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營養與保健的文章
第一節 四時養生的理論與原則
人體要依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生存,同時也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正如《內經》所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中醫歷來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提出了「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理論。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這與現代醫學認為:生命產生的條件是天地間物質與能量相互作用結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類需要攝取飲食,呼吸空氣與大自然進行物質交換,從而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
健康與長壽,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和普遍關心的一件大事。特別是隨著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渴望著健康,盼望著長壽,但是怎樣才能健康?又如何能達到長壽?重要的一條途徑是努力學習和切實遵循養生之道,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使陰陽相對平衡協調。如古人所說:「法於陰陽,和以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具體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自然環境與健康
1.惡劣的環境可導致多種疾病:人的衰老和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惡劣的環境可導致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傳染病、地方病等多種疾病。但僅從治病的途徑來延長人類的壽命,潛力卻十分有限。因近年來研究發現人類的死亡原因已從以往的各種傳染性疾病改變為以衰老性疾病為主。也就是說死亡多是因為細胞和組織衰老為直接因素而引起的,而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等,都與細胞和組織的衰老及損傷密切相關。引起這些病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惡劣的環境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我國癌症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如肝癌的高發區集中在福建、廣東等地;食道癌高發區主要在北方,其中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等。另外城市的現代化進程較山區快的多,但環境和空氣的質量卻遠不如山區,因此發達城市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較山區高的多。不僅如此,由於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的發展,使空氣、水源的污染日趨嚴重,人們的腦細胞及神經細胞不斷地受到化學物質的侵害,神經的應急能力下降,神經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礙,從而導致「心理疾病」。
2、清新優美的環境有益於健康:人類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人們通常選擇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的海濱和山區度假活療養,是十分有道理的。如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廬山、黃山、雞公山、峨嵋山等地,不僅綠樹成蔭、山花爛漫、草木散發出的芳香性揮發性物質有一定殺菌作用,而且清泉匯成壯觀的瀑布、飛濺的水滴周圍陰離子富集,空氣格外清新,呼吸這樣的空氣,可鎮定情緒,預防哮喘發作,還能改善肺的換氣功能;此外山上氣溫、氣壓較低、風速較大,太陽輻射,尤其紫外線含量充沛,有助於鈣、磷代謝和機體免疫力的提高。
而海濱空氣中,碘、氯化鈉、氯化鎂和臭氧含量通常較高。其中碘含量是大陸空氣含碘量的40倍,不僅能補充人體生理需要,還有殺菌作用。還有,寬廣松軟的沙灘,為人們進行日光浴和海水浴提供了天然場所。海濱氣候所具備的特有的綜合作用,可協調機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對許多慢性疾患,如神經衰弱、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病、結核病、心血管系統疾患及各種皮膚病都有一定防治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環境是一個極其復雜、辯證的自然綜合體,一切生物都要適應環境而生存,人類不但要適應環境,而且還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環境。因此更應注意保護環境。
二、運動保健與健康
運動保健,又叫中醫健身術,是指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人類的生命活動具有運動的特徵,動則身健,不動則體衰。運動保健,古而有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熊經鳥申」,後漢三國時期華佗的「五禽之戲」,以及在我國流傳極廣的太極拳等均為運動體操,只要天天鍛煉,便可達到養生保健、健康長壽的目的。「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提高身體新陳代謝,使各器官充滿活力,推遲向衰老變化的過程,尤其是對心血管系統,更是極為有益。適度的體育運動,又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滿朝氣蓬勃的活力和輕松愉快的樂趣;可以幫助建立生活的規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質量,保證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體的適應和代償機能,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總之,運動可以使人健全體魄、防病防老、延長壽命。正因為如此,國外有人說:「運動是健康的源泉」; 我國則強調「一身動則一身強」。
三、 情志與健康
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七種情志變化,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是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有益於身心健康。但如果是突然、強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是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成為致病因素,中醫稱之為「內傷七情」或「七情」。
近年來「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所以中醫學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好的狀態」。當代社會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多發病和流行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已經構成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脅,而這些病的產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密切關系。
中醫認為「七情」的致病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導致氣機逆亂、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多先傷人神氣,再傷人形體。現代醫學研究充分證實證明了這一觀點,研究結果表明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系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內分泌及神經等各系統和其他方面異常現象的發生。從而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或加重。而國外有學者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事實證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總之情志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不良的情緒刺激人體器官、肌肉或內分泌腺,還能引起胃肌緊縮,產生疼痛,有時甚至呈劇痛;並能提高癌症、高血壓、心血管病、腸胃、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增加死亡機會,縮短人的壽命。而愉快良好的情緒刺激人體器官、肌肉或內分泌腺,有利於健康長壽。
由上可知,情志致病都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盡量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四、膳食與健康
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機能,保證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故有 「民以食為天」之說。可見飲食對人體的重要性,「吃」是生命活動的體現。但如何才能吃出健康和長壽,就必須懂得吃的科學和方法,因此養生,必須首先從飲食做起。由於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響,故人們應在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性能的飲食,才能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起到飲食的滋養身體、調整陰陽、延緩衰老等作用。如《周禮•天官》中雲:「春發散宜食酸以收斂,夏解緩宜食苦以堅硬,秋收斂吃辛以發散,冬堅實吃咸以和軟。」即春季,自然界萬物復甦,為肝旺之時,應少食酸味食品,適當增加辛甘之品,飲食宜清淡溫平,多食新鮮蔬菜,少食辛辣甘肥之品。夏季,萬物生長旺盛季節,又因暑天汗出較多,氣陰耗傷,宜食清涼解暑和具有補益氣陰作用的食品;同時要注意飲食應清淡,少食冷凍食品,以免損害腸胃功能。
秋季乾燥,萬物漸趨凋零,宜食生津養肺,滋陰潤燥的食品。冬季寒冷,萬物凋零閉藏,宜選用溫陽補益的肉類食品,以助人體陽氣潛藏。
五、四時養生要訣
氣候對人的健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根據中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養生專家提出了一年四季的養生方法。
1.春季:萬物復甦,氣候冷熱變化較大,要根據天氣的變化更換適宜的衣物,但要注意春天「乍暖還寒」的特點,在早春季節切不可馬上脫去棉衣。春季氣候濕潤溫暖,適合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要注意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人也不例外,兒童少年的身高在春季增長值最大,故要為中小學生提供營養豐富的膳食。此外,春季陽光融和,萬物生機勃勃,老幼均宜多外出遊園林,或去空曠之處,以暢生氣,增強體質。
2.夏季:氣候炎熱,人體出汗多,休息不好,體力和胃腸功能均有所下降。另外,濕熱的氣候使病菌繁殖很快。因此,夏季里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以防消化道傳染病的發生。同時要注意食應清淡,少食冷凍食品,以免損害腸胃功能。
3.秋季:氣候乾燥,萬物開始收斂。飲食方面要多食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補充夏季消耗的能量及營養物質。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在炎熱的夏季里胃口大多不好,往往消瘦,因此增加他們的營養更為重要。但需注意,秋季是「收」的季節,兒童少年的體重在秋季增長值最大,要注意避免營養過度,預防肥胖。另外,秋季由於氣候涼爽,人體以不顯汗的方式流失水分,往往沒有明顯的口渴感覺,但實際上因為氣候乾燥,機體尤其是呼吸道處於缺水狀態,所以在秋季要注意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喝湯和水。
