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析中華民族飲食養生思想的現實意義
要寫很累地!以下為行業概述,可以自己總結一下: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日益提高,居民消費力的提升,健康產業的市場發展迅速。民族健康產品在健康產業市場中,具有極大的優勢。民族健康產品具有天然特性、歷史特性、防治未病特性,這是區別於現代技術生產的健康產品的地方。推廣和擴大民族健康產品的市場,能夠有效促進民族養生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有效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有效促進民族品牌的建立和升值。
1.民族健康產品具有觀念優勢。來自國家公眾營養機構的信息顯示,全球65億人口中,有40多億人接受民族醫葯,反映出民族醫葯的強大生命力。西方國家尤其重視研究我國中醫葯、保健食品的領域,以彌補單純醫學手段的缺陷;也反映出食品、中醫葯、西醫相結合,共同服務於人類健康的歷史發展必然。2004年來自健康咨詢機構的報告顯示,西方消費者對健康產品的選擇,已經開始從「人工生產」轉變為「回歸自然」的趨勢。而民族健康產品具有來源自然、製作天然的優勢,符合市場消費者的觀念趨勢。
2.民族健康產品市場潛力大。據調查顯示,2001年至2004年,全球營養產業市場銷售額均達到1500億美元以上。而2003年中國的市場銷售額達到69.4億美元,佔全球營養產業份額的4%,增速達到了14.8%。到2004年,根據中國保健協會對保健食品終端市場進行的調查統計,我國功能食品產業規模約為300-350億元,在市場銷售的規范品種為1917種。功能食品是以其含有功能成分為特性的產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特性,因此,在我國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概念是一致的。民族健康產品與功能食品接近,符合相關規定,適合於保健產品市場流通,對於剛起步的民族健康產品而言,具有發展潛力大、市場容量大的優勢。
3.民族健康產品的文化優勢。我國歷來就有防治「未病」的優良傳統,當代社會提倡為社會健康工作的理念深入人心,重視「未病」的防治。《黃帝內經》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說法,認為「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元朝朱震享在《格致余論》中說到:「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現代營養學家提出了「為祖國健康工作六十年」的口號。這些觀念都是一脈相承,以預防為主的。民族健康產品正是這些防治「未病」觀念下而誕生的產物,提倡少疾、安康、多壽的觀念,並經過數千年、數百年的實踐和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養生文化特色,符合國內外市場的訴求特點,不需要從新創造附加在產品上的文化解說,更容易建立市場和打造品牌。這是當代科技生產類的健康產品不具備的天然優勢。如果能夠將各民族的養生文化詳細整理,挖掘深層特徵,將有利於其文化優勢的突出,促進市場的開發。
參考:黎黍勻,《我國民族健康產品的發展問題與對策》論文.
2、中醫的飲食養生理念是什麼?
就是研來究食物的性能,根據食物的性能對人體進行調養。吃是生命活動的表現,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自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百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度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漢代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載365種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棗、藕、知山葯、芡實、蜂蜜、薏苡米等,被列為具有強身保健、道延年益壽的上品葯。
3、何為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中,飲食是最為重要、最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之,對這種價值追求的差異,也就導致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不僅僅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調養飲食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協調平衡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道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遵生八箋》)追究歷史淵源,飲食養生堪稱眾多養生之道中最古老的一種。「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淮南子·修務訓》)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依靠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趨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西周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更將飲食文化推倒一個極為重要的高度,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了更深的補充和完善。