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能說說中醫的陰陽理論?
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系古人對自然界萬事萬物性質及其發展變化規律觀察、歸納的總結。醫學中的陰陽學說則是古代辨證的思想方法與醫學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即以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消長與轉化的觀點,說明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並概括醫學領域里的一系列問題。
解剖方面:歸納人體臟腑組織的屬性如《靈樞·壽天剛柔篇》:「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生理方面:分析人體的生理機能。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陰者,藏精而起極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說明陰代表著物質的儲藏,是陽氣能量的來源;陽代表機能活動,起著衛外而固守陰精的作用。
病理方面:闡明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又如《素問·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等等。
診斷方面:對病症屬性歸類的總綱,把陽證與陰證作為總的鑒別要領。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治療方面:確定瀉其有餘,補其不足,調整陰陽相對平衡的原則。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等等。此外,葯物的性能、針灸的手法等,也有相應的陰陽屬性。
臨床上,就須注意證之陰陽與治之陰陽的關系。綜上說明,陰陽既是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總結臨床經驗的工具。但是,這個學說也只能根據一些直覺的體驗對事物內部的相互關系作粗略的說明。
2、中醫的陰陽指的是什麼?
陰陽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對立面的兩個名詞,是用以說明每一事物都有陰陽相對的矛盾性,而且說明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發展變化的。所以《素問》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自然界對立統一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只能遵循這個法則,不能違背它),變化之父母(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依據這個法則發生的),生殺之本始(一切生成毀滅都由這個法則起始的),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界一切奧妙的所在)。治病必求於本(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須尋求這個根本法則)。」
在中醫的概念中,人體是由陰陽所代表的兩性物質產生和形成的。所以《素問》說:「生之本,本於陰陽。」又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又認為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必須經常保持陰陽相對平衡,才能正常生活。所以《素問》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果人體的陰陽一時出現不平衡,就必然生病,治病就是為了平衡陰陽。所以《素問》又指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既然人體是陰陽對立面的統一體,那麼經常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就能祛病延年。
由於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並且都是由陰陽所代表的兩性物質產生的,因此,人體不僅要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而且還要和自然界的陰陽相適應。所以在《素問》中反復地說,「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法則天地,象似日月」。凡是能這樣適應自然條件的,能保持內外環境平衡的,在養生和預防疾病方面,就能達到長壽和健康的目的。
中醫的診斷,雖然有六經辨證、營衛氣血和三焦的劃分,臟腑經絡的區別,但是,談到中醫診斷的原則高度,總不離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而八綱之中,陰陽又為其他六綱的總綱。這就是說,盡管疾病證候是千變萬化的,但總不外乎陰陽的范疇。因此,不難理解,屬於診斷方面的辨證原則,也當以陰陽為總綱領。所以《素問》有「善診者,察色按脈,告別陰陽」,「審其陰陽,以別剛柔」,「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謹熟陰陽,無與眾謀」等等說法,都是說明陰陽是辨證的首要關鍵。
總的說來,中醫診斷,主要是綜合症狀,反復觀察,加以分析歸納,辨別其陰陽偏勝或偏衰。如陽偏勝則屬陽症,陰偏勝則屬於陰症。此外,還有由於陰衰而導致陽盛,或由陽衰而導致陰盛,或陰陽俱虛的現象,也是辨證上很重要的問題。掌握這些關鍵性問題,對於辨證施治才有準則,才能做到較有把握的治療。
中葯一般運用的規律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而這些規律,都是在陰陽說的指導下產生的。
以四氣來說,則「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以五味來說,則「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在氣味之中,又有厚薄之區別,如《素問》說:「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至於升降浮沉,則浮為陽,沉降為陰。應用中葯,必須熟悉這些根本規律,才能正確地運用。
3、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中醫中,關於日常生活的健康養身的說法有哪些?
那個人簡直在工故弄玄虛!什麼集的,就是這樣導致了很多人對中醫不了解。
中醫講究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我們人就法自然。
從陰陽簡單來說:熱性(陽性)體質的人不食熱性食物;良性(陰性)體質的人不食良性食物。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素問》有雲: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俗語也說過:夏吃生薑冬吃蘿卜。而且更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療」的原則。
從五行簡單來說:木火土金水分別屬於季節:春、夏、長夏、秋、冬。根據其屬性在相應季節做屬性調節。
五行也有分別屬於五味(酸苦甘辛咸)。夏天就不易於食用鹹味的道理就在這、
夏天俗屬於火、屬苦。鹹味屬水。水克火。火沒了夏天就得生病。
五行學說太深凹,很多。五色(青赤黃白黑)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臟五腑等等。
每個都能指導養生。你要一個一個去深究有太多太多了。
老祖宗的東西也是根據平常幾千年經驗而來的。沒有深奧,只有你自己會不會去運用到平常中。
4、中醫理論中的陰陽學指的是什麼?
