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功介紹一下
實現聲明:氣功不會有氣的
氣功這個事物,在幾乎所有新聞媒介的宣傳參與下,在我國幾乎已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然而,如果問一下「您能回答什麼是氣功嗎?」則很多人又突然感到模模糊糊,說不清楚,或者錯誤地認為氣功是練「氣」的。這一方面說明多年的宣傳在幫助人們科學理解氣功方面,並沒起多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當今的氣功定義存在讓人們不容易理解的地方。那麼,究竟什麼是氣功呢?
兩千年前成書的中醫最早最權威的經典著《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段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這段話清楚地表明:心理健康,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才協調,按照這種規律養生才能長壽;心理不健康,則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就紊亂,按照這種規律養生必生病變。通過這段論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古人非常重視心理在養生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氣功恰恰是對這一理論具體應用和實踐的學科。
《黃帝內經》中有一段當今氣功領域公認的關於氣功的論述是這樣寫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段話說,當一個人的意識進入到一種非常寧靜非常愉悅的虛無狀態時,全身各系統的生理功能會隨之變得協調。長期堅持這種排除雜念放鬆心理緊張的鍛煉,就會增強機體免疫抗病能力,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由此可見,氣功是一項通過自我心理調整促使自身生理功能協調的鍛煉方法。《黃帝內經》中其它論述氣功的條目還有諸如「精神內守」、「獨立守神」、「傳精神」、「通神明」、「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凈神不亂思」、「占神往來」、「專意一神」、「必一其神」、「御精神,收魂魄」、「精神專直」、「心和調」、「安心定氣」等這么多專一內容的練功要求,清楚地證明了「調神」(心理調整)才是氣功的本質特徵。
古人不僅理論上如此論述,在創編功法時也緊緊地聯系著心理調整的核心,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統一。以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一段記載為例:「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元氣,如紫雲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漸漸入頂,如雨初晴,雲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若徹,則覺腹中有聲,汩汩然,意專思存,不得外援,斯須,則自達於湧泉。」懂得心理學知識的人從這段論述中可清楚地看出,這一練功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圍繞著自我暗示核心,聚精匯神地自我想像、自我注意、自我感知的自我心理調節過程。這一過程中「想見」的「太和元氣」及其運行途徑,也完全是以自我想像的內容進行自我暗示的結果。通過這種想像,擯除雜念,忘卻煩惱,將自己帶入一個令自己心曠神怡的意境中,形成一種美好的心理情緒狀態,亦即氣功入靜狀態。
入靜,是氣功鍛煉本身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氣功區別於其它健身方法的重要特點。入靜是練功者通過採用集中注意力方法排除思想雜念,使意識從普通清醒狀態逐漸過渡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狀態。此時,大腦除自知自己是在練氣功這一點上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都處於一種主動性的休息抑制狀態。氣功術語稱之「一念代萬念」。
心理學將處於清醒與睡眠之間的意識狀態稱為催眠狀態。氣功入靜狀態在實質上屬於催眠狀態。在形式上稍有區別的是氣功造成的催眠使用的是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手段。大量實驗室研究及臨床觀察結果表明,處於入靜狀態時,主觀上練功人會感到全身舒適、心情愉快、心胸開闊。這種美好情緒狀態,使心理緊張得以充分放鬆。客觀上,可以檢測到這種良性精神狀態會直接影響神經內分泌的功能活動,進而影響全身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向著協調有序化的方向發展。長期堅持氣功鍛煉,進一步可使諸如炎症、潰瘍等實質病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復。這種通過自我心理調整來協調自身生理功能進而影響形態實質的過程,就是氣功發揮作用的主要機制。當然,也是氣功具有消除心身疲勞、增強免疫能力健身防病,以及治療心身疾病作用之所在。
綜上可見,氣功不是練「氣」的。如果用中醫術語可將氣功定義為:通過調神來協調氣機,達到平衡陰陽、防治疾病目的的鍛煉方法。如果用現代科學語言可將氣功定義為:氣功是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使意識進入自我催眠(入靜)狀態,通過良性的心理調整,使體內各系統生理功能趨向協調,甚至使病變的形態實質得以修復,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類自我心身鍛煉方法。
2、我想自學中醫,請問怎麼入手?
剛剛開始學習中醫的人,都是這樣想的:我就把中醫當做一門愛好吧,不要學著去治療疾病算了。
剛剛開始學習中醫的時候,我也是這樣想的,越學到後面,投入的越多,就越來越不可收拾
從入門到學會一點,從學會一點到能夠治療一些簡單的疾病,再從不滿足非法行醫到現在走上中醫師承之路,鬼知道我經歷了多少辛酸。
所以,要麼不開始,一旦開始了,兄弟就做好把自己一輩子搭上去的心態吧!
心態擺正了,接下來就是讀書了
不要信那些網路上的民間中醫鼓吹的玄學中醫,咱們還是需要走正統的學術路線。
從最開始的《黃帝內經》開始,樹立起最基礎的中醫生理學知識,然後再開始研究一下《神農本草經》了解了解葯性,最後再精讀《傷寒論》、《金匱要略》背完這四本書,中醫基礎就打的很好了,這個時候再去看後世的書,才不會被那些偏激的思想帶跑。
基礎打好之後,再繼續博覽群書,廣泛的閱讀,才能在臨床中得心應手。
我現在就處在最後一個博覽群書的階段,同時拜了一個中醫師傅,准備在五年之後考取中醫醫師資格證。
關於這一段經歷,一時半會又不能完全說清楚,其中實在是太曲折了,如果對中醫師承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私信我,或者我的經歷可以幫到你們!
