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人冬季養生之道有哪些養生節目
冬季天氣寒冷,讓很多老年人感到很不適應,一是天氣很冷,穿衣較多,活動不是很方便,二是冬天食慾變得不如以前好。老年人冬季正確養生保健,首先要合理安排飲食起居,然後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進補。那麼,老年人冬季該如何安排生活起居?怎麼吃才有營養呢?本期講堂將為大家講解老年人冬季養生應注意的相關問題。
冬季要避寒保暖
老年人在冬季要減少外出時間,尤其不要在天未亮的時候出門晨練,最好等到陽光充足以後再出門,這樣才能達到禦寒保溫的目的。如果平時不注意避寒,寒邪傷身就是一瞬間的事情,一冷一熱、忽冷忽熱對人的刺激更大,容易誘發疾病。所以,老年人冬天要把自己包裹得嚴實一些。同時,禦寒要注意腿腳保暖,養成晚上用熱水燙腳泡腳的習慣,不要讓寒邪乘虛而入。
冬季養生要對症進補
老年人冬季進補,要對症下葯,不可盲目進補。有些老年人習慣靠補品養生,但其實補品並非越貴越好,老年人靠飲食養生關鍵在於對症進補,最基礎的一步就是吃五穀雜糧,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人們在飲食上依然要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的食物,如桂圓、黑木耳等。
老年人養生飲食宜清淡,要多吃熱量較高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來避免維生素缺乏,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同時,要少吃海鮮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膩或過鹹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如果要食療,可食用黑芝麻粥、蟲草老鴨湯等,可以補益肝腎、滋陰助陽。
冬季喝酒要適量 喝茶要有選擇
很多人都有冬天飲酒驅寒的習慣,但老年人喝酒一定要堅持適量原則,過量飲酒不利於代謝,並對內臟造成損傷;喝白酒容易引起內臟燥熱,要慎喝白酒,可適當飲低度酒,最好飲葡萄酒或米酒。
老年人養生最好多喝茶,喝茶能去人身異味,有益健康,但是喝茶也要根據身體狀況選擇不同性質的茶。綠茶性涼,適合胃熱的人喝;紅茶屬於溫性,有利於消化,可助胃涼的人暖胃;花茶性溫,一般也適宜暖胃;烏龍茶則結合紅茶和綠茶的特點,性平。
2、老媽年紀大了,經常膝蓋疼痛。看《養生一對一》欄目為飲食做了調整,有緩解。請問還有什麼養生食譜嗎?
老年人膝蓋疼痛,有可能是膝蓋勞損
3、中國古人有什麼樣的飲食養生觀?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4、大二選修傳統養生健康飲食篇,作業,及答案》??
養生應該是個常話常新的題目。誰不想擁有健康的身體,誰都懂得健康之於我們生活的意義。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社會上存在著數量可觀的「亞健康」人群。統計資料顯示,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成年人中各種與飲食、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貴病」人群日益增加,青少年的體質、身心健康都存在很大問題。因此,在今天,如何科學養生,提倡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顯得十分重要。
專家告訴我們,養生的要義在於平衡,即促進身體的平衡以及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傳統養生古已有之。民諺就有「春捂秋凍」、「冬吃蘿卜夏吃薑」等在民眾中擁有廣泛認知度和可行性的養生之道。傳統養生是中國5000年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傳統養生的寶庫中汲取知識,有助於科學地保持健康體魄。
實際上,傳統養生就在日常的飲食起居中,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飲食起居無處不養生。
在此著重談談吃、喝、睡、行的養生之道。
吃 宜清淡 講五性
飲食一是要適量清淡。《黃帝內經》講了一個道理:吃飯的量恰到好處補氣,吃多了傷氣;味道過厚傷氣,味道清淡補氣。老子在《道德經》里也講道:過多吃美味的食物傷胃。二是要看食物的屬性和身體的需要。任何可吃食之物都有性,離不開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體內熱時應吃涼性的,體內涼時應吃熱性的。如:胃熱,應吃寒性的香蕉;胃涼應喝熱性的姜湯。如果吃反了會鬧出病來。又如: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間氣候燥熱,不宜吃辛辣之物,易引發胃和大腸燥熱火氣上攻,導致耳聾、耳鳴等症。
水果吃得合適是營養,吃得不當有害於身體。脾胃虛便稀時不要吃水果,氣盛便干時多吃水果。
喝 酒適量 茶有別
飲酒要遵循規律:一是適量。過量而又不能及時代謝出去,會損害內臟。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這兩段時間喝白酒,易引起內臟燥熱。
喝茶有益健康。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穢氣。經常喝茶可去人身的異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種不同的性。
綠茶:性涼,適合胃熱的人喝。
花茶:是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茶葉。茉莉花性溫,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
紅茶:性溫助消化。胃涼的人喝有助於暖胃。烏龍茶。結合綠茶和紅茶的特點,屬於平性。
睡 順四時 有節律 傳統養生認為睡覺是第一大補。民間有好多俗話:「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徹夜難睡,渾身疲憊。」「睡個好覺,有如吃個母雞。」睡覺為什麼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講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晚間睡覺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白天工作學習是能量的釋放。陰陽各半,缺一不可。
