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夏季保健養生論文

夏季保健養生論文

發布時間:2020-11-16 14:05:46

1、夏季的保健養生應注意什麼?

1.立夏時節的保健養生在古籍中曾有記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立夏也被人們稱為「孟夏」,即夏天的開始,這時天氣逐漸轉熱,植物生長,這個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節氣相交的時候應該順應天氣的變化,所以立夏的養生中應著重關注對心臟的養護。

「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這些我國古代醫學諺語都說明了心臟在人體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心」在中醫中既有「血肉之心」,即作為器官的心臟,又是「神明之心」,指的是人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活動的能力。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在我國古代醫學理論中,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陰陽相互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通應。心屬夏氣,也就說,夏天這個季節心陽最為旺盛,功能最強大,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保養。

立夏節氣後,人們減少了穿衣,衣衫也比較單薄,即使平時身體很好的人也要當心外感風寒。在這個季節一旦患病,中醫也不今張輕易使用發汗的葯劑,避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淤滯,預防心臟病發作。立夏節氣,應當舒展心情,保持安閑的心態,以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清晨可吃洋蔥少許,晚飯後飲少量紅酒,保持血氣通暢。在膳食保養中,這個季節應以低脂、低鹽、多維生素、清淡為主。適宜的膳食有荷葉鳳脯、魚腥草拌萵筍、桂圓粥等,有清芬養心、清熱解毒、利濕祛痰、養血安神的功效。

2.小滿養生小滿節氣正值5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果睡覺時貪涼容易引發風濕病、濕性皮膚病等。在這個節氣的養生中,「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應該大力提倡。在沒有任何疾病的情況下,也要做好各種預防工作。此養生觀點中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和正氣內存,邪不可乾的病理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的環境因素密切聯系,人類需要掌握自然規律,並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體內體外環境的和諧,這樣才能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醫的觀點認為,疾病的產生,關繫到正氣和邪氣兩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產生的條件,但是人體的正氣不足才是發病的內在原因和根據。這決不是否定外界的因素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會起到主導作用。因此,在養生觀中,我們應該盡量從增強機體正氣和防止邪氣入侵兩方面人手。

小滿節氣是皮膚病的高發期,皮膚病人應該特別注意飲食調養,日常飲食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利濕清熱作用的食物。

3.芒種時節的保健養生自於我國地域遼闊,同一節氣的氣候特徵也有差異。芒種時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南方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另外,我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後,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沒過,禦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在我國的江西省有諺語:「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幾句話反應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睏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種節氣里不但要注意雨期的防曬防潮,更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因為芒種時節常常陰雨連綿,因此,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而定: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不要惱怒憂郁,這樣機體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芒種的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

《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蔬菜、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需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維生素又是人體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預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還是體內氧化還原的重要物質,它能促進細胞對氧的吸收。在細胞間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除此之外,維生素C還能抑制病變,促進抗體的形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多吃瓜果蔬菜,從中攝取的維生素C對血管有一定的修補保養作用,還能把血管壁內沉積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變成膽汁酸,這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蔬菜中的纖維素對保持人體大便通暢,減少毒素的吸收以及防止早衰、預防由便秘引起的直腸癌的發生都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飲食不應該過咸、過甜。飲食過咸,體內鈉離子過剩,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至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易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積累,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症,嚴重者還秀發糖尿病。由此可見,飲食是養生防病極其重要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進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經期或產後期間,雖天氣漸熱,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他疾病。適宜的膳食有西紅柿炒雞蛋、香菇冬瓜球、五味枸杞飲等,有生津止渴、補益腸胃、滋腎陰、助腎陽的功效。

4.夏至時節的保健養生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夏季炎熱,要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主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夏至時節的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緩解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利於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時節的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易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夏至時節的飲食調養同樣重要,夏至時人容易心火過旺,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於削減心火。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古代養生學還認為:夏至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因為夏至時分,人體實際上處於外熱內寒的狀態,所以冷食不宜多吃,少吃尚可,貪多則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適宜的膳食有荷葉茯苓粥、涼拌萵筍、奶油冬瓜球等,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補虛損、益脾胃的功效。

5.小暑時節的保健養生小暑時節,正是人們一年中最忙的時間。這個時候,天氣已經十分炎熱,在忙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旁逸結合,注意防暑降溫。多飲水,是解除疲勞,緩解體內代謝的好辦法。水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70%,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根據民間經驗、實驗結果,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後,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日本醫學家曾經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統計:五年內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這些人中也從未有得過大病的,由此說來,水對人體之重要是千真萬確的。陽歷七八月份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潮濕悶熱的日子。百姓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常出現在夏至後,小暑與大暑之間,立秋後還有一段「秋老虎」。

「三伏」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等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達到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未伏(三伏)的第一天。戾日是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丑……每年的((農村年書》中登載著這樣的日期。因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定也是10天。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得遲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於是就有有些年份伏天30天,而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