3、氣功為何人所創???
氣功的起源與發展
氣功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未見直接的文獻資料,目前是根據幾個間接文獻的互相佐證推測的。據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國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成災。《呂氏春秋·古樂篇》就有用有「宣導」作用的「舞」來治療「筋骨瑟縮不達」之疾的記載。《黃帝內經》也有用導引、按蹺來治療骨關節病的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導引按蹺」。
1975年在青海樂都地區柳灣三坪台出土的馬家窯時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個練氣功站樁的人形,說明中華氣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
一、殷周時期的氣功萌芽
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創時歷,應用干支紀日法,製造石器、骨器,進而是青銅器。農業生產較前發展,生活和文化較前進步,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漸增進。雖然天體運動與神話相伴,周天之說已見端倪,對身體各部分結構已有觀察,對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認識,並具有了一定的醫葯知識。這都為氣功養生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傳說殷時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得益於「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中國人名大辭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稱黃帝之師,見周穆王,能善補導之事,取精於玄牝,其要穀神不死,守生養精氣者,發白復黑,齒墜更生。」(《雲笈七簽》)說明殷時已有氣功導引養生法的存在。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創編「舞」用以疏通經絡,理氣導滯,以防治郁滯不通之疾,這種「舞」已類似今天的健身氣功。
二、先秦諸子與氣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雜家、陰陽家相繼出現,形成了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時代。隨著人們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逐步加深,開始積極探索生命的生長壯老規律以及與之相應的衛生保健方法,導引、食氣(服氣)、吐納、行氣之術逐漸為人們所採用,為氣功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除了是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外,也為探索氣功學的理論奠定了基礎,它把氣功養生的三大要素——調心、調息、調身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該書,故《道德經》對後世氣功的發展很有影響。 「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為「一」。所謂「守一」,即指練功時意念集中於身體的一個點,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可以說是在眾多的意念中,選擇其中一項,並對此一項意念活動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
孔子提倡修身(健身),以「守中」類功法傳世。所謂「守中」,即在練功時,意念集中於身體或臟腑,或自然景物之內,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處天和之中。
《莊子??刻意》中的「吹口句(xu音虛)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則說明了習練氣功的目的只是為了健康長壽而已。
孟子提倡「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強調練氣功要重視道德修養的修身方法,這與當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新觀念:「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康的人才算健康的理念」不謀而合。
宋、尹則把老子的「道」和「氣」統一起來,認為「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遍流萬物而不變」(《心術》)。又進一步提出了精、氣、神的概念,其「氣論」對氣功學的基礎理論有很大影響。
動靜結合的觀點則首見於《呂氏春秋》,呂氏首先指出了「靜」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接著又指出了「動」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由於靜與動對人體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宜動者靜,宜靜者動也」。呂氏這一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專以養生為務的「神仙家」,其中的突出代表有被後世廣為傳揚的王喬與赤松子,他們對氣功的影響也很大,致使不少功法都冠以二者的名字。
