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圍繞中醫文化與傳統養生的論文

圍繞中醫文化與傳統養生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0-11-07 11:56:36

1、體育傳統養生學的論文

中國養生體育的歷史發展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保就是護利御害,養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證人的生命體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中保持平衡和適應,也就是「天人合一」。養生涉及許多方面,張湛講的「養生大要」包括:嗇神、愛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室、反俗、醫葯和禁忌等十項。其中的嗇神、愛氣、導引、養形就屬於人的生命體的自我運動和鍛煉方面的活動。可見,在中國的養生體系中,人的生命體的自我活動佔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關於人體運動鍛煉的思想、理論和方法的體系。它是運用人自身的運動鍛煉手段,對人體生命功能進行強化或優化的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身體運動是為養生長壽服務,即以養護生命使達最長期限為目標的體育活動。由於它以養生保壽為目標,有其獨特的理論、方法和運動方式,我們稱之為中國養生體育。
中國養生體育的起源
中國養生體育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據古籍《呂氏春秋·古樂》所載,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陶唐氏」時代「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人們從實際經驗中總結出肢體活動的大舞,來加以治療。可以說,這是後來的導引、按摩等古代醫療體育、養生術的最早形式。「導引」之名,就是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的含義中產生出來的。
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產生的先導。長壽思想,即人類的「生命價值觀」,並非是有些書籍文章中所說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當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其產生的物質客觀條件,同時,人類文明發展促成了其產生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才有可能應時而發、應運而生。——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的情況下,雖然逐漸萌發了某些萌芽狀態的體育現象,但只是「自衛其生」而已(《體育之研究》語,「生」乃指生存而言,並無生命長壽之意)。據考古學家考證那時人之平均壽命才16 歲左右,「北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8—16 歲;世界上最早記載人口平均壽命的古希臘,當時該國居民的平均壽命也只有19 歲,且只是對城邦居民的統計。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出現了宗教,但並無向天祈壽的思想。到奴隸社會初期,夏代敬神,商代重鬼,順應「天命」,萬事祈天。所祈求的「福」,一方面含:「風調雨順」以保證物質財富的增加;一方面含「免於戰禍」,以求軍事上取勝,保證生產資料和物質財富不受掠奪,而並不包括「長壽」的希願。到了商殷後期,才逐漸產生了人對其本身壽命的祈求和願望,即開始出現了長壽思想。這一思想的產生,是人在社會上之自我價值認識的一大飛躍,也是「生命觀」的一大變革。這種新的「生命觀」的最早記載見於商殷巫祝之作《尚書》。在該書《洪範》中首次提出了「五福」和「六極」的具體要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其中所提及的「壽」(長壽)、「康寧」(健康無疾病)、「考終命」(壽命自終不橫夭)及「凶短折」(壽不長)、「疾」(不健康)、「憂」(感情不愉快)、「弱」(身體不強壯),從正反兩方面指出了對生命與肌體和心理的全面要求,並把長壽放在首位。
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健康長壽的要求成為全社會的祈求和希願。這反映在《詩經》這部古代詩歌總集之中:「永錫難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如南山之壽」、「萬壽無疆」等詩句,散見於從各地收集的民歌詩作之中,這足以說明當時社會對長壽問題重視程度之普遍。
《周易》作為我國著名的古典哲學著作,對於我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發端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書中反映了一些古代的養生思想。
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來闡述陰陽消長變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些客觀規律,進行指導人類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去修養生息,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科學的樸素認識。《周易》這種思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並成為我國古代許多養生思想學派的共同源頭和理論基礎。這種長壽思想之產生與發展,必然導致人們由一般地向天祈求,進而變成為人為的設想和人為的措施,從而導致養生思想的產生和逐漸體系化,並促成養生術的相應誕生與發展。所以,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之先導,而養生術是養生思想之實踐的產物。伴隨著春秋戰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巨大發展,在諸子哲學,特別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下,養生思想與方法漸趨成熟,並形成了粗略的體系,從而揭開了獨具東方特色的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古代養生史上新的篇章。
養生思想的形成
養生術是養生思想實踐的產物。長壽思想導致的養生思想,表現在人們社會活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依賴於當時被視為國家大事之一的宗教信仰活動(《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消極方面;另一方面是依賴於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為措施,即養生思想指導下的社會實踐,這是積極方面。隨著養生思想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養生思想也日益豐富充實,有其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這反映了人類對養生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這過程反映在以下幾個觀點的形成和理論化上:
第一、養生有「道」
養生以求健康長壽,是有「道」可尋的。這「道」就是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也是養生這一事物的客觀規律。散著於春秋戰國而成書於漢代的《內經》。《內經》中有這樣的論述:「上古之人(實指商代以後的人),其知道(養生之道,即健康長壽的措施、方法、規律)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里明確指出養生之道並非神秘之物,就是「形與神俱」的具體措施。
第二、養生之道可「得」
養生之道,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不掌握客觀規律而違背之)則災害生,從之(掌握客觀規律而因勢利導)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內經》)。
第三、防於「未然」

2、傳統太極拳和養生。大於3000字的一篇結課文章。郵箱329410749@qq.com。大神們,發給我吧!!

