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叩齒吞津保健法:叩齒有什麼好處
叩齒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種較常見的牙齒保健方法,現代醫學認為這樣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以往的養生論述各有出入,總之,叩齒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須持之以恆,從不間斷,方可見成效。有一種說法叫"叩齒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覺前叩齒三十六下,同時將產生的口水咽下,從小堅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齒堅固,不生牙病,相傳這還是達摩祖師傳下來的方法。現代科學認為叩齒能興奮牙體和牙周組織的神經、血管和細胞,促進了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抗病能力。叩齒吞津所發揮的的養生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於胃「腐熟水分(飲食物)」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補腎: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標」(《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松動,甚至早期脫落。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志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是謂「金津」,又稱「玉液」,「津」通於「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強骨益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恆進行,能致骨堅,故可健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腎中精氣虧虛,則髓海不足而失養。叩齒能健腎,使腎中精氣得充,故可健腦。聰耳明目:《靈柩·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又「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柩·大惑論》),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美顏榮發: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進而美顏。發的生長賴於精血,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西醫的角度對叩齒吞津的分析從現代醫學對牙齒功能研究的認識來看,牙齒的牙腔內有由血管等組織構成的牙髓,是牙的營養通道。牙所需要的營養在血液里,叩齒產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振動牙髓及牙床,鞏固牙齒和牙周組織,興奮牙神經、細胞和血管,促進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牙齒的營養供應,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和再生能力,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類似咀嚼運動形成的刺激,提高牙體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齒變的堅硬穩固、整齊潔白,有益於口腔健康。經常叩齒,還可以使咬肌及牙齒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強機能,並維持其一定體積的充盈度,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因年老機體萎縮造成的凹臉癟肋狀。已經有牙病的患者,經常叩齒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叩齒時,嘴、舌充分活動,血液循環加快,這對延緩面部皮膚衰老大有裨益。叩齒後跟著做吞津,所謂「津」,就是口腔活動後所產生的唾液。唾液能維持口腔的清潔,幫助浸濕、軟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澱粉酶,對食物有消化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種酶和維生素等,這些物質能參與機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增強免疫機能。中醫的角度對叩齒吞津的分析在叩齒過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五臟六腑,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物質。養生學家把唾液稱之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曰:「脾歸涎,腎歸唾」。唾液與脾、腎二臟密切相關,對人體健康長壽、攝生保健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時珍認為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臟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發,滑利關節孔竅等重要作用,《紅爐點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叩齒與咀嚼的區別叩齒主要目的是健齒、固齒,屬於保健性質;咀嚼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齒將食物研碎,屬於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確使用牙齒和使用過大力量,就會造成牙齒損傷,如咬瓶蓋、咬筷子等。叩齒與咀嚼的區別主要有兩點:力量不同:叩齒是輕微的力量,叩齒震動牙根周圍的組織,有利於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與咀嚼的食物種類、軟硬度有關。作用效果不同:叩齒效果是健齒、固齒,減少疾病發生,具有預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齒效果,如果長期使用一側牙齒咀嚼可產生牙合創傷。有些醫家認為,叩齒法對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適,主要中叩齒力大,恐有損傷牙齒.如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介紹了他親自實踐的護齒、健齒經驗: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穀穀震動,終非盡善之道。余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余年逾姑息,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張氏提出的咬齒,可視為叩齒法的一個輕量級的改變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異。叩齒與咬齒,都屬於牙齒的自我按摩運動。他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提出牙齒保健經驗,值得重視。
2、養生百科有嗎?想知道怎麼養生
有,具體自己去看看,通常的養生小技巧如下,可以參考一下:
1.叩齒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時,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有助於牙齒堅固。
中醫上講腎主骨,牙齒也是骨頭的一部分。因此叩齒不僅有利於牙齒堅固,也能起到強腎的作用。在做叩齒的時候,最好同時做咽津法,既健脾又調胃。
2.閉口調息法:經常閉口調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勻、和緩。
呼吸做到平穩,是掌握閉口調息法的要領。這樣可以使得氧氣分布全身,久而久之讓氣血暢通,利於五臟六腑的協調工作。該方法建議早上做,因為此時陽氣處於上升階段,可以事半功倍。
3.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頭抵住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等唾液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於消化。
4.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可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面部經絡豐富,堅持做搓面法,還有利於延緩皮膚衰老。另外,用搓熱的手心蒙雙眼,這種類似熨燙的方法對於明目有一定好處。
5.梳發: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有助於疏通氣血,清醒頭腦。
梳發時應用手指肚接觸頭皮,用力適度。長期梳發,易於毛發黝黑、烏亮。
6.運目法:將眼球自左至右轉動10餘次,再自右至左轉動10餘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肝開竅於目,因此運目法對於肝臟健康有益,此外還有利於降低白內障的發病幾率。
7.凝耳法: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可使頭腦清凈,驅除雜念。
腎開竅於耳,做凝耳法的時候,配合牽拉捏耳朵,對於強腎效果更佳。
8.提氣法:在吸氣時,稍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再緩緩呼氣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於氣的運行。
提氣法在於讓體內的氣往上走,一定程度上抵消地心引力的作用。吸氣的時候搭配腳跟抬起離地的動作,效果更好。
9.摩腹法:每次飯後,用掌心在以肚臍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幫助消化,消除腹脹。
摩腹法在力度上一定要輕柔,力道太大揉痛肚子,可能事與願違。
10.足心按摩法: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有強腰固腎的作用。
3、中國古代的養生方法「叩天鍾」都有什麼保健功效?
