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該注意什麼
「立」即「開始」,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大自然萬物復甦。春爭日,一年大事不宜遲。
南北立春:養生保健應不同
我國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北方還是冰天雪地,南方早已春暖花開(今年是個特殊情況,跟09年類似,南方也有雪)所以南北方立春後的養生是不同的。
北方:「春捂秋凍」很適合
養生諺語「春捂秋凍」,說的是早春季節不要急於把棉衣脫掉,預防倒春寒。春季乍暖還寒,晝夜溫差大,所以春季養生一定要「捂」,注意衣著的適宜。一般來說,轉春時常有寒冷氣候的反復,衣服要漸漸減少,穿著宜偏暖些。
南方:加強鍛煉防病正當時
立春之後,天氣逐漸回暖,白天漸長,氣溫、日照、降水上升和增多,這種狀況在南方地區更加明顯。春季萬物復甦,各種病菌活躍大家最好採取以下措施:一是消滅傳染源;二是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清新;三是增加戶外運動,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和抗病能力;四是多吃些清淡的食物。
立春養生需要注意的六原則
1、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2、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的這段時間里,不論是食補還是葯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
3、早起早睡以養肝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意思是說立春開始後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鬆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違背了這種方法,就會損傷肝,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方法。
4、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5、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
多食:春芽、春筍、蜂蜜、櫻桃、菠菜、蔥、姜、蒜、韭菜、紅棗等。
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韭菜蝦皮炒雞蛋是立春時節很好的葯膳。韭菜一把洗凈、雞蛋2-3個、蝦皮適量。韭菜切小段,雞蛋破殼後打勻。炒鍋上火,植物油燒溫熱後,放入蝦皮煸炒至香。然後倒入打勻的雞蛋,待雞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狀後將韭菜倒入。煸炒一陣後加鹽,薑末、味精,再翻炒一陣即可。韭菜辛溫發散,有助於人體陽氣生發、舒暢,雞蛋養血,這道菜能滋肝養血,生發陽氣,適合立春食用。
6、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後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於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南北立春:養生保健應不同
春天生氣易傷肝 發怒不超3分鍾
肝陽、肝火在春季處在了上升的勢頭,需求適當地釋放。肝喜疏泄厭抑鬱,生氣發怒易使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導致各種肝病。所以,春季一定要心平氣和、樂觀開朗,假如生氣了,要學會息怒,即便生氣也不要超過3分鍾。
春季常按摩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頭凹陷處),可疏解情緒、緩解胸部不適感。另外,空閑時敲敲膽經(坐在椅子上,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上,從大腿外側跟盆骨交接處的環跳穴開端,往膝蓋的方向敲,一共四下,每敲打四下算1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50次),可促進肝的疏泄功用。
2、古人對於二十四節氣有趣的事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四季更迭、氣溫冷暖、天氣物候,民間在不同節氣的多姿多彩習俗也延續至今
立春:立春又叫「打春」,一般也是六九第一天,所以有「春打六九頭」之說,人們會明顯感覺白天變長了。各地都有在這一天吃春餅的習俗,是為「咬春」。吃些菠菜、豆芽、薺菜、芥菜等,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醒脾開胃。
。今兒個「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打頭的第一個,時間在2月3-5日之間。「立」就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從這一天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之為春天。另外,立春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代表新一年的開始。
立春物候
古代把立春後的十五天,分為三個物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打春習俗