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更加註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著重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取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禁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著作上的里程碑。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極為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瑰寶奇葩。探求其價值取向,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探求其飲食文化結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密切相關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緊密相連。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炎黃祖先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4、中國古人有什麼樣的飲食養生觀?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5、如何結合學生特點進行飲食養生的論文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學生的營養健康狀況,有關調查也表明近些年來我國人們群眾的營養情況在逐年改善,相關疾病也在逐年降低。但因為學生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也受到眾多研究人員的關注,針對學生群體的營養調查文獻很多,都認為科學的飲食結構才是保障營養的前提,對學生的健康有促進效果。
大學生營養健康現狀隨著每天早上第一節上課鈴聲響起,一手拿著早餐,一手抱著書的大學生們快步地穿梭在教學樓里,草草幾口下去,算是結束了早餐的飲用。這種現象幾乎在每個高校都存在著。營養學家表示,進食的時候,人體內負責後勤的副交感神經興奮,於是消化道和消化腺功能活躍起來,供血增加,運動增強,分泌增多。在這個時候做運動,大量血液就會供應骨骼肌,以至於消化系統供血不足,會造成消化和吸收障礙。尤其是早上,體內能量水平很低,更應該有一個好的用餐環境和氣氛,不能邊走邊吃。大學生們盡可能在食堂或者宿舍用早餐,切勿囫圇吞棗式進餐。長期草草飲用早餐,不僅會導致胃的不適,還會造成營養不良。專家還表示,人們群眾的營養情況可以整體地反映出這個國家的各項情況,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物質等發展的體現。故對人們群眾實施營養監測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學生這一群體,其是國家今後的發展,應予以重視。
飲食無規律是影響大學生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關數據表明,近年來,飲食無規律成為形成大學生亞健康現狀主要因素之一。大學生對飲合理膳食平衡營養食的重要性明顯認識不足,而無規律的飲食是造成消化系統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有關資料顯示,日常飲食無規律的學生比例已分別佔41.9%。長期無規律的飲食,不僅會引起營養不良,影響睡眠質量,甚至會影響人體神經體液調節和內分泌調節,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2001年營養學家孫建華在上海大學生飲食、營養、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中顯示挑食、偏食,對某些食物有嗜好者較多。女生的蛋白質攝取量較低,尤其是動物性蛋白的食用量低。2005年營養學家辛碧芬對中南大學營養狀況調查的結果是:中南大學學生營養不良率為19.9%,肥胖率為26.3%,膳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A、B2、C、鈣等攝入與標准相當。2005年鄧傑對南京高校大學生營養狀況調查中顯示:營養良食品營養與保健論文好者佔36.9%,營養不良者佔52.6%,營養過剩者佔10.5%。查閱了近幾年對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等的問卷調查研究資料。資料統計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的營養知識缺乏,有一部分學生存在不良的營養行為,如不吃早餐,常吃零食等。應付用餐者比比皆是為了能多睡一會,許多學生都有不吃早餐的習慣,中午和晚上多吃些就認為能把早餐的營養補回來。而有些女大學生,考慮到要保持身材,也養成了長期不吃早餐的習慣,中午還能按時吃飯,但晚飯也是擔心發胖,隨便應付一口。熟不知,長期下去,這種營養流失,缺乏最基本的營養食物帶來的危害可是非常大的。首先,一、對大腦的危害。雖說腦組織的重量只佔人體重的2-3%,但腦的血流量每分鍾約為800ml,耗氧量每分鍾約為45ml,耗糖量每小時約為5g。二、對消化系統的危害。正常情況下,頭天晚上吃的食物經過六小時左右就從胃裡排空進入腸道。第二天若吃不好早餐,胃酸及胃內的各種消化酶就會去「消化」胃粘膜層。長此以往,細胞分泌粘液的正常功能就會遭到破壞,很容易造成胃潰瘍及十二指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三、更靠近肥胖族:人體一旦意識到營養匱乏,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最後消耗的才是脂肪,所以不要以為不吃早飯會有助於脂肪的消耗。相反,不吃早飯,還會使午飯和晚飯吃得更多,瘦身不成反而更胖。飲食營養是大學生身體發育的先決條件專家建議,必須按時吃早餐,並且進食速度不能過快。盡量去食堂進餐,相對於學校周圍的餐館,食堂的就餐環境要好很多。另外,早餐不吃反誤瘦身大計不要以為不吃早餐就可以少吸收熱量而因此減肥,根據營養學家們的證實,早餐是每個人一天中最不容易轉變成脂肪的一餐。如果每天不吃早餐只會讓午餐吃得更多。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最好是3:2:1,這樣子就能讓你在一天內所吃的精華在體力最旺盛的時間內消耗掉。
