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美格森四季養生屬於傳銷嗎?
美格森很不咋樣,跟騙子公司差不多
2、四季養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能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
3、《四季養生》txt全集下載
四季養生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四季養生
作者:岳帆
四時陰陽篇
更新時間2010-2-12 15:51:23 字數:2704
中醫認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員,就要掌握自然界的四時陰陽變化規律特點,以一定的養生方法來維護和加強機體的陰陽平衡,使之能夠與四時相適應。
陰陽是對自然界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最初的涵義是樸素簡單的,就是指日光的背向而言。朝向日光者為陽,背向日光者為陰。後來涵義不斷引申,如白天為陽,黑夜為陰;溫暖為陽,寒冷為陰等。現在,人們習慣將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劃歸於陰和陽兩個方面,亦即陰氣和陽氣。
所謂陽,是指有運動、上升、外向、無形、溫暖、明亮、興奮、剛強等特性的事物或現象。所謂陰,是指有靜止、下降、內守、有形、寒冷、晦暗、抑制、柔弱等特性的事物或現象。
《黃帝內經·素問》中稱:「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從這一論述可以看出,每一事物的內部可以劃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陰陽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是為陰陽中復有陰陽。例如:晝為陽,夜為陰;白天的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黑夜的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等等。
然而,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因……
4、四季養生常識有哪些?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類為了適應自然變化,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因此,人們既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又要主動地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素問·移精變氣論篇》指出「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
春天,萬物生發向上,處於復甦過程之中,於五臟屬肝,適宜升補,以調肝柔肝、順應肝臟升發元氣。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喜涼,這時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以養心清火扶臟祛邪。
長夏,於五臟屬脾,宜淡補,可選用葯膳苡仁豬蹄等。
秋天,氣候漸爽但時有燥邪,這時於五臟屬肺,適宜平補,以益肺潤燥。
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收斂潛藏,這時於五臟屬腎,適宜溫補,以原味滋腎填精、溫而不燥。
春天,天氣慢慢暖和,萬物開始復甦,人體內的變化也與自然氣候變化相一致,由冬季的固密收斂慢慢變為陽氣初升,所以人的活動也多起來。中醫認為,「由靜轉動、陽氣漸升」是人體在春季的重要生理變化,是「人與天應」的結果。此變化能夠正常進行則人體就健康無病,若進行得不正常則機體內的平衡就被破壞,人體就易患病。中醫還認為,春天陽氣升發,樹木萌芽,與五臟中「肝」的性質相呼應,有「在臟為肝」之說,而「肝克脾」,春季肝氣升發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脾的運化,所以有很多人在春季胃口不佳、飯量減少,倘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需要進行飲食調理。無論是比較健康的人士,還是有宿疾的患者,在春季進行飲食調養都必須順應自然與人體的變化,不能再像冬季寒冷天氣那樣進食太多厚味溫補的食物,這樣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而且會擾亂人體陰陽平衡,哪怕服食了厚味溫補的葯膳,也不一定能起到補益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吃完後還有胃腸不適的反應。