立春,傳統稱為「立春節」。中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一年之計在於春」。歷代封建統治者在立春這天,舉行「鞭春」(或「打春」)之儀式,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在古代,主持「打春」儀式的,是每個地方的最高長官。他穿戴整齊,帶著下屬官員,在鼓聲中舉起柳條,鞭打土牛三下。柳條長24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之後,他把柳條交給下屬和民眾,讓他們一路傳下去,輪流鞭打。噼啪的鞭響,是春耕開始的信號。在這鞭打聲中,土牛破碎了,泥土散落開來,露出藏在其中的小土牛。圍觀的人群一擁而上,你一把我一把,搶奪破碎了的土牛。牛角上的泥土撒在地里,能讓土地豐收。
換季臨界
最冷的「大寒」才過去半個月,「立春」就接踵而至。其實,標志這春天真正來到是「春分」,里現在還有一個月。「立春」是由冬到春,季節轉換的一個臨界拐點。春季從這兒開始,但你不能立馬單衣單褲沐浴春光。不僅不能如此,還得防寒服裹體,這就是「春捂」。節令節氣也充滿著講辯證法,兩種不同形態的轉換就在事物的交叉中進行。諺語說得好:
「打了春,瞎歡喜,還有四十天冷天氣」;「驚蟄鼓了風,還得另過冬」。
立春食俗
立春的飲食民俗,是「咬春」「春餅」「春卷」和「面條餃子」。所謂「咬春」,指在立春日吃蘿卜。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在立春這天,還有吃春餅的習俗。晉代潘岳撰《關中記》載:「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喜歡食用的美食。春卷,以薄麵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民諺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北方人以吃面條和餃子的方式,迎接春天到來。
氣候諺語
立春是一年的開端,在這一天,萬物復甦,春回大地。人們對這一天寄予著希望,把它看成是下一年吉凶的預兆。所以有關立春的氣候諺語很多,如「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立春寒,一春暖」;「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立春農事
自立春始,白晝變長了,太陽變暖了。在這冬春交替的轉折點,氣溫回升、日照加長、降雨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的抽苔和小麥的拔節,正當此時,耗水量增加,應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算是拉開了序幕。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鬆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春季養生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在這個時段,人體對寒邪的抵抗能力卻有所減弱,所以,在初春時節,尤其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脫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應審慎,不可驟減。
在飲食調養方面,考慮到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季食品,應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食物。
春季養生,應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雨水:雨水節氣意味著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此時天氣乍暖還寒,易患感冒,要適當「春捂」。在川西民間,雨水節是一個非常有人情味的節氣,「雨水節,回娘家」,出嫁的女兒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謝養育之恩。
雨水:節氣與風俗活動
今日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
陽光與雨水乃是農作物生長最需要的兩樣東西。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繼立春之後的節氣,就稱之為雨水,「春雨綿綿」乃是常見的情景。首先祝福天下人在春雨萌生的氣節,豐潤好景!
太陽運轉: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起,至3月4日或5日至。由於太陽的直射點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攏,此時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並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既不甘退出主導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
氣候特點:要說雨水節氣的氣候特點,可以用「調整」二字來形容。我國各地的氣候特點,總的趨勢是由寒冬向初春的溫暖過度。華北的氣候特點氣溫回升、乍暖還寒。諺曰「七九八九,抬頭看柳」。這時冷暖空氣調整,調整與交鋒,結果就是春雨的降臨。但在西北、東北地區依然沒有走出冬天的范疇。除了雲南南部地區已是春色滿園以外,西南、江南的大多數地方還是早晚濕寒、田野青青、春江水暖。當然江南雨水節氣期間春意盎然,華南地區,則是百花盛開。
