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需養生太極掌第一,二套帶口令音樂,武當太極劍,張廣德養生太極劍帶口令音樂,木蘭雙扇,乾隆扇帶口令音樂
朋友,您好!
我是「瓢城棍王」。 請用360壓縮工具解壓解壓後使用! 如無法下載,請提供網易郵箱!
我每天都百在做同樣的事,那就是我與我素不相識得人發送太極音樂。可能您也認為我很傻,但是我仍痴心不改。我並不圖對方有太大的回報,只希望對我的度行動作出肯定就足矣!
您對我發的這些音樂如滿意屏幕右上角問有您的「用戶名、等級、hi、我的知道、消息、百度首頁」的字樣。點「我的知道」一欄後會顯示「我的提問、我的回答、為我推薦的問題」,點擊「我的提問」打開以後會顯示您所提問的問題,在相關問題後面答有「處理」二字,點擊「處理」會顯示「選擇滿意回答、補充問題、提高懸賞、轉發問題。請內點擊下面回答中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確定滿意回答,表示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鼓勵,好嗎?
如還有什麼其它需要再聯系好嗎?
假如您知識豪傑,假如您願意為太極拳友們無私奉獻,那麼容快來加入「太極群英會」團隊吧,一起答疑助人,沒你不行!
2、42式太極拳能否打回原點
關於太極: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是技擊法,所以有人說太極拳既是養生術,又是殺人術,只不過有其獨特的應敵之技法而已。太極拳技法的主要特徵之一,是自古以來兵家常說的「因敵變化示神奇」。
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林。」太極拳,就是追求這個「神勁。」
《投筆膚談》的作者雲:「虛實之機,其變生於敵,淵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後能狃敵而成功。」狃者,因襲、依襲也。故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曰:「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這個「依」字就用得非常妙,它也體現了「因敵變化而取勝」之意。上述,均說明了太極拳所遵循的應敵之法的特徵。
其實,傳統的陳式大極拳,不論拳架、推手、散手,都體現了它固有的武術本質。拳架、式式招招都充滿了技擊含義,它是太極拳全部功夫的基礎,它是太極拳功夫的入手點,又是太極拳綜合功能的落腳點。它主要鍛煉知己功夫;而推手,則是一種鍛煉知彼功夫的方法,它是鍛煉聽勁、懂勁、化勁的基本功,也是檢驗拳架各種勁力的試金石:散手(徒手搏擊),則是太極拳功夫的最高表現形式。散手功夫的提高又必須建立在拳架和推手鍛煉的基礎之上。要提高散手技能,就必須苦練拳架、單式(拆拳)、推手,以及進行內功和力量、速度等方面的訓練。拳架、推手、散手是三位一體的太極系列功夫。
當然,太極拳用於散打,有它自己的技擊特徵。太極拳創編者的戰略思想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強調練太極拳的人總是處於應擊者的地位。從來不主張主動去進犯他人。即所謂「我守我疆,不卑不亢」,「彼不動,己不動」。一旦有人與我為敵,向我進犯,無奈我只好依其變,順其勢,借其力,化其力,以陰陽互濟的、螺旋式的、松活彈抖的、化打合一的太極拳功夫對付對方的挑戰,爭取以其人之力還治其人之身,即「因敵變化示神奇」之妙技。
因此,練太極拳的人,除了健身目的之外,如果要想全面繼承太極拳的固有功能,還必須下功夫鑽研和鍛煉太極推手和散打等防身應敵之技擊本領。我們既要練拳架,又要練推手,既要練推手,又要練散打,從而練出一種完整應敵的高級本領。但不一定把它推向擂台賽。
太極推手技巧:
(一)彼此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是因敵變化而變化,那麼首先要了解敵人的意圖,一句話要了解敵情,正如孫子兵法講的一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太極拳則特別強調這一點。和對方一接觸,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學習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是練習「聽勁」。我一隻手上有9個力點(五指、大小魚際、掌心、掌背),雙手18個力點:對方雙手一旦接觸到我身上,也有18個接觸點,這些接觸點,加上我的眼睛觀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觸,這所有的接觸點上(當然同一個時間不一定點點都接觸),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偵察兵」。鍛煉推手時,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時時刻刻想到這些接觸點,以高度的敏感性,充分發揮這些「偵察兵」的作用,仔細聽真看清對方力量的動向和變化,以便迅速運用相應的戰術以應敵。陳照奎老師常講:「十個手指頭都得幹活,象彈鋼琴一樣,非常靈敏地幹活。」所以說,「聽勁」是太極交手的第一項基本功。
(二)搭手即棚,八法相主
棚勁,是太極拳各種勁的共性特徵。太極拳用於交手時,它不主張硬沖、硬拼、硬抗、硬頂,也不許丟,不許逃跑,而是先用一種彈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韌性的、螺旋式的外撐勁,即棚勁,來接應對方的來力。所以,人們把棚勁作為太極功夫的接手法。這種棚勁,不只是表現在手上,而周身處處都有這種棚勁。即陳鑫公說的「無處不彈簧」。周身如同充足了氣的球體和輪胎,處處皆有彈性外棚勁。因此,捋、擠、按、采、例、時、靠七種勁,都是棚勁的延伸,或是使用的角度不同,或使用的部位不同而已。這八種勁,相生相剋,都是因敵變化而變化無窮。例如雙人推手時,對方進攻來力偏高,我即上棚之。如果從接觸點上感到對方力弱,我即將來力向外棚之或隨勢拿之(如金剛搗碓動作一);如果來力較猛,而偏右,我即順勢向右捋之;偏左即向左捋之。如來力偏下,我即用下采法;如當我捋或采時,敵人變肘、變擠,我則按之;敵近身,我則走大捋;我捋敵,敵靠我,我則轉腰走按勁。同樣,敵人若采或捋我時,我也可以走肘、走靠諸法,八種方法相生相剋,反復鍛煉,以丹田內轉的離心力帶動全身,練得自己感到腳下有根,丹田氣壯,內氣鼓盪,周身皮毛向外膨脹,感到處處可以引化、處處可以爆發出松活彈抖之太極勁,才算初步「勁上身」了。所以棚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徵。
(三)從鍛煉能容、能吞、能引、能化人手
