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會館概念
(一)、「養生會館」是什麼?
「養生會館「就是指通過提供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的場所。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健康養生包括心理養生和生理養生兩大方面,其中前者主要強調精神層面的內在休養以及平衡祥和的心理狀態;而後者注重身體上的放鬆和康復以及身體機能的維護。 在我國,養生學的含義很廣,主要包括優化生存環境、善化生命質量等。健康養生的方法很多,但是要靠某一方面的調養是難以達到最佳目的的。重慶寅初元打造的養生會館以放鬆心靈、使身體和精神得到雙重升華。從休息、運動、療疾和益智四大方面將休閑活動與養生相結(二)、「養生會館」的構成要素
1.自然舒適環境:打造舒適、健康的自然環境,進入空間內,彷彿置身於綠色田園般的大自然環境,神清氣爽,有一種放鬆的感覺;
2.高品質自然空氣:運用世界頂尖的還原離子技術營造出森林級的清爽空氣,猶如在大自然進行療養。可積極調動細胞自身的修復能力,讓人體恢復體能;
3.優美的養生音樂:賦予符合人體器官振動頻率的旋律(聲波)、音頻產生的振動聲波能量養生音樂,調理修復精神壓力,調整身體的身心機能;
4.養生活動:包括瑜伽養生、熏治養生、食餌養生、導引養生等養生活動,使你的身心合一。
5.養生知識的傳授:系統的養生知識講解、傳導,培養正確的養生健康觀念和生活飲食方式。
(三)、「養生」的基本原則
1、適自然規律: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適應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採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2、重視精神調養:1、 避免不良刺激,一要盡量地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2、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過激、過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調節范圍時才能成為致病因素。
3、注意形體鍛煉:形體的鍛煉,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體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臟腑功能健旺,增強體質,還能以「動」濟「靜」,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
4、謹和五味:1、辯飲食之宜忌,一般來說,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平體之人,宜進平衡飲食而忌偏。2、平衡膳食,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而機體對於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
5、防止病邪侵害:慎避外邪,是寓於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葯物預防等。
2、環境養生主要是指什麼環境
環境養生 英文名稱:choice and creation of healthy environment
定義:通過合理地選擇、利用以及改造居住環境,以保健防病的養生方法。
一、自然環境與健康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又不斷地受到自然界地影響,並在能動地改造和適應自然環境地斗爭中,保障和維持著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人與天地相應」。所謂「相應」,既是說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常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而人體受自然界地影響,也必然相應地發生生理上的適應或病理上的反應。
總的說來,潔凈而充足的水源,新鮮的空氣,充沛的陽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靜秀麗的景觀等是人類適宜的自然環境。相反,大氣污染、水源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條件則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我們要注重保護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來改善環境,例如EME生態能量晶合金 EME是國際上第一種具有仿生功能特質的能夠聚焦定向發射負氧離子的新型合成材料。由於其內在卓越的集合性,讓EME實現了靜態、有序持久、同體同源、聚焦定向發射的超強功能。目前,該技術已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成功應用於倫嘉「嘉山水生態健康床墊」系列新品中。
二、居住環境與健康人生大約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住宅環境中度過的,居住的環境經常而且直接影響人類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選擇住宅和建造房屋,創造一個科學合理、舒適清凈的居住環境,對保障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是非常重要的。
要求居住的房屋住宅陽光充足2 空氣流通,溫度適宜,避開潮濕、污染。要達到這樣一些基本條件,建房座向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選擇居住地應避開不利於健康的水源、礦藏,避開高壓線強電場、強磁場和有超聲波、放射線的地方,選在自然環境優越的地方。
三、室內環境與健康創造一個較理想的居室內環境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室內光線充足 ;2、溫度、濕度適宜;3、自然通風。
3、什麼是生態養生旅遊?
