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明清時期重要的養生著作

明清時期重要的養生著作

發布時間:2020-11-28 04:39:44

1、明清時期的屠本畯都有哪些著作?

明清時期水生動物的綜合性著作中比較突出的是《閩中海錯疏》。此書作者是屠本畯,他在入閩任職後,應當時在京任太常少卿的余寅的要求,寫成此書。

屠本畯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還寫有《閩中荔枝譜》和《野菜箋》等書。

屠本畯熟悉海物,有實際知識和愛好。更重要的是,他當時任福建鹽運司同知,他認為,海產動物種類繁多,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自己身為鹽務官員,並熟悉海物,因此也將寫這部著作,作為自己分內的事。

《閩中海錯疏》成書於1596年。是明代記述我國福建沿海各種水產動物形態、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和分布的著作。對近代生物學研究和海洋水產資源的開發有一定參考價值。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中卷為鱗部,下卷為介部。共記載福建海產動物200多種,包括少數淡水種類。以海產經濟魚類為主,計有80多種,其中包括著名的海產品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對蝦和蟹等,分屬於20目40科。

此外,還有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兩棲動物及哺乳動物。

這部著作根據動物生物學特性,將它們分成許多群,在大群中還有小群,從而體現了彼此的親緣關系,發展了自然分類體系。

《四庫提要》評論這本書說:「辨別各類,一覽瞭然,有益於多識,考地產者所不廢。」是有見地的。

屠本畯另著《海味索隱》列十六品為:蚶子頌、江瑤柱贊、子蟹解、礪房贊、淡菜銘、土鐵歌、頌、蛤有多種、黃蛤贊、鱟箋、團魚說、醉蟹贊、蝗魚鯗魚銘、青鯽歌、蟶贊、魚頌。

作者以頌、贊、歌、說、箋等多種文學形式,表述了水產動物的名稱、形態、種類、性味、產地和用途多方面的知識,也很有特色。

屠本畯做學問重視調查研究,不以輯錄古籍資料為主。因而他描述的動植物,多數能說明其形態、生活習性等,使讀者能辨認其種類。《四庫全書提要》說它「辨別名類,一目瞭然,頗有益於多識」,這一評價是公允的。

他親自觀察、調查為重點,取得直接的實物資料,故能辨別前人對動植物認識的謬誤,不以訛傳訛。

此外,他對前人的經驗和知識頗為尊重,在《閩中海錯疏》等著作中,引用了許多前人有關動植物知識的文獻,但他在吸取前人科學知識時是審慎的。總之,屠本畯在生物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四庫全書提要》

2、明清時期都有哪些養生理論?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在這歷時5個多世紀的歷史階段,我國的養生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涌現了張介賓、高濂、曹庭棟等著名養生學家,並出版了《壽世青編》、《養生四要》、《修齡要旨》、《遵生八箋》、《壽養叢書》、《老老恆言》等養生專著,老年養生理論等進一步完備。同時提出了養形術和中興術等養生方法。

①老年養生方法的完備

養老之法始於唐代孫思邈,宋代陳直根據前人的成果和自己多年的研究體會,撰成《養老奉親書》,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老年養生專著。該書對老年人的起居養護、飲食調治、用葯宜忌等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元代鄒鉉將《養老奉親書》多次刊行,並流行到日本、朝鮮等國,《四庫全書提要》對其評價極高。

明清時期,老年養生理論進一步完備,其中最有影響的著作是高濂的《遵生八箋》和曹廷棟的《老老恆言》。《遵生八箋》對老人的四時順養、飲食調治、起居調理、葯物補養等都作了有相當深度的討論。

《老老恆言》的作者曹廷棟是清代著名的養生學家,他遵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格言,博覽眾書,提出對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對老年人的安寢、盥洗、散步、晝卧、夜坐、衣、帽、帶、鞋、床、帳、枕、席、被褥、便器等逐一分析宜忌,指導取捨。論述雖無驚人之處,然大都周詳切用。如「安寢」中,分段介紹如何就寢、睡時採取何種姿勢、手足如何放置、就寢時間,如何護頭、護肚、護肩頸等,皆論有法。這些方法既簡便易施,又行之有效。

明清時期有關養老術的著作還有:明代的《壽世保元》、《紅爐點雪》,清代的《長生秘訣》、《養真集》等。這些著作都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了老年人的養生和長壽問題。

②養形術和中興術的倡導

明末著名醫學家張介賓,極力倡導養形術與中興術。張氏出身名門,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於天文、地理、史學、兵法均有知曉,中年後潛心醫學,對養生方法頗有研究。

