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道教養生吃素

道教養生吃素

發布時間:2020-12-13 17:04:47

1、道教養生

天隱子養生書


神仙之道,以長生為本;長生之要,以養氣為根。夫氣受之於天地,和之於陰陽。陰陽神靈,謂之心主;晝夜寤寐,謂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遠乎神仙之道矣。天隱子,吾不知其何許人,著書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間所能力學者也。觀夫修煉形氣,養和心靈,歸根契於伯陽,遺照齊於庄叟,長生久視,無出是書。承禎服習道風,惜乎世人,夭促真壽,思欲傳之同志,使簡易而行信哉。自伯陽以來,惟天隱子而已。唐司馬承禎謹序

神仙章
人生時稟得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於修我靈氣,勿為世俗所淪污;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情之邪也;風、寒、暑、濕、飢、飽、勞、佚八者,氣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易簡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簡」者,何也?天隱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開目盡見,無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簡。易簡者,神仙之謂也(經曰:至道不繁,至人無為)。然則以何道求之?曰:無求不能知,無道不能成。凡學神仙,先知易簡。苟言涉奇詭,適足使人執迷無所歸本,此非吾學也(世人學仙反為仙所迷者,有矣;學氣反為氣所病者,有矣)。

漸門章
《易》有漸卦,道〖一本作:老氏〗有漸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須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設漸門。觀我所入,則道可見矣。漸有五門,一曰齋戒,二曰安處,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謂齋戒?曰:澡身虛心。何謂安處?曰:深居靜室。何謂存想?曰:收心復性。何謂坐忘?曰:遺形忘我。何謂神解?曰:萬法通神。故習此五漸之門者〖一本作:故習此五者,曰五漸之門〗。〖一本此處有「先」〗了一,則漸次至二;了二,則漸次至三;了三,則漸次至四;了四,則漸次至五,神仙成矣。

齋戒章
齋戒者,非蔬茹飲食而已;澡身者,非湯浴去垢而已。蓋其法在節食調中,磨擦暢外者也。夫人稟五行之氣,而食五行之物,實自胞胎有形已〖一本作「也」〗。呼吸精血,豈可去食而求〖一本此處有「其」〗長生!但世人不知休糧服氣,是〖一本無「是」〗道家之〖一本無「之」〗權宜,非永絕粒食之謂也。故〖一本無「故」〗食之有齋戒者,齋乃潔凈之務,戒乃節約〖一本作「身」〗之稱。有飢即食,食勿令飽,此所謂調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膚溫熱,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役,皆宜戒也。手常摩擦皮膚溫熱,熨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久役皆宜戒,此是調理形骸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矣。

安處章
何謂安處?曰:非華堂邃宇、重裀廣榻之謂也。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則傷魄,暗多則傷魂。人之魂陽而魄陰,苟傷明暗〖一本作:傷於明暗〗,則病疾生焉。此所謂居處之室,尚使之然,況天地之氣〖一本作:此所以居處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氣〗,有〖一本作:若〗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可不防慎哉〖一本作:豈不傷哉〗!修養之漸,倘不法此,非安處之道。術〖一本作:故〗曰吾所居室,四邊皆牎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吾所居座,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卷簾以通其外曜。內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則身安矣。明暗尚然,況太多事慮,太多情慾,豈能安其內外哉!故學道以安處為次。

存想章
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成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凡人目終日視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一本作:視〗。營營浮光,未嘗復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成性存存,眾妙之門。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

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或問曰:何由得心不動?天隱子默而不答。又問:何由得形都泯?天隱子瞑而不視。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哉?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www.taoismcn.com

神解章
齋戒謂之信解(言無信心則不能解),安處謂之閑解(言無閑心則不能解),存想謂之慧解(言無慧心則不能解),坐忘謂之定解(言無定心則不能解),信、閑、定、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夫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系辭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齊萬物而言謂之道德(老子《道德經》是也),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釋氏《法華》、《楞嚴》、《涅盤》皆一性)。入於真如,歸於無為(《圓覺經》雲:佛身有為,至於無為,佛化身不墮諸數皆一性)。故天隱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動因萬物,靜因萬物,邪由一性,貞由一性,是以生死動靜邪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謂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變化之曰神仙。故神仙之道有五,其漸學之門則一焉(謂五漸終同歸於仙矣)〖一本作:故神仙之道,同歸一門〗。