《戰國玉銘》又稱《行氣玉佩銘》、《行氣玉銘》以及《行氣銘》,據專家考證,這是公元前5世紀末至4世紀初一件反映氣功歷史的珍貴文物,也是到迄今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氣功鍛煉的實物,在這一中空但未透頂的十二面體玉制飾物上,刻有四十五個銘文,表明在戰國時代氣功功法確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戰國至漢初成書的第一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奠定了古老氣功的醫學基礎。《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載:「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從氣功鍛煉的角度來看,這正是古人對遠古時期人們修煉氣功境界的描述。「呼吸精氣」、 「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已有了三調的雛形。《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是一種社會醫學,它所奠基的氣功學,古時稱為「黃老之學」,恰好符合當代的「社會一心理一生物」醫學模式。《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是氣功鍛煉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理。《素問??遺篇刺法論》更介紹了氣功治療慢性病的具體方法。後世練功的「入靜」、「氣貫丹田」、「舌抵上齶」、「叩齒吞津」、「玉液還丹」等等,也都由此而來。
先秦時期,社會上已有從事氣功研究的術士、方士。氣功養生術從休息以利於體力恢復的簡單應用,成為有理論、有實踐的預防養生、祛病健身的導引氣功。如楚國盛行導引行氣,著名的方士就有「羨門高豀、上成鬱林、公樂聚榖」(宋玉《高唐賦》)。姜亮夫先生說:「燕齊以求仙方而延年為主,而楚南以養氣而外生死為宗,故燕齊多方士,而楚南多隱逸……而導引行氣,始於楚南。」(《屈原賦校注》)可見戰國後期社會上氣功養生術的普遍流行。《素問》即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 之論(《異法方宜論》)。
《管子》則謂「故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此乃以穩定形神立法。《荀子??修身篇第二》提出「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乘之以調和」,提倡用中和法調節精神與形體。功法已有動功、靜功等不同,並且收載在諸子的著作里流傳下來。
三、秦漢時期的氣功學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雖然秦朝持續時間不長,但在經濟文化方面做了許多統一的工作,為漢代經濟文化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秦漢在醫學方面有較大發展,氣功學也因此受到良好的影響。尤其是漢初,統治階級曾一度提倡「黃老」之術,「清靜無為」之風盛行一時。政府休養生息,人民安居樂業,客觀上對氣功的發展是一個促進。即使以後董仲舒提出「尊崇儒術,罷黜百家」,但氣功並未因儒家經學的興盛受到影響,反而在理論認識上有顯著提高。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佛家的一些修持方法,也被人們用來作為攝生養性的手段。至此,中國氣功明顯形成了儒、道、釋三家。
秦漢時期,由於科學文化的發展,論著日多。受先秦諸子的影響,秦漢論著也包羅萬象。其中以生命科學為中心的論著不少,較有代表的如:《呂氏春秋》、《淮南子》、《素書》、《春秋繁露》、《韓詩外傳》、《申鑒》、《老子指歸》、《論衡》、《老子河上公章句》、《太平經》等。除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天文、地理、氣候的知識外,有的篇章直接闡發氣功養生的內容,其中尤以《呂氏春秋》對發展氣功整體論的觀點有較大的推動,將天地自然、社會人事、機體生命合為一大系統。後世氣功家觀察自然、社會與機體生命的關系,多以《呂氏春秋》十二紀為指導,足見其影響之深。另外《老子指歸》對「道」的論述,明確提出「道」即是平衡,是事物形成過程中的相對穩定狀態,較先秦諸子所述平衡問題在氣功中的應用更為具體。《淮南子》「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萬言」。其中淑真、精神、道應、人間等篇所述(部分)內容,可以說是氣功基本理論和實踐功法的具體闡發。還有《太平經》闡述功法之多,也是其他同時著作所少見的。至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首次應用十二消息卦,說明了氣功氣化學說的數學原理。
秦漢時期,氣功實踐加強,不僅用於預防攝生,也用於治療外感內傷多種疾病。道士、醫師應用其作為防治疾病的方法,有知識之士用以作為養生法,連普通民眾也有應用氣功的記載。在攝生防病方面,社會上已流行各種不同作用的功法。如漢??荀悅的「關息法」,就重在壯陽。有側重養陰的功法,靜而生陰,多從靜功方面入手進行。養陰又多重在精、血、津液等體內物質的獲得上,如長沙出土的青銅鏡銘文:「尚方佳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渴飲玉泉」 即是練氣功時吞咽口中分泌出的津液。較多的氣功家,還是提倡應用「和」法。如《呂氏春秋》的「精神安乎形」、「心志欲其和」;劉安的「形神志氣,各盡其宜」;韓嬰的「君子務結心乎一」;董仲舒的「心平和而不失中正」;陸賈的「寧其心而安其性」;徐平的「疏神達思,怡情理性」。尤其是嚴君平對「和」法的論述:「其為化也(『其』指道),變於不變,動於不動;反以生復,復以生反,有以生無,無以生有,反復相因,自然是守。」(《老子指歸??卷三》)是說道在不變中變,不動中動,自身在相對穩定中產生變化的運動。明確闡發了氣功的氣化作用,從理論上對「和」法進行了深入的總結。除說明秦漢時期廣泛應用「和」法之外,還表明秦漢氣功對動靜、復反、有無等辯證關系的認識,已具較高的水平。
值得說明的是,秦漢時期健身氣功的應用已很普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上雖僅存44幅圖畫,但導引姿勢復雜多變,運動全身各部,男女老幼都有,都著平民裝束。有的註明了導引作用,並且注意了意識活動要與動作協調,而且已有仿生物的「鷂背」、「龍登」、「熊經」、「鳥伸」,較《莊子》的記載有所發展,顯然是後世「五禽戲」的起源之一。
華佗在氣功學方面的貢獻是創制五禽戲,即虎、鹿、熊、猿、鳥五戲。五禽戲為時間較早、系統全面的健身動功功法之一。《三國志·華佗傳》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簡要地介紹了五禽戲的由來以及臨床上的應用。說明五禽戲較之春秋二禽戲,較之戰國末西漢初的導引法又有提高。華佗五禽戲的創制,促進了氣功的發展,是其他方法不能相比的。
四、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氣功
晉初(又謂漢末)女氣功學家魏華存的氣功學專著《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問世。就基本理論和實踐方法而論,主要應用人天觀、臟象學說研究氣功養生法,說明腦神經及心、肝、脾、肺、腎等五臟。提高了氣功對人體結構及臟腑間聯系的認識,對後世廣有影響。