4.冬季:氣候寒冷,草木凋零,蟲獸藏匿,萬物生機潛伏,處於收藏狀態。中醫認為冬季要有充足的睡眠,防寒保暖,使陰氣藏、陽氣不妄泄,陰陽平衡,才能保持健康。冬季宜於進補,對兒童及青少年要求以食補為主,即要保證膳食平衡,注意攝入多種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無機鹽,為春季儲備生長發育的原材料。
如何將以上養生原則和要訣貫穿體現於四養生的全過程,詳見四季養生。
2、求文章~情志與健康的關系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統稱,是人對內外環境變化進行認知評價時產生的內心體驗。中醫學將人的各種正常的情緒體驗概括為喜、怒、悲、思、恐五種,並納人了五臟系統模式,即所謂「五志」。中醫學還將影響人體健康的各種情志致病因素概括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簡稱「七情」。
中醫認為,臟腑精氣是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的生理活動以五臟為中心,因此,情志活動與心、肝、脾、肺、腎五臟關系密切。五臟精氣化生五志,情志活動分屬於五臟,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悲,腎在志為恐。五臟之中,心、肝兩臟與情志的關系最為密切。
情志活動是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對外界環境刺激的不同反應,適度的情志反映是臟腑功能正常的表徵,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或誘發疾病。情志和悅、心情舒暢可以緩和緊張的情緒,使氣血暢達,維持臟腑功能正常。適度的情感反應不僅是身心機能正常的表現,而且能發泄不良情緒,解除氣血郁結,有助於維持和恢復臟腑功能的協調和平衡,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當人們對認知對象採取否定或反對態度時,可引發憤怒、悲哀、憂郁、思慮、恐懼等情志反應。如果情志變化超越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的適應調控能力,會產生一些難以排解的負面影響。其結果會造成陰陽氣血異常,臟腑功能失常,氣血津液損傷,從而誘發或導致疾病的產生,中醫稱之為「七情內傷」。
情志致病還與其刺激的程度強弱有關。根據情志刺激多指突如其來的情志刺激,如意料之外的巨大打擊、重大收獲、巨大的事變或災難、難以忍受的傷痛等,這些突發性的、強烈的刺激,使人氣血逆亂,導致暴病、急病的發生。漸進性刺激,多是指某些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未獲得解決或實現,而在這一段時間內保持著持續性的異常精神狀態,如精神緊張、思慮憂愁、悲傷不已等,這類精神刺激傷人精氣,引起氣機失調,致人疾病。
因此,情志和悅,動靜和諧,則氣血調和、臟腑生機盎然,百病不生;情志變動,過激過久,則氣血異常,臟腑功能失常,疾病叢生。中醫養生主張調攝精神情志、保持形神和諧統一,養生必先治神。
3、淺談中醫整體觀與大學生活,論文1000字以上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於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多層次結構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部分之間,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體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的影響。人類在適應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生命活動。
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社哲學思想和方法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體現,是同源異構及普遍聯系思維方法的具體表達,要求人們在觀察、分析、認識和處理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問題時,必須注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和聯系性。整體觀念貫穿於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防治等各個方面,是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指導思想。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於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人體是一個內外聯系、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的有機整體。人體是若干臟腑、形體、官竅組成的,而各個臟腑、形體和官竅各有不同的結構和機能,但它們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關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因此,各個臟腑形體官竅,實際上是人體整體結構的一部分;保個臟腑形體官竅的機能,實際上是整體機能的一部分。
(1)生理上的整體性:人體自身在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於兩個方面:一是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即五臟一體現;二是人的形體與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體現。
五腑一體現:人體由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形體(筋、脈、肉、皮、骨)、官竅(目、舌、口、鼻、耳、前陰、後陰)等構成。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在結構上彼此銜接、溝通。它們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的聯絡作用,構成了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
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之間,又通過經絡系統的溝通聯絡作用,構成一個在結構上完整統一的整體。每個生理系統中的任何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結構的完整為機能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持人體各種生理機能的精微物質。精、氣、血、津液分布、貯藏、代謝或運行於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中,支撐了它們各自的機能,並使它們之間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從而維持了五個生理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同時,臟腑的機能活動又促進和維持了精、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貯藏和代謝,從而充實了形體,支持了臟腑形體官竅的機能。這種以五臟為中心的結構與機能相統一的觀點,稱為「五臟一體現」。
根據五臟一體現,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一方面要靠各臟腑正常地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臟腑間,即五個生理系統間的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協調平衡。
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各有不同的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協調一致,共同完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因此,人體又是一個以心為主導,各臟腑密切協作的有機整體。
心因其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神能馭氣,氣有推動和調控臟腑機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夠控制和調節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機能。諸如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以行血,肝氣疏泄以調暢氣機、舒暢情志,肺氣宣降以行呼吸和水液,脾氣運化水谷和統攝血液,腎氣主生殖、司水液代謝和納氣等,都有賴於心神的統一主導。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人體的生命活動正常與否,除心為主導外,還取決於五臟之間是否協調。在完成整體機能方面,五臟之間是密切配合,協調統一的。如血液的循行,雖由心所主,還需要肺、肝、脾等臟的協助。心臟的搏動推動血液運行全身;肺主氣而輔助心運血;肝主疏泄而促進血液於脈中。此四臟緊密配合,才能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五臟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調,是維持人體復雜機能的保證。
由於人體外在的形體官竅,分別歸屬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而這五個生理系統之間又存在著協調統一的關系,因而這些外在形體官竅的機能,不僅與其內在相應的臟腑密切相關,而且與其他臟腑也有聯系。如筋的作用是聯綴關節而主司運動,主要依賴於肝血的滋養,故稱肝主筋。但筋的機能還依靠全身氣血津液的濡養。因某種原因致使氣血津液耗傷過多,也往往出現筋脈拘攣、抽搐等現變。這說明筋不但與肝有關,而且與心、脾等臟也有密切的關系。又如目是主司視覺的,而目之所以能視萬物,主要依靠肝血的濡養。肝血虧虛而不能養目時,就會出現兩目干澀,視物昏花等現象。但《靈樞·大惑論》又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之論。故目之視覺功能,不但於肝血盈虧有關,而且與其他臟腑的精氣是否充足亦有關。由此可見,人體外在的形體官竅與內在臟腑密切聯系,它們的機能實際上是整體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充分體現了人體內外的整體統一性。
形神一體現:形體與精神生命的兩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形體,是構成人體的臟腑、經絡、五體和官竅及運行或貯藏於其中的精、氣、血、津液等。它們以五臟為中心,以經絡為聯絡通路,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貯藏、運行、輸布、代謝,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體現或主宰者;狹義的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動。
形神一體現即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在活的機體上,形與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離的。形是神的藏舍之處,神是形的生命體現。神不能離開形體而單獨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則神旺。而神一旦產生,就對形體起著主宰作用。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證。
精是構成人之形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化氣生神的物質基礎,而精藏於臟腑之中而不妄泄,又受神和氣的控制和調節。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不斷運動的精微物質,是推動和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氣也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質,氣充則神旺,而氣的運行,又賴神的控制和調節,即所謂「神能馭氣」。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為基礎,氣為動力,神為主宰,構成「形與神俱」的有機整體。
