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醫學中,請問什麼是「葯食同源」?請詳細解釋和說明。
葯食同源的概述
「葯食同源」指,許多食物即葯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葯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葯食同源的理論來源
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葯物」,反映出「葯食同源」的思想。
「葯食同源」是說中葯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葯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
隨著經驗的積累,葯食才開始分化。在使用火後,人們開始食熟食,烹調加工技術才逐漸發展起來。在食與葯開始分化的同時,食療與葯療也逐漸區分。
《內經》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理論,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
由此可見,在中醫葯學的傳統之中,論葯與食的關系是既有同處,亦有異處。但從發展過程來看,遠古時代是同源的,後經幾千年的發展,葯食分化,若再往今後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樸歸真,以食為葯,以食代葯。
中國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葯食同源」(又稱為「醫食同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葯物,食物和葯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葯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葯用,許多葯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這就是「葯食同源」理論的基礎,也是食物療法的基礎。
中醫葯學還有一種中葯的概念是:所有的動植物、礦物質等也都是屬於中葯的范疇,中葯是一個非常大的葯物概念。凡是中葯,都可以食用,只不過是一個用量上的差異而已,也就是說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嚴格地說,在中醫葯中,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對而言的: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葯物的副作用大。這就是「葯食同源」的另一種含義。
中葯與食物的關系
中葯與食物的關系是――葯食同源。大家知道,中醫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葯和針灸。中葯多屬天然葯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於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因此,中葯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就稱為葯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飲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之用,叫做葯食兩用。由於它們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們既屬於中葯,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葯和飲食物的來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我們就不難理解葯食同源的說法了。
中葯與食物的共同點:可以用來防治疾病。