一般人練推手時,往往是想把對方拒之門外,尤其力氣比較大的人,更是恃力而不願讓對方來力近己圈內,或急於將對方發出。這樣就很難練出太極拳之引化本領。首先,我們要在精神上樹立敢於讓對方進來的大無畏精神,敢於近身,氣魄要大,胸襟要寬,容量要闊。陳老師經常說:「來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給多少;來之歡迎,去之歡送。」「能吞、能吐,肚量大,胸懷要寬」。意思就是能把對方的來力放進來,當對方前傾了,失重了,要往回「撤兵」了,我則順勢發化(其中之要,在於機勢)。即陳老師講的:「來,則順勢捋;去,則順勢發。」都是一個「順」字。做起來,確很難。要做到身前容量大,平時就必須下功夫練引化。這就要求你能含胸塌腰,能松胯、屈膝後坐(而不是前跪),勢子能高能低,把胸前的容量盡力加大,不論對方是按、是擠、是棚、是肘、是靠,我都敢放進來。對方兩臂無非是那麼長,不要怕,即使吃幾次虧,輸幾次,也無所謂。練習能吞能容之後,再練能吐、能放、能發就容易了。他來多少,我要多少,一點也不多要;他要多少,即給他多少,一點也不多給。盡量多練習大捋、大開大合,把身肢放長、放展,練習順勢而引,順勢而發的功能。
(四)誰先合,誰能贏
陳照奎老師講合,實際上是講拿。「拿」者「合手」也。不一定是靠一隻手去拿住對方,而是從總體上控制對方、包住對方、籠住對方。或用一手、或用雙手、或用雙臂、或用雙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彎里側夾住對方、或上下配合別住對方……總之,凡是使對方處於背勢者,都屬於拿,都屬於合。他還強調一個「先」字,誰能先合,誰能贏。即要主動,首先要從精神上控制他、包圍他、藐視他,使他處於我的包圍圈之內。合住他的目的,是使我雙手、或手肘、或手加腿,把力量合到對方的重心線上(即搶奪「大本營」),或是合在他力量的走向上(力點動向)。然後,隨他的動向而合力發之,以破壞他的平衡。他一旦失去平衡再如何收拾就好辦了。所以,既要順著他,又要控制他。正如《孫子兵法》中所雲:「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說他應敵時,千方百計讓他落入我的包圍圈之內,用引誘之法也好,用聲東擊西之法也好,或在同他旋磨打轉過程中也好,趁他尚未知所措之時,盡快控制住他,使他不得勁,然後再順勢借他之力將他消化之。陳老師推手時,主張盡量控制對方肩部和大臂(肘關節以上),這樣便於將合力加到對方的重心線(又稱軸心線)上,便於破壞其平衡。郝月如先生也講過,推手一搭手即要「以手指敵人中心,手不能用,肩時指之,肩時不能用,意指之。」總之,意氣力,都要想法合到對方重心線上,當然,如果無預定的死規則,允許用腿,上下合力則更易奏效。如所謂「小鬼推磨」之法。當然,敵人往往也是千方百計合住你,你就要靠自己的「聽勁」本事,當他欲合未合住之時,迅速用螺旋式的棚勁破之。決不能讓他合住我。為此,平時練拳必須注意聚精會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開又能合。
(五)化打合一,引進合一,點線合一
太極拳往往講求引化為先,先引化而後發放,其實這是初級功夫。高級功夫應該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與進擊同步化,統一行動,方為妙術:第一種功法(或第一種手法)是先引後發。即待對方來勁被我引化落空之後,我再將內勁外力合而為一(意氣力三結合),合力發之,即所謂「引勁落空合即出」者也。例如運行一個圈中,有時半個圈引化,半個圈發勁(如六封四閉動一到動三);第二種手法,是邊引邊進、或上引下進、左引右進等等。如懶扎衣動作三,既是右(手)引左(手)進(擊),又是上(右手)引下(右腿)進(擊、蹬、套、插);第三種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即一個引化動作之中也有進,也有打。打中有化,化中有打,故曰「化打合一」。例如金剛搗碓之捋法,其中單勢進步捋、退步捋,都是捋化之中有發放之勁。體現了在我主現控制下敵我力量合二為一,致他於敗勢(背勢)。又如抱頭推山動作一,左時引化對方右手的按勁,同時,借對方之按勁,發我左拳擊敵胸部(頭部)之勁。肘引手發,手引手發,點線變化,化打皆在一隻臂上,這不正是極妙的上層功夫嗎。有時在一隻手臂的一個螺旋勁(順逆變化)之中可以發出幾個勁。如披身捶(庇身捶)中之背折靠前的右臂上棚、里合肘、里勾拳三個勁的迅速變化,又如白猿獻果一勢的反拿、上棚、下引、擊襠、切肘、沖拳等六個勁的變化都是螺旋式的非常巧妙的點線結合用法。抽出這些單勢進行鍛煉則是提高推手技巧和技擊功力的上乘方法。
(六)依靠丹田內轉的離心力,發揮人體立體螺旋之威力
人們常常把太極勁比做漩渦、旋風、鑽頭、龍卷風,所謂發勁,即依靠這種人體立體螺旋力量,把敵人棚出去,這是對的。練太極拳就是要練成周身處處都是球,使來力感到觸處有圓;處處球切球;處處被滑掉,被棚出。同時,我的四肢,乃至我的軀體又象蛇一樣,將來力纏住,處處可以發勁。平時練拳時,即應注意以丹田(包括腰椎)為樞紐,依靠它的離心旋轉力,帶動周身,帶動四肢,所有運行非圓即弧,所有部位都似球、似蛇、似鑽頭、似導彈。大至周身,小至掌、拳、掌根、手指、手腕,以及大腿、小腿,都走螺旋勁,處處都是順逆滾動的、點線變換的螺旋體,從而在滾動中化掉來力,在纏繞中吃掉來力。使對方感到加到我身上的勁不是被吃掉,就是被甩出去。彷彿發出的弧旋球一樣,使對方莫知所措。為此,平時練拳時,即注意大大小小的纏繞勁,一點也不要馬虎,絲絲入扣,纏到筋骨之內。平時練習推手,不論進退、化發,都要鍛煉走螺旋勁,腰如門軸,雙手如「轉子門」,充分發揮腰部的離心力,使對方感到處處背勢,非輸不可。但「兵貴神速」,只靠平時打拳時的慢動作是不行的。所以,要練單式發勁、練快速螺旋勁,快到「不及掩耳」。當然,為了腰活,還必須鍛煉松胯。
(七)下塌外碾,力催其根
「下塌外碾」是陳老師常說的一句要領,也是他常用的一種手法,在陳老師之前的拳論中還未見到這句話。這句要領,既形象,又實用。他常用的三個字是「合、塌、碾」。即搭手之後,先合好勁,然後塌掌根,力求塌至對方腳跟(依靠意念力)。同時,要沉肩、墜肘、塌腰、松胯、五趾抓地,借地之力,用於我掌根的下塌外碾勁,把對方之力碾出去。其實人們一想到那碾米的碌轤,壓馬路的壓路機,就可以形象地了解到掌根的既沉又向前滾動的一種力量。太極拳,就是靠這種下塌的力量,破壞對方的根基。所謂「貼身近戰,力摧其根」者,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太極拳的戰略戰術,不在乎一手一足的重創,而著眼於破壞其整體的平衡。因此,在推手中,一方面努力鍛煉自己下盤的穩固,力求接地之力,借地之力,鞏固自己的根節;另一方面,與敵人一搭手,即著眼於他的腳,不論是從上盤、中盤、下盤人手,都要走下塌外碾之勁,力達其根,力摧其根。這是應敵時破壞其平衡的著眼點、著手點,也是落腳點。
(八)從反面入手,造努借力
太極拳以順勢借力為其主要技法。但在敵人來力不明時,可以採取「造勢借力」之術。即給對方以假象,而從反面取之。「道者,反之動」(老子)《孫子兵法》謂之「聲東擊西」。我們叫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如第二金剛搗碓動作一、二);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如雙震腳、金雞獨立);欲前先後,欲後先前(如左沖、右沖、退步跨虎);欲開先合,欲合先開(如初收、披身捶);欲縱先橫,欲橫先縱(如閃通背動作三、四);欲順先逆,欲逆先順等等。從反面入手,造勢借力之中,還有一種驚詐之術。「兵不厭詐」,即在交手之中,以神懾人。如驚上取下,驚下取上,驚左取右諸法。有時則採取一斷一送之法。交手中,突然我勁一斷,使對方一怔,或突然失控,當他神怔勁空之時,我迅速接勁擊其虛點。各種武術中都有這種技法,太極拳也不例外,所不同者太極拳強調走螺旋勁。如陳鑫公所雲「虛籠詐誘,只為一轉。」雖然平時練講究「連綿不斷」,「無斷續」等,但在實戰中必須適機應變,沾粘連隨是基本手段,但還要能粘、能斷,勁斷意不斷,勁斷神不斷,斷是為新的粘,一斷一接,斷和接都是為了制敵取勝。太極拳的上乘功失,就在於運用自如。