由於精與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體又是以五臟為中心構成的有機整體,因而精神活動與五臟精氣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學認為,精神活動由五臟精氣產生,由五臟共同主持,但總由心來統領。五臟精氣充盛,機能協調,則精神充沛,思維快捷,反應靈敏,言語流利,情志活動處於正常范圍,既無亢奮,也無抑鬱。若五臟精氣不充,機能失調,則會出現精神方面的異常變化。另一方面,精神活動的異常也可影響五臟的機能,突然強列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體的生理調節能力,常易影響五臟氣機,引起五臟精氣的相應病變。
(2)病理上的整體性:中醫學在分析病證的病理機制時,著眼於整體著眼於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既重視局部發生病變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又不能忽視病變之臟腑經絡對其他臟腑經絡的影響。
人體是一個內外緊密聯系的整體,因而內臟有病,可反映於相應的形體官竅,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旬」(《孟子·告子下》)。在分析形體官竅疾病的病理機制時,應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辨證關系。一般地說,局部病變大都是整體生理機能失調在局部的反映。如目的病變,既可能是肝血、肝氣的生理功能失調的反是非曲直,也可能是五臟精氣的功能失常的表現。因而對目病之病理機制,不能單從目之局部去分析,而應從五臟的整體聯系去認識。
臟腑之間,在生理上既然是協調統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響的。如肝氣的疏泄功能失常時,不僅肝腑本身出現病變,而且常影響到脾氣的運化功能而出現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腹痛腹瀉等症,也可影響肺氣的宣發肅降而見喘咳,還可影響心神而見煩躁不安或抑鬱不樂,影響心血的運行而見胸部疼痛。因此,五臟之中,一臟有病,可影響他臟。在分析某一臟病的病機時,既要考慮到本臟病變對他臟的影響,也要注意到他臟病變對本臟的影響。
由於人體又是形神統一的整體,因而形與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形體的病變,包括精、氣、血、津液的病變,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活動的失常,也是損傷形體而出現精、氣、血、津液的病變。
(3)診治上的整體性: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辨證統一的,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在生理與病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而在診察疾病時,可通過觀察分析形體、官竅、色脈等外在病理表現,推測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作出正確診斷,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如《靈樞·本藏》說:「視其外應,以告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
驗舌診病是一種由外察內的診病方法。由於舌直接或間接地與五臟六腑相通,因而內在臟腑的機能狀態可反映於舌。驗舌不但可知臟腑精氣的虛實,而且還可推斷疾病的輕重緩急和逆順轉歸。面部色澤是內在臟腑精氣的外榮,故診察面部色澤可知臟腑精氣的盛衰以及病邪之所在。驗舌與面部色診都是中醫學整體診病思想的具體體現。
在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學也強調在整體層次上對病變部分進行調節,使之恢復常態。調整陰陽,扶正祛邪,以及「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確立的治療原則。
局部病變常是整體病理變化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療應從整體出發,在探求局部病變與整體病變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確立適當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如對口舌生瘡的治療,由於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相表裡,口舌生瘡多由心與小腸火盛所致,故可用清心火的方法治療。處方遣葯時,酌加利水之品,以讓火熱隨小便而出。心火與小腸火得瀉,口舌生瘡自愈。再如久瀉不愈,若屬腎陽虛衰,其病雖發於下,但可以艾灸巔頂之百會穴以調之,督脈陽氣得溫,腎陽得充,泄瀉自愈,即所謂「下病上取」;眩暈欲仆,若為水不涵木,其病雖發於上,但可以針灸足心之湧泉穴以調之,腎水得充,涵養肝陽,眩暈自減,即所謂「上病下取」/
人體是形神統一的整體,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中醫學強調形神共養以養生防病,形神共調以康復治療疾病。在養生方面,既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並加強身體鍛煉以養其形,使形健而神旺,又要「恬淡虛無」,怡暢情志以養神,使神清而形健。在康復治療疾病時,若因軀體病變引致精神病變時,當以治療軀體疾病(治形)為先;若為精神的傷害引致軀體疾病,則當先調理精神的失調(治神)。但由於「神乃形之主」,軀體疾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損害,而這些精神損害又常阻礙軀體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故重視調理精神在整個疾病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強調首先「治神」。
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大自然存在的陽光、空氣、水、溫度、磁場、引力、生物圈等,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環境。同時,自然環境的變化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這種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認識,即是「天人一體」的整體觀。
人類是宇宙萬物之一,與天地萬物有著共同的生成本原。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道」、「太極」或「氣」產生的。以「氣」作為宇宙萬物初始本原則的思想,艱險是「氣一元論」。氣分陰陽,以成天地。天地陰陽二氣交感,萬物化生。如《周易·系辭上》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體的生命過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規定和影響,而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如寒暑的更替、地域的差異也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故《靈樞·邪客》說:「人與天地相應也」。
(1)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自然環境主要包括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陰陽二氣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故人體的生理活動必受天地之氣的影響而有相應的變化。
氣候是由自然界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階段性天氣徵象。一年間氣候變化的規律一般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這種規律性氣候變化影響下,出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而人體生理也隨季節氣候的規律性變化而出現相應的適應性調節。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同樣,氣血的運行,在不同季節氣候的影響下也有相應的適應性改變。人體的脈象可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規律性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春日,如魚之游在坡;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蜇蟲將去;冬日在骨,蜇蟲周密。」明·李時珍《涉湖脈學》也指出了四時脈象的規律性變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謂之平脈。」表明人體的生理機能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自有相應的適應性調節。另外,人體經絡氣血的運行還受風雨晦明的影響。據《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言,天溫日明,陽盛陰衰,人體陽氣也隨之充盛,故氣血無凝滯而易運行;天寒日陰,陰盛陽衰,人體陽氣亦弱,故氣血凝澀而難行。
不僅備戰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有影響,一日之內的晝夜晨昏變化,對人體生理也有不同影響,而人體也要與之相適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這種人體陽氣白天趨於體表,夜間潛於內里的運動趨向,反映了人體晝夜陰陽二氣的盛衰變化而出現的適應性調節。
地域環境是人類生存環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勢的高低、地域性氣候、水土、物產及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地域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一定程序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和臟腑機能,進而影響體質的形成。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長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遷居異地,常感到不適應,或生皮疹,或生腹瀉,習慣上稱為「水土不服」。這是由於地域環境的變化,機體暫時不能適應之故。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也就逐漸適應了。這說明地域環境對人體生理確有一定影響,而人體的臟腑也具有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人對生存環境的適應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漸深入,人類自身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環境,使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氣候變化過於劇烈或急躁,超越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疾病的發生關繫到人體正氣的適應、調節、抗邪等能力與自然界邪氣的致病能力兩個方面。若人體正氣充沛,適應、調節及抗病能力強,能抵禦邪氣的侵襲,一般不會發病;若氣候特別惡劣,而人體正氣相對不足,抵禦病邪的能力相對減退,病邪就會乘虛侵入而致病。
在四時氣候的異常變化中,每一季度都有其不同特點。因此,除一般性疾病外,常可發生一些季節性多發病或時令性流行病。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或某些慢性病恢復期中,也往往由於氣候劇就或季節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惡化或舊病復作。如關節疼痛的症證,常在寒冷或陰雨天氣時加重。也有一些疾病,由於症狀加重而能預感到天氣即將發生變化或季節要交替等情況,如《素問·風論》指出頭風病「先風一日則病甚」。
晝夜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影響。《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陽氣隨自然界陽氣的漸生而漸旺,故病較輕;午後至夜晚,人身陽氣又隨自然界陽氣的漸退而漸衰,故病較重。