夏天,天氣炎熱,萬物都處於旺盛的生長階段,人體在此時的代謝也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時期。中醫認為,夏天大自然的熱氣火氣最大,人體的「陽氣」最旺盛,容易傷害心臟,出現心煩、失眠,所以夏天要留心養心安神。
長夏(農歷6月,陽歷7、8月)因為天氣炎熱或暑濕過重,容易脾為濕困,出現頭痛、頭昏,不欲飲食。夏季暑熱過盛,容易耗氣傷陰,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和陰陽平衡。養生調補方面,原則上以清補為主,所選葯膳性質偏涼或平和,以清火養陰,使陰陽平衡。甘涼、利濕清暑、少油膩為夏季常用葯膳的主要特點。人體自然喜涼爽,飲食上也多願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膩的食物。對於部分在夏季貪涼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導致脾胃受傷、腹瀉發熱、感冒的人來說,在患病期間這些葯膳飲食就不宜過多服用,因為此時人體的陽氣已經因寒涼而受傷、不再旺盛了,清養的時候不宜太過。
秋天,天氣慢慢由熱轉涼、轉燥,人體的代謝也漸趨平緩,養生進補也要依據這些規律進行。天氣轉燥轉涼固然再無夏日炎熱潮濕之弊,令人感到舒適,但倘若轉化太快太劇烈的話,人體也會適應不了,體內的陰陽平衡就會被破壞,表現出涼燥之邪傷人為患,所以《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食」。另一方面,秋季雖然由熱轉涼,但夏季余熱時有反復,部分人群由於夏季調理不當或受暑熱太過,到秋天後體內仍有夏季余火未消,當氣候轉燥後,變成燥火為患,出現口乾、咽燥、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對這樣的情況,就需以清平滋潤為主進行調理,不宜過食煎炸動火之品。中醫還認為,秋季天氣肅殺,「在臟屬肺」,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無論是初秋溫燥,還是深秋涼燥,都容易傷肺致病,調理進補當以滋潤為主,並根據天氣寒溫及個人身體狀況選擇相應涼性、溫性或平性葯膳,以收到滋潤益肺,祛邪強身之效。雖然如此,但因為肺臟屬金,惡熱喜涼,故秋季養生調理葯膳還是以平性和涼性為多,溫補之品相對較少用。
冬天,天氣寒冷,「寒主收引」,人與自然相應,機體也處於收斂潛藏階段,代謝水平降低,消耗減少,吸收能力增強,所以冬季是傳統的最佳調補季節。
冬季調補的歷史在中國由來已久,其基本原則能夠歸納為四個字:厚味溫補。厚味不單是指冬季所服食的膳食味道濃郁,更是指膳食營養豐富,味道甘美。中醫認為,「厚味填精」,意指滋味濃郁甘美的飲食補充人體所需的精華營養。溫補的意思很好理解,因為冬季寒冷,陰氣盛,人體需要服食一些溫熱性膳食來驅寒溫陽。這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就是厚味溫補的冬季養生調補原則。從另一方面看,中醫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由元氣推動的,而元氣主要由腎化生,冬季「在臟屬腎」,「腎主藏精」,通過冬季補益腎精能夠促進元氣的生成,所以冬季調補的另一原則特點能夠歸納為「補腎填精益元氣。」「厚味溫補」與「補腎填精益元氣」是冬季養生調補的原則,其中「厚味溫補」是從人們服葯膳的性、味方面歸納的,而「補腎填精益元氣」則是從所服葯膳的功能作用上歸納的,兩者是統一的。
5、老年人如何四季養生?
一、春季
春季乍暖還寒,氣候多變,忽冷忽熱,俗有「春天猴兒面,一日變三變」之說,時而風和日麗,春光明媚,時而冷風陣陣,寒氣襲人,故春風春雨與健康有關。
穿著「宜春捂」,早春宜保暖。防風禦寒。衣服要慢慢地減,不要一下子就換上薄衣服。另外,要暖足凍頭,就是說棉鞋最好不要急著換,要暖腳,與此相反,帽子可以不用再戴了。晨練的時候不要出大汗,因為春季人體血氣活和,經脈舒暢,肌膚鬆弛,人體陽氣易發泄,所以要保護陽氣,適宜小運動量,出汗多會耗心血,損陽氣,對身體健康體不利。
睡覺「宜早起」,氣溫逐漸回升,「宜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居室」宜衛生」,室內勤打掃。置物要有序。
飲食「宜清淡」,春季利於失精血,化津液。食宜溫。有助扶陽氣,機體興旺。
防病「宜緊弦」,傳統醫學認為:「百草回芽,百病發作」,就是說,春天容易舊病復發。春天由於溫暖多風,適宜於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繁殖和傳播,因此,春天外感較多,對身體虛弱的老年人來說,更應引起重視。
二、夏季
夏季晝長夜短,暑氣灼人,老年人耐受力弱,適應性差,生活活動與外界環境的平衡容易遭到破壞,因而容易中暑,發生多種疾病,產生不測,所以更要安全度夏。
情緒「宜防躁戒怒」, 盛夏陽光強烈、天氣酷熱,加上人體陽氣旺盛,容易使人心煩急躁,老年人在酷熱的天氣里,一定要讓情緒處於平靜狀態,不可過度勞累、激動。良好的心態是身體最好的調節劑,可防止「五臟內火」的滋生。
