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生的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2、太極的五功六法是
不知道你在哪裡聽說個五功六法,一般練太極拳,需要練樁功,步伐,擺架子,推手,實戰等程序,有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八法,至於其他的氣功勁力等練法各有不同。不局限於多少功多少法。
3、收集有關太極的文字
灑家魯達《大易完解圖》
灑家魯達《大易完解圖》
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系辭》又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斗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系,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於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兩三千年,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
太有至的意思; 極有極限之義, 就是至於極限, 無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極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 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退藏於心. 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 以上是太極二字的含義.太極圖是研究周易學原理的一張重要的圖象, 它包含了天地萬物的共通規律在內, 所以有人說它是宇宙的模式, 是科學的燈塔。但太極圖由於陰陽兩面方位的移動和變換, 而又出現了不同的圖象. 先天八卦圖, 坤震離兌居左, 坤為母, 離再索而得女, 兌三索而得女, 三卦皆陰, 只震一索而得男為陽. 故太極圖左面用黑色表示屬陰, 黑中白點表示陰中有陽. 乾巽坎艮居右, 乾為父, 坎再索而得男, 艮三索而得男, 三卦比陽, 只巽一索而得女為陰, 故太極圖右而用白色表示屬陽, 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 本後天八卦圖而繪制的太極圖則恰與先天八卦圖的太極圖方向相反."太極元氣, 含三為一", 為什麼呢? 從太極圖可以得出結論, 太極圖這個圓圈, 就是代表的一, 代表的宇宙, 代表的無極. 太極是有限之天, 無極是無限之天; 太極是有, 無極是無; 太極是三, 無極是一. 圖象的黑白二色, 代表陰陽兩方, 天地兩部; 黑白兩方的的界限就是劃分天地陰陽界的人部. 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 黑方白點表示陰中有陽. 道生一, 就是無極生太極; 一生二就是太極生兩儀; 二生三, 就是陰陽交感化合; 三生萬物, 就是太極含三為一, 因萬物由陰陽而化生, 故萬物各具一太極, 也就是說, 太極不僅包含了陰陽兩個方面, 還包含了劃分陰陽的界線和標准在內. 若分而言之, 每卦有三爻, 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 這也是含三為一之象. 又天有陰陽, 地有陰陽, 人亦有陰陽, 天之陰陽加上劃界標准, 構成了含三為一的太極之象; 地之陰陽加劃界中點構成含三為一的太極之象; 人部陰陽, 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劃界標准, 所以萬物也各有一太極, 也都是按照含三為一的規律而存在的.宇宙有無限大, 所以稱為太極, 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 即有實質的內容. 按易學的觀點, 有形的東西來自於無形, 所以無極而太極.太極這個實體是健運不息的, 即宇宙在運動, 動則產生陽氣, 動到一定程度, 變出現相對靜止, 靜則產生陰氣, 如此一動一靜, 陰陽之氣互為其根, 運轉於無窮. 自然界也是如此, 陰陽寒暑, 四時的生長化收藏,即萬物的生長規律, 無不包含陰陽五行. 就人部陰陽而言"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陰陽交合, 則化生萬物, 萬物按此規律生生不已, 故變化無窮. 這些內容提出了立天之道, 立地之道, 立人之道三綱領, 也就是三才之道, 所謂"六爻之動, 三極之道也."
