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鍛煉身體來養生是最好的,有什麼簡單的鍛煉身體的養生方法?
簡單的鍛煉身體的養生方法?1、面壁蹲牆:蹲牆有松腰調氣之功效,長期鍛煉有助於松腰和松動全身關節,疏通全身的經絡氣血,糾正體內紊亂的氣機,是調整氣血的良方,只要堅持鍛煉,每日多蹲數次,一定能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姿勢要求面對牆壁,兩腳並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內心喜悅(兩腳尖離牆的距離可根據本人的具體情況而定,逐步靠到牆根),下蹲時體內用力,兩肩前扣、含胸,頭不可後仰,腰向後突,初學者蹲和起都要慢,身體直起後,兩手叉腰,拇指按在背部「京門穴」(第十二軟肋端),其餘四指按於胯上,行深呼吸一次,然後按姿勢要求再蹲,要逐漸達到一次連續蹲30下,最好日蹲兩次,按照上述姿勢也可在任何一地蹲,還可多次蹲。
2、散步跑步:
古代多贊成散步,筋舒健四肢,飯後緩行數百步,散其氣與輸其食,則磨胃而易腐化,閑暇散步養神,睡前散步以動求靜,有助於入睡。
現代人多推崇跑步,跑步對人體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興奮劑,是一種較好的防疾治病方法。至於跑步以多快的速度最適宜,如何控制速度,研究者認為改善機體功能的跑步應根據情況進行,持續跑步3~4分鍾後,安靜時脈搏次數不應少於跑步時的一半。
散步與跑步是最簡單易行的運動方法,但無論是散步或是跑步,都貴在堅持,適量,這能達到養生效果。
4、呼吸:
呼吸法較為復雜,要求呼吸、停頓、舌動、默念四種動作相互結合。常用的呼吸法有三種。
①輕輕閉口,以鼻呼吸,先行吸氣,同時以意領氣下達小腹,吸氣後行呼吸停頓,然後再把氣徐徐呼出,即:吸一停一呼。默念字句的配合,先由三個字開始,以後逐漸增加,但最多不超過九個字為宜。詞意要選擇靜松、美好、健康的內容,常用的如「自己靜」、「通身松靜」、「自己靜坐好」、「內臟動、大腦靜」、「堅持練功能健康」等等。
默念要和呼吸舌動密切結合起來。以「自己靜」三字為例,吸氣時默念「自」字,停頓時默念「己」字,呼氣時默念「靜」字,其它類推。舌動是指舌的起落,舌動配合吸氣時舌抵上齶,停頓時舌不動,呼氣時舌隨之落下。②以鼻呼吸,或口鼻兼用,先行吸氣,不停頓,隨之徐徐呼氣,呼畢再行停頓,即:吸一呼-停。默念字句同第一種呼吸法,其配合為吸氣時默念第一個字,呼氣時默念第二個字,停頓時默念剩餘的字。舌動的配合為吸氣時舌抵上齶,呼氣時舌落下,停頓時舌不動
2、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和要領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是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人們在長期鍛煉過程中不斷摸索、長期實踐、多年積累的概括和總結,它是指導人們進行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法則。
一、 松靜自然
「松」,是指「身」而言;「靜」,是指「心」而言;「自然」,是針對練功的各個環節提出來的,姿勢、呼吸、意守、心情和精神狀態都要舒展、自然。「松靜自然」不僅是確保練功取得功效的重要法則,而且也是防止練功出現偏差的重要保障。
(一) 關於松靜
1. 身心放鬆的重要意義
身心放鬆是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現代心理醫學中用於防治因情緒緊張而產生一系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
所謂放鬆,就是在保持穩定姿勢的情況下,或在緩慢的動作過程中,習練者運用自我調節的方法,使全身上下、左右、表裡的皮膚、肌肉、關節,以致臟腑和大腦等部位都處於鬆弛狀態。身心放鬆,一方面有利於機體內氣血的自然循環,減少機體的負擔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礎代謝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機體的興奮程度,減少內、外環境對大腦皮質的干擾,有利於誘導大腦入靜,能加速進入自我調整的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
放鬆不僅有助於身體的調節,而且對心理狀態的調整也有良好的作用。一個人的面部表情經常處於慈善、和藹和面帶微笑的喜悅狀態,他的內心世界必然也是善良、豁達、平靜的。心理的平和,必然引起生理功能向健康方向轉化。相反,表情緊張的狀態,將導致身體狀態的惡化。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中的放鬆就是建立在身心相互影響的基礎上。
2. 放鬆訓練的方法
(1) 放掉心中牽掛的事情
在練功前,首 先要做好心理准備。要求練功者既要把長期積累的不放心的事情放下。也就是說,心要平和,要鬆弛。不過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做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要求習練者既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又要注意道德的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
(2) 學會由「身」到「心」的放鬆
根據身心相互影響的道理,一般放鬆應由身體開始再轉入「心」的放鬆。也就是說,形體的放鬆為心態的平和創造了條件。身體放鬆是指皮肉骨骼都要放鬆,不能僵直,不能綳緊。只有這樣,才能為「心」的放鬆創造條件。
(3) 只有心的放鬆才能達到入靜的目的
古人生活的模式是日作而出,日落而息,而且由於交通不便,人際關系簡單,物慾較少,調和「一心」較容易。現代人則不同,每天除了處理許多繁雜的事物外,還要接受很多新觀念、新思想、新信息。生活上的物慾刺激也隨處都可發生,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誘惑。激烈的競爭、快速的工作節奏,使人們經常處於緊張、浮躁、疲憊不堪的狀態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要入靜就非常困難了。為此,要依照「調心之法,首重自然」的原則,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經常保持愉悅、祥和、知足的心態。在練功實踐中逐步剔除外部因素的干擾,使自己的心態逐漸回歸到無私、無欲、豁達、開朗的境界。
(4) 藉助形體訓練使意念獲得放鬆
如果一時難以實現「心」的放鬆,可以藉助形體在緊張和放鬆的反復訓練中體驗「松」的感覺,學會放鬆。這個放鬆的感覺需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找到。如果你找到了令人愜意的「松感」,就可以用意念使全身放鬆下來。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辦法使自己的身體由上到下鬆弛下來,還可以反復默念一些有助於放鬆的詞語,如吸氣、靜、呼氣和松等。這種方法運用熟練後,會有效地幫助練功者快速入靜。
(5)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心放鬆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祥和的心境,保持正確的姿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鍾,卧如弓」,是符合生物力學原理的,可以使人體在緊張中求得放鬆。常言道:「形正則氣順體松」。
(二) 關於自然
1.「自然」的內涵
自然之本反映了宇宙萬物之規律,「自然」是貫徹在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全過程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影響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重要因素。所以,自古以來的思想家,都對自然法則作過深刻的闡述。《老子》明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道生萬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動過程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法。又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視,就在於「道」和「德」對萬物生長繁殖都不予干涉,而是順其自然。莊子繼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張無條件地與自然融為一體。
由此可見,「自然為本」不僅蘊涵著深層次的道理,而且還道出了順其自然的修煉法則。
2.「自然」體現出一招一式的勻、細、綿、長
在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過程中,無論行走坐卧或站立,都要做到自然舒適不拿勁。如放鬆時要面帶微笑,做動作時要求動作圓勻、緩慢,這是一種松靜自然的狀態。又如運用意念時,要似有似無,綿綿若存,呼吸也要自然平順,做到勻、細、綿、長。所以「自然」是獲得較好的練功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講求人與自然界二者的和諧統一,充分利用一切自然條件主動鍛煉,而不損害心態平衡和生態平衡。我們知道,世間萬物生長都應順應四時陰陽。《黃帝內經》詳盡地闡述了順應自然以養生的觀點,揭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代理。這是因為,春夏陽氣漸升至大盛,是為秋冬的收藏做准備;秋冬陰氣漸升至大盛,是為春夏的生長做准備。故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身心要順應四季自然規律和變化。
二、 動靜相兼
動靜相兼是指「動」與「靜」的有機結合,這里的「動」是指「動功」,「靜」指的是「靜功」。「動功」和「靜功」是各有特點且又有密切聯系的兩類傳統體育養生功法。
(一) 動靜相兼的內涵
動靜相兼,是練習形式上的動與靜的緊密配合及合理搭配,是思想與形體的活動及安靜,二者是相對的,行動則神易靜,靜及又能生動。因此,在練習過程中要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般來講,動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潤滑關節和強壯肢體有良好的功效,而靜對平衡陰陽、調整臟腑和安定情緒等有獨特的作用。只有兩者結合,發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使身體強健,體質增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是指聯系中意念要集中在動作、穴位、經絡、氣息的運行上,排除一切雜念,達到相對的「靜」。雖然形體處於相對安靜狀態,但要體會體內氣機的運動,如氣血的流通、臟腑的活動等,即靜中有動的感覺。
(二)「動功與靜功」
「靜功」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就「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的論述,這是對靜功方法的具體描述。靜功功法的類型歸納起來有吐納、行氣、打坐、禪定、煉丹、靜坐等。靜功的靜,並不是絕對的,而是外靜內動,強調意和氣的訓練。就是說,身體的外部形態表現為安靜不動,而體內的氣血在意念的驅使下按一定的規則有序地運行著,故古有「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說法。
「動功」是指有形體運動的功法。動工多是外動而內靜,動中求靜,故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人的動作千變萬化,因此,自古以來的動功功法很多,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
