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黃帝內經食療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食療養生之道

發布時間:2020-12-18 15:29:38

1、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由於養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01歲,因此追求健康長壽的人對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很有興趣,希望能從孫思邈的理論與實踐中汲取對自己的健康長壽有用的東西。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主要闡述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與《千金翼方(養性)》等文章中。本文嘗試從這兩篇文章中將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的內核挖掘出來,供當代對健康長壽有興趣的人參考。為了便於論述,我們將《備急千金要方(養性)》簡稱為《要方》,《千金翼方(養性)》簡稱為《翼方》。

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於《要方》一文,而《翼方》是為補《要方》之不足而作。《要方》一文較全面地介紹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全文共分為八節:1.養性序第一;2.道林養性第二;3.居處法第三;4.按摩法第四;5.調氣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黃帝雜忌第七;8.房中補益第八。通觀《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之道稱為養性而不稱為養生。由此可見,孫思邈認為,養生的核心是養性。《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的所謂序第一就是說養生第一位的事情是養性,第二節「道林養性第二」則是介紹養性的方法。在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題下,從第三節到第八節則介紹了居處法、按摩法、調氣法——等各種輔助的養生方法。將養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運動身體,飲食起居,營養葯物等輔助的養生方法,就形成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完整系統。

《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論述了什麼叫養性及養性的重要性。什麼叫養性孫思邈認為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淡化對名利的追逐,做到「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種「寧靜祥和」的心境,這就是養性。關於養性的重要性,孫思邈認為能養性就能夠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孫思邈的原話是「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皆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孫思邈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就是說,不重視養性,只在服食葯物等各種養生方法上下功夫,絕達不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

在第一節「養性序第一」中強調了養性的重要性後,第二節「道林養性」則是介紹養性的具體方法。第二節「道林養性」將作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作為養性的具體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即十二少。「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於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於做到了十二少。孫思邈認為:十二少仍養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則必然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

孫思邈認為要健康長壽就必須首先養性,養性就是調養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處於寧靜祥和的境界。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態恰好是惡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是很難的事情,所以大多數人很難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但是,當一個人到了中年以後,身體的健康水平逐漸下降,同時也能逐漸體會到身體健康的保持,重於身外的名利與追逐,就能夠體會到孫思邈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養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並調養自己的心性,逐漸做到十二少與除去十二多。

孫思邈以嵇康與《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作為自己養生之道的理論依據,他在《要方》中所闡述的養生之道就是對嵇康與《黃帝內經》養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要方》從嵇康的養生理論與《黃帝內經》中各引用了一段話作為自己將養性作為養生的第一位任務的理論根據:第一段話是,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黃帝內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嵇康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將心性修養到,去名利,除喜怒,去聲色,絕滋味,少思慮,則不求長壽,自然能長壽。如果不能做到這五點,則無論吃何種滋補品,練何種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也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能保持寧靜祥和的心境,將外馳的精神收回來內守自身,真氣就會暢通全身,身體就不會受到疾病的侵害。總之,兩段話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養性,忽視養性,只重視葯物滋補、身體鍛煉等養生方法,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為什麼養性(即修養自己的心性,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能獲得健康長壽的效果嵇康認為:「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嵇康《養生論》)。就是說人的精神制約著人的肉體,只要人的精神不躁於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寧靜),人的肉體(形骸)就不會生病、死亡(喪於外)。

嵇康與孫思邈以養性為主的養生理論,是他們本人的經驗直覺,但是一千多年後的現代「身心醫學」卻以成果證明嵇康與孫思邈的經驗直覺是正確的。當代「身心醫學」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經免疫學」證明,「祥和寧靜」的健康心理能夠提升免疫系統的免疫能力,從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體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與孫思邈的養生首先要養性的養生理論。

孫思邈並不是單打一隻講養性,而是以養性為基礎,再配以其它養生方法來養生。《要方》第三至第八節就介紹了養性以外的輔助養生方法,這些方法是居處、按摩、調氣、服食、雜忌、房中六項。這六項養生方法,用今天的話來說:居處就是生活要有規律;按摩就是經常對四肢進行按摩;調氣就是進行呼吸吐納的修煉;服食就是注意適當的營養滋補及葯物治療;房中講性生活要有節制;雜忌講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可以這樣說,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一種有主有從的較全面的養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確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願意用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來指導自己的養生實踐,你就首先要時常調養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寧靜。然後再做到起居飲食有規律,適當的體育運動、適當的營養滋補及服用必要的葯物,這樣就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了。