《易經》等中國古典哲學、道家養生理論、中醫經絡學說、兵法和其它武學豐富的理論與經驗構造成中華沃土,太極拳在這方沃土之上萌發和成長並非偶然。太極拳之所以不斷發展而有今日之壯大,也端賴數百年來歷代大師們的巨大貢獻和無數英銳心血的灌溉。四海之內,有史以來,尚沒有哪一拳種有著如此復雜而完善的理論。數百年中,太極拳向外流傳,自中原至大河以北、長江之南而漸至偏遠,尤其是自上一世紀五十年代始,太極拳得以迅速傳播。在傳承與創新之中,便衍生出諸多流派。各式太極拳的開山大師;無一不是武術界殿堂級人物,他們都以自己對太極拳的理解詮釋太極拳。各種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標志著太極拳的豐富與發展。
太極拳之理雖屢有闡發,但縱橫以觀之,習者芸望 明師絕少。那掩關自守者有之;將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學子皆不得見;功力所限;對拳理精意管窺蠡測者有之,以此類孔見為據修煉則誤已,倘竟以此傳授則誤人;於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卻說玄弄虛,言不及義,則更是貽害無窮。
太極拳的創始眾說紛紜,不過現代的太極拳法可說是發源自大陸河南省陳家溝,由明末戰將陳王廷所創,其拳法綜合當時各家之長,並融合太極陰陽法則、吐納氣功與中國經脈之說。《易傳.系辭傳》寫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說是太極概念最早的詮釋。到了宋代,太極被解釋為宇宙萬物即將涌動變化前的狀態,而一動之後,則形成陰陽兩儀,進而生四象八卦,從此生生不息。太極之概念除中國本地外也影響了東亞某些國家,如韓國的國旗即為「太極旗」,旗幟由白底、青紅圓形太極及四角四卦所組成。太極旗中央太極的青色和紅色分別代表陰和陽、天與地,四角的卦表示陰陽成長。太極旗可說毫無保留透露出韓國深受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
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科、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馮志強先生得天獨厚師從兩位大師,將兩位大師的傾授融會貫通,以自身對太極拳的深刻理解,對傳統的陳式太極拳成功地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創立了深刻反映萬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極拳(簡稱混元太極拳)。混,取萬物萬象意;元,為初始根本之意。馮先生將自己的真知灼見,貫徹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類之心,毫無保留地奉獻於世。我們的世界,是運動的世界。億萬年來,自然界中,日經月行,星環辰繞,莫不循圓以為軌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狀卵,石滾水注,莫不符合圓的規律;禽獸的揚降與走躍,也莫不留下圓弧之軌跡。人類發展了科學技術,而察今日飛機之螺槳,車輛之轉輪;電動之機械,乃至物質之微觀結構,同樣無一脫離圓的運動。直線是無限大的圓之一段,點即是無限小的圓,螺旋則是國與其它因素的合成。圓運動乃是萬物運動的本質,乃是乾坤大道。
人身之陰陽,往往不得其平,則血氣滯而疾病生。作為內功拳,混元太極拳以功為本,為拳為母,以養為主。作為其內功修煉之道,混元功一系列功法疏通經絡、平謐陰陽,培補內氣,增長內功。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周敦頤的「太極」,一方面回復到將太極說成是氣,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極」本於「無極」,「太極」的「有」產生於無極的「無」。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就是一個從無極至太極,至陰陽、天地,至五行、四時,至萬物的發生形成過程。程頤和程顥則將太極等同於無極,「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認為無極、太極、道和理是無二致的。朱熹也將太極說成是理,稱「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同時,朱熹又稱「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朱熹的「太極」、「理」和「道」,內涵雖然各有側重,但實際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朱熹的理學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後的儒家哲學中,太極就成為天地萬物的根柢和樞紐,是決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實體。「太極」成了朱熹理學的基礎。編輯本段太極圖源說
關於太極圖起源的學說。太極圖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為數層組合圖式,一類為陰陽魚互糾圖式。關於數層組合太極圖淵源,有多種說法:(1)北宋周敦頤所作。北宋潘興嗣:「(周)尤善談名理,深於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濂溪先生墓誌銘》)朱熹持此觀點(《周子太極通書後序》)。(2)傳自陳摶。南宋朱震:「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宋史·朱震傳》)陸九淵:「朱子發謂濂溪得太極圖於穆伯長,伯長之傳出於陳希夷,其必有考。」(《陸九淵集·與朱元晦書》)(3)來自佛徒壽涯。宋元之際劉因:「而或又謂周子與胡宿、邵古同事潤州一浮屠而傳其易書。」(《記太極圖說後》)這個「浮屠」,就是壽涯。(4)源自陳摶刻於華山石壁的無極圖,經魏伯陽、鍾離權、呂洞賓傳給陳摶,陳刻之華山石壁,後來又通過種放、穆修傳給周敦頤,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極圖。(《太極圖辨》)陳摶刻華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無一人道及,此說可疑。