在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強調動靜結合。這是因為,從人體生命整體觀來看,人的生命運動應遵循精神和肉體統一的整體的生命運動規律。具體講,人體是「形」「氣」「神」各有所司。故「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聖人使之處其位,守其臟,而不得相干也。故形非其所安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也就是說,養生之要在於「將養其神,和弱其風,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俯仰」(《道原訓》)。就「形」「氣」「神」而言,動功和靜功在習練功效上各有所側重。所以,我們倡導動靜相兼,以實現生命運動整體優化的目的。
動靜相兼,要更具習練者的體質、精神狀態和練功的不同階段,靈活地調整動力和靜動的比重。有的人應以動功為主,有的人應以靜功為主。就是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練功階段,有時側重於動功,有時則應側重於靜功。究竟怎樣選擇,一方面考老師指導,另一方面靠自己的體驗進行調整。
三、 練養結合
練養結合,是指練功和自我調養結合起來。練功對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然而,只顧練功,不注意調養,就違背了練養結合的原則,也就達不到預期的健身效果。兩者必須密切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 關於練功
關於練功,應明白練功的目的、練功的方法以及與練功相關的問題。
第一,功法選擇。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功法很多,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功法。如靜功,有站式、坐式或卧式。對於身體強壯者,可選擇站樁,站樁消耗體力大,氣機發動快。站樁又有直立站樁和屈膝站樁兩種,要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採用。身體弱的練習者,可以選擇坐式,坐式又分端坐和盤坐(散盤、單盤、雙盤)。對於腿腳較硬的老年人,可先從端坐練起,待上身姿勢掌握好以後,再進入散盤或其他盤姿勢;對於體力尚好、腿腳還能堅持單盤的練習者,可從單盤開始,慢慢過渡到雙盤;對於站立或坐著不方便的人,可取用卧式。各種擇功方法不是絕對的,關鍵要依據個人的情況。對於年輕人來講,還是從屈膝站樁或雙盤開始進行嚴格訓練為好。
第二,功法強度的選擇。尤其動功,要根據體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功法。不要超強度練習,否則影響健康。第三,時間長短的選擇。對於體力差的人,適宜選擇時間不長的功法。
第四,練功環境的選擇。選擇好的練功環境,不僅有利於入靜,而且有利於氣機發動,功效顯現快。練功環境應選擇在地勢平坦、空氣清新、綠蔭草坪等環境幽靜的地方。切忌在人聲喧鬧、河岸湖邊、樓頂陽台、風口山坡等地練功。
(二) 關於調養
關於調養,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有益的方法。養生一詞,原是廣義的。養生又稱攝生,乃養護保養性命,以達長壽的意思。
自古以來,因不知護養或護養不當而傷身的事例很多,故從老子、莊子起,均反復闡述養生之旨。史載,古代壽星彭祖認為「致壽之道無它,第莫傷之而已」,指出「憂愁悲哀傷人,寒暖失常傷人,喜樂過度傷人,憤怒不解傷人,遠思強記傷人,汲汲所願傷人,陰陽不順傷人」七個傷身的因素。晉朝葛洪提出了「養生以不傷為本」的原則。
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個適度的問題,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會走向反面,即「物極必反」。養生也是一樣,以「適度」為尺度,如精神情志活動的適度、飲食五味的適度和體力房事的適度等,這些看起來普通,但十分重要,真正做到又是十分不易。
精神情志活動的適度,是說正常的精神情志變化(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人之常情,如果這七情過度(突然地、劇烈地、長期地),就能損傷五臟,造成疾病,甚至暴亡。
飲食五味的適度,是說要注意飲食。人體雖因飲食五味以生,但如過量過偏,亦可因飲食五味以損,即「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這包括兩方面,一是飲食過量可以致病,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二十過於偏嗜(食物種類及五味的偏嗜)也能致病。另外,飲食過冷過熱也不適宜,要做到「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提倡「飲食有節」,主張「寒溫適中」,反對「以酒為漿」。
體力房事的適度是指兩個方面,一是體育活動及體力勞動適度,二是房事要適度。《黃帝內經》示人「行勞而不倦」「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認為「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東漢華佗曾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極強所不能,要貫徹動靜結合與適度的原則。房事的適度為歷來養生家和醫家所重視。精者身之本,要保養腎精,反對「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房事過度會造成肝、脾、腎三臟的虧損,易致萎、厥、血枯等重症。房事適度不是讓人「絕欲」,而是「節陰陽而調剛柔」,要「順應自然」切莫縱欲。
總之,無論精神意志、飲食五味,還是體力房事的過度都能致病。從養生來講,重在適度和調節,既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懂得「凡物之用極皆自傷也」的道理。這是因為,各種內在或外界的因素突然地、劇烈地、長期地作用(諸如過度、不節、偏嗜、妄為、放縱、強力、長期不止等),使機體本來的生理機能超越正常范圍的活動,或過度消耗,都能破壞機體的正常生理狀態,從而出現病理現象。
練功是為了提高人體的健康標准,為此練功不僅要得法,而且要注意習練的強度和調養運用。把養練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有效地促進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效果。
(三) 順應自然保養生機
順應自然以養生,有兩個含義:一是指順乎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以護養調攝的意思,即所謂「和與陰陽,調於四十」「因時之序」「順四時適寒溫」。這是正常的四季氣候變化,人們必須自覺順應。二是指順乎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狀態以養生。這就告訴練功者,練功時,應注意四時環境的變化。
關於順應自然要有正確的認識,即有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兩種。為說明問題,以人體適應外部環境溫度變化為例:被動適應是指練功者的情態倍的地適應自然界冷暖的變化而增減衣服;主動適應是指通過自身禦寒機能的提高來抗寒,天冷了,就主動調動機體去適應寒冷的天氣,而不是靠增加衣服。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法,給人體帶來不同的兩種生命狀態。我們倡導主動地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它能盡快的將人體引導到生命運動素質優化的良性狀態。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都是為了保養生機,只是方法和效果不同而已。
四、 循序漸進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操練,動作雖然簡單,但要純熟掌握,需通過一段時間才能逐步達到。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不能急於求成,不要設想幾天之內就能運用自如,必須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掌握全套功法。我們倡導打好基礎,習練功法一步一個腳印,勤於動腦,善於總結,不驕不躁,這是確保功效早日顯現的重要保證。
(一) 動作、呼吸、意念的訓練要循序漸進
首先,學練動作時要循序漸進。就是說,要在弄清每一動作姿勢的前提下,一招一式地練習,動作要做到規范自如。
當整套動作能基本掌握後,就要把呼吸加上去。要求呼吸與動作配合得當,力求做到在平和自然的狀態下,加上呼吸。呼吸 要做到勻、細、綿、長,流暢自如。要想達到這種要求,不經過長期練習是做不到的。
當姿勢掌握的比較自然,呼吸也基本達到要求後,要逐步加上意念。要注意,意念配合是動作和呼吸運作過程中意念運用的活動。初學時,意念可以重一些,等練到一定程度,意念應放輕,到習練純熟時,意念要輕到感覺不到的程度(俗稱「無意念」)。也就是說,意念的訓練要堅持兩點,一是意念與動作、呼吸密切配合,動作、呼吸、意念同練,不要顧此失彼;二是運用程度由重到輕,由輕到無。
(二) 功效顯現要有循序漸進的思想准備
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者有的特別注意練功的效果,總希望功效出現越早越好,程度越明顯越好。這種急躁情緒是要不得的,這種心態會使心緒煩亂,影響氣機發動和氣血運行,有礙功效顯現。因此,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應心緒安定、不急不躁,這樣反而有利功效增顯。為此,建議習練者不要天天做比較,最好練功一段時間之後,作一次總結,體會一下功效增進情況,這是糾正急躁、引導習練者走上循序漸進軌道的好方法。
(三) 練功時間安排和練功強度也應逐步增加
要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逐漸增加練功強度和習練時間,不能超越自己體能的限度,過急地安排練功時間和強度。
五、 持之以恆
同是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習練者,但取得的功效差別很大,是什麼原因?原因可以舉出很多,如修煉不當、雜念太多、外部干擾等等,然而,不能持久是諸多因素中最易出現而又難以克服的毛病。因為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因地因時消除或躲避外部干擾的影響。對於不能持之以恆的練功者,老師的作用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因為,持之以恆是發自習練者內心的行為表現,一旦習練者自己偏離習練的法則,或操之過急,或時練時停,或巧取捷徑,習練將半途而廢。總之,堅持練功要靠自己的決心和毅力,要在端正自己練功目的的前提下,調整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點點滴滴功效的累積效應。
(一) 持之以恆有利良性生命狀態的形成
在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生理狀態的基本特徵是大腦皮質活動的有序化,我們稱這種狀態為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對人體的生理狀態是有影響的,即經常練功的人,其生理、心理狀態都展現出生命活力旺盛的生命狀態。這種生命狀態的形成不是一招一式的習練得到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艱苦鍛煉,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因此,我們提倡練功後看效果,而不是練功前為自己制定一個不切實際的宏大目標,要牢牢樹立起持之以恆的信念,下定決心,一招一式地學習,一日復一日地習練。如果能這樣,在經過長時間鍛煉後,就會發現身體狀況發生了變化。沒有持之以恆的艱苦鍛煉,良性生命狀態是難以形成的。