高校應努力創造適合學生身心特點而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形成寬松有序的業餘生活環境,提高大學生耐受挫折及適應生活的能力,利用體育科學知識及相關科學知識教育,教會學生自我心理調節和心理放鬆的方法。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健康與保健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人生觀;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杜絕不良嗜食品營養與檢測論文好,學會自我醫務監督檢查手段,建立良好的健康觀念和健康行為習慣。高校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能力和健康意識為目標,開設一些有關體育文化、體育鍛煉與健康的專題講座,進行體育知識、飲食營養與健康教育的培訓,增設大學生開展健康體育的專業指導教師。
6、求關於保健食品論文的任務書
現代生活與營養保健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營養與健康日漸重視,健康膳食、營養保健與現在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合理營養是健康的基礎;科學飲食、合理營養、促進健康已成為社會的基本需求。但是,當前我國居民對營養知識了解較少,營養人才嚴重缺乏。為了廣泛普及營養知識,提高全民營養素質,培養專業營養技術員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保健食品、益生菌、營養飲食、食療養生
引言: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在物資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從滿足溫飽到追求口味,然後慢慢轉變為追求營養保健——即通過日常飲食達到滿足營養需求、調節身體機能以及降低疾病風險的目的。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群體,構成了巨大的保健食品消費市場,如上流傳幾千年的葯食同源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養生保健蔚然成風。然而,在關注健康的同時,我們要充分認識保健食品的營養成分和安全隱患。
1.保健食品的定義和內涵:
1.1 保健食品的概念
保健食品(Health food、Functional food、Dietary supplement)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概念。我過對保健的定義為:表明具有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這一定義賦予了保健食品三個屬性:(1)食品屬性:保健食品是食品,符合普通食品的基本要求,能提供一種或多種營養素,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安全無毒,但又不是普通食品;2)功能屬性:半間視頻應有特定的保健功能,是可以用科學的實驗方法進行客觀實驗的具體、明確的功能,可能滿足特殊人群的特殊生理技能需要的特殊食品。受食用對象、食用量限制,保健食品並非人人諧宜。3)非葯品屬性:保健食品不是葯品,不能取代葯物對病人的治療作用,不能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只能通過一定的途徑調節機體的生理機能來滿足人體的要求,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
1.2保健食品的內涵
人之所以需要保健食品是因為人的健康狀態有不同的階段,各有不同的需求。在健康、疾病潛伏期、生病、病癒康復期都需要不同的保健食品來調節身體的需求。在保健食品中,有寫是保護機體的正常功能,有些是促進機體功能的正常或超常發揮,有些是延緩機體各項功能的下降趨勢,有些是調節機體出現的不正常生理指標。所以保健食品的好處是很多的。
1.3保健食品的特點
保健食品還具有一點的特點,主要體現在:1、保健食品是食品;2、保健食品必須具有功能功能性;3、保健食品適合特定人群食用;4、保健食品的配方組成利用量必須具有科學依據,具有明確的功效成分;5、保健食品不僅要由衛生部指定的單位進行功能評價和其他檢驗,而且必須經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初審同意後,報衛生部審批。衛生部審查合格後才發給保健食品批准書及批號,才能使用保健食品標記,才能稱為保健食品。
2.保健食品現狀和發展趨勢
2.1保健食品的來源
保健食品在中國的起源可以追述到中華民族悠久的食療養生傳統及「葯食同源」的理論,另外中醫中葯作為傳統的醫葯和養生文化,是我國保健食品開發研製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有效的物質來源,同時也是我國發展保健食品的獨特優勢
2.2保健食品的現狀
我國的保健食品在八十年代中後期迅速發展,並且日益形成了一個新興產業。中國政府制訂了相應的法律、法規、技術標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和技術標准體系。據相關數據表明,2001年我國保健食品銷售近500億元,到2010年,這個數字還可能再翻一番,保健食品生產企業也像雨後春筍一樣猛增至3000多家。2003年統計,人類進入「預防醫學時代」保健食品有廣闊的美景。