中國古代的養生方法「叩天鍾」能夠補氣養胃,還能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對於我們身體有很大的好處。
4、中醫古代養生方法「叩天鍾」是什麼?有什麼保健功效?
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由此可見,牙齒與人的生長和盛衰有著密切的關系。唐代名醫孫思邈也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宋朝大詩人蘇東坡就有叩齒健身的習慣,他曾說:「一過半夜,披上上衣面朝東南,盤腿而坐,叩齒三十六下,當會神清氣爽。」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他的長壽秘訣之一也為「齒宜常叩」。叩齒,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叩天鍾」,是我國古代極為盛行的一種養生術。民諺中就有「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的說法。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們在叩齒的過程中,口腔中的唾液會隨之增多,而傳統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五臟六腑,現代醫學也證明唾液中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物質,其不僅有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還有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發,滑利關節孔竅等重要作用。
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松動,甚至早期脫落。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叩齒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達到養胃的效果。叩齒催生的唾液,可以減輕脾胃的負擔,從而達到健脾胃的目的。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自然會惠及骨骼,持之以恆,必然能達到健骨的作用。
5、你每天有哪些保健養生好習慣?
每天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要要堅持鍛煉。吃飯不要吃的太飽了,不要吃熱量高的食物要。多吃水果蔬菜,不暴食,暴飲暴食。不熬夜,要堅持鍛煉身體。
6、運動養生方法有哪些
運動養生方法:
1、護發: 頭發是人體健康與否的標志,頭發是否烏黑、潤澤、柔韌、茂密,與血、腎、腦有密切關系。因此,除生活上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情緒上保持開朗豁達、從容樂觀;飲食上注意營養以外,還應經常梳梳發,按摩幾下頭皮。隋朝的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說:「千過梳頭,頭不白」。明代《攝生要錄》也講:「發多櫛,去風明目,不死之道也」。櫛就是梳頭發,多梳發能清頭明目,疏通血脈。具體方法是,每日早中晚,以十指代替梳子,自額骨兩眉內梢處抓起,經發際、前頂、頭頂到後腦發際處,由前往後反覆數十次至百餘次,若能堅持數年之久,能使白發變黑,稀發變密。
2、叩齒: 自古以來,中醫就非常注意保護牙齒。「齒者腎之標,少長別乎此,盛衰見乎此也」。說明牙齒與人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強弱關系密切。固齒首先要護齒。唐代《千金要方》講:「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口齒不敗口香」。主張飯後要漱口。元代《飲膳正要》說:「清旦用鹽刷牙,無齒疾」。則比漱口又進了一步。但這些均是口腔衛生護齒法,比護齒更要緊的還在於保健叩齒固齒。晉代的葛洪講:「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隋代巢元方也說:「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其方法是,清晨或睡前,口唇輕閉,然後上下齒有節律地互相輕輕叩齒。至於叩的次數多少為善,當因人而立,大可不必拘泥古人之說。常叩齒可使牙齒堅固,促進消化,預防牙病。