睡覺與起床都要科學把握時間。《黃帝內經》關於養生的第一個原則是「必順四時而適寒暑。」人只有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變化的時空和諧相處,才有利於生命健康。睡覺與起床也當如此。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小時。一天是一年的濃縮。因此,人一天的生活節律與一天「春、夏、秋、冬」的變化要符合。晚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9點「立冬」。到了晚9點,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與天地做「拔河」游戲。「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結果是天必勝人。人的身體變化節律與天地運行節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還以人力」。
晚上睡得太遲有兩種情況:一是晚上睡不著,二是睏倦但硬挺著不睡。睡不著是陽氣該收的時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點到晚9點是日秋,人要逐漸進入收的狀態。「陽氣盛目瞠,陰氣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興奮的事情,陽氣就收不回來,陰氣占不了主導地位就難以入睡。第二種情況是硬挺著不睡,這是觀念出現偏差,不懂得日冬的道理,不懂要符合自然規律。
夜裡睡得過晚會傷膽氣。嚴重者就會患抑鬱症。《黃帝內經》講:「氣以壯膽。」「十一藏府皆取決於膽。」23點至1點是子時,膽經最旺。人在睡眠中養蓄了膽氣,如果不睡覺消耗了膽氣,嚴重者出現「怯症」,即是現代醫學講的抑鬱症。 晚9點至凌晨3點是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段。其他時間段的睡眠難以代替「日冬」。
起床的時間同樣應當順時。
凌晨3點是一天的「立春」,6點是一天的「春分」。天地在3點醒了,人體的細胞在這個時空感應下也醒了。在每天3點到5點之間醒了無須再睡,有時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過天地的。5點前還沒有起床,6點「春分」人的神就出不來,使人精神不足。
一些公務人員晚上常常會因工作搞到很晚才休息,時間長了影響健康。因為如果晚上睡得過晚會耗殺陽氣,早上起得過晚會封殺陽氣。這叫「雙殺」。因此,既使睡晚了,早5點前也要起,中午補個覺,防止「雙殺」。
此外,睡覺的房間不宜太大,主要是為聚集陽氣。傳統養生講究睡覺時一定要關好門窗。夏天再熱也不要開電扇和空調睡覺。人睡著了身體表面會形成陽氣保護層。如果風把這層陽氣吹散了,體內還會補充。循環往復淘干陽氣,早上起來渾身沒勁,面色黃,頭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熱,可關卧室門開空調把房間吹涼,人沖完澡迅速睡覺。涼爽空氣可保持1個多小時,人已經睡著了。如果中間熱醒,可再按這個辦法做一次。
行 動適度 晨散步
行走也要講辯證。走路時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調動氣;氣可以調動精,灌注到腿的關節之中。人體中流動的水份叫津液,津比較稀薄貫穿於肌膚之中,體溫熱時走汗道,體溫涼時走尿道。液比較稠貫穿於人的筋骨之中,潤滑關節。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這些「人體軸承」得不到充足的潤滑油,時間久了,會把關節磨壞。
行走還需把握強度。「生命在於運動。」這是人們常講的一句話。如果再加上兩個字「適度」,即「生命在於適度運動」,這句話就科學了。走路腿輕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因為腿累了如同汽車發動機缸熱了,再發動就會磨損機件。
行走的時間要放在早晨。早晨為春,春主動;肝主動,應春,主管筋脈,早晨動使筋脈條達。
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中國的傳統起居養生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一段有關起居養生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起居條件不斷改善,人們逐漸養成了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定期沐浴更衣、灑掃庭院、除蟲滅鼠等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健康長壽做出了貢獻。
中醫學是在以「氣」為中心的臟腑經絡氣化結構理論中深化自己。特別是古代上醫都有高深的內修功夫,能返觀人體內景隧道,洞悉人體內景氣化規律,所以能立起沉痾,效如桴鼓。
老子認為,在物質世界產生以前,「道」是天地萬物之始,是物質界派生的根源,是各種運動規律的統一規律,即「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淮南子.天文訓》認為「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明朝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說:「一切物皆氣所為也;空,皆氣所實也。」氣「充一切虛,貫一切實」,這與現代物理學的「場」如出一轍。因此,氣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形與氣不可分離,形寓氣,氣充形。氣和以順,生命未央。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氣是物質,通過氣化來形成各組織器官,並通過氣化來溝通各組織器官的連接以形成整個機體,並賦予人體各組織器官以活力,使人體及其各系統成為活的有機體和結構單元。同時,由於氣的信息作用,又使人體與天體相感應一一「天人合發」,以協調其發展演化(「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氣雖然是物質,但卻不佔位、無形象、不可測量。因此,氣機、氣化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是如何變化的還不得而知。但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紛繁萬象,無不是氣化運動使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微塵個體顯出生生不息的生命運動過程。]
就人體而言,中醫學的臟腑經絡並不依賴解剖學的形態結構來闡述其理論,而以整體觀為主導思想來闡述其生理功能,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氣化論和臟象學說。《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升降出入開合聚散是氣化的表現形式.氣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氣的運動一旦停止,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停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簡明論述了人體內景氣化過程:「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為氣.」