給兩篇你參考 :
淺析太極拳與養生保健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健身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全身上下、內外迴圈無端的經絡系統中運行, 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全身,濡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 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 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的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太極拳不僅繼承了中國古老的傳統養生之道,而又以現代科學為依據,得到了發展,從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大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准,這也是各個招式,不管動作怎樣千變萬化,所共同遵循的動作要求。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范,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御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從而使練 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使鍛煉進入更高層次,做到由內發於外,且能由外斂於內,巧妙地進行內外交修,達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動作規范,首先要 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同時精神也應放鬆,「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勻、細、緩、長,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順呼吸也是達到腹式逆 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但初練者不能因此而盲目採用這種呼吸方法,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的越發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首先,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另外,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但不具「立 竿見影」之效。
第二,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
第三,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習練。每位立志習練太極拳進行養生保健者,都應從中悟出持之以恆的道理。
所謂「功到必成」,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打太極拳養成習慣、產生興趣的過程。隨著這種轉變,一種身心健康的充實感、愉悅感、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品質的提高會不期而至,人生樂趣會得到更大的享受,對太極拳健身、療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反過來,又會強化練拳的信心和興趣,最終會使太極拳成為習練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師益友。(以上內容轉載自新浪健康。)

太極對神經系統的調節
太極拳是一種重要的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手段。我國《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漢代名醫華佗創編了《五禽戲》作為健康運動,他的理論是:"人身常動搖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不猶戶樞不朽是也"。練習太極拳,除全身各肌肉群、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呼吸及意識活動。這樣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了良好的影響,從而給其他系統與器官機能活動的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大腦是全身的主宰,是司令部,人體的一切活動都由大腦發號施令,中樞神經系統指揮行動,人體的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密的儀器,是功能最齊全的裝置,既有接收裝置、發射裝置,又有自動調控裝置、分析處理裝置,因此可以比喻為一架生物電腦。人體有病時大多數原因是由於於各種裝置之間的功能混亂、無序、不平衡所致.而打太極拳時則要求大腦全神貫注,「意守丹田」,不要存有雜念,即要「心靜用意」,在意識支配下使自己的思想始終集中在動作上,這樣就排除了大腦其他思緒的干擾,專注於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就能迅速、正確地傳達和接受各器官裝置系統變換動作的資訊。人的大腦皮層有許多功能定位區,用於練拳的一定部位處於高度興奮,而腦組織的其餘區域則轉入抑制狀態(生理學稱之為誘導現象),使大腦皮層興奮 與抑製得到調整,為大腦提供資訊和修復機會,隨著練拳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肌肉收縮和舒張的交替,轉換能力也隨之增強,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 ― 自我意念控制能力的加強,傳遞資訊的速度就愈快,正確性也越來越高,從而使神經系統的功能得到不斷的改善。