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齡之妙術,生之,其地則靈,人若飲之,其壽則長是李白寫的嗎?
這段文字不是李白寫的,是榮西禪師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
書中開內頭就寫著:「茶乃養生容之仙葯,延齡之妙術。山若生之,其地則靈。人若飲之,其壽則長。」
榮西禪師 (又譯作「容西」)(1141~1215)。 榮西禪師 開山榮西,字明庵,號千光、葉上。生於永治元年(1141年),為備中(岡山縣)吉備津宮世襲神職賀陽氏之子。14歲落發為僧,在比睿山修天台密教,後兩次入宋留學,將禪傳入日本。此外,他從中國帶回茶樹種子,鼓勵在日本栽培,並普及飲茶之法,故以「茶祖」聞名。
2、中日文化交流例子
1、岡千仞訪華
岡千仞於1884年5月29日從橫濱乘船出發,6月6日到上海,會晤老友王韜及其他上海名流。然後暢游蘇杭,飽覽風景名勝,拜訪俞樾等江浙名士,訪問朱舜水後裔。岡千仞訪華期間,廣泛進行日中文化交流活動,會見了許多中國官員和文人學者,僅在其《觀光紀游》中提到姓名的就有近200人之多。
除了好友王韜等人外,還見過李鴻章、張之洞、盛宣懷等達官貴人,俞樾、李慈銘、汪士鐸等名流學者。交往時大多用筆談問答應酬,有時亦由陪同的王惕齋口譯。交流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等各個方面。
2、雪舟畫聖——明代中日繪畫的交流
1463年,雪舟接受了與明朝通商貿易而致富的大名(諸侯)大內氏的邀請,前往他的領地本州西部的周防國(今山口縣)。雪舟希望有機會從這里到中國去,直接向明朝的畫家們學習,同時在這里也能看到更多從中國傳來的水墨畫。他在周防創辦了畫室雲谷軒,從事繪畫創作,聲名逐漸傳揚四方。
1467年3月,遣明船到達中國浙江的明州(今寧波)。雪舟登陸後,先到明州東部的天童山景德禪寺參拜。雪舟在天童山深受僧眾的敬重,獲得了「天童山禪班第一座」的榮譽稱號。因此後來他的畫上常常落款「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筆」。
1468年5月,雪舟一行到達北京。他除了參加遣明使團的一些禮儀性活動外,主要是訪師會友,學禪作畫。他曾向明朝著名畫家李在和張有聲學習中國水墨畫的著色、潑墨、暈染技法。
雪舟的視野不僅僅局限於當時中國的畫壇,他一面參悟佛法,一面深入探究水墨畫的精義。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傳統和雄偉壯觀的中國山水,深刻地影響了雪舟的哲學觀和自然觀。
3、榮西——傳播飲茶之風的日本禪師
榮西1168年第一次入宋回國時,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1207年栂尾的明惠上人高辨來向榮西問禪。榮西請他喝茶,還贈給他茶種。高辨於是就在栂尾山種植茶樹,出產珍貴的本茶,成為日本著名的產茶地,而後世有名的產茶地如宇治等地的茶種大多是從栂尾移植過來的。
1191年榮西第二次入宋回國時,因風在長崎縣平戶島登陸,又將茶種播在該地富春園。次年,榮西將他所著《吃茶養生記》一書獻給幕府,這是日本第一部茶書。因此飲茶風氣先是在禪僧中盛行,然後才普及到世俗社會中去。隨著茶樹栽培的普及,飲茶成為日本廣大民眾的習俗。
4、 鑒真和尚——東渡傳經的唐代高僧
開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來我國留學。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託,延請鑒真去日傳戒,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默然無應,唯有鑒真決意東渡。
天寶二年(743)鑒真和他的弟子祥彥、道興等開始東渡。十年之內五次泛海,歷盡艱險,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惡風怒濤的襲擊,在海上漂了14天,最後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
返途時突發眼疾,62歲的鑒真大師雙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彥圓寂,邀請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東渡宏願始終不移。
天寶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餘人從揚州(今瓜洲鎮入江口處)出發,第六次啟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薩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月浦)登岸,經太宰府、大阪等地,於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
