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育傳統養生學的論文
中國養生體育的歷史發展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保就是護利御害,養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證人的生命體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中保持平衡和適應,也就是「天人合一」。養生涉及許多方面,張湛講的「養生大要」包括:嗇神、愛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室、反俗、醫葯和禁忌等十項。其中的嗇神、愛氣、導引、養形就屬於人的生命體的自我運動和鍛煉方面的活動。可見,在中國的養生體系中,人的生命體的自我活動佔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關於人體運動鍛煉的思想、理論和方法的體系。它是運用人自身的運動鍛煉手段,對人體生命功能進行強化或優化的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身體運動是為養生長壽服務,即以養護生命使達最長期限為目標的體育活動。由於它以養生保壽為目標,有其獨特的理論、方法和運動方式,我們稱之為中國養生體育。
中國養生體育的起源
中國養生體育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據古籍《呂氏春秋·古樂》所載,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陶唐氏」時代「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人們從實際經驗中總結出肢體活動的大舞,來加以治療。可以說,這是後來的導引、按摩等古代醫療體育、養生術的最早形式。「導引」之名,就是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的含義中產生出來的。
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產生的先導。長壽思想,即人類的「生命價值觀」,並非是有些書籍文章中所說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當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其產生的物質客觀條件,同時,人類文明發展促成了其產生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才有可能應時而發、應運而生。——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的情況下,雖然逐漸萌發了某些萌芽狀態的體育現象,但只是「自衛其生」而已(《體育之研究》語,「生」乃指生存而言,並無生命長壽之意)。據考古學家考證那時人之平均壽命才16 歲左右,「北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8—16 歲;世界上最早記載人口平均壽命的古希臘,當時該國居民的平均壽命也只有19 歲,且只是對城邦居民的統計。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出現了宗教,但並無向天祈壽的思想。到奴隸社會初期,夏代敬神,商代重鬼,順應「天命」,萬事祈天。所祈求的「福」,一方面含:「風調雨順」以保證物質財富的增加;一方面含「免於戰禍」,以求軍事上取勝,保證生產資料和物質財富不受掠奪,而並不包括「長壽」的希願。到了商殷後期,才逐漸產生了人對其本身壽命的祈求和願望,即開始出現了長壽思想。這一思想的產生,是人在社會上之自我價值認識的一大飛躍,也是「生命觀」的一大變革。這種新的「生命觀」的最早記載見於商殷巫祝之作《尚書》。在該書《洪範》中首次提出了「五福」和「六極」的具體要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其中所提及的「壽」(長壽)、「康寧」(健康無疾病)、「考終命」(壽命自終不橫夭)及「凶短折」(壽不長)、「疾」(不健康)、「憂」(感情不愉快)、「弱」(身體不強壯),從正反兩方面指出了對生命與肌體和心理的全面要求,並把長壽放在首位。
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健康長壽的要求成為全社會的祈求和希願。這反映在《詩經》這部古代詩歌總集之中:「永錫難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如南山之壽」、「萬壽無疆」等詩句,散見於從各地收集的民歌詩作之中,這足以說明當時社會對長壽問題重視程度之普遍。
《周易》作為我國著名的古典哲學著作,對於我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發端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書中反映了一些古代的養生思想。
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來闡述陰陽消長變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些客觀規律,進行指導人類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去修養生息,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科學的樸素認識。《周易》這種思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並成為我國古代許多養生思想學派的共同源頭和理論基礎。這種長壽思想之產生與發展,必然導致人們由一般地向天祈求,進而變成為人為的設想和人為的措施,從而導致養生思想的產生和逐漸體系化,並促成養生術的相應誕生與發展。所以,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之先導,而養生術是養生思想之實踐的產物。伴隨著春秋戰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巨大發展,在諸子哲學,特別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下,養生思想與方法漸趨成熟,並形成了粗略的體系,從而揭開了獨具東方特色的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古代養生史上新的篇章。
養生思想的形成