3、健腦: 中醫認為:「腦為神之本」,「腦為元神之府」。「神」,中醫指人的精神思維活動。因此健腦養生目的在於保持「神明」(思維)的健康。但是,腦與腎的關系密切,腦的思維活動敏捷與否,依賴於腎精的充養。中醫有「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腦為髓之海」之說,就說明能善養腎精者,才能健腦全神,推遲人腦的衰老。顯然,這里又強調了節欲保精的重要性。其次,用腦要適宜。漢代的司馬遷曾說:「精神不用則廢,多用則疲」。若善於用腦,則可提高智能,使思路敏捷,至老也神清智聰;過於用腦,情志刺激過度,則精神思維紊亂,促人早衰。再有,食補與葯補也是中醫所強調的健腦措施之一。一般多用魚肉禽蛋以養血補髓;用核桃、黑芝麻、桂圓肉、大棗等以益智寧神;用腎氣丸等補腎固精。後人曾據古今中醫文獻,編制一套簡便易行的腦保健操,分吐納、梳發、揉太陽穴、拿肩、摩面(臉)等教節,因限於篇幅而不細述。
4、摩腿洗足: 步履穩重、行走從容不迫與否,是衡量老人健康與衰老的表現。欲話說:「人老腿先老」。因此,古人比較注重腿腳的活動和護養。腿腳活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早晚飯後散散步,能起到活血通絡,活動關節,助脾消化,強健腿足的作用。其次是腿腳按摩法,有以下幾種方式:
1「乾洗腿」。即以兩手抱緊一側大腿根稍用力向下摩擦到腳踝,然後回摩到大腿根。此法可增強步行能力,預防下肢靜脈曲張、水腫及腿部肌肉萎縮。
2扭膝。兩腳並攏,屈膝微下蹲,雙手掌置膝蓋上,膝部作前左後右圓圈運動20~30次,可防治膝關節疼痛,恢復下肢疲勞。
3扳足。坐床上兩腿伸直,低頭並身體前傾,以兩手扳足趾30次,能練腰腿,強腳力。
4搓腳心。指搓腳心湧泉穴,有滋腎益陰,鎮靜安神的作用。先將兩手掌搓熱,然後搓兩腳心各100次,以腳心感到溫熱為佳。另外,每晚入睡前用35℃水泡沫腳20分鍾。
7、俗話說一日之際在於晨,早起養生的七件事你能做到多少?
一日之計在於晨,古人認為早晨是一天之中最為寶貴的時刻,然而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不注意養生了,尤其是早晨這段時間,都用來了趕路,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早上睡醒後,發現很多事情都來不及做了,甚至很多人連早飯都來不及吃了,其實這樣對身體很不好。
我們應該試著每天早睡半個小時,再早起半小時,這樣就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養生了,當然早上也不建議大家做劇烈運動,中醫早就給我們安排好了,古代中醫養生有七件適合早晨做的事,非常簡單方便,無論是在床上還是在公交上都可以試著做一做。
第一件是叩齒揉腹,每天早上醒來時,放鬆全身,仰卧,做咀嚼狀,輕輕叩齒60~100次,有益於健齒、強身。
第二件是「擊鼓」揉鼻,坐位,用雙手掌心緊按住兩耳孔,兩手的中間三指--食指、中指、無名指輕擊後枕骨十幾次,然後,掌心按耳孔、手指按枕骨幾秒鍾不動,再驟然抬離,過一會兒又如前法按耳、擊枕骨,擊時如聞鼓聲,故名。這樣重復多遍。
第三件是適當飲水,每天起床洗漱完畢後,即喝一杯溫開水,可以增加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環,而且潤腸、通便。
第四件是吃好早飯。
第五件是排凈大便。
第六件是深呼吸。
第七件是遠眺四方。
每天早上做好這七件事,所需的時間不會太長,而且你將收獲滿滿的能量,保證你這一天都有使不完的勁。
8、養生之道 起床後如何做最養生
1.搓搓臉
早晨睜開惺忪的睡眼後,人們習慣用手指背揉揉眼皮,這對清醒頭腦有一定的作用,但這還不夠,揉眼後不妨雙手搓搓臉。最好先用雙手中指揉揉迎香穴。然後再上行搓到額頭,繼之向兩側分開,沿兩頰下行搓到額尖會合處。如此反復搓臉20次,有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增強面部肌膚抗風抗寒的能力、醒腦和預防感冒之功效。天長日久,還有減少面部皺紋、永葆青春容顏之益。
2.轉轉眼
運轉眼珠,宜平心靜氣、不急不躁地進行。先左右,後上下,各運轉10次。有提高視神經靈活性、增益視力和減少眼疾之功。
3.叩叩齒