物候特點:杜甫有詩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人生動描述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春雨伴隨著和風,當夜幕降臨時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著滋潤著萬物。立春節氣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第一候「獺祭魚」是什麼意思呢?獺是一種兩棲動物,喜歡吃魚,經常捕獲物排列在岸上,在古人看來,此時節,正是水獺開始出沒的時候;第二候指鴻雁感受到天氣的變化,自北向南遷徙;第三候則是指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歷史典故:舊時民眾防疫能力差,許多地方的爹娘喜歡給孩子認個乾爹,藉助乾爹的「福氣」,使孩子健康成長,於是便有了雨水節「認干親」的習俗,有「雨露滋潤禾苗壯」的寓意。人事上不僅「認干親」習俗,更有嫁出去的女兒「雨水節回娘家」的典故,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俗稱「歸寧」已經生育了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罐罐肉」是用沙鍋燉了豬蹄和大豆、海帶等,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內褲,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當然,雨水節氣各地還有給岳父母「接壽」的風俗:女婿、女兒給岳父岳母送禮。禮品則一般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禮,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人際和諧,其樂融融。此項風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雨水」風俗活動:
雨水:陽光與雨水乃是農作物生長最需要的兩樣東西。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氣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繼立春之後的節氣,就稱之為雨水,「春雨綿綿」乃是常見的情景。
「雨水」風俗活動:杜甫有詩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人生動描述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春雨伴隨著和風,當夜幕降臨時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著滋潤著萬物。
雨水節「認干親」: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舊時民眾防疫能力差,許多地方的爹娘喜歡給孩子認個乾爹,藉助乾爹的「福氣」,使孩子健康成長,於是便有了雨水節「認干親」的習俗。一旦有人被拉著當「乾爹」,也會認為這是別人信任自己,大多都會爽快的答應。接下來就是擺好酒菜、焚香點燭,叫孩子「快拜乾爹,叩頭」。
給岳父母「接壽」:女婿、女兒去給岳父岳母送禮。禮品則一般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禮,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
雨水節回娘家:出嫁的女兒「歸寧」(回娘家),已經生育了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罐罐肉」是用沙鍋燉了豬蹄和大豆、海帶等,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內褲,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此項風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雨水養生粥:江南地區流行雨水節氣製作「雨水養生粥」。用赤豆或綠豆,寓意冬與春的交替,同時也是一種進補,配料有銀耳、大棗等。
上圖為「二十四節氣」之系列古圖之一,畫作年份在清朝乾隆年間,這幅畫畫面上是農人立春節氣開始備耕的耕牛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諺雲:「七九八九雨水節,種田老漢不能歇。說的就是不失農時。
驚蟄:驚蟄是指春雷驚醒了蟄伏冬眠的昆蟲,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此時,感冒肺炎多發,多食豆苗薺菜等,能提高對流行疾病的抵抗力。驚蟄這天,民間有打小人習俗,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驚蟄:節氣與風俗活動
明天驚蟄。
「驚蟄地氣通」,隨著天氣回暖、土地解凍,冬眠的昆蟲、動物日漸活躍,開始出來活動。因此該節氣稱之為驚蟄。驚蟄,雷聲隆隆閃電也特別多,這時農夫也忙著播種插秧。據說,這一天假如打雷的話,當年收成會特別好,因此乃有「驚蟄聞雷,米面如泥」的農諺。傳說假如在驚蟄之前打雷的話,那就預示今年將長期下雨,農作物容易遭雨水淹沒與浸泡。
唐詩有雲:「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驚蟄」風俗活動:
「祭白虎」:民間流傳「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的小人興波作惡,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小人」是人所憤恨的無恥之徒,專愛惹是生非。「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廣東民間的巫術儀祀。希望藉由此種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所以每年驚蟄那天,在粵港地區就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驅趕霉運: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遍熏家中居室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驅趕霉運的習慣,與「打小人」的巫儀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圖為「二十四節氣」之系列古圖之一,畫作年份在清朝乾隆年間,這幅畫畫面上是農人驚蟄節氣開始紡紗圖。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紡紗織布是我國古老的手工業,紡織需要經過軋棉、彈棉、紡紗、漿紗、繞紗、走紗、染紗、織布等繁瑣工序。隨著我國現代化工業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絕大多數人已不穿土布衣服。一些還保持穿土布服飾習慣的少數民族則直接到商店購買機紡的紗線來織布。手工紡紗織布行業正在漸漸萎縮。