《翼方》是對《要方》的補充,強調養性的大要是: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嗇神、愛氣指要節約神氣的消費,是調養精神的具體要求。養形、導引是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和練氣的吐納。言論是慎語言。飲食是講注意適當的營養,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慾。房室是講性生活要節制。醫葯是講有病要服葯治療,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葯品。禁忌講一切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環境和事物都要避開。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慾的滿足,追求感觀的刺激,而孫思邈養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慾,更不尋求感觀的刺激,這些稱為反俗。孫思邈以燈用小炷這樣一句很形象的話來形容他的養生之道,所謂燈用小炷,是說一盞油燈用細的燈芯,燈油就可以燒很長時間,如果用粗的燈芯,燈油很快就會燒完。養生就像燈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節約能量的消耗,就是燈用小炷,就能延長生命,得到健康長壽。《翼方》還討論了服餌(即服用保健葯物),食療等問題,但是這些內容並不是孫思邈養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們就不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代表。中國傳統養生與當今流行的養生(實即西方的養生)是兩種不同的養生之道。從能量的角度來看,西方的養生是以發泄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這種養生強調「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的特點就是向外發泄自身的能量。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積蓄或收斂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養神、調氣、導引、少語、少動等,強調的都是一個嗇字。嗇即節約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孫思邈所講的燈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統一體,從身與心兩個方面來看,西方的養生,強調的是身體的運動與身體的滋補。是一種以養身為特徵的養生,雖然名為養生,實為養身。而中國的傳統養生,強調心理精神的調理,也可以說,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養心之道。所以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稱為養性,當然中國的傳統養生並不是只講養心或養性,而是在強調養性或養心的同時也講養身(必要的肢體運動與身體的滋補)。但認為第一位是養心或養性,第二位才是養身。從表面上來看,西方的養生顯現出一種向外積極進取的特點,符合人們積極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現代人的青睞。而中國傳統養生則顯現出一種向內收斂的消極特點,不符合現代人向外積極進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現代人的青睞。的確,正在為自己的事業進行奮斗的人們,要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很難接受以消極收斂為特點的中國傳統養生之道,我們也不向這部分人推薦中國的傳統養生之道,但是過了中年,已經從事業的競爭中逐漸退出來的人,就應該將關注外界的心神收回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發現中國傳統養生的確是一種能維護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學的養生。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就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代表,值得關心養生問題的中老年朋友們研究、學習與實踐。

2、求黃帝內經通俗版譯文~~通俗易懂的~~

十二時辰養生法:

子時(夜11點—1點)11點前要入睡。晚上少吃,不失眠。

丑時(夜1點—3點),肝經當令;

現在的人經常熬夜,其實這是最傷身體的。(本人PS:而且,我看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里說,這四季人的脈象都是不一樣的,什麼弦脈啊滑脈啊,不過不是很懂就是了。)

寅時(夜3點—5點)肺經當令。這時人體氣血重新分配,人的深度睡眠時間。

卯時(5—7點)大腸經當令。這時人排便是正常現象。

辰時(上午7—9點)胃經當令。現在很多人不吃早餐,這是不好的,早餐如春雨滋潤人的身體。

巳時(上午9—11點)脾經當令。不可太過思慮。思傷脾。傷脾者體濕不是太瘦就是太胖。

午時(上午11—13點)心經當令。所以人一定要午休,哪怕是閉目養神一會。

未時(下午13—15點)小腸經當令。午飯要吃營養合口味。

申時(下午15—17點)膀胱經當令。這時是人體頭腦最靈活的時間,所以早學夕復習是最有效的。這個時間做事情效率最高。

酉時(下午17—19點)腎經當令。人發低燒是腎氣大傷,有三種人會發低燒:青春期的孩子,新婚夫婦,性生活過度。發高燒氣血足的象。腎的最高創造力是生孩子的能力。元氣藏在腎里。鹽調動元氣,鹹味入腎,所以食要清淡。

戌時(晚上19點—21點)心包經當令。最好與自己生命時重要的人交流十分鍾(愉快談心,聊天)

亥時(晚上21—23點)。三焦經當令。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這是人做愛最佳時間。

飲食篇:

春:五穀養生;

夏:羹養長;(本作者PS:就是粥!夏天高粱米水飯+土豆拌茄子多美好啊~~~)

秋:醬劑養收斂;(味道厚重)

冬:飲劑養藏。(淡酒)

百病生於氣: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本作者PS:古人就是讓你沒有七情六慾最好了)

五癆:

一、久視傷血;二、久卧傷氣;三、久坐傷肉;四、久立傷骨;五、久行傷筋。(本作者PS:多運動啊……剛要辦個洗浴票,沒錢也要省錢……偶不愛跑步,一身汗難受,游泳舒服!效率也好!)