總之,給敵人以假象而從反面取之。也是一種重要手法。所謂打空、打直、打回、打怔,都是我先造一個勢,迷惑他,使他不知所惜而失勢、或他勁落空、或回撤、或發直、發愣時,我即以神速之螺旋進擊,使對方失勢。正是體現「因敵變化」而示我之「神奇」也。
(九)三節相應,節節打人
太極拳所以能以柔取勝,以柔克剛,其關鍵在於全身筋骨節節放鬆,勁力節節貫串。因敵變化節節交替運用,節節可化,節節可打,全身所有關節都非常鬆柔、靈活而有力。小至手指各個關節,大至上中下三盤,以及手、腕、肘、肩、胸、背、胯、腿、膝、腳,各個部位都可以打人,所謂「挨到何處何處擊」者也。主要之處在於應敵時能不能隨機應變,三節互用,三節、及至九節,能靈活交替運用。即《孫子兵法》中所雲:「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這就必須在平時練拳時,注意鍛煉各個部位的勁力變化,節節靈活可以隨機而用,全身如龍似蛇,變化自如。打拳時,推手時,要時時意識到雙手、雙臂、雙腿、雙足,以及手足之間的合勁,相吸相系,上三節,下三節交替變化、順逆變化地節節貫串勁。例如:中盤式動作一,我左手被按,收回來(引過來)同時右手擊出;又如單鞭動作二,右手被拿,屈時以采肘解脫,並可以肘反擊;抱頭推山動作一,左肘被按,肘收回,而以左手(拳)出擊,左手被棚,右拳再出擊。如掩手肽捶動作五,雙手被封住,走肩臂。再如二路拳中的退步護心拳(獸頭勢),雙拳、雙時交替邊引化邊出擊,下邊腳可以勾絆、可以進擊,左右配合、上下配合、節節配合,交替引化與進擊。充分體現太極拳之整體勁及其在陰陽變化中之妙用。
(十)充雲強調和發揮意念力
太極拳,是強調用意的武術。用意,是太極拳內功的上乘功夫。講「用意不用力」不對,「用力不用意」也不對。還是意氣力(精氣神)三結合為宜。
總之,上述種種戰術技巧,必須基於平時刻苦操練和用心體悟。除了堅持練拳架之外,還要練單式,兩人對練,以及功力訓練,內功訓練,不斷增強體能、智能、氣能,以及膽量和勇氣,還是中國傳統武術中講的四個字:即一膽、二力、三智(謀)、四法(技巧)。太極拳也不例外。
武當太極108勢:
內氣循行,點穴卸骨諸術,都以練氣養身為本。在名師傳授下,收斂先天氣,習練行、走、坐、卧諸功,施抱無守一之方法,循大周天、小周天、小小周天之氣,達到練性修真之目的。從妄為、有為而至於無為。
人身十二經絡、奇經八脈,與五臟六腑息息相關,陰經通於臟、陽經通於腑。武術名家、太極大師,治病療疾,點穴截氣,破臟腑之調節,都因明經知絡所為。中國武當太極開始練習時,吸氣、舌頂上齶;呼氣、舌守下齶。待氣血循行,通暢、順當後,練習時舌頂上齶不變。
起勢:混元一氣
1.無極開太極
2.一氣化三清
3.托天引氣
4.鼉龍戲水
5.陰陽兩儀
6.四象翻掌
7.三環套月
8.雙龍出洞
9.龍虎相交
10.手揮琵琶
11.錦雞抖翎
12.左轉抱球
13.踢腿撩陰
14.右攬雀尾
15.掤捋擠按
16.雙、單雲手
17.右轉抱球
18.踢腿撩陰
19.左攬雀尾
20.掤捋擠按
21.雙、單雲手
22.單鞭
23.雙挒抖掌
24.提手上勢
25.小擒拿
26.右掛左抖
27.懷中抱月
28.白鶴亮翅
29.左、右摟膝拗步
30.龍虎相交
31.手揮琵琶
32.右單展翅
33.左斜踹腳
34.右摟膝拗步
35.雙、單展翅
36.右斜踹腳
37.右摟膝推掌
38.雙、單展翅
39.龍虎相交
40.手揮琵琶
41.摟膝斜插捶
42.懶漢扎衣
43.轉身撇身捶
44.上步掤捶
45.搬攔捶
46.如封似閉
47.一氣化三清
48.托天引氣
49.鼉龍戲水
50.陰陽兩儀
51.左抱虎推山
52.右抱虎推山
53.雙、單雲手
54.左轉抱球
55.踢腿撩陰
56.右攬雀尾
57.掤捋擠按
58.雙、單雲手
59.右轉抱球
60.踢腿撩陰
61.左攬雀尾
62.掤捋擠按
63.雙、單雲手
64.雙開弓
65.巴打掌
66.摟膝指襠捶
67.左倒攆猴
68.右倒攆猴
69.左倒攆猴
70.右倒攆猴
71.撩陰掌
72.一柱擎天
73.踢腿撩陰
74.蓋步海底針
75.閃通背
76.懶漢扎衣
77.轉身撇身捶
78.上步掤捶
79.搬攔捶
80.巴打掌
81.雙、單雲手
82.單鞭
83.雙挒抖掌
84.左右雙雲手(5個)
85.錦雞獨立
86.雀地龍
87.上步高探馬
88.左轉跨虎
89.右轉跨虎
90.雙、單展翅
91.右轉撩腿
92.右摟膝推掌
93.雙、單展翅
94.左轉撩腿
95.左摟膝推掌
96.二踢飛腳
97.犀牛穿山
98.左、右打足
99.震腳仆地錦
100.雀地龍
101.右起雀地龍
102.巴打掌
103.騰空擺蓮
104.擺腿跌叉
105.玉龍舉鼎
106.如封似閉
107.十字手
108.合太極
收勢:混元一氣
回答指數:95
該回答在由回答者修改過
3、太極拳的鍛煉價值
1、軀體
太極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條線,「頂頭懸,尾閭收」即百會穴與會陰穴在一條直線上。這樣不但可使氣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頭貓腰,脊椎萎縮等病態。通過太極拳順頂貫頂,腳底生根,會產生上下對拉的意念;加之手眼相隨,使頸椎左右擺動,前後搖轉等,可對頸椎疾病起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2、腰
太極拳特別注意腰部活動,要求「以腰帶脊」等等。通過腰部鍛煉,可增強腎功能,同時對脊髓神經及植物神經有良好的功能刺激,再加上腹肌和膈肌運動的配合,對腹內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腸蠕動功能的改善尤有積極影響,對腰背疼痛的防治更有突出作用。
3、眼神
練太極拳時是否精神貫注,主要表現在眼神上。俗語謂:「神聚於眼」、「眼為心之窗」。練拳時眼神要隨著實手的動作向前平視,動作變化時首先要意動,指揮眼神轉向欲去的方向,然後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做到意到、眼到、手到、足到,達到「形神合一」。這樣的練法,不僅能使眼球神經得到鍛煉,也有助於視力的改善和增強。
(3)武當太極養生操擴展資料:
打太極拳時注意事項
1、選擇適宜的鍛煉場地,如平整、松軟的草地或泥土地,盡量避開堅硬的水泥地或石板地。
2、練拳以前,要有針對性地做准備活動,比如原地慢跑幾分鍾、做幾節按摩操等。
3、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先進行分段、分式的練習,再練全套。
4、運動量不宜過大或過於集中,沒有一定功底的中老年人群尤其要注意。
4、練太極拳氣沉不去能腰痛嗎
能.