它們的不同點是:中葯的治療葯效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葯勁大」,用葯正確時,效果突出,而用葯不當時,容易出現較明顯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療效果不及中葯那樣突出和迅速,配食不當,也不至於立刻產生不良的結果。但不可忽視的是,葯物雖然作用強但一般不會經常吃,食物雖然作用弱但天天都離不了。我們的日常飲食,除供應必需的營養物質外,還會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對身體平衡和生理功能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這種影響作用就變得非常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並不亞於中葯的作用。因此正確合理地調配飲食,堅持下去,會起到葯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葯食同源示例
中醫素有「葯食同源」之說,表明醫葯與飲食屬同一個起源。實際上,飲食的出現,比醫葯要早得多,因為人類為了生存、繁衍後代,就必須攝取食物,以維持身體代謝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人們逐漸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進食;哪些有害,不宜進食。通過講究飲食,使某些疾病得到醫治,而逐漸形成了葯膳食療學。
葯膳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是以葯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因此,葯膳是一種兼有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
為了達到健康之道,除了須注意日常生活習慣之調整外,飲食的調整也可達到養生目的,中國千年來的生活體驗,經歷了「神農本草經」,「食療本草」甚至「本草綱目」等,已經將食物及醫葯溶成一體,演化出「葯食同源」之文化,中國醫學發展過程中首重預防,而預防之道在於遵循自然治療之原則,因此食療須求其所宜,其所忌,且中醫治病相當重視「對證下葯」,所以在選擇適當的中葯進行食補前應先了解體質,才不至選擇偏差太多,反而失去其意義。
如何認識體質,從生活表現上可以有個大概了解,一般可分成三類體質(1)寒熱證體質:熱證體質會有緊張,興奮,亢進,炎症,充血等症狀,日常生活上比較有口渴,喜歡冷飲,尿量少且呈黃赤顏色,便秘等表現,且精神容易呈現興奮狀態;而寒證體質則是弛緩,萎縮,衰退,無力,貧血等症狀,日常生活上口比較不渴且喜歡熱飲,尿量多呈顏色清淡,女性生理周期較慢等表現,精神上較沒力的狀態。(2)實虛證體質:實證體質的人中氣十足,講話有力,體力充沛,無汗且容易便秘;而虛證體質的人講話時就較無力,體力虛弱,有自汗的現象,腸胃容易有下痢症狀且臉色較蒼白。(3)燥濕證體質:燥性體質的人體內水分較不足,容易口渴,乾咳,便秘,女性則月經較少;濕性體質的人則是體內水分過多,容易有血壓高,浮腫,腹鳴,痰多或下痢等症狀表現。
了解體質後接著須知道葯(食)物的性質,才能對證下葯(食)物,因應體質上之寒熱,虛實,所以葯(食)物也分成(1)補瀉性質:補性的葯(食)物可以增強人的抵抗力,增加元氣,適合虛弱體質者食用,而實證體質者服用則反易造成便秘,汗排不出,病毒積存於體內,引起高血壓,發炎,中毒等不良症狀;瀉性葯(食)物則可協助將病毒由體內排出之作用,可改善實證體質者之便秘,充血,發炎等症狀,而體質虛弱者則可能會因食用過多而造成下痢,身體更虛弱,降低對病毒之抵抗力。(2)溫涼性質:溫性葯(食)物可以使身體產生熱能,增加活力,改善其已衰退,萎縮,貧血之身體機能,若熱性體質者食用則會產生興奮過度或機能亢進,而造成失眠,紅腫,充血,便秘之情形;而涼性葯(食)物則可使精神有鎮靜效果,身體有清涼及消炎之作用,可以改善已呈亢進之機能,炎症,興奮性,充血性,消除不眠,腫脹,炎症等症狀,若寒性體質者過度食用則會使冷症及貧血之症狀更嚴重。日常食用蔬果中,溫性食物如韭菜,蔥,大蒜,辣椒,姜,胡椒等辛辣調味料,南瓜,大頭菜,荔枝,番石榴,木瓜等,涼性食物如芹菜,菠菜,白菜,空心菜,番茄,蘿卜,絲瓜,苦瓜,黃瓜,海帶,西瓜等,平時可以選擇適合之蔬果適量食用,但仍須注意就營養學觀點而言,任何一種食物不宜過度或缺乏。
1-1 蔬菜類
1-1-1 根莖類
(1)馬鈴薯