生態旅遊的定義和內涵 Ceballos-Lascurain(1988)指出生態旅遊是到相對未受干擾或為受污染的自然區域旅行,有特定的研究主題,且欣賞或體驗其中的野生動、植物景象,並關心該區域內所發現的文化內涵。而Fennell&Smale(1992)則指出人類對於環境倫理信仰的變更,以及對於自然環境傷害的覺醒等一連串的結果,導致另一種選擇性旅遊的興起,也就是生態旅遊,而這樣的旅遊是一種不同於大眾旅遊的個體觀光,是一種地區性發展,並以地方資源、經濟、特色、生活為主的活動,其主要特色是當地提供資源、服務,而觀光活動所帶來的經濟繁榮則歸當地居民所享有,經由供需合作的關系,使當地資源得以受到保存,並維持觀光遊憩活動,同時亦能藉此獲得當地的保護經費,使景觀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雖然生態旅遊的定義各家不同,但經過本研究的整理歸納後,發現到大家對於生態旅遊的定義和內涵其實都大同小異,而本論文也將生態旅遊的定義歸納整理為認知上及情意上兩個層面:在認知方面,生態旅遊是在不破壞環境的原則下所發展的一種旅遊模式,其目標在使自然生態及文化傳統的觀光資源得以永續經營。在情意方面,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以保育自然環境及關懷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目標。總之生態旅遊的內涵主要是在選定的自然區域中規劃出遊憩基地以及可供遊憩的生態資源,且標釋出它與鄰近社會經濟區域的聯結所發展出的旅遊模式(Kurt Kutay, 1989),並強調到自然野地的責任旅遊,這種旅遊活動不但可以保育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也增進了當地人民的福祉。 二、生態旅遊的重要性和原則 〈一〉生態旅遊的重要性 由生態旅遊的定義得知其主要在解決及調和自然生態、觀光旅遊及地區發展三者間的問題,期望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原則下使遊客能夠享受多采多姿的遊憩體驗,並同時尊重地方文化及照顧當地居民,使我們的觀光旅遊能夠永續發展。然而這三個問題彼此間互相影響且息息相關,也可說是牽一發動全身,絕對不是偏重在任何一個問題上就可以解決。然而若解決不當也將帶來許多隱憂以及不堪設想的結果,由此可見發展生態旅遊並非一個口號,而是需要人們共同努力和付諸實行。我們都知道地球只有一個,相對的地球上的所有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也是如此,如果遭到破壞或管理不當也將造成不可復原的後果,然而到最後受害的依然是我們自己,因此我們要愛護我們的自然資源,畢竟它們非人類能力可以重造的,而我們卻又不能沒有它們。而唯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受到保護,人們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否則更別談觀光旅遊。因而趁現階段還來得及的情況下,推行生態旅遊的觀念,讓旅遊和環境保護得以同時進行,這樣一舉兩得且利人利己的觀念當然格外顯得特別重要。而人們也應當想辦法透過各種管道和方式來推展生態旅遊觀念,及早讓全球的人們都能共同來維護我們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這些管道和方式是可多元且多方並進,並非只靠某些人或機關來推展,而從人家的經驗中,也可以看出生態旅遊發展的必要性和需求性。 根據田家駒(2002)曾以福山植物園為例,調查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的關系,研究中顯示出生態旅遊地區遊客教育程度較高,多數均有生態旅遊相關經驗,遊伴性質以朋友、同學、同事居多;在旅遊動機上以欣賞大自然美景、慕名而來者為主,且多數希望具有專業解說的旅遊方式,以及在旅程中學習大自然,足見人們對於經過規劃的生態旅遊是較能滿足遊客需求的。 而根據陳炳輝(2002)以大雪山森林游樂區為例,調查遊客環境態度對生態旅遊之影響,顯示出環境教育確實可以啟發遊客的旅遊態度與旅遊行為,且可以使人和大自然更加親近,也可以學習欣賞自然之美和體會大自然的價值。而研究也顯示受過生態教育及參加過生態社團的民眾,都願意配合園區的許多規范和限制,可見生態旅遊教育是推展生態旅遊觀念很重要且必然的途徑之一。 然而,諸如以上的研究例子越來越多,且都顯示出生態旅遊的重要性,及大部分遊客只要經過適當的安排,大都非常樂意接受生態旅遊的觀念,並且都能加以付諸實行,但在實行前有些關於生態旅遊的原則也是我們必須仔細去思量的。 〈二〉生態旅遊的原則 由上可知生態旅遊的重要性是我們無法忽視,而且是日後觀光旅遊發展的趨勢,因此除了清楚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和重要性外,對於生態旅遊的發展應該以達成保育自然生態且確保地方福祉為目標,並遵守下列幾項原則(生態旅遊白皮書,2002): 1.發展生態旅遊前應事先規劃整套區域性的觀光及遊客管理計劃。 2.發展生態旅遊前應事先調查分析當地自然與人文特色,評估旅遊發展可能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擬定長期管理與監測計劃,將可能的負面沖擊降至最低。
4、什麼是環境養生?