實現了東渡宏願。此後鑒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動了十年,傳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5、 羅森及其《日本日記》——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羅森1853年首次赴日期間,他感到與日本人打交道、訂協議都離不開漢文。因此1854年培理艦隊再次出發去日本時,便邀請友人羅森充任艦隊的漢文翻譯,羅森接受邀請同赴日本。
羅森在日本期間進行了許多中日文化交流活動。他廣泛結交日本各界人士,除官員外還與文人、學者、僧人接觸,不少日本人士也主動與羅森交往、筆談,並向他打聽中國的情況,表達「崇仰中國文物之邦之意」。
他發現日本人士「酷愛中國文字詩詞」,很多人與他唱和漢詩,互贈書畫,更多的人則請他題字、寫扇面。據其日記所載,他在橫濱一個月內,為日本人寫了500餘幅扇面,而在下田,一月之間「所寫其扇不下千餘柄矣」。至今在日本北海道函館市松前城資料館里,還藏有當年羅森題詩贈給松前藩家老勘解由的大扇面。
羅森也向日本書法家請教。他聽說下田的文人雲松窩擅長口筆書(即用嘴銜筆寫字),也請他寫了十幾張草書,頗有「龍飛鳳舞之勢」。這是近代最早的中日書法交流。
3、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從餘杭徑山寺起步
相傳在800多年前的中國宋代,日本的榮西禪師兩次來到浙江,將中國的飲茶文化帶到了日本,從而發展形成了日本茶道。為了證實這一在日本得到公認的茶道淵源說,日本《婦女畫報》雜志社的記者來到杭州,探尋日本茶道的根源。昨天,餘杭徑山寺成了他們尋根之旅的首站。
(一) 緣 起
與中國的茶文化歷史相比,日本茶道的歷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道學界一般認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傳教大師最澄和尚於9世紀初由中國帶入日本,後傳說其將帶回的茶種子種植於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從而形成了後來的日吉茶園。據日本著名史書《類聚國史》記載,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滋賀韓崎時曾接受了永忠和尚進奉的煎茶,茶這才開始見於日本正史。其後的三百餘年間飲茶卻從曇花一現之後又在日本悄然泯滅了。直到1191年榮西和尚從中國學成回國時再次將茶種子帶回日本,並且種植於築前國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榮西和尚所贈之茶種子,又將其種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內,飲場習俗才逐漸在僧人中間流行開來。1214 年,將軍源實朝因醉酒引起頭痛,久治不愈,最後喝了榮西和尚進獻的茶後才擺脫了病痛。榮西和尚還向將軍進獻了自己所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借機宣揚茶德和飲茶的好處,從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階層普及。
因此,日本的飲茶文化從一開始便顯現出僧人茶和武士茶兩種不同的形態。日本僧人自種、自采、自飲,茶已融入其生活,以充分體現其超脫的隱者風范。而武士茶則更顯奢華和熱鬧。武士茶是以鬥茶的形式為主體的,主要品鑒茶的產地的本非,也附帶品評水的優劣。當時將日本(木母)尾地區產的茶稱為本茶,其他地區的均為非茶。鬥茶雙方先飲數碗,以十碗最為常見,然後
一一品評茶的本非,是一種頗具賭博性質的游藝活動。 日本茶道產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稱為日本茶道前史。而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產生是直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葉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給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第一人,因此被稱為日本茶道的始祖。其後的武野紹鷗、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為詳細、系統的規范。千利休被奉為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之後,日本茶道界出現了許多流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確立了一種近似於世襲制的掌門人制度,稱為"家元制度"。 大致說來,日本的茶道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第一部分是物質性的,包括茶室、茶庭園和茶會中所使用的一切器具;第二部分是精神性的,如茶會主人通過各色器具的搭配組合所營造的精神追求,以及茶道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所積淀下來的與禪密切相關的一切哲學內涵等;第三部分則是介於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具體的點茶和飲茶動作與流程。 (二) 思 想 日本茶道的思想之與中國茶道的思想有著傳呈關系,其根本核心始終沒有超出千利休親定的"和、敬、清、寂"的范疇。