馬鈴薯又稱為洋芋,地瓜,為茄科植物馬薯的塊莖,原產在南美洲的智利,秘魯,現在世界各地都已普遍種植,主要在夏,秋季採收,可當成主食亦可當成蔬菜。馬鈴薯性味甘平,具有益氣健脾,消炎解毒的功能,適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痛,習慣性便秘和皮膚濕疹等症。可用以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痛,習慣性便秘,惡心反胃和皮膚濕疹等症。馬鈴薯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磷,鐵,無機鹽,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食用馬鈴薯時需注意馬鈴薯中含有龍葵素,平時含量極微,一旦發芽,芽眼,芽根和變綠,潰爛的地方龍葵素的含量會急劇增高,這是有毒的生物鹼,不慎食入時會造成人體中毒,因此發芽或潰爛的馬鈴薯不可食用。
(2)番薯
番薯又稱紅薯,白薯,地瓜,山芋,紅苕,番薯,金薯,甜薯,為旋花科植物甘薯的塊根。甘薯的原產地為美洲,明代時由福建長樂縣一位陳振龍華僑在呂宋(現菲律賓)發現,甘薯味美適口,且產量極高,是一種很好的糧食作物,而加以移植回中國。蕃薯性味甘平,具有補脾胃,養心神,消瘡腫的功能,可用於痢疾,濕熱,黃疸症,遺精,淋毒,血虛,月經失調,酒積熱瀉,小兒疳積之治療。在民間,常用利用甘薯治療濕疹,毒蟲叮咬,夜盲等症。蕃薯含有豐富的糖,蛋白質,無機鹽,脂肪,維生素A,C,胡蘿卜素等營養成分。蕃薯品種很多,一般可區分為食用根莖部及食用莖葉部兩種。食用時需注意甘薯在胃中會產酸,因此胃潰瘍及胃酸過多的患者不宜食用。有過敏體質的人生食甘薯後,可能會引起皮膚潮紅,出疹騷癢,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的發燒,甚至昏迷等全身症狀,因此過敏體質的人需注意。而帶有黑斑的甘薯可使人中毒,其毒性是由黑斑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是高溫蒸,煮,烤均不易使之破壞,誤吃生熟黑斑甘薯後,中毒病症為:惡心,嘔吐,腹瀉等,嚴重者體溫升高,甚至死亡。
(3)大蒜
大蒜又稱葫蒜,葫,大豆蒜,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大蒜性味溫辛,具有下氣,消谷,除風,破冷,解毒,散癰等功效,可用以治療腹瀉,吐血,水腫等疾病,所含的大蒜素,具有殺菌作用,而且還有抗癌作用,蒜辣素則可刺激胃液分泌,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大蒜油能降低血脂,對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病是有益的。大蒜含有蛋白質,脂防,糖,維生素B,維生素C和鈣,磷,鐵等礦物質之營養成分。食用大蒜時需注意全身發熱,晚上睡不好的人(尤其更年期的障礙明顯的婦女,大手術後或大量失血的人)以及目,口,齒,喉,舌諸熱病後均忌食。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病或慢性胃炎的人,最好不吃,因大蒜可刺激胃粘膜,使胃酸增多。食用後,若覺得胃部發熱,口渴則表示已經服用過量,應減少服用量或乾脆不吃。
1-1-2 葉菜類
(1)小白菜
小白菜又稱青菜,長梗菜,雞毛菜,油白菜,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青菜的幼株莖葉。小白菜性味甘平,微寒,具有清熱解煩,利尿解毒等功效,可用以治療便秘,消化道潰瘍出血等疾病,內含礦物質能夠促進骨胳的發育,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和增強機體的造血功能,胡蘿卜素,菸鹼酸等營養成分,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而大量的粗纖維可促進腸壁蠕動,幫助消化,保持大便通暢。所含營養成分除了有豐富的礦物質,胡蘿卜素,菸鹼酸外,另外也有豐富的維生素,糖,蛋白質,脂肪等成分。因為小白菜性微寒,對於脾胃虛弱,大便溏薄者,不宜多食,亦不宜冷食,而炒,熬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失營養。
(2)甘藍菜