2.3保健食品的階段
保健品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代保健食品包括各類強化食品,是最原始的功能食品,僅根據各類營養素或強化的營養素的功能推斷該食品的營養功能,這些功能未經任何實驗檢驗。第二代保健品是必須經過動物和人體實驗,證明具有某項生理機能。第三代保健食品不僅需要用動物和人體實驗來證明具有某項功能,還需要確知具有該功效的有效成份(或稱功能因子)的結構及含量。第三代保健食品在我國正蓬勃興起,代表未來的發展趨勢。
2.4保健食品的趨勢
在目前的中國,現在是三代產品分別在不同的市場區域存在但從總的方向來看,一代處在被淘汰的邊緣(在農村還有一定的市場),二代產品占據著中低端,三代產品位於中高端。在2000年之後大量的跨國企業大舉進入中國,帶來了發達國家大量先進的營養保健產品。這些產品幾乎都屬於第三代產品。在進行銷售產品的同時,他們做的大量的工作就是普及營養保健知識,教會消費者如何簽別,選擇保健食品。當消費者以挑剔的眼光再審視國內的很多營養保健品時,難看的包裝,含糊不清又誇大不實的功效,使的信任感大副降低。最後的受益者無疑為做知識行銷的跨國公司。雖然他們付出的很多,但收獲的也大。
3.影響各國保健食品產業發展的因素
3.1各國保健食品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
各國保健食品發展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代為強化食品,第二代是經動物和人群試驗證明的某種保健功能,但不知其功能成份,化學結構,功能原理,不能定量測定特有成份。第三代是從天然原料中提取功能因子和功效成分,同時可明確其化學結構及含量。許多國家只承認第三代保健食品。認為它可使消費者認同,可以進行監控管理,防止魚龍混雜。從我國保健食品市場看:只有發展第三代保健食品才能與國際接軌,進入國際市場,在消費者中樹立誠信。
3.2影響各國保健食品產業發展的幾個因素
市場資料報道,全球未來十年,功能食品產業將以年均10%速度向前發展,大大超過食品工業年增2%的發展速度。影響功能食品產業發展的兩個主要因素:「市場拉動」與「科學推動」, 另外,「食品」工業及「政府」也是推動功能食品產業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
3.2.1市場拉動
市場拉動的決定因素是消費者。一個產品是否受到消費者青睞,主要決定於其口味,便利性及消費者信任度。按目前歐美流行看法,功能食品首先是口味,只有良好口感才能吸引消費者。消費者不會為了健康而忽視口味;另外是便利性,要求產品食用簡易,加熱方便,便於攜帶;第三信任程度,消費者對產品信任是它贏得市場的保證。產品安全、有效是提高消費者信任度的保證;良好「品牌」,激勵消費者購買是重要因素。
3。2。2科學推動
科學推動來說,功能食品科學研究需回答八個方面問題:①消費者理解:何種健康效應是消費者最需要的;②生物信息:何種分子擔負此項功能;③體外篩選及體內效果:如有多種組份共同作用,哪一種組分的生物效應最大;④生物利用度:具有生物效益的特定生物活性物質的消化、吸收狀況;⑤生物技術與食品工程:如何獲得這一生物活性物質及生產一種有前景的功能食品;⑥作用機理;⑦人群干預研究:對人體是否真正有效;⑧信息:我們如何解釋這些效應。縱觀國際功能食品的科學研究有幾點值得我們重視:①注意採用新的理論和方法來揭示食物中的非傳統的營養成份的作用及其機理。考慮到食物中的功效成份多數是一個混合物,分離純化有效成份有一定困難。日本大澤俊彥等人建立免疫化學研究方法,評價氧化應激,成功地制備出對脂質過氧化物,蛋白質,DNA氧化損傷有特異性抗體,並建立用此類抗體進行微量測定的ELASA法,從而達到可在體外和體內兩方面評價抗氧化的食物成份。利用這種方法可從血液、唾液及尿液中檢測出氧化應激損傷的生物學標記物。②更加註意開發新的功能素材。未來幾年世界各國將會更加重視研究開發非傳統營養素動植物資源。最近幾年,歐、美、日各國學者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國、印度、南美以尋找能降低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一些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老年性痴呆風險的功能素材。③更強調跨學科和跨國度的合作。近年來歐美各國相繼建立了功能食品研究開發國際性組織,還出版了刊物,如美國出版了「Functional Food」。國際生命科學會歐洲分會為了協調功能食品研究,由60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人員組建功能食品科學研究專題組,下設六個分課題,對「生長、發育、分化」「底物代謝」「活性氧防禦」「胃腸生理和功能」「心血管功能」「行為和心理學」等六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還發表了專題論文,該項研究對未來功能食品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3、2.3食品工業及政府
食品工業的角色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只有強大的食品工業才會生產出受消費者歡迎的口感良好的功能食品。也只有強大的食品工業,採用各種先進技術和質量監控措施才可能在產品中盡量多地保留功能成份,提高食品功能特性。在推動功能食品發展諸因素中,政府的角色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為政府不僅制定法規,政策,鼓勵功能食品產業發展,而且在加強市場監管,擇優劣汰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政府可以在科學家和消費者之間構築一個橋梁,加強信息交流,使消費者對各種功能產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增強消費者對功能食品的信任度
4、各國保健食品市場的發展方向
縱觀有關報道,下列幾個領域的功能食品市場值得我們關註:
4.1兒童市場——一個特殊的消費人群。