地域環境的不同,對疾病也有一定的影響。某些地方性疾病的發生,與地域環境的差異密切相關。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東方傍海而居之人易得癰瘍,南方陽熱潮濕之地易生攣痹。地域環境不同,人們易得的疾病也不一樣。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癭候》指出癭病的發生與「飲沙水」有關,已認識到此病與地域水質的密切關系。
(3)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時刻影響著人的生命活動和病理變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必須重視外在自然環境與人體的關系,在養生防病順應自然規律,在治療過程中遵循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心理和病理變化,故在養生防病中,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法於四時」、「四時調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統一,使精神內守,形體強壯。在氣候變化劇烈或急驟時,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防止病邪侵犯人體而發病。在治療疾病時,要做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充分了解氣候變化的規律,並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葯,即所謂「因時制宜」。因時制宜的用葯原則一般是春夏慎用溫熱,秋冬慎用寒涼。但對「能夏不能冬」的陽虛陰盛者,夏不避溫熱,對「能冬不能夏」的陰虛陽亢者,冬不避寒涼。夏用溫熱之葯培其陽,則冬不發病;冬用涼潤之品養其陰,則夏日病減。遵四時之變而預培人體之陰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即所謂「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另外,根據人體氣血隨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盛衰而有相應的變化,並應時有規律地循行於經脈之中的推理,古人創立了「子午流注針法」,按日按時取穴針灸,可更有效地調理氣血、協調陰陽以防治疾病。
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還受地域影響,故在養生防病中,要選擇適宜的地理環境,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種條件,並積極主動地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的發生。我國的地理特點,是西北地勢高而東南地勢低,西北偏於寒涼乾燥而東南偏於溫熱濕潤。由於地有高下之異,氣有溫涼之別,故治療時應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涼之葯而東南慎用辛熱之品。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人生活在紛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其生命活動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人與社會環境是統一的,相互聯系的。
人不單是生物個體,而且是社會中的一員,具備社會屬性。人體的生命活動,不僅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而且受到社會環境變化的制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際關系等社會因素,必然通過與人的信息交換影響著人的各種生理、心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而人也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維持著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平衡、協調,此即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1)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社會環境不同,造就了個人的身心機能與體質的差異。這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會給人們的生活條件、生產方式、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帶來相應的變化,從而影響人的身心機能的改變。一般說來,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力的社會支持,融洽的人際關系,可使人精神振奮,勇於進取,有利於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會環境,可使人精神壓抑,或緊張、恐懼,從而影響身心機能,危害身心健康。金元時期的李杲曾指出處於戰亂時期的人民,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向者壬辰改元,京師戒嚴,迨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後,都人之有不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不絕」《內外傷辨惑論·論陰證陽證》。
政治經濟地位的高低,對人的身心機能有重要影響。政治經濟地位過高,易使人驕傲、霸道、目空一切,如《靈樞·師傳》指出養尊處優的「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縱欲,輕人」。政治經濟地位低下,容易使人產生自卑心理和頹喪情緒,從而影響人體臟腑的機能和氣血的流通。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同,又可影響個體體質的形成。如明·李中梓指出:「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富貴者膏梁自奉,貧賤者藜藿苟充;富貴者典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力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膏梁自奉者臟腑恆嬌,藜藿苟充者臟腑堅固;典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干」(《醫宗必讀·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因此,由於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政治經濟地位不同,因而在身心機能和體質特點上有一定差異。
(2)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社會環境常有變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也隨之而變。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對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機能有較大的影響,從而損害人的身心健康。《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嘗貴後賤」可致「脫營」病,「嘗富後貧」可致「失精」病,並解釋說:「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 為攣。」這說明社會地位及經濟狀況的劇烈變化,常可導致人的精神活動的不穩定,從而影響人體臟腑精氣的機能而致某些身心疾病的發生。不利的社會環境,如家庭糾紛、鄰里不和、親人亡故、同事之間或上下級之間的關系緊張等,可破壞人體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協調和穩定,不僅易引發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發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腫瘤的病情加重或惡化,甚至死亡。故《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3)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主要通過影響人體的精神活動而對人體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產生影響,因而預防和治療疾病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因素對人體身心機能的影響,盡量避免不利的社會因素對人的精神刺激,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獲得有力的社會支持,並通過精神調攝提高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以維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並促進疾病向好的方面轉化。
綜上所述,中醫學不僅認為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一體。它以人為中心,以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為背景,用同源性和聯系性思維對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醫學問題作了廣泛的討論,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精神與形體以及形體內部的整體性聯系,認為人體自身的結構與機能的統一、「形與神俱」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是其健康的保證,而這種人體自身的穩態及其與自然、社會環境協調的被破壞則標志著疾病的發生。因此,中醫學在討論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醫學問題時,不僅著眼於人體自身,而且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要求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問·著至教論》),既要順應自然法則,因時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調整病人因社會因素導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異常,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若以整體觀念與現代醫學模式相比較,可見中醫學早就從宏觀上勾畫出了現代醫學模式的全部構架,並且給這一現代模式增添了新的內容——天人一體現。
4、求一篇五百字左右的關於飲食健康或體育鍛煉的文章