(5)源於《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清毛奇齡:「或雲其圖在隋唐之間,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竊其圖入《品》中,為太極先天之圖,此即摶之竊之所自始,且稱名有『無極』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極圖說遺議》)又說:「此在陳摶授圖之前已行世者,是摶所為圖,一本於《道藏·真元品》,一本於圭峰《禪源全集》,而總出於《參同契》,是真臟實據。」(《復馮山公論太極圖說》)《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現代馮友蘭、張岱年、侯外廬等許多學者贊成此說。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乃是周敦頤以後的著作,其後兩品及後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為偽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極圖淵源辨》)所據不一,尚有爭議。關於陰陽魚互糾太極圖淵源,也有幾說。(1)得之於蜀之隱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說:「朱熹囑其友蔡季通如荊州,復入峽,始得其三圖焉」。(《謝仲直易三圖序》)後為謝仲直所獲。此三圖傳自彭翁,彭翁傳自武夷君。明初趙撝謙《六書本義》最早記載陰陽魚太極圖,趙氏認為:「又天地自然之圖······世傳蔡元定得於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熟玩之。」(《六書本義》)清朝渭引宋濂說:「羅端良作陰陽相含之象······言出於青城山隱者。」(《易圖明辨》)(2)源於《周易參同契》。朱熹:「先天圖傳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煉,《參同契所言是也。」(《語類》一百)胡渭則從陰陽盛衰之數推晦朔弦望之氣而知其理,以證朱熹此說。(《易圖明辨》)尚有另說,此略。編輯本段名詞解釋
太極(太極)
1.什麼是太極?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 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 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個渾淪底道理,裡麵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3.謂天宮,仙界。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 葛洪 《抱朴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簽》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編輯本段太極中英文招式
二十四式太極拳
第一式 起勢 Starting Posture
第二式 左右野馬分鬃 Part the Wild Horse's Mane on Both Side
第三式 白鶴亮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第四式 左右摟膝拗步 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 on Both Side ,
第五式 手揮琵琶 Hold the Lute
第六式 倒卷肱 Forearm Rollings on Both Sides
第七式 左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Left Side
第八式 右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Right Side
第九式 單鞭 Single Whip ,
第十式 雲手 Cloud Hands
第十一式 單鞭 Single Whip
第十二式 高探馬 High Pat on Horse
第十三式 右蹬腳 Kick with Right Heel ,
第十四式 雙峰貫耳 Twin Peaks
第十五式 轉身左蹬腳 Turn and Kick with Left Heel,
第十六式 左下獨立式 Push Down and Stand on One Leg-Left Style
第十七式 右下獨立式 Push Down and Stand on One Leg-Right Style
第十八式 左右穿梭 Work at Shuttles on Both Side
第十九式 海底針 Needle at Sea Bottom
第二十式 閃通臂 Flash the Arms
第二十一式 轉身搬攔捶 Turning body, Pulling, Blocking and Pounding
第二十二式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 up
第二十三式 十字手 Cross Hands
第二十四式 收勢 Closing Form
三十二式太極劍
第一式 並步點劍 Stand with Feet Together and Point Sword
第二式 獨立反刺 Stand on One Leg and Back Thrust Sword
第三式 仆步橫掃 Crouch Stance and Sweep Sword
第四式 向右平帶 Withdraw Sword Rightward
第五式 向左平帶 Withdraw Sword Leftward
第六式 獨立掄劈 Stand on One Leg and Parry with Sword
第七式 退步回抽 Step Backward and Draw Sword Back
第八式 獨立上刺 Stand on One Leg and Pierce Sword
第九式 虛步下截 Empty Stance to Interrupt with Sword
第十式 左弓步刺 Left Bow Stance and Thrust Sword
第十一式 轉身斜帶 Turn to Withdraw Sword Obliquely
第十二式 縮身斜帶 Bend Body to Withdraw Sword Obliquely
第十三式 提膝捧劍 Lift Knee and Hold Sword in Both Hanks