日本近代著名茶人田中仙樵曾對其進行解釋,大致如下:
"和,指人與人之間的相和樂,以和為貴。"
"和"所追求的是主客之間心靈的默契與溝通。
"敬,尊敬長上自不待言,茶人追求的是對所有人的敬。和與敬是與人圓滿相處之法。"
"敬"追求的是無差別心。
"清,為清靜之意,指心無邪念。心只不凈為一切慾念、煩惱的起因,佛教稱為妄想。茶道便是以抑制不凈念為己任。"
"清",代表無俗慮的清靜之心,是一種境界,是茶人的追求,而茶道則是達到目標的手段。
"寂,指寂滅為樂,指放下所有思慮的一塵不染的心境,也就是著力於下腹丹田,以意志導引頭中血液下沉丹田,從而達到心無雜念的狀態。"
總之就是要追求一種"本來無一"的禪的苦寂的精神。 (三) 分 類 (1) 有懷石料理的正式茶會:懷石料理最初是指以寺院烹飪法烹制的菜餚,現在則主要指全素菜餚。正式的茶會分有很多種類,如冬天拂曉前,從四點左右開始的"曉茶會";冬天早上六點左右開始的"朝茶會";從正午開始的"正午茶會";冬天晚上六點左右開始的"夜間茶會";此外還有"跡見茶會"、"臨時茶會"等多種類型的正式茶會。
(2) 非正式的茶會:一種簡略的形式饗客的茶會。
(3) 大寄茶會:一次招待不定數多人的大茶會。
日本茶道的茶會中,主人點的茶有兩種,即濃茶和薄茶。濃茶是最正式的茶,既在一個茶碗之中點出五個人份的茶湯,客人們每人固定喝三口半,用一個茶碗輪流品茶。 (四) 注意事項(1) 明確出席與否,千萬不可遲到。
(2) 注意著裝,少帶裝飾物。
(3) 赴茶會帶好必需物品。
具體物品如下:帛紗--清潔器具之物。男性為紫色,女性為硃色。
懷紙--本是吟詠書寫詩、和歌、徘句時用的正式紙張。在茶道中分男性用和女性用兩種,女性用稍小一圈的。
帛紗夾--用以盛裝帛紗和懷紙之用。
竹簽及裝竹簽的用具。
手帕--擦手時用。
進入茶室時用於替換的白色襪子--穿著和服赴茶會時,腳上穿著的是和服專用的白襪子,日語中稱為"足袋"。
扇子。
另外,如果要參加的是濃茶茶會的話,還需要准備古帛紗和小茶巾
(4) 分清主次:茶會中的客人不是平等的,分為"正客,次客,三客,四客"等,僭越是很不禮貌的。同時還應時刻注意保持茶會寧靜,祥和的氣氛,絕對禁止雜談。
(5) 只喝三口半:這是濃茶茶會的規矩,因為茶是大家共享的,"喝三口半"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現最後的客人沒有茶喝的尷尬局面。 (五) 茶道正式茶會的順序 舉行正式茶會的地方稱為"茶苑",由茶室和露地組成。這兩處地點的布置是主人舉行該次茶會宗旨的體現。 (1) 通過露地來到茶室:
露地中都鋪有各種各樣的石頭,這些石頭在茶道中被稱?quot;飛石"。飛石的種類、鋪法和用途頗有講究,但飛石的主要用途就是指示客人行進的方向。客人要踏著飛石向前行進,首先來到被稱為"蹲踞"的地方進行"凈手"。
(2) 進入茶室:
按照賓客主次順序進入茶室,拜覽茶室中的掛軸,插花,風爐等道具。這時茶會的主人--亭主會出來與客人寒暄。
(3) 炭點前:
同中國茶道一樣,日本茶道對水也有嚴格的要求,"不溫不火"之為上品,因此主人一般都是在客人圍爐坐定之後才進行炭點前。
(4) 品嘗懷石料理:
五月至十月間用風爐,十一月到次年四月用爐烹制。
(5) 品嘗點心:
濃茶茶會用生鮮點心,薄茶茶會用干點心。
(6) 茶點前:
最為重要的環節,主人將用傳統的手法點茶給客人。
(7) 欣賞道具 (六)茶道具體做法舉例 (1) 通過露地時的做法:
一進入露地,首先應摒除一切雜念。露地是營造參禪的超凡世界的起點,因此必須換上草履。
進入露地後,首先在被稱為"腰掛待合"的地方等候亭主的接見。吵會一般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完成之後客人需會到"腰掛待合",等待主人鳴鑼為信,再進入下一個階段。露地分為外露地和內露地,"腰掛待合"也分為外待合和內待合。在茶室前的"蹲踞"處客人應洗手,漱口,清潔自身。 (2) 蹲踞的使用方法: 蹲踞一般是石制的,上面放有掬水用的柄勺。首先用右手拿起柄勺汲一勺水,用這勺的一部分清潔左手。然後將坪勺換到左手,用剩下的水清潔右手。再汲一勺水,將水倒到右手掌心,用掌心中的水漱兩回口。
兩手握住柄勺勺柄,勺口對著自己慢慢豎起柄勺,讓柄勺中剩下的水沿著勺柄慢慢流下,以清潔勺柄,然後將柄勺放回原先的位置。 (3) 進入茶室的方法: 小間的場合: 四疊(塌塌米的計量單位)半以下的茶室稱為小間茶室。客人進入小間茶室,要從一個高於地面,像洞口一樣的很小的入口進入。
1. 首先伸頭環顧一下茶席並行一個禮,然後低頭,膝蓋先著地,進入茶室。
2. 兩膝交替向前蹭,進入茶室後,保持身體基本姿勢不變,轉過身來,面向外,將自己的鞋子豎立起來靠在牆角。
