要保持健康,必須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動靜平衡。

關於生命現象,歷來說法各異,各有其理,也有偏頗。「生命在於運動」,從文字意義上講,宇宙萬物都在運動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於靜止」,也有其理,這里說說"生命在於平衡"。那麼,中醫養生講究的平衡有哪些方面呢?

1、環境平衡

一切健康長壽的生命,必須與環境保持平衡。要保護適宜人類生活的大環境,創造適宜人們生活的小環境。人與環境失衡,便會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2、營養平衡

要調和五味,不偏食。營養平衡,才能使人均衡發育生長。

3、動靜平衡

《內經》上說:「久卧傷氣」,「久坐傷肉」……要保持健康,必須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動靜平衡。

4、心理平衡

情緒是生命的指揮棒,精神崩潰會導致身體崩潰。生氣和憂郁可以使人生病。

5、陰陽平衡

萬物均有陰陽屬性,一旦陰陽失調,人就生病。《黃帝內經》說:陰性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盛。

可以說:「生命在於平衡」,失衡就會生病,以至喪生。因而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注意這5個平衡,確保身心健康。

7、我想知道養生的概念是什麼

養生定義

養生妙方
整個中醫學說就是廣義的養生學。《呂氏春秋》中將醫學定義為「生生之道」——前一個「生」是動詞「提高」,後一個「生」是名詞「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規律。養生就是人類提高自身組織、自身康復能力的學問,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3]
保養生命
消除疾病的學問——因此有別於現代西方治療疾病的「醫學」。《黃帝內經》中黃帝與老師岐伯有一段精彩對話。談到瘟疫時,黃帝問老師為什麼有些人被傳染了卻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就是為什麼說整個中醫學就是大養生學。當然,這里所說的中醫學是指中華原創醫學,而不是「一代明君」康熙閹割華夏文明後已經面目全非的「現代中醫」。
通常所說的養生是狹義的養生學,是指通過非葯物的方法達到提高自我康復能力的學問。公元前五十世紀人天合一整體觀的形成標志著養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業年間,當時的太醫令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集中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書中沒有葯方,只列養生方、導引法213種。由此可知,中國從那時起就已經將養生作為治療的常規方法,並得到官方的提倡。[4]
養生的宗旨是身體陰陽平衡,【黃帝內經】中養生的主意觀點是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人則健康,有神;陰陽失衡就會患病,早衰,甚則死亡,當身體陰陽失衡時,應選擇葯療、食療、體療、針灸療法,使身體陰陽恢復平衡,病自然就好了。[5]
3養生源流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人們師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

養生書籍
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漢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葯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確有相當的造詣。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源於老莊之學,後來主要發展於佛、道兩家,它與兩家倡導修煉和清靜無為的主張分不開,而這也正是[[氣功]]修煉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氣功,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以後,衰而未絕,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為開放,這從古時記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4]
4養生文獻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4]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8、中醫養生學書中的慨括。

中醫養生不離《黃帝內經》的內容,黃帝內經里的養生重在講「人與自然的平衡」「天人一體」是一個很好百的類比,天有四季(中醫的說法是五季,夏秋之間還有個長夏),人有五臟,天有日月,分晝夜,物有陰陽,分雌雄度,養生的根本就是與天相應,最簡單的就是,天熱避暑,天寒加衣,少食生冷食物,注意合理飲食,適量的運動和保持一回個好的心情,再沒其他的,著重在「養」,呵呵,一般來說,現在的人都那麼忙,哪有時間養啊。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到你

與中醫養生對生命的認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