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清明節氣養生簡訊

清明節氣養生簡訊

發布時間:2020-11-09 02:16:29

1、清明節氣諺語有哪些/關於清明節氣諺語大全

清明節氣諺語有哪些
一、關於預測天氣的諺語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雲貴高原)
◇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雲)
◇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節氣的風對未來天氣及年成好壞也有一定預示,農民極為關心,因此,在民間流傳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諺語。比如:
◇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冀)
◇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蘇)
二、結合農事的諺語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響雷頭個梅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2、清明的節氣民俗

清明節又有別稱踏青,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掃墓和祭祖的日子。清明節氣時萬物呈現出一副生機勃勃的景象。那麼大家對清明有多少了解呢?清明除了掃墓和祭祖還有其他的習俗活動嗎?今天小編整理了有關的資料,接下來,大家就隨小編去看看清明節氣的習俗吧。
清明節氣的習俗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清明與柳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戴柳
清明戴柳,有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者,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於頭髻者,還有直接將柳枝插於頭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提到,清明時節「家家插柳滿檐,青茜可愛,男女或戴之」。

3、清明節的由來(簡短一點,50----70字)

清明節的由來來與春秋時期自的介子推有關。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時飢餓難耐,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割腿肉熬湯於公子食用,重耳從振精神,事後發現肉是介子推的肉時,流下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即位。即位後文公重賞了當初伴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他卻打好行裝隱居綿山。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後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4、清明節氣養生,應該多吃哪些食物

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清明時節養生要以養肝為主,在飲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多吃一些養肝護肝的食物。
下面是適合清明時節的養生食物,這段時節可以多吃哦!
1、時令蔬菜。如芹菜、香椿、菠菜、蕨菜、馬蘭頭等

薺菜可以降血壓、健胃消食、疏通腸胃,治療胃痙攣、胃潰瘍、腸炎等問題。
香椿具有清熱利濕、利尿解毒之功效,是輔助治療腸炎、痢疾、泌尿系統感染的良葯。
菠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等作用,對春季因肝陰不足所致的高血壓、頭暈、糖尿病、貧血等都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蕨菜有提神、去油膩、助消化的作用。
每到清明時節,馬蘭頭特殊的香味最為吸引人。許多野菜都是春天長成,最嫩時也是在春天,像馬蘭頭一旦過了清明,就會逐漸變老,嚼不動了,因此這幾天是最適合吃馬蘭頭的。
2、螺螄

清明前後,春暖花開,大地復甦,潛伏在泥中休眠的螺螄紛紛爬出泥土。此時螺肉肥美,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 田螺肉豐腴細膩,味道鮮美,素有「盤中明珠」的美譽。它富含蛋白蛋、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保健食品。
3.蝦

「三月黃魚四月蝦,五月三黎燜苦瓜。」關於清明蝦,曾經有詩這樣描述:「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說的正是清明春雨淅瀝,河鮮生長讓人垂涎的景象。現在「清明蝦」正處於新舊交替的時候,雨水足,新蝦未「散春」,運氣好的甚至可以看到蝦肚裡有蝦籽。
4、河蚌

據說和螺螄一樣,清明前後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湯,不生痱子不長瘡」。老揚州常見的做法是河蚌燒豆腐、鹹肉燒河蚌,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

5、清明節養生有哪些原則

推薦一本書《黃帝內經二十四節百氣養生法》這是一本引導我們順應自然,掌握二十四節氣養生精髓的保健圖書。本書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結合二十四節氣不同的氣候特點,進度行深入和詳盡的分析,提出了每年二十四節氣中需要注意的養生問要點和養生方法。
全書共分為二十四個部分,每一部分對應一個節氣,闡述和解答了各個節氣與人體息息相關答的養生要點。在每個節氣的後面,還附有中醫古籍中關於節氣養生的保健要法,從而從衣專食住行上為讀者分析春夏秋冬的養生智慧、一年四季的養生提醒和二十四節氣的養生關屬照。

6、清明節氣如何養生:遵守四個養生原則

1、注意花粉過敏
春季是花粉過敏的高發季節,這時候多數花兒已經開放,花粉的傳播和空氣中的濕度、風速等有著不小的關系,加上空氣乾燥,花粉的傳播就更大了。因此,在春百季的時候,特別是在風大或者晴朗的天氣時,會花粉過敏的人要減少出門或者避免出門,以免出現花粉過敏的情況。
特別是在清明,濕氣會比較重,蕁麻疹和過敏性鼻炎患者還有哮喘等疾病,都是這個季節的高發疾病,更要特別注意。
2、多食用新鮮蔬菜
在清明時節,養生要注意和大自然的同氣相求,要多食用應季和當地生產的蔬菜和水果。水果要和應度季、當地相適應,才能夠幫助人體進行自我調節。在蔬菜方面,要多吃香椿、韭菜和薺菜內等一些春季時令蔬菜,以及蘿卜、山葯、芋頭、紅薯等具有能祛濕和溫胃功效的蔬菜。
3、飲食宜清補
清明正處於溫暖的空氣和冷空氣交替的時候,天氣忽晴忽雨,忽冷忽熱,人的身體往往會因為濕氣的入侵,導致出現四肢發麻的情況,所以在飲食方面,除了要多吃利水祛濕的食物之外,也要適當的多吃一些舒筋和養血的食物。
4、注重養肝
春季是養肝的主要時間,如果能保持肝功能容正常,那麼體內的氣就能運轉正常,保持旺盛的經歷,氣血也就會通常,五臟六腑也能維持正常的運作功能。