在美國有0.72億兒童,其中 :血脂偏高——27萬;19歲以下兒童,高血壓——200萬;超重——1/4兒童,能量不足感到疲乏——60%; 15%兒童上課打瞌睡。敏銳的美國食品廠商推出了一系列適合兒童食用的功能性食品,如根據約80%兒童沒有得到推薦數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他們推出了一系列兒童強化食品如方便早餐及含有6種活菌的有機乳酪。能量強化食品也頗受歡迎,據調查美國有37%的高中生喜愛能量飲料,36%的學生飲用咖啡飲料,24%的學生飲用茶飲料。除了強調早餐重要性外,有關維生素A,C,E,B,β-胡蘿卜素產品受到少年兒童喜愛,具有提高智力的DHA,EPA產品也受到一定的歡迎。
4.2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的成人市場
隨著人們期望壽命延長,工作節奏加快及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者特別是中老年人日益重視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一是提供能量的產品。美國有75%的成年人關注能量和疲勞,3500萬成年人有能量缺乏症狀。每三個購買者中有一個表示,他們的家庭中有一人正在努力改善和消除能量缺乏和疲勞情況。2001年,美國運動營養食品銷售額達25億美元,提供能量飲料的銷售額為5億美元。近年,在美國有29%男性和36%女性關心精神應激,腦能量產品也在市場出現。第二是減肥產品,美國有將近1.05億20歲以上成年人超重,4250萬人肥胖,有將近50%的購物者承認他們的家庭有一人在試圖控制體重,全美有6200萬人在控制體重,有580萬的消費人群在試圖減肥。因而減肥功能食品包括低熱量食品在美國極為暢銷。第三是增強免疫功能的食品符合3/4美國人需要。美國每年有1.08億流感病例,因而提高免疫的功能產品和草葯為人們首選,特別是利用益生菌(probiotics)和益生元(prebiotics)的產品受到普遍關注。第四是提高視力的功能食品。它是功能食品領域中一個新出現的健康功能。美國有90%的成人希望保持健康視力,有28%的家庭中有一個成員在積極改善和治療視力。美國超過6000萬人近視,1400萬人黃斑功能減退。由於近年來科學發現葉黃素,花青素和類胡蘿卜素在改善視力方面有重要作用,以葉黃素為主要原料的產品已陸續在歐美上市。
4.3能性的休閑食品是未來功能食品發展的一個方向
這些年來,美國的功能食品生產廠商逐漸認識到,美國人並不想為了健康而放棄他們喜愛的休閑食品。一些聰明的廠商開始將功能性食品引入到休閑食品的領域。目前,不僅開發出功能性糖果(在糖果中強化VA,VC,VE和鈣),加鈣口香糖也出現在美國糖果市場。全世界功能性糖果的銷售額40億美元占糖果市場的1/6。目前,一些生產廠商還在研製具有增強免疫和清咽潤喉的功能性糖果。其次,功能性茶飲料也已成為歐美主流茶產品之一,不少廠商在開發功能性茶市場取得成功。
4.4「個性化生產」和「個性化服務」是未來功能食品企業的一個值得矚目的動向
個性化服務是21世紀最成功的商業策略。在功能食品領域內「個性化生產」 和「個性化服務」也是企業成功的策略之一。採用個性化包裝,個性化零售服務及專家的面對面的咨詢和售後服務正在贏得全球成功。比如為女性設計早餐全穀食品:提供每日需要量,鈣-60%、鐵-90%、葉酸-100%、VB12 -100%;為絕經期婦女:麵包-40ug異黃酮,飲料-100mg大豆異黃酮;成份包裝:益生菌+益生元,消費者可自行加入休閑食品和牛奶中。
4.5降低疾病風險的產品是未來功能食品開發的主渠道之一
利用功能性食品輔助葯物以減輕症狀,降低患病風險是未來功能性食品開發的一個主渠道。目前美國大約有5500萬消費者自行在市場購買一些健康食品來保持自身的健康。大約有一半的美國人相信可以使用一些食品以代替葯品來降低患病的風險。除了我們在前面提到的使用功能性食品降低心血管病,癌症,肥胖和糖尿病風險外,消費者也大量采購有利於降低、減輕骨質疏鬆,增進胃腸健康,預防齲齒,改善關節疼痛,抗過敏等方面的功能性食品和其他健康食品。
5、論文總結與未來展望
通過對健康營養與保健的學習,使我更加全面的認識到了健康定義和內容。健康不僅再是吃好喝好的問題,不再是穿好穿暖的這么簡單的問題,同時讓我更加關心到平時的飲食保健健康和生活的衛生潔凈,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情和開朗的性格。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快節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使我們越來越忽視了自己的健康問題。由於人們對健康的認識越來越重視,而是的越來越全面,現代健康的定義越來越多元化,廣泛。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幾個方面。心理的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生理的缺陷、疾病會使人煩惱、焦躁、憂郁等不良情緒,導致不正常心理狀態。現在人們都在常說就是:健康第一,知識第二,家庭第三,金錢第四。人生最珍貴的是生命,也是每個人最珍貴的財富。二十一世紀要道德,健康,素質的全面的發展以適應二十一世紀全面的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宗燦,保健食品毒理學安全性評價。
[2] 金宗濂,世界功能食品發展趨勢與我國保健食品的進展。
[3] 高崧,中國保健食品行業淺析。
[4] 謝曉余,中國保健食品注冊管理。
[5] 韓歆,我國保健食品消費狀況分析。
[6] 夏開元,保健食品的工藝研究、質量標准制定原則及評價方法。
[7] 屈學林,劉曉燕,徐宏楠 ,我國保健食品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8] 中國保健品行業分析報告。
7、飲食養生類的謠言,要如何進行識別?
說起來一些飲食要點,好像大家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你有沒有細細深究,自己是從哪裡知道這些飲食觀念的呢?其實,有些不過是沒有確認以及後續的辟謠,就傳入了你的耳朵里,堅守在了你的腦海里。那麼如何辨別食物養生謠言?
