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怡情養性是不是養生語

怡情養性是不是養生語

發布時間:2020-11-25 13:09:50

1、春季養生哪些水果適合春季吃

春節可以吃應季的水果,比如下面這些:
1、草莓,春季草莓上百市,亮麗的顏色還有酸甜的味道,可以促進食慾。草莓含多種果酸、維他命及礦物質等,對皮膚和頭發好。
2、獼猴桃,營養豐富,可度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多食用獼猴桃可以預防老年骨質疏鬆的發生,還可以防治心臟病、動脈硬化等。獼猴桃不要空腹吃,建議在飯問前飯後1-2個小時食用為佳。
3、香蕉,不僅營養豐富,還可以促消化,幫助腸道順暢,另外還可以幫助減肥瘦身。
4、櫻桃。春末夏初,答櫻桃「先百果而熟」,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也含有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食用櫻桃具有促進血紅蛋白再生及防癌的功效。
5、山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回和脂類,對機體有很好的補養作用,對體弱、營養不良、病後都有很好的調養作用。

6、桑葚。味甜汁多,是人們常食的水果之一。成熟的桑葚質油潤,酸甜適口,以個大、肉厚、色紫紅答、糖分足者為佳。每年4-6月果實成熟時採收,洗凈,去雜質,曬干或略蒸後曬干食用。