健康是長壽的先決條件,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他所生活的環境。
環境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社會環境和每個人居住的小環境。在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每時每刻地作用於人的機體。這些因素,可概括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不僅錯綜復雜,且處於經常不斷的變化之中,人體藉助機體內在調節和控制機制,與各種環境因素保持著相對平衡,表現出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是人們的這種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當有害的環境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環境因素自古以來就非常受到人們重視,如《黃帝內經》里就有明確的記載:「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若是居住在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的人多長壽,居住在空氣污濁、氣候炎熱的低窪地區的人多短壽。可見,居住地方的水土、氣候環境對人體的健康長壽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研究認為,海拔1500~2000米之間的山區,陰離子密集,確實是長壽的地理環境。根據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百歲以上老人有3700多人。這些長壽者大都生活在森林多的山莊和少數民族地區。
眾所周知,人的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可是從現在來看,僅僅從治病的途徑來延長人類的壽命,潛力是十分有限的。因為近百年來,人類的死亡原因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已從以往的各種傳染性疾病為主要原因,改變為以衰老性疾病為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在現時代,死亡多是因為細胞和組織衰老為直接因素而引起的。就拿人們常見的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及心臟病來說,盡管其發病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但都與細胞和組織的衰老和損傷密切相關。引起這些病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惡劣的環境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早在100多年前,英國醫生就發現,在英國,生活在粘土、磚土和河谷沖積土分布區的居民,癌症死亡率很高,而生活在古老、堅硬的岩層區和排水良好的地區的居民,癌症發病率則很低。美國學者也發現,美國的癌症高發區集中在東北部、五大湖周圍以及西部沿岸地區。
在我國,癌症的分布在大的范圍里,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就是在小的范圍里,各種癌症也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分布。如肝癌的高發區集中在福建、廣東等地;食道癌高發區主要在北方,其中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的食道癌高發區呈同心圓分布,發病率由中央區向周圍逐漸降低。
不但自然環境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社會環境同樣和人們的身體狀況緊密關聯。如《黃帝內經》里就指出:「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始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非常明確地闡明了診治疾病要注意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相傳,帝堯時代人們就鑿井汲水而飲。春秋戰國時期居民中還制訂了清潔飲水公約,不遵守者以法律處理。我國考古挖掘的古城遺址遺物證實,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地下已有用陶土管修建的下水道,不僅注意到飲水衛生,而且還注意到保護環境衛生。在古希臘,希波克拉底也寫過《論空氣,水和土壤》等衛生論著。
十八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時,提出了許多與社會因素相聯系的醫學課題,促使醫學家們去探討社會因素與人群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關系。1766年,德國人約翰·彼得·費蘭克建議政府採取措施保護個人和公眾的健康,最先提出「醫學監督」的想法。1838年德國人捷·埃羅舒提出「社會衛生學」的概念。他指出:人類是憑借著社會才能賴以生存的一種社會動物。他還把衛生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個人衛生,它完全隸屬於個人的主動性;一類是公共或社會衛生,它需要採取法律或行政措施。
1848年法國人儒勒·蓋林第一次把「社會」這個詞同醫學問題聯系起來,提出了「社會醫學」新概念。他把社會醫學分成四個部分:社會生理學--研究人群的身心狀態與它的法律、組織、制度、風俗、習慣等的內在關系;社會病理學--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會問題;社會衛生學--研究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措施;社會治療學--制訂治療措施和其他手段對付社會可能遇到的不良因素。
1848年,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德國人諾爾曼指出:「醫學科學的核心是社會科學」。
本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暴露出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較為突出,社會醫學在發達國家為醫學界廣泛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及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突出。社會向醫學提出了許許多多新課題:環境污染造成生態平衡破壞所帶來的「公害病」;現代工、農業及交通運輸業所帶來的意外傷殘人的增多;人口老化以及社會現代化所引起的疾病譜的變化等等。
總之,由於人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就必須重視社會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除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外,生物因素亦不能忽視,包括所有與人共存的生物,直接或間接對人的影響。人體的健康還與生物致病有著密切的關系,致病原及寄生蟲也影響著人的發育和衰老變化。
可引起人疾病的生物致病原,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螺旋體、原蟲、立克次體、蠕蟲等。有些疾病是通過動物或昆蟲作為傳播媒介致人疾病的,如鼠傳播鼠疫、鉤端螺旋體病、鼠咬症等,狗傳播狂犬病,豬傳播豬肉絛蟲病,蚊子傳播瘧疫、乙型腦炎,虱傳播流行性斑疹傷寒病等,蒼蠅傳播痢疾、霍亂、傷寒等病。
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對人類的生存、生命和年齡增長都造成嚴重的威脅。在歷史上,天花、鼠疫、霍亂、瘧疾、流感等等為患,幾乎造成一個地區人口的滅絕。如鼠疫在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悲慘的大流行,14世紀最嚴重的一次大流行,在歐洲病死者達2500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總數的1/4。在近百年內,霍亂曾先後發生6次世界大流行,每次流行死亡人口均以數十萬至百萬計。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環境是一個極其復雜、辯證的自然綜合體,一切生物都要適應環境而生存,人類不但要適應環境,而且還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環境。
5、怎樣做好身體保健
中醫養生知識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表明,人類的健康與否,壽命長短,取決於五種因素,其中生活習慣因素佔60%,遺傳因素佔15%,醫療因素佔8%,氣候因素佔7%,環境因素佔10%,可見健康狀況與壽命長短,60%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要健康長壽,就應自覺提高養生意識,懂得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採取科學的生活方式,做自身健康的主宰者!