傳統飲食養生學側重於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來調節人體陰陽,滋養五臟六腑和預防疾病。因此,在傳統養生學中,食物也根據其「性味歸經」而分為了不同的類型。
食物按其「性」可以分為熱、溫、平、涼、寒五類。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溫熱者次之,寒涼者最少。
熱性食物:芥子、鱒魚、肉桂、辣椒、花椒等。
溫性食物: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鵝蛋、雞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食物:大米、玉米、花生米、黃豆、蠶豆、赤小豆、黑大豆、豌豆、扁豆、白薯、土豆、芋頭、蓮子、榛子、芡實、香菇、銀耳、黑木耳、白菜、薺菜、大頭菜、元白菜、胡蘿卜、洋蔥、李子、無花果、葡萄、黃魚、鯧魚、青魚、鯉魚、鯽魚、鰒魚、鰻鱺魚、泥鰍、雞蛋、牛奶、牛肉、豬肉、鵝肉、龜肉、鱉肉、鴨肉等。
涼性食物:小米、大麥、小麥、蕎麥、薏米、綠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蘿卜、冬瓜、絲瓜、油菜、菠菜、莧菜、芹菜、桔子、橙子、蘋果、梨、鴨蛋等。
寒性食物:苦瓜、西紅柿、黃瓜、蕨菜、竹筍、茭白、蓮藕、荸薺、甘蔗、柿子、香蕉、桑椹、西瓜、甜瓜、紫菜、海帶、蟶肉、田螺等。
食物按其「味」可分為辛、甘、酸、苦、咸五類。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鹹味與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甘味食物:米面雜糧、蔬菜、干鮮水果、雞鴨魚肉類等。
酸味食物:西紅柿、山楂、葡萄、杏、檸檬、橙子等。
辛味食物:生薑、大蔥、洋蔥、辣椒、韭菜等。
鹹味食物:海產品、豬肉、狗肉、豬內臟等。
苦味食物:苦瓜、苦菜等。
所謂食物的「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別對機體五臟六腑產生不同的滋養和治療作用。例如傳統養生學認為小麥、綠豆、赤小豆、西瓜、蓮子、龍眼肉等歸於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黃豆、薏米、山楂、蘋果、大棗等歸於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西紅柿、櫻桃、油菜、香椿等歸肝經,有舒肝理氣的功效。白蘿卜、胡蘿卜、芹菜、柿子、生薑、大蔥等歸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類,桑椹、黑芝麻、枸杞子等歸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傳統養生學還將食物分為不同的類型,用於補養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四大類:
補氣類食物:大米、小米、黃米、糯米、大麥、小麥、莜麥、黃豆、白扁豆、豌豆、土豆、白薯、山葯、胡蘿卜、香菇、雞肉、牛肉、兔肉、青魚、鰱魚等。
補血類食物:胡蘿卜、龍眼肉、荔枝肉、桑椹、血豆腐、動物肝臟、動物肉類、海參、平魚等。
補陽類食物:韭菜、刀豆、豇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動物腎臟、鴿蛋、鱔魚、海蝦、淡菜等。
滋陰類食物: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銀耳、黑木耳、百合、牛奶、豬肉、甲魚、龜肉、烏賊魚等。
5、中醫養生原則是什麼 怎麼養生正確飲食 四季養生的原則
中醫觀點是天人合一,如《內經》上說,人體要順天時,即順五運六氣的變化,其秘決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體養生一定要注意從春季開始。春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
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秋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 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
(5)養生節目上的食譜正確嗎擴展資料:
養生
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是養生的最佳時機。醫學上認為,春養於肝,夏養於心,秋養於肺,冬養於腎,所以春天進補,重在養肝。春季喝湯宜選用較清淡、溫和且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同時還應根據不同的體質來調養。偏於氣虛的人,可多選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煲湯,如紅薯、山葯、土豆、雞蛋、鵪鶉蛋、雞肉、鵪鶉肉、牛肉、瘦豬肉、鮮魚、花生、芝麻、大棗、栗子等。
偏於氣陰不足的人,可選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來煲湯,如胡蘿卜、豆芽、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鴨肉、兔肉、蛙肉、龜肉、甲魚等。另外,春季飲食還要注意多食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如新鮮的薺菜、芹菜、菠菜、馬蘭頭、枸杞子、香椿頭、蒲公英等,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開胃等作用。
夏季
夏天,酷熱天氣使人體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這是一種耗氣傷陰的表現,通常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慾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會感到,箋虛或氣陰兩虛。根據葯鄉購中醫「虛則補氣」的原則,夏天飲食也應該注意進補。夏天進補,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如鴨子燉冬瓜就是夏天食補之佳品。另外,如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綠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佳品。
6、《快樂大本營》中鍾漢良大秀養生食譜,會做菜的男人最有魅力,你認同嗎?