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代表的是寒熱。
5、中醫基礎理論知識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象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6、陰陽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其在中醫學中的運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范疇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
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
陰陽學說被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
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陰陽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
從人體部位來說
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屬陽,腹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
以臟腑來分
五臟(心、肝、脾、肺、腎)屬陰,因其功能以靜為主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屬陽,因其功能以動為主
五臟之中又可根據其位置分為陽臟(心、肺)和陰臟(肝、脾、腎),每一臟腑之中又可將其功能歸為陽,而其物質歸為陰
此外,經絡亦可分為陽經、陰經等等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
人體的物質基礎屬陰,而生理功能活動屬陽,二者互相依存
生理活動以物質為基礎,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促進物質的新陳代謝
如果人體的陰陽不能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人的生命就會中止
陰陽學說還被中醫學用來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陰陽失衡所致
陰陽失調的表現形式很多,可歸納為陰或陽的偏盛偏衰,以及對另一方的累及等,這些可統稱為「陰陽不和」
許多情況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正邪抗爭,各有勝負的過程
這一過程可以用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轉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釋
由於中醫認為疾病發生發展的原因是陰陽失調,所以對於任何疾病,無論其病情如何復雜多變,都可以用陰陽學說加以診斷
中醫診斷疾病首先要分清陰陽,既可以用陰陽來概括證型,又可以用陰陽來分析四診
如望診色澤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聞診聲音洪亮者屬陽,語聲低微者屬陰;脈象浮、數、洪大者屬陽,沉、遲、細小者屬陰等等
從證型來看,病位在表屬陽,實證屬陽,熱證屬陽;而病位在里屬陰,虛證屬陰,寒證屬陰等
在決定治療原則和臨床用葯時,中醫學也是以陰陽學說作為指導的
如對於陽邪過盛所致的實熱證,以熱者寒之的原則用寒涼葯物清熱;對於陰盛所致的寒實證,則應以寒者熱之的原則用溫熱葯來祛寒
而對於陰虛所致的虛熱證,要以滋陰葯以補虛;對於陽虛引起的虛寒證,則要以溫陽葯以補陽。在陰陽兩虛的情況下,就必須陰陽兩補
陰陽學說還可用來概括中葯的性味,並用以指導臨床使用
一般來說,寒、涼葯屬陰,溫、熱葯屬陽;味酸、苦、咸者屬陰,味辛、甘、淡者屬陽;具有收斂、沉降作用者屬陰,而具發散、升浮作用者屬陽
在臨床用葯時,應當根據疾病的陰陽性質決定治療原則,再根據葯物的陰陽屬性來決定用葯
7、什麼是中醫的陰陽
最簡單的說吧,其實就是由腎精變現的兩種功能,陽為生發、生長功能,陰為收斂、收藏功能。其它的說了一大堆,連自己都搞不清楚。
8、在中醫學中如何運用陰陽理論?
(一)辨陰陽屬性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這里雖然講的是診斷,實際上「先別陰陽」是中醫理論的關鍵。因為《內經》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所以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學的各個領域。所謂的「別陰陽」,就是辨別陰陽的屬性。
1.確定人體部位和臟腑組織的陰陽屬性
以人體的部位分陰陽,則上部為陽,下部為陰;背部為陽,胸腹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
以人體臟腑分陰陽,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這是根據臟腑的生理特點,五臟主藏、六腑主運化而確定的。陰陽之中可以再分陰陽,胸部居上為陽。心肺居胸部,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腹部居下為陰,肝脾腎居腹部,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
此外,每臟又分陰陽,如腎陰、腎陽、心陰、心陽等。一般說來,臟腑之陰代表臟腑的物質基礎,臟腑之陽代表臟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氣血也分陰陽,氣為陽,血為陰。
人體的經絡系統也分陰陽。凡與臟相連屬,分布走行於肢體內側的為陰經;凡與腑相連屬,分布走行於肢體外側的為陽經。
2.四診所得的證候表現分陰陽
通過望診辨色澤,色澤即指面部的顏色與光澤。中醫有五色診之說,即青赤黃白黑,則黃赤為陽,青白黑為陰;色澤鮮明為陽,晦暗為陰。
通過聞診辨聲音,語音高亢有力為陽,低沉無力為陰;呼吸聲高氣粗為陽,聲低氣怯為陰。聞診還指嗅診,即嗅病人的體臭和排泄物的氣味,一般氣味濃臭為陽,無味為陰。
通過切脈辨脈搏,脈至為陽,脈去為陰;滑數粗大為陽,遲澀細弱為陰;診脈的部位以寸部為陽,尺部為陰;若以人迎脈和寸口脈相對,則人迎在上為陽,寸口在下為陰。
3.辨證分陰陽
中醫辨證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為綱領,稱為八綱,而八綱中又以陰陽為總綱,表、熱、實證為陽,里、虛、寒證為陰。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也說:「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
4.葯物的性能分陰陽
中葯學中葯物的性能是用葯物的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來確定的。所謂「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以溫熱為陽、寒涼為陰。「五味」是指辛甘酸苦鹹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升降浮沉是指葯物在體內發揮作用的趨向,葯物作用升浮是指葯性具有上升發散的特點,屬陽;沉降是指葯性具有收澀、沉降瀉下的作用,屬陰。
(二)用陰陽互根、消長轉化的關系說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
中醫認為人體內陰陽之間的消長平衡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而陰陽失調則是發生疾病的基本原因。人體陰陽之間總是處在一個動態的消長之中,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這種消長表現在物質基礎和功能之間,人體臟腑功能活動必須以血、津液、精等為物質基礎。功能發揮得越大,物質基礎也就消耗得越多,可能會出現陽(功能活動)長、陰(物質基礎)消的情況。從另一方面講,功能活動發揮得越多,製造新的營養物質就會越多(陰陽互根互生),從而達到陰陽之間的平衡。這樣非但不會發生疾病,而且是新陳代謝旺盛的表現。
再有就是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陽主升、主出,陰主降、主入,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這種升降出入雖然不間斷地運行,但也始終保持著動態中的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
人體發生疾病是由於陰陽之間失去動態平衡,出現陽盛陰衰或陰盛陽衰所致。中醫在闡述病理的時候,首先辨別陰陽偏盛、偏衰,以便在治療時補偏救弊,糾正陰陽偏盛偏衰,使陰陽之間恢復平衡,如中醫的補陰法、助陽法就是因此而設的,由此可見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