一、什麼叫養生?
所謂養生,實際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
養生的兩個要點:
1、養正性:所謂養正性,就是要人們實行正常的、有規律的思維活動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要保養正氣。
2、順自然:就是要求人們養生不僅要順從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而且還要隨時適應周圍外界環境。
二、中醫養生學包括那些內容?
1、順應自然:
就是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境,使人體與自然環境協調,這是養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2、調攝精神:
「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情。
既要保持思想活動的健康,又要防止內在精神刺激因素的產生。總之要培養樂觀的情緒、坦盪的胸懷。
3、保養正氣: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三、順應自然養生法
「順四時,益壽年」
四、調神養生有哪些內容?
1.安心養神:
「難得糊塗」,「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樂觀開朗,隨遇而安,乃是安心養神的靈丹妙方。
2.四時調神:遵照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特點,採用不同方式,使精神情志隨之而活潑向上(春)、暢達愉快(夏)、恬靜收斂(秋)、藏而不泄(冬)。有利於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平和。
3.以心治神:
要隨時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獨自苦思冥想,憂愁傷悲或憤憤不平。
4.情感節制:
善於節制情感,是精神修養高雅的體現。適當控制自己情緒,是保證健康的措施之一。
5.精神寄託:
人到垂暮之年,總會有一種失落感,只要人老心不老,對工作和事業充滿信心,就不會覺得老態已至。老年人只要在精神上有所寄託、有所追求的話,仍然會老當益壯地發揮自己的余熱,安度晚年。
人與自然和諧則身體健康,自然環境變化,生態失衡,則會導致人類疾病。臨證之時,不能只就病看病,還要觀天察地、審人事民風。不同時期,不同的社會環境,疾病發病就有不同的特點。中醫學發展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當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人事民風與古代有了很大的差異,強調要從中醫學角度與時俱進地、辯證地分析總結心腦系疾病發病學新規律,審證求因,並因人、因時、因地論治。
今日之「天」,已非古時之「天」。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亦帶來嚴重的大氣污染,由此產生的溫室效應影響了正常的大氣環流,加上過度的森林採伐,造成氣候異常,自然災害較頻繁。從中醫理論而言,清陽為天,但如今濁熱壅滯,蒼天之氣不清不凈,加之賊風數起,故肺氣先病,失其清肅,久而不解則痰濁壅肺之病日增。
察今日之「地」,亦非古時之「地」。在城市,高樓林立,廠房棋布,工業廢水污染江河。人們所住所行皆為鋼筋、水泥、磁磚等含有一定的放射污染的金石之物,所食所衣皆不離化工原料。在鄉村,森林採伐過度,土壤板化,水土流失。從五行而言,火、金、土獨旺,而水木不足,清秀不濟,濁滯有餘。
人處天地之間,大地猶如生身慈母,滋養萬物,而今,金石與污濁滲溢,對自然環境有一定污染,在人而言,脾氣先失健運之機,氣機先滯,有不病痰濕乎?