養生術是養生思想實踐的產物。長壽思想導致的養生思想,表現在人們社會活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依賴於當時被視為國家大事之一的宗教信仰活動(《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消極方面;另一方面是依賴於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為措施,即養生思想指導下的社會實踐,這是積極方面。隨著養生思想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養生思想也日益豐富充實,有其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這反映了人類對養生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這過程反映在以下幾個觀點的形成和理論化上:
第一、養生有「道」
養生以求健康長壽,是有「道」可尋的。這「道」就是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也是養生這一事物的客觀規律。散著於春秋戰國而成書於漢代的《內經》。《內經》中有這樣的論述:「上古之人(實指商代以後的人),其知道(養生之道,即健康長壽的措施、方法、規律)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里明確指出養生之道並非神秘之物,就是「形與神俱」的具體措施。
第二、養生之道可「得」
養生之道,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不掌握客觀規律而違背之)則災害生,從之(掌握客觀規律而因勢利導)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內經》)。
第三、防於「未然」
2、體育保健學的論文
讓體育成為孩子生活的樂趣
內容摘要: 在當前的體育教學中,存在著學校的體育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相脫離的現象。學生的體育環境除了學校的體育教學之外,家庭體育、社會體育被忽略了。小學生是一個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我們除了要抓好孩子在校的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外,對家庭、社會體育也應以重視,這樣不僅可鞏固學校體育的成果,還能使孩子們快樂地參與到體育教學中,並從中享受體育所帶來的樂趣。
關鍵詞: 體育 興趣 習慣 體育教學
「早操、體育課、下午課外活動」,是以往各中小學採用的最主要的體育鍛煉組織形式。有老師感嘆,體育鍛煉三部曲,已經延續了好多年,基本上是學生厭老師煩,沒有針對性。
我們的體育活動真正應該培養的是孩子的體育習慣,讓體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鍛煉身體的同時享受到體育帶來的樂趣。在當前的體育教學中,存在著學校的體育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相脫離的現象。學生的體育環境除了學校的體育教學之外,家庭體育、社會體育被忽略了。同時學校的體育教學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教學誤區。導致出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反而下降的趨勢。小胖墩、豆芽菜比比皆是。小學生是一個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我們除了要抓好孩子在校的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外,對家庭、社會體育也應以重視,這樣不僅可鞏固學校體育的成果,還能使孩子們快樂地參與到體育教學中,並從中享受體育所帶來的樂趣。
一、學校體育活動
傳統的體育課教學大多採用你教我學,我說你聽,我做你練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只重視學生的運動技術和運動技能,而忽視了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嚴重阻礙了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與全面推行體育新課程要求的指導思想相矛盾,也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厭學體育。主要表現在:上課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難情緒較大,借故請假較多,完成任務勉強,考核只求及格,課外活動較少參加,沒有喜愛的活動項目,怕出汗等。
學生能否快樂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很大程度取決於教師對學生參與活動的先行設計。如:高年級學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來自文化學科的壓力,相比之下,體育課的壓力就
小得多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何設計能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中獲得快樂,使學生有更大的優勢從中得到樂趣,同時,也獲得參與的滿足感,學生就將在文化課的壓力能在體育課中得到釋放,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師在設計這環節更有必要加強的一方面,才能產生更積極的作用。比如:每次觀看體育比賽時能讓眾多體育愛好者欣喜若狂,徹夜不眠。喜歡籃球,喜歡它在競賽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騰飛、旋轉、沖撞、追逐,這些動作技巧總能讓人在緊張之餘,感受到生命的智慧與柔韌。喜歡乒乓球。因它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單挑,意志堅定並實力強大的人會覺得很簡單,無非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而實力不強的人卻像在面對自己的命運一樣,無法逃遁,也無法交給他人,是挨打還是有意外的收獲,都要一個人默默承受。有時很為自己的國人感到驕傲,就那麼一隻小球,也能玩得那麼出神入化,讓人覺得生活真的是處處充滿了神奇的力量。參與到比賽之中所感受到的樂趣,一切均發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規定,更不需要強制,情感與運動的交融,參與的滿足就足夠了。如果體育教師能使學生在多年的體育學習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不管現在學生有沒有意識到體育對他個人成長的真正意義,就已經不知不覺地接受體育。那麼,我們體育課的教學設計就應該讓體育課成為學生們渴望參與其中的空間,成為孩子們運動的樂園,多增設一些體育比賽氛圍,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這樣,學生們親身感受到運動帶來的樂趣和滿足,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逐漸把教師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轉化為自覺自願的運動習慣。