4月2日 21:44 春季怎樣安排飲食 「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對人們來說,春天更應注意飲食調養,以保健康。 春季,氣溫變化大,所以春季的營養構成應以高熱量為主,由於冷熱刺激可使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加速,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而致病,這時需要補充優質蛋白質食品,如雞蛋、魚類、雞肉和豆製品等。 春天,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卜、莧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可抵抗各種致病因素侵襲;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也應食用,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這類食物有芝麻、青色捲心菜、菜花等。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這是因為春季為肝氣旺之時,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症。而多吃酸味食物,會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飲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春季養生「當需食補」。但必須根據春天人體陽氣逐漸生發的特點,選擇其平補、清補的飲食,以免適得其反。 營養學家認為,中老年人有早衰現象者、患有各種慢性病而體形孱瘦者、腰酸眩暈、臉色萎黃、精神萎靡者,均可利用春天這個季節,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選擇適當的食補方法,以防病治病。 老年人有上述情況者,可採用平補飲食。具有這種作用的食物有:蕎麥、薏仁等谷類,豆漿、赤豆等豆類,橘子、蘋果等水果以及芝麻、核桃等。可長期服用。 老年人如有陰虛內熱者,可選用清補的方法。這類食物有:梨、蓮藕、薺菜、百合等。此類食物食性偏涼,食後有清熱消炎作用,有助於改善不良體質。病中或病後恢復期的老年人的進補,一般應以清涼、素凈、味鮮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可選用大米粥、蓮子粥、青菜泥、肉鬆等。 祖國醫學認為:「百草回芽,百病發作」,就是說,春天容易舊病復發。春天由於溫暖多風,適宜於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繁殖和傳播,因此,春天外感較多,對身體虛弱的老年人來說,更應引起重視。 事實證明,到了春天,凡有肝陽上亢的人,特別容易出現頭痛、眩暈,這就是祖國醫學早已指出的「春氣者諸病在頭」的原因。現代醫學也發現,春天的氣候變化,容易使人血壓增高,出現頭痛、頭暈、失眠等症狀。飲食防治的方法是,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克,因為香蕉含有能降低血壓的鉀離子。另外,經常食用含鉀多的檸檬、梨、綠豆等,對防治高血壓也有益處。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也易在春天發作,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呤鹼等物質豐富的豬肉湯、雞湯、魚湯、牛肉湯及菠菜、豆類、動物內臟和刺激性調味品,因為上述食物有較強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氣體產生腹脹,增加胃腸負擔。飲食防治上,可採用蜂蜜療法,將蜂蜜隔水蒸熟後,於飯前空腹服用,每日100毫升,分3次服;或用牛奶250毫升,煮開後調入蜂蜜50克、白芨6克,調勻後飲用。這些,均有養陰益胃之功效。 早春時節,氣溫仍較寒冷,人體為了禦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來維持基礎體溫;春天又是氣候由寒轉暖的季節,氣溫變化較大,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致病。在這種時候,科學的飲食則很必要。 春季飲食原則 以高熱量為主:除谷類製品外,還應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禦寒。 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兔肉和豆製品等,以增加抵抗力。 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卜、莧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呼吸道粘膜的功能;芝麻、捲心菜、菜花等富含維生素E可提高人體免疫力。 宜省酸增甘:「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因春季為肝氣旺之時,所以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症;而多吃酸味食物,會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飲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春季重養肝 春季養肝以食為先。要注意全面營養,按時就餐;新鮮熟透的水果,有益於健康;雞肝味甘而溫,可補血養肝,是食補肝臟的佳品,較其他動物肝臟補肝的作用更強,且可溫胃。以味補肝首選食醋,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殺蟲等作用。 初春時節寒氣較盛,肝陽難以開發,如能少量飲些酒,則可利用其走竄推動的作用,使肝中陽氣升發。鴨血性平,營養豐富,可養肝血而治貧血,是保肝最佳食品之一。菠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的作用,如做湯時加上動物血,可治療肝氣不舒。 通常我們知道,人感染了細菌會得病,機體受了創作會發病,飲食不注意衛生會發病,卻往往忽視了另一種非常常見,卻又不足以引起人們注意的致病因素,這就是不正常的情志變化,它可能導致很多疾病發生,胃病就是其中之一。 那麼,情志不暢與胃病的關系如何呢? 古今中外很多學者曾做過大量的實驗和統計資料分析,結果都說明了情志不暢是導致胃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如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猴子吊起來,並不時給以電刺激,造成猴子一直處於焦慮不安的情緒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潰瘍。又有人採用纖維胃鏡、X線、腦電圖及生化的過度興奮或抑制、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密切相關。在平時,我們經常發現這樣一種情況,由於情志不暢,如憂思、惱怒,往往會明顯影響食慾而出現不思飲食,這在中醫學中稱為「思慮傷脾」和「肝脾不調」。 從生理上說,肝主疏泄,脾胃主運化腐熟,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有助於脾胃之消化吸收。若因情志不暢,肝之疏泄功能失調,則脾胃運化功能障礙,從而導致脾胃疾病的發生,常表現為胃痛、惡心嘔吐、痞滿、泛酸等等,稱為「肝脾不調」和「肝氣犯胃」。近代不少學者通過臨床研究,認為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癌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頻繁的七情刺激所致,特別是憂思惱怒,引起肝胃不和,氣滯血瘀,氣血失調。因此,在胃病的預防上要重視精神與飲食的調攝。一旦患病更應注意樂觀、開朗,在治療上採用疏肝和胃之法,通過恢復肝之疏泄功能,調暢情志,達到治癒胃病的目的。 由於春天的特殊狀態,容易引起人的情緒不安,特別是許多精神疾病的高發期。我們要注意調節心志,做好預防保健措施。
5、作文素材
朋友你是想學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詩句吧,請仔細閱讀下面的文字
借得佳句成華章
古今作家都十分重視引用。可以起到開拓與深化、突出與升華、錦上添花之妙用。 引用分明引與暗引兩種。但無論是哪一種,它們都必須與所論證的觀點或文章的中心相一致,並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諧,能融為一體。
例1 在人類的語言中,有一個最神聖、最崇高、最永恆、最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具有不朽的價值的詞,那就是「祖國」。屈原抱石懷沙,投身汨羅江時,想到的是祖國;文天祥過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想到的是祖國;岳飛發出「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的豪言時,想到的是「祖國」;譚嗣同面對刀俎,引頸就戮時,面不改色,「我自橫刀向天笑」。他想到的還是「祖國」;陸放翁說:「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他夢魂為縈、念茲在茲的也是「祖國」;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就義時講:「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甘灑熱血,視死如歸,所報者,也是「祖國」。
對祖國,他們有著濃烈、深沉、溶解不開的愛戀。為了祖國的命運,他們甘願將血肉之軀獻出,化入祖國的大地,「血沃中華肥勁草」。
例2 縱觀天下有志者,總是夙興而夜寐,百折不撓,孜孜以求,心甘情願為社會奉獻的。千百年來,奉獻精神如同血液,在我們民族軀體中不息地流動;如同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靈魂;如同火炬,點燃了炎黃子孫的愛國赤誠。從為治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從「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的戚繼光,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從「願與人民共患難,誓將熱血固神州」的朱德總司令,到「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南疆衛士,真是英雄萬千!他們在奉獻之時,從沒想過要得到什麼回報,而是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獻給了崇高的事業。
常用的引用句可分兩種形式:①直引式,如例1,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詩句來證明文章的中心;②修飾式,即引語在文中作定語,以修飾語的形式出現。
例3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走進春天,你會發現春天的色彩,瑰麗、燦爛;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走進春天,你會發現春天的形象,清新、明麗;
「淺深春色幾枝含,翠影紅香半欲酣」,走進春天,你會發現春天是美好、馨香的;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走進春天,你會發現春天還是自由、靈動的。
春天喲,春天,紫燕翻飛,柳絲吐芽的春天;萬物興盛,如花美眷的春天。走進春天,融進春天,你就會成為春天的一朵芽苞,一泓碧潭,一枝花葉,一個翩然歡翔的飛燕…… (《走進春天》)
在記敘、描寫類的文章中,引用除了有與例1、例2相同的作用外,它還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蘊,為文章平增幾分詩情畫意。本段文字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引用,才顯得特別詩意盎然。
以上的直引式屬明引,修飾式屬暗引。此外,還有一種暗引的形式,它不是把引用的話作為定語出現,而是把引用的話,組織進了自己的敘述或議論,變成了自己話中的一部分。為了便於掌握和操作,我們不妨稱其為「鑲嵌式」,例如:漫漫秋夜,冷冷秋風,你孤枕難眠,輾轉反側,「寒蟄不住鳴,驚回千里夢」,思念遠方的明誠,你多情啊!再回首,那攜手穿行於菜花間的快樂往事;再回首,那臨窗共飲酒賦詩的閑情歲月;再回首,……更不會忘卻,「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噎」的那場離別啊……你追憶這一切,「欲語淚先流」。你日夜盼明誠至,相思成灰,離恨成草,以致「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我面對你,面對你的多情,你的柔弱,我無語,只覺心痛,心如麻!
姑且起身,坐於院中。折一剪紅梅,可「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你「淚痕紅絕鮫綃透」,我不想再見你,愁了.拿來一壺水酒,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你「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啊!
你深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但你也懂得「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也許,是你早已厭倦了這種離別的痛苦了吧! (苗萌《面對孤雁清照》)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種句子,它不是直引式、修飾式,也不是「鑲嵌式」,它不是把原句組織進自己的文章,而是將典故、故事或某種意境、片斷性的鏡頭等組織進自己的文章,我們姑且稱這種句子為化用句。請看一例:
例4 詩是色彩斑斕的夢。這夢里有灞橋傷別的煙柳暮雲,有鯤鵬水擊三千里的羽翼,有小軒窗里默默的相對,有大漠長河的遙遙思念……詩,是一支神來之筆,勾勒鸚鵡洲上的芳草,點化二十四橋的明月,渲染香爐峰的紫煙……
我愛詩,因為我難以抗拒自己的心靈在這美妙的詩行中與先哲們的心一起跳動的感覺,難以抗拒讓自己忘情於吶喊者或低吟者所創設的一個個優美意境中的感覺。詩,讓我體驗屈夫子不能從俗的喟嘆,讓我領略魏武帝碣石山旁壯心不已的豪情,讓我沉浸於康橋邊靜謐的月夜,讓我品味雨巷中那份丁香似的憂傷……(《詩心遐想》)
有時用引用,尤其是詩句來結構文章,也會給人一種形式上的新穎感。例如:
《名句書寫情態,人生重在選擇》 作文話題像一葉小舟,負栽著心靈在詩海游渡。
關於「選擇」的名句珍珠,是這般感人至深、璀璨奪目!