(二) 把持之以恆貫徹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全過程中
要把持之以恆貫徹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全過程中,並以此進行意志磨練。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是強身健體的過程,也是磨練意志的極好時機。可以想見,一個意志堅強的習練者,必然會在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過程中能較快地體驗到功法的真諦。這一切,定會能很好地促進身體素質的變化,盡快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
(三) 循序漸進與持之以恆
我們講的「循序漸進」這個原則,是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緒,不要過激過猛,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練功法,適度而行。這里的「持之以恆」是針對練功效果的形成過程。練功目的是強身健體,而體魄強健是有過程的,也就是說,新的生命狀態形成有一個過程。所以既要倡導循序漸進,又要注意持之以恆。
練習傳統體育養生功要不斷克服各種困難,要有堅持不懈的品質與常年有恆的意志,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要刻苦耐勞,不急不躁。長期鍛煉,能提高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並培養人們勤學、自覺、刻苦和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與意志品質。
以上五個方面概述了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事實上,用現代體育觀來看,合理有效的健身鍛煉對人的整體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均有積極的影響。它不僅是全面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而且是提高健康水平、預防和抗禦各種疾病的靈丹妙葯與延年益壽的有力武器。「生命在於運動」這句格言,簡明形象地說明了體育健身與人體發展的辯證關系,生動地反映了生命活動的本質屬性。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把健身養生作為個人生活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個人應當享受的權利和必須向社會承擔的義務,自覺地投身到科學的傳統養生鍛煉中去。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要領
傳統體育養生的鍛煉方法雖然繁多,但基本要領是相同的,主要有身體端正(調身)、呼吸深長勻細(調息)和心神寧靜(調心),有人稱其為練功要旨,也有人稱為三大要素。三者之間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調身是基礎,調息是中介,調心主導調身和調息。
一、 身體端正——調身
身體端正要領在於調身。所謂調身,就是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形體控制在受意識支配的一定姿勢和一定的動作范圍之內,通過練習以達到「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使機體處在動態的平衡之中。
人的姿勢千變萬化,但不外乎行、卧、坐、立四種基本形態,古人稱「四威儀」,並要求「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鍾、卧如弓」,這些也是養生所要求的。調身主要是注重身型和身體運動,同時強調呼吸和意識的配合,這種功法利於改變身體形態,使身體強壯。調身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練形中調身到最不舒服,如在導引動功及站樁時降低功架,一般適宜青少年及體質好無殘疾者,可以提高功力;二是練形調身到最舒服,如自然站、卧功等,一般適宜老年人及體質弱者,以達到養身延年的目的。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鍛煉與其他體育運動一樣,需要量的積累,因此,在身體能承受的情況下,可強大運動量,由舒服練到不舒服再到舒服,功夫自然就提高了,身體也會越來越健康、強壯。
二、 呼吸深長勻細——調息
呼吸深長勻細指的是調息,它主要是指對呼吸的控制要緩慢。通過特定的身型或動作及意念的配合,練人的元氣,從而達到內氣鼓盪、精氣流暢,正如中醫所講的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氣血流暢,百病皆無,進而周天運行,氣達全身。練功時調息多數要在有經驗的老師指點下進行練習。
調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除了大腦以外的其他部位、器官產生特殊的變化。調息也可以支持調身,這是因為練形調身過程中需要氧氣和其他物質,這些都離不開呼吸的作用。調息中的腹式呼吸有利於呼吸肌肉的鍛煉。
所謂練呼吸調息,即練功者通過調控呼吸修煉,以達到培育人身正氣、清心安神和息煩調節情緒的目的。如何進行調息,《素問》中說:「所有來自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有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故曰返本還原,久餌之,令深根蒂也。」這就是說有腎病的人,應在早晨3~5點鍾面向南,專心凝神,控制呼吸,然後引頸咽氣,如咽硬物之感,如此七遍,常年堅持,就能使腎病康復。這里的呼吸方法並非專治腎病,而是在時間上有所強調而已。因為早晨3~5點鍾正是肺經最盛的時間,肺主氣,腎主納氣、練肺補腎之用。調控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種,大體可以歸納為一下八種類型。
(一) 自然呼吸法:包括自然胸式、腹式呼吸及混合呼吸。
(二) 腹式呼吸法:包括順腹式、逆腹式潛呼吸和臍呼吸。
(三) 提綱呼吸法。
(四) 鼻吸、鼻呼口吸和鼻吸口呼之法。
(五) 煉呼與煉吸法。
(六) 吐字呼吸法。
(七) 數息和隨息法。
(八) 意呼吸法。
三 、心神寧靜———調心
調心,主要是通過意識調節來練心,使心靜,進而練精神、練思維,在良性意識的指導下,達到思維敏捷、反應靈活、氣血通暢,從而達到健身目的。
意識、意念的調整叫調心,這里的心,不單純指心臟,而是指古代養生理論認為的由「心」支配的體內意識和體外意識。調心的目的就是訓練大腦思維對外界的反應,並且這個反應是無意識的,如練習養生功的入靜,就是為了提高對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
調心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 意想放鬆法:主動地以意識引導身體各部位放鬆,並使思想相對集中,以解除身心緊張狀態。
(二) 注意默念法:默念字句,默念詞句,化雜念為正念,這是集中思想常用的方法。
(三) 意想數息法:默數自己呼吸的方法,有數息和隨息兩種。
(四) 排除雜念法;排除各種思想雜念與干擾,集中注意力。
3、閱讀《體育與保健》教材中華傳統養生保健一章,依據這些理論和方法你將如何科學合
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來暢達經絡,疏通氣血, 摘要 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為運動養生,又稱為傳統健身術. "動則 不定"是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早在數千年以前,體育運動就已經被做為健身,防病的 重要手段之一而廣為運用. 本文主要從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 形式和流派以及具體的傳統運動項目 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和八段錦等幾個方面來闡述中國傳統養生保健中的運動養生的機理. 關鍵詞: 關鍵詞:運動養生 中醫養生保健 氣功保健 五禽戲 太極拳 八段錦 易筋經 我們先來談一談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的 一,我們先來談一談運動養生的機理 中醫將精,氣,神稱為"三寶" ,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則緊緊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 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 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如是,則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和,臟腑諧調,機體達 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從而增進機體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經常而適度的 進行體育鍛煉,對機體有如下好處: 1 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 於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於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穩定的情緒. 2 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環. 3 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進胃腸蠕動,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滯留,有利於消化吸收. 4 可促進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臟器的生理功能. 5 可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 增強肌肉關節的活力,使人動作靈活輕巧,反應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運動,常鍛煉,已成為廣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我們再來分析運動養生的特點 二,我們再來分析運動養生的特點 傳統運動養生的特點,歸納起來,大要有三: (一)以祖國醫學理論指導健身運動無論哪一種傳統 的身法,都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要點, 以動形為基本鍛煉形式,用陰陽理論指導運動的虛,實,動,靜;用開闔升降指導運動的屈伸,俯仰; 用整體觀念說明運動健身中形,神,氣,血,表,里的協調統一.所以,健身運動的每一招式,都是與 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二)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諧調統一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的配合,即所謂意守,調息,動形 的統一.