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反者道之動對養生

反者道之動對養生

發布時間:2020-12-09 04:15:51

1、老子的反者道之動的思想是什麼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內:
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是「容道」在運動中的規律;
事物的薄弱部分,恰恰是「道」發揮作用的地方。
天下的萬物都是生於看得見的具體事物,而看得見的具體事物卻生於看不見的「道」。
大意:
本章講述道的運作特點並指出萬物「從無到有」的生長過程。

2、反者道之動也.怎麼理解

反者道之動也.
這是老子哲學的主要論點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釋《易經》的主要論點之一。內

這個理論對於中華民容族的影響很大,對於中華民族在其悠久歷史中勝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許多困難,貢獻很大。由於相信這個理論,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的時候也滿懷希望。在抗日戰爭中,這個思想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種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絕大多數人還是懷著希望度過來了,這種希望表現在這句話里:"黎明即將到來"。正是這種"信仰的意志"幫助中國人度過了這場戰爭。
這個理論還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中庸之道儒家贊成,道家也一樣贊成。"毋太過"歷來是兩家的格言。因為照兩家所說,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為太過和做得過多,就有適得其反的危險。

3、反者道之動揭示了什麼?

「反者道之動」,這是老子重要的哲學思想之一,揭示的就是事物變化發展的一種規律,事物總是在不斷的循環往復中不斷進步,不斷發展。

4、怎樣理解《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也不太好理解,字數少,字用的簡單,它的含義就多,所以很難把握。

「反」字,不太好理解,但這句話既然是個排比句,我們就先理解「弱」字。弱,柔弱,老子說過「柔弱勝剛強」,又說「柔弱者生之徒」。結合下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處的「弱者」,當側重於「生」的意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那麼在這從無到有,從有到萬物的過程中,是誰在推動,是誰在發揮作用?是道。道的推動和作用的發揮又是以什麼形式體現在物上呢?一為「反」,一為「弱」也。

老子崇尚柔弱,因為柔弱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剛開始時,正是生命力最強的時候,而這個時候的生命特徵就是柔弱。「物壯則老」,事物成長到強硬了,也就老了,行將就木了。

所以事物在初生時的「柔弱」狀態,能夠得到「道」最大的扶持力度,表現為「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等等。因此道的功用,就在物之「弱」時得到了最顯著的體現。

「道之動」,道之運行。那麼道的運行,又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物之「反」。有正才有反。何謂正?中正不變也;何謂反?往復變化也。有運動和變化,就能在其中呈現出道的運行規律,所以道的運行,就體現在萬物圍繞著「正」的生滅往復變化之中。

萬物生而離其母,為反;滅而歸其根,仍然為反。相對於中正的水平面來說,魚兒無論躍起還是落下,往還是復,都是在做反向運動。中正則不易不變,而有反復者、有運行變化者,盡皆為「反」。故而以中正為基,「反」之一字,足以概括任何往復變化。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為何會禍福相依,而無休止?因為我們普遍認知的禍或福,均非「正」,皆為「反」,故而會不斷地發生往復變化。以至於到現在我們認為「變化才是唯一的不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真正的好,也沒有真正的不好」,因為我們失去那個「正」已經太久了。

子出於母,故母為正,其子為反;末出於根,故根為正,其末為反;有出於無,故無為正,其有為反;高出於下,故下為正,其高為反。陰陽負抱而成為一個具體事物,正反相牽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故而母子成國,根末成樹,無有成萬物,高下成空谷。

然而子民不守衛建設自己的國家,子女不返哺照顧自己的母親,則國、家難立;樹不落葉、末不返根,則大樹難存;生而不滅、有不返無,則萬物難續;其高無度、其長無窮,則空谷難成。所以萬物芸芸,仍然各自復歸於其根。

表現出來就是:子民在外守衛,但不能無限去擴張;葉子往上生長,但不能無限去擴展;樹干往高生長,也同樣不能無限去增長。因為有一個「力」在把它們「抱」回來,緊緊圍繞自己的根本而不遠離。偏離根本過遠的,則「返」之。表現出來就是:高者抑之,有餘者損之,亭者毒之,勇於敢者殺之,強梁者死之,皆歸於――遠者返之。