晉代醫學家、煉丹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書,對推動古代氣功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他認為導引的作用是「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可以延年益壽。
南北朝的陶弘景、陸修靜對氣功的發展也有較大的貢獻。陶弘景著有《養性延命錄》、《真誥》,創制了許多具有實際作用的功法。陸修靜撰有《三洞經書目錄》,為保存南北朝前的氣功文獻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還有北齊??顏之推說的「愛養神明,調護氣息」,論述了氣功在預防醫學中的應用,後世多有效法。
晉以後,各種功法相繼出現。其中有以練氣為主的「命功」,如魏華存的「出日入月呼吸存法」和陶弘景的「六字服氣法」:「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口四,皆出氣也。」(《養性延命錄》)有調神,協調精神為主的「性功」,如魏華存的「思一法」,用以穩定腦神,其實就是補腦安神的性功。梁劉勰的「理神法」,實際上也是調節精神、穩定情緒的安神法,即所謂「靜則養神」。臨床還用於治療神形失調引起的各種內傷疾病,有調身、運動形體的「導引」。將「導引」用來預防攝生,祛邪療疾。如晉許遜所創的「補肝三勢」、「補脾三勢」、「補心臟三勢」、「補肺臟三勢」、「補腎臟三勢」,用於治療五臟疾病。方法簡明易行,有實效,至今仍用於實踐,即是經後人改動而更名為「立式八段錦」的原型。兩晉南北朝的氣功較秦漢時期又有新的發展,除有以上的功法外, 還有按摩、咽津等多種輔助功法。如陶弘景的以活動形體,動搖肢節,強壯身體,增進健康的「導引按摩法」等。
五、隋唐時期氣功的應用
隋朝時期的氣功繼承了兩晉南北朝的氣功成就,氣功被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諸病源候論》所載導引法二百六十餘式,用於健身,治內、外、婦科等疾病。在《周易參同契》的基礎上,繼承許遜之說,當時,多稱氣功養生法為「內丹術」,習練氣功叫「修丹」或「煉丹」。隋以後至唐,內丹之術曾興盛一時。也有外丹與內丹混用的情況,致使服食外丹而斃命(外丹多為鉛汞等有毒成分做成)者亦不少見。
唐代孫思邈躬身實踐,其學術思想兼融醫、道、佛於一家,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所創「調氣法」、「導引法」簡明易學,較適合老年患者需要。王玄覽著《玄珠錄》論述氣功狀態下的特殊生理功能作用。司馬承禎著《修真秘旨》、《坐忘論》、《服氣精義論》、《天隱子》等書,應用氣功健身攝生預防,延年卻老。還有,鍾離權認為氣功養生法是持身之大道;呂洞賓主張習練氣功應以補陽為法;王泰用氣功養生法防治老年病;施肩吾著《養生辨疑訣》認為「學道可以長生」,還著《鍾呂傳道記》,闡發氣功的各個方面,為氣功的防治應用做出了有益的貢獻,等等。連文學家白居易也作《求玄珠賦》和《動靜交相養賦》,闡述氣功的動靜作用,對後世很有影響。
六、宋元時期的氣功發展
宋元時期氣功的發展,儒道釋醫各家都有一定貢獻。理論上集三家(道、儒及釋)之長融為一體。實踐方面用以治療各種神形失調性疾病,尤以健身、防治老年病見長。
基本理論方面,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應用太極、八卦知識,說明整體與局部、動與靜之間的辯證關系,對氣功認識動靜之間的變化是一大促進。以後,朱熹繼承其說,興理學的研究,有「主靜」、「德性」、「存心」諸說,客觀上促進了氣功基本理論的發展,並應用理論指導實踐。
宋元時期道家氣功著述較多,雖雜有宗教意識,但為繼承前人經驗保留了豐富資料。張君房輯的《雲笈七簽》,是道藏輯要,被後世譽為小道藏,除宗教教義、教規的論述外,較多的是氣功著述。張伯端的《悟真篇》提倡悟性,是宋代很有影響的氣功專著,與《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參同契》、《黃庭經》並列為道家四大經典。陳泥丸的《大道歌》論述氣功養生延年,曾慥的《至遊子》認為氣功健身「能通道化,虛明則通」,白玉贍講氣功有「萬法歸一」、「精神與氣常保全」之論。
宋元諸醫家重視氣功養生法的研究,也應用氣功健身及提高道德修養,防治七情內傷引起的疾病。《太平聖惠方》既有理論闡發,又有功法說明。《聖濟總錄》提出 「治神」的主張,主張應用導引、服氣等法,「保其泰和,合彼太和」。《蘇沈良方》提倡習練「調氣法」,並認為要取得成功,「惟長久不廢」,持之以恆。《養老奉親書》應用「六字氣訣」,防治老年病,為後世廣泛採用。
金元諸醫家,也應用氣功健身,並多有發揮。劉完素說 「飲食者調其形,起居者調其神」,李東垣認為「夜半收心,靜坐片時」可「升發元氣」,朱丹溪主張「調息養神」。金元時道家研究氣功養生法也很活躍。王重陽著《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立教十五論》,對氣功及養生多有發揮。馬丹陽著《神光燦》、《洞玄金玉集》也同論氣功。譚處瑞著《元珠歌》、《落魄歌》對氣功也多有益之論。丘處機著《攝生消息論》、《大丹直指》可以說是氣功養生學專著。但是,金元道家著述,與隋、唐、宋時的道家著述一樣,有不切實際之處,閱讀研究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七、明清時期氣功的發展
明清時期,氣功健身強體應用較盛,儒、釋、道各家都有專論。著述有蘭茂所著的《性天風月通玄記》,提倡人與自然相應。李時珍著《奇經八脈考》,說明經絡是習練氣功時氣血運行的通道。其他醫家的論著里,多有闡發氣功養生的專篇。如徐春圃在《古今醫統》里說:「攝生之要,莫大乎存想。」他還介紹了多種動功功法,防治疾病。龔廷賢也在《壽世保元》中介紹了氣功養生的具體做法:「每子午卯酉時,於靜室中,厚褥鋪於榻上,盤腳趺坐,瞑目不視,以綿塞耳,心絕念慮,以意隨呼,一往一來,上下於心腎之間,勿急勿徐,任其自然。坐一柱香,覺得口鼻之氣不粗,漸漸和柔。又一柱香後,覺得口鼻之氣,似無出入,然後緩緩伸足開目,去耳塞,下榻數步,偃卧榻上,少睡片刻起來,啜粥半碗,不可作勞惱怒,以損靜功」。《普濟方》沿《聖濟總錄》之道,也引錄氣功養生法作為健身強體、防治疾病的方法。李士材著《刪補頤生微論》並附修攝法二十五條,可以說是二十五個氣功功法。《醫門法律》有「和暢性情」之論,實際是應用氣功調節精神。李梴提倡導引健身,有開關法、起髀法、開郁法,用以調理血脈,疏通關節,強壯身體,祛邪治病。更為突出的是龔居中應用氣功,治療「咳嗽齁喘,肺病勞瘵」。清陳士鐸有先春養陽法,先夏養陰法,先秋養陰法,先冬養陽法,與自然一一相應,調節身體各部之陰陽。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中錄有「運功規法」,並在內科雜病證治(葯)之後附氣功療法。還有醫家用以治五官疾病,用之廣泛,不勝枚舉。