6.大暑時節的保健養生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所以暑濕之氣比較容易乘虛而入,而且因為暑氣很盛,心氣比較容易虧耗,特別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抵擋酷熱署濕,從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當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症狀時,就可能是中暑先兆。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將中暑者抬到通風陰涼處休息,最好同時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夏季預防中暑應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也是陽氣最旺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意思是說一些在冬季比較容易發作的病應該在夏季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症等陽虛證,暑期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大暑天氣,合理飲食,注重飲食的營養作用,從而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夏季的飲食調養應當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於夏令氣候炎熱,容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一些葯粥來滋補身體。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葯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葯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台米,勝似參芪一大包」。《醫葯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葯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葯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適宜的膳食有清拌茄子、熗拌什錦、綠豆南瓜湯、苦瓜菊花粥等,有清熱通竅,消腫利尿、健脾和胃、止痢解毒的功效。

秋季的養生要點秋季6節氣是萬物成熟、收獲的黃金時節,也是千樹落英、萬花凋零的時節。

此時,自然界陽氣日衰,陰寒日生,雨水漸少,天氣乾燥,秋風瑟瑟,自然界一派肅殺、蕭條之景象。「陽消陰長、熱去寒來。」人體的代謝機能均由盛轉衰,開始進入低潮,人體容易受到外來邪氣的侵襲,所以,秋季6節氣保健養生要注意避免受到時邪的侵襲。

1.秋宜養陰,慎防津氣耗散秋季6節氣是陽消陰長的時節,夏季6節氣的炎熱剛過,人體陽氣逐漸內斂,陰精之氣不斷轉盛。所以人與秋氣相和,保持體內陰精,一方面是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人們應順應自然界斂藏之勢,收藏陰氣,使精氣內聚,以滋養五臟、抗病延年;另一方面也是為冬季6節氣的潛藏陰精作好准備,並進一步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下基礎,從而維護人體的陰陽平衡。所以在秋季6節氣不要損傷陰精之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冬養陰」。秋季6節氣養生還應防止勞傷太過,以免陰氣外泄,因為過度劇烈運動能使人出汗過多,致使津氣耗散。

2.防燥護陰,養肺為先秋季6節氣暑熱已過,燥氣當令。祖國醫學認為,燥為秋季6節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乾燥。因此,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謂「燥勝則干」。津液既耗,必現一派「燥象」,常見口乾、唇乾、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甚至皸裂等症。

秋季6節氣在人體應肺。肺主氣司呼吸,以鼻竅與大氣相連,以皮膚汗孔與外界相通。由於肺臟嬌嫩,「喜潤惡燥」,容易受到外來邪氣的侵襲,尤其是秋令時節之燥邪。「燥易傷肺」,容易發生咳嗽或乾咳無痰、口舌乾燥等症。肺津傷則見口乾、舌燥、咽痛、目澀、鼻衄、乾咳少痰、皮膚粗糙、大便干結等症狀。所以秋令時節應注意滋養肺臟,防止秋燥傷肺,使肺氣得清,呼吸平和,這就是秋季6節氣的「養收之道」。

3.謹慎起居,調暢情志秋季6節氣氣溫由熱而涼,逐漸轉寒,晝夜溫差較大,人們的起居也應隨時令的變化作適當的調整,應做到早睡早起以避風寒。肺主一身肌表,外感邪氣最易犯肺,誘發或加重外感、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或成為其他系統疾病之禍根。所以秋季6節氣應隨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以免著涼誘發疾病或加重病情。但是適度的「秋凍」對於人體逐步適應寒冷的天氣變化、增強機體抗寒能力非常有益,所謂「舂捂秋凍」、「秋不忙加衣」就是這個道理。

秋季6節氣,落葉遍地,萬物凋零,秋風肅殺,加上綿綿的秋雨,容易造成人的情緒不穩定,心情煩躁不安,讓人陡生悲涼之意。不良情緒的刺激可以影響人體的健康,所以要保持心情清靜、安寧,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調氣安神」,使人體上下氣機貫通。這樣可以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抵禦秋燥肅殺之氣對機體的侵犯。因此調暢情志對於秋季6節氣養生十分重要。