甘藍菜又稱高麗菜,包心菜,捲心菜,台語叫玻璃菜,為十字花科植物甘藍的莖葉。原產於地中海沿岸,14世紀左右傳入中國,荷蘭人占據時引入本省種植,是世界性蔬菜之一。甘藍菜主莖粗短,於外葉長約10片左右,心葉開始由內向外生出,互相卷抱形成葉球狀,天氣涼冷葉球愈緊抱成扁圓型。甘藍菜性味甘平,具有益脾和胃,緩急止痛作用,可以治療上腹賬氣疼痛,嗜睡,脘腹拘急疼痛等疾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糖等成分,其中以維生素A最多,並含有少量K1,U,氯,碘等成分,尤其K1及U是抗潰瘍因子,因此常食用甘藍對輕微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有紓解作用,適合任何體質長期食用。另外含有一些硫化物的化學物質,是十字花科蔬菜的特殊成分,具有防癌作用,其中又以甘藍菜和胡蘿葡,花椰菜最著名,並稱為防癌的三劍客。
1-2 水果類
(1)番石榴
番石榴又稱藍拔,拔仔,原產於熱帶美洲,目前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台灣早在200年前便有種植,當時都種植在來種,至1915年起陸續由夏威夷及亞洲地區引入優良品種試種,加上由實生選拔出一些優良品種。目前栽培品種以梨仔拔,泰國拔,二十世紀拔,水晶拔,珍珠拔等品質較優。珍珠拔果實如梨形,豐滿不易軟化,糖度10~12度,果肉清脆,風味佳,品質優。為桃金娘科番石榴屬植物番石榴之果實,性味甘平澀,具有收斂止瀉,消炎止血效用,番石榴的葉,果實可治急,慢性腸炎,痢疾,小兒消化不良,糖尿病人之輔助治療食品;而鮮葉外用可治跌打扭傷,外傷出血,或癰瘡久不癒合。番石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糖,氨基酸等成分。但需注意習慣性便秘,產後便秘及病後體虛便秘者,不可服用。
(2)枇杷
枇杷古稱無夏扇,又稱虛桔,因葉形似琵琶而得名。為薔薇科枇杷屬枇杷的成熟果實。枇杷性味甘涼微酸,具有鎮咳祛痰,潤肺生津,和胃降逆效用,可用於支氣管炎,聲音嘶啞,口渴咽乾,乾嘔少食等疾病。枇杷含有豐富的糖,維生素B,C,脂肪,蛋白質,鈉,鉀,鐵,磷等成分。但須注意脾虛腹瀉者不宜服食,枇杷核仁含有劇毒的氫氰酸,誤食會使人中毒。
1-3 乾果類
(1)栗子
栗子又稱大栗,板栗,毛栗子,人參果。為殼斗科植物栗子的種仁。栗子性味甘溫,具有補腎,強筋骨,活血功能,可以治療脾虛泄瀉,腰膝酸軟,腹瀉,便血等疾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澱粉,碳水化合物及維生素等成分。栗子之鮮品,乾品均供食用。可生食,炒食,煮食,或作菜餚,羹,湯,米粥,糕點等的配料,或炒存性研末服,磨成栗子粉可作糕點,煮糊食之亦佳。但須注意多食易造成消化不良,脾虛濕盛者不宜食用。
(2)落花生
花生又名長生果,萬壽果,落花生,千歲子。為蝶形花科植物落花生的種子。花生性味甘平,有健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等功效,可用於燥咳,反胃,腳氣等疾病,所含脂肪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和使肌膚潤潔細膩之功用,並含有卵磷質和腦磷脂,這是神經系統所需的重要物質,可使人聰明不健忘,花生衣中還有較多的維生素B1,B2等物質,對眼病,口唇炎等症均有療效。花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卵磷脂,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鐵等微量元素。但須注意潮濕發霉的花生米中易產生黃麴黴毒素,能致肝癌。而花生含蛋白質和脂肪較多,一次不能吃的過多,特別是發熱,胃腸虛弱及大便溏稀泄瀉的人更不宜多吃。
1-4 肉類
1-4-1 家禽類
(1)雞肉
雞又稱燭夜,雞肉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肉,是一般民眾食用最多的肉類之一,目前台灣地區的雞品種非常多,一般區分成肉雞,仿土雞,土雞等,雞肉性味甘平,具有補養,健脾胃,強筋骨等功效,適於年老體弱,久病體虛,肺結核,陽痿,胃下垂等症,其他如胃弱,腹瀉下痢,糖尿病,產後少乳等都可用雞肉溫補,有利於恢復健康。雞肉含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成分,是一種高蛋白質低脂肪的肉品,而維生素中所含的維生素B12,可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消除煩躁不安。雞中有骨肉之色為烏黑者,即俗稱烏骨雞,治療功用較強。