在《快樂大本營》官方釋出本期節目的預告中,鍾漢良化身「美食分享家」一襲白襯衣站在灶前,動作熟練的翻炒鍋里的美食料理,色香俱全用料十足,可見鍾漢良製作之用心。鍾漢良從「食物狂想曲」以來一直被粉絲稱為「哇大廚」,不僅在微博上不定期更新美食視頻與粉絲分享自己「健康生活」的美食理念,這次更是將自己製作的美食帶到節目現場,被網友稱為「健康美食的學習典範」。
平時在微博中也經常秀廚藝,烤個麵包做個沙拉更是家常便飯。鍾漢良配圖說:「午餐就以蔬菜為主,搭配米蘭大教堂形狀的義大利面,五顏六色、賞心悅目。吃五分飽會更有創造力。」
,現場拚命學習舞蹈動作,在努力找鏡頭的同時還嚴格要求自己的舞蹈動作到位,上演了一場「鏡頭可以沒,舞步不能亂」的爆笑演出,認真又呆萌的樣子可愛至極。而到第二次單人賽環節,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鍾漢良立刻找准了訣竅,在快速變幻的鏡頭前完美演出,帥氣的定格動作更是令現場觀眾尖叫連連。
鍾漢良在微博發布了兩段名為《美食狂想曲》的視頻,跨界後又多了一個頭銜:美食博主。影片中的鍾漢良素顏出鏡+實力掌勺,把看到的事物變成充滿生命力的食物,譜寫出一首浪漫的狂想曲。
引得眾人驚嘆不已,被戲稱其為「菜炒菜」。製作美食的過程中,鍾漢良從食材搭配到廚具運用,每一處都體現出鍾漢良廚藝的精湛,同時用攪拌機將花椰菜打成米粒大小替代米飯的這一做法,即別出心裁又營養健康,哇大廚式「菜炒菜」也因此獲眾多網友點贊,直呼想擁有同款「菜炒菜」。
歡迎大家討論評價!
7、什麼是飲食養生?我們該如何正確養生?
現在的人都講究養生,那麼什麼是飲食養生呢?簡單來說,飲食養生就是咱們所說的食療,我們根據個人體質,嚴格而科學地指定一日三餐,根據食物種類和重量,做一個科學搭配,從而使它發揮營養均衡的效果。飲食養生是大部分現在人越來越追求的一種養生方法,市面上飲食養生的食譜林林種種,那麼我們如何進行健康正確地養生呢?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體質,慢慢摸索,找到合適自己的飲食養生方法。
飲食養生是一種健康地調理自己身體的方式。我們通過這種方法,對身體進行調整,調整身體的機能與體質,從而達到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功效。當然了,食療即飲食養生還能為身體供應多種科學而健康的營養物質,給予人體細胞足夠的養分和必須的物質,進而修復了身體,達到科學養生的目的。
我理解的正確的飲食養生,要因人而異,要科學嚴謹。首先,我們要對自己的身體有個清晰明白透徹的了解。然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養生。第一,我們要保證規律的正常的一日三餐。定點定量,早餐要吃起來像個小皇帝,午餐管飽管量,晚餐盡量少;第二,我們的食物講究葷素搭配,盡量購買綠色食品,講究衛生,合理進行葷素搭配;第三,我們要堅持進食八分的原則,八分飽給胃留下合適的剩餘空間,這樣能夠促進消化功能作用的發揮,減緩衰退過程。
當然,正確的養生方法不僅僅只有飲食養生,還有運動養生以及一些好的生活習慣的輔助。多走走路,多動動腿,多喝喝茶,多泡泡腳,多曬曬太陽,這些都是一些比較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於我們的養生,希望大家都能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