7、有關24節氣的詩例<<清明>>

描寫二十四節氣的詩詞
1、冬至的詩詞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2、小雪的詩句
小雪日戲題絕句
唐 張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猶綠槿花然。
融和長養無時歇,卻是炎洲雨露偏。
和蕭郎中小雪日作
唐 徐鉉
征西府里日西斜,獨試新爐自煮茶。
籬菊盡來低覆水,塞鴻飛去遠連霞。
寂寥小雪閑中過,斑駁輕霜鬢上加。
算得流年無奈處,莫將詩句祝蒼華。
小雪
唐 李咸用
散漫陰風里,天涯不可收。
壓松猶未得,撲石暫能留。
閣靜縈吟思,途長拂旅愁。
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3、立春的詩詞
立春
宋朝 朱淑貞
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旋剪稱聯釵。
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
從此對花並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
4、驚蟄的詩詞
觀田家(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5、春分古詩
春分七絕
蘇醒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6、清明的詩詞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7、立夏的詩詞
寓言二首
賈至
春草紛碧色,佳人曠無期。
悠哉千里心,欲采商山芝。
嘆息良會晚,如何桃李時。
懷君晴川上,佇立夏雲滋。
凜凜秋閨夕,綺羅早知寒。
玉砧調鳴杵,始搗機中紈。
憶昨別離日,桐花覆井欄。
今來思君時,白露盈階漙。
聞有關河信,欲寄雙玉盤。
玉以委貞心,盤以薦嘉餐。
嗟君在萬里,使妾衣帶寬。
8、小滿的詩詞
小滿小麥粒漸滿,收割還需十多天。
收前十天停澆水,防治麥蚜和黃疸。
去雜去劣選良種,及時套種糧油棉。
乾旱風害和雹災,提早預防災情減。
芝麻黍稷種尚可,春棉播種為時晚。
9、夏至的詩詞
《夏至》
宋朝 張耒
長養功已極,大運忽雲遷。
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
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
崔巍干雲樹,安得保芳鮮。
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
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10、立秋的詩詞
立秋
唐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8、清明節氣的,詩意解釋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9、清明的節氣習俗是什麼?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民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人們就要進行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懷古之幽思,又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節日。

1.蹴鞠蹴鞠本來特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由於蹴鞠運動的影響逐漸深人,蹴鞠也就成了蹴鞠運動的同一語。這也是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初衷是用來訓練武士。

2.拜「城隍爺」

老北京過清明節有這樣一個習俗,就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簽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也以那時最盛。城隍廟里供奉的「城隍爺」,是除了灶王爺、財神爺外老百姓最信奉的神佛。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燒香,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內外非常熱鬧,廟內有戲台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據說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活動,人們用八抬大轎抬著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跟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雲。有一首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正是清明節拜「城隍爺」這一習俗的生動寫照。

3.掃墓清明時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季節,作為中國人更是強調「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宋代高菊澗的《清明》詩雲:「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

日暮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按照舊的傳統,掃墓時,人們要帶著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填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樹枝插在墳上,接著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氛圍。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發展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步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四周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擺上食品、鮮花等。

由於遺體火化越來越普及,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傳統。

新加坡華人一般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因此廟宇也成了清明祭祖之處。

清明節當日有些人家也在家裡拜祭祖先。

無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禮儀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4.盪鞦韆盪鞦韆的歷史可謂淵遠流長。鞦韆,就是揪著皮繩而遷移。鞦韆的歷史相當久遠,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及某些方面的忌諱,改為鞦韆。古老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漸演化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鍛煉身體,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仍為人們尤其是兒童所喜愛。

5.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生長快。

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俗。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下來。1979年,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發動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6.拔河拔河最早叫「牽鉤」、「鉤強」,唐朝開始叫「拔河」。它發端於春秋後期,流行於軍旅,後來流傳到民間。唐玄宗時還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此,拔河便成為清明習俗了。

7.放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聞樂見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論白天還是夜間,都放風箏。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彷彿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天空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吹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祛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8.踏青踏青又名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暖人問,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季節。我國民問素來有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9.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源於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

有些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來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約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淡忘,只有插柳流行不衰。楊柳的生命力強大,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春光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是怎樣來的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與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穿梭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由於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世俗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死。

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籌集的。每到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表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唐已有之。

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不受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特別盛行,人們踏青遊玩歸來,在家門口插柳以擺脫蟲疫。不論是民問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相關。春天天氣變暖,各種病菌開始滋生,人們在醫療條件簡陋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另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插柳戴柳為的是防止鬼的侵擾迫害。棚J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的宣傳,人們認為柳可以祛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普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人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當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話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音近,以表示挽留之情。這種習俗最早源自《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達難分難離,不忍分別,戀戀不舍的心情。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折柳贈別」就表達了「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贈,也預示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迅速地「生根發芽」,彷彿柳枝之隨處可活。折柳枝把美好祝願蘊含其中。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涉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離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別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含義,古人又賦予柳樹諸多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了。

10、關於"清明"節氣的知識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內清明盛況的容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杴土;另一方面准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清明前後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與清明節氣養生簡訊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