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百科有嗎?想知道怎麼養生
有,具體自己去看看,通常的養生小技巧如下,可以參考一下:
1.叩齒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時,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有助於牙齒堅固。
中醫上講腎主骨,牙齒也是骨頭的一部分。因此叩齒不僅有利於牙齒堅固,也能起到強腎的作用。在做叩齒的時候,最好同時做咽津法,既健脾又調胃。
2.閉口調息法:經常閉口調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勻、和緩。
呼吸做到平穩,是掌握閉口調息法的要領。這樣可以使得氧氣分布全身,久而久之讓氣血暢通,利於五臟六腑的協調工作。該方法建議早上做,因為此時陽氣處於上升階段,可以事半功倍。
3.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頭抵住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等唾液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於消化。
4.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可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面部經絡豐富,堅持做搓面法,還有利於延緩皮膚衰老。另外,用搓熱的手心蒙雙眼,這種類似熨燙的方法對於明目有一定好處。
5.梳發: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有助於疏通氣血,清醒頭腦。
梳發時應用手指肚接觸頭皮,用力適度。長期梳發,易於毛發黝黑、烏亮。
6.運目法:將眼球自左至右轉動10餘次,再自右至左轉動10餘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肝開竅於目,因此運目法對於肝臟健康有益,此外還有利於降低白內障的發病幾率。
7.凝耳法: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可使頭腦清凈,驅除雜念。
腎開竅於耳,做凝耳法的時候,配合牽拉捏耳朵,對於強腎效果更佳。
8.提氣法:在吸氣時,稍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再緩緩呼氣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於氣的運行。
提氣法在於讓體內的氣往上走,一定程度上抵消地心引力的作用。吸氣的時候搭配腳跟抬起離地的動作,效果更好。
9.摩腹法:每次飯後,用掌心在以肚臍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幫助消化,消除腹脹。
摩腹法在力度上一定要輕柔,力道太大揉痛肚子,可能事與願違。
10.足心按摩法: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有強腰固腎的作用。
2、有關養生保健具體有哪些方面啊?
在保健養生方面,不論是以食療為主的,還是以運動為主的,都是忽悠的多,做到根本性的少。
養生保健,最關鍵的是給你灌輸一種理念,使你認識到養生保健是一種個人習慣,而不是把自己交給什麼機構就完事了。只有養成了好的習慣,才內能主動地管住嘴,邁動腿,以健康容為主旨,抵制住口味的誘惑,改掉懶惰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養生保健的好的生活方式。
3、中年人如何保健保養
(一)靜思少慮,修身養性
中年知識分子的生活不能沒有目標和追求,這對中年知識分子充分享受生活中的真正樂趣,從工作及事業中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柱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理想和信念可以有效的防止心理和生理功能過早的出現衰老,有利於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緒。但是,中年人所具有的生理特徵及來自於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沉重負擔,又極易使中年人的思想情緒陷入抑鬱、焦慮和緊張的狀態,以致耗傷精氣,損及心神,引發各種心身病症。所以,人到中年應注意「壯不競時」,適當地「靜神息想」,不要過於計較名利得失,避免為生活瑣事過分損傷心神;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精神調攝,合理地用腦,以始終保持精神情緒的樂觀暢達。為了避免和減輕有害情緒的侵擾,可有意識地採取一些防禦措施,如思慮焦躁、情緒不佳時,可對自己的親朋好友傾吐苦悶,或適當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使焦慮情緒得以宣洩出去,緩解心理上的壓力。
中年知識分子應保留或發展自己的一些業余愛好,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藉以防止不良情緒的產生或加重。工作、研究之餘,可以聽音樂、看電視,與子女嬉笑談天,共享天倫之樂;可以種花養魚,作畫習字,增添生活樂趣,擺脫思緒的困擾;逐漸養成百事不思,寧心靜坐片刻的能力和習慣,必要時讓自己跳出緊張的精神氛圍,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生活在愉悅舒緩、充滿活力的良好環境中。此外,還應適當注意自己的儀表儀容,讓自己的裝束趨向年輕化,這有利於振奮精神,保持豁達的心胸和旺盛的鬥志。
(二)量力而為,切勿過勞
