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心理健康與養生的關系

心理健康與養生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0-11-15 03:06:51

1、【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系】

心理的健康狀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生理的健康狀況。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促進生理的健康,不良的心理狀態則會破壞生理狀態的平衡,甚至引發各種疾病。所以,要保證身體的全面健康,就一定要很好地利用二者之間的這種關系。

1.不良心理會破壞生理健康

現代醫學證明,疾病的產生、發展、變化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情緒狀態和心理狀態決定的。當心理處於不健康狀態時,或者情緒不好時,人體內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以及骨骼、肌肉和各器官等都會發生生理變化,而且往往是異常的、不利的變化,這些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而且,在患病之後,如果情緒持續惡化,不良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還會加速疾病的發展,導致疾病的惡化。

有的時候不良情緒甚至能導致人的死亡,例如有些人往往會因為家庭不和,或人際關系危機,或與戀人分手等生活中的小挫折而煩惱、憂郁,終日茶不思、飯不想,導致體力不支、精神頹廢,身體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不僅影響身體各系統功能的正常狀態,而且很容易導致疾病,甚至因此而造成身體器官的衰竭,導致死亡。而且,人身體上的一些不適可能並不是因為疾病引起的,而是因為情緒的作用才產生的。比如人在生氣的時候或極度憂傷的時候會感到胃疼或頭暈,這些都是因為情緒變化對人體產生的不良刺激而造成的短暫不適,一般可以隨著情緒的恢復而恢復,但是如果長時間處在這些不良情緒下,就會造成真正的疾病,危害健康。

2.心理健康可以促進生理健康

如果人的心理和情緒都能保持良好的狀態,積極樂觀地生活和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心態平衡,心胸開闊,就會有利於體內有益激素的分泌,能夠促進健康。即使是在身體發生疾病時,如果仍然能夠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保持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就能夠增強身體對於疾病的抵抗能力,促進疾病狀態的轉歸,使身體向好的狀態發展。

醫學上已經證明: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心態是人體抵抗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現代醫學對很多疾病都已經引入了心理治療的方法,尤其是對一些不易治療的頑症,更加重視心理治療的作用。甚至很多癌症病人,在樂觀、堅強、自信等積極情緒的支持和促進下,都在抗擊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延長了生命甚至恢復了健康。

2、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關系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

人類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當今世界,人們處在一個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知識不斷更新,和競爭不斷加強的緊張社會生活情境之中,自然環境也遭到嚴重污染。然而,這些又常常被人們忽視。所以,我們定下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這個課題。

一查資料

我們查了《健康心理學》、《快樂人生》和《情緒和生活脫序》等書。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對心理健康有了大致的了解。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心理健康標准:

⑴人格完整:自我感覺良好;情緒穩定,且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愛、自信且有自知之明。

⑵一個人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能受到別人的信任。

⑶心理健康的人,對未來有明確的目標,並能切合實際,不斷的進取,有理想和事業上的追求。

二專家查詢

我們去了市第二醫院。這樣,我們對健康心理與生理的健康有了個更清楚的認識,在醫學上,很多生理疾病,從感冒到癌症都被懷疑和心理壓力有關。如果心理壓力不嚴重,只可能引起當時人失眠、多夢。當在較嚴重的壓力狀態下,可能出現認知活動失調,如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判斷失誤和思維紊亂等,可能出現情緒失調,如出現焦慮、憂郁、憤怒、恐懼等比較強烈的瘋狂情緒和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在眾多病患中,有心理因素直接導致生理上疾病的10%左右,而間接導致的卻在一半以上。在疾病恢復的過程中,除了用葯物治療,心理因素佔了35%。

三調查結果

我們做了一些調查問卷,統計結果表明有90%的人認為心理健康重要,但只有5%左右的人閱讀過有關心理方面的書,換句話說,只有5%的人對心理健康有所了解。這個數字實在是太驚人了。當我們上街做調查的時候,我們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當被調查的人看完我們的調查內容時,對我們搖搖頭說:「這填了也沒用,我們不相信。」之類的話表示拒絕。當然,這只是少數人的想法,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他們這么說必然是經歷過什麼了。如果我們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能更上一個台階的話,也許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大家的心理健康意識會增強。