春分:春分平分了晝夜、寒暑,整個氣候處於陰陽平衡狀態,春暖花開,鶯飛草長。飲食也宜選擇提升陽氣的食物,韭菜又名壯陽草,此時吃最當宜。「春分到,蛋兒俏」,春分豎雞蛋的古老傳統,目前已成為「世界游戲」。
陽春二三月,青韭來相伴——淺談春分的養生食物「青韭」
,姜絲爆香後炒摩芋,加點鹽,最後將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
素味精,出鍋即可。養生目標:降脂降糖,溫陽益腎。 註:適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長期大量食用。相關閱讀:
提筆仲春二月間——驚蟄節氣的保健飲食 提筆仲春二月間——驚蟄節氣的保健飲食 「老病消凝滯,奇功真品題」——雨水節氣飲食
輕點春雨寫養生——春季飲食養生注意事項
由於春分平分了晝夜、寒暑,所以,人們在養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
兩會結束,春分節氣也到了。由於春分平分了晝夜、寒暑,所以,人們在養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
文菡月《素問·至真要大論》講:「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春分節氣里,人們要通過養生手段,來調攝自己的飲食、起居、運動、精神,使人體的臟腑、氣血、精氣等「內在生理運動」與腦力、體力等「外在體能運動」保持「供銷」的平衡。
春分養生,重在養肝。應做到:`一要平抑肝陽;二要健脾益氣;三要育腎養陰(善養陽者,會於陰中求陽)。
春分時節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後,正是草木生長萌芽時節。「……二月初驚見草芽」,此時吃春韭,清
《素問·至真要大論》講:「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春分節氣里,人們要通過養生手段,來調攝自己的飲食、起居、運動、精神,使人體的臟腑、氣血、精氣等「內在生理運動」與腦力、體力等「外在體能運動」保持「供銷」的平衡。
,姜絲爆香後炒摩芋,加點鹽,最後將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 素味精,出鍋即可。
養生目標:降脂降糖,溫陽益腎。註:適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長期大量食用。 相關閱讀: 提筆仲春二月間——驚蟄節氣的保健飲食
提筆仲春二月間——驚蟄節氣的保健飲食 「老病消凝滯,奇功真品題」——雨水節氣飲食 輕點春雨寫養生——春季飲食養生注意事項
春分養生,重在養肝。應做到:`一要平抑肝陽;二要健脾益氣;三要育腎養陰(善養陽者,會於陰中求陽)。
春分時節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後,正是草木生長萌芽時節。「……二月初驚見草芽」,此時吃春韭,清脆誘人最當宜。
3、立春養生吃什麼粥好呢 立春節氣四大養生粥食譜匯總
1、黑米粥
做法:黑米80克,大米20克、紅棗40克,枸杞子5克。白糖5克。黑米淘洗干凈,浸泡5小時;大米洗凈,浸泡30分鍾;紅棗洗凈、去核;枸杞子洗凈。鍋置火上,放入黑米、大米、紅棗和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入小火熬煮成粥,再加入枸杞子煮5分鍾,用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黑米性平味甘,含15種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能益肝補脾,養胃滋腎,為進補佳糧。此粥適用於肝腎虛損,婦女產後體虛。
2、紅棗粥
做法:薏米50克,紅棗10枚,糯米100克,紅糖適量。將薏米、糯米分別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泡4小時,撈出瀝干;紅棗洗凈瀝干。把薏米、糯米一起放入鍋內,倒入適量(800毫升)清水,先用大火煮開後轉至小火,再加入紅棗,熬至米粒糊化成粥狀,即可盛出食用,依照個人偏好可加紅糖。
功效:紅棗補氣血,益肝健脾和胃,溫補陽氣。此粥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納呆便溏、氣血不足、血小板減少、貧血、慢性肝炎、營養不良等。
3、牛奶粥
做法:鮮牛奶250毫升、大米60克、白糖適量。先將大米煮成半熟,去米湯,加入牛奶,文火煮成粥,加入白糖攪拌,充分溶解即成。
功效:可補虛損,健脾胃,潤五臟。適用於虛弱勞損、氣血不足、病後虛贏、年老體弱、營養不良等症。
4、胡桃粥
做法:將胡桃夾開把瓤取出,泡在水裡,將其薄皮剝去並搗碎。將紅棗去核並用水浸泡後搗碎。將胡桃、紅棗、糯米加適量水放在小鍋里煮。煮好後用鹽或糖調味即可。
功效:核桃仁中不僅含有鈣、鐵、磷等元素,還含有鋅、錳、鉻等人體不可缺乏的礦物質。多種維生素及蛋白質、礦物質,都是有利於容貌健美的營養物質。而核桃仁所富含的植物脂肪中的亞油酸,更被視為滋味潤肌膚的美容劑,它可以令皮膚滋潤光滑,富於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