意守指意念專注;調息指呼吸調節;動形指形體運動,統一是指三者之間的諧調配合,要達到 形,神一致,意,氣相隨,形,氣相感,使形體內外和諧,動,靜得宜,方能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傳統的運動養生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 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地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 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源於導引氣功的功法加:五禽戲,八段錦等;源於武 術的功法如:太極拳,太極劍等.然而,無論哪種功法,運用到養生方面,則都講求調息,意守,動形, 都是以暢通氣血經絡,活動筋骨,和調臟腑為目的.融諸家之長為一體,則是運動養生的一大特點. 我們來討論運動養生的原則 三,我們來討論運動養生的原則 我國傳統的運動養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壽延年,是因為它有一套較為系統的理論,原則和 方法,注重和強調機體內外的協調統一,和諧適度.從其鍛煉角度來看,歸納起來,大要原則有三: (一)掌握運動養生的要領;傳統運動養生的練功要領就是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這三方面中,最 關鍵的是意守,只有精神專注,方可寧神靜息,呼吸均勻,導氣血運行.三者的關系是:以意領氣,以 氣動形.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煉精神,臟腑,氣血;外煉經脈,筋骨,四肢,使內外和諧,氣血周 流,整個機體可得到全面鍛煉. (二)強調適度,不宜過量運動;養生是通過鍛煉以達到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運動量的大小. 運動量太小則達不到鍛煉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則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反而會使身體因過勞 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 "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西方一家 保險公司調查了五千名已故運動員的生前健康狀況後發現,其中有些人 40~50 歲左右就患了心臟病, 許多人的壽命竟比普通人短. 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會破壞人體內外運動平衡, 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損和生理 功能的失調,結果縮短生命進程,出現早衰和早夭.所以,運動健身強調適量的鍛煉,要循序漸進,不 可急於求成.操之過急,往往欲速而不達. (三)提倡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鍛煉身體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經常而不間斷. "流水不腐,戶樞不 蠹" ,這句話一方面說明了"動則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強調了經常,不間斷的重要性,水常流 方能不腐,戶樞常轉才能不被蟲蠹.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 我們再來探討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 四,我們再來探討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 傳統的運動養生法,形式一樣,種類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鍛煉方法,也有眾人組合的,帶有競技性 質的鍛煉方法;有形成民間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不論是哪一種運動形式,都具 有養生健身的作用.而為人們所喜愛,故能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歸納起來,運動養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樣的民間健身法 這類健身法大多散見於民間,方法簡便,器械簡單,而活動饒有趣味性.如:運動量較小,輕松和 緩的散步,郊遊,盪鞦韆,放風箏,踢毽,保健球等;運動量適中的跳繩,登高,跑馬,射箭,舉石鎖 等等.這些方法,多於娛樂中而有運動養生的內容,亦無需人更多地指導,訓練,簡便易行,形式多樣, 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健身措施.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傳統.其中以運動健身為目的的群眾性活動,則是 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如拔河,龍舟競渡,摔跤,賽馬,蹺板,走高蹺,舞龍燈,跑旱船以及各種 各樣的舞蹈等,即屬此類.這種運動的特點,人數眾多,具有競技性質,由於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 各有特定的季節,時間來開展這種群眾性,普及性的活動. 二,自成套路的系統健身法 這類運動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間健身法基礎之上的,在一定理論指導之下,有目的,有具體要 求,需要經過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的健身法.因其有一系列的連續動作,故可以使人體各部分得到較為 全面,系統的鍛煉,是傳統運動養生法中較高層次的健身運動.運動養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 身法而言. 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於道家和佛家,由於世代相傳,又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因而形成了各種不 同流派.茲簡述其大要如下: (一) 道家健身術; 道家健身術其理論源於老, 庄, 主張以養氣為主, 以提高生命能力, 提出了 "導引" , "養形" ,強調了練氣以養生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華佗的"五禽戲" ,馬王堆出土的 "導引圖"胎息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均屬此類. (二)佛家健身術;佛家健身術源於禪定修心,為保證"坐禪"的順利進行,便需要採取一些手段,以 活動筋骨,疏通血脈.於是,逐漸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達摩易筋經,天竺國按摩法, 心意拳,羅漢十八手,少林拳,禪密功等. 中國武術的發源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河南的中嶽嵩山,是佛教禪宗和少林派武術的發掘地;一個 是湖北的武當山,是道教和武當派武術的發源地.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術言之,有少 林,武當之別.武術雖然是技擊,防身之術,但其上乘功法則是以健身為宗旨.學習武術,首先是強身 增力,故無論何種功法,哪個流派,都著眼於健身.尤其是當代武術的發展,均以健身強身為目的,如 徒手的諸種拳,掌,腳,使用器械的劍,棍,刀,槍,鞭,鉤等等.各有特色,各有所專. 運動養生的不同流派,說明了我國傳統的健身術豐富多樣,但彼此間又有互相滲透,互相借鑒的. 因而,使得諸種功法不斷豐富和發展,成為傳統養生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習,繼承,發掘這些 健身方法,對於保障人民健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我們就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養生機理 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 五,我們就氣功保健,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和易筋經來具體分析他們的養生機理 首先,談氣功保健.運用傳統的氣功方法進行自身行氣的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抗病防老的目 首先,談氣功保健 的,這種養生益壽的方法,稱之為氣功保健. 氣功保健是指通過調心(控制意識,鬆弛身心) ,調息(均勻和緩,深長地呼吸) ,調身(調整身體 姿勢,輕松自然地運動肢體) ,使身心融為一體,營衛氣血周流,百脈通暢,臟腑和調,以達到強身保 健目的的傳統養生方法. 氣功保健的養生機理;氣功是著眼於"精,氣,神"進行鍛煉的一種健身術,它通過調身,調息, 調心等方法來調整精,氣,神的和諧統一.調心則意念專注,排除雜念,寧靜以養神;調息則呼吸均勻 和緩,氣道暢通,柔和以養氣;調身則經絡氣血周流,臟腑和調,從而做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 , , "練神還虛" .通過系統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以強化新陳代謝的活力,使精 足,氣充,神全,體魄健壯,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 在氣功鍛煉的過程中, 調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鬆, 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 特別是交感神經系統緊張性的下降, 因而可以誘使情緒得到改善. 調息則通過呼吸的調整可以按摩內臟, 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器官功能.同時,可以興奮呼吸中樞,進一步影響和調節植物神經系統.而調心, 意守以至於入靜時對大腦皮層有調節作用, 可以使大腦皮層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 也能對外感性有害刺 激產生保護作用. 因此, 煉功中出現的呼吸抑制, 交感神經抑制和骨骼肌放鬆等, 是生理上的 "內穩定" , 是人體內在運行最正常的時刻,可以使大腦的活動有序化,從而大大提高腦細胞的活動效率,使大腦的 潛力得以發揮,更好地開發人的智慧.所以說,氣功可以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益壽延年. 第二, 五禽戲.禽,在古代泛指禽獸之類動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戲,即游 第二,談五禽戲 戲,戲耍之意.所謂五禽戲,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組編而成的一套鍛煉身 體的功法. 以模仿禽獸動作來達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見於戰國時期. 《莊子刻意》有: "熊經鳥伸,為壽 而已"的記載,至漢初《淮南子精神訓》則有: "熊經,鳥伸,鳧浴,蝯**,**視,虎顧,是養形之 人也"的說法,而五禽戲之名相傳出自華佗. 《後漢書方術傳》載,華佗雲: "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 .隨著時間的推移,輾 轉傳授,逐漸發展,形成了各種流派的五禽戲,流傳至今. 五禽戲的養生機理;五禽戲屬古代導引術之一,它要求意守,調息和動形諧調配合.意守可以使精 神寧靜,神靜則可以培育真氣;調息可以行氣,通調經脈;動形可以強筋骨,利關節.