中年人年富力強,大多挑起行政或科研的重擔,生活中還要贍養老人、撫育子女和負責安排家庭生活,一般均處於長期的「超負荷運轉」狀態。不少中年人為了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額定工作,不辭辛勞,廢寢忘食,缺乏應有的休整和調養,過度勞累,以致積勞成疾,心身俱廢。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中年人應該在保證充分攝取營養的前提下,善於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量力而為,停止超負荷運轉,促進心身健康並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地安排工作,是一種最積極的休息方式。對於各種繁重的工作事務,宜分清輕重緩急,主次先後,有節奏有步驟地分期分批逐一完成。這樣可在某個階段性的工作完成之後,有一定的時間,採取適當的方法,讓心身得到一個短暫的休整,防止疲勞日積月累,損及心身健康。將日常工作分階段地進行,還可從階段性的成果中獲得樂趣,有利於精神和體力的迅速恢復。
工作之餘的休息,方式多種多樣,一般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工作日程靈活選擇。忙裡偷閑,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的運動,就是一種省時有效、積極主動的休息,比如做課間操、椅子操、上下樓梯等活動。中年知識分子無論是搞教學工作,長久站立,還是搞研究工作,久坐少動,在用腦耗神的同時,也容易因某種姿勢持續過久,導致局部的肌肉疲勞緊張。這時候,單單是靜坐休養,往往不易在較短時間內消除精神及肌肉的緊張,而適當地運動則可通過改變大腦與軀體、肢體與肢體之間原來的興奮與抑制關系,獲得良好的消除局部緊張疲勞的效果。另外,可利用等車、坐車時間,做一些叩齒、咽津、提肛等養生功法;還可在每天的工作結束後,進行一些有益的體育鍛煉和文娛活動,如打太極拳、做健身操,以及對奕、習字、繪畫等。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是中年人防止過於疲勞、恢復精力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中年人不可因工作或研究經常開夜車,更不能經常性地通宵達旦地工作或夜生活。
(三)預防疾病,防止早衰
人到中年,生理功能逐日衰退。長期而繁重的工作和生活負擔,使中年人的體力消耗達到了相當大的程度,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步下降,各種疾病侵入機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中年人應該加強防禦疾病、防止早衰的意識,掌握一定的防病治病方法,採取相應的措施,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疾病和衰老雖然不同,但兩者關系十分密切,即疾病催人衰老,衰老容易得病。衰老,在理論上可分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但在實際生活中,單純的生理性衰老是幾乎不存在的,伴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理功能逐漸減退的同時,或多或少總會患有這樣或那樣的慢性疾病。正是由於衰老和慢性疾病的相互循環作用,才使大多數人的壽命不像中醫學和現代醫學推測的那樣活到120歲以上,「度百歲乃去」。在衰老過程中,早衰顯著受疾病影響,機體功能過早地表現出衰老的徵象,壽命一般在60歲以下。這在知識分子中,也不乏少見。據國家體委的一項調查表明,我國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只有58歲,比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68歲整整少10年。說明預防疾病、防止早衰對於中年知識分子的心身健康和延年益壽是非常重要的。
中醫學一貫的思想是「治未病」,認為「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這種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認識,對今天的醫學有很大的影響。中年人應充分認識人類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的體力耐受,輕視日常生活調理和定期的健康檢查。盡管有時已覺得力不從心,仍舊像年輕時一樣,憑借著激情和沖動去應付日常的工作。中年人的工作負荷常常擠掉了他們鍛煉身體和調劑生活的時間,這是造成中年人健康狀況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注意妥善安排工作與生活,重視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是中年人防禦疾病的首要措施。有關日常生活保健涉及面較廣,比如飲食調理、睡眠保健、體育鍛煉、起居作息、衛生保健等等。
為了有效地防治疾病,中年人應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給予足夠的重視。許多慢性病都會在身體的一定部位、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出來,所以,中年人經常留心自己在體重、面色、大小便、睡眠,以及飲食、精力方面的變化,若有不正常的表現,應認真對待。因為疾病開始時大多有相應的症狀,中年人應把它們作為警報信號,早去醫院檢查,以免延誤診斷和治療。從這一點上看,中年人還應學習掌握一些有關的醫學知識,以科學的態度關心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表現,積極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4、道教養生修煉的方法是什麼?