2、養生之道:失意孔子為什麼不得抑鬱症

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周遊列國達14年,居無定所,食無定點,有時候被人追殺,有時候挨餓,吃了上頓沒下頓,可謂歷盡磨難,然而卻能年逾古稀,算是長壽了。從《論語》來看,孔子是有一套養生之道的。 64歲那一年,孔子說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強調的是精神對長壽的作用。發憤者,連食都忘記了,還有什麼愁?樂觀者,連憂都忘記了,還有什麼慮?愁、慮傷身,傷身必損壽。 首先,孔子很會養心。養生之道,重在養字,不但要養身,更要養心,二者能夠巧妙地結合起來,那自然就達到了身心健康、實現自身的和諧。 孔子很會怡情養性,愛好廣泛,興趣多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他精通詩書禮樂,喜歡唱歌彈琴,他將「禮、樂、射、御、書、數」六門技藝作為教學內容。對「六藝」中的「樂」,他也有著很深的研究。他善於用音樂來調節情緒,親自修訂了《樂經》,通過音樂達到放鬆精神、養生延年的目的。 孔子說,「仁者壽」,心身雙休,長壽之道。唐代文學家韓愈在他的《李元賓墓銘》中有雲:「生而不淑,孰謂其壽。」什麼叫「淑」呢?就是單純、天真的意思。「生而不淑,孰謂其壽。」意思是說,不單純,好算計的人,不可能長壽。反過來說,長壽的人,一般都有單純、天真的一面。單純、天真,不會耍心計,一定是心境平和、品德高的人。現代人不是愛說一句話「壽高先得德性好」嗎?巴金先生有一副對聯:「心懷寬廣能增壽,德高望重可延年」。 有一次,子路等四個高才生站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不要以為我年齡比你們大幾歲,就覺得我了不起,其實我也和你們一樣。你們平常總埋怨我不了解你們,現在你們把心裡話給我說說吧,就說說自己的人生志向好嗎? 子路是急性子,脫口而出,說一個中小國家,不管財政多困難,不管遇到什麼災難,交給我子路來管理,保證三年就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他人也都談了自己的志向,或者說人生理想。惟有曾點在那裡埋頭彈琴,搞他的音樂,表面上看他沒聽人講話,實際上大家說的話他都聽到了。 孔子問,曾點,你怎麼樣呢?曾點就說,我的理想和他們三位同學不太一樣。我只是想,暮春三月,穿著春裝,農忙也過去了,和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孩子,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快活地唱著歌回家去。這個境界看起來很渺小,志向不夠遠大,可是,孔子聽了之後感嘆說,我就希望和你一樣!我們倆是一路人。 孔子有著非常天真、理想主義的一面,他的人生境界其實很羨慕悠然自得的生活。 第二,孔子不發火,是個豁達開朗的人,有寬廣的胸襟和豁達大度的氣質。葉公問孔子的學生,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名,說他什麼的都有,你能告訴我,你的老師孔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嗎?後來,孔子得知這件事,就說:「汝溪(同奚,何意)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正義》的注釋說:「發憤忘食者,謂好學不厭幾忘食也;樂以忘憂者,謂樂道不憂貧也。」知足常樂,樂觀豁達,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好處。 發脾氣、心胸狹窄對健康很不利。美國威斯康辛州伊林艾克博士在她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憤怒和敵對情緒可能誘發心律不齊,並因此增加腦中風的危險。醫學專家指出,心律不齊指的是心肌電信號系統發生障礙,使得心跳節律失常的一種心臟病。心律失常會造成心臟泵血效率降低,誘發心臟功能衰竭和腦中風等嚴重疾病。發怒是人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強烈反應。人在發怒時,體內與應激反應有關的激素,如腎上腺素,就會大量分泌。結果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代謝功能也處於「一級戒備狀態」。有些人由於性格原因,對外界刺激反應強烈,無論大事小事,動不動怒發沖冠,對體內生理機製作不必要的「戰前動員」。結果,在應急反應性激素的作用下,使心血管系統反復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經常發怒的人就比遇事冷靜、心態平和的人容易患心律失常。醫學界對於情緒和心律失常關系的生物化學過程尚有待於實驗論證。然而,對於易怒的人來說,若能學會調理情緒,將會有益於心臟健康,這也已經是不容爭議的事實。 第三,不要縱欲。縱欲不僅僅指的是生理方面的,更有飲食習慣、衛生習慣、交際習慣、起居習慣、說話習慣等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一個人愛吃甜食,就天天吃,頓頓吃,明知道對身體不好,還要吃,這就是放縱自己對食物的慾望。比如,有人愛抽煙、喝酒,明知道這不好,但習慣依舊,就是改不掉,也沒有毅力和決心改掉,這也是縱欲,不懂得克己修身。孔子曾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這里強調的是,人應該按照不同時期的體質特點來養生,即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養生方法就應該有所區別。 在青少年時期,身體發育尚不成熟,戒之在色。壯年時期,身體強健,精力充沛,脾氣也大,就應該戒之在斗,好鬥會傷身。到了老年,就要看淡名利,學著清心寡慾一點。不要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了,別再苦心追求什麼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應該想得開,心情舒暢最重要。 第四,要講究吃相,注意飲食衛生。孔子很講究吃相,他說:「食不言,寢不語。」我們現代很多人離不開電視了,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這習慣很不好。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指糧食,「膾」指切碎了的肉。孔子有「八不食」的習慣,比如,食物變了顏色不吃,變了味不吃;作料放得不當的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的酒和熟肉不吃。 講究吃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史書記載: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整整10天沒有飽飯吃。有時連野菜湯也吃不上,真是餓極了。 學生子路偷來了一隻煮熟的小豬,孔子不問肉的來路,拿起來就吃;子路又搶了別人的衣服來換了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路,端起來就喝。可是,等到魯哀公迎接他時,孔子卻顯出正人君子的風度,席子擺不正不坐,肉類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問:「先生為啥現在與在陳、蔡受困時不一樣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樣做是為了偷生,今天我這樣做是為了講義呀。」子路三日沉思而不得其解,卻在第四天突然頓悟:原來夫子雖是聖賢,仍如同常人一樣,車到哪裡說哪裡話啊! 大家都忙,忙得不亦樂乎。因為太急著趕路,所以我們沒有時間讀書,沒有時間欣賞沿途的風景,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時間去領悟人生的幸福。我們變得急躁了。我們的物質條件改善了,提高了,但不少人的精神上卻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心理需要疏導。孔子一生最後的歲月充滿了對自己政治影響之稀微的深深失望。他最喜愛弟子顏回,但他年紀輕輕就死了,死的時候孔子哀嘆「天喪予」,這句憂郁的短語,顯出悲傷的語氣,在孔子最後時光的表述里,屢屢回盪著。 忙,只是忙。莫非匆匆趕路就是現代人的命?聽說作家李佩甫新出的長篇《等等靈魂》,對「快進」有足夠的警惕和反思。胡傳吉在他的文章《別走太快,等等靈魂》中說:《等等靈魂》以奇特的構思進入了時間與時序的悖論,這是一個關於物質與靈魂分野的故事,但它並非由物質起步,作者由時間講起……也許作者想說的是,在肉體與靈魂分隔越來越快越來越遠的年代,有必要像印第安人那樣,說一聲,「別走太快,等等靈魂」。確實,我們走得太快,靈魂的步子已跟不上,肉體出現了意外,活著已不足夠贖罪。 君不見大城市的人,連走路都像一路小跑,不忙不行啊,擠地鐵,趕公交,慢了上班就可能遲到。生活倒是「充實」了,可未免太疲憊了。於是,有學者提出,評估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得好不好,不能僅僅看GDP(國民生產總值)這一個標准,還要看GNH(國民幸福指數)。換句話說,經濟發達了,口袋裡有錢了之後,也要看看百姓是否快樂?是否內心平和? 心理醫生提醒說,抑鬱症的典型症狀是情緒低落,缺乏愉*,高興不起來,對以往喜歡的事也提不起興趣。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會誘發抑鬱症: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家庭婚姻問題、各種慢性疾病(如中風、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 內心平和很重要,不平和就容易生氣,生氣了就自然沒有快樂可言,久而久之就容易得抑鬱症。