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傳統養生學的功能

傳統養生學的功能

發布時間:2020-12-08 09:11:09

1、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葯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葯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祖國醫學中很多養生保健的觀念和現代生命學相似,很多傳統養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療,針灸,五禽戲,太極拳,書畫,氣功(引行導氣,腹式呼吸)等,.除針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個人操作.經常使用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有特殊的療效. 古法以「固本養元,補氣強精」為基礎,全面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的量活力,使機體內部協調平衡,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循環障礙,滌清血管膽固醇積淀,提高血液循環的活力。並應該嚴格遵從道家及中醫傳統理論,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並最終達到自然平衡狀態,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在這方面有「妙沁葯酒(結合了66種中草葯的葯酒)」。

2、中國傳統養生學的基本理論與原則

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和原則
養生學是研究養生活動的一門學科,是在研究人類生命規律、衰老機理的基礎上,闡述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提高生命質量的理論和方法的學說。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它以中國哲學為理論基礎,匯集道、儒、佛、醫、武的思想精華,不僅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而且映射出中華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的特色。中國傳統養生,其來源范圍之廣、內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旨在表述養生對人類生命全方位的影響。它是一門學問,是一門中國的傳統學問,有理論也有方法。這門古老的學問,目前正在煥發新的活力,也越來越受到今人的重視。養生要養好,一鱗半爪地學習一些養生方法是不夠的,必須懂得養生理論,理解其思想真諦。
中國養生學以古代中國傳統生命哲學思想為基礎,是具有濃郁東方色彩及獨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論和方法。在基礎的傳統哲學思想中,包括氣一元論、太極陰陽五行學說 、形神合一、性命學說、天人相應論等思想都對養生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氣一元論
「氣」是構成宇宙萬物最基本的物質形態,是世界的本元。為天地間的起始物質;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世間萬事萬物均在於一氣之變化,物的產生是氣之聚,物的滅亡則是氣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氣而已。《內經》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元,形態萬千的物類,均為太虛元氣一氣所化,故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氣也是組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又稱「原氣」、「元氣」、「真氣」。氣遍布全身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無所不到。人體與自然界皆本源於「氣」, 「人與天地同紀」、人與天地相應。《內經》雲:「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所致」。
疾病治療的關鍵,即在於調整失調之氣機、氣化,使之復歸平衡。養生的目的,也在於保養精氣,使體內之氣平衡協調,順應自然界的變化。
二、太極陰陽五行說
太極。源於《周易》。太極是指宇宙的本始,指原始混渾之氣。《易•系辭上傳》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是宇宙變化的過程。太極是宇宙變化的開始。原始混沌之氣運動而分為陰陽兩種對立的力量。由陰陽而生春夏秋冬四時,產生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進一步則推衍為宇宙萬事萬物。
陰陽。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運動變化的規律如下:陰陽的互根(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條件;「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的消長(運動斗爭,經常會發生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偏盛偏衰的不平衡狀態);陰陽的轉化(通過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如:水——雲——雨;人體功能與物質(氣與血);「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事物異常發展到極點,必然向著對立面轉化)。
養生鍛煉的目標在於協調陰陽,使軀體內環境趨於平衡,並順應外部陰陽環境的變化,保持人與天地之間的平衡。《內經》雲:「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我們平時的養生鍛煉中,應把握以下陰陽原則:
選擇鍛煉功法應順應季節陰陽;
鍛練時應順應時辰陰陽;
選擇鍛煉項目應區別體質陰陽;
辨別病情陰陽去養生;