(2)鴨肉
鴨在古書上稱為鶩,鴨肉為鴨科動物家鴨的肉,鴨肉性味甘寒,有滋養身體,益氣養神,調胃和中的作用。民間常用鴨肉滋陰補虛,利尿消腫,對於低燒不退,虛弱少食,大便乾燥,水腫不消者尤有補益。鴨肉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維他命B1,B2,糖類等成分。但因鴨肉性寒涼,故如因受寒引起的胃脘痛,腹瀉,腰疼,經痛等症的患者均不宜食鴨肉,另如陽虛脾弱,外感未清者,也應忌食。
1-4-2 家畜類
(1)豬
豬肉為豬科動物豬的肉,性味甘咸平,具有潤腸胃,生津液,補腎氣,解熱毒之功效,豬肉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熱量大,蛋白質,脂肪豐富,還含有各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因此具有長肌肉,潤皮膚的作用,並能使毛發光澤。豬肉是中國菜的重要原料,可以做出幾百種不同款式的菜餚,是一般民眾喜愛的食品。但豬肉含脂防及膽固醇過高,動脈硬化,冠心病,年老體弱者不宜多食。
(2)牛
牛肉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肉,牛肉性味甘溫,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比豬肉高一倍,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強筋健骨之功效。牛肉是低脂肪,它的脂肪含量比豬肉低5倍,而且膽固醇含量低,氨基酸豐富全面,維生素,微量元素也不少,因強身健體功效顯著,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也較安全,實為健身食品。但是對患有疥瘡濕疹,搔癢者宜慎食。
1-4-3 魚類
(1)鯉魚
鯉魚為鯉魚科動物。鯉魚性味甘溫,具有安胎,通乳,除濕,利水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咳逆氣喘上氣,黃疸煩渴,妊娠水腫,胎氣不安,乳汁不通。鯉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的含量也多,礦物質,維生素群亦豐富,是一種不易上升膽固醇的健康食品。一般作湯淡食或配上某些中葯同服效果更佳。但鯉魚易有寄生蟲濟生故不宜生食,對於患有疥瘡濕疹,搔癢者不宜食用。
(2)鰻魚
鰻魚為鰻鱺科動物鰻鱺或海鰻的肉,鰻魚性味甘平,有滋補,補虛損的功能,鰻魚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質,不飽和脂肪酸,維他命A,維他命E,及EPA和DHA等營養素,能提供我們生活所需的營養,另外鰻魚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中DHA有助於改善眼睛視力(如夜盲病及弱視),增強學習力,記憶力,促進腦力大幅提升,並有預防早產的功效,EPA有預防心肌梗塞,預防腦血管栓塞,預防動脈硬化等功能,維生素群具有抗老化,使氣色粉嫩,保持青春外貌,可加速灼,燙傷的恢復,供給體內氧氣,使身體有耐久力,減輕疲勞,鈣質可增強骨本,預防骨質疏鬆症,膠原蛋白則可修補肌膚皺紋,增加皮膚彈性,延遲老化,養顏美容,滋補養生。
1-4-4 甲殼類
(1)蝦
蝦是一種甲殼綱十足目長尾亞目長臂蝦科,對蝦科或龍蝦科動物,海水及淡水中均有,種類繁多,常見及經濟價值較高的有對蝦,毛蝦,白蝦,米蝦,沼蝦及龍蝦等。蝦肉性味甘咸溫,具有補腎壯陽,通乳,解毒功能,常用來治療腎虛陽痿,衰弱體虛以及各種瘡癤潰破等症。蝦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煙酸等各種人體所需之營養成份,尤以蛋白質及維生素A及磷,鈣等含量最為豐富。蝦皮有鎮靜作用,常用來治療神經衰弱諸症。海米通乳作用較強,而蝦米富含大量磷,鈣對小兒,孕婦尤有補益。蝦肉對於患有疥瘡濕疹,搔癢者宜慎食。
(2)蟹
蟹又稱黃伯,郭素,螯,稻蟹,毛蟹,梭子蟹,青蟹等,為蟹科動物,有淡水產及海產之分。螃蟹性味咸寒,具有清熱,散血,續斷傷等功能,對筋骨損傷,疥癬,漆瘡,燙傷等都有治療作用。螃蟹不但味奇美,而且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的補品,此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鈣,磷,鐵等元素。但是螃蟹對於外感寒邪未除之咳嗽便瀉,脾胃寒虛或曾患中風者忌用。