有調查說,中國目前大約有抑鬱症患者3000萬人。又有調查說,北京地區大學生抑鬱症患病率達到。另有專家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判斷,存在抑鬱狀態的人高達30%。 管理學上有句話說,成功男人具備智商、逆商和情商。智商我們都知道了,什麼叫逆商呢?就是在逆境中仍然有一顆平和之心,不灰心喪氣。什麼叫情商呢?就是說善於與人溝通,人緣好。我想,這話的意思就是提醒男人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慾。一個有教養的男人必定是寬容的,平和的,慢熱的,而不是「激情燃燒」的暴脾氣。遇事要學會以平常心處之,學學廣東人,天熱了,浮躁了,喝杯涼茶,降降火氣。《論語·衛靈公》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多反思自身,不就平和了嗎? 被稱為聖人的孔子除了在魯國大司寇的位置上短暫地進行了政治實踐外,一生中再沒有得到什麼值得誇耀的機會。等到後來周遊列國、四處碰壁的時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為自己的理想國進行無限豐富的設計。但是,孔子有理想、有信仰,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時候也能夠「樂道」,因為他有「君子固窮」的胸懷。 金陵客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說:孔子生當亂世,不管遭遇如何變化,始終心理平衡。面對落差,他信仰堅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面對誘惑,他操守堅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他自我評價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而》) 孔子生活的時代,貧富差距不小,但孔子從不諱言財富。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看來,只要收入好,他對工種並不挑剔。但是,他更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他從不以富貴為人生最高目標,不以奢侈享受為幸福生活,從不因生活的困頓而影響自己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孔子為什麼不患抑鬱症?是因為他把信仰表現在行為上,把操守表現在實踐中,一生表裡如一,言行一致。這恐怕是當代人最缺乏的品格。「君子謀道不謀食」,孔子甚至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足見他求道的迫切和重視。 把心態放鬆,不要這么嚴肅,平和一點,豁達一點,開朗一點,你會發現幸福就在你眼前。奧修怎麼說的?他說:「有很多人在這個地球上,就在你坐的地方,至少有十具屍體曾經葬在那裡,他們也和你一樣嚴肅;他們曾經在爭斗,現在,這些為一小塊土地而爭斗的人已不復存在,而土地依然存在……」 一個平和的人,寫出的文章也是耐人尋味的。比如說,王小波在《我看國學》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現在四十多歲了,師長還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當年讀研究生時,老師對我說,你國學底子不行,我就發了一回憤,從四書到二程、朱子亂看了一通。我讀書是從小說讀起,然後讀四書;做人是從知青做起,然後做學生。這樣的次序想來是有問題。雖然如此,看古書時還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讀完了《論語》閉目細思,覺得孔子經常一本正經地說些大實話,是個挺可愛的老天真。自己那幾個學生老掛在嘴上,說這個能幹啥,那個能幹啥,像老太太數落孫子一樣,很親切。老先生有時候也鬼頭鬼腦,那就是「子見南子」那一回。出來以後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沒「犯色」。總的來說,我喜歡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裡念書,因為那兒有一種「匹克威克俱樂部」的氣氛。至於他的見解,也就一般,沒有什麼特別讓人佩服的地方。至於他特別強調的禮,沒什麼大意思。對於幼稚的人也許必不可少,但對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種負擔。不過,我上孔老夫子的學,就是奔那種氣氛而去,不想在那裡長什麼學問。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而孔子呢?他說學道方面,自己是「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甚至可以「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為政》),早上聞道,哪怕傍晚死了也願意!孔子的一生可以說是「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的一生:為道而學,為道而教,為道而施。為此,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別人笑他既然博學曉禮為何還要「每事問」,他回答說好問正是「禮」呀。按《論語》、《史記》、《春秋左傳》等文獻的記載,孔子明確拜學過的人有郯子、蘧伯玉、師襄子、老子、萇弘等,學習的內容涉及禮、史、官制、琴術等。 終其一生,孔子一直都是個謙虛謹慎的人,從來不驕傲,不自以為是,他對自己的評價一直很低調,但惟獨對自己「好學」這點,孔子是自信的,並深引以為贊賞,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可以這么說,在「好學」方面,孔子自信再無第二個人能夠與他媲美了。對孔子而言,學習是他一生中一種「不亦悅乎」的快事,「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禮記·學記》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孔子關於為學的名言很多,「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孔子是他那個時代最博學的人之一,在當時他被世人看作是幾乎無所不知的「聖人」,眾弟子更是服膺和崇敬有加。顏回吹捧自己的老師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子貢給孔子戴的帽子更高,他說老師「無得而逾焉」(《論語·子張》),所謂「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下之不可階而升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 到了後代的孟子,對孔子的評價是:「出類拔萃,生民未有」(《孟子·公孫丑上》)和「金聲玉振,聖集大成」(《孟子·萬章下》)。司馬遷則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 那麼,孔子自己聽了學生捧自己的話,怎麼說呢?他怎麼評價自己呢?他說,我哪裡是什麼「聖人」,我非但不是「聖人」,而且還是比普通人更普通的普通人,所以後世有人說,所謂「聖人」就是最平凡的人。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論語·子罕》)意思是說,我小時就像貧下中農家裡的孩子,啥粗活都干過。孔子自稱無非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所謂「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論語·述而》)。孔子還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在《論語·為政》篇,孔子追敘自己一生為學歷程,等於給學生講述了自己一生艱苦奮斗的經歷。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貢這樣說他的老師:「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張》)也就是說,孔子的學習是學無常師、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從前看到孔子罵宰予「朽木不可雕」,還覺得孔子太過分了。《論冶長》記: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宰予不過睡了個懶覺而誤了聽課,孔子就罵他是爛木頭一塊。現在理解了,大白天睡覺,在孔子看來,這樣的人沒有時間觀念,不好學,一個不好學的人,能有出息嗎?《大戴禮·勸學》里有句話:「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 孔子太好學了,他受不了學生自由散漫、吊兒郎當。《論語》開篇就是談學,談求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論語》的意思的話,這個字就是「學」。孔子後來說「欲知則問,欲能則學」(《屍子·處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3、養生組詞