第十四式 跳步平刺 Jump Step and Thrust Sword
第十五式 左虛步撩 Left Empty Stance and Cut upward Sword
第十六式 右弓步撩 Right Bow Stance and Cut upward Sword
第十七式 轉身回抽 Turn to Draw Sword Back
第十八式 並步平刺 Stand with Feet Together and Thrust Sword
第十九式 左弓步攔 Left Bow Stance and Parry Sword
第二十式 右弓步攔 Right Bow Stance and Parry Sword
第二十一式 左弓步攔 Left Bow stance and Parry Sword
第二十二式 進步反刺 Advance to Back Thrust Sword
第二十三式 反身回劈 Turn Back to Hack Sword Backward
第二十四式 虛步點劍 Empty Stance and Point Sword
第二十五式 獨立平托 Stand on One Leg and Hold Sword
第二十六式 弓步掛劈 Bow Stance and Parry and Hack with Sword
第二十七式 虛步掄劈 Empty Stance and Parry with Sword
第二十八式 撤步反擊 Withdraw Step to Beat Back
第二十九式 進步平刺 Advance to Thrust Sword
第三十式 丁步回抽 T-step and Draw Sword Back
第三十一式 旋轉平抹 Rotate to Slice Horizontally with Sword
第三十二式 弓步直刺 Bow Stance and Thrust Sword
四十二式太極劍
第一式 起勢 Starting Posture
第二式 並步點劍 Stand with Feet Together and Point Sword
第三式 弓步斜削 Bow Stance and Cut Obliquely
第四式 提膝劈劍 Lift Knee and Chop Sword
第五式 左弓步攔 Left Bow Stance and Parry Sword
第六式 左虛步撩 Left Empty Stance and Cut Upward with Sword
第七式 右弓步撩 Right Bow Stance and Cut Upward with Sword
第八式 提膝捧劍 Lift Knee and Hold Sword in Both Hanks
第九式 蹬腳前刺 Heel Kick and Thrust Sword
第十式 跳步平刺 Jump Step and Thrust Sword
第十一式 轉身下刺 Turn Body and Thrust Down
第十二式 弓步平斬 Bow Stance and Cut Horizontally
第十三式 弓步崩劍 Bow Stance and Tilt Sword
第十四式 歇步壓劍 Rest Stance and Press Sword
第十五式 進步絞劍 Advance and Circle with Sword
第十六式 提膝上刺 Lift Knee and Thrust Sword
第十七式 虛步下截 Empty Stance to Interrupt with Sword
第十八式 左右平帶 Withdraw Sword to Both Sides
第十九式 弓步劈劍 Bow Stance and Chop Sword
第二十式 丁步托劍 T-stance and Hold Sword
第二十一式 分腳後點 Toes Kick and Point Back
第二十二式 仆步穿劍 Crouch Stance and Thrust Sword
第二十三式 蹬腳架劍 Heel Kick and Block Sword
第二十四式 提膝點劍 Lift Knee and Point Down
第二十五式 仆步橫掃 Crouch Stance and Sweep Sword
第二十六式 弓步下截(左、右)Bow Stance and Interrupt on Both Sides
第二十七式 弓步下刺 Bow Stance and Thrust Sword
第二十八式 右左雲抹 Wave Sword on Both Sides
第二十九式 右弓步劈 Right Bow Stance and Chop Sword
第三十式 後舉腿架劍 Raise Leg Backward and Block
第三十一式 丁步點劍 T-step and Point Sword
第三十二式 馬步推劍 Horse-riding Stance and Push Sword
第三十三式 獨立上托 Stand on One Leg and Hold up Sword
第三十四式 進步掛點 Advance to Parry and Point
第三十五式 歇步崩劍 Cross Stance and Tilt Sword
第三十六式 弓步反刺 Bow Stance and Back Thrust Sword
第三十七式 轉身下刺 Turn Body and Thrust Sword
第三十八式 提膝提劍 Lift Knee and Sword
第三十九式 步行穿刺 Walk and Pierce Sword
第四十式 擺腿架劍 Wave Leg and Block Sword
第四十一式 弓步直刺 Bow Stance and Thrust Sword
第四十二式 收勢 Closing Form
太極拳的基本動作: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八種勁法中,掤勁是八勁之本,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它是彈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稱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掤勁,若掌心由外向內纏絲則稱為捋勁,若雙手同時將掤勁交叉向外掤出,則稱為擠勁。掤勁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是保護自己的防禦手法;捋勁是向旁的橫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後,用時要 含胸 轉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向前推扌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向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頭懸 含胸 拔背 用腰力發出;采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後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採後挒;挒勁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擋開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說;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
