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葯膳 中葯配方大全

養生葯膳 中葯配方大全

發布時間:2020-12-11 10:06:47

1、求中葯葯膳資料

葯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葯膳即葯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目錄

葯膳的起源與演變
中國葯膳具有以下特點注重整體,辯證施食
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作用治療疾病
養生保健
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病毒性肝炎患者適用的葯膳
分類綜述
按葯膳的食品形態分類
按製作方法分
按葯膳的功用分類
中國葯膳發展簡史概述
蒙昧時期(遠古)
萌芽時期(夏—春秋)
奠基時期(戰國—漢)
形成時期(晉—唐)
全面發展時期(宋—清)
現代葯膳的形成與發展
應用原則綜述
因證用膳
因時而異
因人用膳
因地而異
養生原理
製作
注意事項注意事項
配伍禁忌
服葯食忌
病人忌口
冬季保健巧用葯膳(來自《本草綱目》)葯膳的起源與演變
中國葯膳具有以下特點 注重整體,辯證施食
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作用 治療疾病
養生保健
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病毒性肝炎患者適用的葯膳
分類 綜述
按葯膳的食品形態分類
按製作方法分
按葯膳的功用分類
中國葯膳發展簡史 概述
蒙昧時期(遠古)
萌芽時期(夏—春秋)
奠基時期(戰國—漢)
形成時期(晉—唐)
全面發展時期(宋—清)
現代葯膳的形成與發展
應用原則 綜述
因證用膳
因時而異
因人用膳
因地而異
養生原理製作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配伍禁忌 服葯食忌 病人忌口冬季保健巧用葯膳(來自《本草綱目》)展開 編輯本段葯膳的起源與演變
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處覓食;久而久之,也就發現了某些動物、植物不但可以作為食物充飢,而且具有某種葯用價值。在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人們還沒有能力把食物與葯物分開。這種把食物與葯物合二而一的現象就形成了葯膳的源頭和雛形。也許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況,中國的傳統醫學才說「葯食同源」。 現代考古學家已發現不少原始時代的葯性食物,現代民族學也發現一些處在原始時代的民族會製作具有葯物作用的食品。這些都證明葯膳確實可以說起源於人類的原始時代。 當然,這種原始的葯膳雛形,還不能說是真正的葯膳,那時的人們還不是自覺地利用食物的葯性。真正的葯膳只能出現在人類已經有了豐富的葯物知識和積累了豐富的烹飪經驗之後的文明時代。那麼真正意義的葯膳在我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呢?? 我國自文字出現以後,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已經有了葯字與膳字。而將葯字與膳字聯起來使用,形成葯膳這個詞,則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其中有「母親調葯膳思情篤密」這樣的字句。《宋史·張觀傳》還有「蚤起奉葯膳」的記載。 這些記載證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出現葯膳其名。 而在葯膳一詞出現之前,我國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現了有關製作和應用葯膳的記載。 《周禮》中記載了「食醫」。食醫主要掌理調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的滋味、溫涼和分量。食醫所從事的工作與現代營養醫生的工作類似,同時書中還涉及了其他一些有關食療的內容。《周禮·天官》中還記載了疾醫主張用「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瘍醫則主張「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等。這些主張已經是很成熟的食療原則。這些記載表明,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就有了豐富的葯膳知識,並出現了從事葯膳製作和應用的專職人員。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載有:「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治病必求其本」、「葯以祛之、食以隨之」。並說:「人以五穀為本」,「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與《黃帝內經》成書時間相近的《山海經》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葯用價值:「櫪木之實,食之不老」。上述醫籍的記載,說明在先秦時期中國的食療理論已具雛形。《黃帝內經》中共有13首方劑,其中有8首屬於葯食並用的方劑。其製作方法是將前三種食物研末為丸,以鮑魚湯送服。主要用於治療血枯病。說明這時葯膳的製作與應用也較成熟。 葯膳