回首頁

3、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系

首先
想到健康,就會想到它的反面--疾病!
每個人都不想自己患病吧?
生理,是指一個人的身體系統,器官,神經等部位是否正常,比如殘疾,發燒頭痛,神經挫傷,前列腺等等。都是生理上健康與否的標志。
心理是指一個人的精神上所能得到的某種滿足或支配。比如開心,煩惱,憂郁,哭泣等等都是反映出一個人心情或情緒上的表現。
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心情,情緒,甚至是否有變態心理。可能導致犯罪甚至自殘,
它將直接影響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秩序。
總之,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要條件,生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充分條件。希望你是個健康、全面發展的青年人!

4、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情緒不好的話,內分泌系統會分泌一些毒素,使人體更容易生病二者互為條件,但不絕對.一般來說健康與不健康缺乏一種明確的標准,是個很模糊的概念.人都在健康與不健康兩個極端之間。

每每提起健康,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生理健康。誠然,我們不能否定生理健康的重要性,我們也無法避免會看到那些因為疾病而遠離我們的親人朋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生理健康的喪失難道與心理健康的失調沒有一點關系嗎?

你一定會反駁道:我覺得我的心理很健康,但為什麼還經常得病呢?

就讓我們隨便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吧。有些人,承受著重大的生活壓力,卻不知如何排解,終於引發了高血壓等現代疾病;有些人在面臨一些重要場合的時候,會出現很緊張的心理表現,從而引發了一系列不適的生理現象;還有些人膽小竟然被嚇死,心眼小被活活氣死。雖然最後這類現象不是很常見,但他們也是有發生的可能,而這從側面也或多或少的向我們了展示了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你一定又會問:平常的小感冒是因為心理健康而得的嗎?

乍看上去平常的小感冒和心理健康一點關系都沒有,但在這里,請先讓我澄清一下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往我們都會認為我沒有很嚴重的精神病就是心理健康,其實不然。心理健康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的小事情上出現心理不健康的現象。就向前面所提出的問題,感冒與心理健康有什麼關系,我們可以想一想,有時感冒是因為凍到的緣故,為什麼會被凍到呢,是因為我們過於自信,脫離了現實環境,憑著主觀意識來增減衣服,從而引發了感冒,或者是因為我們平時缺乏鍛煉,認為自己抵抗力還可以,加上懶惰的心理,共同促使了疾病。你能說過度自信和懶惰心理是健康的嗎?

最近有一項調查表明,堅持午睡這個好習慣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臟病的發病率,言外之意就是說沒有午睡這個習慣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臟病。在現代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奔波在外,大部分的上班族都不能保證高質量的午睡,勞碌緊張的生活剝奪了本該屬於每個人的應有權利,掙錢糊口的心理一直都在以損害身體健康為代價,這是我們一開始真正想要的生活嗎?多少人應該停下手中的活來好好反思一下了。而高血壓這個致命殺手也都是因為我們大吃大喝,不注意鍛煉而引發的。可是,為了面子,每天的飯局都無法解脫,每次的祝酒又不好推脫,身在酒場早已身不由己,而我們的生命也正是在這一點一滴的身不由己中慢慢虛脫了。人是社會化的動物,這話一點沒錯。或許,在我們的心裡,去實現社會化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我們的身體健康卻蜷縮在不起眼的角落裡,只有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才會被想起吧。

過多的例子我就不再舉了,相信大家已經明白我的意思。我們每天忙裡忙外,不只是有一張嘴需要照顧,還因為我們有一顆心要照顧,這顆心每天都會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有時還會逼著我們去為它的這些想法付出沒有意義的行動,它也會逼著我們去出人頭地,去實現一般意義上的成功,所以我們常常為心所累,健康的身體也在不知不覺間慢慢損耗著。年輕時的抱負都壓在了這顆脆弱的心上,壓得我們喘不過來氣來,奮鬥了多年,得到了一些,必然會失去另一些。只是我們好像總是很忙,沒有時間去計算一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是盈利了還是虧本了。我們已經漸漸沒有力氣去想潛伏在心中的那個「本我」,去想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許正是因為沒有這樣想過才造成了我們多年的碌碌無為。

請不要再為心所累,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當遇到困難時,感到壓力時,心煩意亂時,先停下手中的工作,暫時逃離令我們窒息的工作,去戶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鍛煉鍛煉身體,感受生活的美好。只有心態擺正了,我們的身體才會更健康!