練呼吸調和明陽;
用意念平衡陰陽;
不同的鍛煉姿勢可以協調陰陽。
又有古人語:寄語學道諸君子,不識陰陽莫亂為。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如果五行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
三、 形神合一論
所謂形,是指形質、形體、身形而言。包括了人體的皮肉、筋骨、脈絡、臟腑及充盈其間的精血,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外殼 ,屬自然范疇的物質實體。所謂神,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內在主宰。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指人體生命活動外在表現的總稱;狹義的「神」,指意識思維。
「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 一方面,形的存滅決定了神的存滅,神只能依形而存,決不能離形而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一方面,神的健康與否,也直接影響形體的盛衰存亡,「精神內傷,身必敗亡。」運用形、神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闡述生命活動本質的理論,即為「形神合一論」。
在形與神的對立統一關系中,神佔有主導的地位。養神為首務。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心主神明,為君主之官,為全身臟腑經脈氣血津液之主宰,「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神以形為物質基礎,又作用於形而成為「形之主」、「身之制」,主宰機體進行正常的生命運動。
無論老子或是莊子,都十分強調「神」的內在主宰作用。莊子主張:「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要形與神俱存,就應「修形」與「保神」並進。臻至「形神合一」的境界,才能收到預期的實效;否則,兩者缺一,不管缺的是哪一者,都將是蹩腳的養生,絕對收不到實效。
四、性命學說
性,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的基礎或本原;命,指人體機能活動的基礎或本原。性與命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體的生命,故「性命」又可理解為生命。研究性、命及性命相互關系的學說,稱為「性命學說」。
有的養生家就按性命學說將氣功分為性功、命功及性命雙修。性功注重精神的煉養,命功注重氣的煉養,性命雙修則神氣並重,身心兼練。
性與修性。性,有元性、質性之別。元性是先天固有的「天賦之性」,又稱「元神』;質性是後天獲得的「氣質之性」,又稱「識神」。性命學說中的「性」主要指「天賦之性」,因為「天賦之性」是「天質之性」的根本。古人認為,後天的氣質之性消耗元氣,成年人因「元性微,質性彰」,故日趨衰老。 性命鍛煉的原則就是恢復元性的主導地位,使「本元之性勝氣質之性」,恢復元神,是使人體精氣神充盈的先決條件。
修性以煉神為主,重在精神、意識的鍛煉。古人認為,修性的關鍵在於心靜,心靜則「神全」,神全而後「性現」。
命與修命。命,是「氣」的本原。人體功能活動是「氣」的運動狀態,而「命」則是「氣」的本原,指腎中元精所化之元氣。命常潛於臍,古人認為,胎兒在母腹中時,靠臍帶與母體相連,隨母體呼吸以為呼吸,因此臍部即為命之根蒂。下丹田在臍中,是元氣潛藏之所。
修命以煉精煉氣為主,重在身體素質的鍛煉。
性命雙修。性與命不能截然分開,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佛家坐禪講究修性,修心養性;道家功法中有單以修命為主者,強調煉升腎中元氣。宋元以後的內丹術則開始主張性命雙修,成為我國傳統靜功的主流。性命雙修思想建築於形神統一、身心一體的生命觀上,認為無形則神無以化,無神則形無以生。
五、 天人相應論
天人相應是指人體與自然界存在著共同的變化規律。
運用「天人相應」的觀點闡述人體生理、病理的變化規律,指導診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理論,即為天人相應論。
《內經》認為,自然界是產生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體的氣血運行與氣候的寒熱溫涼變化相關:天熱則氣血暢通易行,天寒則氣血凝滯沉澀。
人體的生理過程與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存在同步關系。《靈樞》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人體的與自然萬物同受陰陽五行法則的制約,並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人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構成物質。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
綜上所述,無論根據氣一元論、太極陰陽五行學說 、形神合一、性命學說、天人相應論中的任一理論來養生,都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靈樞》:「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力求「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早晨陽氣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為了資助陽氣的發生,早晨應多開展室外活動,吐故納新,流通氣血,旺盛生機;傍晚日落,陽氣開始潛藏,於是要相應減少活動,避免風寒和霧露之氣的侵襲。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呂氏春秋•盡數》篇中有:「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 。
《黃帝內經》倡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的養生原則。
其實傳統養生即是追求人的形與神的健康、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和人與人和諧的整體和諧狀態。