審人事民風。從飲食上說,當今糧食多施化肥提高產量,化肥雖能充形,不能育精,只能助痰生瘀。且當今飲食之中多夾雜各種化學物質,擾亂脾胃沖和之氣,久則,氣機不和,多生痰濕之患。另外,現代一些化學合成西葯多損傷脾胃,非但傷正氣,且多使邪氣閉陷難出,與痰相結則更纏綿難解。
彩雲之南,乃民族聚居之地,其地民風淳樸,民性豪放,更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吸煙凶酒、恣食肥甘、辛辣厚味,脾胃運化不及,更為痰濕開源啟路。再者,當今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精神緊張,肝失蔬泄條達,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暗耗陰血,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亦助痰生。綜觀三者,無不與痰濕關系密切。
論治現代心腦系疾病,首重一個「痰」字,認為臨床上心腦系疾病都與痰相關。
張景岳指出「此人之稟賦言,則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景岳全書.傳忠錄.先天後天論》)。明確了人能否盡享天年,除與個人的德、智及個人衛生、飲食營養、良好的心理狀態、適當的勞作運動、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安寧祥和等諸多因素相關外,其所稟受的父母(先天)遺傳因素起著根本的作用。但景岳更強調後天的作用,正如他在《先天後天論》中所說:「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作用(後天)而言,則先天之強者不可恃,恃則並失其強矣;先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
中年時期,臟腑經絡其盛已定,也是陽氣自半之時,人體正處於一個由盛而衰的過渡階段,在此階段, 大多日益困於酒、色、財、氣、功名之中,以致機體迅速地由盛而衰,出現諸多疾病和早衰之象。所以欲享天年,中年是個關鍵時期。應抓緊這個機遇,把握中年元氣尚未大失的生理特點,及時「修理」後天調養之不慎以及機體出現的陰陽失衡,再振根基,使臟腑經絡之盛況得以延續,衰弱之狀得以緩至,將一個健康的體魄帶入高壽之域,正如景岳所言「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然再振根基,尚余強半」(《中興論》)。
景岳亦據此指出,「可見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類經附翼.求正錄.大寶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因此,匡復元氣,貴在保持真陰真陽的充盈和脾胃的健運,生活調攝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既要正視人的生理和社會需求,同時應當對這些需求有所節制,主張保持心情舒暢,調整情志;節制飲食,減輕體重;戒煙限酒,控制血糖;勞逸結合,適度鍛煉,是防治疾病的前提,
五、中國著名養生家
莊子:戰國時代哲學家,享年84歲,養生觀點有三點:
養生三戒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享年73歲。著有《春秋》。
日常生活不要過極
葛洪:晉代醫學家。著有《抱朴子》、《肘後方》。
在《抱朴子·養生論》提出:「無久坐、無久行、無久視、無久聽。不飢勿強食,不渴勿強飲」等飲食起居養生法。並進一步指出養生應避六大障礙,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等,從思想行為和對待生活的態度方面提出了較客觀的勸解。
節欲養精
孫思邈:唐代醫學家,著名養生家,壽高102歲。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孫氏認為注重養生首先要調攝好自己的精神,主張「身無妄動,心無妄念」。由於情緒的劇烈波動能使人致病,故指出「思慮最傷神,喜怒傷和息」。
其次,提倡「運動調息法」,認為身體常處在適量的運動之中,能使氣血肢體條達和暢、精神內生。
在日常生活中,告誡人們要「節欲養精」。
樂觀養神
蘇東坡:宋代著名文學家,著有《蘇沈良方》、《問養生》、《養生說》等。
蘇氏一生身處逆境,當他被貶赴海南島後,仍樂觀地說「九死南荒吾不恨,快游奇絕冠平生」。