七傷:

一、太飽傷脾;(本作者ps:每次回家晚上都吃很多,很飽,很難受,可是好想吃啊……)二、大怒氣逆傷肝;三、房勞過度,久坐濕地傷腎;四、過食冷飲傷肺;五、憂愁思慮傷心;六、風雨寒暑傷形;七、恐懼不節傷志。

正文:

一、黃帝內經的精神總綱:上古之人能年過白歲而不衰老,而現在的人五十歲就顯得衰老。這是時代的環境不同,還是人們失去養生之道的緣故呢?上古之人懂得養生之道,效法陰陽,和於述數。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妄事操勞。所以形體和精神同時保養的很好。可以盡享天年,度過百歲。而現代的人就不這樣了,他們把酒當飲料,喝醉了行房事。肆欲縱色,耗散了精氣。只顧一時的快感,違背真正的生活樂趣,起居沒有節制,所以五十邊衰老。

二、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記述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述數。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妄事操勞。固能形與神具,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解釋:上古之人都能年過百歲而不衰老,是因為他們懂得養生之道,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妄事操勞。所以形體和精神同時保養的很好,可以盡享天年,度過百歲。

三、水是地球上的一種物資,有了水才有了萬物,才有了生命;有了水,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水是人類生命的搖籃,人離不開飲食,它是人類生命活動最重要的部分;「飲食」二字就包括,一為飲、二為食,飲就是喝水;水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存、健康密不可分;中國有句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的好壞,不僅影響這方人的皮膚,

更重要的是影響到了這方人的體質和健康。五行分類中講到,在清水邊居住的人多數都禿頭和甲狀腺腫大;在重水邊居住的人多有瘸腿和患有克山病;在甘甜的水邊居住的人,多健康和漂亮;在辛水邊居住的人,皮膚不好一身瘡疾;在苦水邊居住的人,多佝僂或駝背;許多地方病的發生與水有直接的關系。初起首服水法:早晨起床要喝一杯水;仙丹九轉太多事,服水自可追神仙;菊水:菊花能輕身益氣;

四、黃帝內經之「沐浴」:「氣寒、氣涼,行水滯之」(解釋:人們要用水浴的方法來驅散體內是寒熱和邪氣)。經常在流動的水中沐浴是人類保健的重要內容。經常梳頭、洗腳都可以養生。梳頭有疏通靜經脈,促進頭部血液循環、延年益壽之功效。「時病新愈,冷水洗浴損心包」(解釋:人的大病之後不能用冷水沐浴,人全身大汗時不能用冷水沐浴,人在太餓或太飽時不能沐浴)。洗澡水不能太熱,老人沐浴時間不能太長。

五、黃帝內經之「衰老」:

1、人衰老的原因:

A、人的生長、發育、壯大與衰老與人的腎氣有著密切的關系;當人處於生長壯大階段,腎氣旺盛;而當人向老年轉化時,腎氣則呈現出減退虛衰的狀態;

B、人到50歲肝臟開始衰退,60歲心氣開始衰退,70歲脾氣虛落,80歲肺氣衰退;90歲腎氣枯竭,百歲五臟之氣全部虛衰;

C、衰老與陰陽密不可分:人的生命之本在於陰陽,人的整個生命過程離不開陰陽,但人走向老年時便足見出現陰陽失調的狀況;進而加快衰老的進程;如果能保持陰陽的平衡就能保持健康,延緩衰老。

2、疾病症狀:胃中有疾,肝膽二心都有火,面色黑,而且乾枯,沒有光澤;四肢關節疼痛,有內熱;整日精神恍惚,健忘;診斷方案:採用清肝膽是鬱火,以保養心神;清除胃中痰銜,以生長氣血的方法,以神統帥氣,氣統帥血;氣血能夠周流全身;注意:未病先防止,使體內陰陽保持平衡,臟腑安詳;

3、與其有了病在求助治療,不如在病之前就注意養生。等到已經生病在依靠葯物,幾乎等於徒勞。未病先防就是養生之道。

4、春生夏長秋收都藏是大自然之氣的規律,人也與之相應。遵循的是與萬物相同的自然規律。

5、一年四季的陰陽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所以聖人春夏養陽,即春夏保養心和肝;秋冬養陰,即秋冬保養肺和腎;