3、中國傳統養生學

早睡早起,粗荼淡飯,適度運動,心如止水,坐懷不亂,淡泊名利,遠離塵囂,以荼代酒,以步代車,不焦不燥,不悲不鏗,與人為善,吃虧是福。。。。。。大概就這么多,以後想起來再告訴你

4、談談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和原則

順天,參見《黃帝內經》
人生乎天地,便應順於四時,依照天地的變化規律來持行生活的條理,就可以將生命寄託於天地,從而獲得長壽。其實人本身的壽命很長,之所以現在這么短暫,就是因為copy人們平時的生活沒有按照天時。因為人生於天地,自然與天地有著聯系,一旦違背天時,就相當於違背自身的正常運轉,自然生病,不得長久。
而天地的運行有其天時,古人以陰陽五行將之概括出來,所以按照一定的陰陽五行的規律生活,就可以順應天地,得享天年。

5、學習傳統養生學的意義

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也不得不面臨伴隨而來的弊端。人們無法迴避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矛盾,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筆者希望通過開展養生學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闡明傳統養生學教育的現實意義,探求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以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一、尋找現代化高科技與自然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
在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各個領域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紛繁多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人們不得不面臨現代化高科技產物的嚴峻的現實弊端。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卻也帶來了諸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等自然與社會環境問題。工業化帶給社會可觀財富的同時,也使自然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諸如耕地減少、淡水匱乏、溫室效應等等。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安康:健康問題綜合報告」表明,生態系統的惡化將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預料的嚴重威脅。信息化的閃電發展,互聯網上唾手可得的一切,提高了生產力,縮短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沒有了疆界,卻凸現出新的始料未及的問題。某天,「一塊烏雲遮住了太陽,爺爺拿出TransLight(手持式日光燈),開啟後在臉上投射具有振奮精神的藍光,讓爺爺隨時隨地地補充『自然』光線」。15歲的喬治不去戶外或體育館,卻得到了身體鍛煉,「他在房裡戴著虛擬實在的裝備,在一台『千奇百怪』的跑步機上跑著、走著。這些『酷斃了』的裝備使喬治看起來像是在穿越地下洞穴,或攀爬豺狼野獸四伏的陡峭山峰,或穿過草地追逐美麗的少女」。在這樣的現代化環境下,人們或許會懷疑自己究竟還是不是真正的自然人!這一切,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自然生命和自然健康,甚至不得不或不知不覺地以犧牲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作為代價。同時,這一切,不斷挑戰著人類的自然療能。於是,人類不可逃避地陷入兩難抉擇的窘境:現代化的高科技?自然的健康生活?放棄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這顯然是愚昧的,但也不願意拋棄自然的健康生活。然而,人們必須直面這樣的窘境,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能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使用現代化「器械」的同時,是否可以給人們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命留下一片賴以生存生活的綠洲?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適應環境的良性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背景下,如何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
二、中醫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
2.1中醫傳統養生學強調:和諧適度與可持續性中華民族傳統的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制,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進行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現代中醫基礎理論賦予養生明確的內涵,即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正氣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或通過各種調攝保養,使機體生命活動處於陰陽協調、體用和諧、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態,從而延緩衰老的過程。養生學雖然有延長生命的追求,但並非虛妄的長生術,它包含著對人的生命現象和生命歷程的精心觀察與深入探討,它是一門古老又新興的領域寬廣的交叉性的學科。它以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以和諧適度為宗旨,強調整體協調。它以綜合辨證為調攝手段,提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正如《孟子》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人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傳統養生學雖然帶有中華民族特有的社會印記和人文色彩,但在現代化進程中其自身價值昭然。因為它始終以整體觀念為基準,強調和諧適度,適合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特徵,與可持續的和諧的發展方向相一致。學人及踐行者們對生命和養生的理解與認識,透射出傳統養生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潛在價值。