明代以前的養生學家多注重精神對健康長壽的作用,而張氏在《景岳全書·治形論》中則系統闡述了形體與精神、形體與生命的辯證關系,認為形體依賴精神生命的物質又依靠精血滋養而維持不衰,而養形主要在於保養精血。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節制色慾,以防止精血的損傷;另一方面要經常服食溫補精血的葯物。張氏所創的「全鹿丸」就是溫補精血的名方。

在《景岳全書》中,張氏提出了「中興」的養生方法。所謂中興,就是加強中年時期的養生。張氏認為,人的衰老在中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只是一時尚未顯露,並且中年時期是人體由盛到衰、元氣逐漸衰弱的轉折時期。若能在此期間加強攝養、「再振根基」,就會給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如果中年時期不注意養生,則會加速衰老的到來。中年養生的關鍵在於恢復元氣。通過保養精神、運動形體、填補精血等方法,使趨於衰弱的元氣得以恢復,自可強身延壽。總之,我國的養生理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在探索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道路上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對這些遺產,我們要努力去整理、挖掘和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為增強中華民族的體質、延長人類壽命發揮更大的作用。二、道教、儒教、佛教的養生方式

中華養生學除了與醫學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之外,還深受宗教、哲學、倫理道德及民風習尚的影響。在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道教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占據重要地位。它們不僅為中華養生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為中華養生實踐提供了獨具特色的養生方式,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

3、明清時期有哪些養生保健著作?

明清時期,各類養生保健專書很多,多是強調綜合調理,動靜結合,而且要簡要易行。

明代冷謙撰著的《修齡要旨》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詳細論述了四時起居調攝、四季卻病、延年長生、八段錦導引法、導引卻病法等,書中多以歌訣形式介紹養生要點及具體方法,易於領會實行。

萬密齋的《養生四要》,提出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病」諸養生原則,對於違反這些原則而產生的疾病,皆列有葯物救治方法。

清代吳師機撰《理瀹駢文》,這是一部物理治療專書。吳氏提倡膏、葯外貼等理療法,如引嚏、坐葯、葯浴等。他認為外治之理同內治之理,可以收到與內服湯丸相同的效果。還認為養生保健不能單純依賴葯餌,如果注意調節生活起居,陶冶性情,對健康則更有益處。吳師機在外治保健方面為養生開辟了一條新的門徑。

雖然在先秦時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則在明清時期才進一步明確提出來。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提出靜養精神,動養形體的辯證關系。

方開《摩腹運氣圖考》又名《延年九轉法》,書中指出:「天地本乎陰陽,陰陽主乎動靜,人身一陰陽也,陰陽一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

曹庭棟雖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但他卻很重視動以養生的重要作用。如在《老老恆言·導引》指出:「導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五禽戲、婆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訣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並創「卧功、坐功、立功三項」,以供老年鍛煉之用。

又如《老老恆言》記載有散步專論,對散步的作用和要求等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例如,閑暇「散步所以養神」、睡前「繞室行千步,始就枕」,「是以動求靜」,有助於睡眠,強調了動靜結合的重要性。

明代以後,由於武術的發展和《道藏》的成書,又推動了導引術的進步和發展,在《遵生八箋》記載8種導引,除在國內廣為流傳外,並於1895年譯成英文發行於國外。

如明代正德年間羅洪先所撰《仙傳四十九方》,載錄華佗「五禽圖」最為詳盡,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說明了導引保健的重要作用。

清代乾隆時期,沈金鰲於《雜病源流犀燭》一書中,卷首列有「運動規法」,包括導引、氣功和按摩等,這些方法多摘自明代曹士珩所撰《保生秘要》一書。可見,導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4、明清時期的養生理論有哪些?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在這歷時5個多世紀的歷史階段,我國的養生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涌現了張介賓、高濂、曹庭棟等著名養生學家,並出版了《壽世青編》、《養生四要》、《修齡要旨》、《遵生八箋》、《壽養叢書》、《老老恆言》等養生專著,老年養生理論等進一步完備。同時提出了養形術和中興術等養生方法。

①老年養生方法的完備

養老之法始於唐代孫思邈,宋代陳直根據前人的成果和自己多年的研究體會,撰成《養老奉親書》,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老年養生專著。該書對老年人的起居養護、飲食調治、用葯宜忌等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元代鄒鉉將《養老奉親書》多次刊行,並流行到日本、朝鮮等國,《四庫全書提要》對其評價極高。

明清時期,老年養生理論進一步完備,其中最有影響的著作是高濂的《遵生八箋》和曹廷棟的《老老恆言》。《遵生八箋》對老人的四時順養、飲食調治、起居調理、葯物補養等都作了有相當深度的討論。