6、四季的陰陽是萬物的開始和終結,是生與死的本源,違背它則發生災禍,遵循它則疾病不生,這就是養生之道。

7、疾病症狀:25歲,因工作壓力大,加上食慾不注意控制,而導致生病;其症狀是時兒發澡熱、睏倦、盜汗,汗水濕透了內衣,沒有食慾,呼吸不暢,面色發清、發黃,沒有光澤;診斷:冬三月人人懼怕寒冷,而這個人燥熱盜汗,則陽氣不能固守;冬天的季節出汗不止,陽氣外泄,使得腎水干結,到了春天以什麼生發助長肝氣?陽氣以斷竭,還有什麼來滋養身體?

8、寒冷的季節不能控制住他的燥熱。冬天屬於封藏的季節,人的陽氣應好好保護,到了開春時就會像春雷一樣發動,使身體如同大自然的萬物迎春一樣,生機勃勃。如果冬天人的陽氣沒有保養好,不能固首在體內,到了春天,就不能蓬勃茂盛。人的身體與大自然是相應的,冬季是萬物封藏起來,人體內的陽也是如此,封藏在內,不能外泄。這樣與冬季相應。

六、黃帝內經之「心理」:

1、「恐勝喜、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用一種正常的精神活動來調節另一種不正常的精神活動;

2、黃帝內經的五行原理:恐、水同類;喜、火同類;憂、金同類;怒、木同類;思、土同類;五行相剋,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3、對受驚嚇的人需要平(平常),平常之事就要司空見慣,必定不會受驚嚇;

4、暗示解惑法;順情從裕法;自我調節法;

5、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此三難;滋味不覺,此四難;神虛精散,此五難;

6、夫道者年皆百數:懂得養生之道,並遵循養生之道的人,年紀都到白歲之上;

7、精神是養生之首,「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要求人們安定情緒,不貪欲妄求,心中安詳平和,沒有恐懼焦慮等危害的情緒;

8、喜怒不節有傷肝臟,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即悲哀憂愁過度將直接影響人的心臟;新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悉去;

七、黃帝內經之「地理」:

1、天地之間,東西南北,其氣候溫涼寒熱各不同,對人的身體健康及壽命的長短有著不同的影響。其原因是:用陰陽的方法解釋,地理環境的不同,陰陽之氣的運做也就不同。而陰陽之氣的上升和下降。則直接影響人的體質和人的壽命長短。

2、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區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的生活習慣與體質特徵。東方地處海擯,是盛產魚和鹽的地方,當地居民多食魚類和咸類,他們皮膚黑,肌里疏鬆;西方地域多山曠野,是沙石之地,當地人依山而住,多食肥肉,形體肥胖,外邪難以侵害;南方地勢低下,霧氣露水較重,當地居民喜歡酸類和腐熟的食物,皮膚緻密呈紅色;北方地勢高,氣候寒冷,當地人以牛羊肉及乳汁為主食;中央之地平坦潮濕,事物的種類較多,生活安逸。

3、各種疾病都是由於燥濕、寒暑、風雨、喜怒、飲食、居處等原因引起的。病因有三大要素:天氣要素:即燥濕、寒暑、風雨。情志因素,即喜怒。飲食起居因素,即飲食、居處。

4、引起疾病的原因可分為外因和內因。內因即情志、體質等。外因則包括生活的自然環境。

八、黃帝內經之「飲食」:

1、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堰。安生之本,必之於食。

2、人不要太餓時才吃飯,吃也不能太飽。不要太渴時才喝水,喝水也不要太多。吃喝的量過多,都對身體不宜。多飲傷神,厚味昏神,飽食悶神。

3、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基正也。

解釋:以強勁的葯物治病,遠不如平和的葯物,而即便是最溫和的葯物,也不如我們的日常飲食。

4、飲食不僅僅能維持正常的生命運動,它還具有抗病治病的作用。醫生治病,先要搖清楚病人的病因,先以食物來治療,食療不好,再用中葯。

九、黃帝內經之「起居有常」:

1、「起居有常」即生活起居有規律,合乎衛生。人與大自然,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的規律相應相參,人的起卧要順應天時,順應四季更替規律。

2、春天的三個月是萬物復甦,天地生氣勃發,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日子。人們應當晚睡早起,漫步於庭院,披散頭發,舒展身體。使神志隨春意,這是順應春天的規律,是養生之道,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傷害肝臟。