承禎誦天隱子之書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門漸漸進習。又三年,覺身心之閑,而名利之趣淡矣。又三年,天隱子出焉,授之以口訣。其要在存想篇「歸根復命、成性眾妙」者是也。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復則長命,故曰歸根復命。夫人之靈識,本乎理性,性通則妙萬物而不窮,故曰成性眾妙。然而呼吸由氣而活,故我有吐納之訣;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訣;思慮由心識而動,故我有存想之訣。人身榮衛血脈,寤即行於外,寐即行於內,寤寐內外,相養和平。然後每日自夜半子時至日中午時,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導引,喘息均定。乃先叩當門齒,小鳴;後叩大齒,大鳴。以兩手摩面及眼,身覺暖暢。復端坐盤足,以舌攪華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記其數,數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畢而吸,如此則吸氣與津順下丹田也。但子後午前食消心空之時,頻頻漱咽,無論遍數,意盡則止。凡五日為一候,每候當焚香於靜室中,存想自身,從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溯上脊膂脈,入於泥丸。所想其黃氣紛紛然,如雲直貫泥丸,想畢復漱咽。乃以兩手掩兩耳,搭其腦,如鼓鳴,三七下,伸兩足端坐俛首,極力直頸,兩手握固,叉於兩脅下,接腰脅骨傍。乃左右聳兩肩甲,閉息頃刻,氣盈面赤則止,凡行七遍,氣從脊膂上徹泥丸,此修道之大綱也。然更有要妙,在乎與天地真氣冥契同運,能識氣來之時,又辨氣往之所,若是則與天地齊其長久,謂之神仙矣。法起於冬至夜子時,一陽氣始來,或遲或早,先須辨氣來形候,才覺氣來,則運自己之氣適與天地之氣偕作。次日復候此氣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術,人罕達之。倘三百六十日內,運自己之氣適合天地之真氣三兩次,則自覺身體清和,異於常時矣。況久久習之,積累冥契,則神仙之道不難至矣。

2、道教的養生方式有哪幾種?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3、道教養生內容有幾種?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4、道教養生內容有幾種?

這個我倒是沒有認真研究,上次端午去武當上玩,順便住在武當師和功夫館,在那裡體驗了下養生方法,太極十三式,辟穀,茶道,還聽師姐講拋去煩惱絲,感覺受益匪淺。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5、道教的養生方法主要有哪幾種

在眾多的道教養生方法抄中,可分為兩個方面:
1、修煉精神層面:內視、坐忘、存思、守一之法;百
2、鍛煉形體層面:導引、太極、行氣、服度食之術。
綜合的來看,道教養生法主知要有胎息行氣、守一存神、導引按摩、動道功靜功,以及日常起居宜忌等。

6、道教養生文化?

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系的橋梁。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道家與道教」一卷中論述這一問題時說:「道家只求長生,並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並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惟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後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的、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西晉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內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登虛躡景,雲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窒,行則逍遙天清。」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煉,「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他強調:「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傳說活了800歲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至於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認為除了要勤修和拜師以外,還要首先作到「不傷不損」,亦即避免各種可能傷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養生治身:「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最後是在以上基礎之上習煉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葯便足。」
葛洪認為神仙是由凡人經過修煉而變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羽化飛升。
在葛洪看來,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採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

7、道教養生修煉的方法是什麼?

據元代李道純的統計,當時流傳的養生修煉方法有三千餘種,而道書上記載的大約只有二百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十大類。

1、導引按摩類

這一類功法是以健身強體為目的的動功,包括導引術、按摩術、點穴術、叩齒法、鼓漱咽津法、鳴天鼓、干梳頭、乾洗臉、揉耳運目、仙鶴點水、擦腳心、兜外腎、自發動、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動搖肢體為門徑,與服氣、存思配合,組成系列功法。

馬王堆導引術(資料圖圖源網路)

2、吐納行氣類

這類功法是以調煉呼吸為門徑,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延年益壽效果,並能發放內氣利他濟人。這類方法包括采氣、食氣、閉氣、煉氣、布氣(發氣)、胎息、調息、六字訣等。大體可歸為服食外氣、吞咽元氣、存思服氣、調動內氣等四種。

3、意念修煉類

我國道教氣功,除「內丹」堪為不二法門,「行氣」久稱一樹奇葩,其他如守一術、虛靜術、存神、內觀、定觀、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竅、存思術等等,方法尚多;而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不外以意念修煉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為「意念修煉」,並從而與「內丹周天」、「吐納行氣」鼎足而三。

教氣功:十二段錦(資料圖圖源網路)

道教三大類功法足以概括我國氣功中的一切靜功,其中「行氣」以呼吸修煉為主,「意念修煉法」以意念修煉為主;然而兩者卻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涇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行氣」功法常須藉助意念活動進行配合,而「意念修煉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參與,只不過是各有專攻,側重不同罷了。而「內丹」之術則綜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從而成為我國氣功中的千古絕招。