八、近現代氣功的發展
近現代氣功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近百年中,由於各種原因氣功發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49年以後,在新中國黨和政府的關心下,氣功得到了較大發展。
4、氣功的起源?
氣功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未見直接的文獻資料,目前是根據幾個間接文獻的互相佐證推測的。據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國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成災。《呂氏春秋•古樂篇》就有用有「宣導」作用的「舞」來治療「筋骨瑟縮不達」之疾的記載。《黃帝內經》也有用導引、按蹺來治療骨關節病的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導引按蹺」。
1975年在青海樂都地區柳灣三坪台出土的馬家窯時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個練氣功站樁的人形,說明中華氣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
一、殷周時期的氣功萌芽
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創時歷,應用干支紀日法,製造石器、骨器,進而是青銅器。農業生產較前發展,生活和文化較前進步,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漸增進。雖然天體運動與神話相伴,周天之說已見端倪,對身體各部分結構已有觀察,對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認識,並具有了一定的醫葯知識。這都為氣功養生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傳說殷時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得益於「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中國人名大辭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稱黃帝之師,見周穆王,能善補導之事,取精於玄牝,其要穀神不死,守生養精氣者,發白復黑,齒墜更生。」(《雲笈七簽》)說明殷時已有氣功導引養生法的存在。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創編「舞」用以疏通經絡,理氣導滯,以防治郁滯不通之疾,這種「舞」已類似今天的健身氣功。
二、先秦諸子與氣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雜家、陰陽家相繼出現,形成了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時代。隨著人們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逐步加深,開始積極探索生命的生長壯老規律以及與之相應的衛生保健方法,導引、食氣(服氣)、吐納、行氣之術逐漸為人們所採用,為氣功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除了是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外,也為探索氣功學的理論奠定了基礎,它把氣功養生的三大要素——調心、調息、調身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該書,故《道德經》對後世氣功的發展很有影響。 「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為「一」。所謂「守一」,即指練功時意念集中於身體的一個點,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可以說是在眾多的意念中,選擇其中一項,並對此一項意念活動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
孔子提倡修身(健身),以「守中」類功法傳世。所謂「守中」,即在練功時,意念集中於身體或臟腑,或自然景物之內,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處天和之中。
《莊子•刻意》中的「吹口句(xu音虛)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則說明了習練氣功的目的只是為了健康長壽而已。
孟子提倡「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強調練氣功要重視道德修養的修身方法,這與當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新觀念:「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康的人才算健康的理念」不謀而合。
宋、尹則把老子的「道」和「氣」統一起來,認為「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遍流萬物而不變」(《心術》)。又進一步提出了精、氣、神的概念,其「氣論」對氣功學的基礎理論有很大影響。
動靜結合的觀點則首見於《呂氏春秋》,呂氏首先指出了「靜」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接著又指出了「動」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由於靜與動對人體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宜動者靜,宜靜者動也」。呂氏這一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專以養生為務的「神仙家」,其中的突出代表有被後世廣為傳揚的王喬與赤松子,他們對氣功的影響也很大,致使不少功法都冠以二者的名字。