輕閉嘴唇,上、下牙齒互相叩擊36次,間宜旋舌,以舌尖舔動上顎數次,能促進口腔、牙床、牙齦的血液循環,增加唾液分泌。從而收到清除污垢、提高牙齒抗齲能力和咀嚼功能等。
4.挺挺腹
平卧,伸直雙腿,作腹式深呼吸。深吸氣時,腹部向上挺起,呼氣時松下。反復挺起10次以上。可增強腹肌彈性和力量,預防腹壁肌肉鬆弛、脂肪積聚腹內,並有提高胃腸消化吸收功能之益。
5.提提肛
聚精會神地提肛門10次以上。可增強肛門括約肌的力量,改善肛周血液循環,預防脫肛、痔瘡等症。
6.梳梳頭
坐在床上,以雙手十指代梳,從前額梳到枕部,從兩側穎頹肌梳到頭頂,反復指梳數十次。可改善頭發發根的血液營養供應,減少脫發、白發,促進頭發烏亮。並能醒腦爽神、降低血壓。
7.彈彈腦
坐在床上,兩手掌心分別捂住兩側耳朵,用食、中、無名指輕彈後腦殼。可聽到噗噗聲。每側彈擊20下,有除疲、止暈、增聽力、治耳鳴的作用。
8.貓貓身
趴在床上,撐開雙手,伸直合攏雙腿,翹起屁股,像貓兒拱起脊樑樣用力拱拱腰,再放下高翹的屁股。如此反復15次。可鍛煉腰背、四肢的肌肉和關節,促進全身氣血流暢、關節疏利,且有防治腰酸背痛之益。
9、老年時期的養生方法主要有哪些復習題
常梳頭 每日至少要梳頭兩次,每次60餘梳,可明目、清腦、祛風、活血,增進腎功能,防脫發,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經常堅持必然受益。
常擦面 每次洗臉後,用雙手擦面部10餘次,按摩與刺激面部的穴位。能促進面部血液循環,振奮精神。
常運目 長時間用眼睛後,要先遙轉眼球,再閉目靜養,視力特別明亮。方法是:眼球從左而上,從右而下,往返調整10餘次,使眼部的肌肉得到充分運動與調節。
常按耳 按摩雙耳能補腎、健腦、防耳聾。方法是用雙手按摩耳輪,不拘次數,以發熱為度。耳部有五臟六腑對應的穴位,稱之為耳穴,常按摩耳部能起到刺激耳穴的良好作用。
常叩齒 每日早晨叩齒30餘次,能生津、健齒,食之有味。方法是上下牙齒叩響,能促進口腔唾液腺體的分泌;津液咽下有利於健康。
常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如不經常運動,肌肉、關節就會萎縮。方法是腰常伸、腹常收、肢常搖,經常做體操,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與腦力勞動。
常沐浴 沐浴有多種,溫泉浴、日光浴、清水浴、空氣浴、沙子浴、泥土浴等。可根據條件與身體狀況選擇與應用。
常洗腳 每晚臨睡前用適度的熱水洗腳,是保健的秘訣之一。洗腳後按摩湧泉穴30餘次,有利於睡眠與保健,冬季更是大有裨益。
常養氣 要做到主動養精氣,應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遇事不怒,思想寬廣,飲食有節,起居正常,勞逸結合,鍛煉至上,增強抵抗力。中醫認為「氣行則血行」,是健康之根本。
常養精 腎虛者易患腰痛、膝軟、頭暈、耳鳴、失眠、心悸、牙動、精神不振、生殖功能早衰等病狀。只有採用「養精、保腎、節欲」措施,才能治療上述病症,達到健康長壽。
講營養 營養是生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缺一不可。葯食並養,以食為主;葷素兼備,以素為主。
講衛生 飲食要謹慎,蔬菜水果要洗凈;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刷牙;鍋碗筷勺等餐具要清潔、消毒;平時衣著及居住環境應干凈衛生。
-
常歡笑 笑時胸部、肺部擴張,呼吸增強;笑在肚裡,產生胃液,幫助消化,增進食慾,促進代謝;笑在全身,興奮整體,睡眠香甜,精神振奮,心胸開闊,工作起勁。笑是一門學問,常笑、微笑、大笑都能有效的治療人們的神經衰弱、抑鬱症等精神性疾病。但笑也一定要有度,尤其是患者有高血壓、心臟病、心肌梗死等病者,不可以大笑,只能微笑。
常養神 神指心力、心勁。神是身體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八小時工作要專心至致,其餘時間與雙休日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寄情趣於一技之長,以樂促健康。
常歡心 緊張、焦慮、恐懼是健康的大敵。中醫要求做到「精神內守,不可七情太過」。對於各種不良的刺激要沉著應對,冷靜處理,化險為夷。古人說得好: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孔子也說:「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