由於是模仿五種 禽獸的動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動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區別.虎戲即模仿虎的形象, 取其神氣,善用爪力和搖首擺尾,鼓盪周身的動作.要求意守命門,命門乃元陽之所居,精血之海,元 氣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處,有益腎強腰,壯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脈,去風邪;鹿戲即模仿鹿的 形象,取其長壽而性靈,善運尾閭,尾閭是任,督二脈通會之處,鹿戲意守尾閭,可以引氣周營於身, 通經絡,行血脈,舒展筋骨;熊戲即模仿熊的形象,熊體笨力大,外靜而內動.要求意守中宮(臍內) , 以調和氣血.練熊戲時,著重於內動而外靜.這樣,可以使頭腦虛靜,意氣相合,真氣貫通,且有健脾 益胃之功效;猿戲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機警靈活,好動無定.練此戲就是要外練肢體的靈活性,內練抑 制思想活動,達到思想清靜,體輕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臍中,以求形動而神靜;鳥戲又稱鶴戲,即模 仿鶴的形象,動作輕翔舒展.練此戲要意守氣海,氣海乃任脈之要穴,為生氣之海;鶴戲可以調達氣血, 疏通經絡,活動筋骨關節.五禽戲的五種功法各有側重,但又是一個整體,一套有系統的功法,如果經 常練習而不間斷,則具有養精神,調氣血,益臟腑,通經絡,活筋骨,利關節的作用.神靜而氣足,氣 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氣動形,達到三元(精,氣,神)合一,則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恰如華佗 所說: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 太極拳的養生機理 的養生機理;太極拳的起源及創始者至今尚待考證,就文獻及傳說而言,眾說紛 第三,談太極拳的養生機理 紜.有雲南北朝時即有太極拳;有雲創始者為唐代許宣平,有雲宋代張三峰,有雲明代張三豐,也有以 為始於清代陳王庭和王宗岳者,究竟如何,尚無確論.然而,能比較清楚地論及師承脈絡,分支流派者, 當在明末清初.此後,即有陳氏太極之說,後由陳長興傳弟子楊露蟬經改編而形成楊氏太極拳.後來, 又從楊氏太極派生出吳式(吳鑒泉)太極拳,武式(武禹襄)太極拳和孫式(孫祿堂)太極拳.目前, 國家體委普及的太極拳,即是以楊振太極拳改編的.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 "以意領氣以氣運身" ,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 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 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素問上 古天真論》雲: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 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張景岳雲: "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而肺腎兩臟所以為陰陽生息之根本" (見《類經營衛三焦》.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強和改善肺的 ) 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 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 , .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 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 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 "陰平陽秘" 的平衡狀態, 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 無病健身的作用, 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恰如 《素問 上 古天真論》所說: "提**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 .太極拳之 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八段錦的養生機理 的養生機理;八段錦是由八種不同動作組成的健身術,故名"八段" .因為這種健身功 第四,談八段錦的養生機理 作可以強身益壽,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故稱為"錦" .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據有關文獻記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早在南宋時期,即 已有《八段錦》專著.明代以後,在有關養生專著中,多有記載,如冷謙的《修齡要》 ,高濂的《遵生 八簽》等書中,都有八段錦的內容.清代的潘霞在其所著的《衛生要求》中,將八段錦略加改編為"十 二段錦" .此外,尚有"文八段" (坐式)和"武八段" (立式)等不同形式.為了便於推廣流傳,還有 人將其編成歌訣.由於八段錦不受環境場地限制,隨時隨地可做,術式簡單易記易學,運動量適中,老 少皆宜,而強身益壽作用顯著,故一直流傳至今,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健身方法. 八段錦養生機理;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是形體活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法.活動肢 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起 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老恆言》雲: "導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錦……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 筋骸,有益無損" . 八段錦對人體的養生康復作用,從其歌訣中即可看出.例如"兩手托天理三焦" ,即說明雙手托天 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兩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一則有助於三焦氣機運化, 二則對內臟亦有按摩,調節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養臟腑的效果.同時,對腰背,骨骼也有良好 作用.其它諸如"調理脾胃單舉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而達到養 , 生的目的.八段錦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官,頭頸,軀干,四肢,腰,腹等 全身各部位進行了鍛煉,對相應的內臟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了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面調養的健身 功法. 我們來分析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易"指移動,活動; "筋" ,泛指肌肉,筋骨; "經" ,指常道, 第五,我們來分析易筋經的養生機理; 規范.顧名思義, "易筋經"就是活動肌肉,筋骨,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 的一種傳統健身法. 相傳易筋經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者菩提達摩傳授的,梁武帝蕭衍時(公元 5 世紀) ,達摩北渡到 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們傳授了易筋經.當時,只是為了緩解一下坐禪修煉的睏倦和疲勞,故動作 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脈,利筋骨的動作為主,其動作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為主.後來逐漸流 傳開來,自唐以後,歷代養生書中,多有記載,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健身術之一,建國後,還有《易筋 經》單行本出版.足見其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人民所歡迎.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經中,所設動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而演化成的.例如:春谷,載運, 進倉,收囤和珍惜穀物等動作,均以勞動的各種動作為基礎形態.活動以形體屈伸,俯仰,扭轉為特點, 以達到"伸筋拔骨"的鍛煉效果.因此,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方法可以糾正身體的不良姿態,促進肌 肉,骨骼的生長發育;對於年老體弱者來講,經常練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 調整和加強全身的營養和吸收,對慢性疾病的恢復,以及延緩衰老都很有益處. 易筋經的養生機理;易筋經同樣是一種意念,呼吸,動作緊密結合的一種功法,尤其重視意念的鍛 煉,活動中要求排除雜念,通過意識的專注,力求達到"動隨意行,意隨氣行" ,以用意念調節肌肉, 筋骨的緊張力, (即指形體不動,而肌肉緊張的"暗使勁".其獨特的"伸筋拔骨"運動形式,可使肌 ) 肉,筋骨在動勢柔,緩,輕,慢的活動中,得到有意識的神,拉,收,伸,長期練功,會使肌肉,韌帶 富有彈性,收縮和舒張能力增強,從而使其營養得到改善.同時,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臟六腑調 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當然,必須長期鍛煉才能收到內則五臟敷華,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 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的功效. 總結: 總結:中醫養生保健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歷代養生家,醫家和廣大勞動人民通過 長期的防病保健的實踐, 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攝生保健的內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系 統的養生方法,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貢獻,並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醫養生 保健學是著重研究和指導常人的保健問題, 它的基本任務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是以科學的觀點和方 法全面地,系統地發掘,整理,研究,總結,提高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二是結合現代科學手段,對傳 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其實質;三是針對當前人們面臨的新問題,結合現實情況,提 出新理論,創立新方法,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使之成為個體養生和群體保健的指導原則. 