4、內丹周天類

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葯物」,而在體內煉「丹」的系統修煉方法。在道教修煉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湛,方法最為周密成熟,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的流派分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東派、三豐派、青城派;修煉的方法有十多種,但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煉的順序來說,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有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的漸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即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

內經圖(資料圖圖源網路)

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徹命功。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百日築基,煉精化氣,亦稱為小周天;第二階段為十月養胎,煉氣化神,亦稱為大周天;第三階段為三年哺乳,練神還虛;第四階段為九年面壁,練虛合道。

先修命後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鍾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修二派。清修派主張陰陽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修派認為陰陽分具於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葯於「同類彼法」。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的修煉方法,一般都從意守膻中「煉體」入手。

5、辟穀斷食類

辟穀亦稱「卻谷」、「休糧」、「絕粒」、「斷谷」等,即在一段時間內,乃至長期不食蔬谷和煙火食。我國辟穀起源很早,並不是有了道教以後才有辟穀的。道教興起後,接過辟穀之法,不僅把辟穀實踐推向縱深,而且還予理論上賦予一種神秘色彩。辟穀大略可分為辟穀後服氣、辟穀後飲水、辟穀後服食葯物三種,其中辟穀服葯法有百種之多。這三種辟穀法,一般都與服氣等類靜功配合。

6、滋補服食類

這類養生修煉方法又稱為「服餌」、「服食」。所服之物大體可分為草本金石類葯物。道教宣揚服食用金石等煉成的丹葯可長生成仙,已被實踐證明屬謬誤之談。但所服草木之類葯物,多有滋補作用,服食得當,當非無益。比如適量的服食大棗、靈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參、乾地黃等對人均有滋補作用。

道士煉丹(資料圖圖源網路)

7、房中養生類

此法因議論不一,在此不再論述,望見諒。

8、起居攝生類

道家養生修煉之術,除內丹、行氣、存思、服餌、房中、導引等法之外,還包括心身兩方面的養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飲食、語言、情緒等方面的雜修之法,這就是起居攝生類修煉法,可謂博大精深,網羅無遺。它包括四時調養法、情緒調攝法、飲食調養法、起居調養法等。

9、香湯沐浴類

在多種多樣、異彩紛呈的道教修煉方法中,還有一類不被外界注意,但在養生修煉中確有一定特殊作用的養生修煉法,這就是香湯沐浴。所謂「香湯」,就是調進各種芬芳葯料的溫熱洗澡水。香湯沐浴的作用不僅在於洗凈身體,滌盡垢膩,並且還在於藉助洗滌身垢的啟發影響,反過來對潔凈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氣自然清朗,有利於養生修煉。道教作道法之前,皆當香湯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香湯沐浴(資料圖圖源網路)

沐浴的香湯常用五種香湯。所謂「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葉、零陵、青木香五種香葯或香料的總稱。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揮發油,味芳香,據道教密傳,有避邪和去三屍的作用。桃皮是桃樹去掉栓皮後的樹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氣味芳香,具有較強的健腦醒腦作用,且可以殺諸瘡蟲,止息痧氣。柏葉,則具有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飢的作用。零陵香,對心腹惡氣、齒痛、鼻塞皆有較好的療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還能清醒毛孔,促進皮下毛細管的血液循環,使沐浴者遍體舒適。香湯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湯等加制而成。調湯之人,功德無量。

10、指印符咒類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樣,也有手印、咒語。道教的手印「訣」、「手訣」,手指做成訣的姿勢叫「掐訣」。訣的種類有數十種,其作用與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則相異。道教的咒語,稱為「祝」或「咒」。

道家手訣(資料圖圖源網路)

大約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韻文,第二種是無韻的短語,第三種取自佛教咒語。道教在修煉時,多用咒語,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氣一類,在開始做功及做功結束時,都要掐訣念咒。內丹修煉中亦往往用咒語。念咒時不但要掐訣,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訣同時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應。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煉時,還常書符。符的種類很多,各有其用場,雖召神制鬼自屬無稽,但符?的實際運用,都與氣功修煉密切相關。

8、道教養生術主要有哪些

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不過百記載寥寥,也就是小說中的先秦練氣士,不過沒那麼神拉 。從史料以及人物傳記上記載的養生與武功結合的應該是在唐初的孫思邈,度也就是葯王,他是個道士,活了100多歲呢。知再有到宋朝初年的陳傳老祖也是個內家高手,不過還是傳說多些。可是自明代之後就把這個道發揚光大了,傑出人物很多比如清朝的太極宗師楊露禪,號稱大白天下無敵手,外號楊無敵.還有形意拳高手,形意拳脫胎專於五禽戲,傳說是華佗創的,當然只是傳說,不會是他的,是道家的養生的法門,所以說你問屬的這個時期應該是明清時期啦。

與道教養生吃素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