秦漢時期葯膳有了進一步發展。東漢末年成書的《神農本草經》集前人的研究載葯365種,其中大棗、人參、枸杞、五味子、地黃、薏苡仁、茯苓、沙參、生薑、當歸、杏仁、烏梅、核桃、蓮子、龍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葯性的食物,常作為配製葯膳的原料。 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論》進一步發展了中醫理論,在治療上除了用葯還採用了大量的飲食調養方法來配合,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瓜蒂散、十棗湯、甘麥大棗湯等。在食療方面張仲景不僅發展了《黃帝內經》的理論,突出了飲食的調養及預防作用,開創了葯物與食物相結合治療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記載了食療的禁忌及應注意的飲食衛生。漢代以前雖有較豐富的葯膳知識,但仍不系統,為我國葯膳食療學的理論奠基時期。 晉唐時期為葯膳食療學的形成階段。這時的葯膳理論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專門著述。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北魏崔潔的《食經》、梁代劉休的《食方》等著述對中國葯膳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設有「食治」專篇,至此食療已開始成為專門學科,其中共收載葯用食物164種,分為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大門類。孫思邈還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葯耳」;並認為「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疫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孫思邈的弟子孟詵集前人之大成編成了《食療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集食物、中葯為一體的食療學專著,共收集食物241種,詳細記載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過食、偏食後的副作用,以及其獨特的加工、烹調方法。這時還有醫博士昝殷編著的《食療心鑒》、南唐陳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晉唐時期出現的專門論述食療功效的專著,將食療、葯膳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詳細的論述。 宋元時期為食療葯膳學全面發展時期。宋代官方修訂的《太平聖惠方》專設「食治門」,記載葯膳方劑160首,可以治療28種病症,且葯膳以粥、羹、餅、茶等劑形出現。元朝的統治者也重視醫葯理論,提倡蒙、漢醫的進一步結合和吸收外域醫學的成果,由飲膳太醫忽思慧所編著的《飲膳正要》為我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收載食物203種,除了談到對疾病的治療,首次從營養學的觀點出發,強調了正常人應加強飲食、營養的攝取,用以預防疾病,並詳細記載了飲食衛生、服用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現,頗有見解。 明清時期是中醫食療葯膳學進入更加完善的階段,幾乎所有關於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與食療學的關系,對於葯膳的烹調和製作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營養學的要求。明代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給中醫食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種,其中專門列有飲食禁忌、服葯與飲食的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記載了可供荒年救飢食用的植物414種,並將其詳細描圖,講述其產地、名稱、性味及烹調方法。此外還有徐春甫的《古今醫統》、盧和的《食物本草》、寧原的《食鑒本草》;其中較為著名的是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它們至今在臨床及生活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這一時期的食療學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黃雲鵠所著的《粥譜》、曹庭棟的《老老恆言》均重視素食,這對於食療、養生學的發展均有幫助。中國葯膳起遠古至現今,源遠流長;自宮廷到民間,廣為傳播。據有的學者統計,自漢初到明末,有關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關食療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紛呈,應用空前廣泛,以至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葯膳餐館。在人們的生活中,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並在國外也享有盛譽,備受青睞。葯膳是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醫學的重要內容。今天,它已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科學、藝術和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傳遍世界各地。