中醫養生保健學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它並非已完美無缺,如何運 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使其內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學化,尚須作評入的探討.此外,還有很多散在民間 的養生經驗方法和措施,有待進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所以,我們不僅要把古人養生的寶貴遺產很好 地繼承下來,並且在養生實踐中,運用現代科學知識與方法,進一步充實,豐富,發展中醫養生保健學, 把它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4、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5、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和要領是什麼?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是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人們在長期鍛煉過程中不斷摸索、長期實踐、多年積累的概括和總結,它是指導人們進行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法則。
一、 松靜自然
「松」,是指「身」而言;「靜」,是指「心」而言;「自然」,是針對練功的各個環節提出來的,姿勢、呼吸、意守、心情和精神狀態都要舒展、自然。「松靜自然」不僅是確保練功取得功效的重要法則,而且也是防止練功出現偏差的重要保障。
(一) 關於松靜
1. 身心放鬆的重要意義
身心放鬆是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現代心理醫學中用於防治因情緒緊張而產生一系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
所謂放鬆,就是在保持穩定姿勢的情況下,或在緩慢的動作過程中,習練者運用自我調節的方法,使全身上下、左右、表裡的皮膚、肌肉、關節,以致臟腑和大腦等部位都處於鬆弛狀態。身心放鬆,一方面有利於機體內氣血的自然循環,減少機體的負擔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礎代謝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機體的興奮程度,減少內、外環境對大腦皮質的干擾,有利於誘導大腦入靜,能加速進入自我調整的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
放鬆不僅有助於身體的調節,而且對心理狀態的調整也有良好的作用。一個人的面部表情經常處於慈善、和藹和面帶微笑的喜悅狀態,他的內心世界必然也是善良、豁達、平靜的。心理的平和,必然引起生理功能向健康方向轉化。相反,表情緊張的狀態,將導致身體狀態的惡化。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中的放鬆就是建立在身心相互影響的基礎上。
2. 放鬆訓練的方法
(1) 放掉心中牽掛的事情
在練功前,首 先要做好心理准備。要求練功者既要把長期積累的不放心的事情放下。也就是說,心要平和,要鬆弛。不過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做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要求習練者既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又要注意道德的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
(2) 學會由「身」到「心」的放鬆
根據身心相互影響的道理,一般放鬆應由身體開始再轉入「心」的放鬆。也就是說,形體的放鬆為心態的平和創造了條件。身體放鬆是指皮肉骨骼都要放鬆,不能僵直,不能綳緊。只有這樣,才能為「心」的放鬆創造條件。
(3) 只有心的放鬆才能達到入靜的目的
古人生活的模式是日作而出,日落而息,而且由於交通不便,人際關系簡單,物慾較少,調和「一心」較容易。現代人則不同,每天除了處理許多繁雜的事物外,還要接受很多新觀念、新思想、新信息。生活上的物慾刺激也隨處都可發生,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誘惑。激烈的競爭、快速的工作節奏,使人們經常處於緊張、浮躁、疲憊不堪的狀態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要入靜就非常困難了。為此,要依照「調心之法,首重自然」的原則,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經常保持愉悅、祥和、知足的心態。在練功實踐中逐步剔除外部因素的干擾,使自己的心態逐漸回歸到無私、無欲、豁達、開朗的境界。
(4) 藉助形體訓練使意念獲得放鬆
如果一時難以實現「心」的放鬆,可以藉助形體在緊張和放鬆的反復訓練中體驗「松」的感覺,學會放鬆。這個放鬆的感覺需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找到。如果你找到了令人愜意的「松感」,就可以用意念使全身放鬆下來。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辦法使自己的身體由上到下鬆弛下來,還可以反復默念一些有助於放鬆的詞語,如吸氣、靜、呼氣和松等。這種方法運用熟練後,會有效地幫助練功者快速入靜。
(5)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心放鬆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祥和的心境,保持正確的姿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鍾,卧如弓」,是符合生物力學原理的,可以使人體在緊張中求得放鬆。常言道:「形正則氣順體松」。
(二) 關於自然
1.「自然」的內涵
自然之本反映了宇宙萬物之規律,「自然」是貫徹在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全過程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影響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重要因素。所以,自古以來的思想家,都對自然法則作過深刻的闡述。《老子》明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道生萬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動過程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法。又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視,就在於「道」和「德」對萬物生長繁殖都不予干涉,而是順其自然。莊子繼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張無條件地與自然融為一體。
由此可見,「自然為本」不僅蘊涵著深層次的道理,而且還道出了順其自然的修煉法則。
2.「自然」體現出一招一式的勻、細、綿、長
在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過程中,無論行走坐卧或站立,都要做到自然舒適不拿勁。如放鬆時要面帶微笑,做動作時要求動作圓勻、緩慢,這是一種松靜自然的狀態。又如運用意念時,要似有似無,綿綿若存,呼吸也要自然平順,做到勻、細、綿、長。所以「自然」是獲得較好的練功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講求人與自然界二者的和諧統一,充分利用一切自然條件主動鍛煉,而不損害心態平衡和生態平衡。我們知道,世間萬物生長都應順應四時陰陽。《黃帝內經》詳盡地闡述了順應自然以養生的觀點,揭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代理。這是因為,春夏陽氣漸升至大盛,是為秋冬的收藏做准備;秋冬陰氣漸升至大盛,是為春夏的生長做准備。故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身心要順應四季自然規律和變化。
二、 動靜相兼
動靜相兼是指「動」與「靜」的有機結合,這里的「動」是指「動功」,「靜」指的是「靜功」。「動功」和「靜功」是各有特點且又有密切聯系的兩類傳統體育養生功法。
(一) 動靜相兼的內涵
動靜相兼,是練習形式上的動與靜的緊密配合及合理搭配,是思想與形體的活動及安靜,二者是相對的,行動則神易靜,靜及又能生動。因此,在練習過程中要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般來講,動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潤滑關節和強壯肢體有良好的功效,而靜對平衡陰陽、調整臟腑和安定情緒等有獨特的作用。只有兩者結合,發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使身體強健,體質增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是指聯系中意念要集中在動作、穴位、經絡、氣息的運行上,排除一切雜念,達到相對的「靜」。雖然形體處於相對安靜狀態,但要體會體內氣機的運動,如氣血的流通、臟腑的活動等,即靜中有動的感覺。
(二)「動功與靜功」
「靜功」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就「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的論述,這是對靜功方法的具體描述。靜功功法的類型歸納起來有吐納、行氣、打坐、禪定、煉丹、靜坐等。靜功的靜,並不是絕對的,而是外靜內動,強調意和氣的訓練。就是說,身體的外部形態表現為安靜不動,而體內的氣血在意念的驅使下按一定的規則有序地運行著,故古有「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說法。
「動功」是指有形體運動的功法。動工多是外動而內靜,動中求靜,故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人的動作千變萬化,因此,自古以來的動功功法很多,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
在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強調動靜結合。這是因為,從人體生命整體觀來看,人的生命運動應遵循精神和肉體統一的整體的生命運動規律。具體講,人體是「形」「氣」「神」各有所司。故「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聖人使之處其位,守其臟,而不得相干也。故形非其所安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也就是說,養生之要在於「將養其神,和弱其風,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俯仰」(《道原訓》)。就「形」「氣」「神」而言,動功和靜功在習練功效上各有所側重。所以,我們倡導動靜相兼,以實現生命運動整體優化的目的。