養組詞有:休養、養成、教養、養病、營養、滋養、飼養、贍養、涵養等。生組詞有:生版絲、考生、認生權、生前、夾生、降生、庠生、殘生、生養、生擒等。

一、休養 [ xiū yǎng ] 

1、謂安定人民生活,使其經濟力量得到恢復和發展。

毛澤東《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在兩年以後,人民負擔又可減輕了,民力又可得到休養了。」

2、休息調養。指使身心得到休息或滋補。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詩話·別離》:「病中塊坐,又未能息心休養。」 

3、猶陶冶。

錢鍾書《圍城》:「借詩書之澤,弦誦之聲來休養身心。」


二、生絲 [ shēng sī ] 

用繭繅製成的絲,是絲紡工業的原料。

三、認生 [ rèn shēng ] 

謂怕見陌生人。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二:「但這後生子連看都不看她一眼,不曉得他是認生呢,還是驕傲。」 

4、養的成語

持祿養交  持祿:保持祿位;養交:交結權貴。指結交權貴以保持自己的職位。  

存心養性  保存赤子之心,修養善良之性。舊時儒家宣揚的修養方法。  

姑息養奸  姑息:為求苟安,無原則地寬容;養:助長;奸:壞人壞事。無原則地寬容,只會助長壞人作惡。  

關門養虎,虎大傷人  比喻縱容助長壞人壞事,到頭來自己受害。  

儉可養廉  儉:節儉;廉:廉潔。節儉可以養成廉潔的操守。  

儉以養德  節儉有助於養成質朴勤勞的德操。  

嬌生慣養  從小就被溺愛、嬌養慣了。  

居移氣,養移體  指地位和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奉養可以改變人的體質。  

圈牢養物  圈牢:養牛馬的地方。飼養在圈中的牲畜。比喻任人驅使,毫無自由的人。  

蒙以養正  指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  

木雞養到  木雞:善斗的雞,看上去象木頭一樣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犬馬之養  供養父母的謙辭。  

韜光養晦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香花供養  供養:奉養。原為佛家語。指用香和花供養,是佛教的一種禮敬儀式。後比喻虔誠的敬禮。  

修心養性  修心:使心靈純潔;養性:使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休養生息  休養:何處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畜妻養子  畜:養育。舊指維持妻子和兒女的生活。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養虎遺患  遺:留下;患:禍患。留著老虎不除掉,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壞人壞事,留下後患。  

養虺成蛇  比喻縱容敵人,聽任其強大起來。  

養軍千日,用在一時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養家活口  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養精畜銳  養:休養;蓄:積蓄;銳:銳氣。保養精神,蓄集銳氣。  