《老老恆言》的作者曹廷棟是清代著名的養生學家,他遵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格言,博覽眾書,提出對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對老年人的安寢、盥洗、散步、晝卧、夜坐、衣、帽、帶、鞋、床、帳、枕、席、被褥、便器等逐一分析宜忌,指導取捨。論述雖無驚人之處,然大都周詳切用。如「安寢」中,分段介紹如何就寢、睡時採取何種姿勢、手足如何放置、就寢時間,如何護頭、護肚、護肩頸等,皆論有法。這些方法既簡便易施,又行之有效。

明清時期有關養老術的著作還有:明代的《壽世保元》、《紅爐點雪》,清代的《長生秘訣》、《養真集》等。這些著作都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了老年人的養生和長壽問題。

②養形術和中興術的倡導

明末著名醫學家張介賓,極力倡導養形術與中興術。張氏出身名門,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於天文、地理、史學、兵法均有知曉,中年後潛心醫學,對養生方法頗有研究。

明代以前的養生學家多注重精神對健康長壽的作用,而張氏在《景岳全書·治形論》中則系統闡述了形體與精神、形體與生命的辯證關系,認為形體依賴精神生命的物質又依靠精血滋養而維持不衰,而養形主要在於保養精血。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節制色慾,以防止精血的損傷;另一方面要經常服食溫補精血的葯物。張氏所創的「全鹿丸」就是溫補精血的名方。

在《景岳全書》中,張氏提出了「中興」的養生方法。所謂中興,就是加強中年時期的養生。張氏認為,人的衰老在中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只是一時尚未顯露,並且中年時期是人體由盛到衰、元氣逐漸衰弱的轉折時期。若能在此期間加強攝養、「再振根基」,就會給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如果中年時期不注意養生,則會加速衰老的到來。中年養生的關鍵在於恢復元氣。通過保養精神、運動形體、填補精血等方法,使趨於衰弱的元氣得以恢復,自可強身延壽。總之,我國的養生理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在探索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道路上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對這些遺產,我們要努力去整理、挖掘和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為增強中華民族的體質、延長人類壽命發揮更大的作用。二、道教、儒教、佛教的養生方式

中華養生學除了與醫學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之外,還深受宗教、哲學、倫理道德及民風習尚的影響。在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道教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占據重要地位。它們不僅為中華養生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為中華養生實踐提供了獨具特色的養生方式,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

5、說說明清時期中醫養生發展的鼎盛的主要表現

我國的傳統中醫養生文化在明清兩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最突出的變現為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顯著提高。明清時期的中醫養生文化發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顯著特徵。

1、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
明清兩代在養生學術理論方面貢獻最大的是張景岳。張氏在《類經》的「攝生」類中匯集了《黃帝內經》的論述,並加以闡發。他自己的創見則集中體現在《治形論》中。

張景岳在《治形論》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無身,吾有何患」的消極人生觀,辯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體與生命的內在聯系,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並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張景岳之前的養生家大多重視養神,從未如此響亮地提出過「養形」,可見他的養生理論確實很有創見。

明代重要的養生理論家除了張景岳之外,尚有李誕和李時珍。李誕在他的《保養說》中提出《黃帝內經》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和「精神內守」是養生正宗,並據此而創立了避風寒、節勞逸、戒色慾、薄滋味、寡言語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則豐富和發展了飲食調養的理論,在養生學領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2、表達方式通俗易懂
明清兩代,隨著中國養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其中唯心成份日益減少,很多養生學家都開始注重養生理論與實踐的大眾化。此時的內丹氣功一改以往「奧雅難通」的舊貌,開始變得簡潔明了。針對修煉內丹所涉及的人體部位及五臟功能作了明晰的闡述,尤其提出了修煉內丹的重要部位在於三丹田和三關,並指明其要點,使人一看即懂,十分通俗明了。

表達通俗化,還突出地表現在明清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養生讀物方面。象《醫先》、《遵生八箋》、《食色紳言》、《呻吟語》、《類修要訣》、《老老恆言》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包含了自古以來豐富多彩養生文化內容,而又雅俗共賞的優秀養生讀物。其中明代王文祿所撰的《醫先》,就用人們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許多深奧養生理論,如論形神關系:「形譬燈缸盛油,神譬燈油燃火,搖翻燈缸則燈油瀉,炙干燈油則燈缸裂,必形與神俱,即魂魄足,營衛調。」

胡文煥的《類修要訣》則以警句和格言形式,總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方法,如其中的《養心要語》談及情志調攝的養生作用時寫到:「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不僅語言平易,朗朗上口,而且形式也很活潑,極易為大眾所接受。養生讀物的通俗化,不但促進了養生文化的普及。