2、急求一篇 關於保健與養生的論文,1500字。。。

請登錄中國休閑保健網,會有很大收獲!www.chinaahc.com

3、養生與健康 的論文 3000至5000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陰陽學說的現代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在古代,這一學說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古人用其解釋各種自然或社會現象,涉及到天文、地理、歷法、農學、醫學等許多領域。而其中運用最廣泛也是最成功的,當數其用在中國古代的醫學的理論框架之中。因為在中醫學里不僅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的主要說理工具,而且在臨床診治中得到廣泛的運用,賦予其極其豐富的實際內容。自從在《內經》中廣泛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論述醫學理論後,在二千餘年來,這一學說一方面經受著臨床實際的檢驗,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臨床實際中得到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並直到現在仍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但對於中醫學里的陰陽五行學說長期以來存在重大的爭議,特別是對五行學說,廢止之聲時有所聞,有的則提出要打破陰陽五行學說的框架,有的認為該學說有神秘性和模糊性兩大弱點。所以對該學說的討論關繫到中醫學的科學性及其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1、運用舉例
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和宇宙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的不同性質和「對立統一」的陰陽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運用陰陽學說闡述了人體的各種解剖、生理、功能現象如,《內經》中提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生之本,本於陰陽」等。總的來說,人體功能多屬陽,而形體實質多屬陰,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陽化氣,陰成形」。而生理結構中又可分陰陽,功能活動中也有陰陽。現把其內容舉例如下:
陽 陰
生理組織結構 部位 上部 下部
身體 表 里
軀干 背 胸腹
四肢 外側 內側
臟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陰陽) 五臟(各臟又包含陰陽)
經絡 手足三陽經 手足三陰經
氣血津液 氣(衛氣、肺氣、脾氣、胃氣、心氣等) 血津液
功能活動 升降 上升 下降
狀態 亢奮,發散 陰滯、收斂
動靜 動 靜
主要功能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陰在內,陽之守也。
(2)病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陰陽學說被廣泛用於分析各種病理現象,其中陰陽辨證被作為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同時,從對全身的陽虛、陰虛的分析及各種臟腑陽或陰的虛實進行病理的具體分析。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 陰
陽證和陰證 陽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火熱熾烈,陰液耗傷等病證。 陰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不足,機能低下,陰氣偏盛,寒象明顯等病證。
望 面色紅赤,躁動不安,舌紅,苔黃燥或黑燥。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神情萎頓,倦怠少語,舌淡胖,苔白潤。
聞 語聲重濁,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氣喘。 聞 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息短促。
問 惡熱,心煩,渴喜冷飲,腹脹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問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
切 皮膚灼熱,腹部硬滿拒按,脈數有力。 四肢清冷,腹軟喜按,脈沉弱微細無力。
虛證 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乾,頭暈耳鳴,心煩,遺精,脈細數,舌紅。 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頻,或有喘咳,身腫,脈沉弱無力,舌淡胖。
臟腑陰陽辨證

心 心陽虛:心悸氣短,或有心胸憋悶,畏寒肢冷,面色少華、虛浮,舌淡胖,脈微細。 心陰虛:心悸易驚,失眠或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肺 肺陽虛:咳喘無力,氣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 肺陰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乾燥,聲嘶,形體消瘦,潮熱骨蒸,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脾 脾陽虛: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陰虛:腹脹納少,食後加劇,大便干結難解,形體消瘦,肌膚乾燥,手足心熱,口乾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無力。
胃 胃陽虛: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胃陰虛:胃脘灼熱隱痛,飢不欲食,心煩,口乾多飲,大便秘結,或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舌體瘦少,脈細數。
肝 肝陽虛:胸脅牽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溫稍緩,遇寒更劇,形寒肢冷,干嘔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細。 肝陰虛:頭暈耳鳴,兩目昏花,面部烘熱,脅肋疼痛或有灼熱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咽乾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腎 腎陽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頭目眩暈,易疲倦,面色蒼白或黧黑,或有陽萎、白帶多而稀白,性慾減低,下肢浮腫,苔白滑,脈沉弱。 腎陰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強易舉,經閉或崩漏,形瘦潮熱,心煩盜汗,失眠多夢,顴紅,五心發熱,口乾咽燥,溲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3)陰陽學說在葯物學方面的運用
在中葯的理論和運用上,也用陰陽學說作為指導。
葯物性味 陰 寒、涼性,苦、酸、鹹味,味厚者
陽 熱、溫性,辛、甘味,味薄者
葯物性能 陰 沉降,清火、攻下、滋陰、抑制
陽 上升,發散、上升、溫陽、興奮
葯物作用的轉化 重陰則陽,重陽則陰
(4)在診斷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善診者,察色診脈,先別陰陽」,即以辨陰陽為診斷的大綱。而在辨證時,以陰陽為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 陰 包括里證、寒證、虛證
陽 包括表證、熱證、實證
診斷指導思想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脈診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5)在治療養生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調整人體陰陽為治療的最終目標,如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但在具體運用時,卻又變化無窮。
治療指導思想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治療大法 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指導預防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死。
指導養生 把握陰陽、和於陰陽、法於陰陽
以陰陽學說來分析醫學中的各種現象,不僅僅限於區分事物的陰陽屬性,還在不同的層面上進一步分析事物的陰陽屬性,如在陰中又可分陰陽,陽中也可分陰陽,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真是變幻無窮。
同時,中醫學還有許多關於陰陽相互關系的論述。如在分析生理時提出「陽生陰長」、「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時提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盛陽衰」,「陽盛傷陰」等,在治療時提出「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等。
2、陰陽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
中醫學在運用陰陽學說時,又在原有基礎上賦予其許多新的內涵,使其內容更充實、豐富。其中較明顯的是不是在於如何區分事物的屬陰屬陽,而是在於分析對立事物的相互關系,提出了諸如陰陽互根、相生相長等理論。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強調陰陽屬性:中醫學里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更不是所謂的「一分為二」,而是具有非常嚴格的、特定含義的屬性。如以自然而言,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雄(男)為陽、雌(女)為陰,等等。以人體而言,器質屬陰、功能屬陽,機能陰滯屬陰、機能亢奮屬陽,等等。以葯物而言,性質溫熱者屬陽、性質寒涼屬陰,作用升提者屬陽、作用下降者屬陰,起興奮作用者屬陽、起抑製作用者屬陰,等等。這些陰陽的劃分是有明顯的屬性區別的,是決不可以隨便調換的。有人認為這是陰陽學說的局限性,實際上這是該學說的優勢之一。因為對立統一的事物雙方並不是對等的,往往有其屬性的差別,而這種屬性的差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是非常適合的。
(2)突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中醫學里對陰陽的認識有一個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陰陽看作是機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動態的、立體的、靈活的。陰陽的屬性固然是有其嚴格性的,但在陰中有陽,陽中也有陰。而這一思想的體現最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太極圖:

圖中充分體現了在陰中包含了陽,而在陽中也包含了陰。
(3)展示陰陽的層次:中醫學里對陰陽學說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其概念有時很廣,有時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層次上都可以運用陰陽學說。如臟腑學說中用陰陽進行分析,臟屬陽,但背為陽,心為陽中之陽,背為陽,肺為陽中之陰。而心又有心陰、心陽之分。可見
(4)陰陽之間相互依存:陰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內經》中提出:「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提出陰陽之間相互依存,即所謂的「陰陽互根」。如人的形體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二者缺一不可。
(5)陰陽之間相互影響:陰陽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雙方是無時不在相互影響的,不斷地此消彼長,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如這一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病態,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而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恢復這一動態平衡。陰陽之間這種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突出了古人對人體整體性的認識,對形神統一、組織與功能統一、臟腑經絡統一、人體內外統一等有精闢的見解。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被用來說明各種事物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在一個整體中,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過程中,這些關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這些關系對於中醫的診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舉例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六腑 大腸 膽 膀胱 小腸 胃
五氣 燥 風 寒 暑 濕
五竅 鼻 目 耳 舌 口
五體 皮毛 筋 骨 脈 肉
五志 憂 怒 恐 喜 思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宮
五聲 哭 呼 呻 笑 歌
五色 白 青 黑 紅 黃
方向 西 東 北 南 中
生化 收 生 藏 長 化
季節 秋 春 冬 夏 長夏
2、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用以說明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事物,其所影響和被影響的事物可以用四個方面來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與「我」共同構成了五種關系,從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這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所在,這樣,五種關系可以構成一個「穩態結構」。其相互關系示意如下:


相生

水 – 火 相剋

金 土

在醫學領域里,廣泛運用五行學說來分析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關系,如脾胃輸布津液至肺,且肺陰有賴於胃陰以補充,即稱之為「土生金」。並把脾胃稱為「母」,肺稱為「子」,二者即為「母子」關系。
同時,運用五行學說還可以分析疾病過程的傳變及某一臟腑病變對其它臟腑的影響。如因肝氣過旺,可以橫逆而犯脾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稱之為「木克土」。
在診斷時,五行學說又往往用來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黃,為其本色,但如出現面色發灰黑,則為腎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較重。
在治療時,又往往用五行學說作為指導。如有「補土生金」、「扶土抑木」、「瀉南補北(補腎清心)」。
三、探討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局限性
當然,我們研究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也要抱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既要認真肯定其中的精華,特別是重視其中某些現代哲學所忽視的內容,從而對發展現代哲學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認為古人的東西都是真理。
1、陰陽學說的局限性:陰陽學說主要用以分析對立統一的二個方面的關系,但有時把不一定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的事物也用陰陽來分析,如古人所說的日為陽、月為陰,從其陰陽屬性來說,確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陰陽的關系套用在日月的關繫上,就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又如有些矛盾雙方用陰陽的觀點難以說明,例如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和邪氣是一對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為陰或陽。
所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所有的對立統一關系有時也不夠恰當。
2、五行學說的局限性:五行學說是把各種事物的關系都列為五要素,雖然這可以認為是構成了一個穩態系統,但畢竟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醫學領域里,各種因素的關系更為復雜,有時並不能都歸納為「五」,所以也出現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歸納的情況。同時,五要素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也並非是絕對的、固定的。實際在醫學領域里,五行關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來的,應是在實際生理和臨床上存在了某種關系,再以五行學說加以說明。如「肝木克土」是因為在臨床上存在著肝氣不舒而影響脾胃運化的現象,而通過疏肝解郁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這樣才得出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關系。如果在生理或臨床上得不到證實的,則很少單憑五行生剋關系推斷來確定一些相互的關系,至於少數人脫離了臨床實際,機械地用陰陽五行的關系來推導,這實際上已背離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真諦,並不代表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身。。
至於陰陽五行學說在占卜等領域中被運用,更使這一學說走上岐途。在中醫學里所運用的陰陽五行學說,由於賦予了醫學的科學內容,所以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當然,陰陽五行學說有時被蒙上了一種神秘色彩,使得許多人,特別是未系統學習過中醫的人,對其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提出,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思辯性理論,不是成熟的科學理論,但他們恰恰忘記了,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臨床實踐上,並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的,並不是坐在房間里單憑思辯推導的。所以我們在認識陰陽五行學說局限性時,不能片面誇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斷地作出不科學的結論。
四、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哲學思想的比較
從前面所討論的內容可以看出,在中醫學里作為基本說理工具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豐富的內涵。盡管現代哲學是在古代哲學(當然也包括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學的精華,但由於現代哲學體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學體繫上發展而來的,因而在現代哲學體系中,並沒有充分吸取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特別是由於西方對中醫學更是陌生,所以也談不上吸取中醫學里的哲學思想,從而現代哲學有必要進一步吸取中醫學里的中國哲學思想精華,從而使現代的哲學體系能更上一個檔次,讓中國的古代哲學發揮出更燦爛的光輝。另一方面,也應吸取現代科學理論來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現代科學理論中的唯物辯證法、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論中有許多理論在陰陽五行學說有一些初步的體現,要使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在醫學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就應使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吸取現代科學理論的長處。綜上所述,對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探討,應建立在密切聯系中醫臨床診療實踐的基礎上,否則就不可能接觸到其本質性的東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學性的內核。同時,也要認真吸取現代科學理論,推動傳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有所發展,這樣也必然促使中醫理論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4、夏季該如何養生保健?