辨別食物養生謠言辦法如下:
致癌類謠言
標題舉例:「某食物吃了這么久,竟不知道它會致癌」、「黑龍江人習慣的炒菜方式竟然會致癌」、「女性經期洗頭會致癌」、「植物油炒菜會致癌」、「常喝豆漿會得乳腺癌」等。
分析:某東西致癌的謠言在朋友圈流傳最廣。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致癌物分為四類:I類,對人類致癌;II類包含對人類很可能致癌的IIA類和對人類可能致癌的IIB類;III類,可疑對人致癌;IV類,對人類很可能不致癌。致癌物是有分類的,而且要經過嚴格的毒理學實驗和流行病學實驗。不是你想著某食物致癌它就致癌,另外,癌症的發生有很多因素,可能是環境因素、某些職業因素、飲食習慣和遺傳等。
某食物萬能型謠言
標題舉例:「冬天,這種一定要多吃,保你不得病」、「難怪北方比南方高血壓高,原來是因為它」、「癌症都與維生素B2有關」等。
分析:除了母乳對於4~6個月的嬰兒,沒有哪一種食物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所以要按照我國膳食寶塔的要求,均衡膳食。比如一篇關於維生素B2的文章,文章說「嚴重缺乏維生素B2是致癌的根本原因,維生素B2既可以治療癌症,又可以治療便秘,同時還能管上火、治療各種潰瘍、偏頭痛,還能增強耐寒能力」。好像維生素B2可以包治百病似的,實際上沒有哪類食物是萬能的,關鍵是合理的搭配。
食物相剋類謠言
標題舉例:「這些食物相剋,你竟然不知道」、「食物相剋的小知識,不會吃會致命」、「蝦類和維生素C同食,相當於砒霜」等。
分析:食物相剋是中醫食療養生中的一種說法,也是前人經驗的結果,在現代營養學中並不存在這種說法。根據WHO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食源性疾病是當今危害人類最大的問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物過敏、腸道傳染病等。所以以前認為的食物相剋可能是食物本身帶有的細菌或毒素,即使只吃單一一種食物,也可能會出現同樣的症狀。
酸鹼體質類謠言
標題舉例:「如何改變易致癌的酸性體質」、「酸性體質與疾病深度剖析」、「酸鹼體質影響生男生女」等。
分析:人體體液的pH在7.35~7.45之間,偏鹼性。除非一些疾病會影響人體體液的酸鹼性之外,人體並不存在酸鹼體質之說。人體體液中存在著許多緩沖調節系統,它們既能與酸性物質發生反應,又能與鹼性物質發生反應,並不受酸鹼性食物的影響。
溫馨提示: 不要依賴某一種食物維持健康,養成食物多樣化的飲食習慣,這樣在保證口感、色澤和種類豐富多樣的同時,有效的避免單一食物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和營養單一的問題。 掌握這些生活謠言安全小知識,對其怎樣避免被食品謠言誤導等知識有幫助。
8、養生與健康 的論文 3000至5000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陰陽學說的現代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在古代,這一學說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古人用其解釋各種自然或社會現象,涉及到天文、地理、歷法、農學、醫學等許多領域。而其中運用最廣泛也是最成功的,當數其用在中國古代的醫學的理論框架之中。因為在中醫學里不僅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的主要說理工具,而且在臨床診治中得到廣泛的運用,賦予其極其豐富的實際內容。自從在《內經》中廣泛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論述醫學理論後,在二千餘年來,這一學說一方面經受著臨床實際的檢驗,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臨床實際中得到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並直到現在仍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但對於中醫學里的陰陽五行學說長期以來存在重大的爭議,特別是對五行學說,廢止之聲時有所聞,有的則提出要打破陰陽五行學說的框架,有的認為該學說有神秘性和模糊性兩大弱點。所以對該學說的討論關繫到中醫學的科學性及其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1、運用舉例
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和宇宙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的不同性質和「對立統一」的陰陽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運用陰陽學說闡述了人體的各種解剖、生理、功能現象如,《內經》中提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生之本,本於陰陽」等。總的來說,人體功能多屬陽,而形體實質多屬陰,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陽化氣,陰成形」。而生理結構中又可分陰陽,功能活動中也有陰陽。現把其內容舉例如下:
陽 陰
生理組織結構 部位 上部 下部
身體 表 里
軀干 背 胸腹
四肢 外側 內側
臟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陰陽) 五臟(各臟又包含陰陽)
經絡 手足三陽經 手足三陰經
氣血津液 氣(衛氣、肺氣、脾氣、胃氣、心氣等) 血津液
功能活動 升降 上升 下降
狀態 亢奮,發散 陰滯、收斂
動靜 動 靜
主要功能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陰在內,陽之守也。
(2)病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陰陽學說被廣泛用於分析各種病理現象,其中陰陽辨證被作為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同時,從對全身的陽虛、陰虛的分析及各種臟腑陽或陰的虛實進行病理的具體分析。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 陰
陽證和陰證 陽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火熱熾烈,陰液耗傷等病證。 陰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不足,機能低下,陰氣偏盛,寒象明顯等病證。
望 面色紅赤,躁動不安,舌紅,苔黃燥或黑燥。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神情萎頓,倦怠少語,舌淡胖,苔白潤。
聞 語聲重濁,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氣喘。 聞 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息短促。
問 惡熱,心煩,渴喜冷飲,腹脹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問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
切 皮膚灼熱,腹部硬滿拒按,脈數有力。 四肢清冷,腹軟喜按,脈沉弱微細無力。
虛證 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乾,頭暈耳鳴,心煩,遺精,脈細數,舌紅。 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頻,或有喘咳,身腫,脈沉弱無力,舌淡胖。
臟腑陰陽辨證
心 心陽虛:心悸氣短,或有心胸憋悶,畏寒肢冷,面色少華、虛浮,舌淡胖,脈微細。 心陰虛:心悸易驚,失眠或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肺 肺陽虛:咳喘無力,氣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 肺陰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乾燥,聲嘶,形體消瘦,潮熱骨蒸,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脾 脾陽虛: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陰虛:腹脹納少,食後加劇,大便干結難解,形體消瘦,肌膚乾燥,手足心熱,口乾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無力。