二、家庭體育活動
人的本性是愛動的,一般來說自幼就愛「玩」。那麼從小培養幼兒、兒童、少年和青年愛「玩」,會「玩」的習慣,加以正確引導,鞭策與鼓勵其成效也就愈大。家庭是其成員生活方式的主要載體,是社會構成中最基本的細胞,是現代社會人們活動(包括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單位。家庭體育的教育功能表現為長輩對未成年後代身體鍛煉的引導、熏陶、影響、矯正,以及傳授一般的體育運動方面的知識、技術、技能和體育的價值觀念,有助於培養下一代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和養成體育活動的習慣。有利於下一代形成正確的姿態,正確掌握基本活動技能,為青少年的身心協調發展打好基礎。
學生的家庭體育活動,是學生在家庭中,在父母或其他親人的指導、參與下,開展的有益身心的體育活動。家庭成員間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父母與子女的情感聯系最為密切而持久。這種家庭溫馨氣氛是帶孩子活動的極好條件。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具有較高的威信,在活動中父母的建議易被學生接受,同時,家庭中各個成員朝夕相處,父母對子女觀察細致,了解充分,能夠有針對性的和孩子一起活動,促進孩子各方面活動技能的發展。但在現實生活
中,許多家長只為孩子提供活動器材,不重視參與,而許多學生在沒有運動的氛圍中,他也沒有活動的慾望。因此,就出現許多家長所說的孩子一回到家就圍著電視機,讓孩子出去他也不出去。其實孩子都是好動、好玩的,父母要以游戲的角色與孩子共同游戲,積極參加。在游戲中,家長以角色的身份去引導和啟發孩子怎麼做,不能按成人的思維去規定孩子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支持孩子與同伴一起玩。有的家長怕學生在一起吵架,便強制孩子在家看電視、練寫字。這時孩子心理肯定是一百個不願意。他們喜歡玩,喜歡和同學玩。其實,幾個孩子在一起玩,不僅能培養他們的合作、友好的精神,還有利於體育活動的開展。
三、社會體育活動
加強對校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和引導,使體育健身活動成為學生的閑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養成自覺鍛煉的健身習慣,使體育成為生活的需要,逐步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我們可以通過班級、假日小隊等組織的影響,加強學生閑暇體育活動的組織和引導,並通過體育活動或班隊活動等形式,開展一些專題性的輔導,提高學生自我組織活動的能力。鼓勵參加校外各種培訓班,組織學生參加包括游泳、棋類、武術、跆拳道等培訓班。節假日開放學校的體育活動場地。學校落實值班教師,建立學生組織,進行管理和服務。如舉行春季踏青、遠足活動,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格,鼓勵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如爬山、郊遊、游泳等。
培養和發展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能力和學習的主體積極性,是讓學生在學生時代學會有"一技之長",養成與掌握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和意識,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體育,體育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我們要以「強健孩子的體魄、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為目標,使每位學生做到每日活動1小時,掌握日常鍛煉的運動技術技能,獲得體育健康知識,讓「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口號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學校體育教學探索》 曲宗湖主編,人民體育出版社
2、程 功、陳仙梅《教育心理學》 ——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4年
3、鍾啟泉等編著《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8.版
4、曲宗湖等編著 《學校體育教學探索》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1.版
5、《創造性思維與教學》 陳龍安著,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6、《論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 李格,體育函授通訊.2005年第4期P71
3、求有關體育保健的論文
中國知網也好!
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百度文庫都有!
==================論文寫作方法===========================
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
通讀一些相關資料,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參照你們學校的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
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
最後,到萬方等地進行檢測,將掃紅部分進行再次修改!