夏季養生三個注意事項1.少吃肉食飲食清淡,注意衛生

夏季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差,所以飲食宜清淡,盡量多食容易消化且富有營養的新鮮食品,盡量避免或減少吃隔夜食品,飲食也要定時定量,有規律,不能過飽與過飢,餐間可吃些新鮮干凈的瓜果。夏季是胃腸病的高發季節,同樣也是瓜果上市較多的季節,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食物中毒。

2.多補充水分及鹽分中老年人夏季養生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每天至少要攝取兩千五百毫升的水分,才能保證排出體內多餘的廢棄物以及毒素。在食物鹽分的控制上可以比以往稍微咸一點點,以補充由於身版體出汗所流失的鹽分。

3.生活規律,起居有常

夏季晝長夜短,不能減少睡眠,要與平時睡眠時間差不多,可適當午休,養精蓄銳。晨起後適度鍛煉,有利於增加身體機能及耐受性,鍛煉以不累為原則。避免過早權晨練,早晨6點前空氣中的污染物還未完全擴散,加上在日出之前綠色植物附近積存了大量二氧化碳,此時晨練非常不利於健康,建議晨練最好在6點過後。特別是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極易在黎明前突發病症,所以為防止突發時無法及時搶救,切勿過早晨練。

5、養生的重要性論文2000字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在養生保健中,處理好下面一些問題的辯證關系,對於健康長壽至關重要。

飽與飢 多食傷身,營養不足也損害健康。《抱朴子》中說:「養生賴於飲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傷身者。」唐代詩聖杜甫就是因為飽餐一頓耒陽縣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順康年間,戶部尚書馬齊,自其祖父以下四代多享高壽,其中百歲者有5人之多,馬齊本人享年88歲。據傳馬家主要是善於飲食調攝,堅持「早飯淡而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但是有的人由於減肥心切,過分少吃而嚴重損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養生格言中說:「吃飯八分飽,無病活到老。」節制飲食可減輕胃腸和內臟的負擔,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長壽命。

葷與素 不能絕對素食或葷食,應合理搭配。以清淡素食為主,才有利於健康。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條是「合理膳食」。老年人以素食清淡飲食為主是對的,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較低,可有效防止或減慢高血壓、心臟病乃至糖尿病、脂肪肝等中老年人常見病的發生和發展。但也不可絕對地一概拒絕葷食。因為脂肪和膽固醇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如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既健腦又護心,且膽固醇抵禦癌症功不可沒。由此可見,三餐葷素搭配,以素為主,葷食為輔比較好。

動與靜 《健康格言》中說:「久坐不動,易傷血氣,腦力者應慎之;身動過劇,易損內臟,體力者應戒之。」故而說有動有靜才無病無痛。美國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們證實,一個人三天不活動,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會喪失1/5。據浙江省的一份報告表明,運動的人免疫功能明顯改善,發病率僅為1.9%,而缺乏運動的人發病率達到11.1%。但運動必須適量,超負荷的運動會加速體內某些器官的「磨損」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調而引起疾病,縮短壽命。

多睡與少寐 古代養生家認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有人提出「睡眠養生論」,認為睡眠好可以延長壽命,但並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美國心臟病學會研究發現,每晚睡10小時的人比僅僅睡7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高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高三倍半。民諺說的「早睡早起,沒病惹你」是有道理的。睡眠不足對身體有害,不僅影響工作學習,而且影響身心健康,引發各種疾病。但同樣睡眠過多也有害。睡眠過多,身體各樣機能呆滯,久之必致病。可見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貪。

縱欲與禁慾 歷代帝王多不長壽,與其恣情縱欲有關。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精少則病,精盡則死。」明代《養生八箋》中說:「陰陽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美國研究人員對600人所作的調查發現,上了年紀的人維持積極的性生活,有助於長久地保持他們的活力和較強的記憶力。如果老人放棄性關系,他們的智力就會很快衰退。顯然,縱欲傷身,禁慾也有害健康,節欲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樂與悲 有些老年人離退休後由於精神上無所寄託,往往產生失落感而悶悶不樂,這對健康極為不利。《靈樞》中說:「悲傷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能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社會交往,諸如打撲克、下棋等娛樂游戲,有助於消除寂寞,增加生活樂趣。但有的人終日沉湎其中,導致精神失衡,甚至猝死在麻將桌下,那就更為可悲了。正如《健康格言》所說:「娛樂有制,失制則精疲力竭;快樂有度,失度則樂極生悲。」