5、身心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 現在,我們對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含義有了一些認識。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系呢? 一言以蔽之,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載體,心理健康又是身體健康的條件和保證。人是由大腦皮層統一指揮、各生理系統協調活動的有機體,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有益於身體健康;消極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使人容易患生理疾病。同樣,生理機能的異常狀態也會導致心理的變化。我們討論的是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所以我們暫且來看一看它們之間的關系。 研究表明,很多生理疾病是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 冠心病和A型行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美國醫學家弗里德曼和羅森曼把人的行為類型分為A型和B型。A型的人急躁,沒耐性,爭強好勝,易激動,行動快,做事效率高,整天忙忙碌碌,經常感到時間不夠用。B型的人則剛好相反,悠閑自得,不好爭強。結果表明,在排除了食物、年齡、吸煙等干擾因素的情況下,A型組的冠心病發病率明顯高於B型組,而且容易復發,死亡率也大大高於B型組。 原發性高血壓則主要與情緒狀態和人格特點有密切關系。長時間的焦慮、緊張、恐懼、憤怒、敵意和抑鬱都能導致血壓升高,其中與高血壓症關系最密切的是焦慮、憤怒和敵意等情緒狀態。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學者認為,高血壓病人大多有容易焦慮、易於激動、行為帶有沖動性、求全責備、刻板主觀等性格特點。現在西方學者也有人認為,原發性高血壓症的病人具有與冠心病病人類似的性格特點,如有雄心、好高騖遠、好活動、樂於競爭、為取得工作成績而常常感到壓力等。 導致消化性潰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刺激性食物、飲食無規律、遺傳因素等,但不良情緒起了重要作用。有人發現,該種病人一般表現為不好交往,行為上總是因循守舊,被動,順從,依賴性強,缺乏創造性,情緒不穩定,而且過分關注自己。 偏頭痛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慢性頭痛病,這種病人的人格特徵一般表現為敏感多疑,固執己見,謹小慎微,很容易煩惱,習慣於把憤怒、敵意或怨恨壓抑在心裡。 臨床醫學實踐發現,近五十年來人類十大死因的前三位不知不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都是心因性疾病,即腦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其比例分別占死亡人數的22.56%、21.13%、21.11%,主要原因是:心理壓力大,不良情緒體驗多,長期處於應激狀態中,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影響生理功能而產生障礙。 這三大疾病中,癌症的發病率仍在不斷上升,已成為人類生命的大敵。在探索癌症病因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經常產生較強烈的不良情緒,如焦慮、憤怒、憂愁、悲傷等,並過度地壓抑這些不良情緒,使其不能得到合理疏泄的人,容易患癌症。有人發現,癌症有自愈現象。癌症之所以會自愈,是因為病人體內的免疫功能大大增強所致。免疫力的增強可以阻止癌細胞的生長,並逐漸由正常細胞取代癌細胞,或者造成癌細胞無法適應的狀態,使癌細胞轉化為正常細胞。免疫力的增強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抑鬱消沉的人,通過復雜的神經—體液調節機制會使免疫力顯著下降,從而促使癌症日趨惡化;而樂觀的人則會通過相同的途徑使免疫力提高,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使癌症自愈。這可能就是一部分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後,精神全面崩潰,不日撒手人寰,而另一部分人遭遇同樣疾病,卻可以笑對病魔,不僅堅強地活下去,而且還能繼續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主要原因! 古人雲:喜傷心,悲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也就是說,喜、怒、哀、樂、思、憂、恐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情感體驗,但如果太過於強烈,都會傷及身體。 美國新奧爾良的奧施納診所曾做過統計,發現500個連續求診入院的腸胃病人中,因情緒不好而致病者佔74%。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門診部統計,求診病人中因情緒緊張而致病的佔76%。 美國哈佛大學一些學者用了40年時間,對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蹤調查,發現在21~46歲之間過著舒暢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歲時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時期內,得不到舒暢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歲以前死去。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為了研究心理狀態對健康的影響,設計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把一枝枝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汽水」。結果發現,當一個人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溶於水後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時水中有白色沉澱;生氣時有紫色沉澱。他把人在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幾分鍾後大白鼠就死了。由此他分析:生氣十分鍾會耗費人體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亞於參加一次300米賽跑。生氣的生理反映十分強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緒時都復雜,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動不動生氣的人很難健康。所以他告誡:人盡量不要生氣,母親切勿在生氣時或剛生完氣時給孩子餵奶,因為這時母體分泌的乳液是有毒的。 現在,讓我們來想一想,在所有職業中,哪些職業的從業人員最容易生氣? 教師肯定是其中之一。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對他人高度負責的角色,都要經受相當多的內心沖突和不安。教師除了腦力勞動強度較高之外,還要對社會、對家長、對年輕一代的成長高度負責,每天都要接觸帶有情緒色彩的活動,體驗情緒上的緊張與痛苦,由於種種原因,廣大教師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常常累得心力交瘁;又由於恨鐵不成鋼,往往氣得七竅生煙而又無可奈何,這也許就是他們心情不愉快,以致早衰的重要原因! 做教師的一定要明白,我們要為黨和人民努力工作,這是師德的基本要求。但是,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旦我們失去了這個本錢,任何人都回天無力,就連自己的親人也也無能為力。所以必須珍惜自己,保重自己,使自己過得幸福快樂,才能健康長壽。 人要想健康長壽,光靠有錢,能吃好穿好住好,生活舒適是不夠的,光靠補充營養、服用葯物或體育鍛煉也是不夠的,能對健康長壽發生影響許多重要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 俄羅斯的茲馬諾夫斯基經過長期研究,給我們列出了一個健康公式: 分子部分是健康長壽的三要素,其中情緒穩定位居其首;分母部分是健康三殺手,其中懶惰首當其沖。 要讓自己健康、快樂、幸福、長壽,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及時調節心態,保持情緒穩定,愉快地面對學生,自覺維護心理健康。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49815.htm 什麼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類生存極為重要的內容,它對於人類的發展,社會的變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一個人怎樣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應當重視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體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治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http://www.bjkp.gov.cn/jkzn/xlzx/gdnr/k10718-01.htm