《戰國玉銘》又稱《行氣玉佩銘》、《行氣玉銘》以及《行氣銘》,據專家考證,這是公元前5世紀末至4世紀初一件反映氣功歷史的珍貴文物,也是到迄今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氣功鍛煉的實物,在這一中空但未透頂的十二面體玉制飾物上,刻有四十五個銘文,表明在戰國時代氣功功法確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戰國至漢初成書的第一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奠定了古老氣功的醫學基礎。《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載:「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從氣功鍛煉的角度來看,這正是古人對遠古時期人們修煉氣功境界的描述。「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已有了三調的雛形。《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是一種社會醫學,它所奠基的氣功學,古時稱為「黃老之學」,恰好符合當代的「社會一心理一生物」醫學模式。《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是氣功鍛煉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理。《素問•遺篇刺法論》更介紹了氣功治療慢性病的具體方法。後世練功的「入靜」、「氣貫丹田」、「舌抵上齶」、「叩齒吞津」、「玉液還丹」等等,也都由此而來。
先秦時期,社會上已有從事氣功研究的術士、方士。氣功養生術從休息以利於體力恢復的簡單應用,成為有理論、有實踐的預防養生、祛病健身的導引氣功。如楚國盛行導引行氣,著名的方士就有「羨門高豀 、上成鬱林、公樂聚榖」(宋玉《高唐賦》)。姜亮夫先生說:「燕齊以求仙方而延年為主,而楚南以養氣而外生死為宗,故燕齊多方士,而楚南多隱逸……而導引行氣,始於楚南。」(《屈原賦校注》)可見戰國後期社會上氣功養生術的普遍流行。《素問》即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 之論(《異法方宜論》)。
《管子》則謂「故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此乃以穩定形神立法。《荀子•修身篇第二》提出「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乘之以調和」,提倡用中和法調節精神與形體。功法已有動功、靜功等不同,並且收載在諸子的著作里流傳下來。
三、秦漢時期的氣功學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雖然秦朝持續時間不長,但在經濟文化方面做了許多統一的工作,為漢代經濟文化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秦漢在醫學方面有較大發展,氣功學也因此受到良好的影響。尤其是漢初,統治階級曾一度提倡「黃老」之術,「清靜無為」之風盛行一時。政府休養生息,人民安居樂業,客觀上對氣功的發展是一個促進。即使以後董仲舒提出「尊崇儒術,罷黜百家」,但氣功並未因儒家經學的興盛受到影響,反而在理論認識上有顯著提高。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佛家的一些修持方法,也被人們用來作為攝生養性的手段。至此,中國氣功明顯形成了儒、道、釋三家。
秦漢時期,由於科學文化的發展,論著日多。受先秦諸子的影響,秦漢論著也包羅萬象。其中以生命科學為中心的論著不少,較有代表的如:《呂氏春秋》、《淮南子》、《素書》、《春秋繁露》、《韓詩外傳》、《申鑒》、《老子指歸》、《論衡》、《老子河上公章句》、《太平經》等。除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天文、地理、氣候的知識外,有的篇章直接闡發氣功養生的內容,其中尤以《呂氏春秋》對發展氣功整體論的觀點有較大的推動,將天地自然、社會人事、機體生命合為一大系統。後世氣功家觀察自然、社會與機體生命的關系,多以《呂氏春秋》十二紀為指導,足見其影響之深。另外《老子指歸》對「道」的論述,明確提出「道」即是平衡,是事物形成過程中的相對穩定狀態,較先秦諸子所述平衡問題在氣功中的應用更為具體。《淮南子》「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萬言」。其中淑真、精神、道應、人間等篇所述(部分)內容,可以說是氣功基本理論和實踐功法的具體闡發。還有《太平經》闡述功法之多,也是其他同時著作所少見的。至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首次應用十二消息卦,說明了氣功氣化學說的數學原理。
秦漢時期,氣功實踐加強,不僅用於預防攝生,也用於治療外感內傷多種疾病。道士、醫師應用其作為防治疾病的方法,有知識之士用以作為養生法,連普通民眾也有應用氣功的記載。在攝生防病方面,社會上已流行各種不同作用的功法。如漢•荀悅的「關息法」,就重在壯陽。有側重養陰的功法,靜而生陰,多從靜功方面入手進行。養陰又多重在精、血、津液等體內物質的獲得上,如長沙出土的青銅鏡銘文:「尚方佳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渴飲玉泉」即是練氣功時吞咽口中分泌出的津液。較多的氣功家,還是提倡應用「和」法。如《呂氏春秋》的「精神安乎形」、「心志欲其和」;劉安的「形神志氣,各盡其宜」;韓嬰的「君子務結心乎一」;董仲舒的「心平和而不失中正」;陸賈的「寧其心而安其性」;徐平的「疏神達思,怡情理性」。尤其是嚴君平對「和」法的論述:「其為化也(『其』指道),變於不變,動於不動;反以生復,復以生反,有以生無,無以生有,反復相因,自然是守。」(《老子指歸•卷三》)是說道在不變中變,不動中動,自身在相對穩定中產生變化的運動。明確闡發了氣功的氣化作用,從理論上對「和」法進行了深入的總結。除說明秦漢時期廣泛應用「和」法之外,還表明秦漢氣功對動靜、復反、有無等辯證關系的認識,已具較高的水平。
值得說明的是,秦漢時期健身氣功的應用已很普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上雖僅存44幅圖畫,但導引姿勢復雜多變,運動全身各部,男女老幼都有,都著平民裝束。有的註明了導引作用,並且注意了意識活動要與動作協調,而且已有仿生物的「鷂背」、「龍登」、「熊經」、「鳥伸」,較《莊子》的記載有所發展,顯然是後世「五禽戲」的起源之一。
華佗在氣功學方面的貢獻是創制五禽戲,即虎、鹿、熊、猿、鳥五戲。五禽戲為時間較早、系統全面的健身動功功法之一。《三國志•華佗傳》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簡要地介紹了五禽戲的由來以及臨床上的應用。說明五禽戲較之春秋二禽戲,較之戰國末西漢初的導引法又有提高。華佗五禽戲的創制,促進了氣功的發展,是其他方法不能相比的。
四、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氣功