冷與熱 冷水浴是一種健身妙法。通過冷水的低溫刺激,可提高人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物質代謝和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會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強,血液加快循環,血壓上升,腸胃蠕動加強,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也會得到加強。同時,在水對皮膚沖擊的機械作用和一些礦物質對人體的化學作用下,還能增加皮膚的抵抗力,使皮膚病發生率大大減少。而熱水浴及桑拿浴能在高溫的作用下,使皮膚毛孔和毛細血管擴張,有效地將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並帶走一些污垢及存在於皮膚表層的有毒物質,健康效果也相當好。具體是洗冷水浴好還是熱水澡好,需因人而異,視體質及習慣而定,但最基本的日常用水應是民間諺語所說的: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溫水刷牙牙齒喜歡,熱水洗腳如吃補葯。

6、寫一篇關於養身的論文,至少2000字。謝謝。急需。

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1.順其自然2.形神兼養;3.動靜結合;4.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選葯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

而這其中與我們生活聯系最緊密,也是我們最容易把握的就是「食養」。所謂「民以食為天」。然而隨著現在社會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西方快餐的湧入,傳統的與我們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一日三餐」越來越不為人所重視,越來越多的人處在所謂「亞健康」狀態。而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人都可以健健康康的,所以我學了,並且時刻提醒他們。

我國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也就是說,不但要吃,還要知道吃什麼,怎麼吃才會讓身體健康。

《黃帝內經》上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五穀為養—人吃五穀雜糧,也就是說「食常雜」即每日能夠食用谷類及薯類、豆類及其製品、、純熱能食物,達到合理、健康之目的。要求每日吃不同的食物。食常雜的核心是堅持膳食的營養平衡和合理搭配,並持之以恆。糧谷類及薯類含有水化物、蛋白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豆類含有脂肪、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五果為助——

水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在腸道內不易被消化吸收,能增加腸蠕動,有預防腸癌的作用。

水果中含果膠多,這種可溶性膳食纖維有降低固醇的作用,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

水果中含有容易消化吸收的糖,可直接被身體吸收,有利於中老年人大腦能量的補充。

水果中的名種有機酸,如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等,能刺激中老年人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慾,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龍眼:龍眼味甜,主要功效可開胃益脾,養血安神,補虛長智,在《神農本草經》望還說可怕五臟邪氣,厭食、除蟲毒等等。

芒果還具有葯用價值:患慢性咽喉炎、音啞,用芒果煎水,代茶飲用,可去炎消啞,使嗓音甜潤;取芒果2~3個,煎湯口服,可治療疝氣

菠蘿的果肉中菠蘿:含有一種獨特的酶,能分解蛋白質。吃了大量肉類菜餚後,嚼上幾片鮮菠蘿,對消化吸收幫助很好。

桃子:性溫,味甘酸,能消暑止渴、清熱潤肺,有 "肺之果 " 之稱,適宜肺病患者食用。桃子果實營養豐富,尤其鐵的含量較豐富,是缺鐵貧血患者的理想食療佳果。此外,桃子含鉀多,含鈉少,適宜水腫患者食。炎夏食桃,可養陰生津,潤腸燥。

等等.不勝枚舉。

五畜為益——

動物性食物:蛋白質、脂類、礦物質、 維生素 B族和維生素A、D

五菜為充——

也就是青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對於養顏,防止壞血病,益智等都有很大幫助。

此外還要多喝水

水是健康之本。人體70%是水分,血液里90%是水分,腦組織80%也是水分,兒童體內的水分甚至高達體重的85%左右。

人類飲水比吃飯更重要。水對於健康人體,延年益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水同時是最佳溶劑。它在人體內攜帶著許多溶解或懸浮的寶貴的化學物質,滋養著人體的生理。人體內各種生化反應都要依靠水才得以完成。體內代謝產物的輸送和毒物的排泄也需依靠水來進行。人體任何部分缺了它,就將無法生存。水在維持生命方面比食物更重要。人若不吃飯,光喝水也可延續生命2個月左右,若不吃飯不喝水則最多可活7天,高溫天氣只能活3天,可見水對於人體是多麼重要。但是人們往往忽視飲水的重要。飲水要以不渴也飲,渴飲不足為訓。飲水應以喝白開水為主,輔以其他飲水應高新鮮度,水煮沸後再燒3分鍾,達到國家標准。飲水要先用水漱漱口,濕潤口腔,要掌握慢飲、多次、少量。

當然想真正做到養生,還要從飲食,運動,心理等各方面進行訓練。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不過自從上過這門課,我正在努力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並試著影響身邊的人。現在的我每天早晨刷牙前喝杯水。中飯前喝口湯。飯後盡量保證半個小時的午睡。晚上少喝水,白天多喝水。梨睡前一杯牛奶。然後經過了一個安逸的睡眠之後,早晨醒來時要先躺半分鍾再起床。經常買些水果吃。煙戒了,酒也不怎麼喝。經常打打球,踢踢足球。效果很明顯,精神好多了,臉上的本來不多的痘痘也沒有了。

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正確的方式,我的身體會越來越強壯,同時也希望身邊的朋友都可以健健康康的以後漫長的人生。