編輯本段中國葯膳具有以下特點
注重整體,辯證施食
所謂「注重整體」、「辯證施食」,即在運用葯膳時,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體質、健康狀況、患病性質、季節時令、地理環境等多方面情況,判斷其基本證型;然後再確定相應的食療原則,給予適當的葯膳治療。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證屬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證屬胃陰虛者,則服玉石梅楂飲等。
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葯膳既可治病,又可強身防病,這是有別於葯物治療的特點之一。葯膳盡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養生的效果卻是比較顯著的。如山東中醫學院根據古代食療和清宮保健經驗研製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葯、蓮子、山楂等8種食用中葯,幼兒食用30天後食慾增加者佔97%,生長發育也有改善;再如,萊陽梨香菇補精,是由萊陽梨汁和香菇、銀耳提取物製成,中老年慢性閂病患者服後不僅能顯著改善各種症狀,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並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由於中葯湯劑多有苦味,故民間有「良葯苦口」之說。有些人,特別是兒童多畏其苦而拒絕服葯。而葯膳使用的多為葯、食兩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葯材,由於注意了葯物性味的選擇,並通過與食物的調配及精細的烹調,仍可製成美味可口的葯膳,故謂「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編輯本段作用
治療疾病
1.以葯膳為主治療疾病 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個階段可以用葯膳或食物為主加以治療。例如桂枝湯就是食療方是治療外感風寒,營衛不和的主方;《金匱要略》中的甘麥大棗湯以治婦人臟躁等,都是以食療方為主治病的實例。 2.葯食結合以輔助治療疾病 《內經》提出:「葯以祛之,食以隨之」,食物療法是綜合療法一種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內容。古代醫家主張在病邪熾盛階段依靠葯物,一旦病邪已衰,在用葯治療的同時,飲食營養亦須及時與保證,以恢復正氣,增強其抗病能力。金元四大家張從正主張攻邪居先,食養善後,這是典型的葯食結合。 3.辨證施膳治療疾病 辨證施膳是從辨證論治發展而來的。它是根據食性理論,以食物的四氣、五味、歸經、陰陽屬性等與人體的生理密切相關的理論和經驗作為指導,針對病人的證候,根據「五味相調,性味相連」的原則,以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法則,應用相關的食物和葯膳治療調養病人,以達到治病康復的目的。病人的膳食基本上分成溫補、清補、平補、專病食譜四大類。
養生保健
葯膳用於保健養身方面數量多、范圍廣。近代出現的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是指以增進健康為目的補養食品。當今,我國市場上保健食品頗多,大體有下列數種: 1.滋補膳食 在中葯葯材中可供做滋補品和食療葯膳的達500種之多,約為全部中葯葯材的1/10,而我國政府衛生主管部門頒布的中葯有70多種。這些特製食療葯膳食品,多出自古代書籍記載或民間經驗流傳以及近代加工改進的製品。其中最常用的葯、食物有:人參、黃芪、山葯、白術、天麻、茯苓、甘草、當歸、首烏、黃精、核桃、大棗、薏苡仁、蓮子、枸杞子、銀耳、龍眼肉等。古代諸如《十葯神書》中的大棗人參湯具有益氣補血,助陽潤腸等作用。這些豐富多彩的特殊滋補食品和葯膳是中國獨有的特色食品。 2.具有多種保健作用的葯膳佳餚 食葯結合製成的具有多種保健作用的佳餚很多。如具有食療保健作用的葯膳菜餚、點心、小吃等等,不勝枚舉。葯膳保健飲料有湯、飲、漿、茶、露、汁等。茶類多為單獨的茶葉或與某些葯物混合製成,如枸杞茶、玉磨茶、參杞酒等等,這些都是加工方法獨特,具有多種保健作用的葯膳食品。
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日常飲食中加入健身養生防病的食品和美味佳餚深受群眾歡迎。由於葯膳食品具有東方特色,富有飲食文化藝術內涵,可在家居、休息、飲宴、娛樂交際、接待賓客、旅遊、療養活動中,豐富飲食保健內容、改進烹調技術、美化人民生活、弘揚中國飲食文化等諸多方面產生良好而深遠的影響。