3、養生對象偏重老人
中國的養生學,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養老大例」之後,研究的重點便開始逐漸轉向老年人。但這種觀點真正達到普及的程度,則是在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長生之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舉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動,最高統治者的上述舉動客觀上促進了重視老人頤養保健風氣的形成。這一時期出現的養生著作,大多數都程度不同地聯繫到老人的健康和長壽問題。

明清兩代養生對象重老人,還顯著地表現出當時出現的大批老年醫學專著中,如《壽世保元》、《老老余編》、《老老恆言》等書,都把頤養老人列為重要的養生內容,其中明代御醫龔廷賢還在《世壽保元・衰老論》中,對衰老原因作為專題研究。此外,當時的許多非養生專著中的養生篇章也十分重視老人的保健與長壽問題。

4、養生方法多元並存
較之前代,明清時期的養生方法並無重大改進只是對各種已有的養生之道加以兼收並蓄,從而顯示出了一種動靜並重、綜合調理的多元趨勢。這一時期的靜態養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著重提醒人們,保生須知護養心神,才能卻病延年。

與靜態養生重心神的特點相對應,明清時的動態養生則重視導引法。所謂「導引」,實際上是一種以「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為特點的主動呼吸運動與軀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保健法。它起源於戰國時代,與氣功、按摩共同構成了我國動態養生方法的三大支柱。

明代以後,由於《道藏》的刊行和武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導引術的普及與提高,如明代正德年間狀元羅洪先所撰的《仙傳四十九方》中,就十分詳盡地收藏了華佗的「五禽圖」,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點明了導引方法的保健養生作用。此外,綜合調理也是明清兩代最主要的養生方法之一。