太極拳十三式打手歌: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近,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跟隨沾粘不丟頂。
24式簡化太極拳動作名稱
01、起勢 02、左右野馬分鬃 03、白鶴亮翅04、左右摟膝拗步 05、手揮琵琶 06、左右倒卷肱 07、左攬雀尾 08、右攬雀尾 09、單鞭 10、雲手 11、單鞭 12、高探馬 13、右蹬腳 14、雙峰貫耳 15、轉身左蹬腳 16、左下勢獨立 17、右下勢獨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針 20、閃通背 21、轉身搬攔捶 22、如封似閉 23、十字手 24、收勢
42式太極拳動作名稱
01: 起勢 02:右攬雀尾 03:左單邊 04:提手 05:白鶴亮翅 06:摟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擠式 09:進步搬攔捶 10:如封似閉 11:開合手 12:右單鞭 13:肘底捶 14:轉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腳 17:掩手肱捶 18:野馬分鬃 19:雲手 20:獨立打虎 21:右分腳 22:雙峰貫耳 23:左分腳 24:轉身拍腳 25:進步栽捶 26:斜飛式 27:單鞭下勢 28:金雞獨立 29:退步穿掌 30:虛步壓掌 31:獨立托掌 32:馬步靠 33:轉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勢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轉身擺蓮 39:彎弓射虎 40:左攬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勢編輯本段太極口訣
拳歌
頭要頂,頸要挺,身要直,胯要坐
動作乾脆,發力剛猛
挨、幫、擠、靠無處不到
拳訣
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形腳如鑽;
閭尾中正神貫頂,剛柔圓活上下連;
體松內固神內斂,滿身輕俐頂頭懸;
陰陽虛實急變化,命意源泉在腰間。
練功要領
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閉、撥,
三練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練自由架式懶龍卧,
五練心肝膽脾腎,六練筋骨皮肉合。
步法歌訣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
兩膝微下蹲,松胯易擰腰,
兩肘配兩膝,八方任逍遙。
發力要求
始於尾閭,發於項梗。
源泉於腰,發力於腰。
身法要求
意正身直,松肩氣下,外方內圓,含胸拔頂,
抖胯合腰,手腳相合,氣力貫通,三盤連進。
技擊歌訣
上打雲掠點提,中打挨戳擠靠,下打吃根埋根。
身不舍正門,腳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處。
貼身近發,三盤連擊。
實戰步型要求
弓不弓,馬不馬,丁不丁,八不八。
陳氏太極二十四槍歌訣
夜叉探海人莫識
舞花槍去下中平
出門先紮上平槍
卷簾倒退且留情
下平暗定埋伏勢
滾地進來出青龍
青龍獻爪邊攔槍
纏捉往裡莫流停
黃龍點桿人難躲
花槍群攔下無情
回頭按下地蛇槍
沖天直刷往前攻
搖旗掃地朝天槍
再掃又下鐵牛耕
回頭滴水用提顛
拗步上去刺青龍
撥草尋蛇君復志
白猿設計用拖刀
回來烏龍方入洞
青龍轉角實難攻
琵琶勢鉤掤進挫
高擎串扎勢難停
瞞天掠地快如風
靈貓捉鼠左右撲
轉身刺下又回頭
用鑚倒打人難避
順手往前又扎去
舞花擔山反背弓
泰山壓卵先立定
急掩下扎韌針勢
蒼龍擺尾左右瞞天驚地掃
電轉星飛直掩去
回頭摔地往前攻
拋槍去闖鴻門勢
舞花擔山掃一槍
忙又按下六封勢
花槍慢把膝來護
回頭一掃直無對
回身急把鵪鶉掩
撥草尋蛇人難拒
轉身殺下往前走
低掩一槍直扎去
太公釣魚往下按
退回紮下誰敢戰
若問此槍名和姓
楊家花槍二十四。編輯本段電視劇太極
電視劇:太極
主演: 趙文卓 / 林峰 / 郭政鴻 / 胡杏兒 / 吳美珩 / 陳國邦 / 艾威 /
4、太極養生回春功的功法
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機能也在逐漸衰退,多表現為。腎虛腰痛、腿軟、尿頻等症,而影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質量。,為老年朋友補腎「撐腰」,延年益壽。
5、太極與養生的理念心得
億萬年來, 自然界中, 日經月行, 星環辰繞, 莫不循圓以為軌道;水滴而形珠, 石磨而狀卵, 石滾水注, 莫不符合圓的規律;禽獸的揚降與走躍, 也莫不留下圓弧之軌跡。人類展了科學技術, 而察今日飛機之螺槳, 車輛之轉輪;電動之機械, 乃至物質之微觀結構, 同樣無一脫離圓的運動。直線是無限大的圓之一段, 點即是無限小的圓, 螺旋則是圓與其它因素的合成。圓運動乃是萬物運動的本質, 乃是乾坤大道
太極有五行,五行和則圓,養生亦可圓也。
體亦分五行,五行相生則身亦圓矣,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脾屬土,腎屬水。心生喜,肝生怒,脾生憂,肺生悲,腎生恐,依五行循環相生相剋,制化變化規律與臟腑循環,亦之圓也,養而生,養五行,無養怎得生,養可養其性、養其心、養其神、進而則養其身,性不合心不凈則神不清,神不清則身不平。其根源為五行不通,無循環,而無圓也,謂之養之圓乃合乾坤大道。
6、求太極拳鍛煉的基本要求的全本,如《太極拳養生》。越詳細越好。回答好的還有加分!