動靜相兼,要更具習練者的體質、精神狀態和練功的不同階段,靈活地調整動力和靜動的比重。有的人應以動功為主,有的人應以靜功為主。就是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練功階段,有時側重於動功,有時則應側重於靜功。究竟怎樣選擇,一方面考老師指導,另一方面靠自己的體驗進行調整。
三、 練養結合
練養結合,是指練功和自我調養結合起來。練功對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然而,只顧練功,不注意調養,就違背了練養結合的原則,也就達不到預期的健身效果。兩者必須密切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 關於練功
關於練功,應明白練功的目的、練功的方法以及與練功相關的問題。
第一,功法選擇。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功法很多,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功法。如靜功,有站式、坐式或卧式。對於身體強壯者,可選擇站樁,站樁消耗體力大,氣機發動快。站樁又有直立站樁和屈膝站樁兩種,要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採用。身體弱的練習者,可以選擇坐式,坐式又分端坐和盤坐(散盤、單盤、雙盤)。對於腿腳較硬的老年人,可先從端坐練起,待上身姿勢掌握好以後,再進入散盤或其他盤姿勢;對於體力尚好、腿腳還能堅持單盤的練習者,可從單盤開始,慢慢過渡到雙盤;對於站立或坐著不方便的人,可取用卧式。各種擇功方法不是絕對的,關鍵要依據個人的情況。對於年輕人來講,還是從屈膝站樁或雙盤開始進行嚴格訓練為好。
第二,功法強度的選擇。尤其動功,要根據體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功法。不要超強度練習,否則影響健康。第三,時間長短的選擇。對於體力差的人,適宜選擇時間不長的功法。
第四,練功環境的選擇。選擇好的練功環境,不僅有利於入靜,而且有利於氣機發動,功效顯現快。練功環境應選擇在地勢平坦、空氣清新、綠蔭草坪等環境幽靜的地方。切忌在人聲喧鬧、河岸湖邊、樓頂陽台、風口山坡等地練功。
(二) 關於調養
關於調養,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有益的方法。養生一詞,原是廣義的。養生又稱攝生,乃養護保養性命,以達長壽的意思。
自古以來,因不知護養或護養不當而傷身的事例很多,故從老子、莊子起,均反復闡述養生之旨。史載,古代壽星彭祖認為「致壽之道無它,第莫傷之而已」,指出「憂愁悲哀傷人,寒暖失常傷人,喜樂過度傷人,憤怒不解傷人,遠思強記傷人,汲汲所願傷人,陰陽不順傷人」七個傷身的因素。晉朝葛洪提出了「養生以不傷為本」的原則。
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個適度的問題,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會走向反面,即「物極必反」。養生也是一樣,以「適度」為尺度,如精神情志活動的適度、飲食五味的適度和體力房事的適度等,這些看起來普通,但十分重要,真正做到又是十分不易。
精神情志活動的適度,是說正常的精神情志變化(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人之常情,如果這七情過度(突然地、劇烈地、長期地),就能損傷五臟,造成疾病,甚至暴亡。
飲食五味的適度,是說要注意飲食。人體雖因飲食五味以生,但如過量過偏,亦可因飲食五味以損,即「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這包括兩方面,一是飲食過量可以致病,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二十過於偏嗜(食物種類及五味的偏嗜)也能致病。另外,飲食過冷過熱也不適宜,要做到「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提倡「飲食有節」,主張「寒溫適中」,反對「以酒為漿」。
體力房事的適度是指兩個方面,一是體育活動及體力勞動適度,二是房事要適度。《黃帝內經》示人「行勞而不倦」「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認為「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東漢華佗曾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極強所不能,要貫徹動靜結合與適度的原則。房事的適度為歷來養生家和醫家所重視。精者身之本,要保養腎精,反對「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房事過度會造成肝、脾、腎三臟的虧損,易致萎、厥、血枯等重症。房事適度不是讓人「絕欲」,而是「節陰陽而調剛柔」,要「順應自然」切莫縱欲。
總之,無論精神意志、飲食五味,還是體力房事的過度都能致病。從養生來講,重在適度和調節,既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懂得「凡物之用極皆自傷也」的道理。這是因為,各種內在或外界的因素突然地、劇烈地、長期地作用(諸如過度、不節、偏嗜、妄為、放縱、強力、長期不止等),使機體本來的生理機能超越正常范圍的活動,或過度消耗,都能破壞機體的正常生理狀態,從而出現病理現象。
練功是為了提高人體的健康標准,為此練功不僅要得法,而且要注意習練的強度和調養運用。把養練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有效地促進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效果。
(三) 順應自然保養生機
順應自然以養生,有兩個含義:一是指順乎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以護養調攝的意思,即所謂「和與陰陽,調於四十」「因時之序」「順四時適寒溫」。這是正常的四季氣候變化,人們必須自覺順應。二是指順乎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狀態以養生。這就告訴練功者,練功時,應注意四時環境的變化。
關於順應自然要有正確的認識,即有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兩種。為說明問題,以人體適應外部環境溫度變化為例:被動適應是指練功者的情態倍的地適應自然界冷暖的變化而增減衣服;主動適應是指通過自身禦寒機能的提高來抗寒,天冷了,就主動調動機體去適應寒冷的天氣,而不是靠增加衣服。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法,給人體帶來不同的兩種生命狀態。我們倡導主動地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它能盡快的將人體引導到生命運動素質優化的良性狀態。被動適應和主動適應都是為了保養生機,只是方法和效果不同而已。
四、 循序漸進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操練,動作雖然簡單,但要純熟掌握,需通過一段時間才能逐步達到。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不能急於求成,不要設想幾天之內就能運用自如,必須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掌握全套功法。我們倡導打好基礎,習練功法一步一個腳印,勤於動腦,善於總結,不驕不躁,這是確保功效早日顯現的重要保證。
(一) 動作、呼吸、意念的訓練要循序漸進
首先,學練動作時要循序漸進。就是說,要在弄清每一動作姿勢的前提下,一招一式地練習,動作要做到規范自如。
當整套動作能基本掌握後,就要把呼吸加上去。要求呼吸與動作配合得當,力求做到在平和自然的狀態下,加上呼吸。呼吸 要做到勻、細、綿、長,流暢自如。要想達到這種要求,不經過長期練習是做不到的。
當姿勢掌握的比較自然,呼吸也基本達到要求後,要逐步加上意念。要注意,意念配合是動作和呼吸運作過程中意念運用的活動。初學時,意念可以重一些,等練到一定程度,意念應放輕,到習練純熟時,意念要輕到感覺不到的程度(俗稱「無意念」)。也就是說,意念的訓練要堅持兩點,一是意念與動作、呼吸密切配合,動作、呼吸、意念同練,不要顧此失彼;二是運用程度由重到輕,由輕到無。
(二) 功效顯現要有循序漸進的思想准備
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者有的特別注意練功的效果,總希望功效出現越早越好,程度越明顯越好。這種急躁情緒是要不得的,這種心態會使心緒煩亂,影響氣機發動和氣血運行,有礙功效顯現。因此,習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應心緒安定、不急不躁,這樣反而有利功效增顯。為此,建議習練者不要天天做比較,最好練功一段時間之後,作一次總結,體會一下功效增進情況,這是糾正急躁、引導習練者走上循序漸進軌道的好方法。
(三) 練功時間安排和練功強度也應逐步增加
要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逐漸增加練功強度和習練時間,不能超越自己體能的限度,過急地安排練功時間和強度。
五、 持之以恆
同是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習練者,但取得的功效差別很大,是什麼原因?原因可以舉出很多,如修煉不當、雜念太多、外部干擾等等,然而,不能持久是諸多因素中最易出現而又難以克服的毛病。因為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因地因時消除或躲避外部干擾的影響。對於不能持之以恆的練功者,老師的作用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因為,持之以恆是發自習練者內心的行為表現,一旦習練者自己偏離習練的法則,或操之過急,或時練時停,或巧取捷徑,習練將半途而廢。總之,堅持練功要靠自己的決心和毅力,要在端正自己練功目的的前提下,調整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點點滴滴功效的累積效應。
(一) 持之以恆有利良性生命狀態的形成
在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時,生理狀態的基本特徵是大腦皮質活動的有序化,我們稱這種狀態為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態對人體的生理狀態是有影響的,即經常練功的人,其生理、心理狀態都展現出生命活力旺盛的生命狀態。這種生命狀態的形成不是一招一式的習練得到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艱苦鍛煉,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因此,我們提倡練功後看效果,而不是練功前為自己制定一個不切實際的宏大目標,要牢牢樹立起持之以恆的信念,下定決心,一招一式地學習,一日復一日地習練。如果能這樣,在經過長時間鍛煉後,就會發現身體狀況發生了變化。沒有持之以恆的艱苦鍛煉,良性生命狀態是難以形成的。
(二) 把持之以恆貫徹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全過程中
要把持之以恆貫徹到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習練的全過程中,並以此進行意志磨練。練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是強身健體的過程,也是磨練意志的極好時機。可以想見,一個意志堅強的習練者,必然會在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過程中能較快地體驗到功法的真諦。這一切,定會能很好地促進身體素質的變化,盡快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
(三) 循序漸進與持之以恆