養生送死  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和殯葬。  

養癰遺患  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養癰成患  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養尊處優  養:指生活。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條件優裕的環境中。  

移氣養體  改變氣質和保養身體。  

遵時養晦  遵:遵循,按照;時:時勢;晦:隱藏。原為頌揚周武王順應時勢,退守待時。後多指暫時隱居,等待時機。  

遵養時晦  遵:遵循,按照;時:時勢;晦:隱藏。原為頌揚周武王順應時勢,退守待時。後多指暫時隱居,等待時機。  

變醨養瘠  使薄酒變醇,瘠土變得肥沃。比喻改變貧窮落後面貌。  

斗雞養狗  指舊時剝削階級子弟游手好閑的無聊游戲。同「斗雞走狗」。  

儉以養廉  儉:節儉;廉:廉潔。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作風。  

驕生慣養  驕:通「嬌」。指嬌生慣養。  

飾非養過  粉飾錯誤,養成過失。同「飾非遂過」。  

修鱗養爪  比喻保養、積蓄戰鬥力。  

修真養性  學道修行,涵養性情。  

蓄精養銳  猶養精蓄銳。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養兒代老,積谷防飢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穀物為防備飢荒。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飢」。  

養兒待老,積谷防飢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穀物為防備飢荒。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飢」。  

養兒防老  養育兒子是為了防備年老。亦泛指養育子女以防老年無依靠。  

養兒防老,積谷防飢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穀物為防備飢荒。  

養虎留患  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同「養虎自遺患」。  

養虎傷身  飼養老虎,自傷其身。比喻縱敵留患。  

養虎為患  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手其害。  

養虎貽患  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同「養虎自遺患」。  

養虎自斃  比喻縱容敵人而自受其害。同「養虎自嚙」。  

養虎自殘  比喻縱容敵人而自受其害。同「養虎自嚙」。  

養虎自嚙  嚙:咬。養老虎,咬傷自己。比喻縱容敵人而自受其害。  

養虎自齧  比喻姑息敵人,終致損害自己。齧,同「嚙」。  

養虎自貽災  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同「養虎自遺患」。  

養虎自遺患  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  

養晦韜光  指隱藏行跡和才能,不露鋒芒。  

養家糊口  指勉強養活家人,使不餓肚。  

養精蓄銳  養:保養;精:精神;蓄:積蓄;銳:銳氣。保養精神,蓄集力量。  

養軍千日,用軍一時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  

養老送終  指子女對父母身前的贍養和死後的殯葬。  

養銳蓄威  培植威力,積蓄銳氣。同「養威蓄銳」。  

養生喪死  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和殯葬。同「養生送死」。喪,治喪。  

養生送終  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和殯葬。同「養生送死」。  

養生之道  指修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養威蓄銳  培植威力,積蓄銳氣。  

養賢納士  招養收容有才德的人。  

養音九皋  比喻賢才隱居修德。  

養鷹颺去  比喻懷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當其得意之時就不再為主人所用。  

養癰貽患  癰:毒瘡;患:禍害。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姑息壞人壞事,結果自己遭殃。  

養子防老,積谷防飢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穀物為防備飢荒。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飢」。  

怡情養性  指怡養性情。  

怡性養神  怡悅精神,使之安適愉快。  

怡志養神  怡養神志,使之安適愉快。  

頤精養神  保養精神元氣。同「頤養精神」。  

頤神養氣  猶言頤神養性。  

頤神養壽  指保養精神元氣。同「頤性養壽」。  

頤神養性  指保養精神元氣。  

頤性養壽  指保養精神元氣。  

頤養精神  保養精神元氣。  

頤養天年  指保養年壽。  

以養傷身  為了獲得養育自己的條件,反而使身體受到損害。比喻得不償失。  

以戰養戰  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  

遵養待時  指順應時勢積蓄力量以待時機。  

遵養晦時  內外受到敵人的攻擊。  

5、三伏天養生應注意哪些

三伏天養生應注意夏季出汗多,鹽分損失亦多,宜多食抄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

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對於「三伏天」,尤其要喝三豆湯,知祛火、解乏、消痱子。可以多吃一些瓜果,但應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體質,以免造成損傷。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獼猴桃、柚子等涼性水果。

內火大、痰濕盛者,少吃龍眼、荔枝等;過敏體質,慎吃芒果、道菠蘿等;尿路結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瀉的人,少吃香蕉;蘋果、桃、葡萄、哈密瓜、桑葚、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糖尿病人慎食。

與怡情養性是不是養生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