俗語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說明我們不管做什麼工作都要有嚴格的規矩。不按著本行本業的規矩,肯定辦不好本行本業的事。比如四川成都陳麻婆的豆腐,那麼簡單的一道菜,各家有各家的做法,但都做不出陳麻婆的豆腐本味來,就是因為沒有陳麻婆的方法和規矩。更何況太極拳是一個泱泱大拳,是三大內家拳之一的上乘功夫、上乘拳術,沒有規矩能學得好嗎?沒有繼承能發展得了嗎?真正的太極拳功夫是「陽春白雪」,不下些決斷的大功夫是根本得不到它的真諦的,不出些血本也休想進入它的殿堂。太極拳是道家養生文化和道家武術文化的產物。從歷史溯源來看,太極拳經老子、尹喜、麻衣道人李和、陳摶、火龍真人鄭思遠、張三豐等歷代祖師逐漸發展而成。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講「虛其心,實其腹」,而太極拳從始至終都要求虛心、實腹;老子講「至虛極,守靜篤」,而練太極拳也講求動中求靜。由此可見,太極拳處處合於道,屬於道家養生文化和道家武術文化。但現在絕大多數太極拳練習者,包括很多專家教授、七八九段,都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根本做不到太極拳的規矩。或是一知半解,嘴上說說而已,實際做起來卻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我將在以下問題上一個一個地說明「你們如何毀了我的太極拳」。 一、樁功 樁功是練好太極拳的首要問題。沒有樁功的太極拳好比建在沙灘上的樓房,風一吹便倒,由此可見樁功的重要。那麼練太極拳要站哪些樁功呢?太極拳樁功很多,有開合樁、下蹲樁、馬步樁、手揮琵琶樁、提手上式樁、白鶴亮翅樁等等,實際上每個太極拳的動作就是一個樁。要把樁功練得一般人兩三個乃至三五個都推不動、拉不動,多棒的小夥子,也休想抬起胳膊來,才算基本達到太極樁功的要求。而現在從各體育大學院校到省市武術隊的專業教練,以及各地的太極拳輔導站的教練員、輔導員們,根本不教學者練樁,甚至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站樁。據這些教練員、輔導員們講,出光碟的那些專家教授,都不談太極拳站樁的問題,叫我們知道什麼?所以我說那些練太極拳不站樁、不懂站樁、或說站樁沒用的專家教授們、七八九段們,毀了太極拳的根子! 1978年,我所在的單位和另一單位發生矛盾。我的單位蓋房挖地基,另一單位要拆房。為了拿證據,我們派人把對方拆房的情形照了下來,結果對方派人搶相機,雙方因此發生了武鬥。個別人為了將矛盾鬧大,隔著房子往人群里扔磚頭,在場的幾十人立即發生了騷亂。對方一些人見我很瘦,又是專管這個廠子搬遷的負責人,於是想把我推進地基溝里。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十幾個人就是推我不動。他們又派了兩個一米八以上的大個子,每人架著我的一隻胳膊,想把我架出去打,但任憑他們怎麼架也架不動。後來他們改變主意,幾十人一齊喊著口號從後向前推我,結果他們的一個人迎面和我撞上,立即應聲倒地。那天我們被對方打傷了十幾個人,而我卻安然無恙。試想如果不是我練武術有樁功,怕是要吃大虧。練功夫,不是專門為了打人,但關鍵時刻要能自衛,這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也練這些不站樁的太極拳,那天的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二、頭部功夫 練太極拳對頭部的要求是,頭容正直,下頦微里收。名曰:虛領頂勁,下頦微一收,氣貫於頂。如果推手發人時差了頭頂懸之勁,就可能發不動,或發不遠。有了這頭頂懸的勁,就可能發得動,或發得很漂亮。所以虛領頂勁不可少。面部表情要自然,不可嘻皮笑臉,也不能齜牙咧嘴(練形意拳、八卦掌也是同樣的要求)。總之不管多難多易,都要求面部表情自然,好象什麼事也沒發生那樣。 三、眼部功夫 練太極拳時,眼神從始至終都要配合動作。該看前方時要看前方,該看前手時要看前手。不管看哪裡,都要讓人覺著自然得體。不能該看前手時看了後手,該看右手時看了左手。如白鶴亮翅,定式後應看正前方;又如左野馬分鬃,抱球時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應看上面右手食指。當左腳邁出去,慢慢落實成左弓步時,左手也同時到左胸前,右手停於右胯旁,這時眼就得看左手虎口或食指。眼看左手時,既不能瞪眼也不能迷茫,而是要兩眼有神注視前手。更為難做的是,不論一趟太極拳有多少動作,練10分鍾、 20分鍾乃至30分鍾、40分鍾,眼都不眨一下。我的恩師練一趟八十八式也不眨一下眼。 練眼也專門有練眼之功,如香火頭練眼功、提渣滓練眼功、看太陽練眼功、看月亮練眼功等。日後我再專門談練眼的功夫,可以讓大家把眼練得能看夏天中午12點的太陽數分鍾乃至更長。 四、鼻子呼吸之功 練太極拳從始至終應呼吸自然。練時配合動作呼和吸,使呼吸慢慢拉長。呼和吸應以耳朵聽不見為佳,而且呼吸不能有間斷。須知練太極拳不同練早操的二八呼、四八呼,而是要根據動作的難度大小、長短配合呼吸。從起式到收式,都應是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久而久之,就可使動作和呼吸結合上。再加緊下大功夫,就能達到氣與勁合的境地。當然還有更為高深的呼吸功夫,即練著練著太極拳,突然感覺耳旁如打了一聲雷,不覺自己有呼吸,這就是胎息。如果經常能達到胎息的境界,長壽是定然無疑的。不過這種呼吸,現在練太極拳的專家教授們、七八九段們,恐怕是知者甚少了。要想學會如此境界的呼吸,速找明師虛心求教,可能還能學到。 五、耳之功夫 一般人可能會問,練太極拳與耳朵有什麼關系?又不是和人比武,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請聽聽我講的耳在太極拳中的作用,可能會有所幫助。前面談了呼吸是耳朵聽不見的呼吸,那麼耳朵聽什麼呢?我認為耳要聽蟬鳴。什麼是蟬鳴?蟬鳴即我們稍一靜,大腦中發出的「而」的聲音。只要能排除雜念,神不外散,專注地聽蟬鳴,久而久之,剎那間耳邊「嘩啦」一聲,如同雷聲,就入靜了。此時,只知練拳,不知其他,見如不見。見人如不見,見物如不見,見一切如不見。這就是練太極拳所講的動中求靜的最佳效果。久靜而生動,此動不是練太極拳動作的動,而是一點真陽在動,這一點真陽即是生殖器無念而自舉的動(所以要練真正的太極拳,尤其是養生功,不能集體在一起,更不便男男女女在一起練,關鍵就在於此。