3. 拜見、欣賞掛在和擺在一個名為"床間"的地方的怪軸、插花、香盒等茶道具,然後走到自己的坐席。
4. 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後(按規矩需要"正坐",即雙腿並攏,小腿著地,臀部坐在雙腳上)將扇子放在身後,正客的扇子尾部向右,其他客人的扇子尾部向左。 廣間的場合: 不同於小間的茶室,廣間的茶室的入口是正常的門。
1. 取正坐姿勢,將扇子置於膝前,打開日本傳統房屋特有的兩麵糊紙的隔扇拉門,兩手觸地,取禮敬姿態,環顧茶席全貌。
2. 將扇子放在門坎的內側,兩膝交替向前蹭著進入茶室。
3. 拿起扇子,利用膝部的動作與力量站起,按照規定路線前進,注意不要踩到兩塊塌塌米的接縫處。
4. 在"床間"前面取正坐禮敬姿態,將扇子置於前,行一禮後欣賞掛軸,之後再行一厘,欣賞插花。
5. 來到風爐或爐的前面,行拜見的禮儀後進入自己的座席。客人之間不要空出空間。 (4) 點心的品用方法:與濃茶配套的點心稱為"主果子",與薄茶配套的稱為"乾果子"。裝果子的器皿稱為"果子缽",最正式叫"緣高",比較普通的叫"重箱"。製作果子的材料要求應與茶會時的季節相符。 品用主果子的具體步驟如下: 1. 果子端上來之後,先向主人行一禮,表示接受,然後向下手的客人(次客),次客向三客,依此類推,說一聲"我先品用了",以表示禮敬。
2. 用雙手輕輕地端起果子缽,行一禮。
3. 取出懷紙放於膝前,用右手取下筷子。
4. 用左手幫助拿著筷子,右手按照規定做法改變拿筷子的方式。
5. 用左手輕扶缽沿,用筷子夾取果子放在懷紙上。
6. 用懷紙的歪角輕拭筷子。
7. 將筷子還放在果子缽上,用雙手將果子缽傳給下一為客人。
8. 用雙手連著懷紙一起端起果子,然後用竹筷挑起果子品嘗。
乾果子的吃法如下:
1. 果子拿來後,正客先向主人行一禮,表示接受。然後向下手的客人說一聲"我先品用了",表示禮敬。
2. 懷著感謝他人賜給食物的心情,雙手輕輕端起器皿,輕輕行一下禮。
3. 將懷紙放於膝前,左手輕扶器皿,右手拿取果子置於懷紙上,首先拿器皿中距離自己較遠的。
4. 接下來拿離自己較近的果子,然後用懷紙的邊緣輕輕擦一下筷子。
5. 將裝有果子的器皿傳給下一個客人。
6. 開始品嘗果子。
此外,在品茶時還應發出愜意的響聲,以表示對主人點茶技術的贊嘆和對主人盛情款待的感謝。
4、茶與養生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明確指出飲茶可以使人精神愉悅,身體健康。日本僧人榮西法師在其著作《吃茶養生記》的序中說:「茶者,養生之仙葯也,延壽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舊唐書-宣宗紀》中記載,有位130歲的僧人到了洛陽,宣宗召見並問他:「服何葯如此長壽?」老僧答曰:「貧僧素不知葯,只是好飲香茗,至處唯茶是求。」這是正史中對飲茶長壽的明確記載。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是倡導飲茶長壽說,說茶「是為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食者為淡飯』」「窮鄉僻壤之人」粗茶淡飯,「不及酒肉」,「常多上壽」。現代國學大師林語堂也說:「我毫不懷疑茶具有使中國人延年益壽的作用,因為它有助於消化,使人心平氣和。」
研究表明,世界長壽之鄉都位於產茶和茶葉高消費區。日本靜岡縣市著名的茶鄉,茶葉消費量很大,因此靜岡縣人均壽命很高,遠高於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前蘇聯高加索地區有個聞名世界的「長壽鄉」,當地人長壽的秘訣便是飲紅菌茶。
現代科學也證明,茶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飲茶能滿足人體對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此外茶葉還具有強大的抗衰老作用。茶能治病是因為茶中含有與人體健康關系密切的咖啡鹼、兒茶素、維生素類、礦物質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質。日本醫學家研究發現:」中國患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臟病的比例比西方低,除了遺傳因素、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外,同時與中國人愛飲茶有關。」
中醫和現代醫學表明,茶葉具有很好的減肥消脂作用。喝茶可以顯著提高體內脂肪的氧化分解率,降低膽固醇和血脂含量,使人瘦身健美,因為茶葉中的兒茶素、茶多酚和某些活性酶可以加快體內脂肪燃燒,減少膽固醇在體內的堆積。
由此可見,茶對於我們平時的養生保健及瘦身美體都有重要的功效。
5、榮西的哪一著作是日本茶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建歷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榮西撰《吃茶養生記》一書,為其晚年最後的著作。
6、日本的茶葉是中國哪個朝代傳過去的?
