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內容有哪些?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中醫養生基本原則
2010-05-03 19:02:14 來自: cai125(華夏中醫論壇) http://.baidu.com/question/278399841.html?push=keyword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是我們很多人認可的,在《黃帝內經》中提到了「養生」, 「故智者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裡面提到的養生意思更為具體,更能讓人有直接的感受和理解。
第一點:「順四時而適寒暑」,這里的「順四時」就是順應春夏秋冬的各種變化;「適寒暑」就是說你要去適應自然界的寒熱溫涼,以及溫差的變化對人體產生的影響
第二點:「和喜怒而安居處」,「和喜怒」的重點在一個「和」字上,中國人比較注重「和」這個概念。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上的活字印刷,就用非常宏大和令人驚嘆的表演將中國的「和」字展示在世人面前,成為了開幕式的一大亮點。按我們的理解,這句話強調的是首先你要做到心態平和,如果心態不平和,那麼你吃什麼都是沒有用的。總之一句話,「養生首務在養心」。
那麼「安居處」又該怎麼理解呢?意思就是你住什麼房子,比如說我今天住在一棟高級的別墅里,明天我卻住的是一間陋室,但是這些對我來說都無所謂,能夠平心靜氣地面對任何居住環境。
第三點:「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因為中國文化的本源是陰陽,實際上中醫很多重要的理論都跟這個相關,或者說中醫所具備的一種模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模型。這么看來,我們人體要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必須有一個陰陽的平衡。因此,《黃帝內經》里有這么一句話,叫「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
這指的是極端的兩端往中間互補,也就是下沉的陰讓它升上去,向外發散的陽要讓它下降或收藏,使其平衡。回過頭來看「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句話,實際上說的兩個意思是,其一,通過求助於醫生來達到一個身體穩定的狀態,也就是進行陰陽調節的過程;其二,是通過自身的一些努力,以此來達到身體陰陽平衡的過程。
養生使我們關注的,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出,實際上這三條就是養生的基本大法。只有領會養生的真諦,才能更好的養生。祝大家養生有好法,養出精氣神!
3、在黃帝內經中關於上古天真論篇養生的積極意義,養生的方法是怎樣詮釋的?
在黃帝內經中寫明養生的積極意義,不僅可以預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壽的有效措施。
具體指出養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養;飲食起居的調節;環境氣候的適應;體格的鍛煉。
人生的生、長、衰、老過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關鍵都決定於腎氣的盛衰。
舉出四種養生者的不同養生方法和結果,來啟示人們注意養生以去病延年。
【原文】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適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日;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天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譯文】從前的黃帝,生來十分聰明,很小的時候就善於言談,幼年時對周圍事物領會得很快,長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方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准。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導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靜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於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閑,少有慾望,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各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人們無論吃什麼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麼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相傾慕,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朴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會引起他們注目,任何淫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
黃帝說:人年紀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於精力衰竭了呢,還是受自然規律的限定呢?岐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起來,乳齒更換,頭發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逐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發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旺盛,腎臟才能外瀉精氣。現在年老,五臟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已竭。所以發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黃帝說: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餘的緣故。這種人雖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便枯竭了。黃帝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岐伯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中古的時候,有稱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養生之道,和調於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於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守持於八方之外,這是他延長壽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可以歸屬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稱為聖人的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准則,穿著裝飾普通紋彩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於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因為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易耗散,壽命也可達到百歲左右。其次有稱為賢人的人,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有終結的時候。
4、黃帝內經四季養生和十二時辰養生法這本書怎麼樣
曲黎敏教授講述的《黃帝內經》分養復生智慧i和養生智慧ii
養生智慧i共十章:1、為什麼要學《黃帝內經》2、中醫與日常生活 3、因天之序——十二時辰養生法制 4、上古天真論 5、四季的養生 6、關於飲食 7、情志病 8、中醫如何對治亞健康 9、醫道總綱 10、中醫的要點
養生智慧ii共七章:百1、中度醫的定義 2、健康的生活方式——養生的四個方面 3、五臟與中醫意象思維 4、《靈蘭秘典論》的五臟解讀 5、不可輕視的六腑 6、中醫是如何看病的 7、人生智慧與養生智慧
5、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方法有?