據元代李道純的統計,當時流傳的養生修煉方法有三千餘種,而道書上記載的大約只有二百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十大類。
1、導引按摩類
這一類功法是以健身強體為目的的動功,包括導引術、按摩術、點穴術、叩齒法、鼓漱咽津法、鳴天鼓、干梳頭、乾洗臉、揉耳運目、仙鶴點水、擦腳心、兜外腎、自發動、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動搖肢體為門徑,與服氣、存思配合,組成系列功法。
馬王堆導引術(資料圖圖源網路)
2、吐納行氣類
這類功法是以調煉呼吸為門徑,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延年益壽效果,並能發放內氣利他濟人。這類方法包括采氣、食氣、閉氣、煉氣、布氣(發氣)、胎息、調息、六字訣等。大體可歸為服食外氣、吞咽元氣、存思服氣、調動內氣等四種。
3、意念修煉類
我國道教氣功,除「內丹」堪為不二法門,「行氣」久稱一樹奇葩,其他如守一術、虛靜術、存神、內觀、定觀、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竅、存思術等等,方法尚多;而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不外以意念修煉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為「意念修煉」,並從而與「內丹周天」、「吐納行氣」鼎足而三。
教氣功:十二段錦(資料圖圖源網路)
道教三大類功法足以概括我國氣功中的一切靜功,其中「行氣」以呼吸修煉為主,「意念修煉法」以意念修煉為主;然而兩者卻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涇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行氣」功法常須藉助意念活動進行配合,而「意念修煉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參與,只不過是各有專攻,側重不同罷了。而「內丹」之術則綜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從而成為我國氣功中的千古絕招。
4、內丹周天類
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葯物」,而在體內煉「丹」的系統修煉方法。在道教修煉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湛,方法最為周密成熟,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的流派分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東派、三豐派、青城派;修煉的方法有十多種,但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煉的順序來說,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有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的漸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即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
內經圖(資料圖圖源網路)
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徹命功。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百日築基,煉精化氣,亦稱為小周天;第二階段為十月養胎,煉氣化神,亦稱為大周天;第三階段為三年哺乳,練神還虛;第四階段為九年面壁,練虛合道。
先修命後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鍾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修二派。清修派主張陰陽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修派認為陰陽分具於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葯於「同類彼法」。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的修煉方法,一般都從意守膻中「煉體」入手。
5、辟穀斷食類
辟穀亦稱「卻谷」、「休糧」、「絕粒」、「斷谷」等,即在一段時間內,乃至長期不食蔬谷和煙火食。我國辟穀起源很早,並不是有了道教以後才有辟穀的。道教興起後,接過辟穀之法,不僅把辟穀實踐推向縱深,而且還予理論上賦予一種神秘色彩。辟穀大略可分為辟穀後服氣、辟穀後飲水、辟穀後服食葯物三種,其中辟穀服葯法有百種之多。這三種辟穀法,一般都與服氣等類靜功配合。
6、滋補服食類
這類養生修煉方法又稱為「服餌」、「服食」。所服之物大體可分為草本金石類葯物。道教宣揚服食用金石等煉成的丹葯可長生成仙,已被實踐證明屬謬誤之談。但所服草木之類葯物,多有滋補作用,服食得當,當非無益。比如適量的服食大棗、靈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參、乾地黃等對人均有滋補作用。
道士煉丹(資料圖圖源網路)
7、房中養生類
此法因議論不一,在此不再論述,望見諒。
8、起居攝生類
道家養生修煉之術,除內丹、行氣、存思、服餌、房中、導引等法之外,還包括心身兩方面的養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飲食、語言、情緒等方面的雜修之法,這就是起居攝生類修煉法,可謂博大精深,網羅無遺。它包括四時調養法、情緒調攝法、飲食調養法、起居調養法等。
9、香湯沐浴類
在多種多樣、異彩紛呈的道教修煉方法中,還有一類不被外界注意,但在養生修煉中確有一定特殊作用的養生修煉法,這就是香湯沐浴。所謂「香湯」,就是調進各種芬芳葯料的溫熱洗澡水。香湯沐浴的作用不僅在於洗凈身體,滌盡垢膩,並且還在於藉助洗滌身垢的啟發影響,反過來對潔凈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氣自然清朗,有利於養生修煉。道教作道法之前,皆當香湯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香湯沐浴(資料圖圖源網路)
沐浴的香湯常用五種香湯。所謂「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葉、零陵、青木香五種香葯或香料的總稱。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揮發油,味芳香,據道教密傳,有避邪和去三屍的作用。桃皮是桃樹去掉栓皮後的樹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氣味芳香,具有較強的健腦醒腦作用,且可以殺諸瘡蟲,止息痧氣。柏葉,則具有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飢的作用。零陵香,對心腹惡氣、齒痛、鼻塞皆有較好的療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還能清醒毛孔,促進皮下毛細管的血液循環,使沐浴者遍體舒適。香湯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湯等加制而成。調湯之人,功德無量。
10、指印符咒類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樣,也有手印、咒語。道教的手印「訣」、「手訣」,手指做成訣的姿勢叫「掐訣」。訣的種類有數十種,其作用與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則相異。道教的咒語,稱為「祝」或「咒」。
道家手訣(資料圖圖源網路)
大約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韻文,第二種是無韻的短語,第三種取自佛教咒語。道教在修煉時,多用咒語,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氣一類,在開始做功及做功結束時,都要掐訣念咒。內丹修煉中亦往往用咒語。念咒時不但要掐訣,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訣同時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應。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煉時,還常書符。符的種類很多,各有其用場,雖召神制鬼自屬無稽,但符?的實際運用,都與氣功修煉密切相關。
5、怎樣養生保健?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7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9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10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 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 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14 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15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靜坐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 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 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 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21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22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 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25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盪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慾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27 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8 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慾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
29 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
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31 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絡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是經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絡在體內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葯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絡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但一旦發現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常是吃什麼葯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6、吞唾養生針對的臟是?