這個怕是一萬個練太極拳的也沒幾個懂的,更別說什麼太極拳專家教授、七八九段)。真陽一動就得會收,這收氣之法,不是得真傳者,也絕對不知道。真陽一動,要用小周天收氣之法收之。氣越收越足,真陽越動越勤、越堅、越硬,直至七個小周天都收不住,即改用無孔笛顛倒兩頭吹之功。七個無孔笛也收不住、降不了,速開通奇經八脈。八脈開通身屬陽,准備下手采小葯。當我們練著練著突然覺得一點真陽要奪關而出,千鈞一發之際,要會勒陽關,調外葯,調到葯產神知,此時要會上下任督接連之法,速用寶劍斬插之,這叫做寶劍插在三江口,管叫黃河水倒流,風吹之,火化之。采完葯後,再行牢牢封固,這種功夫才是張三豐祖師傳下來的太極拳功夫。不論楊、吳、陳、孫、武、李,誰懂這種功夫,才算得「下手煉精化氣」之真傳,得太極拳之真傳。 不少練太極、形意、八卦的名師都說會「煉精化氣」,也可能他們不願寫在書本上,但在我看來,那麼多練太極、形意、八卦、武當劍的,也只是會說說名詞而已,實際都不會。如果真會,就不會說站著三體式能結丹、站著三體式能采葯的外行話,就不會說「煉精化氣」的外行話。「煉精化氣」前面還得加上兩個字,「下手煉精化氣」才是行話。上面所說的功夫在公園里練行嗎?當著人練行嗎?不行。采葯歸爐後,還有許多功夫,因為這里重點是講太極拳,所以我只介紹一下名稱,分別有:提渣滓、卯酉周天、歙聚祖氣、蜇藏氣穴、提踵呼吸、點穴固丹、虛室生白、六根震動、大葯過關、養育聖胎、出陽神、撒手九年之功等等。這說明太極拳確實屬於道家而不屬於別的哪門哪派。歷代太極祖師可能怕日後有背叛者、不忠者,他們往往不說太極拳是出自道家,而說是出於自己那家那派,所以不傳下手煉精化氣、轉手煉氣化神、了手煉神還虛、撒手煉虛合道等功。如果誰說太極拳是他們家創的,就請他把這些功夫一一說清楚。以上我主要講的是男子練法,至於女子練法今後有機會再另寫一篇。還有年少有年少的練法,年老有年老的練法,有病有有病的練法,沒病有沒病的練法,不能概而論之。 六、舌部功夫 練太極拳從預備式開始就要舌尖倒卷,上頂天池穴。舌根部有兩個穴位,左為金井,右為石泉。隨著動作慢慢運行,舌下兩穴會分泌唾液,這唾液行話為「玉液」 (靜中得來的此液為丹)。唾液不是有了就咽,而是要待整套太極拳練完後唾液滿口時再吮吞下咽。會吮吞者,唾液直入任脈,不會吮吞則直入腸胃。入任脈則利陽精,久而久之能使腎機能強壯,使身體越來越棒。以五行相生而論:腎屬水,腎臟無病,腎水足,水可生木;肝在五行中屬木,腎無病利於養肝臟,肝屬木,木又生火;心在五行中屬火,肝氣足又利於心,心屬火,火又生土;心臟無病又利於脾胃,脾胃在五行中屬土,土又生金;在五行中肺屬金,脾胃無病又利於肺腑,肺屬金,金生水,肺腑無病又利於腎臟。此謂五行相生之理,有相生就有相剋,這是辯證的關系。五行相生是順理,而五行相剋呢?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五行相剋之理言之:金克木,金在人身內屬肺,肺腑無病又能幫助去攻克木肝之病,木在人身之內屬肝,肝臟無病又能幫助去攻克土脾胃之病,土在人身內屬脾胃,脾胃無病又能幫助去攻克腎水之病,腎屬水,腎臟無病又能幫助去攻克心火之病,火在人身內屬心,心臟無病又能幫助去攻克金肺之病。如此相生相剋,循環往來,何病之有?此五行相生相剋之理,就是陰陽辯證之理,此理就是典型的道家文化。它充塞宇宙,充塞大地,充塞人身,充塞萬物,也充塞太極、形意、八卦,此理雖簡明,然也不是一個對道家文化思想無知的人可理解的。所以,我斷定太極、形意、八卦出自道家,不屬哪門哪派,要說派就是道家武當派。 七、肩部功夫 練太極拳不論做什麼動作,或起或落,肩是一直下沉的。這種沉不是僵硬之沉,而是自然松沉。不會練拳的人,卻往往認為沉肩沒什麼作用。肩為胳膊之根節,肩能松沉,則一般人絕對抬不起你的胳膊來。放人亦然,如果對方身上較沉,那麼自己的肩稍微一端,便立即使不上勁。因為肩一端,則使胳膊和周身脫節,和肘腕脫節,所以沒有勁力。只有肩一松,使胳膊和全身成為緊鎖在一起的整體,和肘腕成為一家,勁力方可好用。先輩把肩稱為胳膊之根節,而肘為中節,腕為梢節,可見沉肩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練太極拳除下勢等個別動作外,不論練多難的動作,兩肩始終要在一個水平線上。在推手中,肩靠是很有威力的技擊動作。如對方捋我,那正好借對方的捋勁,往對方中部靠去,輕者靠出丈外,重者立即休克,可見沉肩肩靠威力之大。但如今練太極拳者,尤其是專業運動員和公園晨練者,一萬個中也沒見一個會沉肩的,這樣下去太極拳豈不危險。 八、肘部功夫 練太極拳強調沉肩、墜肘。如果肩松沉了,但肘卻微外掀和里癟,會立即破壞了沉肩的作用,使勁立散。肘為胳膊之中節,中節出了問題,根節和梢節都會受到影響,使勁不能完整。所以不論野馬分鬃、摟膝拗步還是其他動作,肘都不能外掀和里扣,就是四角穿梭也不允許掀肘。在推手中,肘的殺傷力太過威猛,所以高手往往不願用肘去擊對方。這肘要是頂上,如頂在肋上,就得頂斷幾根肋骨,輕者也得吐血,故推手比賽嚴禁用肘。立肘更厲害,就是砸在對方後背上,也能使對方受不了,何況頂在砸在要害之處。如今的專業運動員和公園晨練者,肘部的問題都比較嚴重,尤其那些不會推手的教太極拳者,根本就不知肘有什麼作用。 九、腕部功夫和指尖功夫 練太極拳講腕坐、指展,這樣使肩、肘、腕成為一致的整體。如果肩沉了,肘墜了,腕卻不坐,則使胳膊之勁不能成為一家,肩肘之勁也就沒有可靠的保障。胳膊作為上身的兩扇大門,肩、肘、腕必須成為統一的整體才能運用自如。肩肘腕統一了,指不展勁力也同樣發揮不出來,所以指展的問題也不能小看。發人放人,指在最前方,把人發出去沒有腕滾不行(如擠之勢,腕不滾則不奏效),沒有指尖的抖彈勁也不行。指不展從表演上看也沒有可觀性。太極推手時,指尖應如中醫搭脈一樣,稍一接觸對方,便將對方的勁路、功力大小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我們今天的專業運動員和公園晨練者,都是或出手嬌無力,或出手不見形。更有甚者,把手搞成唱戲演員的「蘭花指」,使人不懂,這手型究竟意味著什麼?太極的指,同樣是太軟了不行(無力),太硬了也不行(勁僵),應是可軟可硬,也就是軟中有硬,硬中有軟。 十、兩胳膊之勁 練太極拳處處體現圓運動,先輩武術家謂之「抱元守一」。這個「一」,我在耳部功夫中已作了說明,這里再強調一句,這就是先天一氣,先天一氣就是無念的真陽。孫祿堂先生說,「太極皮球也,形意鐵球也」。而今天的許多專業太極拳運動員、專家教授們,別說懂什麼抱元守一,就是兩只胳膊抱圓都做不好。