我們講的「循序漸進」這個原則,是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緒,不要過激過猛,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練功法,適度而行。這里的「持之以恆」是針對練功效果的形成過程。練功目的是強身健體,而體魄強健是有過程的,也就是說,新的生命狀態形成有一個過程。所以既要倡導循序漸進,又要注意持之以恆。
練習傳統體育養生功要不斷克服各種困難,要有堅持不懈的品質與常年有恆的意志,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要刻苦耐勞,不急不躁。長期鍛煉,能提高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並培養人們勤學、自覺、刻苦和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與意志品質。
以上五個方面概述了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事實上,用現代體育觀來看,合理有效的健身鍛煉對人的整體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均有積極的影響。它不僅是全面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而且是提高健康水平、預防和抗禦各種疾病的靈丹妙葯與延年益壽的有力武器。「生命在於運動」這句格言,簡明形象地說明了體育健身與人體發展的辯證關系,生動地反映了生命活動的本質屬性。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把健身養生作為個人生活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個人應當享受的權利和必須向社會承擔的義務,自覺地投身到科學的傳統養生鍛煉中去。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要領
傳統體育養生的鍛煉方法雖然繁多,但基本要領是相同的,主要有身體端正(調身)、呼吸深長勻細(調息)和心神寧靜(調心),有人稱其為練功要旨,也有人稱為三大要素。三者之間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調身是基礎,調息是中介,調心主導調身和調息。
一、 身體端正——調身
身體端正要領在於調身。所謂調身,就是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形體控制在受意識支配的一定姿勢和一定的動作范圍之內,通過練習以達到「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使機體處在動態的平衡之中。
人的姿勢千變萬化,但不外乎行、卧、坐、立四種基本形態,古人稱「四威儀」,並要求「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鍾、卧如弓」,這些也是養生所要求的。調身主要是注重身型和身體運動,同時強調呼吸和意識的配合,這種功法利於改變身體形態,使身體強壯。調身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練形中調身到最不舒服,如在導引動功及站樁時降低功架,一般適宜青少年及體質好無殘疾者,可以提高功力;二是練形調身到最舒服,如自然站、卧功等,一般適宜老年人及體質弱者,以達到養身延年的目的。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鍛煉與其他體育運動一樣,需要量的積累,因此,在身體能承受的情況下,可強大運動量,由舒服練到不舒服再到舒服,功夫自然就提高了,身體也會越來越健康、強壯。
二、 呼吸深長勻細——調息
呼吸深長勻細指的是調息,它主要是指對呼吸的控制要緩慢。通過特定的身型或動作及意念的配合,練人的元氣,從而達到內氣鼓盪、精氣流暢,正如中醫所講的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氣血流暢,百病皆無,進而周天運行,氣達全身。練功時調息多數要在有經驗的老師指點下進行練習。
調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除了大腦以外的其他部位、器官產生特殊的變化。調息也可以支持調身,這是因為練形調身過程中需要氧氣和其他物質,這些都離不開呼吸的作用。調息中的腹式呼吸有利於呼吸肌肉的鍛煉。
所謂練呼吸調息,即練功者通過調控呼吸修煉,以達到培育人身正氣、清心安神和息煩調節情緒的目的。如何進行調息,《素問》中說:「所有來自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有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故曰返本還原,久餌之,令深根蒂也。」這就是說有腎病的人,應在早晨3~5點鍾面向南,專心凝神,控制呼吸,然後引頸咽氣,如咽硬物之感,如此七遍,常年堅持,就能使腎病康復。這里的呼吸方法並非專治腎病,而是在時間上有所強調而已。因為早晨3~5點鍾正是肺經最盛的時間,肺主氣,腎主納氣、練肺補腎之用。調控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種,大體可以歸納為一下八種類型。
(一) 自然呼吸法:包括自然胸式、腹式呼吸及混合呼吸。
(二) 腹式呼吸法:包括順腹式、逆腹式潛呼吸和臍呼吸。
(三) 提綱呼吸法。
(四) 鼻吸、鼻呼口吸和鼻吸口呼之法。
(五) 煉呼與煉吸法。
(六) 吐字呼吸法。
(七) 數息和隨息法。
(八) 意呼吸法。
三 、心神寧靜———調心
調心,主要是通過意識調節來練心,使心靜,進而練精神、練思維,在良性意識的指導下,達到思維敏捷、反應靈活、氣血通暢,從而達到健身目的。
意識、意念的調整叫調心,這里的心,不單純指心臟,而是指古代養生理論認為的由「心」支配的體內意識和體外意識。調心的目的就是訓練大腦思維對外界的反應,並且這個反應是無意識的,如練習養生功的入靜,就是為了提高對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
調心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 意想放鬆法:主動地以意識引導身體各部位放鬆,並使思想相對集中,以解除身心緊張狀態。
(二) 注意默念法:默念字句,默念詞句,化雜念為正念,這是集中思想常用的方法。
(三) 意想數息法:默數自己呼吸的方法,有數息和隨息兩種。
(四) 排除雜念法;排除各種思想雜念與干擾,集中注意力。
6、什麼是意念運動養生法
首先意念運動,不是單純的靠身體肢體去做鍛煉,而是肢體在運動的同時靠意念去引導,比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這專些傳統的養生運動方式,意念涵蓋呼吸,思想等,比方大家都很熟悉的氣脈丹田,你的意念中要知道丹田在什麼地方,想像身體中的氣要走到丹田的感覺,長期屬以往這樣的鍛煉會打通人體的經脈,也就是氣血通暢,柔韌性就更高。
7、簡答運動養生的保健原則和方法?
時間:每天60分鍾。下午4-6點或7-9點。 以緩和為主題,不追求指標,適應為准。 例如 游泳可以站在水裡,照樣可以消耗熱能,加快血循環,達到鍛煉的目的。 最高心跳不得超過110次(分鍾)。 大量出汗後不要立即大量喝水,半小時後最好。及時更換運動衣服,洗溫水澡。 經過一段訓練有健康改善主要表現在視力好轉,腰力加強,性機能旺盛。
8、老年人運動養生方法有什麼
太極拳
很多老年人因為運動系統與神經系統功能衰退,肌肉老化,所以很容易摔倒。而太極拳的動作主要以慢速走圓及弧,屈腿半蹲式為主,經常練習太極拳可以知改善肌肉和關節柔韌度,增強老年人的平衡能力。
散步
現代社會中,散步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運動方式之一,因其步調和緩、安道全易行,所以也是十分適合老年人的運動。每天堅持散步鍛煉,能調節各器官功能、增強腰腿肌力、保護心臟正常功能。
普通散步法:每分鍾60-90步,每次走20-40分鍾,適合有冠心高血壓、腦溢血後遺症和呼吸系統有疾病的老人。
快速行走法:每分鍾90-120步,每次30—60分鍾,適合身體健康的老人和慢性關節炎、版腸道疾病、高血壓病恢復期的人。
後臂背向散步法:行走時把兩手的手背放在腰權部,緩步背向行走50步,然後再向前走100步。反復5—10次,適合患有輕微痴呆症的老年人。
擺臂散步法:行走時兩臂前後做較大幅度的擺動,每分鍾走60—90步,適合有肩周炎、上下肢關節炎,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的老年人。
摩腹散步法:行走時兩手旋轉按摩腹部,每分鍾走30-60步,每走一步按摩一周,可以增強腸胃道功能。
9、運動養生方法有哪些
運動養生方法:
1、護發: 頭發是人體健康與否的標志,頭發是否烏黑、潤澤、柔韌、茂密,與血、腎、腦有密切關系。因此,除生活上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情緒上保持開朗豁達、從容樂觀;飲食上注意營養以外,還應經常梳梳發,按摩幾下頭皮。隋朝的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說:「千過梳頭,頭不白」。明代《攝生要錄》也講:「發多櫛,去風明目,不死之道也」。櫛就是梳頭發,多梳發能清頭明目,疏通血脈。具體方法是,每日早中晚,以十指代替梳子,自額骨兩眉內梢處抓起,經發際、前頂、頭頂到後腦發際處,由前往後反覆數十次至百餘次,若能堅持數年之久,能使白發變黑,稀發變密。
2、叩齒: 自古以來,中醫就非常注意保護牙齒。「齒者腎之標,少長別乎此,盛衰見乎此也」。說明牙齒與人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強弱關系密切。固齒首先要護齒。唐代《千金要方》講:「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口齒不敗口香」。主張飯後要漱口。元代《飲膳正要》說:「清旦用鹽刷牙,無齒疾」。則比漱口又進了一步。但這些均是口腔衛生護齒法,比護齒更要緊的還在於保健叩齒固齒。晉代的葛洪講:「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隋代巢元方也說:「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其方法是,清晨或睡前,口唇輕閉,然後上下齒有節律地互相輕輕叩齒。至於叩的次數多少為善,當因人而立,大可不必拘泥古人之說。常叩齒可使牙齒堅固,促進消化,預防牙病。
3、健腦: 中醫認為:「腦為神之本」,「腦為元神之府」。「神」,中醫指人的精神思維活動。因此健腦養生目的在於保持「神明」(思維)的健康。但是,腦與腎的關系密切,腦的思維活動敏捷與否,依賴於腎精的充養。中醫有「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腦為髓之海」之說,就說明能善養腎精者,才能健腦全神,推遲人腦的衰老。顯然,這里又強調了節欲保精的重要性。其次,用腦要適宜。漢代的司馬遷曾說:「精神不用則廢,多用則疲」。若善於用腦,則可提高智能,使思路敏捷,至老也神清智聰;過於用腦,情志刺激過度,則精神思維紊亂,促人早衰。再有,食補與葯補也是中醫所強調的健腦措施之一。一般多用魚肉禽蛋以養血補髓;用核桃、黑芝麻、桂圓肉、大棗等以益智寧神;用腎氣丸等補腎固精。後人曾據古今中醫文獻,編制一套簡便易行的腦保健操,分吐納、梳發、揉太陽穴、拿肩、摩面(臉)等教節,因限於篇幅而不細述。
4、摩腿洗足: 步履穩重、行走從容不迫與否,是衡量老人健康與衰老的表現。欲話說:「人老腿先老」。因此,古人比較注重腿腳的活動和護養。腿腳活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早晚飯後散散步,能起到活血通絡,活動關節,助脾消化,強健腿足的作用。其次是腿腳按摩法,有以下幾種方式:
1「乾洗腿」。即以兩手抱緊一側大腿根稍用力向下摩擦到腳踝,然後回摩到大腿根。此法可增強步行能力,預防下肢靜脈曲張、水腫及腿部肌肉萎縮。
2扭膝。兩腳並攏,屈膝微下蹲,雙手掌置膝蓋上,膝部作前左後右圓圈運動20~30次,可防治膝關節疼痛,恢復下肢疲勞。
3扳足。坐床上兩腿伸直,低頭並身體前傾,以兩手扳足趾30次,能練腰腿,強腳力。
4搓腳心。指搓腳心湧泉穴,有滋腎益陰,鎮靜安神的作用。先將兩手掌搓熱,然後搓兩腳心各100次,以腳心感到溫熱為佳。另外,每晚入睡前用35℃水泡沫腳2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