百度文庫有《陳式太極拳養生功》,不行嗎?陳正雷大師的
7、太極拳的養生之道
學習太極拳的養生之道 :
一)生理效益:
太極拳結合了傳統導引、吐納的方法,著重練身、練氣、練意三者之間的緊密調協。練習時一方面可鍛鍊肌肉,舒筋活絡;另一方面又能透過呼吸與動作間的相互配合,對內臟加以按摩鍛鍊,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好處一:增加神經系統的靈敏性——練太極要「心靜意定」,練拳時必先令大腦皮層休息(心靜),將協調全身內外器官機能的任務交由中樞神經系統(意定)執行,加強了神經系統的靈敏性。
好處二:暢通經絡、血管、淋巴及循環系統——因練太極拳的時間不會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帶氧運動一樣,能使血氣運行順暢。練了若干時間,會察覺有指尖麻軟發痹、關節微響、針刺、腹鳴等感覺。根據中國醫學理論認為這是經絡暢通的反應。
透過摟拗屈膝絞轉等運動,動脈血管得到適量擠壓及放鬆,能使血液加速運行,增加氧氣的供應,也促進了淋巴系統的新陳代謝,加強了個人的抵抗力。
好處三:改進柔韌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極拳多以慢速走圓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運動,加上重心交替變換,運行動作又多摟、拗、絞轉,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動如下勢、蹬腳等式子,能改善各關節的柔韌度。
好處四:提高心肺功能——練太極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實,透過深、長、細、緩、勻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氣量及遞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數,確保氣體能充分交換,相對地提高了各器官的獲氧量。又因練太極拳時間較長(連打四次廿四式太極拳約需時廿多分鍾),此等帶氧性活動能訓練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處五:治療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練拳時各關節、肌肉、骨骼會相互牽引、絞纏、擠壓和舒張,內臟又因腹式呼吸(腹實胸實)而產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橫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對腸的蠕動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練拳時的舌頂上顎,唇齒輕閉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總之,經過中西方多面的科學化研究證實,長年修習太極拳能對各種慢 性 病 如:神經衰弱、高血壓、心臟病、消化不良、風濕關節炎、糖尿等等
有著一定的醫療作用。這是無可推諉的事實!
二)精神效益:
好處一:消除壓力——練拳時因要「心靜用意,心無雜念」,又要體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極拳本身要求剛柔並重,呼吸調協,各器官的獲氧量相對提高,故練後使人頓感輕快,壓力盡消,情緒穩定平伏;又因練拳後血氣迴圈暢旺,精神亦抖擻起來,工作效率自然提高。這無疑對樣樣講求效率、日常生活緊張、精神壓力沉重的人有著正面的幫助。
好處二:認識及體驗和諧協調的陰陽哲學觀(周昭和1996)——太極拳倡身心和諧調協,不強已所難,內外相合、虛實分明、剛柔互兼。正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這種講求明白陰陽對立統一辨正關系的哲學,就是太極拳之創作精神哲理之本。
好處三:認識不以強淩弱,不藉故犯人之道德觀——太極拳論所說之「舍己從人」,彰顯了太極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獨特武學精神。太極倡借力打力,以小力勝大力,一切回擊純順應對方來勢,以靈巧的動作,較小的力氣加殊其上,使來犯者失准而落敗。故太極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犯下才發揮出來,其終目的也只是「立自己於不敗之地」罷了,絕無加害對方之意!
好處四:瞭解修身處世之道——修習太極拳要講求「中正安舒,心靜體松」,這八字真言正好是我們立身處世的最佳座右銘。透過練太極拳,學生可以體會到立身不正之弊:勞勞終日而不得其所。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安舒」之態;平日只要學會「心靜」,拋開生活壓力的負擔,就能體驗到「體松」之感!
8、太極養生講就的是什麼?
太極拳是一套拳法,以各種姿勢表現出來,以達到養生的目的,太極拳是以"鬆柔"為主,當我們學會鬆柔時,就會明白太極拳是一個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在不斷進化的拳法,只有把太極拳的各種要領練到zd自己身上.才會明白太極拳的深奧,明白她的博大精深.
現在人類的各種身體功能-利用的不多,在微循環系統中人類本身開發利用的只有回全身的百分之幾,還有很多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當人類在睡眠時,身體是能自我調節的,可以緩解身體上的疲勞,在睡眠時也就是人類最放鬆的時候,也可以理解為,"放鬆"是可以對人體起到調節作用的.正所謂一通則答百通,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通暢,就可以改變生理上的各種機能.中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養生.養生----滋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