6、心理健康與身體有哪些關系?

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前提。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會導致各種疾病。

壓抑情緒容易生癌許多的癌症患者在患癌之前有過重大的精神打擊,可以說明「壓抑的情緒容易生癌」。幾乎所有病的病因都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因素,比如,長期情緒壓抑,家庭不和等等。

子宮切除後,雖然陰道上端成為盲端,陰道內原有的四個穹窿消失,使陰道較術前狹小、縮短,但是性交的主要部位沒有變化。

7、試述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健康不只是身體的健康,心理健康同樣很重要。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那麼,什麼是心理健康?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現在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8、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關系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 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的是:它包涵了三個基本要素:⑴軀體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 標准,全面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無法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系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郁寡歡,最後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為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范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為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葯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沖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我們每一個人本應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於我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並不在人的最佳狀態,只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里,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保持我們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9、心理健康與長壽有何關系?

曹操在他的名詩《龜雖壽》中曾這樣寫道,「神色品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詩說的是有志進取的人,雖然知道年壽有限,然而卻雄心勃勃,壯志不衰,並且不相信成敗壽夭全由天定。表現了積極進取、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的樂觀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可貴的,俗話說:「發怒郁悶催人老,經常笑笑變年少。」說明要想延年益壽,應該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保持愉快舒暢的情緒。四川省在對372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時發現,他們中98%以上的人都具有開朗樂觀的性格,無一人是孤僻抑鬱者。

這些老人之所以成為「老壽星」,皆與他們心情舒暢、心胸寬廣、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人生抱有希望分不開。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比較艱苦的生活環境中,能夠活到70多歲的高齡,實屬古來稀,其長壽的原因之一是注重心理健康。他主張,人在老年時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更不要在身體虛弱時還竭力去追逐名利,因為這樣得到的往往是苦惱和煩悶,甚至是疾病。他特別欣賞具有清心寡慾精神狀態的人,如對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表示稱贊:「賢哉回也。」孔子最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胸坦盪,剛毅堅強。