老子所謂「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個張弓之力,正是負抱之力。「萬物負陰而抱陽」,弓一拉開,就同時有一個向上的力,一個向下的力,二者一為「負」,一為「抱」,合力而成一個整體。

於大樹這一個整體來說,根為本,葉為末,葉落可再生,根毀則樹亡。因此老子讓我們要把握住本,而不去捨本逐末;要把握住重,而不去棄重求輕;要把握住靜,而不去無靜而躁。因為末依於本,輕依於重,躁依於靜,所以不要去逐末而傷根本。

守根,固本,而「食母」,則為「正」。為「正」者,方能不易,不反,而長久,如此方能「久視長生」。老子推崇的「復歸於嬰兒」狀態,不正是一個離母體最為接近的狀態么?如此方能得以「食母」,方能得以長生。「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不正是要成就一個「母」的狀態么?培育他人,成就他人,而己得以長久。

子始出於母時,是為「弱」;末始出於根時,是為「弱」;有始出於無時,是為「弱」;高始出於下時,是為「弱」。所以事物在「弱」小的時候,道對它的扶持作用是最大的,因為天下萬物都起源於這個很弱小的「有」。

在前未起於後時,是為「無」;在高未出於下時,是為「無」;在有未生於無時,是為「無」,所以「有」都來源於這個「無」。故而高以下為基,無為有之本,末由根而生,道為天地母,生天下萬物。

5、道者反之動,反著道之動什麼意思

6、如何理解《老子》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一名言

意為來:循環往復的運動變自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此句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原文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注釋:
1、反者:循環往復。一說意為相反,對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這里指道的有形質,與一章中「有名萬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無相生的「有」字。
4、無:與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相同。但不同於「有無相生」的「無」。此處的「無」指超現實世界的形上之道。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7、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

老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所流傳下來的思想沿用至今,其中有一句話叫專「反者道屬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就是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屬於道的運動,而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這句話似乎對我們來說非常難以理解,其實這句話也印證了老子一直以來的哲學思想,也就是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規律,也算是老子對於人世間一切規律的一種概括,我們可以去深讀這兩句話。

首先「反者道之動」,意思就是說矛盾的對立物是向著對立面轉化的,永遠是這么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就比如你修道,是得向著非凡俗的事情所努力,這樣才能到達你想要的結果,才能真正修得道。

而「弱者道之用」,意思則是道的作用是無形的,但是不是消極的,因為道是萬物之根,道對於一切事物的作用不是那麼強硬的,反而是讓它自然而然地發展,也就是道家所提倡的「無為」。

就如我們生活一樣,要學會謙遜,以「反者」來思考自己的路是否正確,並且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去行動,去遵循道的方法和規律,這樣才能活得自在,活得灑脫。老子的這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主要還是向我們揭示了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

8、如何理解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思想觀點?

解釋:相反和反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作用。

詳細解釋:「道」字怎麼寫?先寫首,然後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為統一。《道德經》分成道篇和德篇,所以稱其為《道德經》。道篇是對大千世界萬物規律的闡述,而德篇是你知道這些規律後你如何去實現。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大自然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季節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會生老病死,但後面這句話「弱者道之用」告訴我們,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疾風暴雨的變化,而是緩慢的運行方式。

弱,柔弱,老子說過「柔弱勝剛強」,又說「柔弱者生之徒」。結合下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處的「弱者」,當側重於「生」的意義。

老子崇尚柔弱,因為柔弱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剛開始時,正是生命力最強的時候,而這個時候的生命特徵就是柔弱。「物壯則老」,事物成長到強硬了,也就老了,行將就木了。

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反者道之動對養生擴展資料

類似表達的經典句子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道德經》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經》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經》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道德經》

9、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什麼意思?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返回的道路的行動弱者道之用

10、「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

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注釋

1、反者:循環往復。一說意為相反,對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這里指道的有形質,與一章中「有名萬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無相生的「有」字。

4、無:與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相同。但不同於「有無相生」的「無」。此處的「無」指超現實世界的形上之道。

(10)反者道之動對養生擴展資料

《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與反者道之動對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