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男士養生論語

男士養生論語

發布時間:2020-12-13 06:23:37

1、描寫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論語中關於身體健康的句子

 1、沒有健康的人生也就談不上理想與追求。智者與愚人之分就是看誰能夠珍惜健康,把握幸福。
2、對任何生物體,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這是一種平衡的狀態:均衡地輸入和輸出能量和物質(甚至允許生長)。
3、不珍惜健康的人,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健康的可貴;不珍惜健康的人,是因為他們不曾經失去過健康;不珍惜健康的人,是因為他們未曾重視過健康!
4、健康來自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需要有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5、健康與非健康不是絕對的對立面,而是相對的有過度性階段的狀態。
6、健康是成功的命脈,是成功的本錢。
7、健康,也是整整陪伴我們十幾年得好夥伴,好朋友,我們可以說是形影不離!
8、不僅要做到身體健康和身心健康,還要注意文化的健康。在學習文化知識時,不但要認真學習教科書的內容,還要注意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我讀上下五千年、中國之謎,節假日常到圖書館閱讀各種書籍。
9、健康,是我一直以來的好夥伴。她和我,可以說是形影不離。她陪著我已經度過了十二個春秋。
10、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文化的健康,始終陪伴著著我成長,(www.lz13.cn)不斷讓我在成功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11、雖然健康常常不打聲招呼就出了門,但你只要重視它、呵護它,總有一天,他會自己回來的。
12、健康的心理使我領會了很多生活的真諦,讓我在成長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好成績。
13、世上沒有哪一個人會為自己的不健康而感到幸福,如果有,那一定是個蠢貨。所以我說,珍惜健康就是珍惜幸福!
14、一個人如果擁有了健康的體魄、心理和文化,是值得非常自豪的事情。身體的思想的和文化的健康,為我的成長道路鋪就了一條陽光燦爛的大道,為我今後幸福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5、健康,是我們一直追求,一直嚮往的目標!一個人如果擁有了健康的身體,健康的文化,健康的心理,就是非常非常開心、自豪的事情!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三點,就是減少了我們人生大道的絆腳石,也就是為我們今後的幸福生活鑄造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16、身體健康,文化健康,心理健康這三點只要缺一點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小學生!所以我們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始終保持學生的本色,不忘我們是一名小學生!讓健康永遠是我們的好朋友,讓這個夥伴永遠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周圍吧!

3、論語中關於健康的詞句

一、 八不

《論語·鄉黨》強調,食物必須清潔衛生,防止病從口入,提出了「八不」:凡肉魚之類腐敗或變質變味,不吃;食物顏色變得丑惡或氣味難聞,不吃;食物失於烹飪或者切割得很不周正,不吃;沒有達到規定的就餐時間,不吃;從市面上買來的酒和肉乾,不可直接食用;凡祭祀過的肉,其保存期若超過三天,不吃;每次吃飯,肉食再多也不可超過五穀與蔬菜;飲酒雖沒有限量,但嚴禁喝酒到沉醉的程度。孔子很喜歡吃薑,每餐都「不撤姜食」,而生薑是極好的保健食品,故民間有「飯不香,吃生薑」之說,又有「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處方」的諺語。

二、三戒

《論語·季氏》記載,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指出了人們應按不同時期的體質特點來養生,即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養生方法也應有所區別:青少年時,由於機體發育尚不成熟,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太頻;壯年時,身體強健達到頂點,力量充沛,脾氣也大,要力戒與人爭斗,以免傷人傷己;到了老年,體質已經虛弱,就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麼了。對照孔子「三戒」,在此應提醒老年人特別是即將退休的老年人,一定要保持晚節,更應防止退休之前發生大撈一把的所謂「59歲現象」,否則到老因貪污而身陷囹圄,還有什麼養生保健可言呢?

三、交友應分損與益

在《論語·季氏》中,孔子指出:交為人坦率、講究誠信、博聞多識的人為朋友很有益處;交為人善於逢迎諂媚、當面柔順討好、以花言巧語取悅於人的人為朋友則有害處。交友不可不慎重,交了德高學博的好朋友,即可得到幫助和提高,也很利於養生保健;交了品質惡劣的壞朋友,就有可能跟著走歪門邪道,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還會嚴重損傷身心健康,其危害是不淺的。

四、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論語·述而》記載,有人曾向子路(孔子的學生)打聽老年孔子的情況,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回答呢?你可以這樣回答:「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意思是說,孔子經常發奮用功讀書而忘記了吃飯,整天生活得很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心態十分年輕,根本感覺不到自己已經開始進入到老年時期。孔子還說過:「吃的是粗糧蔬菜飯,喝的是清水,頭枕在彎曲的胳膊上安卧,許多的快樂也就存在於這日常的生活之中。那些不講究道德標准所獲得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浮雲流水一般。」

孔子生活在平均壽命很低的春秋時代,卻能壽逾古稀之年,這在當時來說殊非易事。孔子之所以獲得長壽,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慕榮利及長期保持樂觀主義的生活態度。

4、儒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分別是什麼?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養生為專務,然而其思想觀念及道德行為規范里也含有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同樣對中華養生學有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部《論語》,「仁」字的出現有百餘處,其含義之廣遠非僅僅是《說文》所謂的「仁,親也」的意思了,更深層的則是其所謂「仁者愛人」,也即「泛愛眾」。

儒家的仁愛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寬、信、敏、儉、恭、謙、溫、剛、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是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論語》所謂「仁愛」,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寬,賜人以惠;對己則應「罕言利」,節儉而謙恭有禮。儒家的鼻祖孔子不僅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大加褒揚,自己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為,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也屬於致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盪盪」以及「仁者壽」等,反映了「修身」與「長壽」之間的內在聯系。《春秋繁露》對此是這樣認識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於《孔子家語》中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之類,則尤具有養生學的意義。