由於採用意識和運動相結合的鍛煉方法,練拳時, 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和第二信號系統處於高度的興奮集中狀態(即興奮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區域),而大腦皮質的其他地區則處於抑制狀態,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人體就能很快地消除了疲勞,這對於某些慢性病患者尤為重要,因為大腦的充分休息,打破了疾病的病理興奮灶,修復和改善了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進而使內臟器官 的病患獲得修復和改善,某些局部的病狀也就逐日減輕或消失了。所以經常堅持打太極拳.使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制不斷地得到調節,促進了身體各部分組織的新陳代謝,使練習者氣血逐漸得以旺盛,精神爽朗,反應靈敏,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通過長時期的緩慢、柔軟、放鬆的肢體運動,使腦部氣血充沛,腦的毛細血管大量開放,保證了腦組織的供血和大腦的健康,使中樞神經系統保持充沛的活動,並使體內一些抗衰老的物質(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數量增 多,有助於延緩組織衰退和老化的進程。
有人把太極拳比喻為「大腦皮層的體操」。它正是從根本上解除腦力勞動者因用腦過度神經過度緊張的狀態。太極拳對肢體在運動中要求「節節放鬆」這些高要求可 以使中樞神經支配平時被廢退的肌肉得以運動,這些符合人體生理要求的拳理,可以有效地解除人體大腦的過度緊張和因物質文明日益發達,肢體使用減少,過度懶惰、不勞動、少勞動而造成的現代社會「文明病」。還有,在練太極拳時,由於拳勢的不斷變換,眼隨手轉動,停勢時眼向前平視,視線展視遠方,練習日久,視覺 神經能獲得有規律的鍛煉,對保護、健全、恢復視力有良好的作用。
經常練習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練習套路後,周身感覺舒適,精神煥發;周身感覺活潑,反應靈敏。情緒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義的。「情緒」提高,可以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練習太極拳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著良好作用。
太極拳是運用陰陽原理的極佳典範,每個動作都包含陰陽之變化。虛與實、動與靜、表與裏、開與合、進與退、收與放、左與右、剛與柔、正與隅,相輔相成。又 增強了整體觀念,要求身心合一,松靜無為,內外上下一致,以意領氣,氣隨意行,意到氣到。因此練習太極拳能調整陰陽,疏通經絡,達到保健的作用。
練習太極拳要求情神貫注、意守丹田、不存雜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靜。這種意識和身體鍛煉相結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提高的情況下完成的,它使大腦皮質形成一個特殊興奮灶,而其他區域則處於抑制狀態。這樣就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興奮灶,這有益於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調整。修復和改善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從而使內臟器官的病患獲得修復和改善,對大腦皮層過度興奮引起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等有顯著療效。
練太極拳時呼吸較深,動作緩慢而柔和,既能增加腦動脈內的血流量和供氧量,也能有效地改善腦神經細胞的營養。還可使植物性神經系統活動紊亂得到調整和改善。
太極拳要用右腦思維(形象思維),再和左腦合作表現在姿勢動作上。形象思維:事以理依,物以形存,太極拳必有其形與理,要有形象的摹仿、形象記憶、形象 理解和形象創造等思維活動。將右腦思維的資訊傳給左腦,形成邏輯運動,才能達到拳論講的:「一動無有不動」「有形皆是假,無形才是真」的境界,是一種智慧,是左右腦高度配合的意動。
太極拳的練習,「開發右腦」用圖像去思維,而後再轉化為語言或運動(左腦),這時左腦的運動是以資訊規范的運動,是完整的、柔化的、松靜的,故有助增強記憶力及專注力,對失眠、憂郁、煩躁等也有一定療效。
太極拳是一種很有趣味的運動,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協調毫不紊亂,前後連貫,綿綿不斷,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練拳的時候,周身感覺舒適,精神煥發。由於大腦的情緒的提高,可以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對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來說,情緒的提高更為重要,有益於使病人脫離 病態心理。從而起到防病、治病、強身、防身的目的。

太極拳對大腦的良性效應
打太極拳最好到有花草樹木陪伴的自然環境中。當你做幾次深呼吸後,靜下心來,拋開塵世的嘈雜喧鬧,拋開種種憂慮和煩惱,呼吸隨著動作協調進行,然後就開始一個運動一個運動地舒緩行進。這時你就有 了天人合一的感覺,你感覺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生命體,達到一種恬淡虛無、寧靜自如的境界。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為狀態,體悟到圓通的無礙妙境。好精神和好心情有益於健康,這是人所皆知的。
參加太極拳活動,身臨優美的環境,呼吸新鮮的空氣,伴之行雲流水般的動作,恍若步入仙境。此時 此刻,極有利於消除人的煩悶、焦慮、孤獨和憂郁,減除老年抑鬱症,治療心理障礙病症,真是一服千金難買的良葯。習練太極拳對大腦有保護和開發作用,因打拳時思想高度集中,以意導氣使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通過太極拳鍛煉可以消除大腦神經的緊張疲勞,清醒頭腦,活躍情緒,恢復神經系統的動態平衡.
總而言之,通過練太極拳全面鍛煉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強健了,司令部的指揮正確、迅速,及時、有效,身體內部的各種裝置、器官運轉有序、陰陽平衡,機體內部的自衛抗病能力加強,許多宿疾逐步不葯而愈,所以說太極拳是一種愉快的防病、治病、強身的最佳手段,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方法。為了您的健康早日下 決心練太極拳吧!「莫到病時思強身」。

與圍繞中醫文化與傳統養生的論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