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養生之道有幾個方面?
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
2、孔子的養生方法是什麼?
孔子是我們古代偉大的思想家,除了深刻的思想之外,他的養生之道對今人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孔子的飲食養生理論。希望通過孔子的養生之道,你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飲酒適量,不可失態
唯酒無量,不及亂。相傳孔子酒量很大,但從不失態,「不亂」便是孔子喝酒的標准。
每個人的酒量不一樣,喝酒要掌握好分寸。如果一個人的酒量是4兩,喝1兩最為合適,小酌不僅怡情,還能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喝超過酒量的3/4就屬於過量飲酒,嚴重傷肝、腎不說,還會失態。酒一下肚,肉也會多吃,從而引發多種疾病。長期酗酒,容易產生精神依賴,常因情緒激動而釀造家庭和社會悲劇。想喝酒不傷身,除了控制量,還要注意不要空腹飲酒,或把多種酒混著喝。
孔子的飲食養生理論:食不言
食不言。孔子吃飯時絕不會和弟子探討問題,不僅是因為禮儀,還關乎健康。
吃飯時說話容易噎著,老人、小孩常因此發生意外。食物進了呼吸道,甚至可危及生命。邊吃飯邊說話,食物還來不及細嚼就被咽下去了,會增加腸胃負擔,對於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此外,人們邊吃邊談,不僅吃飯時間長,還意識不到「飽」的感受,往往容易吃多。即使做不到嚴格意義上的「食不言」,也要保證說話時別嚼。
每餐必有姜
不撤姜食。姜歷來受養生人士推崇,孔子也不例外。姜作為調味品可以去腥,是燉魚、燉肉的必備食材,還能溫胃散寒,解毒殺菌。「冬吃蘿卜夏吃薑」,就是強調吃薑可以緩解夏天人們貪涼、過食生冷引發的不適。
把新鮮姜切成片,用醋或鹽腌制,每天早上含服兩片,對普通人以及虛寒體質、容易怕冷的人有很好的養生功效。姜雖好,但不適合有熱證的人,臉上長痘、口舌生瘡、愛發脾氣的人就不要多吃薑。
孔子的飲食養生理論:食不言。所以以上的飲食方法,對於現代人來說同樣有著借鑒意義,如果你在飲食上還沒有養成以上的習慣的話,不妨從今天做起吧。
3、《孔子飲食養生八法》txt全集下載
<
4、孔子的養生之道包括哪些方面?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和學派,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主宰的地位,「儒學」也幾乎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期,他活了73歲,「人逾七十古來稀」,可謂長壽了。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
5、孔子飲食養生的經驗是怎樣的?
孔子是儒家的一代宗師,閱歷十分豐富,洞悉各地風土人情,對飲食之道有深刻地觀察力和細膩的鑒賞力。他系統地總結了時人用飲食養生的經驗。他提出「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食不回語、寢不言」、「不多食」、「食無求飽」、「唯酒無量、不答及亂」「雖疏食菜羹」等一系列養生主張。