「孝悌」是儒家道德規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諸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說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倫理觀,然而其中畢竟也有些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強調的「孝道」,主張對待父母尊長不僅要「養」,而且還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世間皆以不孝為恥,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道德風尚。儒家影響所及,就是像張仲景、孫思邈等這樣的名醫方家也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為己任。壽親養老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養老之學蔚然大觀。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有「養老大」「養老食療」等專論;宋元有《養老奉親書》、《壽親養老新書》等;明清有《壽世青編》、《壽養叢書》、《老老恆方》等等,對養生學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今老年醫學的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十分重視「禮儀」,包括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各種禮節儀式等。儒家的「禮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證,十分繁瑣,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的一些制度,同養生有較直接的關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衛生方面,《論語》談到了「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寢不言」以及「寢不屍,居不客」等等,這些認識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饋葯而孔子以「丘未達,不敢嘗」為由拒服的故事,顯然當時對葯性不明的葯物未可輕用已有所認識。古諺有所謂「不服葯為中醫」者,也許就是從這里來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禮制。且拋開那些封建等級名分及繁文縟節的儀禮不談,孔子所說的「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禮記·哀公問》)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國語·晉語》)等,卻具有優生學的意義。

《論語·述而》載魯昭公娶呈國女為妻,魯、吳二國皆姬姓,昭公為飾其同姓通婚的非禮行為,將吳姬氏改姓名為吳孟子。於此可見「禮」的約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親婚配的陋習。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母系為了維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時有採用中表聯姻方式,以獲得娘家的某些依靠。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為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說「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帶》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成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心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之遲,斯成菀病之職」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5、儒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強調精神調攝 《禮記·緇衣》說:「心以體全,亦以體傷」。養心與養形是養生的重要內容,然而精神與形體之間,具有統帥支配作用的是精神。養生首先要強調精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慾望,即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正如《論語·顏淵》中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還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行則從禮、君子三戒等內容,即為寡慾。儒家關於精神調攝的原則,在中醫養生學思想中得到了闡發和應用。

注意身體護養 這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寢處不適,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倡導飲食衛生 孔子對於飲食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他提出了飲食保健的原則,即《論語·鄉黨》中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精,則營養豐富,膾宜細,則味道美,可增進食慾,有利於消化吸收。並且,提醒人們一定要食新鮮、清潔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他指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則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貪。」強調了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飲食衛生要求。同時,也提出了調和飲食五味,要順應四時的原則。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養生經驗,因而為歷代養生家所遵循。時至今時,仍有其實用價值。

6、儒教的養生理論是怎樣的?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養生為專務,然而其思想觀念及道德行為規范里也含有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同樣對中華養生學有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部《論語》,「仁」字的出現有百餘處,其含義之廣遠非僅僅是《說文》所謂的「仁,親也」的意思了,更深層的則是其所謂「仁者愛人」,也即「泛愛眾」。

儒家的仁愛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寬、信、敏、儉、恭、謙、溫、剛、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是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論語》所謂「仁愛」,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寬,賜人以惠;對己則應「罕言利」,節儉而謙恭有禮。儒家的鼻祖孔子不僅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大加褒揚,自己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為,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也屬於致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盪盪」以及「仁者壽」等,反映了「修身」與「長壽」之間的內在聯系。《春秋繁露》對此是這樣認識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於《孔子家語》中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之類,則尤具有養生學的意義。

「孝悌」是儒家道德規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諸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說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倫理觀,然而其中畢竟也有些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強調的「孝道」,主張對待父母尊長不僅要「養」,而且還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世間皆以不孝為恥,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道德風尚。儒家影響所及,就是像張仲景、孫思邈等這樣的名醫方家也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為己任。壽親養老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養老之學蔚然大觀。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有「養老大」「養老食療」等專論;宋元有《養老奉親書》、《壽親養老新書》等;明清有《壽世青編》、《壽養叢書》、《老老恆方》等等,對養生學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今老年醫學的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十分重視「禮儀」,包括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各種禮節儀式等。儒家的「禮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證,十分繁瑣,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的一些制度,同養生有較直接的關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衛生方面,《論語》談到了「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寢不言」以及「寢不屍,居不客」等等,這些認識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饋葯而孔子以「丘未達,不敢嘗」為由拒服的故事,顯然當時對葯性不明的葯物未可輕用已有所認識。古諺有所謂「不服葯為中醫」者,也許就是從這里來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禮制。且拋開那些封建等級名分及繁文縟節的儀禮不談,孔子所說的「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禮記·哀公問》)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國語·晉語》)等,卻具有優生學的意義。

《論語·述而》載魯昭公娶呈國女為妻,魯、吳二國皆姬姓,昭公為飾其同姓通婚的非禮行為,將吳姬氏改姓名為吳孟子。於此可見「禮」的約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親婚配的陋習。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母系為了維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時有採用中表聯姻方式,以獲得娘家的某些依靠。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為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說「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帶》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成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心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之遲,斯成菀病之職」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7、《論語》中的養生名言有哪些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在《論語·季氏》中提到過「三戒」,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內是人要根據不同的體質、年齡、生理、心理特點來養生。如果是青少年時期,機體發育尚不成熟,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太頻。如果是壯年時期,身體強容健達到頂點,力量充沛,脾氣也大,切記不要與人爭斗,以免傷人傷己。如果是老年時期,體質已經虛弱,就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麼了。

8、古今養生方面的好詩句

葯補不如食補。 ――百―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度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問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答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版,以資血氣。―――《備權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9、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與男士養生論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