2、有人懂常用煲湯的中葯配方嗎?

葯膳具有保健養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應用時應遵循一定的原則。葯物是祛病救疾的,見效快,重在治病;葯膳多用以養身防病,見效慢,重在養與防。葯膳在保健、養生、康復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葯膳不能代替葯物療法。各有所長,各有不足,應視具體人與病情而選定合適之法,不可濫用。
1.因證用膳:中醫講辨證施治,葯膳的應用也應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料配伍,如血虛的病人多選用補血的食物大棗、花生,陰虛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麥冬等。只有因證用料,才能發揮葯膳的保健作用。
2.因時而異:中醫認為,人與日月相應,人的臟腑氣血的運行,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意思是說在採用性質寒涼的葯物時,應避開寒冷的冬天,而採用性質溫熱的葯物時,應避開炎熱的夏天。這一觀點同樣適用於葯膳。
3.因人用膳:人的體質年齡不同,用葯膳時也應有所差異,小兒體質嬌嫩,選擇原料不宜大寒大熱,老人多肝腎不足,用葯不宜溫燥,孕婦恐動胎氣,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這都是在葯膳中應注意的。
4.因地而異: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生活習慣有一定差異,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亦有不同,有的地處潮濕,飲食多溫燥辛辣,有的地處寒冷,飲食多熱而滋膩,而南方的廣東飲食則多清涼甘淡,在應用葯膳選料時也是同樣的道理。
葯膳配伍的禁忌
葯膳的配伍禁忌,無論是古代和現在都上十分嚴格的,現根據歷代醫學家對用葯經驗,將中葯與食物配伍禁忌、服葯食忌、食物忌食、食物相反等部分介紹如下:
1、 配伍禁忌:
豬肉:反烏梅、桔梗、黃連;合蒼術食,令人動風;合蕎麥食,令人落毛發,患風病;合鴿肉、鯽魚、黃豆食,令人滯氣。
豬血:忌地黃、何首烏;合黃豆食,令人氣滯。
豬心:忌吳茱萸。
豬肝:同蕎麥、豆醬食,令人發痼疾;合鯉魚腸子食,令人傷神;合魚肉食,令人生癰疽。
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銅、丹砂和醋。
狗肉:反商陸;忌杏仁。
鯽魚:反厚朴;忌麥門冬、芥菜、豬肝。
鯉魚:忌硃砂、狗肉。
龜肉:忌酒、果、莧菜。
鱔魚:忌狗肉、狗血。
雀肉:忌白術、李子、豬肝。
鴨蛋:忌李子、桑椹子。
鱉肉:忌豬肉、兔肉、鴨肉、莧菜、雞蛋。
以上中葯與食物配伍禁忌。是古人的經驗。值得重視。所以,在烹調葯膳時,應當加以注意。至於這些中葯與食物的配伍禁忌的科學道理,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2、 服葯食忌:
葯物與食物配伍禁忌是古人的經驗,後人多遵從。其中有些雖無科學證明,但在沒有得出可靠的結論以前還應參用傳統說法,以慎重為宜。主要包括:豬肉反烏梅、桔梗、黃連、胡黃連、百合、蒼術;豬血忌地黃、何首烏、蜜;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銅、丹砂;狗肉反商陸,忌杏仁;鯽魚反厚朴,忌麥冬;蒜忌地黃、何首烏;蘿卜忌地黃、何首烏;醋忌茯苓。
食物與食物的配伍也有一些忌諱。其道理雖不充分,但是在葯膳應用中似仍宜慎重從事,把它們作為重要參考為宜。這些禁忌是:豬肉忌蕎麥、豆醬、鯉魚、黃豆;羊肉忌醋;狗肉忌蒜;鯽魚忌芥菜、豬肝;豬血忌黃豆;豬肝忌蕎麥、豆醬、鯉魚腸子、魚肉;鯉魚忌狗肉;龜肉忌莧菜、酒、果;鱔魚忌狗肉、狗血;雀肉忌豬肝;鴨蛋忌桑椹子、李子;雞肉忌芥末、濡米、李子;鱉肉忌豬肉、兔肉、鴨肉、莧菜、雞蛋。
葯膳的葯物配伍禁忌,遵循中葯本草學理論,一般參考「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的具體內容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葯。「十九畏」的具體內容是:硫磺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3、 病人忌口:
忌口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的一人內容。主要包括三類:一類是某種病忌某類食物。如:肝、忌辛辣;心病忌咸;水腫忌鹽硬固、油煎、生冷等食物;骨病忌酸甘;膽病忌油膩;寒病忌瓜果;瘡癤忌魚蝦;肝陽、肝風、癲癇、過敏、抽風病人忌食發物;頭暈、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等。一類是指某類病忌某種食物。如凡症見陰虛內熱、痰火內盛、津液耗傷的病人,忌食姜、椒、羊肉之溫燥發熱飲食;凡外感未除、喉疾、目疾、瘡瘍、痧痘之後,當忌食芥、蒜、蟹、雞蛋等風動氣之品;凡屬濕熱內盛之人,當忌食飴糖、豬肉、酪酥、米酒等助濕生熱之飲食;凡中寒脾虛、大病、產後之人,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積冷損之飲食當忌之;凡各種失血、痔瘡、孕婦等人忌食慈茹、胡椒等動血之飲食,妊娠禁用破血通經、劇毒、催吐及辛熱、滑利之品。另一類是服葯後應忌食某些食物如:服發汗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服補葯忌食用茶葉蘿卜;忌口之說有些已被證明是有道理的,有些則不合實際,在葯膳應用中可資參考。

3、正宗的葯膳湯味都有那些葯材?