1-5 榖類
(1)米
稻是屬於禾本科,稻屬的植物,依品種分為粳稻,秈稻及爪哇稻三類,依米質特性區分為粳米,秈米及糯米。秈稻所生產之米稱為秈米,米粒多細長扁平,粘性弱,脹性大,台灣秈米俗名在來米,粳稻所生產之米稱為粳米,米粒粗短闊厚,粘性強,脹性較秈米小,大多用以制年糕,台灣粳米俗名蓬萊米,糯稻所生產之米稱為糯米,米粒形狀與粳米相近,其粘性較粳米更強,適用制酒,故又名酒米。台灣於1641年基督教的傳教士開始在「佳里」教平埔族人種水稻;1752年鄭成功的軍隊帶來了更多的米種,如紅米,烏米,茶米等,在高屏溪的下游,更開發出一年可以有二次收成的「雙冬」水稻;1926年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佔領台灣後,在台北市的「竹子湖」試種日本的水稻「蓬萊米」品種,其米質柔軟,米粒圓滑,產量較多;1960年代之後農業改良蓬勃發展,至今有更多更好的品種及米質特性。米性味甘平微溫,有補中益氣,補肺氣,養胃津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消渴,尿多,自汗,泄瀉等症。米的營養價值相當完整且均衡,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礦物質和纖維等成分,米糠中含有0。7-3%的脂肪,可提煉米糠油,胚芽含豐富的醣,是提供熱量的主要來源。食用米類食品時需注意糯米因較黏滯,不易消化,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症者不宜多食。
1-6 花類
(1)茉莉花
茉莉花又稱小南強,木梨花,柰花,扶麗,為木犀科植物茉莉的乾燥花,原產印度或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時間已不可考。茉莉花性味甘涼,具有清熱解表,利濕,開郁功效,可用於治療痢疾,腹痛等疾病,並可供用為食品,化妝品香料之原料。茉莉花含揮發油,為其香味之來源。茉莉根性味苦溫且有毒可治跌打損傷,須注意以外用為宜。
(2)丁香
丁香又稱公丁香,丁子香,丁子,雞舌香,百結花,支解香,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丁香性味辛溫,具有溫中降逆,溫腎助陽,芳香健胃,驅風散寒,鎮痛鎮痙,止吐等功效,可治胃腹冷痛,呃逆,嘔吐,慢性消化不良,子宮痛,疝痛等疾病。丁香含有揮發油,香夾蘭醛等成分,其中丁香油為臨床牙科用為治療牙痛時常用之葯品。
2、膳美葯食同源養生好不好?
從小討厭吃西葯,身體只要出現一些小問題都是通過飲食調理,一直相信中醫的葯膳同源。工作了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市場挑選食材,現在是通過膳美商城買的,這個平台也堅持葯膳同源的原理開展飲食養生的。
3、大學選修課要開始了,我想問下飲食養生與保健、中醫葯膳製作、傳統中醫養生。這三個的區別是什麼啊。
您好,不知道你目前報名了沒有知:
一、中醫葯膳製作:在中醫葯膳理論的指導下,運用醫學、葯學、營養學、食品學和烹飪學等有關知識和操作技能,學習和研究葯物和膳食結合,用於強身健體、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專業人才。
二、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道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三、飲食得當助美麗。食物滿足身體的各種營養需求,有適當量的蛋白質供生長發育、身體組織的修復更新內、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要從食物中吃出美麗來,就要注意生活的飲食習慣。飲食的要點就是:合理偏食為健康充電,缺啥補啥;少食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鮮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質攝容取均衡,減少不良的飲食習慣。還應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選擇不同的食物。
現在中醫葯膳製作比較好考一些,要求高,但沒什麼難度!