7、保健與養生的論文改怎樣寫

保健養生與減肥:

隨著改革開放的熱潮,人們開始不加節制的吃。每天都吃的非常豐盛,現在更需要注意養生之道,防患於未然。有的人肚子都很肥大,據研究表明,腰圍越大越有可能會增加導致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因此積極參與健康生活的保健與養生

健康減肥與夏日保健

不像很多女生那樣,我嘗試的減肥方法只有2種。第一種算是比較不健康的「蜂蜜減肥法」也就是三天之內不吃任何東西,只喝蜂蜜水,想怎麼喝怎麼喝。的確如同很多人一樣我減了4斤。到了第三天的時候我暴飲暴食,吃了肥膩而又過夜的紅燒兔子肉,到了半夜我突然難受的睡不著,開始想吐。狂吐不止,父母一步不離的陪在我的身邊,第二天起來後情況更加的嚴重,發燒,發暈,拉肚子。父母將我送進了醫院。這次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病史讓我久久難以忘懷。雖然沒受吃減肥葯傷害自己的身體,但是這樣的折磨實在不想再來一次。這次的失敗也加深了我要健康減肥的意念。

在大二暑假的時候,我到健身房辦了張卡,開始了我的健身之路。每天早上起來吃媽媽為我買的全麥麵包。夏天的時候胃口不是很好,但是不像別人那樣吃的很少,因為早餐食每天中最為重要的,因此早餐吃的像個皇帝。早餐的特別之處在於加入了點花生,據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營養專家研究發現,花生及花生製品能夠有效幫助人們控制體重、防止肥胖,這是因為優質花生以及花生製品(如花生油、花生醬)中,有一種叫葉酸的營養素,含有大量的單不飽和脂肪酸,能夠增加熱量散發,燃燒有害膽固醇,降低高血脂。除了葉酸,花生製品中還含有多種有益的纖維素,有清除腸內垃圾的作用,不會導致肥胖。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組織了101名患肥胖症的中老年男女,分為兩組,一組被指定吃低脂膳食(以瘦肉、蔬菜為主),一組吃堅果膳食(以花生油、花生醬、混合堅果、蔬菜為主)。半年後,情況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兩組人的體重平均都減了11磅。但一年之後,第一組的體重出現了反彈,而食用花生堅果膳食的第二組沒有出現反彈,仍然保持著頭半年後的體重水平。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會理事PeterHowe教授說,通過大量研究發現,肥胖和堅果(包括花生)的消費量呈負相關,對自由膳食人群,食用花生堅果人群後體重呈現下降趨勢。堅果能增加多餘能量的消耗從而減少脂肪在體內的堆積。受試者膳食補充花生的19周後,他們多餘的能量消耗增加11%。堅果的能量密度大,是纖維和蛋白質的良好來源。經常吃堅果的人,不僅不會發胖,還可以在日常飲食中獲得全面營養,同時使減肥變得更加輕松。

唯一欠缺的就是我的早餐中欠缺了點蔬菜水果,因此在早餐和午餐間加入點水果,既能減少對午餐的食慾,又能增加每天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每天中午也是每天的重頭戲。中午的飲食一定包括雞肉,或者魚肉,或者牛肉脂肪含量少但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肉類,中午一定吃面、米,當然蔬菜是午餐的主導。中午的飲食全面實為了減少對晚餐的慾望。一般吃到想吃就吃。我的減肥原則是:「在滿足自己的前提下適當的控制」。在午餐和晚餐之間給自己加一點小點,比如酸奶,牛奶。

晚餐是我直接吃洗干凈的新鮮蔬菜,或者燕麥牛奶。對於蔬菜我的要求十分嚴格,因為高溫會使營養物質流失,但是高溫也可以將蔬菜水果的有毒物質去除。因此如果將新鮮蔬菜洗滌干凈就可以將魚和熊掌兼得!再者說說燕麥,它富含維他命B、E、鐵等成分,它的高纖維,有助於減肥和預防心血管疾病,對減肥和養生都很有幫助。

夏天的養生之道在於:補水。因為有運動,天氣炎熱,因此運動的人對水的要求更加的高。補水還是一門大學問!先從8杯水說起,每天的八杯水的喝法在網上有很具體說法,我很贊同,我要特別強調的是每天早上的清腸水,因為對於每個人在一個晚上的新城代謝之後,積累了很多毒素在體內需要被排除,這時我們的身體最需要水分,一大杯水下去不僅排除毒素,而且降低了血濃度,對身體有極大的好處。我不太習慣老爸喝的鹽開水,我覺得難喝,因此我還是選擇白開水。有的人可能會問到白開水,蜂蜜水,鹽開水哪個更好?科學研究並沒有具體說明,不過從營養成分來說蜂蜜水更好,從排毒效果來說鹽開水更好,但是如果是喝不喝水來說,只要是喝了對身體都是非常有好處的。對於運動的補水,我查了很多的資料,但是各家說法不一,不過基本保證在運動前要喝500cc的水,打個地總是好的,因為我做的是跑步減肥,很不喜歡停下來,所以不常在跑步中補水,但有些網頁上說需要在跑步中補水。夏天的時候,喝些清淡的粥對於減肥養生都有好處。粥是一種非常有營養而且熱量又低的食品,對保健很有好處。再加上點健康的冷盤,冷盤不僅可以保存住維生素,又清涼可口。