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4、求一篇關於體育保健與大學生活的論文
一、什麼是體育能力
能力是指人在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時所表現的身心統一,協調配合的才能。心理學研究表明,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術與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影響一個人活動效果的基本因素。
按能力的性質,可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在日常活動中必須具備、廣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注意能力等等。特殊能力是相對於一般能力來講的,它是指入在進行某項專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音樂、繪畫、色彩的鑒別及體育的運動能力等。
體育能力是一種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識、技術、技能和智力構成的一種個性身心品質的綜合體。這一綜合體,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出來,就是能順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體育活動的實踐
大學生體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學體育的質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突破單位純運動技術教學,加強培養體育能力,適應現代社會進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個大學生的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能夠自行培育,鍛煉和養護的能力。如何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能力,是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從事的體育活動愈多樣,掌握的知識愈豐富,體育能力發展就愈全面;體育技能的訓練愈復雜,體育能力就越能提高。
立足現實,著眼終生,依據體育發展身體,增強體質這一本質特徵;制定出構成體育運動能力的六種基本成份,即:1、身體鍛煉能力;2、運動能力;3、開拓創新能力;4、組織管理能力;5、保健能力;6、運用體育環境和條件能力。
二、身體鍛練能力的培養
隨著我國政治和體育的社會化,終身化,經濟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地經常地進行身體鍛煉,這就給高校體育提出培養大學生具備能獨立地進行體育鍛煉能力的問題,使他們畢業走上社會後,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身體鍛煉,並充當家庭和社會的指導者。為此,就必須在大學體育中加強對他們身體鍛煉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對大學生本人的事,也是關繫到增強中華民族體質和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素養的大事。大學生身體鍛煉能力,是指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科學鍛煉的理論和方法,結合環境和自身條件加以創新,培養成獨立地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抓。
1、自學:培養學生明確體育鍛煉的意義,學習有關體育知識和方法,能夠結合環境和自身條件,制定鍛煉計劃和方法,能夠結合環境和自身條件,制定鍛煉計劃和方案,堅持經常持久地鍛煉。並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2、自煉:即能把所學到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方法,綜合運用到體育鍛煉實踐中去,使自煉活動成為日常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自調:即學生在身體鍛煉的活動中,能夠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運動負荷,運動強度及運動的時間、並能進行自我調節。
4、自控:指執行鍛煉計劃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體鍛煉效果自我評價基礎上不斷修正並實施鍛煉計劃的能力。
其中,培養自學能力是主要的,但是,不可忽視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補充的關系,教學中必須有意識的全面培養。
三、運動能力的培養
運動能力,是指人在社會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前提下,所獲得從事各種運動的本領。運動能力是反映體育運動總體特徵的一種能力,是鍛煉身體和參加勞動,軍事活動及各種文化活動的基礎,培養大學生的運動能力,應貫穿體育課程的始末,教學中應考慮:
1、不斷改進體育課的教學方法,切忌「滿堂灌」,多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同時也要避免運動教學走過場或只重學生技術,而不顧學生實際鍛煉的情況,這幾種教學方法都不利於提高運動能力。
2、要創造良好的運動環境提供足夠的體育設施,使每個學生有條件、有興趣、有可能參加運動的機會,以發展他們的運動能力。
3、學生要主動、積極地參加運動,這對提高運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學生在做練習時,教師應及時進行指導,多給予鼓勵,盡量避免學生站在運動場上。
四、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
發展學生個性與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培養學生開拓創新思想和能力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在體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是獨立的行為活動,體育課教學有著較廣闊的大地。學生在較廣闊的領域中學習技術、技能,進行各種身體活動、游戲競賽,並通過人與人的頻繁交往,人的興趣、性格和氣質等個性心理特徵容易表現出來,這對培養和發展良好的個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強調培養和提高學生個性心理素質的同時,學校的體育活動與競賽應廣泛開展,提倡廣大學生的參與、拼搏、進取精神,使他們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人才。
五、組織和管理能力的培養
組織管理能力是指在組織群體活動時,能向一個共同目標奮斗,按照明確的計劃,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協調地進行工作,並達到預期目的的能力。
有許多的運動項目是集體進行的,集體活動都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在體育教學中,既要訓練學生在運動中與同伴協調合作,加強紀律觀念,又要訓練學生學會做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工作,要使學生有組織管理的知識和意識,還必須具備組織管理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在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中的一些組織管理事務,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讓他們自己去做,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同時,盡可能讓學生承擔校辦運動會的各項工作事務。對於系或年級所承辦的運動會,應讓學生去組織和承擔,教師可在一旁指導,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組織與管理的能力,使他們能更快地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