蘇氏這種胸懷坦盪、心襟開闊,對人生的積極態度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另外在他的著述中主張多食蔬菜,倡導郊遊,並習練氣功以強健身體。
六、古代名人的養生法
1、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寫詩近萬首,而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竟活了85歲高齡,他的養生之法很值得人們借鑒。
食粥養生:食粥,能培養胃氣,滋生津液,又容易消化,實為養生之佳品。
洗腳養生:陸游的第二種養生方法就是睡前用熱水洗腳。
前人經驗認為:「春天洗腳,升陽固托;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洗腳,丹田暖和」。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腳與人體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日本人稱之為人體的「第二心臟」。臨睡前用熱水洗腳,能起到刺激穴位、舒經活絡、使之氣血通暢的作用。
掃地養生:陸游有一首掃地詩:「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掃地,既省課堂奴,亦以平血氣。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不如掃地去,延年直差異。」
帝王之養生
2、清代高宗乾隆皇帝,名愛新覺羅·弘歷,享年89歲,是中國歷代封建皇帝的長壽冠軍。 (自秦至清共259個皇帝,平均壽命39.2歲)
他長壽的秘訣有:
十六字訣:
吐納肺腑:黎明即起,做深呼吸運動。
活動筋骨:多進行各種體育鍛煉,強身健骨。
適時進補:老年人根據需要適當吃滋補品。
十常四勿: 十常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眼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腳常伸、肛常提。四勿即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帝師之養生
3、毛澤東很推崇他的老師除特立的養生方法,並將這些方法概括為:
基本吃素,飯後百步,遇事不怒,勞逸適度
4、馬寅初先生在他百歲大壽仍紅光滿面,他的長壽秘訣就是熱冷水浴和爬山兩項。尤其是熱冷水浴,四季不斷,數十年如一日。
這種先熱水,後冷水的洗澡法,有人稱之為「馬寅初的長壽洗澡法」。
名醫之養生
2、葉天士的抗老秘訣:
葉天士,清代醫學家,出身醫門世家。為造福子孫後代,他把自己嘔心瀝血積累了幾十年的「抗老秘訣」傳於世人。其「秘訣」為:
(1)守病機,重脾腎。認為老年病主要是因為脾胃虛弱和下元腎虛。因此,他主張老年病重在健脾、補腎。
(2)顧胃氣,忌燥膩。認為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老年人脾胃虛弱,切忌「油膩礙脾,剛燥損胃」。
(3)護正氣,慎攻下。根據老年人正氣虛弱的特點,認為「聖人以真氣不可泄,老年當遵守」,「高年不敢過清過消,保真為要」。要護正氣,保真元,以扶正固本,此為治療老年病之大法,不可輕易攻伐。
(4)參氣象,審體質。老年人適應能力弱,身體狀況易受天氣變化影響,防病治病須考慮季節和氣候的變化。
武術家之養生
4、「長江大俠」呂紫劍
呂紫劍1893年生於湖北宜昌的一個武術世家。有一身好武功,人稱「長江大俠」。不但壯舉不亞於津門大俠霍元甲和關東大俠杜心五,而且至今健在。
呂紫劍老人3歲習武,20年學藝,勤學苦練,繼承武當歷代宗師內功心法,自創「八卦混元養生功法」,使自己受益而且高壽。
呂老長壽秘訣之一就是「懂醫,通醫」,從文武兩路走上長壽之道,文即醫,武即功。
節制飲食是呂老長壽的又一經驗。他說:「早要吃得飽,午要吃得好,晚要吃得少。」
在呂老的長壽秘訣中,充足的睡眠也佔有重要地位。
八、養生二十宜
1、發宜常梳:
每日早晨梳發數十次,可以疏風散火,明目清腦。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發。
常梳發則可促進腎功能,使全身得益。
2、面宜多擦:
每晨洗臉後,用雙手搓擦面部七八次,可煥發精神。
早晚再用中、食指揉太陽穴、枕骨下風府穴、後頸部兩側風池穴各十餘次,對預防感冒有特效。
3、目宜常運:
經常旋轉活動眼球大有益。可先從左而上再至右而下,反復七八次;再從右而上至左下,如法運轉眼球,然後閉目少息再睜開,則視覺明朗。
4、耳宜常彈:
用兩掌分別緊壓左右耳門,以中指和食指相扣,彈擊後腦勺作咚咚聲,彈擊七八次後兩掌離開耳門一次,如此行三四遍後則聽覺靈敏,並有健腦之功。
5、舌宜舔齶:
舌尖平時宜有意無意地常添上齶,可促使津液的分泌。
中醫認為口津是舌上之水,人身之寶,又是一種消化酶,故要求津宜數咽,不得隨意吐掉。
6 、齒宜數叩:
叩齒就是上下牙叩咬作聲,每晨行三四十次,可健牙齦,齒堅無疾。
7、便宜禁口:
指大小便時應該閉嘴咬牙。
練武術及氣功之人很重視此法,它既屬內養功之一種,亦有固齒護齦的作用。
8、濁宜常呵:
「不潔之氣,甚於利刃」。
在空氣新鮮的環境中,進行吐故納新的深呼吸,對健康有利。
9、體宜常動:
「生命在於運動」。
不動則肌肉、組織、關節會發生「廢用性萎縮」現象。故人到中年應腰宜常伸、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搖。
10、肛宜常提:
常提肛對防治痔瘡有效。
方法是有意識的收縮、放鬆肛門括約肌,早晚各性三四十次。
11、身宜常浴:
常進行日光浴、水浴、空氣浴,可增強人體神經和心血管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亦可提高人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
12、足宜常浴:
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洗腳是健身要訣之一,有益於睡眠。
洗後若用手掌摩擦足心湧泉穴三四十次,則對老年人冬季保健更有意義。
13、精宜常固:
古諺雲:「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可長生。」
性生活過度會導致腎虛,還會影響機體生理功能而促使早衰。故對性生活能節制者,多能長壽。
14、氣宜常養:
氣為人生四大患(酒、色、財、氣)之一。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思則氣結,悲則氣消,驚則氣亂。
氣之中以怒氣為最凶。
故必須強加克制,不可放縱。
否則大怒傷肝,既能敗事,也會傷體。
15、心宜常寬:
指心胸開闊,精神舒暢,樂觀條達,隨遇而安。
16、神宜常凝:
指注意力要常凝聚不散。工作、學習要專心致志,八小時以外,應寄情於琴棋書畫、蟲鳥花草,這是凝神養生的妙法。
17、營養宜備:
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糖類等營養素都須供應無缺,與機體消耗取得平衡,否則將不能維持人體健康。
18、飲食宜慎:
飲食必須注意衛生。要定時定量,不暴食,不偏食。煙宜謝絕,酒要少飲。
19、起居宜時:
生活起居要有規律,不戀床,不少寐。挑燈夜戰不提倡,白日「高枕」不足取。
20、勞逸宜均:
指「忙中有閑,閑中要忙」。人體各部位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要保持興奮與抑制、緊張與鬆弛的相對平衡,才能不影響健康。
八、食養歌
穀物菜畜養成寶,四性五味任君調。鹽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化痰消脹好,芹菜能降血壓高。胡椒驅寒又除濕,蔥辣姜湯治感冒。
大蒜抑制腸炎發,綠豆解毒最為妙。香蕉通便解胃炎,健胃補脾食紅棗。
番茄補血美容顏,禽蛋益智要記牢。花生能降膽固醇,冬瓜消腫又利尿。
魚蝦能把乳汁補,動物肝臟營養高。生津安神數烏梅,潤肺烏發食核桃。
蜂蜜潤燥又益壽,葡萄悅色令年少。生梨飯後化痰好,蘋果消食營養高。
木耳抗癌素中葷,黃瓜減肥有成效。海帶含碘消淤結,香菇存酶腫瘤消。
胡椒除寒兼除濕,菜花常吃癌症少。柑桔消食化痰液,抑制癌症獼猴桃。
紫茄祛風通脈絡,蓮藕除煩解酒妙。白菜利尿排毒素,蘑菇抑制癌細胞。
勸君不妨多食療,必定少擔葯包包。
九、體療歌
健康長壽三做到,葯療食療和體療。食療要比葯療強,體療更比食療好。
深吸氣,慢呼出,吐故納新醒頭腦。四肢動,徒手操,關節靈敏好手腳。
快步走,慢步跑,慢加耐力肺量高。清晨做做口腔操,潤喉潔口牙齒牢。
跳跳老年迪斯科,精神煥發又年少。太極拳,氣功操,疏通經絡百病消。
勤游泳,冷水澡,紅潤皮膚精神好。打乒乓,玩小球,活動手眼鍛煉腦。
爬樓梯,慢登高,舒筋健脾心肺好。前後仰,原地跳,活血化淤固腎腰。
祝君健康長壽
6、為什麼自然環境對養生有影響?
為什麼自然環境對養生有影響?