晉初(又謂漢末)女氣功學家魏華存的氣功學專著《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問世。就基本理論和實踐方法而論,主要應用人天觀、臟象學說研究氣功養生法,說明腦神經及心、肝、脾、肺、腎等五臟。提高了氣功對人體結構及臟腑間聯系的認識,對後世廣有影響。
晉代醫學家、煉丹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書,對推動古代氣功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他認為導引的作用是「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可以延年益壽。
南北朝的陶弘景、陸修靜對氣功的發展也有較大的貢獻。陶弘景著有《養性延命錄》、《真誥》,創制了許多具有實際作用的功法。陸修靜撰有《三洞經書目錄》,為保存南北朝前的氣功文獻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還有北齊•顏之推說的「愛養神明,調護氣息」,論述了氣功在預防醫學中的應用,後世多有效法。
晉以後,各種功法相繼出現。其中有以練氣為主的「命功」,如魏華存的「出日入月呼吸存法」和陶弘景的「六字服氣法」:「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口四,皆出氣也。」(《養性延命錄》)有調神,協調精神為主的「性功」,如魏華存的「思一法」,用以穩定腦神,其實就是補腦安神的性功。梁劉勰的「理神法」,實際上也是調節精神、穩定情緒的安神法,即所謂「靜則養神」。臨床還用於治療神形失調引起的各種內傷疾病,有調身、運動形體的「導引」。將「導引」用來預防攝生,祛邪療疾。如晉許遜所創的「補肝三勢」、「補脾三勢」、「補心臟三勢」、「補肺臟三勢」、「補腎臟三勢」,用於治療五臟疾病。方法簡明易行,有實效,至今仍用於實踐,即是經後人改動而更名為「立式八段錦」的原型。兩晉南北朝的氣功較秦漢時期又有新的發展,除有以上的功法外,還有按摩、咽津等多種輔助功法。如陶弘景的以活動形體,動搖肢節,強壯身體,增進健康的「導引按摩法」等。
5、為什麼中醫特別適合養生?
中醫適合養生,中醫養生的辦法是調節人的血液循環,對,哪個血來液不通?他可以用用手法讓血脈暢通,比如刮刮痧,拔拔火罐自,這都可以去掉風寒,所以中醫在人們的觀念上都是認可的,特別適合老年人,中醫養生療法,它可以提zd高人的免疫力,使身體血脈通毒素可以定期可以排出來,中醫在人們的觀念中是很大家認可的
6、什麼是氣功
hfchenggong 既然到過我的空間,想必知道余空間中此段文字。
我的空間《武術余言來之內功、內力》:
......
氣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健身術。基本分兩大類,一類以靜為主,靜立、靜坐或靜卧,使精神集中,並且用自特殊的方式進行呼吸,促進循環、消化等系統的功能。另一類以動為主,一般用柔和的運動操、按摩等方法,堅持經常鍛煉以增強體質。(《現代百漢語詞典》)
氣功所說的「氣」,不是物理學中所說的「氣」,而是中醫里所說的「元氣」,是生命力,用所謂現代科學來解釋可以理解為能量。但是它又和物理里所說的能量不同,物理力學是建立在西洋科學上的,而氣功的能量要用中國傳統文化體思想來理解。
與其他一些中度國傳統文化類似,氣功也受到所謂現代科學的質疑,相信的、反對的人都不少。但不管是相信和反對,都需問要根據事實和實踐。現有的科學理論仍有不少現象不能解釋,它仍不是一個完全的理論。因而我們只能用它來答分析,而不能用它作為武器來肯定和否定未知現象。肯定的人需要盡量提出證據,而反對是人既然要反對,就應該親自去進行實踐和驗證。
......
7、自己看書練習氣功會有多大的危險?
可行,估計你就算想出偏差只怕也沒那麼容易。出偏差是因為入了門才有,而且是到了高境界才越容易出。危害越大,看個人修行。。明白了么。。
8、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內容?
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內容是:
一、食物多樣,谷類為主
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
二、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各年齡段人群都應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食不過量,控制總能量攝入,保持能量平衡。
堅持日常身體活動,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
三、多吃蔬果、奶類、大豆
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奶類富含鈣,大豆富含優質蛋白質。
四、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魚、禽、蛋和瘦肉攝入要適量。優先選擇魚和禽,吃雞蛋不棄蛋黃。少吃肥肉、煙熏和腌制肉製品。
五、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培養清淡飲食習慣,少吃高鹽和油炸食品;足量飲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兒童少年、孕婦、乳母不應飲酒。成人如飲酒,男性一天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超過25g,女性不超過15g。
六、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珍惜食物,按需備餐,提倡分餐不浪費。選擇新鮮衛生的食物和適宜的烹調方式,食物制備生熟分開、熟食二次加熱要熱透。
(8)黃帝內經養生功擴展資料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根據自己的能量水平確定食物需要
每人每日各類食物適宜攝入量范圍適用於一般健康成人,在實際應用時要根據個人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勞動強度、季節等情況適當調整。
膳食寶塔建議的每人每日各類食物攝入量范圍適用於一般健康成年人。膳食寶塔中所標示的各類食物的建議量的下限為適應能量水平7550kJ(1800kcal)的攝入量,上限為適應能量水平10900kJ(2600kcal)的攝入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列出了不同能量消費水平的各類食物適宜攝入量,可供個體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9、養生最好的方法有哪些?