眾所周知,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有名的大文豪。他的詩,或自然流暢,或氣勢雄偉;他的詞,豪放傑出,氣貫長虹。其實,蘇東坡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而且精通養生之道,尤其重視心理健康。「達觀」是蘇東坡極力倡導的,他也是這樣做的。他多次遭貶,輾轉流離,還受誣入獄,險些被處死,但就是在這樣的境遇中,他也一直保持了達觀開朗的情緒,即使在最不得志的時候,他也不甘寂寞,或泛舟,或登山,盡情領略山川古跡風光,努力從苦悶中解脫,給自己開拓從內心到外在的廣闊世界。

陸游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詩人,他對養生也頗有研究,其養生法則之一是重視情緒調整,注重心理保健。陸游認為,能否長壽的關鍵,與是否重視情緒調整有關。讀書忘憂堪稱顏回第二:陸游就是從讀書中獲得心理安慰而有益於健康的。他自稱「書痴」。「客來不怕笑書痴」,「老人世間百念衰,惟好古書心未移。」陸游又說:「治心無他法,要使百念空。」意思是人們要想不得心理疾病,必須不追求名利等個人的東西。他生性豁達,即使在窮困潦倒之際,也浩歌不已。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在得到安慰時,體內可產生一種與嗎啡結構相近的化學物質——「內生嗎啡」,從而對人體產生有益的調節作用。

謝覺哉是我國德高望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1884年生於湖南,1971年逝世於北京,享年87歲。謝老在幾十年革命斗爭生涯中,歷盡艱難曲折,但始終精力旺盛。這與謝老十分重視心理保健是分不開的。

謝覺哉的《長壽十訣》主要有:「暴飲暴食固宜慎之,強進小食亦非所宜,每日於空氣清新處行適度運動,決不可劇烈;身體、衣服、居室均宜清潔;每朝入廁一次,務養成習慣,胃腑務使健全;起卧須有定時,睡宜充足;襯衣宜常洗滌,卧具須時曝日光之中;晨起出外呼吸新鮮空氣;皮膚勿使強壯;食後不即用腦;當勤厭惰,宜成習慣。」

石克出生於1900年,是我國制葯工業的開山者之一。他早在1933年便研製出我國第一台掛糖衣機,性能超過了歐美的同類機器。以後石老又研製出我國第一台轉盤壓片機。石老在90多歲時,仍步履穩健,氣色紅潤,臉上連老年斑也沒有,看上去還不到70歲。當問起他的長壽之道時,他說:「我認為要想長壽,精神是第一位的,只要你不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有著高尚的理想和追求,就會永遠健康。」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中國歷代養生家和醫家都把精神修養作為養生長壽之大法。在目前,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的情況下,精神因素將會越來越多地影響人體健康。因此,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健康者,不僅要身體無病,而且要精神愉快,心理健康。

自古以來,書法家大多是長壽的。《耄耋恆言·消遺篇》說:「筆墨揮灑,最是樂事。」這說明常練書法,可使人精力充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在上海市文史館館員、書法家蘇局仙老先生100歲時,上海書畫社舉辦了「蘇局仙書法作品展覽」。蘇老的書法被譽為人書俱老的佳作,蘇老先生不僅善於書法,而且擅長寫詩,一生共寫下一萬首詩,輯成《水石居雜綴》、《蓼莪居詩集》多卷,不愧為當今文壇老壽星。

蘇老說他的生活准則就是節制嗜欲,清茶淡飯,心情舒暢快活,從不把富貴榮辱放在心上,胸中常養「一團春氣」,心理像春天一樣生機勃勃、快快活活。「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寫的6000首詩被誣為「四舊」,付之一炬,但他並未心灰意冷。「他燒他的,我寫我的」,安之若素。蘇老說:「誰不想長壽?但最好的辦法是,首先將『生死』二字拋於九霄雲外,以卸不必要的思想負擔,只有這樣,才能像原始森林中的樹木那樣長壽,這就叫『壽命不期長而自長也』。」

以上舉例說明,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可能長壽。因此,在物質生活較為豐富的今天,人們應該更加重視心理健康。

與心理健康與養生的關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