4、如何認識葯食兩用品在養生保健,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與地位
古人認為葯與食物同起源於一個根源。《皇帝內經》中《素問—生氣通天論》有言:「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無味。」提出了謹和無味調陰陽的觀點,記載「酸、甜、苦、辛、咸」五味調和之攝取至使人民百姓保持身體健康。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葯物」,反映出「葯食同源」的思想。
我國素有「葯食同源」之說。傳統中醫學認為食即是葯,或者說相當於葯。因為它們同源、同用、同效。食物的性能與葯物的性能一致,包括「氣」、「味」、「升降浮沉」、「歸經」、「補瀉」等內容,並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應用。傳統中醫食與葯並沒有明確界限,因此葯療中有食,食療中有葯。
中醫葯食學說,即葯物與飲食關系的學說。在中醫中,葯食同源,葯食互補,葯食互用,葯與食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將二者配合起來,用以養生療疾,是中醫的一個顯著特色。「食養」,在我國古代醫書《皇帝內經》中早有論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闡明了葯食氣味厚薄對人體陰陽盛衰的影響。醫聖張仲景在行醫中,首例「食治」專篇。由此可見,中醫對食物的認識和中葯一樣,講究寒熱溫涼四性和辛、甘、酸、苦、感五味。古人雲:氣血得理,百病不生;若氣血失調,百病競起。萬物均為食。食用的方法得當,方能把萬物變為食、葯統一體,因時、因地、因體、因病,經過萬物的取己之長,配製得當,可食或沖服,迅速加強人體的正常需求與代謝。眾多事實證明了萬物均為葯,萬物均為食。葯食同源即葯與食物相同。
『葯食同源』這一孕育中國醫學邏輯理論的飲食文化思想,早以深深滲透進中國各民族人民的心底,它不僅能維持生命延續保養身體健康,更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5、葯食同源是什麼意思
葯食同源是指許多食物即葯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有些中葯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
中葯多屬天然葯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於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因此,中葯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
2002年,衛生部發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名單》,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葯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裡面囊括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或者調味品,比如丁香、八角、茴香等。
(5)1.1 葯食同源與中醫養生保健擴展資料
葯品與食品的關系:
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就稱為葯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飲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之用,即葯食兩用。由於它們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它們既屬於中葯,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
6、葯食同源作為中醫葯在大健康領域發展的趨勢,究竟有利有弊?
如果合理使用葯食同源的產品,那麼對於身體肯定是有利的。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現在市面上有許多葯食同源的產品,比如我們在超市裡常見的一些餅干之類的食品,雖然是食物,但在其中也有一些葯材添加的成分,看似非常健康。但是如果仔細看的話,這些食物中其中也有一些食品添加劑,長期吃的話對身體也沒什麼好處。隨著人們對於養生知識的關注,很多人開始注重保養,一些中葯產品以及保健品受到很多老百姓的青睞。
而且信奉中醫的國人一直都崇尚飲食療法,的確飲食方法確實能夠強身健體,但因為飲食療法中也會存在葯物,很多人不太熟悉自己是什麼體質,很容易就會吃錯食物。這樣不但發揮不到葯效,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最好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來進行使用。
畢竟葯食同源所講究的是食物以及葯的綜合,這兩樣是不能分開的,雖然食物沒有什麼副作用,但不管什麼葯物,它裡面總會有一些副作用。當然如果合理掌控用量的話,那也沒什麼問題。不得不說這些中葯產品對身體肯定是有好處的,但不管什麼保健品,我們一定要對產品做到足夠了解,否則吃多了也會對身體產生不好的作用。
只有讓食物藉助葯物,而葯物藉助食物,才能使它發揮最大的營養價值,人們吃了以後才能起到保健的作用。
7、談對《中醫葯與養生保健》的認識
養生百保健的內容非常寬泛,中國從古至今對養生保健也在不斷的探索發展。養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飲食調養、身體鍛煉、精神度養護、克服不良習慣、注意生活節制等方方面面。按照中醫養生理論和方法,重要的是順時養生。順時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內。這是中醫養生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人體適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才容能發育成長,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