2.2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證明:養生是一種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筆者自2001年以來,率先在本校醫學院開展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以學術報告或學術講座或選修課形式,就養生的知識和對保養生命的認識以及開展養生學教育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研究婀。對本校醫學院2000—2003級各專業近3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數據表明,在進行養生學教育之後,學生們認識到養生需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作為醫學生,在需要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也需要科普性質的常規養生學知識,可使自己逐漸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成為身心健康的對社會有益的專業人才。此外,還認識到自身對養生知識的宣傳所承擔的義務,可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宣傳養生的知識和技能。有學者也認為將傳統養生學引入大學課堂,從哲學層面、倫理學層面和技術操作層面來看都是必要的啊。
此外,筆者還帶領本校2003—2008級各專業學生作了一項關於「長壽的秘訣或夭折的禍根」的養生社會調查,主要以訪談形式,調查或訪談對象為學生們所居住的當地、家族、家庭或周圍的人,分別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以老年人居多。調查對象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許多健康長壽者都有自己長期以來習慣的生活方式。如有一位8O歲的老奶奶,無子女,老伴早於她仙逝。可她不因為享受不了天倫之樂或失去至親的人而悶悶不樂;把一切看得很淡,不計較得失,錢多一點就多花一點,少一點就少花一點;習慣於平靜的生活,不喜歡串門,在買菜或散步的路上碰到熟人就聊聊天。這看似孤僻,卻心態平和,不失為養生的另一種境界。還有一位95歲的老人,居住農村,環境素樸,後面有一小山,前不遠有一小河;每天膳食主要是250g瘦肉加蔬菜;兒女不在身邊,喜歡每天自己買菜時常是孫子陪伴;也喜歡串門。有的高壽老人認為「千金難買老來瘦」;開心的或不開心的均與他人分享,臉上總掛著笑容;懂得生活,和諧、統一、自然的生活;詼諧幽默是一劑良葯;忘掉怨恨,寬容對事對人。也有一位老人,雖然已離異獨居,卻生活有規律,早睡早起,愉快進食,以粥和素食為主;鍛煉身體有秘訣,即做農活;有愛心,樂於助人;忍與不貪,「兒孫自有兒孫福」,無思想包袱,沒心理負擔,過好每一天;願意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以前雖是文盲,可還是不放棄認字、學習文化。
在調查期間,筆者深深地感受到,調查到的不僅僅是怎樣才能健康長壽的方法,更是一種面對人生、面對生命的態度或方式。這些長壽老人在年輕時努力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後,回憶年輕時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為所逝去的感到失落。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青年和中年人的養生意識淡漠。例如青年人,他們認為現在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段或關鍵時期,身體素質較好,無所謂生活的規律,所以經常由於考試或突然的工作而廢寢忘食。而中年人,生活壓力大,負擔重,沒有過多時間或精力考慮養生的問題,而常常感到身心疲憊不堪。
其實,養生不是獨立於生活之外的什麼技巧,不只是一種孤立而僅僅具有階段性的強身益壽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生活方式。甚至,從某個角度而言,養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生活的全部,或就是生活。
三、結語
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首先在高校開展,不僅可以弘揚傳統文化,而且可以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的健康觀念,提高其素質,有利於其健康成長。之後走向社會,繼以推而廣之,加以普及,不僅對各層次、各年齡段、各種職業的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延緩衰老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全民素質的提升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我們的研究表明,養生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以生活的形式演繹。養生,保養生命,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是實現生命意義的本體方式。在現代化的背景下,人們依然能夠找到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適應環境的變化,享受自然的健康生活,享受自然的生命。
中醫養生學的教育和實踐「如地下的潛流,於無聲處使大地變成綠洲」;又「若霧露之溉」,滋養著大地上鮮活的生命。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望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潛移默化的習慣,更亟待積極主動的進取。筆者希望繼續開展中醫養生學教育,深化養生實踐活動,不斷挖掘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與時俱進的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

6、中國傳統運動養生學的常見功能有哪些

傳統體育養生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一個分支,是古代的養生學說與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相結合的民族文化遺產。

傳統體育養生學是通過身體自身的姿勢調整,專呼吸鍛煉,意念控制,使身心融為一體,達到增強人體各部分屬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力,起到預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與傳統養生學的功能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