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養生要先要養心?
摘要:中醫稱喜、怒、憂、思、悲、恐、驚為七情,怒、思、喜、憂、恐為五志。七情五志和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系,中醫非常注重對於七情五志的養生。
養生一定要注意情志的調節,過激的情志容易影響體內功能失衡從而傷及五臟。
怒傷肝當我們情緒比較暴躁的時候,發怒會傷害我們的肝臟,給肝臟帶來一定的傷害,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喜傷心我們就算高興也需要注意節度,大喜會傷心,我們需要注意,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獃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老年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例。
思傷脾平時我們需要注意不要過度的憂思過度,這樣會傷害我們的脾臟,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納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郁悶不舒等。
憂傷肺憂慮是會傷害我們的肺部,會傷害我們的呼吸系統,不利於身體健康,憂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極度憂傷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呼吸功能收到嚴重干擾。《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憂郁傷身的林黛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恐傷腎經常的受到驚嚇會傷害我們的腎臟,嚴重甚至可以致死。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頭眩、陽痿,並可致人於死地。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恐則氣下的危險性。
總結:情志和五臟六腑的關系非常密切,情緒的激動就會傷及到五臟六腑,所以養生必須先養心,注意七情五志的變化。
2、「養身」、 「養生」、 「養神」、 「養心」、 「養性」、 以上這些詞的含義及區別是什麼?
養身主要指保養、養護身體;養生是養身體養精神的綜合;養神指的是保養好的精神狀態;養心是指對心臟的養護;養性指修養自己好的性情和行為。
3、上養心,中養氣 下養身 原文作者是誰
上養心,中養氣 下養身 原文作者是中道法師。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則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 .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4、為什麼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論文100字
養生的最高抄境界是養心。
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襲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百
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度病。其實人和動知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道。
5、為什麼說養生必須先養心
研究表明,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它提示我們,養生,首先應當養心。
養心貴在靜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養心務必要養德,德高才能神凝氣定。養心重在養神,養神說到底是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
這里所謂養心,自然不是指保護好心臟,而是指調控好你的心態,包括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等。人的心態需要保持平和,猶如人的體溫必須保持正常一樣。
仔細觀察生活會發現,心理失控對人們的健康以及生活會帶來多麼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於過分懷舊,整日沉浸在那些殘缺的、蒼白的回憶里,以至於對眼前的一切都毫無興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無味。有的人由於盲目攀比,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別人,以至於悲觀喪氣,經常悶悶不樂,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鬱症。
還有的人由於嚴重消極,老感到自己被社會閑置,被人們漠視,以致心灰意懶,頹廢變態,毀蝕掉了自己的心靈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於貪心作怪,總以為自己應當擁有更多的財物,應該比別人生活得更好,以至於放棄了對自己的約束,不該拿的也拿,落了個晚節不保的結局。類似現象雖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種,無不與心態失控有關,無不傷及身體健康,無不有損美好生活。由此可見,養心對養生是多麼的重要。
我們不妨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溝通:
養心貴在靜心 情緒乃一身之主,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如果你的心裡每天都是快樂的,那就說明你在養心方面確實是個高手。
養心重在養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而且會成為被眾多人羨慕的養心專家。
養心務必養德生活中能使人動心的東西太多了。但凡能讓你動心的無不與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關,許多人心難靜、氣難順、神難凝,均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告誡我們,養心務必要養德。特別是面對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你更應當把養德視為養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靜,德高才能神凝。養德最要緊的是去除那些束縛自己的名韁利索,使自己不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視名利為草芥,視得失為無物,那你就可以在快樂的天國里自由翱翔了。
6、養生不能只養身還要養心,那麼該怎麼去養心?
養生不如養心,養心重在修心,是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養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心態要好,包括自己的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方面。尤其是老年人養生最關注的就是養心,擁有一個良好的心靜,讓自己快樂健康的渡過每一天。
養心時候就是盡量的保持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及睡眠質量,對於老人或者是心臟功能不全的人來講,要保持自己的衛生干凈,夏天時候天氣熱要多洗澡,冬天也要經常用熱毛巾擦身子,多喝水身體有足夠的水分,保證大便的通暢,患者盡量不去人多的地方。
養生不如養心,養心就務必要修心,德高才能神凝氣定,說的在通俗就是凈化自己的靈魂。老年人養心並非是要求其保護好心臟,而是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不可激動,心理失控對老年熱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有些人過分的懷舊,對任何的新鮮事物提不起興趣,對美好的生活也覺得淡然無味;還有的人愛攀比,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經常很悲觀,這些人最後都患上了抑鬱症。養心固然重要,但是這些實例都引發我們思考怎麼樣去養心修心。
養心恐怕醫生都給你開不出來葯單子,養心就是要消除不良情緒,之後讓自己的心慢慢靜下來,精心之後的最高境界又是樂心,如果你感覺自己過的很充實,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快樂的,那在養生方面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7、為什麼說養生必須先養心?
"心主神明」是一身之冠,乃生命的發動機。
8、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如何達到養心境界?
養心貴在靜心,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學家把清心寡慾、調養精神作為養心的主要內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藏神」、「靜以養之」,是指神靜,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過。
《黃帝內經》雲:「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情緒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遇事即發,七情失調,心神則失去平和,要知道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靜是要人在一派紛繁的世界裡能夠獨自安靜下來。
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靜,有助於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於身體的健康。當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寧靜自如時才能養心,心靜神自安。靜可以制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使意定神安。《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虛無是指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雜念,無惱怒、憂思與驚恐等。這句話告訴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沒有貪念妄想,那麼就會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體外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體,人就不會生病。
養心重在養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