3、夏三月是萬物繁茂秀美,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自然界的植物結出果實的時候。人們應當晚睡早起,不要厭煩白天的時間長,使心中沒有怒氣。這是順應夏季的規律,是養生之道,違背這個規律就會傷害人的心。

4、秋三月是萬物成熟的日子,天高雲談,秋風漸涼。大地的暑熱和潮濕已經散去,地氣清明。人們應當早睡早起,雞鳴時分便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寧。這是順應秋季的規律,是養收之道,違背這個規律就會傷害肺。

5、冬季的三個月是萬物閉藏的日子。天寒地凍正是需要保護和不能擾動陽氣的時候。人們應當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光顯露後在起床。使神志像隱藏一樣平穩、安靜。這是順應冬季的規律,是養藏之道。違背這個規律,就會傷害腎臟。

6、睡眠與飲食、呼吸一樣,是人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組織部分。

7、一夕不卧、百日不復。一天不睡覺對身體的傷害一百天都難以恢復。

8、青少年的睡眠時間應不少於10個小時,成年人以8小時為宜,老年人也不得少於7、8小時。卧室內安靜、干凈,空氣清新是最基本的要求。

9、洗腳是人睡覺前最重要的環節。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踝關節以下就有60多個穴位,經常用溫水洗腳,能增強血液的運行。調整臟腑,舒展經絡。春天洗腳,生陽固脫;夏天洗腳,屬濕可去;秋天洗腳,肺潤腸儒;冬天洗腳,丹田溫灼。

10、腳掌心有無數的神經末梢,按摩腳掌心能強壯身體,防止早衰。經絡與臟腑、體表各器官組織等有著密切的聯系。

11、睡眠要先睡心,後睡眼。睡眠時要把腦中的千頭萬緒都加以排除,安定心神,心靜了才能有好的睡眠質量。

12、睡覺的姿勢應該像貓狗一樣側身蜷曲,而不應該直挺仰卧。而床頭的位置應該是頭朝北,腳朝南。

十、黃帝內經之「以動養生」:

1、遠古的時候,人類居於禽獸出入的山林荒野,他們以活動軀體的方式來驅除寒冷。在陰涼的地方避開暑熱。

2、人體必須經常運動,這才會像流水和門樞一樣不腐不柱。

3、不妄做勞,勞動不要過量,不要隨便付出體力。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4、運動的方式:太極拳、按摩術、保健球、讀書

5、乾隆的養生四大口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

解釋:

吐納肺腑:早上在空氣新鮮的地方呼出混濁的氣體,吸進新鮮的氧氣;

活動筋骨:經常鍛煉身體,

十常四勿:人的身體十個部位要經常活動:

十常:齒常叩、津常咽、鼻常揉、耳常彈、面常搓、足常摩、肛常提、肢常伸;

四勿:四種行為要進行節制,吃飯勿言、睡覺勿語、喝酒勿醉、色勿迷;

適時進補:在人年老的時候,適當的增加一些營養,彌補身體;

6、一天不讀書,心理就沒有什麼好想法;一個月不讀書,耳朵眼睛都不清爽;體弱多病的時候,翻開名家的著作讀一讀,足以養病。讀書可保持大腦的運作。

3、《黃帝內經》里有"養生之道在於清調補"這句話嗎

「人生皆當受天長命」,「人生於天地,天地無為,人稟天性者,亦當無為」,「人本於天,天本於道,道本自然,順乎自然,即是最上養生之道。」

4、《黃帝內經》里的養生之道txt全集下載

《黃帝內經》里的養生之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zd

內容預覽:
前言
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系辭上》,其中記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初大儒孔穎達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極圖說》中記載:「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太回極圖是對太極文化最直觀的闡釋,也是研究周易最重要的圖像。它的中間是一條彎曲的S曲線,白中有黑點,黑中有白點。S曲線將整幅圖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的分割線,白為陽,黑為陰。而用S曲線來表示,正說明陰陽處於不斷消長的狀態之中。白中有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中有白點,表示陰中有陽。
我們人體同樣也離不開「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古代養生家特別提倡「天人合一」,正如《黃答帝內經》中所說:「……

5、我國古代養生之道的典籍有哪些?

我不是內行,但是我看過許多有關養生的書籍,抄對於養生累的書籍,推薦你看黃帝內經但是如果沒怎麼讀過醫術(中醫類的,)很難透徹的理襲解裡面的意思,還有推薦你了解了解氣功。參考書籍(《黃帝內經》劉力紅的《思考中醫》)

與黃帝內經食療養生之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