日本的茶葉南宋時期傳過去的。
茶是日本傳統的大眾化飲料,平均每10人中有8人飲茶。還是在唐朝的時候,日本僧人最澄在浙江天台山留學,回國時,不僅將天台宗帶到日本,還將茶種帶到了京都比睿山。
後來的僧人榮西也在天台山研習佛法並修學茶藝,寫成了著名的《吃茶養生記》,記錄了南宋時期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制茶過程和點茶法,從而被譽為日本的「茶祖」。而之後的留學僧圓爾辯圓帶回了徑山茶的種子,種植在自己的故鄉靜岡縣,茶風從此開始流傳。
7、宋代孤品:曜變天目茶盞,為何成為日本國寶嗎?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是日本人的生活規范,是日本人的心靈寄託。
據目前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飲茶的習慣,日本的茶道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受中國唐朝煮茶法的影響的日本平安時代。
第二時期是受中國宋朝點茶法影響的鐮倉、室町、桃山時代.
第三時期是受中國明朝的葉茶泡飲法影響的江戶時代
而第二時期的飲茶風尚的流行與影響直至今日也影響著日本人的行為與生活。日本的第一時期,無論是形式上或是精神境界上可以說是完全照般唐朝,模仿中國文化的時代。
而在鐮倉時代出現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榮西禪師,以及他的著作《吃茶養生記》,榮西禪師二次進入中國的宋朝,從中國帶回的茶種及天目山帶回的建盞(由於從天目山帶回黑釉茶盞,所以稱之為天目)據史料記載,宋時,有徑山寺、昭明寺、禪源寺、萬壽寺等使用建窯建盞吃茶。
日本僧人們歸國之時,將建盞做為紀念品帶回大量的天目茶碗,它比起日本國產的茶碗顯得端莊秀麗、釉上得較厚、有藍色、黑褐色等,其中以曜變天目這首尊,底色呈黑色,之中浮有金、銀、碧、藍色的斑點,似群星閃耀。
很難想像,日本人的著作《吃茶養生記》是用漢字書寫的,可見其受漢文化的影響之大,榮西禪師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會與見聞,記載了當時宋代的點茶法,也就是影響至今的日本抹茶道。
茶在日本被尊為葯物,從最初流行於寺院到民間,這種文化在鐮倉時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榮西禪師所帶回的天目茶碗,更是被尊為聖物.
茶道始祖千利休寧靜的茶室,可以慰藉他們武士的心靈,使他們得以忘卻戰場拋開生死的煩惱,靜下心來點一碗茶成了武士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武將出征時,經常在陣地前沿舉行茶會,鼓舞士氣,據淡交社1981年出版的《桃山&美》(日文無法打)書中記載,一個建窯建盞茶碗價值連城,甚至為一隻茶碗,引起的戰爭。
但近代後,由於日本的民族化,天目茶碗漸漸被敬而遠之,茶人們對其表示敬意,但在實際很少用它,以為這正是一個民族的開放性、信心不足的真實寫照,是一種自卑心態。
8、榮西禪師寫了一本茶學著作,是以下哪一部
建歷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榮西禪師撰《吃茶養生記》一書,為其晚年最後的著作。
雖早在奈良朝時期日本已將茶引入,但並不盛行。由於榮西由宋攜回茶種,種植於築前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又贈送高辨三粒種子栽植於母尾,不久分植於宇治,為宇治茶園之始,漸漸地使茶更廣泛種植,榮西因此被尊為「日本的茶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