6、明清著名道醫及其貢獻主要有哪些

明代道教醫學家入載《古今圖書集成》之《醫部·醫術名流列傳》的有韓、高道者、徐孟會、陳君佐、王尚、凌雲、鄭元厚、王金、李守欽、宋銓、陸厚、趙獻可、孫鈍、過龍、殷榘、賀良爵、松陽道人、劉一鵬、謝武、曹鶴征、焦桂芳、崔真人、李錞、戴思謙、顧顒、張鳴鳳、徐待征、王錫、鎖萬言、葛天爵、祁嗣籙、王愛溪、黃昶、無名道人、郭琬、羅世頌、程伯昌、陳錞、葛萬覃、劉嬾窩、馮國鎮、張汝霖、蔣曉、汪顯高、邢增捷、郭東、陳得祥、洪魁八、王禹道、董清教、王衎之、羅憲順、程邦寧、姚應鳳、陳治、吳邦憲、劉邦永、冼嘉征、陳鳳典、祝堯民、張惟一、王名高、田養德、余正宗、余紹寧等人。《醫術名流列傳》所收錄的醫家名錄止於明代,未收清代醫家。據著名學者蓋建民教授考證,清代著名道醫很少,僅有傅山、周學霆、何潮元、愈堅,以及深受道教影響的徐大椿等人。
下面,我把明清道醫中有突出貢獻、影響深遠的數位高道做一簡單介紹,以便通過他們來了解明清道醫所為道教的發展、醫學的進步及為人類保健醫療事業所做出的巨大成就及貢獻。
一、趙宜珍,號原陽子,元末明初江西安福人。其少通經史,長習進士業,因久病不愈乃棄儒入道。趙宜真為忠孝凈明道第四祖,精通醫術,濟世利人,被時人所重。在醫學方面,其著有《仙傳外科秘方》一書,共十一卷。該書開宗明義指出:「外科冠癰疽於雜病之先者,變故生於頃刻,性命懸於毫發,故也」。認為癰疽之名雖有二十多種症狀,然而重要的是只有兩樣,即陰症和陽症而已。「發於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發於陰者為疽,為冷、為虛」。對各種癰疽的臨床症狀、病因及治療作了詳盡闡述,並強調對癰疽要及早治療:「病之初發,毒必旁腐肌肉,苟治不早,則毒氣透膜,膜透則元氣泄,臟腑失養,精神枯槁,脈壞絕矣」。同時在治療上,他列出了「衛榮還魂湯」,也有外敷用葯「沖和仙膏」等。趙宜真的《仙傳外科秘方》,是傳統醫學在治療癰疽外科方面的專著,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和歷史影響。
二、邵以正,自號承康子,雲南昆明人。據《明史稿》記載,說他編著一部影響較大的道教醫學叢書《青囊雜纂》,對道教醫學經方的搜集、整理與傳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青囊雜纂》共收有《仙傳濟陰方》、《徐氏胎產方》、《仙傳外科集驗方》、《小兒痘疹證治》、《秘傳外科方》、《濟急仙方》、《上清紫庭追癆仙方》、《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等八種醫方書,並附有《秘傳經驗方》一部。該書匯集了大量臨證各種單方、驗方,對各種方劑的功用,主治、組成、用法一一給予介紹,在臨床治療上有重要價值及影響。
三、蘭茂,字延秀,號和光道人,雲南嵩明縣人。其自幼閉門潛修,讀書好道,不求聞達於當時,惟心利濟於將來。關於他的習醫經過,乃因孝心所致。「蘭子因母病,留心此技三十餘年,其學皆探本窮源,得古人精奧」。此後給人治病「投入數劑,無不立愈」。
蘭茂不但精於醫學,而且對道教內丹養生術、文學、戲曲、繪畫、地理等均有建樹,著述頗豐。除《滇南本草》、《醫門覽要》等醫書外,還有煉養著作《性天風月通玄記》及《聲律發蒙》、《玄壺集》等傳世。
蘭茂的《滇南本草》是我國古代內容最為豐富、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部地方性本草學專著。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浚在其名著《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中曾引用了《滇南本草》當中的七十條資料。
蘭茂一生誓以醫葯丹法濟世利人,醫道惠及滇南,生前就受到雲南百姓的愛戴。他羽化後,鄉民還建祠堂、道觀等,以紀念這位仁慈的道士醫師。
四、傅山,字青主,號朱衣道人,山西大同人。其博通經史,工於詩文、書畫、金石、精醫道。曾有人這樣評價他:「世人都知道傅青主的字好,但他的字不如詩,詩不如畫,畫不如醫,醫不如人」。生動地表明傅青主的醫技和醫德。
傅山一生淡泊名利,著述甚豐,主要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幼科》等。其中《傅青主女科》分上下兩卷,上卷列九症四十一方,內分帶下、血崩、鬼胎、調經、種子五大類;下卷列四十一症四十二方,包括妊娠、小產、難產、正產、產後五大類。
傅山一生行醫濟世,在中醫婦科領域頗有建樹,對推動、研究婦科疾病作出了巨大貢獻。
五、劉一明,號悟元子,素樸散人,山西曲沃人。清代著名道士、養生家、醫學家。
劉一明在修道與習醫上,主張並強調修道之人必須重醫、習醫。他認為習醫不但可以治病救人,且可以自救。如他在《會心內集》卷下「去病歌」中說:「欲修道,先去病,渾身無病方延年。若還有病不肯除,猶如瞎子跳坑井」。
劉一明是清代著名內丹家,精研易理與丹道,著有《周易闡真》、《孔易闡真》、《象言破疑》、《通關文》、《參同直指》、《悟真直指》、《指南針》、《悟道集》、《會心集》等著作。在醫學方面,其潛心研究,著有《眼科啟蒙》、《經驗雜方》、《經驗奇方》、《雜疫症治》等多種醫書。值得一提的是,劉一明的《眼科啟蒙》一書,對近代醫學眼科的研究、治療發揮了巨大作用,被譽為「眼科瑰寶」。同時他對道教在清時的發展也作出了卓越貢獻。

7、明清時期有哪些養生專著?

明清時期的養生專著有袁黃的《攝生三要》、胡文煥的《壽養從書》、河濱丈人《攝生要義》、息齋居士《攝生要語》、陳繼儒《食色紳言》及《男女紳言》、馮曦《頤養詮要》、汪晸《壽人經》、汪潘磨《內功圖說》、尤乘《壽世青編》、黃克楣《壽身小補》等,均對養生保健作出了一定貢獻。

8、明清時期有哪些重要的專業性農書?

明清時期專業性農書大量涌現。蠶桑類、畜牧獸醫類專著最多,園藝、花卉、種茶、養內魚的農書也容不少。有的內容很專門,如記載水稻品種的《稻品》,提倡在江南推廣雙季稻的《江南催耕課稻編》,論述新興作物的《煙草譜》、《木棉譜》、《金薯傳習錄》等,種菌、養蜂、放養、柞蠶等都有專書。是人們為解決農業生產新問題,總結新經驗而寫的。

9、明清時期的本草學著作主要有哪些?

明清時期,人們從各個方面積累的生物學知識不斷增加,比較鮮明地體現在本草學研究上。本草學著作的大量出現,標志著葯用動植物研究的新發展

這一時期的本草學著作主要有:明代醫學家、葯物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清代醫學家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

與明清時期重要的養生著作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