胃 胃陽虛: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胃陰虛:胃脘灼熱隱痛,飢不欲食,心煩,口乾多飲,大便秘結,或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舌體瘦少,脈細數。
肝 肝陽虛:胸脅牽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溫稍緩,遇寒更劇,形寒肢冷,干嘔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細。 肝陰虛:頭暈耳鳴,兩目昏花,面部烘熱,脅肋疼痛或有灼熱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咽乾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腎 腎陽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頭目眩暈,易疲倦,面色蒼白或黧黑,或有陽萎、白帶多而稀白,性慾減低,下肢浮腫,苔白滑,脈沉弱。 腎陰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強易舉,經閉或崩漏,形瘦潮熱,心煩盜汗,失眠多夢,顴紅,五心發熱,口乾咽燥,溲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3)陰陽學說在葯物學方面的運用
在中葯的理論和運用上,也用陰陽學說作為指導。
葯物性味 陰 寒、涼性,苦、酸、鹹味,味厚者
陽 熱、溫性,辛、甘味,味薄者
葯物性能 陰 沉降,清火、攻下、滋陰、抑制
陽 上升,發散、上升、溫陽、興奮
葯物作用的轉化 重陰則陽,重陽則陰
(4)在診斷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善診者,察色診脈,先別陰陽」,即以辨陰陽為診斷的大綱。而在辨證時,以陰陽為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 陰 包括里證、寒證、虛證
陽 包括表證、熱證、實證
診斷指導思想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脈診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5)在治療養生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調整人體陰陽為治療的最終目標,如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但在具體運用時,卻又變化無窮。
治療指導思想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治療大法 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指導預防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死。
指導養生 把握陰陽、和於陰陽、法於陰陽
以陰陽學說來分析醫學中的各種現象,不僅僅限於區分事物的陰陽屬性,還在不同的層面上進一步分析事物的陰陽屬性,如在陰中又可分陰陽,陽中也可分陰陽,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真是變幻無窮。
同時,中醫學還有許多關於陰陽相互關系的論述。如在分析生理時提出「陽生陰長」、「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時提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盛陽衰」,「陽盛傷陰」等,在治療時提出「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等。
2、陰陽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
中醫學在運用陰陽學說時,又在原有基礎上賦予其許多新的內涵,使其內容更充實、豐富。其中較明顯的是不是在於如何區分事物的屬陰屬陽,而是在於分析對立事物的相互關系,提出了諸如陰陽互根、相生相長等理論。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強調陰陽屬性:中醫學里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更不是所謂的「一分為二」,而是具有非常嚴格的、特定含義的屬性。如以自然而言,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雄(男)為陽、雌(女)為陰,等等。以人體而言,器質屬陰、功能屬陽,機能陰滯屬陰、機能亢奮屬陽,等等。以葯物而言,性質溫熱者屬陽、性質寒涼屬陰,作用升提者屬陽、作用下降者屬陰,起興奮作用者屬陽、起抑製作用者屬陰,等等。這些陰陽的劃分是有明顯的屬性區別的,是決不可以隨便調換的。有人認為這是陰陽學說的局限性,實際上這是該學說的優勢之一。因為對立統一的事物雙方並不是對等的,往往有其屬性的差別,而這種屬性的差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是非常適合的。
(2)突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中醫學里對陰陽的認識有一個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陰陽看作是機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動態的、立體的、靈活的。陰陽的屬性固然是有其嚴格性的,但在陰中有陽,陽中也有陰。而這一思想的體現最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太極圖:
圖中充分體現了在陰中包含了陽,而在陽中也包含了陰。
(3)展示陰陽的層次:中醫學里對陰陽學說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其概念有時很廣,有時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層次上都可以運用陰陽學說。如臟腑學說中用陰陽進行分析,臟屬陽,但背為陽,心為陽中之陽,背為陽,肺為陽中之陰。而心又有心陰、心陽之分。可見
(4)陰陽之間相互依存:陰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內經》中提出:「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提出陰陽之間相互依存,即所謂的「陰陽互根」。如人的形體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二者缺一不可。
(5)陰陽之間相互影響:陰陽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雙方是無時不在相互影響的,不斷地此消彼長,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如這一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病態,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而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恢復這一動態平衡。陰陽之間這種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突出了古人對人體整體性的認識,對形神統一、組織與功能統一、臟腑經絡統一、人體內外統一等有精闢的見解。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被用來說明各種事物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在一個整體中,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過程中,這些關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這些關系對於中醫的診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舉例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六腑 大腸 膽 膀胱 小腸 胃
五氣 燥 風 寒 暑 濕
五竅 鼻 目 耳 舌 口
五體 皮毛 筋 骨 脈 肉
五志 憂 怒 恐 喜 思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宮