飲食「宜清淡、營養,科學用膳」, 濕熱的環境為各種細菌生長繁殖提供了好的條件,由於老年人胃腸功能弱,夏季飲食一定要講究衛生,不可吃腐爛變質食品,冰箱內食物必須經高溫加熱後方可食用。食物要以溫、軟、清淡為宜,不可過多地吃冷、肥、膩的食品,不可飲食過量。若出現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嘔吐腹瀉,應立即到醫院治療。
生活「宜有序」,起居「宜有常」,應夜卧早起,參加晨練,不可貪涼。
睡眠「宜充足、防風」,夏季是人體心火旺、肺氣衰的季節,起居方面要適當地晚些睡覺、早些起床。清晨空氣新鮮,起床後可到戶外參加一些適當的體育活動,對增強體質頗有益處。中午要適當睡眠,保持精力,但由於天熱出汗毛孔擴張,機體易受風寒侵襲,所以不可露天或在樹下睡眠。夏季晝長夜短,且因燥熱,一般人睡得晚因而要用午睡來補充,但不可在涼風處和堂風口處及電扇旁午睡。 著裝「宜寬松舒爽」,夏日服裝為求簡單、單薄,透氣性好,款式上應寬松舒適,色彩要素雅大方,質地上能吸汗透氣,內衣褲要一天一換。
三、秋季
秋季的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先是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到「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一些老年人由於自身調節能力減弱,這時往往就會出現一些相應的症狀,使老年生活質量大大下降。因此,老年人如想在秋季保持健康、延緩衰老,在秋季的生活、行為就應與氣候變化相適應,以免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精神上「宜安定」,減少思慮情緒。降低秋季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不良影響,維持心理平衡,注意解郁散結,保持歡樂情緒。
飲食「宜清潤」,飲食調理以防燥擴陰、滋腎潤肺為准,少用椒、蔥韭、蒜等辛燥食品。多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甘蔗、乳品等柔潤食物,強調暖食,禁忌生冷。
睡覺「宜早卧早起」,早卧以順應人體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陰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睡眠時間稍延長,免受凋零冷落之象的影響,也可減少小血栓的形成。另外,為增強體質,耐寒鍛煉從秋天就可以開始了。
衣著「宜秋凍」不宜早加衣,使肌體逐漸適應寒冷氣候,增強抗病能力。注意秋燥「,秋季天氣乾燥,老年人如果飲水少、長卧床、少活則易生便秘;高血壓病人發腦溢血,危及生命,所以要多吃水果蔬菜等。也可早上起床後揉腹一次,揉50下左右就可以了。
四、冬季
冬三月是閉藏的季節。天氣寒冷,氣候乾燥,河水結冰,田地凍裂,是陰盛陽衰的現象,冬季養生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陰護陽為原則。老年人易受風寒,要避寒就暖,應以養精蓄銳為主,內心有什麼事也要往好處想,冬天養生以養「藏」氣為主。
著裝「宜防寒保暖」, 老年人血液循環功能較差,如果室溫過低,老人的手腳就很容量凍傷;而如果室溫過高,內外溫差過大,又很容易感冒,老年人一定要隨時注意保暖防病。衣服盡量穿得寬暖,棉鞋要稍稍大一點,在鞋底的墊上均勻地撒一層生附子末,然後用棉布縫好,放在鞋裡,這樣可預防凍瘡,使雙腳氣血流通。
生活「宜有節」,起居「宜有常」,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等太陽出來了再起床。早睡是為了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身體,遲起是為了養陰氣。
飲食「宜進補」,多吃高蛋白和維生素食物,並適時進補。葯補不如食補,陽虛之人多吃羊肉、雞肉、牛骨髓;陰虛之人多吃鴨、鵝肉,以補虛益氣,養胃生津。
天氣晴朗「宜鍛煉」,冬季遇到好天氣時可適當進行戶外鍛煉,以補陽光照射不足,增強體質;在冷空氣中鍛煉,可增加神經調節機能,提高抵抗力,但不宜出大汗以防感冒,大風、大霧、雨雪惡劣天氣,不可去戶外。
初冬時節,一些傳染病很容易流行,其中對老年人威脅最大的莫過於流行性感冒。為了有效地預防流感,在流感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去影劇院、商場等公共場所,居室內部要常通風,床頭經常擺放幾只橘子或一小瓶薄荷油,也可用米醋熏房間,這樣可祛除病毒。有一民間驗方可以提高禦寒能力、減少發病,即用大棗10個、生薑5片每晚煎茶喝即可。
心理衛生「宜講究」,冬季許多疾病發生發展或惡化都與人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因此應避免憂傷、焦慮、緊張等不良因素刺激,老年人應保持樂觀、愉快情緒。
另外,講一下冬季老年人養生六不宜:1.不宜夜間憋尿;2.不宜門窗緊閉;3.不宜蒙頭睡;4.不宜飲酒禦寒;5.不宜取暖失度;6.不宜小疾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