唾液與長壽有密切關系。許多中醫書上都提到,唾液充盈又常含而咽之,能潤五臟,悅肌膚,使人長壽不老。古人十分重視唾液養生。自古以來,養生專家即視口水津液為健康的重要源泉,因此將口水神化異化,賦予它以「金津玉液」、「瓊漿玉泉」等甘霖美名。
唾液,俗稱口水,在中醫眼中,它可寶貴得不得了。中醫向來十分重視津液的保養,自古就有「津液乃人之精氣所化」的記載,認為經常吞咽唾液可以濡潤孔竅,和脾健胃,滋養五臟,滑利關節,補益腦髓,達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因此,在中醫養生保健十法中就有咽津一法。
7、咽津養生保健方法具有什麼作用
咽津亦稱"赤龍攪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種強身健體方法。
古代養生家認為,咽津可以灌溉五臟六腑,滋潤肢體肌膚;流通血脈神氣,增強消化功能,延緩機體衰老。
其具體做法是:上身自然挺直,安然坐於凳上,兩腿分開如肩寬,兩手輕放於大版腿上,嘴唇微合,全身放鬆,摒除雜念。自然呼吸,輕閉雙目,思想集中在口腔處。
先用舌攪動口齒,一般是圍繞上下牙齒運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依次輕輕攪動各36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後用舌尖頂住上齶部1~2分鍾,促使腮腺、舌下腺分泌唾液,待口中唾液滿時,鼓腮含漱36次。
漱津後,將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咽時意識由口腔轉移到"丹田"。初練此功時津液不多,久練自增。
此功清晨、午休、睡時都可做,多做效權果更佳。
8、服氣養生是什麼?
道源聖城就有,服氣是中國古老的養生方法之一,是道家著名的輕身長生之術,服氣者到大自然中,復通過特殊的內功心法,服食天地之精華,吸取空氣當中的營養成分,避開尋常飲食進行康復治療,以求健康養生,是古人高層次的內功閉制關修行方法之一。
適宜人群:肥胖、高血壓、早期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高血脂、脂肪肝、腸炎、 結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失眠、便秘、面部色斑、子宮肌瘤、乳腺增生、乳腺炎、閉經、痛經、月經不調、陰道炎、崩漏等婦科疾病患者。36、
9、為什麼中醫養生說唾沫一口,價值千金?