任何生命都離不開他們的生存環境。人類和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而生存環境的污染則時時威脅著人的健康。歷史上發生過許多環境污染事件,對健康產生重大的影響。
1、1930年底,比利時馬期河河 地帶,因煉焦、煉鋼、發電、煉鋅、化肥等工廠的煙塵中散布出大量刺激性化學物質,幾千人由此而得呼吸道疾病,出現流淚、喉痛、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難等症狀,約有60人死亡。
2、1948年10月,美國多諾拉鎮發生空氣污染,4天之內5910人得病,17人死亡。
3、1968年日本九州居民吃了處理不當、發生了污染的米糖油,5000多人出現浮腫、皮疹、惡心、嘔吐等,死亡16人。
例子不勝枚舉,環境污染是人類健康長壽的大敵。而在受害者中,中老年人首當其沖。環境污染對壽命損害甚大。有研究認為,環境是使人患癌的主要原因。美國百分之八十的癌症是由於環境因素引起的。這與工業發達又不注意環境保護,以致生活環境被一些化學物質所污染有關。這些物質都有致癌作用。所以現在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環境保護,成立了專門的世界性組織。我國也有這方面的機構,並由國家頒布了環境保護法。中央號召全國大力開展的植樹造林活動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搞好綠化,對於防止空氣污染,保護和美化環境,增強人民身心健康有著重大意義。
所有這些都提醒人們注意,環境與健康息息相關。所以我們要保護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美好環境,不斷改造、美化環境。生活在美的環境中,也是長壽的一個重要條件。尤其是中老年人,身體狀況都要發生自然衰退,隨著年歲增長會逐日愈下,因而經不起污染環境的影響,健康狀況必然會失去代償能力而下降。所以說自然環境對養生有很大的影響。
7、中醫的健康標準是什麼
根據中華中醫葯學會2009年4月9日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准》,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九個類型。該標準是應用了流行病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經中醫臨床專家、流行病學專家、體質專家多次論證而建立的體質辨識的標准化工具,並在國家973計劃「基於因人制宜思想的中醫體質理論基礎研究」課題中得到進一步完善。通過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該標准具有指導性、普遍性及可參照性,適用於從事中醫體質研究的中醫臨床醫生、科研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並可作為臨床實踐、判定規范及質量評定的重要參考依據。該標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醫葯科研單位以及26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等)試用。《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准》是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范中醫體質研究及應用的文件,旨在為體質辨識及與中醫體質相關疾病的防治、養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據,使體質分類科學化、規范化。體質分類概述:平和質(A型)總體特徵: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體形勻稱健壯。常見表現: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心理特徵:性格隨和開朗。發病傾向:平素患病較少。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氣虛質(B型)總體特徵: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常見表現: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喜冒險。發病傾向:易患感冒、內臟下垂等病;病後康復緩慢。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風、寒、暑、濕邪。陽虛質(C型)總體特徵: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心理特徵:性格多沉靜、內向。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感邪易從寒化。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陰虛質(D型)總體特徵:陰液虧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體形偏瘦。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心理特徵: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發病傾向:易患虛勞、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從熱化。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痰濕質(E型)總體特徵: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心理特徵: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發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病。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適應能力差。濕熱質(F型)總體特徵: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形體中等或偏瘦。常見表現: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乾,身重睏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心理特徵:容易心煩急躁。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熱淋等病。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血瘀質(G型)總體特徵:血行不暢,以膚色晦黯、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胖瘦均見。常見表現: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心理特徵:易煩,健忘。發病傾向:易患症瘕及痛證、血證等。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氣郁質(H型)總體特徵: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鬱、憂慮脆弱等氣郁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形體瘦者為多。常見表現:神情抑鬱,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發病傾向:易患臟躁、梅核氣、百合病及郁證等。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特稟質(I型)總體特徵: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過敏體質者一般無特殊;先天稟賦異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常見表現:過敏體質者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患遺傳性疾病者有垂直遺傳、先天性、家族性特徵;患胎傳性疾病者具有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徵。心理特徵:隨稟質不同情況各異。發病傾向: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蕁麻疹、花粉症及葯物過敏等;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性疾病如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五軟(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解顱、胎驚等。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差,如過敏體質者對易致過敏季節適應能力差,易引發宿疾。判斷出體質後如何調理?中醫體質研究課題組的專家指出:體質是可以調整的。體質既稟成於先天,亦關系於後天。體質的穩定性由相似的遺傳背景形成,年齡、性別等因素也可使體質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然而,體質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個體在生長壯老的生命過程中,由於因受環境、精神、營養、鍛煉、疾病等內外環境中諸多因素的影響,會使體質發生變化。體質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具有動態可變性。這種特徵是體質可調的基礎。葯物及有關治療方法可糾正機體陰陽、氣血、津液失衡,是體質可調的實踐基礎。重視不同體質對疾病與證候的內在聯系及對方葯等治療應答反應的差異是實施個體化診療、貫徹「因人制宜」思想的具體實踐,根據不同體質類型或狀態,或益氣,或補陰,或溫陽,或利濕,或開郁,或疏血,以調整機體的陰陽動靜、失衡傾向,體現「以人為本」、「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及早發現、干預體質的偏頗狀態,進行病因預防、臨床前期預防、臨床預防,實現調質拒邪、調質防病及調質防變,以實踐中醫「治未病」。如陽虛體質怕冷的人,在飲食上,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薑等溫陽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薺等生冷寒涼食物,少飲綠茶,還可食當歸生薑羊肉湯等,進行個體化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