五聲 哭 呼 呻 笑 歌
五色 白 青 黑 紅 黃
方向 西 東 北 南 中
生化 收 生 藏 長 化
季節 秋 春 冬 夏 長夏
2、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用以說明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事物,其所影響和被影響的事物可以用四個方面來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與「我」共同構成了五種關系,從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這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所在,這樣,五種關系可以構成一個「穩態結構」。其相互關系示意如下:
木
相生
水 – 火 相剋
金 土
在醫學領域里,廣泛運用五行學說來分析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關系,如脾胃輸布津液至肺,且肺陰有賴於胃陰以補充,即稱之為「土生金」。並把脾胃稱為「母」,肺稱為「子」,二者即為「母子」關系。
同時,運用五行學說還可以分析疾病過程的傳變及某一臟腑病變對其它臟腑的影響。如因肝氣過旺,可以橫逆而犯脾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稱之為「木克土」。
在診斷時,五行學說又往往用來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黃,為其本色,但如出現面色發灰黑,則為腎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較重。
在治療時,又往往用五行學說作為指導。如有「補土生金」、「扶土抑木」、「瀉南補北(補腎清心)」。
三、探討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局限性
當然,我們研究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也要抱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既要認真肯定其中的精華,特別是重視其中某些現代哲學所忽視的內容,從而對發展現代哲學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認為古人的東西都是真理。
1、陰陽學說的局限性:陰陽學說主要用以分析對立統一的二個方面的關系,但有時把不一定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的事物也用陰陽來分析,如古人所說的日為陽、月為陰,從其陰陽屬性來說,確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陰陽的關系套用在日月的關繫上,就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又如有些矛盾雙方用陰陽的觀點難以說明,例如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和邪氣是一對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為陰或陽。
所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所有的對立統一關系有時也不夠恰當。
2、五行學說的局限性:五行學說是把各種事物的關系都列為五要素,雖然這可以認為是構成了一個穩態系統,但畢竟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醫學領域里,各種因素的關系更為復雜,有時並不能都歸納為「五」,所以也出現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歸納的情況。同時,五要素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也並非是絕對的、固定的。實際在醫學領域里,五行關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來的,應是在實際生理和臨床上存在了某種關系,再以五行學說加以說明。如「肝木克土」是因為在臨床上存在著肝氣不舒而影響脾胃運化的現象,而通過疏肝解郁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這樣才得出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關系。如果在生理或臨床上得不到證實的,則很少單憑五行生剋關系推斷來確定一些相互的關系,至於少數人脫離了臨床實際,機械地用陰陽五行的關系來推導,這實際上已背離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真諦,並不代表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身。。
至於陰陽五行學說在占卜等領域中被運用,更使這一學說走上岐途。在中醫學里所運用的陰陽五行學說,由於賦予了醫學的科學內容,所以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當然,陰陽五行學說有時被蒙上了一種神秘色彩,使得許多人,特別是未系統學習過中醫的人,對其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提出,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思辯性理論,不是成熟的科學理論,但他們恰恰忘記了,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臨床實踐上,並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的,並不是坐在房間里單憑思辯推導的。所以我們在認識陰陽五行學說局限性時,不能片面誇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斷地作出不科學的結論。
四、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哲學思想的比較
從前面所討論的內容可以看出,在中醫學里作為基本說理工具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豐富的內涵。盡管現代哲學是在古代哲學(當然也包括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學的精華,但由於現代哲學體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學體繫上發展而來的,因而在現代哲學體系中,並沒有充分吸取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特別是由於西方對中醫學更是陌生,所以也談不上吸取中醫學里的哲學思想,從而現代哲學有必要進一步吸取中醫學里的中國哲學思想精華,從而使現代的哲學體系能更上一個檔次,讓中國的古代哲學發揮出更燦爛的光輝。另一方面,也應吸取現代科學理論來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現代科學理論中的唯物辯證法、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論中有許多理論在陰陽五行學說有一些初步的體現,要使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在醫學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就應使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吸取現代科學理論的長處。綜上所述,對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探討,應建立在密切聯系中醫臨床診療實踐的基礎上,否則就不可能接觸到其本質性的東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學性的內核。同時,也要認真吸取現代科學理論,推動傳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有所發展,這樣也必然促使中醫理論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9、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生觀有哪些?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