六、保健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的培養,是體育教學中的一項任務,而且,也是增強體質的需要,同時,也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教養的程度和社會的良好風尚。在我們的國家裡,每個人都應該有講究衛生自我保健的行為和習慣,為此,教學中必須做到:
1、教師必須做學生的表率,同時要認真地傳授給學生衛生保健的知識,還要訓練學生養成講究衛生的習慣。
2、要使學生自己能運用所學的課程知識,掌握和控制運動量,運動負荷,防止在教學中產生傷害事故,同時,還必須培養和提高學生在做練習時的自我保護的能力。
3、要注意運動場地的環境衛生,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利於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七、運用體育環境和條件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能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為他們今後走上社會打下良好基礎。教學中應善於引導和教育學生,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場地器材的具體情況變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地充分利用,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同時,應教會學生一至二套如韻律操、啞鈴操等健身運動,使他們今後在有限的場地、器械條件下能進行體育鍛煉。
以上幾種能力既是獨立的,又相互關聯,不可分割,而且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體育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分兩個過程,即教一學,學一用,運用已學的知識、技術於體育之中,才是形成體育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學中應注意強調體育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人體生理變化規律,使他們懂得科學鍛煉的原理、方法,以及體育鍛煉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且欣賞體育比賽,參加體育文化娛樂活動都離不開理論知識的指導,所以,學校體育要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關鍵就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
5、養生與健康 的論文 3000至5000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陰陽學說的現代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在古代,這一學說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古人用其解釋各種自然或社會現象,涉及到天文、地理、歷法、農學、醫學等許多領域。而其中運用最廣泛也是最成功的,當數其用在中國古代的醫學的理論框架之中。因為在中醫學里不僅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的主要說理工具,而且在臨床診治中得到廣泛的運用,賦予其極其豐富的實際內容。自從在《內經》中廣泛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論述醫學理論後,在二千餘年來,這一學說一方面經受著臨床實際的檢驗,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臨床實際中得到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並直到現在仍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但對於中醫學里的陰陽五行學說長期以來存在重大的爭議,特別是對五行學說,廢止之聲時有所聞,有的則提出要打破陰陽五行學說的框架,有的認為該學說有神秘性和模糊性兩大弱點。所以對該學說的討論關繫到中醫學的科學性及其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1、運用舉例
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和宇宙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的不同性質和「對立統一」的陰陽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運用陰陽學說闡述了人體的各種解剖、生理、功能現象如,《內經》中提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生之本,本於陰陽」等。總的來說,人體功能多屬陽,而形體實質多屬陰,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陽化氣,陰成形」。而生理結構中又可分陰陽,功能活動中也有陰陽。現把其內容舉例如下:
陽 陰
生理組織結構 部位 上部 下部
身體 表 里
軀干 背 胸腹
四肢 外側 內側
臟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陰陽) 五臟(各臟又包含陰陽)
經絡 手足三陽經 手足三陰經
氣血津液 氣(衛氣、肺氣、脾氣、胃氣、心氣等) 血津液
功能活動 升降 上升 下降
狀態 亢奮,發散 陰滯、收斂
動靜 動 靜
主要功能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陰在內,陽之守也。
(2)病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陰陽學說被廣泛用於分析各種病理現象,其中陰陽辨證被作為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同時,從對全身的陽虛、陰虛的分析及各種臟腑陽或陰的虛實進行病理的具體分析。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 陰
陽證和陰證 陽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火熱熾烈,陰液耗傷等病證。 陰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不足,機能低下,陰氣偏盛,寒象明顯等病證。
望 面色紅赤,躁動不安,舌紅,苔黃燥或黑燥。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神情萎頓,倦怠少語,舌淡胖,苔白潤。
聞 語聲重濁,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氣喘。 聞 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息短促。
問 惡熱,心煩,渴喜冷飲,腹脹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問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
切 皮膚灼熱,腹部硬滿拒按,脈數有力。 四肢清冷,腹軟喜按,脈沉弱微細無力。
虛證 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乾,頭暈耳鳴,心煩,遺精,脈細數,舌紅。 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頻,或有喘咳,身腫,脈沉弱無力,舌淡胖。
臟腑陰陽辨證
心 心陽虛:心悸氣短,或有心胸憋悶,畏寒肢冷,面色少華、虛浮,舌淡胖,脈微細。 心陰虛:心悸易驚,失眠或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肺 肺陽虛:咳喘無力,氣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 肺陰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乾燥,聲嘶,形體消瘦,潮熱骨蒸,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脾 脾陽虛: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陰虛:腹脹納少,食後加劇,大便干結難解,形體消瘦,肌膚乾燥,手足心熱,口乾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無力。