8、找篇養生的論文 1500字左右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簡單地講是指身體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稱之為思想健康。探求中華傳統醫學,病因病理學、生理學、養生學人的健康與情感、情緒、行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性格特點,都非常具體地、有針對性地、有傾向性地、有對應性地影響著五臟六腑及周身的健康狀況。一個良好的性格,一個開朗的性格,一個豁達的性格,一個勇敢的性格,一個堅強的性格,一個明朗的性格,一個灑脫的性格,一個樂觀的性格,一個自信的性格,是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性格。反之,一個悲觀的性格,一個狹隘的性格,一個陰暗的性格,一個怯懦的性格,一個自卑的性格,一個拿不起放不下的性格都是有損於身心健康的性格,是疾病的性格。一個人經常「提心吊膽」、「心慌」、「心躁」、「撕心裂肺」、「心痛」他俱象的心也會同樣如此。古人提倡:「心平氣和」、「心胸闊廣」、「寬仁博愛」、「磊落光明」、「氣魄宏大」等是不無道理的。
另一方面一個人的行為對身體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個人總是含圖私利,總是算計別人,總是橫行霸道,用心險惡,喪盡天良,有一天等到他良心發現的時候可能為時已晚。偏如一個殺人兇犯,一個被通輯的人犯,一個干盡壞事的人他們能跟平常人一樣放心,舒心地睡個覺嗎?這些人能健康長壽嗎?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規律。
當然,人總是要生病的,有社會壓力的原因,有家庭因素的原因,有自己本人的總總原因等等。首先,必須面對現實,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解決思想上的毛病,治了心理面的心病,同時,有效地進行疾病治療,可以採取醫生用葯、葯膳食療、針灸、推拿、體育鍛煉、練習氣功、調整選擇最適合自己疾病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同時,要學習和掌握科學保健常識,有的放矢地進行保健養生,加強自身修養,從而達到身心健康。
四季如何養生

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過程中如何養生就已有記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與雞俱興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這就提示給人們,身體要健康,益壽延年,需要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為春三月,春天三個月是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冷,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棄故從新。

人們應早些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適當鍛煉,以發布「生」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並要讓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生活中應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惱怒,內存生而勿殺、予以勿奪、賞而勿罰的意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調暢。如果違犯了這一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夏季易患寒性疾病,從而導致人體難以適應夏季藩秀的「長」氣。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季節,還應為下一季節打下良好基礎。換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季節里不能很好地養生,就會引起下一個季節的不健康狀態,有不少疾病就容易產生。如春季能注意「生發之氣」,本季節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調養「生發之氣」,不僅近在當時,並且能遺患於後。《內經》指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不變。」肝屬木而主風,屬於自然界的東方,旺於春季。所以春季養生不好,不注意調養,易傷肝,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都容易發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陽春三月,氣候漸暖,這是春的主要象徵。然而春季又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尤其是初春,氣候變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襲,氣溫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講「春捂秋凍」,所謂「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過早地脫下棉衣,應晚脫一點,而且要一件件地減。這從春天的天氣、氣候特點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來說,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多,忽冷忽熱,風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於春,惱怒等情志易刺激傷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惡化。另外,由於由冬入春,人們的抗病能力、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會感染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少年兒童應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療不當,防護不周,常會導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都易傳染。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天肝氣旺、脾氣衰,應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屬肝,甘味屬脾,故需注意調養。

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幾方面的調理外,還要針對春天的特點,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適度,增進營養,以增強體質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國醫學認為,夏天對人來說屬心火旺,肺氣衰的季節,應晚睡早起。苦味屬心,辛味屬肺,所以夏天應吃些辣味食物。雖然天氣炎熱,但不要貪涼,睡覺時腹部應蓋上被子,以免受涼腹瀉。雨季應避免濕氣的侵襲,及時更換衣服。平時應經常按摩足底湧泉穴,不要光腳,以免濕氣從腳底部侵入。

秋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秋到立冬為秋三月,天地陽氣日衰,陰寒日生,景物蕭條,養生亦應隨之。

秋天應早睡早起,這對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氣溫降低時應及時添加衣服,以免著涼。中醫認為,當秋季陽氣內斂,陰氣轉盛中,人應與秋氣相和平,保持體內陰精,不讓意志過分外馳,防止房勞傷腎。秋季萬物凋謝,老人憂思過多,產生垂暮之感,表現為情緒不穩、煩躁不安、難以入眠等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凡怒悲生恐懼,皆損元氣。」《醫學類編》說:「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故應保持情緒穩定,心如秋月,少憂勿思使志安寧。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精神系統受到刺激,會導致機體正常平衡紊亂,易患疾病。心情開朗,使精神處於常樂之境,才能有助於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遲。冬天為腎氣旺、心氣衰的季節。鹹味屬腎,應少吃。應盡量避免吃灸烤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出門時易著涼。

實踐說明,祖國醫學中寶貴的四季養生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對人們的健康長壽必定大有益處。

與夏季保健養生論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