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愛國詩人屈原,一生都在為富國強民而探索著,然而懷王昏庸,奸佞當道,屈原的種種努力都因「忠不被用」而無濟於世。是隨波逐流,從俗偷生,還是寧為放逐也不苟且?這兩句詩如實地表達了屈原毅然決然的人生挾擇:堅持我的追求,執著我的所愛,繼續我的奮斗,即使為此九死一生也決不後悔!正因為屈原有此偉大的選擇,他才能深思高舉,正道直行,成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其英名業績與「天地比壽,日月齊光」。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大詩人李白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輩豈是蓬蒿人?」但他並未得到朝廷的重用。長安三年,不過是個供統治者「歌舞昇平」「淺吟低唱」的御用文人。「大濟蒼生」成泡影,滿腹經綸無所用。然而,李白畢竟是李白,他不為高官而奉迎,不圖厚祿而諂媚,在去留、窮達的十字路口上,毅然選擇了不「摧眉折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其正直、傲岸、瀟灑,成就了他那豪放、脫俗、飄逸的偉大品格。
於謙:碎骨粉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此詩題為《石灰吟》,但遠遠不止吟詠石灰。作者托物言志,設喻抒懷,充分體現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作者理想的追求、人生的選擇。於謙少有大志,23歲中第入仕,直至擔任兵部尚書之重職,如果他不能握好「選擇」這把雙刃劍,勢必為劍所傷,成為罪惡的俘虜。正因為他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崇高選擇,才能具備「碎骨粉身渾不怕」的志節,才能秉持「清風兩袖朝天去」的廉潔,才能成為忠勇如岳飛的民族英雄,德高似包拯、海瑞的一代清官。
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面對列強入侵,朝廷昏庸,民族危亡,林則徐果斷地選擇了「虎門銷煙」。何以有此決心和行為?這兩句詩就是其人生追求、人格理念、價值取向的具體寫照:只要有利於國家民族,我就盡志而為,雖死不辭,怎能因為是禍就躲避,是福就爭取呢?或許有人會說此詩寫於「銷煙」之後。不錯,時間上的確如此,但這種偉大的情志早已根植於心胸,融會於血液,成為他人生的准則、行為的指南,並與其聯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相輔相成,共同鑄就了人生的偉大與不朽。
6、找篇養生的論文 1500字左右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簡單地講是指身體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稱之為思想健康。探求中華傳統醫學,病因病理學、生理學、養生學人的健康與情感、情緒、行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性格特點,都非常具體地、有針對性地、有傾向性地、有對應性地影響著五臟六腑及周身的健康狀況。一個良好的性格,一個開朗的性格,一個豁達的性格,一個勇敢的性格,一個堅強的性格,一個明朗的性格,一個灑脫的性格,一個樂觀的性格,一個自信的性格,是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性格。反之,一個悲觀的性格,一個狹隘的性格,一個陰暗的性格,一個怯懦的性格,一個自卑的性格,一個拿不起放不下的性格都是有損於身心健康的性格,是疾病的性格。一個人經常「提心吊膽」、「心慌」、「心躁」、「撕心裂肺」、「心痛」他俱象的心也會同樣如此。古人提倡:「心平氣和」、「心胸闊廣」、「寬仁博愛」、「磊落光明」、「氣魄宏大」等是不無道理的。
另一方面一個人的行為對身體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個人總是含圖私利,總是算計別人,總是橫行霸道,用心險惡,喪盡天良,有一天等到他良心發現的時候可能為時已晚。偏如一個殺人兇犯,一個被通輯的人犯,一個干盡壞事的人他們能跟平常人一樣放心,舒心地睡個覺嗎?這些人能健康長壽嗎?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規律。
當然,人總是要生病的,有社會壓力的原因,有家庭因素的原因,有自己本人的總總原因等等。首先,必須面對現實,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解決思想上的毛病,治了心理面的心病,同時,有效地進行疾病治療,可以採取醫生用葯、葯膳食療、針灸、推拿、體育鍛煉、練習氣功、調整選擇最適合自己疾病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同時,要學習和掌握科學保健常識,有的放矢地進行保健養生,加強自身修養,從而達到身心健康。
四季如何養生
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過程中如何養生就已有記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與雞俱興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這就提示給人們,身體要健康,益壽延年,需要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為春三月,春天三個月是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冷,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棄故從新。
人們應早些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適當鍛煉,以發布「生」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並要讓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生活中應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惱怒,內存生而勿殺、予以勿奪、賞而勿罰的意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調暢。如果違犯了這一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夏季易患寒性疾病,從而導致人體難以適應夏季藩秀的「長」氣。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季節,還應為下一季節打下良好基礎。換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季節里不能很好地養生,就會引起下一個季節的不健康狀態,有不少疾病就容易產生。如春季能注意「生發之氣」,本季節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調養「生發之氣」,不僅近在當時,並且能遺患於後。《內經》指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不變。」肝屬木而主風,屬於自然界的東方,旺於春季。所以春季養生不好,不注意調養,易傷肝,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都容易發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陽春三月,氣候漸暖,這是春的主要象徵。然而春季又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尤其是初春,氣候變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襲,氣溫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講「春捂秋凍」,所謂「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過早地脫下棉衣,應晚脫一點,而且要一件件地減。這從春天的天氣、氣候特點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來說,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多,忽冷忽熱,風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於春,惱怒等情志易刺激傷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惡化。另外,由於由冬入春,人們的抗病能力、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會感染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少年兒童應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療不當,防護不周,常會導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都易傳染。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天肝氣旺、脾氣衰,應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屬肝,甘味屬脾,故需注意調養。
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幾方面的調理外,還要針對春天的特點,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適度,增進營養,以增強體質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國醫學認為,夏天對人來說屬心火旺,肺氣衰的季節,應晚睡早起。苦味屬心,辛味屬肺,所以夏天應吃些辣味食物。雖然天氣炎熱,但不要貪涼,睡覺時腹部應蓋上被子,以免受涼腹瀉。雨季應避免濕氣的侵襲,及時更換衣服。平時應經常按摩足底湧泉穴,不要光腳,以免濕氣從腳底部侵入。
秋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秋到立冬為秋三月,天地陽氣日衰,陰寒日生,景物蕭條,養生亦應隨之。
秋天應早睡早起,這對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氣溫降低時應及時添加衣服,以免著涼。中醫認為,當秋季陽氣內斂,陰氣轉盛中,人應與秋氣相和平,保持體內陰精,不讓意志過分外馳,防止房勞傷腎。秋季萬物凋謝,老人憂思過多,產生垂暮之感,表現為情緒不穩、煩躁不安、難以入眠等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凡怒悲生恐懼,皆損元氣。」《醫學類編》說:「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故應保持情緒穩定,心如秋月,少憂勿思使志安寧。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精神系統受到刺激,會導致機體正常平衡紊亂,易患疾病。心情開朗,使精神處於常樂之境,才能有助於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遲。冬天為腎氣旺、心氣衰的季節。鹹味屬腎,應少吃。應盡量避免吃灸烤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出門時易著涼。
實踐說明,祖國醫學中寶貴的四季養生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對人們的健康長壽必定大有益處。
7、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8、飲食與健康論文 資料也行