仔細觀察他們的動作,哪一個不是癟癟楞楞。孫老先生說太極皮球也,指的可不是沒有氣的皮球,而是打足氣的皮球,處處是圓的,讓對方無處下手。如推手時兩只胳膊棚得很圓,如同皮球,那對方在哪裡下手呢?對方無從下手,沒有任何缺陷,這就是抱球應達到的效果。以肩論,肩是圓的,肩下腋內可容一個拳頭;以腰論,腰似車軸,處處運用自如;以背論,背是圓的,背如弓則勁無窮;以襠論,提肛、裹襠,襠是圓的;以腿論,後支撐腿(如弓步)是圓的;以手論,虎口是圓的;以起手落手論,起手是圓弧,落手也是圓弧,用行話說就是「起手要輕靈,落手要沉著」。所謂起手輕靈,落手沉著,即練者並沒著意用勁,卻讓行家看來處處有種內含的暗勁。而如今的太極拳專業運動員,起手飄忽忽,落手忽忽飄,手沒有準星,沒有定向,不知落在什麼地方合適,出手嬌無力,腳下軟綿綿,這能叫上乘功夫的太極拳嗎?有相當多的人認為,練太極拳嘛,隨便練練,一點勁也不用使。此言謬矣。如果嚴格按照太極拳的規范去練,不挺胸,不提肚,不撅臀,就是一趟二十四式練下來,一般人腿也會發抖。常見太極拳參賽者,腰不會動,或者說腰和四肢配合不上,只是耍胳膊耍腿,雖然練得很慢,但也不是太極拳,只能說是長拳慢練,沒有太極拳的味道,更沒有太極拳的內在之勁。太極味、太極勁比較難練。說軟嘛,軟中有硬;說硬嘛,硬中有軟。軟不是軟綿綿,硬不是硬梆梆。不在明師指導下言傳口授,休想練出太極勁、太極味來。 十一、胸部功夫 練太極拳對胸部的要求極嚴。頭頂了,肘墜了,腕坐了,指展了,但胸一挺就又破壞了上面所說的整體。上面所要求的肩、肘、腕都是勁力下沉的要求,而一挺胸,則氣往上涌停於胸。太極拳要求周身一家,勁一松到腳。氣往上涌,就不可能一松到腳。只有胸微收,氣才能下降丹田。胸微收,又能使背撐圓,使氣貼於背。太極、形意、八卦都要求收胸,就連西洋拳擊,也要求收胸。只有收胸,兩肩之勁才能向前、向左、向右放遠。而挺著胸,勁力就被胸肢解、阻住,不可能放遠。太極拳講神氣收斂入骨,氣貼於背,就必須收胸。所以不收胸不僅使勁力受阻,而且氣不可能沉於丹田。因此不論男女,練太極拳都必須收胸。那麼男的較容易檢查胸部收沒收,女的怎麼檢查呢?檢查女子收胸否,主要看後背是否撐圓。先輩講含蓄在胸,又講胸微收,心窩微收,都是根據道家祖師老子講「虛其心,實其腹」而來的。因此,我認為,挺胸練太極,就不是太極。誰能收胸,誰才能練對了太極拳。請看我們現在有多少人在練太極拳時能真正做到收胸呢?可惜包括那些專家教授、七八九段,會收胸者絕少。不會收胸,則上身勁力不能一致向下,而受阻於胸,永遠練不成周身一家。 十二、腹部功夫 練太極拳,對腹部的要求,講的是氣沉丹田。丹田者,在臍下一寸三。氣沉於丹田,表現出來是腹部圓,氣充於腹。如果提著肚子,說氣沉丹田了,可能嗎?提肚,腹是癟的,癟的就說明氣沒沉於丹田,氣沒沉於丹田,必然上涌於胸,所以提肚、收腹都是練好太極拳的大忌。一個有功夫的太極拳師,氣沉於丹田,腹部被人打上幾拳、踹上幾腳都可以承受。我自己在四十多歲教太極、形意、八卦時,就讓不相信的學生在我腹上打幾拳踹幾腳試試。今後學練太極、形意、八卦者,也可以問問你們的教練、教授、老師,腹上敢不敢讓人打幾拳踹幾腳,沒功夫的就不敢讓你打讓你踹。太極推手更講腹部充實,太極推手高手,如郝家俊先生,用腹部打人,比一般人用手的勁力還大得多。往往他向里一帶,腹部一彈就能把人擊出丈外,腹部放人的威力,比別人用推和擠還高。
5、張三豐的太極拳
太極拳本是一脈相承的道家武術,而在民間;經過歷代太極傳人的修改傳承,已與道家太極拳原貌相差甚遠。更有甚者,某些人為了沽名釣譽,不承認太極拳出自道家,而稱太極拳為自己祖宗所創,但其理論功法和拳勢名稱基本上都還是沿用或保留著道家太極的內容。另外,根據很多太極愛好者和專業人員的研究考證(如李師融先生 所著《北派太極拳流源揭秘》,張傑先生所著《陳王廷不是太極拳創始人》的文章考證),以及本門的傳承,均可以證明太極拳出自於道家,為集大成者張三豐祖師所創,民間某人自創拳說在歷史證據面前不攻自破。
太極拳古時在道門內稱「太極全」。 因太極包含著天地陰陽世間萬物之變化,是一門綜合學科,故與近代太極拳所指狹義范圍是有區別的。道門太極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包括道家哲學、醫學、內丹養生學、經絡學、易 學、內功學、力學、技擊學、數術等學科,並將易學、五行、陰陽剛柔、虛實之變化融於一身而演為太極拳。太極拳作為道家人道築基之法門,是道家以武衛道和以武演道的模式。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運轉即太極,萬物不外一太極」。故太極即道也。
太極拳作為道家養生防身護法之術,其歷史源遠流長。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和道家傳承「寧可失傳,不可妄傳」的規定,多少年來,傳人之間只是心傳口授,文字傳錄極少,即使有記錄也多用口訣隱語暗示,非真得道者不能參悟其中奧秘。如我張祖意合太極拳,每一甲子傳一代,一代傳二不傳三,非正式傳人不傳拳譜。正是因為這些特殊原因,才使我們今天很多人只知祖師張三豐,而不知歷代傳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現今流行的太極拳資料中窺見一斑。但這也恰好為造假者提供了機會,使世人對太極拳的傳承產生了誤解。
太極拳從流傳民間到近代,公開的譜訣只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解,及後人根據王的論解而流傳的各派太極拳論述,卻沒有原始傳承的道家「太極拳道論」。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經說過,王宗岳不是道家的正式傳人,他的太極拳是張三豐的弟子劉古泉所傳,他的太極拳論、譜、訣,都是根據道人劉古泉的口傳記錄整理的。故此,他沒有完整的道家太極拳道論。這一點,大家可以看一下至今所發表的王宗岳太極拳論、拳譜和歌訣就會明白。又因受地域環境和方言的影響,其在拳論、拳譜、歌訣的字句上,也有記錄失誤和不妥之處。還有的是後人據王宗岳記錄而加以潤色,逐漸增訂的。例如殺手歌中「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肋並當心。下部兩臁合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此歌本為道人口傳王宗岳,其後又有人根據王的記錄而轉錄,故與道家真傳有相謬之處。道家原歌日:「上打眼喉下繆陰,中打兩肋並蓋心;底打兩膝和兩脛,腦後一掌命歸陰。」此歌訣與流傳歇訣的小同之處主要在於前兩句。 兩首歌訣雖然目的相同,但前一首與後一首相比較,對人體所擊打的部位略有不同。