八種最好的養生方法!
1、天人相應養生法
早晨起床後,先練顫抖功一遍。然後意念天地人合一,大宇宙的光電聲能象瀑布從天而降,直下你身體四肢百骸,把你的病氣、濁氣、疲勞之氣從腳下湧泉穴沖走,源源不斷,絡繹不絕。此時,你身置大宇宙,而得大宇宙之靈氣灌溉,大徹大悟,漸步入仙道之門。待你從宇宙懷抱自然醒來,便做劍指樁收功功法。
2、生活起居法
早晨起床練完動功功法後,可用冷水沖頭部,再做鳴天鼓三十六次,干梳頭三十六。晚上睡前端冷開水一杯,含一口水於口中,全身放鬆倒退行走,意念疲勞之氣,隨喝下的水入地九尺,此法叫做「零飲倒走」然後用熱水暖足五分鍾以上,再用雙手搓按湧泉穴108次。最後用力搓熱雙手,捂腎臟部位十分鍾,意念真氣在腎部流動轉圈,體會腎部感覺。早用冷水洗頭,晚用熱水暖足叫做「冷沖熱貫」。
3、服食葯補養生法
我們練功之人平時可以用甘草、杞果、遠志、火紅棗泡酒喝,但葯酒每次只能服五錢,既可補身,又能增加血液循環。多飲則傷身、傷氣、傷神。不飲酒可以多用水少加葯煎熬服用,效果更好,對服外氣辟穀有很大幫助。另外捉螞蟻陰晾乾研粉末泡酒飲,可以返老還童。
4、房中養生秘要總體揭曉
我們習練ZG的弟子絕大部分都是入世修練,要達到出世修煉很不容易。那麼,既然出世不易,就難免要夫妻同床。沒練功的人,不知房中養生之術,自然有損健康,浪費精液。年青人身體健壯,精力充沛,性慾強,如經常迷戀房事,則有傷真元。男子破陽太早,有傷精氣,女子破陰太早,則有傷血脈。要練好功,又要不使夫妻感情破裂,弟子們必須懂得房中養生之道才行。
(1)男子強精壯陽法:
在熱水中伸直兩腿而坐,用左手覆蓋捂握五十次,如果陰莖勃起時,即從澡盆中站起來,用右手掌摩擦尾閭一帶,並做提腎功。直到陰莖軟,再按前法練一遍,久練養元儲精,可持續房事時間。
(2)男女行房時,先宜盡量愛撫,不可猴急行房。 女陰不張強行行房傷女子眼目。男子陰軟無力則傷腎傷真元。行房時要等待女子陰水出為最佳時期。男子欲射精時間停止抽動,用右手食中二指按住會陰穴,左手中指按住右鼻孔,待精回氣回,陰莖軟時再行房。如不能忍耐,射精後,要射完余精。立即右側卧,彎腰強弓,屈腿,兩手捂雙耳(腎開竅於耳)意念真元精氣從頭頂百會收入內外腎部,約五分鍾以上,即可達到元氣恢復之目的。
5、情志調理養生法
每個人一生下來,在父母的教養下成長起來,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有性急者,有緩者,有性燥者,有性暴者,有性疲者,有性惡者,有性善者,人之初,性本善,由於後天的種種原因,家庭環境的不同,經濟條件的差異,城鄉的差別,生就養成了各自性格。這些性格要把它改掉,有很大的難處。通過修煉氣功,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性格,達到修身養性,凈化心靈的效果。一心要善,心無塵垢,無憂慮煩惱,就可以成大道。如何調理情志性格呢。你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把名和利當作過往雲煙才行。當你心起雜念或起色慾、財欲、名欲、利慾、食慾時,平心定氣,靜坐輕聲快速念誦佛家真言:「清凈觀世音菩薩」一百零八遍,心境自然潔凈,無塵無垢。久念必可以調整你的情志性格。
6、勞動運動養生法
我們入世修煉的弟子除了練功學習外,要參加集體和家務勞動,參加體育運動鍛煉,增大活動量,排除體內的疾病濁氣,平時多練功,以達到肌肉豐滿,身強力壯之功效。
7、積善修德養生法
練功「德」為先。我們各門各派的功法都很重視積善修德陽這個問題。我們ZG有八德八念,其它門派各有門戒律。德可分為陰德和陽德兩種,陰德是大德,陽德是小德,陰德就是做好事後甘當無名英雄,不要他人報酬,古時稱它為「積陰功」。陽德是做了好事而又得了人家的報答或好處。我們練功之人就要多積陰德,少積陽德陽。而功力倍增,平時多為人治病療傷,且不要報答。你破費舍資學了功並支渡了人,也屬你的陰功所至。
8、駐顏還童養生法
身無疾病,益壽延年是我們每個人的理想。光靠葯物保養,不去養生健身,有害無益。返老還童,早晨起床後,面向東方,閉目面帶微笑,意念你站在鮮花叢中,花上的露水被陽光一照霧氣向你面部撲來,消除你面部皺紋,潔白如玉,久練能使你返老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