送你100條養生知識,祝你健康.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7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9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10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 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 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14 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15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靜坐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 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 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 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21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22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 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25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盪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慾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27 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8 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慾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
29 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
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31 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絡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是經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絡在體內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葯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絡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但一旦發現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常是吃什麼葯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主發謂之機。箭在弦上要發出去,必須撥動這個機。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都有一個機,只有觸動這個機,事情才會發生,不觸動這個機,其他的條件再多,也沒辦法引發事件。機就是這么一個東西,它是事情發生的最關鍵因素。它是點,不是面。可是觸動這個點,就能帶動面。所以,病機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最關鍵因素,(也可以講,病機一開,人的病狀就會顯現出來,人就進入了「病」 的惡性循環當中。和病機相對的就是「生機」。生機一開,人就會進入康復這個良性循環當中。實際上病機和生機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是一對陰陽。病機開了,生機就關了,而生機開了,病機也就自然開始關閉了。這個就是辯證法。)
32、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33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衛生第一要訣。心可以主動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故治病當以攝心為主。
34 風寒陰陽暑濕,在在皆可使人致病。萬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虛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衛力,如衣食住等等。貧人有抵抗力,如氣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傷胃傷齒。貧人多餓,所食不雜,故無腸病。富人多逸,故多氣惱。貧人多勞,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盡則窮。窮人能勤儉,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衛力富,則精氣神之抵抗力弱。保衛力弱,則抵抗力強。
35 大病初癒,切忌理發洗足沐浴
36 故求長壽無病,常強肉身。欲強肉身,當調伏精氣神。欲調精氣神,當拒絕擾亂之賊。欲杜此賊,當先攝心。欲求攝心,當化貪嗔痴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學心戒。但空口言戒,無益於事,必求開慧,方不為所愚。欲求開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學靜坐。
37 能靜則仁,有仁則壽,有壽是真幸福。
38 一切修身修心法門,只有兩字訣:曰放下、曰回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頭,病者頓愈,迷者頓覺。此真無量壽者。
39 心過勞的人,心疲肝旺,心過勞就是心太滿,不虛。心滿,則不納肝(木)生之火,心不納肝生之火,則肝氣必積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營養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於是腎水大虧,水不足則火更旺,心腎相聯,心氣更弱,肺病即成。內部相互關聯,一動全動,一病全病。而擾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覺,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靜坐。
40 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現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41 人在生病的時候最忌諱是嗔恚心起。這個時候一定要安然順受,讓心安定。然後慢慢調理,健康很快恢復。心安才能氣順,氣順才能除病。否則心急火上,肝氣受損,加重病情。心神寧一,那渾身的血氣,自可健全發揮。
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
42 子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43 睡時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
44 午時屬心,此時可靜坐一刻鍾,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45 早起如在寅時三點至五點,此時切忌郁怒,不然必損肺傷肝,萬望注意。
46 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一個亂字,足以妨礙一切工作。
47 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結毒為癤為瘰,為癌為瘤,皆是血氣不流通之故。氣以順為主,血以通為暢。百病無不先由氣滯,氣郁於內,肝先受傷。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訣。而化除要訣有二:第一尋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則一切自化。第二以葯石、按摩助其化除,幫助血氣之流通。
48 養病治病不可求速。因性急助火,火旺損氣,反而不美。另不可貪多,貪則無恆而性急,況百病由貪而起,不可再貪以重增病苦也。
49 心屬火、腎屬水,心腎相連。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濟,則蒸氣內發。各部機體運動,可求得健康。此可於舌上察知。舌無水則不活,故活字以三點水加舌字。舌上可以報告內部各種病狀深淺,以斷生死。
50 大病自救法:一、不要怕死,決信我這個病,非但可以養好,並且身體可以格外健康,保證長壽。因為自己機體中本有特具的能力,不是空言的安慰。二、相信不用醫葯或靠何種營養食品,一定有自己除病延年的妙法。三、從今日起,我決定不許再去打擾我那病體,不許想著我那個病是如何病的,好壞都不許去計較它,只做個無事人。四、在這修理期內,不許想念工作,也不許悔恨喪失了時間和工作,專心一致,否則又遲誤了。
51 靜養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齊放下,自己渾身如融化,不許用一毫氣力,好像沒有這個身子相似。呼吸順其自然,心也不許它用一點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腳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氣血順暢。
52 修行要訣: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 成佛作祖 無他秘密。
具體要求:不許任何部分用一點氣力,包括意念、呼吸、肢體,做到:眼不觀,耳不聞,鼻不嗅,舌不嘗,口不納,心不想。此是唯一條件。若有所思所聞所覺,即是用氣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氣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氣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內出納,而渾身八萬四千毛孔中有了動作,或張或翕,此時無我無身無氣無心,天然心歸本位。所謂引火歸元,又名水火既濟,為治療百病之總訣。
53 為了養生而死的,佔十分之三。到底怎麼回事?是因為太愛惜自己的身體了。為了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寵,怕吃虧,怕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這樣,他那顆心整天縮成核桃樣,像是被狗反復啃過,怎麼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養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遠離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會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槍,就是遇上,刀槍也不傷他。為什麼?因為他不把死當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沒法了。養生,並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經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經不再怕死,那麼死也就不再是問題。生死這一關過去,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夠長生。沒想到長生,反倒能長生。一心想著長生,反而死得快。長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帶現象。
54 人有病,人還不以為有病,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有多少呢?
55 天天三更半夜還在網上的人,本身就是養生的大忌。包括一些所謂的名醫也是這樣。還有,他們的心量也是斤斤計較,試問這樣的人連自己都保不住,還怎麼醫人呢?