第三章 認清體質,把養生養到實處——辨清體質好養生
◎第一節 《黃帝內經》中秘藏體質養生的智慧
《黃帝內經》最早涉及體質養生
體質受先天、後天因素共同制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造成體質差異
體質影響疾病的產生與發展
不同體質易患不同的疾病
判斷體質,從辨別陰陽開始
男性疾病無一不和體質有關
體形普遍看好體質明顯下降
體質養生必須注重生活調攝
摩腹、捏脊,就可以有效增強體質
看一看,自己屬於哪種體質
◎第二節 平和體質:養生要採取「中庸之道」
順四時,調五味,平和體質這樣養護
戒煙少酒,別讓煙酒毀了你的好體質
平和體質來自平和的生活環境
心平氣和——平和體質的養心之道
平和體質的最佳運動方式——太極拳
鰻魚是壯陽補腎的「魚類軟黃金」
男人的「腎之果」——板栗
杏仁補肺、潤腸又養顏
民間常用的健腦益智方
糯米飯——禦寒暖胃佳品
每天一袋奶,喝得科學便能老而不衰
人參殺人無過——補品的正確吃法
◎第三節 葯食同源治百病——最常用的食療方
本草動口不動手,輕松戰勝糖尿病
多吃防癌食物,遠離癌症
性冷淡不用慌,食療秘方幫你忙
肺病食茼蒿,潤肺消痰避濁穢
應對腎病,從吃開始
吃掉這個萬病之首——感冒
胃潰瘍,可用蜂蜜來調治
趕走體內毒素,告別便秘煩惱
腸炎是個慢性症,運用食療最合適
咳嗽了,吃吃枇杷就管用
學會妙用姜,日常保健康
◎第四節 飲食不當,會致病減壽——《黃帝內經》論食忌
病從口入,80%以上的病都是吃出來的
食品安全問題——最大的健康殺手
如何避免「問題菜」對人體的傷害
精細食物別多吃——富貴病就是吃得太精細
「方便食品」損害健康到底有多方便
油炸食品,健康免疫的仇人
不良飲食習慣傷身亦傷神
忌口——服葯期間的飲食禁忌
女性經期過程中的飲食宜忌
避開飲茶十忌,才能喝出健康
坐飛機前要注意的飲食三忌
根據個人體質,掌握飲食宜忌
6、黃帝內經》的養生學、康復學方面講了什麼?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7、黃帝內經素問十二時辰養生法心得體會
曲黎敏教授講述的知《黃帝內經》分養生智慧i和養生智慧ii 養生智慧i共十章:1、為什麼要學《黃帝內經》2、中醫與日常生活 3、因道天之序——十二時辰養生法 4、上古天真論 5、四季的養生 6、關於飲食 7、情志病 8、中醫如何對治亞健康 9、醫道總綱 10、中醫的要點養生智版慧ii共七章:1、中醫的定義 2、健康的生活方式——養生的四個方面 3、五臟與中醫意象思維 4、《靈蘭秘典論》的五臟解讀 5、不權可輕視的六腑 6、中醫是如何看病的 7、人生智慧與養生智慧
8、黃帝內經中講的養生法則主要有哪些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抄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襲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百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度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9、黃帝內經中介紹的養生方式有哪些,並闡述理由和具體做法
黃帝內經很多養生方法
介紹第五章的四時養生:
第一節 萬物滎生之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養心在樂
春季養生,養身在動
春季養生,養肝在睡
養生,當心二月春風似剪刀
第二節 天地氣交之夏季養長
夏季養生,氣壯需先理直
夏季養生,邊疏泄邊避暑
第三節 斂氣寧志之秋季養收
秋季養生,從「心」開始
秋季養生,先滅燥氣之火
秋季養生,需凍更需動
第四節 去寒就溫之冬季養藏
冬季養生,去寒就溫做足療
冬季養生,閉藏進補進行時
老年人在炎熱的夏季,人體陽氣旺盛,陰氣不足,是中風、腸道疾病、中暑的高發季節因此老年人夏季養生非常重要,現在就介紹下老年人夏季養生小常識,讓老年人健康地度過這個夏季。
夏季是「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的季節,黃帝內經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觀點,夏季與五贓的心相應,氣候炎熱,汗液外泄,易耗傷心氣,所以夏季要重視養心,養陽為夏季養生的關鍵。
老年人夏季養生小常識之按摩保健
夏季在人體主心、脾,故心、脾氣自然旺於冬季,而熱、濕邪最宜傷及心脾兩贓,使心、小腸、脾、胃的功能失職,故夏季的按摩養生應以心、小腸、脾、胃經上的穴位為主。可選用陰郄、豐隆、三陰交、梁丘、足三里、後溪,腎俞,命門,關元,百會,勞宮,合谷,天樞,上巨虛,膈俞、脾俞等穴進行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