過去有師曰:「寧傳一手,不傳一口。」往往真言不輕傳。那麼怎樣理解和解釋第一句才更為合理?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用「眼」字比用 「咽」字更為合乎情理。大家知道眼是人的視覺之官,如眼被封擊必失去視力。那為什麼要將「下繆陰」改作「下打陰」?也可能是歷代傳人保守不傳,也可能是記錄有誤。 過去也有人將「下繆陰」誤寫為「下撩陰」,此解也不全面。 何為下繆陰?這是指擊打部位下八繆穴和陰部。下八繆是指人體背腰椎下骶骨處,此處有骶神 經後支,骶外側動脈,受重擊後可造成大小便失禁,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陰部是人身任脈要穴,前打陰部,後打八繆,此兩處穴位任何一處被擊,都可造成人體損傷,輕者身體癱瘓,大小便失禁;重者休克或致命。第二句「中打兩肋並蓋心」,兩肋被擊打後可以造成肝氣不疏,胸悶氣短,咳嗽等症。胸肋部為人之五臟所在,穴位多且神經豐富, 故對人造成損傷較大。「蓋心」是指人任督兩脈之中心,「蓋」指華蓋,肺為五臟之華蓋,是致命穴;「心」指人之前後中心,任督兩脈中心為人身之要穴,內連五臟,是人身致命之弱處。故學練者在習練時要有朋師指卓,方知要奧。雖然後兩句文字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故不再解釋。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道家真傳與民間泛傳是有區別的。所以,一字之差其意不同。現今世傳各種太極拳譜、拳論、 拳訣很多,因各種原因,訛誤不少,有望太極拳研究者及專家辨正。
近代太極拳作為養生防身之術,深為廣大練武者所喜愛。但白楊澄甫改拳後,有很多名家高手根據個人對太極拳的領悟和理解,對太極拳作了不同的修改。有的名家為了標新立異,對太極拳冠以新名,以迎合人們追崇時尚的心理。一時間,各種名稱的太極拳比比皆是, 逐漸使真正的道家太極拳厭而退隱。而社會上流行的太極拳也逐漸失去了太極拳的原旨,形 成了太極操舞。
在有志之士的呼籲和推動下,太極拳正在朝著恢復歷史原貌的方向發展,這是使太極拳真正為大眾所認識了解,為全民健身計劃所用的正確途徑。 太極拳的健身技擊作用雖早己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為什麼很多太極名家還是過早的離開了人世,給後人留下的只是一些太極典故和佳話?據資料統計,近代太極名家平均壽命只有70歲左右,這離「觀耄耋能御眾之形」相差太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好的東西如果理解有誤,運用不當,也可能造成相反的結果。縱觀道門內功高深者多長壽,而世俗間功高者多早嚷。這些事實說明,不得真傳不僅不能延年益壽,而且還有可能造成身體損傷。所以說,太極拳是與修煉內丹養生緊密聯系的。達不到丹體常存常靈,就不算得到太極真諦。因此,真正地繼承研究和發展太極拳,是我們今天的首要任務。
道家太極拳式的名稱主要來源於三豐祖師悟道所得。他長期潛心修行,結合日常生活,觀察世間萬物變化,研究陰陽、五行、八卦相生相剋之理,為了便於記憶和傳世,便將拳式和用法編成歌訣,為太極拳的創立和流傳,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太極拳式的名稱多以形容、比喻、誇張、擬人等方法命名,如 「三豐搗碓」、「一條鞭」和「推窗擊月」等等。以下試 作簡述比較。
三豐搗碓訣曰:
三豐搗碓賽金剛,混元一體劈雷響。
棚捋擰砸震天地,佛仙神鬼不敢傍。
「三豐搗碓」一式是三豐祖師當年在道觀修行時所悟創。傳說他每日用拳碓米,將日常生活碓米視為練功,後 將此式引為拳式。道內也有稱為「三大對」。如趙堡太極至今沿用此名。陳氏將此式稱為「金剛搗碓」,動作和用法略有不同。練此式要求神意氣、手足身、丹震砸(喊聲發自於丹田、震腳聲、砸捶聲)三聲相對,發出混元一體的震聲,內外五行合一,振奮精氣神,周身齊到,精神意氣力、筋骨皮毛肌,全身一體太極混元,要打出威猛之氣。 此式對於身手足的外形要求是男左女右。即在行拳時,男起左開,落右合,起勢時震左足,砸左捶;收勢時合右足,砸右捶,此謂陽開陰合。陳氏「金剛搗碓」與趙堡「三大對」起勢相同,兩家均為右起勢。但陳氏「金剛」一詞出於佛家,不知何故?趙堡的這一式緣於道門,但練法不同於道門。其大致原因,可能是趙堡太極拳來源於王宗岳的弟子蔣發,而蔣發之拳大多數、由王老夫子的女兒代傳,按男左女右的規矩形成右勢,故趙堡太極拳又有「大姑娘拳」的說法(可參看原寶山著《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楊式太極拳沒有「三豐搗碓」式。當年楊露禪學拳於陳家,三下陳家溝而不得真傳,楊便轉到趙堡求學。趙堡人告訴楊此拳得於道門,楊又離開河南尋道,後得道家傳人陳蔭昌的指點。因楊不是道門正式傳人,故老師不許他對外公開得於道門(因楊拜過陳長興為師,古人講,只要拜師學過一天就是終身師父,這也是武林的道德規矩),所以楊對外依舊稱陳為師。楊露禪為了還原於道門而又不得罪陳師,故將此式省去;我們從過去的楊式太極拳勢名稱上可以看出,楊氏與陳氏拳名稱區別比較大,而與道家太極拳名稱比較接近,由此可見一斑。
6、二十四式太極拳名稱
招式名稱如下:
1.起勢
2.左右野馬分鬃
3.白鶴亮翅
4.左右摟膝拗步
5.手揮琵琶
6.左右倒卷肱
7.左攬雀尾
8.右攔雀尾
9.單鞭
10.左右雲手
11.單鞭
12.高探馬
13.右蹬腳
14.雙峰貫耳
15.轉身左蹬腳
16.左下式獨立
17.右下式獨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針
20.閃通臂
21.轉身搬攔捶
22.如封似閉
23.十字手
24.收勢
(6)武當太極養生操擴展資料
太極拳基本技術:
一、運動特點
1.輕鬆柔和:太極拳架勢比較平和舒展,動作要求不拘不僵,符合人體的生理習慣,並且一般來說,沒有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