胃 胃陽虛: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胃陰虛:胃脘灼熱隱痛,飢不欲食,心煩,口乾多飲,大便秘結,或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舌體瘦少,脈細數。
肝 肝陽虛:胸脅牽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溫稍緩,遇寒更劇,形寒肢冷,干嘔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細。 肝陰虛:頭暈耳鳴,兩目昏花,面部烘熱,脅肋疼痛或有灼熱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咽乾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腎 腎陽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頭目眩暈,易疲倦,面色蒼白或黧黑,或有陽萎、白帶多而稀白,性慾減低,下肢浮腫,苔白滑,脈沉弱。 腎陰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強易舉,經閉或崩漏,形瘦潮熱,心煩盜汗,失眠多夢,顴紅,五心發熱,口乾咽燥,溲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3)陰陽學說在葯物學方面的運用
在中葯的理論和運用上,也用陰陽學說作為指導。
葯物性味 陰 寒、涼性,苦、酸、鹹味,味厚者
陽 熱、溫性,辛、甘味,味薄者
葯物性能 陰 沉降,清火、攻下、滋陰、抑制
陽 上升,發散、上升、溫陽、興奮
葯物作用的轉化 重陰則陽,重陽則陰
(4)在診斷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善診者,察色診脈,先別陰陽」,即以辨陰陽為診斷的大綱。而在辨證時,以陰陽為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 陰 包括里證、寒證、虛證
陽 包括表證、熱證、實證
診斷指導思想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脈診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5)在治療養生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調整人體陰陽為治療的最終目標,如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但在具體運用時,卻又變化無窮。
治療指導思想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治療大法 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指導預防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死。
指導養生 把握陰陽、和於陰陽、法於陰陽
以陰陽學說來分析醫學中的各種現象,不僅僅限於區分事物的陰陽屬性,還在不同的層面上進一步分析事物的陰陽屬性,如在陰中又可分陰陽,陽中也可分陰陽,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真是變幻無窮。
同時,中醫學還有許多關於陰陽相互關系的論述。如在分析生理時提出「陽生陰長」、「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時提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盛陽衰」,「陽盛傷陰」等,在治療時提出「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等。
2、陰陽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
中醫學在運用陰陽學說時,又在原有基礎上賦予其許多新的內涵,使其內容更充實、豐富。其中較明顯的是不是在於如何區分事物的屬陰屬陽,而是在於分析對立事物的相互關系,提出了諸如陰陽互根、相生相長等理論。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強調陰陽屬性:中醫學里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更不是所謂的「一分為二」,而是具有非常嚴格的、特定含義的屬性。如以自然而言,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雄(男)為陽、雌(女)為陰,等等。以人體而言,器質屬陰、功能屬陽,機能陰滯屬陰、機能亢奮屬陽,等等。以葯物而言,性質溫熱者屬陽、性質寒涼屬陰,作用升提者屬陽、作用下降者屬陰,起興奮作用者屬陽、起抑製作用者屬陰,等等。這些陰陽的劃分是有明顯的屬性區別的,是決不可以隨便調換的。有人認為這是陰陽學說的局限性,實際上這是該學說的優勢之一。因為對立統一的事物雙方並不是對等的,往往有其屬性的差別,而這種屬性的差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是非常適合的。
(2)突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中醫學里對陰陽的認識有一個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陰陽看作是機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動態的、立體的、靈活的。陰陽的屬性固然是有其嚴格性的,但在陰中有陽,陽中也有陰。而這一思想的體現最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太極圖:
圖中充分體現了在陰中包含了陽,而在陽中也包含了陰。
(3)展示陰陽的層次:中醫學里對陰陽學說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其概念有時很廣,有時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層次上都可以運用陰陽學說。如臟腑學說中用陰陽進行分析,臟屬陽,但背為陽,心為陽中之陽,背為陽,肺為陽中之陰。而心又有心陰、心陽之分。可見
(4)陰陽之間相互依存:陰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內經》中提出:「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提出陰陽之間相互依存,即所謂的「陰陽互根」。如人的形體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二者缺一不可。
(5)陰陽之間相互影響:陰陽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雙方是無時不在相互影響的,不斷地此消彼長,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如這一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病態,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而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恢復這一動態平衡。陰陽之間這種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突出了古人對人體整體性的認識,對形神統一、組織與功能統一、臟腑經絡統一、人體內外統一等有精闢的見解。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被用來說明各種事物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在一個整體中,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過程中,這些關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這些關系對於中醫的診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舉例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六腑 大腸 膽 膀胱 小腸 胃
五氣 燥 風 寒 暑 濕
五竅 鼻 目 耳 舌 口
五體 皮毛 筋 骨 脈 肉