諺語:唾沫一口,價值千金。
中醫養生:唾沫一口,價值千金
解釋:古人的養生方法中有“咽津”一法,諸養生學家稱其有“令人軀體光澤,津潤力壯,有顏色”的作用,並有詩贊曰:“津液頻生在舌端,尋常嗽咽入丹田。於中暢美無凝滯,百日功靈可駐顏。”可見古時的養生學家對“咽津”多麼推崇。
咽津的具體做法除不要隨意吐出口腔中的唾液外,每日清晨洗漱後,用舌尖微頂上齶,即覺有津液湧出,待充滿口腔後用舌攪拌數次緩緩咽下,稱其為下注丹田。
中醫養生學理論認為,口腔內的液體分為涎、唾兩種,清者為涎,稠者為唾,涎為脾液,唾為腎液。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而多唾或久唾,則易耗傷腎中精氣。所以,養生學家以舌抵上齶,待唾液充滿口腔後,緩緩咽下以養腎精,並稱此法為“飲玉漿”。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道家謂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現代醫學認為唾液的作用有:
①濕潤口腔;
②浸滲、混合及軟化食物,使食物容易吞咽;
③殺滅有害微生物;
④中和口腔內的酸性物質;
⑤保持口腔衛生;
⑥幫助消化。
由於唾液內富含脯氨酸的鈣結合唾液蛋白,可在牙齒上形成保護膜,對保護牙齒有益。唾液中還含有許多生物活性物質,如生長因子、血管活性絲氨酸蛋白酶及一些調節肽,所以有人認為唾液中含有的這些生物活性物質與增強機體素質和延緩衰老有關。
盡管中國傳統養生學對“咽津”養生法的理論解釋似乎不夠科學,但清晨起床後經常做做“咽津”養生法,則有益於促進機體的健康。
10、五、 為什麼說養陽是養生的關鍵之一?養陽有哪些方法?穴位舉例(最少3個,部位,方法)。
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高世栻註解:「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是謂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這種理論,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醫上講,人體上為陽,下為陰,後為陽,前為陰,所有的事物都符合陰向陽走的規律,而且所有陰面的問題都會通過陽會反應出來。比如人發燒或疲勞時,刮一下背部就會使症狀減輕,還有,當人上了火後通常會通過面部來走火,這些無一不說明,陰往陽走的規律。所以養生先養陽,像穴位可以點按直溝、足三里、曲池等 三.先春養陽法: 准備 席地盤坐,或盤坐於床,全身放鬆,頭正頸直,含胸拔背,雙眼微合,口唇輕閉。兩手或輕握,或手心向上相疊,置於小腹前,或兩手在腹前做抱球狀,也可分別輕按兩膝上。採用腹式呼吸,鼻吸口呼,均勻細長。吸氣時腹部肌肉放鬆,自然鼓起;呼氣時收腹,縮睾,提肛。 具體做法 坐定,放鬆畢,呼吸調順後,意守肝部,舌舐上齶,上下齒輕輕相叩。叩齒過程中,口中生津,用力吞下,意念將此津液深咽至腹部丹田。咽津後復叩齒,津滿復咽下,如此連做7遍。共咽津7口。 7次咽津畢,慢慢站起,取自然站立姿勢,兩腿分開,與肩同寬,兩膝微彎曲,松肩垂肘,兩手掌輕靠兩大腿外側,十指放鬆。站定,兩手徐徐上提,向對側腋下移動,抱往兩肋,帶動上身慢慢搖動,連搖3次。 3次搖肋後,兩手鬆開,慢慢下移,輕靠兩腿外側,稍作停頓靜養,待情緒平走,心境安定,再恢復盤坐姿勢,依上法叩齒,吞咽津液,連做7遍,吞津7口。 注意事項: 1、本功法強調閉目冥心,深咽津液,意守肝部,同時主張抱肋搖動,是動與靜的有機結合,是較為實用的動靜氣功功法,整個春天均可採用本功法鍛煉。 2、意守肝部,是本功法的最關鍵之處。叩齒咽津時要意守肝部。抱肋搖動時也要意守肝部。注意力要集中,不回憶往事。勿牽掛眼前事務,把一切念頭都暫時放開,全部意念都集中至胸肋肝部。 3、咽津時,要做到汩然有聲,用意念送至腹部丹田。咽津的同時結合叩齒,不但能使口中津液增多,還能健齒益腎。古人將咽津與叩齒結合的養生方法稱作煉精,認為是健身長生的重要手段。 4、本功法源自陳士鋒的《石室秘錄》。堅持本功法鍛煉,不僅有順時防病的作用,還有治病的效用。對春令風邪偏勝,侵襲人體導致的發熱惡寒、頭身重困、關節疼痛、四肢酸楚、頭項強痛、頭面浮腫、皮膚瘙癢病症,以及頭目眩暈,肢體麻木等肝的病變,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四.「冬病夏治」是中醫學防治疾病的一個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的有利時機,通過適當地內服或外用一些方葯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根據中醫理論每伏第一天是開穴的日子,此時敷貼療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來進行三伏貼治療,胃寒貼中脘,呼吸系統貼大椎、肺腧、風門,腎陽不足貼腎腧、命門,氣血不足貼膈腧。敷貼對象為6個月以上兒童及成人,敷貼期間禁食生冷、油膩、辛辣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