葯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專,嚴格按葯膳配方,屬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葯膳即葯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枸杞,鵪鶉蛋,當歸,其他葯膳方

4、請盡多例舉家庭葯膳中的常用中葯材及常見滋補葯膳

常用的葯材有來黃芪,枸杞,人參,紅自參,白芍,大棗,當歸等。其中黃芪固表止汗,益氣排毒,含有這味葯材的葯膳多是用於補氣的;枸杞補腎陰虛,可以滋陰明目,用它多是滋陰補腎的;人參大補元氣,可以用來製作補陰陽氣三虛的葯膳;紅參性平微溫,補腎,益陽,可製作補腎葯膳;當歸補血,白芍補肝腎,大棗補氣,另有附子補陽,石斛補陰,白術燥濕健脾補氣,阿膠補精血,以及黃精山葯亦補氣等。

5、中醫葯文獻記載了哪些以酒為主料的葯膳配方?

酒是一味療效確切的葯物,在中醫葯文獻中,記載著不少以酒為內主料的葯膳配方:

一、容酒煮雞肉:雞肉60克,生薑6克,米酒1碗。煮熱喝湯食肉,有溫行氣血、驅風散寒、增加營養的作用。

二、酒燉魚頭:大魚頭一個,生薑6克,米酒一碗。煮熱喝湯,能祛頭風,治頭目眩暈。

三、酒煮雞蛋:雞蛋2隻,生薑6克搗成茸與雞蛋混合,用少量食油置鐵鍋上煎至微焦,入米酒一碗煮沸服用,能健脾醒胃,治療虛寒性食慾不振。

四、黃酒紅糖飲:黃酒500克煮沸後加紅糖200克,繼續煮2到3分鍾,待涼頓服或分2次服,治療產後單純性腹瀉。

6、葯膳用的中葯

樓主想要問的問題具體是什麼呢?不同的食材配伍不同的葯材,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又配伍不同的葯膳,無論是葯材還是食材都有溫熱寒涼之分的呢。

7、化濕益氣中葯或葯膳怎麼配???

化濕益氣的葯物有很多,常用的化石儀器的葯物有茯苓,芡實,薏米,折謝,冬瓜皮玉米須,白術,白扁豆,山葯等都有很好的,化濕益氣作用

8、葯膳和中葯方劑有何不同?

葯膳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不斷探索、積累而逐漸形成的獨具特色的一門臨床實用學科,是中華民族祖先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遺產。
方劑,方劑學名。簡稱方。方指醫方。《隋書.經籍志》:「醫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術者也。」劑,古作齊,指調劑。《漢書.藝文志》:「調百葯齊,和之所宜。」方劑是治法的體現,是根據配伍原則,總結臨床經驗,以若干葯物配合組成的葯方。兩者是不同的,關於中葯方劑,可以到葯智數據查詢,謝謝!記得採納哦。

9、中醫葯膳養生治病的理論依據簡答題

依據中醫葯食同源理論。

中醫葯原則是葯物、食物,歸經。肺臟-辛味葯物食物(下同),心臟-苦味,肝臟-酸味,脾臟-甜味,腎臟-鹹味。中醫葯膳歸十二正經,來然而,奇經八脈葯膳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元氣,氣血濡養。

也就是葯膳食物具有靶向性,辛、苦、酸、甜、咸五味,非別歸肺、心、肝、脾、腎。進一步說,人吃葯自膳之後,小腸吸收營養物質,然後,營養物質進入經絡高速公路,傳遍全身,不zd同味的營養物質,停留在不同臟腑。

比如說夏天心火上炎,服用黃連去火,治病。服用黃連羊肝丸,不僅去心火,還去肝火,清心明目。

與養生葯膳 中葯配方大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