2.連貫均勻:整套太極拳動作,從「起勢」到「收勢」,無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渡轉換,都是緊密銜接、連貫一氣的,前後貫穿,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
3.圓活自然:太極拳的動作以各種弧形、曲線構成,運動時要避免直來直去,因此要特別注意運用腰脊帶動四肢進行活動,以腰為軸,才能使手法、步法變轉圓活,動作輕靈順遂。
4.協調完整:在太極拳運動中,要求做到上下相隨、內(意思、呼吸)外(軀干、四肢動作)一體,身體各部分之間要密切配合;動作的出發,一動無有不動,以腰為軸來帶動。
二、動作要領
1.以意導動:即把注意力貫注到動作中去,所有的動作都要注意用意識來支配,「神威主帥,神為驅使」,「以動形隨」。
2.注意放鬆,不用拙力:太極拳的放鬆,不是全身的鬆懈疲怠,而是在身體自然活動或穩定的狀況下,使某些可能放鬆的肌肉和關節做到最大限度的放鬆。只有全身應該放鬆的都放鬆了,勁力才能毫阻礙地迅速集中到一點,避免了僵勁和拙力,體現出太極拳那種輕靈而又沉穩的富有彈性和韌性的內勁特點。
3.虛實分明,重心穩定:練太極拳時,身體的姿勢不斷改變,處處貫穿著手法、身法、步法的變化和轉換重心的活動,由虛到實,或由實到虛,既要分明,又要連貫不停,勢勢相連。要使虛實變化得當,身體必須平衡穩定。以達到太極拳「中正安舒」的要求。
4.呼吸自然,配合動作:練太極拳,不要因為運動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一般來說,凡是由實轉虛,勁力含蓄、動作屈合時,配以吸氣;凡是由虛轉實,勁力沉實集中、動作開伸時,配以呼氣。但在練一些過渡動作及個人感到呼吸難以結合動作時,仍需進行自然呼吸,這樣才能保證呼吸與動作的結合自然穩妥,符合太極拳「氣以直養而無害」的原則要求。
三、手型
1.拳:握拳同長拳,拳心略含空。
2.掌: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含,虎口呈弧形。陳式太極拳的掌型 「瓦攏掌」。要求拇指根部與小指根部微內合,中指、食指、無名指微向後伸張。
3.勾:同長拳,但須自然。
四、步型
1.弓步:與長拳相同,但要求前後腳橫向距離是10—30厘米,後腿自然直。
2.仆步:與長拳相同,但要求仆步腿自然伸直。
3.虛步:與長拳相同。
4.獨立步:一腿自然直立,另一腿屈膝提起,腳尖自然下垂,大腿高於水平。
7、太極拳動作柔美常被稱為空氣中的游泳拳,這是為什麼?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一種,歸類為內家拳。明朝萬曆年間(具體年月不詳),山西武術家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楊露禪(1800 ~1873),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使得太極拳廣為人知。
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1]、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楊、吳、武、 孫、趙堡、武當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系,相互借鑒,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截至2014年4月,周邊國家如韓國、日本、印度等都已著手太極拳申遺工作。2018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將該項目的申遺緊迫性寫進了提案。
太極拳,發源於中國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極富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態。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她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
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太極拳這種以體育運動作為主要外在表現形式和載體的非物質文化形態,充分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界的客觀認知和科學實踐。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桿和青龍偃月刀等。
傳播重要載體之際,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太極拳文化,溫縣人民政府聘請國內一流設計單位,對陳家溝文化旅遊區進行全面規劃,按照傳承、弘揚、養生、功夫、產業五大功能區設計,建設包括太極拳展示基地、教育培訓基地、休閑度假基地、文化產品基地、研究傳播基地在內的陳家溝世界太極拳文化中心,開展對太極拳全方位多層次的挖掘、整理、推廣,描繪出了陳家溝世界太極拳文化聖地的美好藍圖。河南省文投集團等單位已經入駐,開始建設美麗陳家溝。
8、求導引養生操,養生太極拳123套,24,40,42.48.115太極拳,32.42太極劍,武當太極劍,12太極劍音樂口令
?
9、太極拳 門派很多,可張三豐沒說張派,楊露禪沒說楊派。現在見到的說是太極操的多。 太極有拳嗎?
也不知你說的拳是指什麼。
過去有段時間講武當無拳,後來有了,你的「太極有拳嗎」是這個意思吧?
拳:徒手的武術。
武術: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
你的意思是太極門派還有格鬥的技術么?或者現有的太極還承載著格鬥的精髓么?
就我的感覺還是有的,不過要看是什麼人練,也看你認為的「有拳」的標準是什麼。
如果以達到楊露禪的標准叫有拳,那麼估計現在也沒有個幾個叫「有拳」了。
如以一般格鬥為標准,太極還是可以練到「有拳」的境界的。
其實現代人還是很有福氣的,我感覺可能比古人一點都不難練到有拳的境界,因為現代資訊發達,各種技擊流派精華盡出,有心練者超過古人應當是條件更好的,那種厚古薄今,妄自菲薄的自欺欺人的說法是沒有什麼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