56 別貪那個小便宜,大便宜也別貪。一個貪字就含著禍。貪,患得患失會導致人得心臟病。貪,患得患失是不懂道法自然的表現。
57 不要天天想著吃什麼補陰,吃什麼壯陽。記住了,運動就可以生陽;靜坐就可以生陰。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用。
58 人在氣不足的時候,不能盲目補氣,否則會影響身體健康。如果是因為血不足,就需要先補血,因為血為氣之母,否則就成了干燒器皿,把內臟燒壞;如果是因為淤滯不通,就可以增加氣血,血氣同補。這樣才能達到補氣的作用。
59 環境對人養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在空氣清新的深山老林里,會把痼疾養好的道理。因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質(負離子)會通過人在放鬆情況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體內部,從而滋潤孕養五臟六腑,使人重新煥發活力。還有重要的一點常人並不所知,就是人不僅僅是通過口鼻來呼吸,人身體的每個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們吸取著天地的精華。
60 人在松靜的狀態下,慢慢深呼吸就能體會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氣的交換:在吸氣時,實際除了肺在吸氣,整個身體是在把體內的氣向外排,即把人的氣釋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氣時,實際人是在通過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氣。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61 運動有兩點禁忌:一是不能在氣血不足的時候運動;二是不能在污濁的環境中運動。
62 運動的作用有二:一是增加氣血的運行速度,促進體內的垃圾排出體外;二是打開皮膚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氣。
63 什麼是悟性?什麼是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處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擾的人總是把簡單的事情看復雜了、做復雜了。繁和簡其實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兩個方面。聰明的人看到的是簡單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復雜的一面。
64 人治不了的病,要靠神治;神治不了的病要靠佛治。佛是什麼?佛是心。
65 現代的醫院和法院差不多,動不動就給病人下了死刑判決通知書。而好多情況下,是把不該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為什麼這么說呢?就以「癌症」為例,癌症現在在人們的心裡=死刑。其實如果我們不叫它癌症,那麼對於病人來講,就等於給病人留下了希望,等於留下了生機。所以我講,現在的癌症病人有大半是被嚇死的,是被精神壓力折磨死的。同時也是被醫院折磨死的。因為你一旦被診斷成了癌症,那麼他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處理你,治不死是你命大,治死了,因為你是癌症。事實上講,沒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從心生,一切病從心治。只要你還活著,你就有生機。找到了這個生機,對症而治,你就會康復。
66 現在是一個競爭,把所有的秩序都打亂了,把人引入了魔道。競爭是什麼?競爭就是把人們引入無限的貪欲世界。你一方面提倡競爭,一方面又談什麼構建和諧社會,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嗎。
67 根據陰陽互抱的原理來看,清與濁相互吸引。所以人食入清新之物必將與體內污濁之物相抱,從而把它們排除體外。
68 污濁之物的產生一是因為食入不幹凈食物,但更主要的是食入了過多的食物,體內不能運化造成食物堆積成垃圾。
69 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一個人生下來,他的命運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數的。他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如果能順著他的運數去做,就會平安無事。有悟性的人會發現、知道自己的運數,知道他應該干什麼,不應該干什麼。所以養生絕對不是簡單模仿,人雲亦雲。不要去羨慕別人,要從自己的心裡找到自己的悟性。那麼人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是否順其自然了呢?其實這太簡單不過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違背自然了。要做到順外面大自然的自然,還要順自己內在命運的自然,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70 很多人一聽到醫師宣布自己得了重病時,往往都會顯現出一副無辜的模樣,希望用切、割、毒、殺等外來方式去除疾病,然而,疾病真的會沒來由地產生嗎?世上絕對沒有這種「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以感冒為例,如果真要病人作自我反省的話,通常患者都會表示,自己在感冒之前,曾經一連熬了好幾個通宵;有些人會說,自己最近吹了冷風、淋了雨;有些人則說,工作的壓力很大,常常頭痛又失眠。事實上,諸如此類現象,都是導致感冒的因素,接句話說,假使病人的敏感度及警覺性夠的話,自然能夠做到「防患未然」的目標。
71 真正的科學是什麼?就是因緣果報。不信因果,就不是真正的科學。
72 沒有怕吃虧的心,沒有占別人便宜的心。換句話說,就是你能吃虧,別人就是要你命你都捨得,你都給他,而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去貪便宜,那你的心還能不定嗎?世人誰能做到?但佛就做到了。
73 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但願您也能和我們一樣擁有這份自信。
74 學問深時意氣平,心定則氣平。所以對於一個得道的人來說,觀察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也是相隨心轉的結果。
75 名為五欲之最難破者,色次之,財又次之,食與睡更次之。名心不死,無以入道。
76 百病之始,起於風邪乘入。如體氣虛弱,營衛失調,或憂思驚恐,酒色勞力,真氣耗而外邪入矣。
77 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
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78 對於醫生而言,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79 從當年希特勒繞開盟軍堅固防線攻克馬其諾防線的案例中,我悟到了:對付一些頑固的病症,不能正面硬攻,要從其他的相關方面突破。如治療腎病,肝病這些頑固之症,可通過調肺、脾等來達到效果。
80 中庸,是養生的根本原則。人體中的氣血也是一對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所以,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81 人只有悟到什麼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後能順其自然,這個人就是神人。懂得陰陽了,懂得順其自然了,你就一定會成為良醫大德了。
82 什麼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任何事物都要經過生、長、收、藏的過程。你順應這個過程,採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去調節病人的平衡,怎麼會治不好病呢。
83 簡單和復雜是一對陰陽,越是復雜的事情,往往用最簡單的辦法就可以解決。同樣,看似最簡單的問題,你往往解決起來並不容易,你付出極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決得了。這就和剛柔一樣,柔極能克剛,剛極柔不防。所以,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要有這個思路,遇到復雜的問題要去找簡單的方法解決,遇到簡單的問題不要忽視它,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就和毛主席所說的那樣,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就是對問題給予藐視,對過程引起重視。
84 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是不是這個道理。吃飯睡覺有幾個人能順其自然,有幾個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為什麼?因為它太簡單了,正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這就是辯證法。
85 什麼是平衡?平衡就是陰陽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約,哪一方太過或不及都會失去平衡。怎麼會傷元氣,失去平衡就是在傷元氣。經常處於平衡的狀態,元氣就會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86 陰陽之道就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任何一對矛盾,如果一方脫離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約了。那它離消失、滅亡就不遠了。你看,當今社會,領導們都不喜歡制約,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貪污受賄,其結果是什麼就可想而知了。陰和陽就是如此。大自然中,一個事物的出現,總有另它產生的因素,但同時總會出現另一因素來制約它。這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也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道理。所以養生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生病了,總有一個使你生病的因素存在,同時也會有一個制約它,令你疾病消失的因素存在。正如自然界中毒蛇存在的地方,必定附近就有解蛇毒的草葯存在一樣。
87 什麼叫人得意忘形?他失去控制了,失去陰的制約了,所以其下場畢竟是……,同樣人也不能一味消沉下去,這就是失去陽對他的制約了。
88 如何具有大智慧,沒有博大的胸懷,哪來的大智慧。
89 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也要應時,到什麼年齡就要學他這個階段應該學的東西,否則就是不應時,不順其自然。但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有多少是學了應該學的東西。小時候應該學什麼,應該學德,學孝道,接著學識字斷句,再往下學如何做事。到青年學如何優生優育、家庭幸福。到了中年,學習養生之道。到了老年,學放下心態,安享晚年。繼續教育學什麼,就是要學這些。
90 情志跟疾病的相關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葯物治療,治來治去都不好,對於這類疾病,解鈴還需系鈴人。五志能夠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91 養生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死神就會找到你。這就是道家所講的,修煉人要有英雄的氣質。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92 當你把什麼學問理解到她是非常簡單樸素的時候,這時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還感到她是那麼博大精深,深不可測,那是你還沒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見到茂密的樹葉,而沒看到她的根本,這時候你還是處於「有」的階段,沒有達到「無」的境界。一切離不開陰陽,萬事萬物離不開陰陽。這個根本就是陰陽。知其一,萬事畢。
93 凝神定氣,物我兩忘。---養生的真諦。
94 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95 五行相生相剋的應用:凡是因五臟太過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剋的方法對治。同樣,凡是因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決。這是運用五行的根本原則。
96 現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質生活方面下工夫,這種追求的後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們對於物質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旦這種慾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們的就是無止境的痛苦。其實,物質能帶來的享受,精神也能;葯物能治療疾病,心理療法也能做到。所以,我們用一生來追求財富,不如用一生來培養出一種好的心態,讓我們的精神達到一種超凡的境界。
97 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願我們都能擁有這份自信。
98 我們人體是一個充滿智能的機體,我們的身體有好多「哨兵」:牙齒、闌尾、扁條體等。本來一旦我們的身體有異常時(通常是「上火」),這些哨兵會立即做出反應通知大腦。聰明的人這時候就應該調整心態,檢討自己,讓自己平和下來。但現在我們的西醫都做了什麼?你疼不是嗎,我把你們通通切除掉。現在更有甚者,發明了一種儀器,你不是得了過敏性鼻炎打噴嚏嗎?我把你鼻子里的敏感區神經燒毀,這樣以後你怎麼刺激它都不會打噴嚏了。西醫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可能我們再生病後,切掉的就是我們的五臟六腑了。
99 記住,我們偶爾拉肚子、打噴嚏、咳嗽、發燒等都是我們自己的身體修復系統在工作,不要一出現這些症狀就濫用葯物。
100 很多重病或絕症,都只有一個理由:恨。當這恨沒了,病也必一起消失。這世間最難解的是綿延不止的恨,固有解不開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