五志 憂 怒 恐 喜 思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宮
五聲 哭 呼 呻 笑 歌
五色 白 青 黑 紅 黃
方向 西 東 北 南 中
生化 收 生 藏 長 化
季節 秋 春 冬 夏 長夏
2、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用以說明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事物,其所影響和被影響的事物可以用四個方面來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與「我」共同構成了五種關系,從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這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所在,這樣,五種關系可以構成一個「穩態結構」。其相互關系示意如下:
木
相生
水 – 火 相剋
金 土
在醫學領域里,廣泛運用五行學說來分析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關系,如脾胃輸布津液至肺,且肺陰有賴於胃陰以補充,即稱之為「土生金」。並把脾胃稱為「母」,肺稱為「子」,二者即為「母子」關系。
同時,運用五行學說還可以分析疾病過程的傳變及某一臟腑病變對其它臟腑的影響。如因肝氣過旺,可以橫逆而犯脾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稱之為「木克土」。
在診斷時,五行學說又往往用來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黃,為其本色,但如出現面色發灰黑,則為腎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較重。
在治療時,又往往用五行學說作為指導。如有「補土生金」、「扶土抑木」、「瀉南補北(補腎清心)」。
三、探討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局限性
當然,我們研究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也要抱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既要認真肯定其中的精華,特別是重視其中某些現代哲學所忽視的內容,從而對發展現代哲學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認為古人的東西都是真理。
1、陰陽學說的局限性:陰陽學說主要用以分析對立統一的二個方面的關系,但有時把不一定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的事物也用陰陽來分析,如古人所說的日為陽、月為陰,從其陰陽屬性來說,確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陰陽的關系套用在日月的關繫上,就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又如有些矛盾雙方用陰陽的觀點難以說明,例如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和邪氣是一對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為陰或陽。
所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所有的對立統一關系有時也不夠恰當。
2、五行學說的局限性:五行學說是把各種事物的關系都列為五要素,雖然這可以認為是構成了一個穩態系統,但畢竟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醫學領域里,各種因素的關系更為復雜,有時並不能都歸納為「五」,所以也出現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歸納的情況。同時,五要素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也並非是絕對的、固定的。實際在醫學領域里,五行關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來的,應是在實際生理和臨床上存在了某種關系,再以五行學說加以說明。如「肝木克土」是因為在臨床上存在著肝氣不舒而影響脾胃運化的現象,而通過疏肝解郁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這樣才得出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關系。如果在生理或臨床上得不到證實的,則很少單憑五行生剋關系推斷來確定一些相互的關系,至於少數人脫離了臨床實際,機械地用陰陽五行的關系來推導,這實際上已背離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真諦,並不代表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身。。
至於陰陽五行學說在占卜等領域中被運用,更使這一學說走上岐途。在中醫學里所運用的陰陽五行學說,由於賦予了醫學的科學內容,所以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當然,陰陽五行學說有時被蒙上了一種神秘色彩,使得許多人,特別是未系統學習過中醫的人,對其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提出,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思辯性理論,不是成熟的科學理論,但他們恰恰忘記了,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臨床實踐上,並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的,並不是坐在房間里單憑思辯推導的。所以我們在認識陰陽五行學說局限性時,不能片面誇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斷地作出不科學的結論。
四、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哲學思想的比較
從前面所討論的內容可以看出,在中醫學里作為基本說理工具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豐富的內涵。盡管現代哲學是在古代哲學(當然也包括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學的精華,但由於現代哲學體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學體繫上發展而來的,因而在現代哲學體系中,並沒有充分吸取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特別是由於西方對中醫學更是陌生,所以也談不上吸取中醫學里的哲學思想,從而現代哲學有必要進一步吸取中醫學里的中國哲學思想精華,從而使現代的哲學體系能更上一個檔次,讓中國的古代哲學發揮出更燦爛的光輝。另一方面,也應吸取現代科學理論來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現代科學理論中的唯物辯證法、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論中有許多理論在陰陽五行學說有一些初步的體現,要使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在醫學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就應使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吸取現代科學理論的長處。綜上所述,對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探討,應建立在密切聯系中醫臨床診療實踐的基礎上,否則就不可能接觸到其本質性的東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學性的內核。同時,也要認真吸取現代科學理論,推動傳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有所發展,這樣也必然促使中醫理論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6、體育養生保健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